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越王勾踐劍
1. 西湖區的歷史故事 西湖區地理故事 西湖區人文故事
杭州作為六大古都之一有它的歷史沉跡,作為首都來看,從九世紀末到十世紀初,杭州曾經是一個地方政權吳越國的首都。南宋時期,杭州升為一個朝代的首都,持續時間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杭州排入了我國古都的行列。
精彩視頻短片點擊觀看
從中國歷史來看,凡是作為首都,地理位置、地況、地貌以及氣候都有著獨特的地方。杭州也不例外。杭州隸屬於今天的浙江省。
1936年,考古學家就在這里附近發掘出許多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這些物品大約是公元前三三00年——二二五0年的,這就是著名的良渚文化。
五十年代初,在良渚周圍,又發現多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如老和山遺址、水田畈遺址。所有這些遺址為我們較為清楚地描繪出了距今五千年前後杭州的原始居民在這一帶居住和活動的情況。春秋戰國時代,浙江省今天的省境大部分屬於越國,北部則為吳國的范圍。越國的首都在今天的紹興,吳國的首都在今天的蘇州。史料中沒有見到杭州一帶的地名。
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郡縣制,在今蘇南、浙西、浙東、閩北等范圍內設置了會稽郡,郡以下分二十六縣,二十六縣中有一個錢唐縣,這是杭州最早見於歷史的記載。但錢唐縣治建在什麼地方至今還不能確定。
錢唐縣治在後漢時代就有可能從西湖群山逐漸向平原地區遷移。秦錢唐縣是會稽郡下的一個屬縣。當時的郡治設在蘇州。後漢永建四年(129年)實行了吳會分治,原會稽郡分成吳郡和會稽郡兩郡。錢唐縣隸屬於吳郡。郡治仍設在蘇州。
隋文帝楊堅在公元589年平定了南朝的陳,隨即把錢唐縣改為杭州,這是杭州一名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出現。杭州的州治設在餘杭縣。開皇十一年(591年)遷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就是現在的江干一帶。
隋代的杭州已經到達了今杭州市區的一部分。現代的杭州城市,開始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隋煬帝即位以後,為了營建東京(今洛陽市),開始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為了掠奪江南的財富,又在長江以南開鑿和加寬江南運河,從京口(今鎮江)繞太湖以東直達杭州。從此,杭州與首都洛陽之間有了直達的水路運輸。
自從隋代把州治移到江干一帶以後,特別是由於江南運河的開鑿,杭州頓時成為一個交通樞紐。
唐朝建國以後,傳說由於錢唐的「唐」字與國號相同,從此改為錢塘。
西湖是錢塘縣的一個湖泊,所以原稱錢塘湖,或稱上湖。西湖一名起源太晚。因為從錢塘縣直到六朝,湖在縣境以東,當然不會稱西湖。
隋唐時代,湖在縣境偏北。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建都時,城市移到湖的東邊。西湖的名稱就逐漸為人們所使用。等到北宋蘇軾計劃大規模疏浚此湖而上表朝廷時,他的奏摺就稱為《乞開杭州西湖狀》,西湖一名至此已使用到官方文件中。
錢塘縣在唐朝初年,戶口就已經超過十萬,江干一帶土地狹窄,於是市區向今西湖以東的平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時任杭州刺史的李泌為解決水源問題,修建了著名的「六井」。所謂「六井」,其實是六處貯水池。它們用瓦管和竹筒分別從錢塘門、涌金門等處引入西湖湖水而修建。
據記載,「六井」是:相國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龜井,小方井。
「六井」的修建,大大改善了杭州市區的居住條件。
五代十國時期,景福二年(893年),王代十國中的吳越王——錢鏐建都杭州。錢鏐因灌溉和城市需要而整治了西湖,也因為交通運輸的需要整治了錢塘江,從而促進了吳越國和沿海各地的來往,日本、朝鮮等外國也通過錢塘錢和吳越國建立了貿易關系。杭州開始在國際上顯露頭角。
杭州有了大的發展,吳越國一共經歷了五代七十餘年,杭州一帶比較安寧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城市也獲得較快發展。
到了宋代,杭州從一個小國的國都退居到一個州的州治,但從城市規模上講,它仍然不失為東南的一大都會。
北宋時,杭州的多任地方官都曾為杭州的發展作出過貢獻。
如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的知州王濟,宋仁宗時代的知州鄭戩、沈遘以及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後世又稱他蘇東坡。他曾兩次到杭州任職。為杭州和西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
他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建築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長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後人把這條長堤稱為蘇堤。蘇堤春曉至今仍然是引人入勝的西湖佳處。
蘇軾在杭州和西湖不僅留下了許多功績,也留下了吟誦西湖的著名詩篇。
《飲湖上初睛雨後》就是其中一首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北宋末年,中原失陷,宋高宗趙構倉皇南奔,於建炎三年(1129年)到了杭州,設置行宮,把杭州改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正式把臨安府作為宋首都,首都設置在杭州的時間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
杭州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都發展迅速,杭州成為一個國際都市。
南宋一代中,杭州的教育事業也很發達。當時朝廷在杭州辦的學校有太學、武學和宋學三種,合稱三學。其中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
南宋德佑元年(1276年),元軍進入杭州,繁榮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杭州遭到很大的破壞。但宏偉的城市布局和優美的湖山勝景仍然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氣慨。
十三世紀末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杭州,仍然情不自禁地贊嘆杭州為「世界最名貴的富麗之城」。
在整個明、清兩朝的五百多年中,杭州一直都是浙江省的省城。清代初葉,康熙和乾隆也都仰慕西湖和杭州的繁華,曾多次南下杭州。
鴉片戰爭以後,杭州也和全國一樣,出現了長期的停滯和落。
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杭州被日本侵略者佔領長達八年之久,遭到很大的破壞
1949年杭州解放。
西湖群山中記載最早的人工建築是東晉咸和元年(326年)的靈隱寺。
靈隱寺是從當年從印度雲游來此的高僧慧理修建的,它成為西湖群山中的第一座古剎。
靈隱寺位於杭州西湖靈隱山麓,處於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靈隱寺又名「雲林禪寺」,始建於東晉(公元326年),到現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是我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後來濟公在此出家,由於他游戲人間的故事家喻戶曉,靈隱寺因此名聞遐邇。五代吳越國時,靈隱寺曾兩次擴建,大興土木,建成為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達1300餘間,僧眾達3000人。
吳越國時又添了許多寺廟和古剎。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來是五代吳越國王的南果園,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是錢弘淑舍園所造,同時還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為了鎮壓錢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層,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陸俯看錢塘。塔的頂層裝有明燈,為夜晚航行的船隻指路。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毀於兵火,現在保存的磚築塔身,是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歷時十年。六和塔中的須彌座上有二百多處磚雕,磚雕的題材豐富,造型生動,有斗奇爭妍的石榴、荷花、寶相,展翅飛翔的鳳凰、孔雀、鸚鵡,奔騰跳躍的獅子、麒麟,還有昂首起舞的飛仙等等。
蘇東坡又為西湖增添了六橋分列、桃柳呈妍的蘇堤。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來是五代吳越國王的南隨著西湖風景區的精心布局和遊客的增加,杭州的旅遊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閘口白塔嶺下刊印出杭州歷史上的第一種旅遊地圖,稱為地經,出售給遊客。各種介紹杭州和西湖風景的專著也陸續出版,其中介紹最為詳細的是四水潛夫著的《武林舊事》此書對西湖名勝採取了分區記載的方法,和現在的西湖導游書已很近似。當時整個西湖風景區分為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孤山路、北山路、葛嶺路、西溪路等六路,另外再加上離湖最遠的三天竺。這和今日西湖風景區的地區劃分也基本近似。
南宋的著名詩人范成大於紹鼎二年(1191年)撰寫了一部稱為《吳郡志》(吳郡的轄境大致相當於明、清的蘇州府)的著名地方誌,他在此書中第一次使用了「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贊語。這句話以後被人們改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諺語,至今仍然廣泛流傳。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又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的水準之高,舊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庄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而今杭州的絲綢更有著巨大吸引力,「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特別是坐落於下城區西健康路上的杭州中國絲綢城,為全國最大的絲綢專業。且絲綢質地輕軟,色彩綺麗,在漢代,已通過舉世聞名「絲綢之路」遠銷國外。現代已發展到綢、緞、綾、羅、錦、紡、絨、縐、絹等十幾類品種。層次豐富的粉牆黛瓦、古樸淡雅的民居、清新素雅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城市傢具與各類時尚絲綢精品完美融為一體,既具有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底蘊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又顯出江南婉約之風、絲綢柔性之美和絢麗多彩的都市商業氛圍。
早在5000年前,杭州地區已有絲綢存在,出土於良渚文化遺址中的一塊灰褐顏色、薄如蟬翼的絲織品,足以證明杭州是中國最古老的絲綢出產地之一。
時尚變化無常,時而綠肥紅瘦,時而唐衫胡服,那些富麗奢華、光怪陸離的款式總是像煙雲一般,一陣風後就飄逝了。但無論時尚怎麼變遷,卻總有一種面料如詩似夢地縈繞在霓裳裙擺當中,以其婉約、靈動的質地製造著燦爛和神秘,那就是絲綢。在眾多的絲綢產地,有一處聞名天下,被稱為"絲綢之府",那就是杭州。
杭州作為"絲綢之府"那是有來頭的,由來之一在於她的歷史悠久。杭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杭州絲綢聞名中外,差不多可以說,絲綢織成了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一部分歷史。杭州絲綢的歷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那時,杭州的先民就已能種桑、養蠶、織帛和製造原始的繅絲工具。春秋時代,越王勾踐以"獎勵農桑"為富國政策。唐代時,杭州盛產的綾類已有"天下為冠"的盛譽,成為宮廷貢品。南宋時,杭州市內呈現"機杼之聲,比戶相聞"和"都民女士,羅綺如雲"的盛況,由此而稱"絲綢之府"。1000多年前,杭州產絲綢就遠銷東南亞和阿拉伯諸國,從陸上和海上鋪設了"絲綢之路"。
杭州作為"絲綢之府"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和民眾根基的。杭州的絲綢織錦是精緻、和諧之美的集大成之象徵,擁有"東方藝術之花"的美譽,它們不只是單純的生活消費品,它們承載了杭州人的生活情趣和藝術感悟。馬可o波羅在元初游歷杭州時說:"杭州生產大量的絲綢,當地居民中大多數的人,總是渾身綾絹,遍體錦綉。"那時,杭州城裡的商賈一半以上是從事絲綢貿易,裝載綢緞的船隻川流不息,遠及歐美。
何為"府",集大成者也,杭州絲綢豐富的品種和響當當的品牌得以讓"絲綢之府"的稱號延續至今並越叫越響。經過多年的發展,杭州絲綢已形成了從蠶繭供應、繅絲、絲織、印染、絲綢服裝到絲織機械等配套的生產能力,常年生產綢、緞、綿、紡、綾、紗、絨、絹等14大類,2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色。絲綢的品牌也很多,都錦生、萬事利、凱喜雅、喜得寶等等,那可都是響徹世界的絲綢名品。
與杭州絲綢交相輝映、分割不開的還有同樣作為工藝飾品的杭扇和杭傘。杭扇裝飾優美,製作技藝精湛,千百年來,已淬煉成展示杭州精美文化的工藝瑰寶。傘,一件普通的雨具,但在杭州,它則寄予和演繹了萬千情思,西湖綢傘輕舞倩影,搖曳出了多少杭州的人文風情
如今,在杭州可以看到規模宏大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和中國絲綢城,絲綢似夢一般神秘,如詩一般美妙,卻又活生生地活在你的身邊,活在杭城的大街小巷裡。
靖康二年五月初,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在宗澤等北宋舊臣的擁戴下於應天府即現在的河南商丘登基,改年號為建炎,史稱南宋,趙構也成為南宋的第一個皇帝。立國之初,宋軍在金軍的步步進逼下節節敗退,應天府眼看就要保不住了,五個月後,高宗被迫南遷。先後建行都地有揚州、建康即今南京、杭州、越州即今紹興。最為狼狽的時侯高宗曾將南宋小朝廷裝進一條船內,幸好蒼天開眼,在高宗逃難海上的途中遇風暴而阻止了金軍的追襲。在與定都有關的商議中,開始群臣均傾向於定都建康,而且從理由上來看也是頗站得住腳的。主張定都建康的群臣認為建康是六朝故都,東南要地,而東南久安,財力富勝,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再加上憑險長江,有利於軍事上的固守。但最後高宗還是下決心定都杭州,他的理由似乎更為充分。杭州在北宋已是萬物富庶的「東南第一州」,而且杭州比建康更遠離前線,相對比較安全;其次杭州離建康又不太遠,同樣位居江浙最富庶地區,在財物的供給上,與建康沒有太大的區別。也許是為了安撫主張定都建康群臣的心,南宋是將建康作為「行都」的,所謂行都,也就是陪都。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長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國最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杭州市有著2200年的悠久歷史的杭州還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2008年,杭州在《瞭望東方周刊》「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比中名列第一。這是自2004起,連續五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其頒獎詞為:這是一座讓南來北往的遊子們,可以詩意地棲居的地方。它從善如流,不拒絕一切進步的文明。
它精緻寧靜,溫文爾雅,如同西湖水那樣渾然天成。它大氣開放、自強不息,如同錢塘樂奔赴
海洋之約。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年)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年)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世五王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5)浙江省的省會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錢塘、仁和、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等州縣皆屬杭州路。因遭戰亂,杭州城內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於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復較快。至正年間,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大凶饔謾K砸獯罄眯屑衣碸傘げ蕹坪賈菸疤斐恰保恰笆瀾縞獻蠲覽齷籩恰薄?
明代改杭州府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錢塘、仁和,屬縣未變。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楊孟瑛繼唐白居易、宋蘇東坡後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盪3480餘畝,將蘇堤增高、加寬,修建振鶩亭(即今湖心亭),砌築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復了「湖上春來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蔭濃」的動人景色。至萬曆年間(1573~1620年),杭州又呈現出四方客商雲集,遊人紛至沓來的繁榮局面。
(6)廢府設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城牆周圍十里,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東臨中山中路附近,西麵包括湖濱公園,並辟有六座城門,總佔地1436畝,成為杭州的「城中城」(民國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慶五年(1800),浙江總督李衛、巡撫阮元先後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數尺。杭州人口有續增加。光緒九年(1883),杭州有62萬餘人。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隨著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杭州的近代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舊屬諸縣直屬於省。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這時杭州已有少數近代工業,如在1897年創辦的通益公紗廠(杭州第一棉紡織廠前身),規模較大;其後又陸繼興辦起火柴廠、造紙廠等,傳統的手工絲織行業也逐步採用機械傳動。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7)從新生走向繁榮
從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國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業也困難重重,西湖的不少景點,大多殘破不堪,有的已經廢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獲得新生。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2. 誰能介紹一下史記里越王勾踐世家裡提到的陶地
就是現在的山東定專陶屬
http://ke..com/view/84012.htm?fr=ala0_1_1#7
3. 人文系的老師都是誤人子弟之輩!
沒辦法都是這樣,一首歌唱的好,大學就是養老院。
4. 青島的人文地理
地理與歷史
中國東部重要的海濱城市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勝地。
青島是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和中國十佳商務城市,獲得「企業家滿意獎」。
青島是首批全國文明城市。
青島是全國兩個「中國品牌之都」之一。
青島是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
青島榮獲2005年「公眾最嚮往的中國城市」第一名。
青島是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舉辦城市,是中國的「帆船之都」。
青島是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8個國際會議城市之一。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外貿口岸之一。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全市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70公里,其中大陸岸線730公里,佔山東省岸線的1/4。海岸曲折,岬灣相間。青島現轄七區五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740.9萬,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65.43萬人。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但無嚴寒。
歷史沿革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日本侵佔青島,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軍事殖民統治。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1929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1986年青島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相當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經濟與發展
青島經過20餘年的改革開放和不斷進行的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已形成了電子通訊、信息家電、化工橡膠、飲料食品、汽車船舶、服裝服飾六大支柱產業。初步核算,2005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GDP)2695.5 億元,增長 16.9 %,為1994年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4.64 億元,增長 0.4 %;第二產業增加值1399.75 億元,增長20 %;第三產業增加值1121.11 億元,增長16 %。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為6.5:51.9:41.6 。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0 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 4位。
2005年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6.34 億元,增長 35.1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 203.06 億元,增長23.4 %。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城鄉消費品市場態勢活躍。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 800 億大關,達 865.91 億元,增長15.8 %。2005年,青島地區(含中央、省公司)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30.22 億美元,增長22.4 %,其中,出口額 194.22 億美元,增長 23.1 %,進口額136 億美元,增長21.4 %。
2005年共批准利用外資項目2530 項,增長4.4 %,合同外資 95.45 億美元,增長42.1 %。外商直接投資 36.56 億美元,增長 13.1 %。
青島與192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截至2005年末,共有 77 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青島投資 142個項目。
青島農業資源豐富,盛產糧油、林果、畜牧、水產品,平度大澤山葡萄飲譽海內外。青島海區港灣眾多,灘塗廣闊,土質肥沃,餌料豐富,有多種水生物棲息繁衍,如鯛魚、黃魚、鱸魚、鮑魚、牡蠣、寨魚及對蝦、干貝、海參、螃蟹、海螺等。
2005年主要農畜產品產量(萬噸)
糧食 315.02
其中:小麥 153.55
玉米 147.86
花生 50.39
蔬菜 579.21
水果 73.73
肉類 81.94
其中:豬肉 28.07
禽肉 45.55
牛、羊奶 50.82
禽蛋 38.63
青島作為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憑借其公平的市場秩序、良好的社會治安、舒適的生活條件、高效的政府工作、完備的基礎設施和有保障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等良好的投資生活環境,榮獲「企業家滿意獎」。
青島擁有一批中國知名企業,如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島鋼鐵控股集團、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瑪集團、頤中煙草(集團)、雙星集團、青島廣源發集團、利群集團、青島港(集團)、青島建設集團、山東綺麗集團等。青島啤酒已經擁有百年的生產歷史;海爾集團是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的企業,2005年實現全球營業額達1039億元人民幣;海信集團、雙星集團、澳柯瑪集團等均已成為中國的名牌企業。
青島,榮獲「中國品牌之都」的稱號,擁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百強品牌——海爾,另擁有中國名牌產品44種,中國馳名商標15個,有5家企業獲得國家質量管理獎。
青島市擁有正在快速成長的金融保險業。至2005年末,全市金融從業人員 3.5 萬多人。全市共有銀行類中資金融機構20 家,營業性機構及儲蓄網點1180 個;銀行類外資金融機構 9家,其中經營性機構 6 家,代表處3 家;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財務公司各1家。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849.24 億元,比年初增加 428.15 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232.8 億元,比年初增加319.06 億元。全市共有法人證券公司1 家,證券營業部 39 家,證券服務部 3家;期貨經紀公司 2家,期貨經紀營業部 5 家。境內上市公司10 家(發行股票 11 只),境外上市公司 2 家; 12 家上市公司已累計融資 124 億元,股票基金交易額 563.6 億元;
全市共有內資保險分公司 18 家,保險支公司(營業部)64 家,營銷服務部 82 家;保險經紀公司 21 家,保險代理公司 45 家,保險公估公司 12 家,外資保險分公司2家、代表處3 家。全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9.57 億元,比上年增長 4.2 %。
青島擁有25個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管理機構,全國重點綜合性海洋高等學府——中國海洋大學就設在這里;擁有中國國內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是一座集海洋科研、國際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東方海洋科學城。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0位。
精心打造「融才、融智、融資」高效融合的引智模式,引智助航作用顯得獨具特色。近兩年來,共實施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119項,引進各類外國專家237人次,組織出國(境)培訓298人次。截至2005年底,青島高校軟控有限公司和青島天人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分別被授予國家級引智示範基地,我市還有省級引智示範基地3個,市級工業引智示範基地6個;共有5位外國專家獲得國家「友誼獎」,6位專家獲得山東省「齊魯友誼獎」,90位專家獲得青島「琴島獎」。連續舉辦了4屆的中國青島·國際化人才創業項目洽談會通過招才引智促進招商引資,加快構築國際化人才創業「人才(融才)-項目(融智)-資金(融資)」高效融合的創業機制,累計達成合作意向989份,正式簽訂合同116個,其中,招商項目14個、外方投資總額9085萬美元。
國家級重點發展區域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地處黃海之濱、膠州灣西海岸,背依環渤海經濟圈,是構建「大青島」戰略的核心區域和極具發展潛力的投資熱土。
開發區建區以來,遵循國際慣例,科學規劃,高標准建設區域環境,累計投資近300億元人民幣,建成了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體系。位於區內的世界億噸大港前灣新港,擁有中國目前最大的現代化集裝箱深水碼頭,100多條遠洋航線連通世界各地。
開發區著力營造適合現代人工作、生活的優美環境,目前全區綠化覆蓋率達44%,人均公共綠地32平方米。先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2004年成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5年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示範區驗收。
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國內外投資商關注的目光。截至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累計總投資90多億美元。有3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在這里投資興辦了50多個項目。
圍繞建設青島新型工業化中心區,開發區立足自身優勢,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初步形成了家電電子、石化、機械製造、新材料、倉儲物流、高新技術等「六大產業集群」,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皆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商務部最新組織的對54個國家級開發區的投資環境綜合評價中,青島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投資環境綜合評價總指數進入全國前4強,在分類指標中,其社會及環境狀況指數列全國第1位,人力資源、供給水平和技術創新環境指數均列全國前3位。
青島開發區作為青島新興的旅遊勝地,氣候宜人,自然風光旖旎。美麗無比的海濱景色和嫵媚秀麗的山水景觀,令人流連忘返。薛家島省級旅遊度假區擁有迷人的海濱風光和金沙灘、銀沙灘、連三島、竹岔島等名勝景點,這里以影視文化傳媒產業為主題的綜合旅遊開發已經正式啟動。
青島保稅區
青島保稅區於1992年11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1993年3月29日通過海關總署等部委驗收正式運營,是沿黃流域唯一的保稅區,具有「境內關外」特性,實行「免證、免稅、保稅」的特殊政策,主要開發培育國際物流、國際采購、國際商展、國際貿易、出口加工、保稅倉儲等功能。
2000年以來,青島保稅區不斷創新機制,全面推行以人為本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建成「投資無費區」和「全程免費代理服務區」,在全國15個保稅區中率先取得ISO9001和ISO14001雙認證。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全國保稅區的末位邁入先進行列,已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3400家企業入區經營,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4個。
2005年,青島保稅區以國務院批復青島開展「區港聯動」試點為契機,創建實施「區區聯動」發展新模式,建設以國際交易市場為主體的橡膠、礦權、礦產、棉花、紙漿、建材等綜合市場產業體系,全面發揮經濟輻射及對外開放示範帶動作用;2005年11月11日,「區港聯動」試點--青島保稅物流園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封關運營,青島保稅區邁出了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的堅實一步。未來的青島保稅區將以區港聯動為主體,以口岸國際物流為核心,以出口加工與國際商展及市場體系建設為推動力,發展形成國際物流中心、國際商展中心、國際市場交易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心,爭取設立保稅港,加快向自由貿易港區邁進,建成沿黃流域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5月,同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2000年成為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之一;2001年被評為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2年通過了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的認定;2003年榮獲國家科技部「實施火炬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先進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的榮譽稱號;創業服務中心通過了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的認定、軟體園通過了「國家863軟體孵化器」的認定,2004年創業服務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優秀創業服務中心;2005年國家通信產業園、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落戶該區。
青島高新區遵循「差異競爭、錯位發展」的原則,確立了以軟體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和海洋生物醫葯產業為產業重點,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向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吸引聚集了海爾、朗訊、海克斯康、清華紫光、山東東軟、愛立信浪潮、健特生物、澳海生物、黃海制葯、金谷鎂業、帝科液晶、漢纜集團等一批骨幹企業。新引進了朗訊全球技術支援中心、卡特比勒中國研發中心、IBM軟體測評中心、地恩地研發中試生產基地、高校軟控研發中心、中船重工725所等39個大企業研發中心,加上入駐該區的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國家海洋局一所等大學院所,青島高新區已成為青島市科技資源較集中、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創業環境較好的區域。
青島高新區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一方面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先後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加強了與法國布雷斯特高科技園、韓國京畿道科技園等國際高科技園區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區域創新創業環境,建成了創業大廈、科技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生命科學院、軟體園等綜合性和專業性孵化器8個,總孵化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創新創業體系。
青島出口加工區
青島出口加工區地處青島市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城陽區。城陽區是青島市的航空和陸路交通樞紐、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外貿出口加工基地,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科技進步示範區和新材料產業基地。
青島出口加工區於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12月通過海關總署等8部委聯合驗收,核心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精密機械、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細化工等「大、高、外」項目。該加工區實行「境內關外」的特殊政策,採用「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貨物通關方便、快捷,非常適合「大進大出、快進快出」外向型加工企業來區內發展。
青島加工區成立以來,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推進開發建設,已完成投資8億元,基礎設施配套達到「九通一平」,建成標准廠房10萬平方米,引進了美國泰科電子、德國斯蒂爾動力工具等一批大項目。2005年,青島出口加工區招商引資規模達3億美元,在全國13個同批次加工區中列第2位,在全國57個出口加工區中位居前列,開工投產企業10餘家。
著眼於發揮青島出口加工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青島市「三點布局」城市框架中紅島組團的發展,城陽區依託出口加工區核心區規劃設立了配套產業區、輻射帶動區和生活服務區,實行四位一體、配套聯動、重點突破、全面啟動的開發模式,力爭用3—5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出口加工區,逐步建設成為環膠州灣產業帶、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核心區域和承載世界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青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
青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於1999年3月經國家商務部(原外經貿部)、農業部、國務院台辦批准成立,是全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唯一設在縣級的試驗區。
試驗區總面積3166平方公里,試驗區中心區規劃面積22.4平方公里,加工區處於青島市「1小時經濟圈」以內,距青島流亭國際機場30公里,距青島前灣港70公里,距膠濟鐵路10公里,青島—銀川高速公路、同江—三亞高速公路在區內設有出入口,交通四通八達。
試驗區堅持以出口食品加工為方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引進國內外糧油、果品、蔬菜、畜牧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為重點,形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聚集地和先進技術成果的吸納、消化中心。區內規劃設立了食品加工區、綜合工業區兩大分區。其中綜合工業區設有電子工程、紡織服裝、機械製造、生物工程等項目區,適宜各類項目入駐。
設區以來,試驗區已投入資金2.6億元,完善了9.8平方公里中心啟動區的道路、給水、排污、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有22萬伏變電站和日處理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具備了承接各類項目的能力。目前,已有來自韓國、日本、美國、比利時,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地的客商,在區內投資項目60餘個,合同利用外資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億美元,利用內資6.6億元。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生物技術、機械電子、傢具製造等產業初具特色。
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島市設立6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環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即墨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萊西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度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6個開發區設施建設基本配套,優美的投資環境,便利的交通,吸引了眾多外商前來投資辦廠。
交通與通信
青島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國沿黃流域和環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擁有集裝箱、礦石、原油和煤炭碼頭,有通往450多個港口的97條國際航線,每月有419個國際航班發往世界各地。2005年,青島港全年吞吐量突破1.8億噸大關,達到1.87億噸,列中國第五位。其中,礦石吞吐量640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進口原油吞吐量238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外貿吞吐量1.4億噸,列中國第二位;集裝箱吞吐量突破600萬標准箱,達到631萬標准箱,列中國第三位,繼續保持世界15強之列;口岸外向度75%,列中國第一位。
青島航空運輸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555萬人次,增長15.43%;航空貨郵吞吐量12.3萬噸,增長18.1 %。已開通直航東京、大阪、福岡、漢城、釜山、大邱、巴黎(經上海)、歐洲7國(經北京)、新加坡、曼谷以及香港、澳門等19條國際(地區)客貨航線,法蘭克福航班即將開通。開通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50個主要城市的航線,每周610個航班。
青島公路交通十分發達,迄今為止,青島市已建成濟青、膠州灣、西流、西流、夏雙、濰萊、同三、青銀、206國道、前灣港疏港等9條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525公里,佔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六十分之一,佔全省六分之一。目前,青島市高速公路數量、長度、密度和高速公路在所有公路中所佔比重等指標均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一,並已初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濱海公路是青島交通體系的主骨架之一,該工程北起青島即墨市豐城栲栳大壩東端,經即墨市、嶗山區、市南區、黃島區、膠南市,止於膠南市泊里鎮柳樹底村附近的204國道處。濱海公路總里程約169公里,工程總投資約37億元,工期2年,計劃2006年底建成通車。
青島郵電通信業務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7.02 億元,增長 32.4 %。網路信息技術不斷普及和提高,2005年互聯網用戶累計達84.3 萬戶,增長27.7 %,使用時長達到275.6億分鍾。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20.16萬門,增長6.28 %;市話用戶達到 227.48 萬戶,行動電話發展到 383.64 萬戶。
\
旅遊與觀光
青島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海外遊客入出中國的主要口岸。
青島三面環海、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加上特殊的歷史積淀,使青島早在20世紀初期就成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旖旎壯美的海濱風景線,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嶗山,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景,具有典型歐陸風格的多國建築,濃縮近現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現代化的度假、會展條件,使青島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擁的城市,成為中國最優美的海濱風景帶和海內外著名的度假、休閑、觀光、商務、會展目的地。
歷史文化與歐陸風情保護區
掩映於秀麗風光之中的眾多文化遺產,承載著百年青島的風雨滄桑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豐富內涵。多元化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淀,保存完整的百年老街、歐式別墅區,充滿海情、海韻和浪漫色彩的多處海灣、沙灘、海水浴場,形成了獨特的歐陸風情區。
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形成歐陸風韻的城市風貌。代表性的建築有原德國總督官邸、提督樓、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八大關別墅區等。每一座建築,都寫著一段歷史,演繹一出故事,很多中外影視片都在這里拍攝過。春秋冬夏,成雙成對身著婚紗禮服的新婚夫婦倘佯在八大關和海濱步行道,攝影留念,立下他們的「海誓山盟」,留下他們浪漫溫馨的蜜月回味。
日新月異的東部都市觀光區
東部新城區是青島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青島市市級機關大樓,新城區的標志性建築——五月的風,以及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場地,都在這片區域。橫貫東西的旅遊觀光的濱海步行道、東海路、香港路和澳門路,串起匯泉廣場、中華文明雕塑一條街、五四廣場、音樂廣場、雕塑園等一系列景點,構築成一幅美麗的海濱都市旅遊景觀。
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
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群,沙細坡緩的海濱浴場,海濱雕塑園、海豚表演館、國際啤酒城、高爾夫球場、國際會展中心、文化博覽中心、世紀廣場、體育中心等一大批現代文化體育娛樂休閑設施,以及已經開工建設的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現代藝術中心、遊艇帆船俱樂部等項目,使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成為集觀光、度假、節會、體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區。
嶗山國家風景區
嶗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青島東部的黃海之濱,由9個風景游覽區、5個風景恢復區及外緣陸海景點三部分組成;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素以「海上名山第一」和「道教名山」而著稱,為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是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嶗山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歷史悠久,古跡薈萃,曾是中國道教重要傳播地,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稱;山石造型奇特,千姿百態,是「天然雕塑公園」;林木蒼郁,生機盎然,不乏古樹名花;物產資源豐富,礦泉水、海底玉等聞名海內外。
青島近郊旅遊資源
青島市郊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跡豐富多彩。千古名勝琅琊台,古台觀月、龍灣涌浪,始皇三次東臨樂而忘返,越王勾踐在此設台會盟諸侯、徐福東渡日本從此啟航;田橫島,西漢五百義士壯懷激烈、可歌可泣;還有被譽為石刻瑰寶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石林和春秋戰國的齊長城遺址等。
2005年,青島接待海外旅遊人數 68.44 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 4.15 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 2449.03 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 222.6 億元;旅遊業總收入為256.6 億元。
生活與環境
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青島新區已經成為青島的政治、經濟、金融和文化中心。昔日的陋屋舊居已經被環境幽雅的居民小區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代替。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沿海開放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貌保護城市,青島秉承「打造優美環境,構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規劃、生態環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造就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個性突出、山海優美、環境整潔、功能完善、生活舒適的人居環境。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並相繼獲得聯合國和國家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青島已經成為最適宜人類創業、居住的城市之一。
城鄉居民收支持續增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920 元,增長 16.5 %;人均消費性支出9883 元,增長 9.8 %,恩格爾系數 37.6 %。農民人均純收入 5806 元,增長 14.3 %,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3737 元,增長 11.4 %。社會職工平均工資15616 元,增長 16.1 %。城市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 22.96 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9.54 平方米。
5. 軒轅劍真實存在么
我國的青銅劍的冶煉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了顛峰,很多的古劍產於當時。版軒轅劍死真是存在的。
6. 目前科學尚無法解釋的自然之迷
1、人類未解之謎
人類究竟從那裡來
人類的智慧從那裡來
艾滋病毒來自何方
人的頭顱可以移植嗎
人體的潛力之謎
人體自然之謎
……
2、考古未解之謎
秦始皇墓之謎
中國文字因何現身美洲
金字塔中的重重謎團
消失的樓蘭古城
失蹤千年的羅馬古城
通天塔的秘密
蘊含玄機的奧梅克雕像
開封地下城疊城
……
3、歷史文化之謎
淹沒在千年積雪下的諾亞方舟
瑪雅文明神秘消失之謎
《聖經》中都藏有什麼秘密
比金字塔更神秘的巨石陣
誰是日本第一代天皇
耶穌是人還是神
拿破崙死亡之謎
希特勒的性別之謎
4、天外來客之謎
善惡難定的外星人
外星人的來訪
外星人來自何方
外星人為何不願直接與地球人來往
瑪雅人是不是天外來客
外星人的「交配實驗」
UFO是美國國防部的無人偵察機?
4千年前的「死丘事件」
美國保留有外星人的遺體?!
……
5、宇宙未解之謎
月球起源之謎
月球並沒有繞著地球轉!
最神秘的宇宙之謎——黑洞
美國登月照片發現疑點
恆星產生之謎
宇宙中的黃金
神秘天體繞太陽運行
火星上的金字塔之謎
……
6、動物未解之謎
地球不還有活著的恐龍!
人類始祖是恐龍嗎?
中國九頭鳥之謎
神秘的螞蟻王國
虎獅之爭之謎
海洋巨蟒之謎
神秘的海妖
鯨魚自殺之謎
……
7、植物未解之謎
樹的年輪之謎
植物神秘的心靈感應
植物能接收太空發來的信號
植物也有喜、怒、哀、樂
南非吃人樹之謎
植物吃動物之謎
植物的防禦武器之謎
……
8、地球未解之謎
「失蹤」的大西洲
北緯30度線上的「死亡區域」
羅布泊之謎
海底金字塔之謎
消失在太平洋中的古大陸
古人是否還活在百幕大海底
日本人談虎色變的死亡之海
百幕大魔鬼區域水下早外星人的基地?
……
9、自然未解之謎
唐山地震七大謎團
地球光環之謎
恐怖的死亡公路
百年謎團——通古斯大爆炸
聽到九年前的激戰
黑色閃電之謎
7. 刀與劍的區別
1、攻擊來效果不同
單刀自多以劈、砍、刺、格、扎、撩等動作為主、幅度較大、攻擊力極強,但相對的,它的防禦能力弱一些。
劍攻守均衡,沒有刀那樣的剛猛,所以它是比較考究技術的一項武術。
2、形態結構不同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合稱亦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
劍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
3、用處不同
劍是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
刀最早出現是在青銅時期,但只是護身之用,後來鐵器的出現使刀逐漸取代劍成為了軍隊的主要武器。
8. 中國劍文化
一、劍之歷史
劍的來歷要追溯到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記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有「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之說。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袓」,確可當之無愧。
遠古時期的武器的設計和製造尚處於初始階段,《淮南子·汜論》所述:「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槽矛無擊,侑戟無刺。」 為利於在山地叢林中奔躍和近戰,那時人們普遍習慣使用短兵器。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輕便易使,直刺旁擊都能運用自如,抵禦匪寇與野獸都是必不可少。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構造簡單容易製造的劍已成為主要短兵器,成為社會各階層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至東周時期,西方大陸此時仍處在蠻荒時期,但是中土的冶銅工業已經非常發達。工匠大多以銅鑄劍,造就出一大批劍質頗佳的精品,制劍技術亦逐漸進步。 依據《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這樣的冶煉技術領先西方國家近千年。
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制,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又稱為「衛」。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或「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柄尾端旋環稱做鐸。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作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在未來的千年間,這種劍的造型逐步邁向成熟,並作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躍於戰場上。
鄭鍔更於劍有所詳解,他這樣說到:人之形貌大小長短不一,選擇不同的劍,不是為了美觀,而是要使之各適其用而己。因此分為為三等劍制,以適合三等帶劍之士,什麼人用什麼劍則自取其便。劍柄長五寸,劍身若是劍柄的五倍,那麼就該有三尺,重九鏘,也就是三斤十二兩,長之極,重之至,故謂上制。只有高大有力的劍士可以佩帶,所以稱為上士之制。劍身是劍柄的四倍,那麼劍之長則有二尺五寸,重七鏘,也就是二斤十四兩,長短輕重取其中,謂之中制。適合普通身材和力量大小的人使用,故稱為中士之制。若劍身只有三倍劍柄長短,則只有二尺,重量只有五鏘,則只重二斤一兩三分,輕而且短,稱為下制,矮小羸弱者適用。
上述劍制,大抵沿用於遠古,歷代仍有頻繁變更,自秦至宋,其中的變化最多。鄭鍔雲:「若以秦漢之劍與宋時之劍比較,則宋時長劍有二十一寸三分,漢時長劍僅十七寸九分。宋時短劍十五寸二分,漢時短劍僅十寸五分,故宋時之劍較漢時之劍長,且品質更優」。
劍之用途,不只是專供殺戮之用,也用做文士飾品,不過終究是以防身拒敵為主,如劍過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以及遠,過短的劍輕而沒有打擊力度,長劍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不適合實用。另外古籍有言:「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得天下」,由此可見漢代劍長不及兩尺之說應當有誤。若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
1994年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銹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提取十分不易,但是此時的鑄劍工藝水平成為一個迷。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除個別地區的劍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風格外,形制上一般都開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銅劍,絕大部分都有劍首,並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等等,都是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製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製作工藝。東周青銅劍,以吳國、越國的最為上乘,《周禮·考工記》載:「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通長55.7厘米,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
此時,鋼鐵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許對於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襲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干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銹,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
直到9世紀末,義大利青銅劍工藝仍然在這個水平上。
鋼鐵兵器正式裝備部隊後,因為硬度和韌度都明顯地優於青銅,也由於騎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沖鋒陷陣、馬上接戰的戰術需要,對兵器的強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漢末年時,鋼鐵兵器幾已完全取代了青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數百年的交替期間,同時也是青銅兵器的發展巔峰,無論長度、硬度、韌度,在歷史舞台上展現其最後的燦爛風華。
騎兵成為軍隊的功擊主力後,伴隨而來的是戰術的改變與裝備的革新,由於騎兵沖鋒的速度極快,單手施力的長劍固然仍能直刺敵人,予以重創,但沖力之大也足可把騎兵拉下馬來,陷入挨打的困境,因此,馬上的短兵顯然要特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強韌的鐵器也已相當成熟,長劍於是漸漸為長刀所取代,並在漢代末期完全退出戰場。這個時期的長劍常以玉石為裝具,千年之後,長劍已朽,玉劍飾卻已其精美的質地與紋飾為人珍愛,成為玉器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品目,我們可以說:劍雖然在戰場上沒落了,但在民間它始終保有王者的地位。
中國刀劍工藝最高水準,在史料上有詳細記錄的,應該是東漢時代出現的「百煉鋼」。百煉,則是反覆加熱、折疊鍛打一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後鍛造出最精純的鋼。可惜這樣的技術太費工,動輒耗費數年,才得神兵三五把。到了唐末「安史之亂」,社會大亂,十室九空,百煉鋼的技術就逐漸失傳了。到了北宋,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說到他造訪磁州鍛坊,觀看煉鐵,才認識所謂「真鋼」。他還記述了當時的一把寶劍:有人將十支大釘釘入柱中,揮此寶劍一削,釘子全部截斷,劍鋒卻纖毫無損;用力彎曲,劍身如勾,放開來鏗然有聲,又如箭弦一般平直。
到了明朝,更是每下愈況。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指出,當時的工匠不肯好好磨刀,結果「砍入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視文治武功的一位。他尤其喜愛刀劍,從乾隆十三年到二十二年,不惜人力物力,製作了一批款式精美的刀劍。由於「今上」的重視,當時冶煉刀劍的技術又大幅提升。有花紋鋼就是百煉鋼?根據中國自唐朝後就少有刀劍著作、墓葬出土來推測:百煉鋼的技術,唐以後可能就失傳了。清朝扣鳴刀上花紋鋼的技術,很可能是從日本、東南亞、中東、印度學習的。世界上最好的花紋鋼不在中國,我們古代刀劍的鑄造技術,沒有流傳下來。
古代鑄劍技術
製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體上有五道工序。
(一)制范
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范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范是否精細。制范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范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是范型上進行的。
(二)調劑
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范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合量的界限,就會使青銅合金變得非常脆弱,易於斷折。在青銅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鉛,可調節金屬的鑄造和加工性能,但鉛含量過高,也會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因此,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對各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適於充作劍材的既堅且韌的青銅。
對於銅劍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戰國之際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規律。《考工記·攻金之工》所記「金有六齊」,標明了六類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即劍;叄分其金而錫居一,指青銅合金作四等分,銅(金)佔三分(百分之七十五),錫佔一分(百分之二十五)。
近年來,冶金史研究者陸續分析檢測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戰時期的中原銅劍實,發現其合金成分中,銅的含量與「大刃之齊」很接近,大致在百分之七十五上下;但錫的含量相差較多,實際含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左右,較高的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一些。這種差別可能因為,《考工記》「六齊」只標明了青銅合金中最主要的兩種萬分——銅和錫,而銅實物中常含有少量鉛及其他一些元素(鐵、鋅等),因之,六齊的銅錫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如此,則青銅劍實際成分中其他非銅元素的總量也就大致接近百分之二十五了。
撇開文獻和實物的上述差別不管,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考工記》關於「大刃之齊」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匠師對於銅劍合金萬分的配比規律已經有所認識,有所總結,並以之指導鑄劍;二是銅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錫百分之十六左右的實際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對如此配比的銅劍作了機械性能和硬度試驗,證明其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潔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匠師們在這種情況睛經過長期實踐,摸索總結出了青銅合金的配比規律,並具有很強的規律,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便也會不盡相同,而呈現在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三)熔煉
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鍋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
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
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
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
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
溫度再高,銅全熔化,銅量大於錫量度,一進只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凈,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太多氣化跑掉了,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
然後可鑄也。
銷煉成熟,可以澆鑄了。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後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於這里。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栗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更番,重復煎煉。
(四)澆鑄
將熔煉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范,俟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形了。
(五)鑄後加工
范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鑄范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這樣,銅劍的製作就最終完成了。但在使用過程中,劍器還要時常修治砥礪,故當時可能有一類工匠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漢代稱這類工匠為「削厲(礪)工」,其技藝又稱「灑削」之技。削礪就是刮削砥礪的意思;灑削,指磨刀以水灑之,泛指修治刀劍。
西漢景帝時,大臣袁盎被刺,屍體上棄有凶器,是一柄新修治過的劍,官府就在長安的削礪工中訪查,一工匠說:這把劍是梁王的某位郎官來修治的。由此便查出了主使人梁孝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戰國晚期大學者荀子的一段話來概括鑄造銅劍的整個過程:
刑(型)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劑)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
黃白雜則堅且牣
戰國相劍術士曾說:
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韌)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
這種精良之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復合劍。戰國時期,銅劍應用臻於極盛。在此背景下,鑄劍術不斷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科學先進的工藝,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鑄造復合劍的技術最為突出。
所謂復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而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復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於另一范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從冶金史研究者檢測的一些復合劍實物得知,其劍脊的含銅量要高於一般銅劍,含錫量則低於一般銅劍;刃部的情況相反,含銅量低於一般銅劍,含錫量高於一般銅劍。如果單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製作整劍,勢必過於柔軟或過於剛脆,但以之分別製作劍脊和劍刃,就獲得了超過一般銅劍的更為優秀的性能。這是創造性地運用青銅合金成分配比規律的高超工藝,體現了古代匠師對銅劍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達到了極高境界。
復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劍脊和劍刃判然異色,正如相劍術士所言,所以有人稱之為「兩色劍」。又由於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這些都不是科學的名稱。
總之一句,古代的鑄劍技術是大冶鑄金、巧奪神工。
關於相劍
所謂相劍,即通過觀察器身外表(包括器形、文理、顏色、光澤、銘文、裝飾等),來鑒別劍器的優劣和名劍的真偽。戰國社會上專門有一類術士以此為務,被稱為「相劍者」。《呂氏春秋·疑似》稱:「使人大迷惑者,患劍似吳干者。」可見,即使是相劍術士,對於一般銅劍之貌似名劍也很頭痛,要予以鑒別,就必須精通鑄劍之術,能夠識別優劣。故相劍術又以鑄劍術為基礎。《呂氏春秋·別類》記:「相劍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韌)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這句話大概出自相劍術士的相劍經,它就是以鑄劍術為依據,結合銅劍的形貌特徵和流傳使用情況等,即今之所謂掌故,這樣才能夠最終鑒別名劍的真偽。《吳越春秋》記有薛燭為越王允常相劍的故事,他事先並不知情,僅憑觀察,判明了各劍的名稱、優劣,並歷數其特徵、來歷和流傳始末。這雖是後人編造的傳說,但大致反映了相劍的情形。
《韓非子·說林上》也記有一則與相劍有關的故事:
曾從子是一位善相劍之人,客游衛國。衛君怨吳王,曾從子就說:吳王好劍,我是相劍者,請大王讓我去為吳王相劍,乘機將他刺死。衛君卻說:「你這樣做並非緣於義,而是為了利。吳國富強,衛國貧弱,你如果真去了,恐怕反會為吳王用之於我。於是就將曾從子逐走了。
這個故事來看,春秋晚期似已有相劍術。盡管《說林》中的故事都是為游說而編集的事例,有些來源於傳說,有些是韓非自己杜撰的,不一定真有其事;但說相劍術大約初起於春秋晚期,卻完全有可能,因為古代銅劍正是在這個時期趨於成熟興盛,並在戰爭和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相劍之所以能夠流行而形成為了一門方術,與貴族中盛行的帶劍、好劍之風有著密切關系。由於社會上有這么一個顯赫階層,不僅盛行佩劍,而且喜好精良華美的寶劍,於是就出現
了一些以相劍為務的術士,他們出入豪門,專為權貴鑒別刀劍。曾從子、薛燭之流,可謂典型。
9. 中國歷史上通曉天文地理的十大奇人,分別有事跡
第一:鬼穀子
鬼穀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個傳奇人物,乃至可以說他是我國歷史上榜首奇人。不只他出名,連他帳下的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也是歷史上相當有名的人物。聽說他們其時將戰國七雄攪了個翻天覆地,本領肯定是數一數二的。
第三: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800年周朝,
第四: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第五: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第六:諸葛亮
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邇。他是軍事戰略家,運籌惟帷幄,決勝千里。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對,巧借東風,赤壁之戰,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齣祁山,七擒孟獲等,無不閃其智慧的光輝。
第七: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肅宗、代宗、德宗的顧問。
在安史之亂以及以後的動盪年代裡,他深謀遠慮,全局在胸,避開禍端,為國家解決財政困難、安定邊緣地區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是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第八:趙普
趙普,北宋佐國良臣,他以孝行感動趙匡胤,以對局勢的銳敏觀察和果敢應變,導演了黃袍加身的好戲。他力勸太祖御駕親征,迅速平定了眾多割據政權。
第九: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
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第十:範文程
範文程,初為大明生員,後努爾哈赤誓師南下,他淪身為奴。皇太極登位,範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見識。守遵化,突圍力戰,戰功顯著;行反間,功不可沒;勸祥明軍,乃得頭功。
(9)人文地理越王勾踐劍擴展閱讀:
範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成就:完善官制
盡管文館至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為內三院正式建立大學士,但在此之前,範文程實際上已被皇太極當作相似此職之心腹內臣來使用,經常被召入宮,與皇太極密議軍國要事。因而,當初編漢軍旗時,廷議首推範文程。
後來任固山額真,而皇太極卻不肯讓其脫離文館,曾下諭:「范章京才堪勝此,但固山職一軍耳。朕方資為心膂,其別議之。」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初七日,皇太極因漢官及諸生動以當即興師伐明陳奏,認為此議不當,
系「不達時局之見」,「乃小人之淺見」,下諭給刑部承政高鴻中及文館寧完我、範文程等人,對這種定見予以批判,指出此刻「人心未及安輯」、「城郭未及補葺」,不能盲目動兵。將來機遇到了之後,大軍伐明,那時明帝如棄京而走,
或遣使求和,是追擊逃帝,仍是攻擊京城,是允和仍是拒和,對其公民如何安頓,對八旗貝勒等人之貪得之心,如何制止,等等重大問題,令範文程等「酌議疏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