青藏高原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❶ 非洲和青藏高原,哪個的生存環境更惡劣
藏族習俗文化中的禁忌習俗、道德信仰中的環保理念作了探討,認為要辮證吸納藏族習俗文化中的環保理念,用科學的觀念加以認識,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改造自然,保護青藏高原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以促進西藏的可持續發展。
當全球提倡經濟增長富國而又面臨生態環境危機之時,同時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雪域民族以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方式保護著大自然恩賜的每一片草地、森林及各類動物。他們在艱苦的生存環境里以其純朴善良的心靈感受著萬物的厚愛,並以善待萬物、和平共處的理念,保護著大自然。此愛心的保持,正是基於自覺約束膨脹之慾望,從而與人、與自然平等相處的思想基礎。因此面對千年璀璨的民族文化,我們是否應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予以客觀的分析和認知,用科學的態度「揚棄」地吸納,為現代人文生態注入一分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不是以所謂時尚的觀念視其為落後的、毫無價值的文化而隨意棄之,本文擬談談藏族習俗文化中蘊涵的生態保護問題。
一、禁忌習俗與自然保護
禁忌習俗是反映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文化形態之一。可以說是紮根並演變於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兼容道德、信仰、習慣等多層面的文化形式。是研究人類社會、風俗習慣、文化、信仰等不可或缺的內容,近幾年也頗有對其較為深入的研究。
藏族文化,因其獨特的令世人發省的精神價值而被世界所矚目。藏族的禁忌習俗正是反映其精神文化的一個側面,從言語、行為、服飾、飲食、起居等多方面,予以廣泛內容的約束。藏族人以其執著與堅毅將這種禁忌內化為一種自覺的心理和行為的道德規范或價值觀念。
藏族禁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蘊含人類渴望的一面。也就是說,這種自覺的行為禁忌,從某種角度講,對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一)禁忌殺生。
對隨意傷害生命或侵犯其他生命體安全、生存的做法,被藏族人視作無人性之舉而被唾棄。如:忌殺一切有生命的動物(自然也包括人)。大到兇猛的野生動物,小到一隻小螞蟻、小蟲,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凡是生命物禁忌捕殺。自古至今,殺生在藏族人看來是非常嚴重的罪過,是對生命的極大作孽。因此即使人們在為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宰殺牛、羊時,也會通過一定的宗教儀軌贖罪後再進行,不隨意傷害任何生命物。
忌捕捉、驚擾任何飛禽,忌搗毀鳥窩,忌驅打飛鳥,忌食任何禽肉和禽蛋。忌食爪類動物,如各種鳥類、雞類、貓、狗等。忌吃奇蹄動物,如馬、驢、騾等。忌食任何水中動物,如魚、蝦、蟹、蛙等,它們被視為「魯」神的范疇,自然就不能觸犯。忌食蛇、蟒等爬行動物或軟體動物。
最為忌諱的是捕殺神鳥、神獸。如放生的牛、羊、馬,不得驅趕、不得使役、任其自由往還,更不能宰殺,還有熊、虎等;鷲鷹在藏族人認為是神鳥,嚴禁捕打、捕殺。
忌驅趕、打罵寺院周圍的各種狗,它們也從不傷人;也忌打牧民的狗和馬,狗在藏族人心中是自己忠實的夥伴,是家園、牛羊的守護者,因此最忌諱對狗使以無禮的鞭斥,更不能傷害它,別說是吃狗肉;對馬亦愛之深切,即便主人挨餓受凍,也要存食保暖於馬。
忌在重大宗教活動期殺生害命,也忌在初八、十五、三十日殺生;禁忌「抓娘乃」時騎牲畜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上述禁忌,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如年輕人和老年人、都市和鄉村),在認知和執行程度上有所差異。盡管如此,流傳下來的一些基本禁忌習俗,仍然被傳承著、遵守著,人們仍以自覺的行為方式限制著個人的私慾,以平等與仁愛之心保護著能保護的所有生命。
雖然,許多禁忌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辨證地看,禁忌的另一面透視出藏族人對待生命的觀念,體現了一種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基本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維護了其他生命與人類共生存的權利。
(二)忌對神山等的觸動。
忌隨意登神山,更忌諱在神山上狩獵、採集、挖掘、砍伐、喧囂,以及摘拿神山上的花、草、木、石、土等任何東西;嚴禁砍伐、挖掘、帶走寺院周圍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等任何東西。
(三)忌亂挖亂砍。
忌隨意動土。在牧區,忌亂挖草山、草地,以避免傷及草原;在農區,即使動土地,也要事先祈禱土地神後再動土;忌隨意亂挖、亂扔、焚燒不潔、異味之物於田地;忌隨意砍伐林木。
(四)忌觸動神湖神水等。
忌在神湖神水洗滌、游泳。忌諱將血污倒進神湖、泉水、河流中;忌在河、湖、泉水的周圍或往裡置污穢物、大小便、吐痰、擤鼻涕等。忌亂挖河湖,尤其是泉水。忌在神湖打魚摸蝦等。
這些從高山到平地、森林到江湖、植物到動物,從一石一土到一草一木,對自然物種的廣泛禁忌,從生態學的角度看,蘊含有一定的環保意識,透示著可持續發展的深遠思想。眾所周知,大批的森林砍伐、草場沙化等等,這種對植被的破壞已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物種減少,並已威脅著地球生態的平衡。二十一世紀全球環保意識的增強,意味著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旨在尋求更加有效而長遠的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我們不僅要採用現代高新技術,同時還應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積極向上的民族文化的精神,以調節現代人過度追求物質享受、摒棄傳統文化的人文危機,及其隨之而來的環境危機,調整「唯我」的心態,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從而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可見,藏民族對生命與自然物種的禁忌,顯然對青藏高原這個世界屋脊的生態環境予以了相當程度的保護。正是他們自覺的這種行為或觀念的千年傳承,才使其他生命享受著平等的對待、博愛的眷顧、自由的生活。今天,當我們面對惡化的環境,再想想人類的未來時,相信這些積極因素將帶給新世紀的人們新的觸動和新的思索。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的聯系觀,也明示只有遵循互依互存的客觀規律,於聯系中求生存求發展,才能得以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二、道德、信仰習俗與環保
道德作為人類的行為准則,理應包括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切行為准則。人類對自然界的行為首先應體現在整個人類道德行為對生存環境是否重視的基礎上,同時也應加強對經濟基礎與道德之間相互制約的客觀性的認識,從而以全球公德的形式要求人們自覺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梁從誡先生曾言「一個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只有重視對自然的保護,才能保護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完全可以協調一致。否則那種短視行為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結果是得不償失」。因此,道德水平的提高,是規范人們行為的基本要素。
藏民族在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具有一定哲理體系、觀念體系、意識體系、道德准則及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不同發展時期的信仰意識,並滲透在他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形成不同的物質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意識范疇。作為體現藏族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這種行為規范,即衡量「良心」的社會規范的倫理道德,已與佛教的道德觀融為一體。因此,辯證地極取藏文化中具有現實價值的觀念或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平等、尊重、寬容的思想
有人說,藏族文化作為高海拔地區的獨特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面向世界,它給人類文化提供的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它所體現的「寬容主義」、「人性主義」、「利他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等,對當今世界乃至未來社會同樣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成果。這正是藏文化富有時代氣息的寶貴的精神價值。
現代社會面臨的不僅是高新技術的競爭,更是文化與精神建設的競爭,面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除卻高科技的支持外,同樣必需精神文化強有力的支持,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保護和改善人類家園的戰略方針才會有實施的成效,可持續發展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對此,作為藏文化在內的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化財富,都將給我們以借鑒,提供解決問題的思想、模式、方法和經驗。
藏文化中善、慈悲和愛佔有突出位置,強調行善修好、慈悲無爭、博愛,這種觀念作為一種思想進入西方世界後,許多西方人從精神上獲得更大的安慰,既成為現實生活中心理沖突的潤滑劑,又成為神聖的社會理想。
從藏民族生存的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特別是他們對生命萬物的博愛、平等看,可以發現他們的愛是不思任何回報的愛,是用一顆無私的愛心善待其他生命的愛。這種愛是基於一種公正、憐憫、寬容等的道德規范要求。如民間諺語「不要看財要看人,不要看嘴要看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要裝扮表面,而要修煉內心」;「若以公事為主,私事自然辦成」等內容即反映如何規范人的品性和德行。此外,這種道德修養使人們不隨意傷害乃至虐待動物,認為動物與人一樣有感情,並且大自然給了它們生與死的權利和自由,不應該隨意去侵犯,否則,是不道德的,比如在途中遇見其他生命體當道時行路人則會繞行,或將其置於不易被人傷害的空間,絕不直接踩上去或捕打、捕殺,即使是一些不招人喜愛的蟲等,也不會傷及它們;不隨意采擷或踐踏花草、樹木,不亂挖亂砍,等等。
這種嚴禁人們為謀私利而無情地去傷害其他生命的思想或准則,時刻提醒人們更多地為生命的存在價值考慮,尊重生命,為所有生存者創造美好的環境。有人說「容忍與寬恕成為雪域高原人們道德倫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種對人性的道德要求與規范,無形中升華著藏民族對生命的仁愛和慈悲之心,消減著人性中自私、唯利、無他之成分,對周圍的生命與環境無疑也起著一種隱性的保護作用,這從以下描述也可得以釋然。據科考工作者初步查明,在藏北高原共生活著10萬多隻藏羚羊,野氂牛3000多頭,黑頸鶴500多隻等;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野氂牛、藏羚羊、西藏野驢、雪豹、黑頸鶴」,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有藏雪雞、草原鷂、猞猁、兔猁、荒漠貓、棕熊、藏狐、赤狐、赤麻鴨、白肩雕、玉帶海雕、禿鷲、大鷹、岩羊、藏原羚等二十多種;藏北高原荒漠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海拔最高的陸地荒漠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美國最大的兩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大3倍,比非洲最大的保護區大4倍,它又是世界上最奇異、最接近原始狀態的自然保護區。
(二)行善止惡、善待生靈的思想
常言道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藏民族以因果業報、樂於施捨等約束自己的言行,自覺並教導後輩熱愛周圍一切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任何事物,為人類的未來而真誠呵護生命;對貧困之人、弱小生命施以同情和善待,忌暴掠和索取;祟尚奉獻;主張與自然萬物和睦相處。
揭去宗教的面紗,辯證地分析,信仰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但它卻因信仰的主體,也就帶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重性。「苯教」以其「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觀念,正是作為一種心靈寄託的初始宗教形式紮根於藏民族心中。公元前四世紀象雄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也主要體現在苯教的興起,它的產生是藏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飛躍,使藏民族較早地成為一個有哲學和理論思想的民族,也為後來的藏傳佛教思想體系的逐漸完善奠定了基礎。藏傳佛教不僅蘊含「重視理論、重視思辨、重視哲學的精神」,而且富含廣泛的道德等標准,其中佛教「十善標准」,既有「不殺生還要放生」,尊重所有生命,誠實、團結等對人言行的細致規定;也有倡導「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等行善利他的行為准則。雖說佛教中修善法是為成「佛」,但此過程可說是一種積大德行大善,充滿博愛與平等、利他與奉獻、堅定與強韌的修性的過程,是體現平等的思想及言行的錘煉過程;其勸善和因果思想在某種程度上遏制了人們為私慾而不惜傷害其他、破壞自然的行為,從而以內化的觀念自覺約束並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少些膨脹,多些節制,少些索取,多些奉獻。因此,我們應本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去辨析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對其中積極的因素應予以肯定,這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倫理思想應吸納的。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青藏高原這種特殊的生存環境、道德風尚及習俗,產生並發展了基本為全民信教的普遍社會心理,也給高原人們提供了具有一定秩序的獨特的宇宙模式,造就了不改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可貴品格和堅強意志。無形中保護著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使青藏高原的許多珍稀動物得以生存和發展。據科學工作者考察,「青藏高原上生活著200多種獸類,500多種鳥類,其中100多種珍禽異獸棲息生活在無人區」(人煙極稀少的地方),空曠、遼遠、幽靜的環境,使無人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動物園」,「已知藏北高原有鳥類70餘種,哺乳動物25種,爬行類3種,兩棲類1種,魚類巧種」;並已初步查明,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和國際瀕危物種的生命形態,為開展對高原荒漠特有珍獸的生態學、生活習性、經濟價值、繁衍發展、科學價值、生態價值、基因價值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場所;此外,已探明藏北有金屬、非金屬、固體燃料礦產共232種,鹽類礦產也極為豐富大小鹽湖有100多個,有些為國內外大陸鹽湖中罕見,地下水資源亦是無比的豐富。
藏民族的這種善良、公平,使青藏高原「地球上最大的」、「世界上唯一的巨幅畫屏」得以保護,那高山峽谷的雄偉和嫵媚也深深震撼著世人——「既是天國仙境,又是活生生的人間風光。既虛幻飄渺,又實實在在」,在那裡「你能看到人生事物的極端」,有世所罕見的生態系統,繁衍著復雜豐富的植被類型和動植物區系,被生物學家稱作『植被類型的天然博物館』、『山地生物資源的基因庫』,目睹那「舉世無雙」的美景,「不由得要發出『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慨嘆」。。這既是大自然絕妙的傑作,也正是大自然美好的回報!
因此有如是之說,高原藏族人民「為我們這個星球和全人類做出了兩大貢獻:第一大貢獻,通過限制開發,為地球保存了高原這一塊自然生態環境,使之至少在20世紀以前未受人為的大損害。從而為高原自然環境和整個亞洲生態環境的保護作出了貢獻。……。第二大貢獻,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和與高原高度協調的文化生態環境」(南文淵,2002:67、68)。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在自覺約束人性的私慾,用深厚的寬愛、利他思想引導下的尊重自然的寶貴的雪域文化精神,是對人類生態文明的豐富,更是對生態環境高度自覺地保護的偉大碩果。
三、辨證吸納加強環保科教興藏
青藏高原以其獨特的地理風貌造就了藏民族特殊的情感及性格特徵一粗獷、豪放、熱情、誠信,並在與惡劣的環境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煉就了崇高的精神特質一百折不撓、堅強不屈、勇於獻身的偉木品格,形成了善於創新、崇尚自然,處處體現出富有理性的仁慈、善良、寬容的文化特徵。
(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文化也同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兩重性。21世紀將是信息與經濟知識佔主導地位的時代,同時也是人類更需豐富的精神財富來依託的時代。藏民族也不可避免地面對快速發展的時代挑戰,需要更深刻地理解掌握藏族文化的精神價值,以及嚴謹深奧的哲學思想體系,從中理解更富有時代氣息的精神文化的特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優秀的思想成為促進現代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一設的積極的有生力量,將堅定的信仰意識賦予新的活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服務於藏民族聚居區,使藏民族聚居區逐漸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盡快實現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脫貧致富,並合理開發和利用特有的自然資源,應用先進的科技手斷改造自然、保護自然,使所有動植物和人類共同和諧地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為子孫後代的幸福而善待一切。
(二)加強生態保護,科教興藏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特別是在西部地區長期生息的各族人民,雖有不同的生活習俗和地域觀念,但有一個共識是希望山河壯美、生機勃勃。因此,如何保護好自己家園這個生存環境,讓大自然造福於人民是各民族共同的心願。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將環保納入法制的軌道,實施西部開發將在符合自然規律的狀態下,集民心、法律、人文習俗為一體,依法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把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在採取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實施開發,加強政府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既有利於尊重各地不同的信仰和民俗,又有利於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並運用法律與科技的手段,為藏民族聚居區經濟的繁榮發展及其可持續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仰觀對藏民族聚居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諸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要發展藏民族聚居區必須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積極傳播現代化的科技知識,用事實喚醒人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藏民族聚居區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使適齡兒童逐漸接受新的教育觀念,從小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的思想意識;還應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人生醫療保險等與民眾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的各項具體措施的實施和監督,使藏民族聚居區經濟在各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下,取得長足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廣大民眾通過自身的努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覺悟,使之成為加速實現「科教興藏」的戰略思想的強大支持者。
用「科教興藏」的理論武裝群眾的頭腦,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科技興農、科技興牧的認識力度,不斷加強他們的思想文化素質。並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學知識的不斷普及、深入和掌握,以及各種法規、法紀的日趨完善,經濟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人們的思想逐漸得以解放。觀念的更新使蘊含在民眾身上的創造力也會得以有效的發揮,因此,對藏民族聚居區社會而言,更新觀念將成為推動兩大文明建設的巨大力量;而學科學、用科學將會成為提高生產力,發展藏民族聚居區現代化社會的重要模式得以充分的發揚。
❷ 關於青海的環境
青海省簡稱青,地處我國青藏高原北部。全省面積72萬多平方千米,人口518萬。省會西寧。 青海與西藏同居青藏高原,主要山脈有昆侖山、唐古拉山、阿爾金山等,山脈之間分布著眾多盆地。長江、黃河淘發源干本省,有全國最太湖泊 青海潮。該省屬典型的大陸性高原氣候,日照充足,冬寒夏涼,乾燥少雨。 該省工業有采礦、化工、電力、皮革、毛紡等部門。牧業以飼養綿羊、氂牛、馬等為主。農業出產小麥、青稞等。青海潮、扎凌湖漁業略具規模。 青海為多民族省份,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眾多民族。全境高原廣袤,江河婉蜒。民族風情和高原風光使青海旅遊業極具潛力。 青海湖水光接天,風光壯麗,湖中鳥島是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和中轉點。沿湖草原遼闊,民族風情多姿多彩。 省會西寧是一個景色優美的高原城市,城周青山起伏,城內湟水如帶。市內以若干清真寺為主要景點,市鄭日日山是唐代文成公主入藏途經之地。以日日山為界,以東為農區,以西為牧區。西寧市區西南的塔爾寺規模極為宏大,酥油花、堆綉和壁畫被稱為 "三絕"。 格爾木為青海第二大城市,也是青藏線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市郊的 "萬丈鹽橋"奇觀天下獨絕。 青海省腹地冰峰林立,雪山連綿,發源了哺育中華文明的長江與黃河。江河源區自然生態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但近年來,該區環境受到人為影響,已有惡化趨勢,亟需引起關心和保護。 藏刀、地毯、冬蟲夏草等為主要名土特產。西寧、格爾木等地為主要交通樞紐。
❸ 青海湖的人文地理環境
青海湖,藏語名為「措溫布」(意為「青色的海」)。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中國最大的內陸湖、鹹水湖。由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
❹ 青藏地區成為一個獨特地理單元的原因和特點
1.青藏地區獨特地理單元的原因:青藏地區位於橫斷山以西、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馬拉雅山以北的地區,由於有這些高大山脈把青藏地區與南方、北方、西北地區隔開,交流少,導致人文地理特點與其他地區明顯不同;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海拔高、山地垂直分異特徵明顯,高原山地氣候、高寒、位於亞歐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區,地質條件復雜等等)也與南方、北方、西北地區截然不同,所以成為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
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不同、農業生產不同。(給你一個鏈接:http://tieba..com/f?kz=327546212)
3. 自然地理特點 人文地理特點
北方地區 濕潤、半濕潤 主食麵食,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
溫帶季風氣候
南方地區 魚米之鄉 主食:大米,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
亞熱、熱帶季風氣候 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西北地區 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食:牛羊肉和乳製品。
溫帶大陸性氣候 住:用羊毛氈搭成易於拆卸的氈房
青藏地區 降水稀少 日較差大 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煮熟牛
高原缺氧 晴天多 羊肉。住:牧區一般居住在可以自
日照時間長 由移動的、厚重的氂牛氈搭成的帳
太陽能豐富 篷中;非牧區大多數在用石頭和土
坯砌成的牆體厚實的房屋中
❺ 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屬不同的區域,所以它們的地理特徵差異性很大錯在哪裡
主要的錯誤在與這兩者的因果關系表述顛倒了。
他們分屬不同的區域,是長期以來內,根據地理特徵、氣候容因素等等多因素來確定的。
應該說因為兩地的地理特徵差異性很大,所以分數不同的區域。
希望能幫到你 手打望採納。
❻ 與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徵與人文地理特徵相似的地方
青藏高原地勢高,氣候寒冷,並因此形成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我感覺南極大陸符合
❼ 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何影響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約300—400萬年內,青藏地區大面積大幅度地抬升至現在的高度,經歷專了屬由低海拔熱帶、亞熱帶環境向高寒環境發展的劇烈演變,除受到全球性冰期與間冰期氣候冷暖波動的影響外,海拔高度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也起著主導的作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何影響
❽ 青藏高原的人文地理特徵
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分布於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❾ 青藏的人文地理環境
青藏高原的形成與隆升問題是個十分復雜、倍受地球科學家關注的問題。它被認為是岡瓦納大陸與歐亞大陸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青藏高原是由6個地體相繼增生到亞洲大陸上的一個組合,這些地體之間的邊界被5條縫合帶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繼變年輕。青藏高原是特提斯的主要范疇,它可以分成3個區域,分別代表了3個階段主洋盆位置。特提斯北區位於昆侖山和祁連山,它的遺跡是第五縫合帶,在大陸基底上於震旦紀形成裂谷,奧陶紀閉合。特提斯中區位於可可西里-巴顏喀喇,古生代晚期以來在弧後盆地基礎上繼續破裂、擴張,典型的洋殼形成於石炭-二疊紀,這個時期的洋稱古特提斯,它的遺跡為第三和第四縫合帶。特提斯南區位於青藏高原南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代表了它的主洋盆遺跡,班公-怒江縫合帶代表了它的弧後盆地。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多階段、非均勻、不等速為特徵,大體上可分成4個階段,即45~38,25~17,13~8和3~0Ma。雖然到目前為止已經提出了多種模式來解釋高原的形成與隆升,但是這一問題迄今仍然沒有解決。文中筆者根據多年來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新的實驗研究結果,提出了疊加壓扁熱動力模式來解釋青藏高原的形成與隆升機制。
它東連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西達萬山之宗的帕米爾高原,北鄰中國內陸沙漠地帶,南眺熱帶亞熱帶風光的印度大平原。它雄奇高峻、傲視四方,以奇異的地理構造和地貌景觀,以及獨特的文化積淀和歷史皺褶,堪稱世界一絕。
❿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屏障作用
自然地理上,青藏高原主要特點就是「高」「寒」,它阻擋了夏季來自印版度洋的西南季風的權深入,導致我國整個西北內陸地區基本上是荒漠和草原,這個是最主要的。
人文地理上,還真的不太清楚,大概是地勢比較險峻,能抵擋外來侵略嘛?(滑稽臉)這個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