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茅山探秘講了什麼
⑴ 地理中國 有一期叫什麼門探秘
《地理中國》 20170811 夔門探秘(上)。
夔門(kuímén),又名瞿塘峽、瞿塘關,瞿塘峽之版西門。三峽西端入口權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故名。長江上游之水納於此門而入峽;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及50米,波濤洶涌,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夔門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8公里。在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中,它是最窄、距離最短的一個峽,瞿塘峽谷窄如走廊,兩岸崖陡似城垣,郭沫若過此發出「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的贊嘆。夔門由兩岸高山凌江夾峙,在巍峨壯麗的白帝城下,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夔門兩側的高山,南名「白鹽山」。
⑵ 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
[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
今天看完了兩集的《地理·中國》紀錄片——走進百慕大之後,貌似一切都沒覺得那麼神秘了,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討厭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麼久,今天看節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後,雖然胃口下來了,但是卻是一腦子的無語,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
我說勝春,你今天講的確實精彩,這點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過讓我無言的是,你們最後給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氣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為超雷暴、磁場或者電子霧所影響的區域性事故之後,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說勝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們說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氣所致,那麼還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這么早就下結論?還是說你們又在哪裡看到了什麼科學家的強有力證據?我算得上是一個強烈的百慕大迷,我覺得,你們說的這些,有些不可思議。
這樣說來,百慕大一點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說:百慕大的天氣可真夠糟糕啊,去了N多飛機,N多輪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氣原因,每次都是因為天氣事故,這可能嗎?上千上萬的事故,都是天氣原因?這樣,百慕大天氣不是也太糟了嗎?
說實話,我不信服於這個答案。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discovery/201108/0879646d-faa1-4701-abd4-2dc199c72a3a.shtml
網上還暫時沒有下部,敬請期待,觀後感《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
至於為什麼不信,我想已夠清楚。
網上看完了以前的紀錄片追風而行,相比之下,我還是很喜歡這期節目的。講述了很多的龍卷風知識,而且還講述了怎樣逃脫,還講了龍卷風的一些內部數據,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歡龍卷風,從這期節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謝謝你們。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discovery/201105/cf0abd04-c1dd-4d3e-b54f-bfeba5d3511d.shtml(上)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discovery/201105/503bbb7c-44da-4d02-aa01-6b49997a4c42.shtml(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麼關於龍卷風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歡迎來我博客交流,成為朋友。
〔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⑶ 地理中國20190211山河春色千島迷蹤的大概內容是什麼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每到入冬時節,千島湖都會出現規模龐大的巨網捕魚場景,這次捕魚的成敗將直接關繫到當地人這一年春節餐桌的豐盛與否。有村民發現附近島嶼有猴子出現
⑷ 《地理中國》觀後感 5篇
【一】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二】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
【三】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⑸ 請問央視有一部關於地理的欄目是什麼是關於沿海線和邊界地域的,不是《地理·中國》。
邊疆行
⑹ 觀看中央10台《地理中國》欄目觀後感至少1000字 急用!!
2019年1月28日中央電視台cctv-10,頻道播放了錄像節目,題目是坑底異像,其中間的一段異像是有一處鍾乳石是橫著的方向生長的。在觀看電視的時候我拍了五張照片,我是頭一次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這個橫向生長的鍾乳石。電視中貴州師范大學的王恆松教授認為是風的作用才產生了這個橫向生長的鍾乳石。我對這個結論產生了質疑,我認為如果是風的作用的話,那麼在這個橫向生長的鍾乳石左右大約五十公分的左右還有向下生長的鍾乳石,為什麼那兩處距離較近的鍾乳石沒有受到風的影響。根據我的觀察,這個橫向生長的鍾乳石是由於這塊產生鍾乳石的太空岩石,或者是由地底拱出來的岩石當時是呈現融化半融化的狀態,當鍾乳石的溶液向下流淌的時候,逐漸冷卻而固定了,可是這個流淌的鍾乳石的基礎由於較厚還是呈現半融化的軟化狀態,這塊基礎的岩石較重,受到地球的引力下垂於上面的岩石脫離,又由於左面基礎岩石的粘連拖累促使這塊岩石面下沉左面牽扯這個已經與地面垂直流淌的鍾乳石順時針旋轉了90度,才把那個原來豎著流淌的鍾乳石橫了過來,由於這個橫著的鍾乳石還沒有徹底冷卻,受到地球的引力產生了微小的彎曲,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的這個發現,是建立在鍾乳石並不是經過幾十百千萬年才形成的,而是在很短的時間里瞬間形成的,我的這個想法看法不一定正確,還有待於科學界科學家們做出科學的判斷。我當時看過這期節目後幾天給節目組的主持人於勝春郵寄過掛號信,問過這個問題,因為沒有迴音也不知道收到沒有?我的名字:劉君電話號碼:13703619431.我還有我自己認為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科學發現,可是沒有找到地方發表,希望看到這段評論的,聯系我微信號是實名頭像是紅色背景大海中的帆船,謝啦
⑺ 地理中國第20190201期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地理中國.20190201》天坑奇觀·仙人洞謎雲。
⑻ 2020年1月31日的地理中國主要講了什麼
二零二一年一月三十一號的地理中國主要講了中國的地形氣候溫度別
⑼ 2017地理中國第一期講了什麼
「蓬萊灘尋夢」這一期,當我看到那些重重疊疊的岩石交織在一起,我整個人都被吸引了!金玉軒教授無數次的來到這里考察。這些奇異的岩石的秘密·就是金教授破解的。他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岩石,有幾次他都病倒了,但他還是堅持工作 ,帶病繼續考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成果---在這里的沙灘中,他發現了一個「金釘子」,「金釘子」記錄了兩億多年前生物滅絕與演化的時間點。這些岩石的重重疊疊,標志著上世紀以來,從用生物從一個物種到另一個物種的一演變的地質的時間點。
在「地理中國」欄目中,還看到了其他的很多的自然景觀!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很多,你見過在溶洞里的「蓮花盆」么?他們好多個像佛祖打坐的蓮花盆,靜靜地呆在溶洞深處的凈水潭裡,有大的,有小點的,在盆裡面還有「佛珠」,一粒粒的,每一顆都記憶著他們所經歷過的歲月!蓮花盆的形成可證不容易啊!那是岩洞頂端的水滴,一滴一滴的積累,把水裡的礦物質集合到一塊的神奇之作!至於「佛珠」更神奇了,他么在盆里滾來滾去,打磨的如此的圓滑!他們的存在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了!
每當打開電視,看到「地理中國」我就感覺特別親切,每當看到科學家走進那神奇的地方,我就很嚮往,多希望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愛「地理中國」,在這里我吸取了好多的科學知識,知道了大自然的神奇!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肯定還有好多神奇的未知的迷,等著我們去探測,去解析!
⑽ 中國地理講公開課講什麼好
講中國南北東西的差異,以各地的風景民俗為切入點,這樣大家既感興趣,您可以講的東西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