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地理位置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1 23:27:40

❶ 中國與東盟十國哪幾個國家為鄰國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
汶萊、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

查查地圖就知道了

❷ 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關系,東盟十國哪個國家最好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成員國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專、泰國、汶萊、越南屬、寮國、緬甸和柬埔寨。

❸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東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五個國家在泰國曼谷建立了東盟。1984年1月8日,汶萊加入東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東盟;1997年7月23日,緬甸和寮國加入東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東盟,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擴大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對中國來說,東盟是近鄰,屬戰略上攸關國家安全的地區。對東盟來說,中國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個選擇。盡管東盟早就明白中國潛在的主導地區的可能性,但大多數成員國相信地區社會化進程可駕馭這個崛起的大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盟發現越來越難以抵禦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到近幾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北京有關「和平崛起」的聲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說服從而打消了疑慮。
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當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17年來,雙邊關系迅猛發展。在政治領域,中國秉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和東盟10國分別簽訂了面向未來的戰略夥伴關系政治文件。在和東盟的戰略合作層面上,2003年中國成為東盟外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國家。
目前,雙方政治對話的機制已經非常完備,包括了領導人會議、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個工作層對話合作機制。加上這次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將使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推進到日常化溝通協作的程度。
中國在除舊布新之際,向東盟派駐大使,表達了中國對東盟的重視。對中國而言,這是中國2008年大國外交的收官之作;對東盟來講,這無異於一枚定心丸,確保了中國引擎對本區域經濟的持續提振效應。
如果放以更為寬廣的區域視野,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也是東亞整合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日韓三國已經開始進行首次東北亞的峰會。傳統意義上的東亞地區就涵蓋了東南亞和東北亞兩大區域。多年來,東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呈現出東盟和東北亞三國「10+3」的格局。但這種格局並沒有達成地區一體化的共識,基本上是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分別合作的鬆散模式。
主要原因在於,中日韓三國尤其是中日兩國沒有達成區域整合的共識。金融危機時代,在東盟「10+3」面臨經濟困境的情勢下,中日韓三國峰會達成了合作共御金融危機的共識,東北亞的「拳頭」已經攥緊。這樣一來,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就不再是「10+3」而是「1+1」。中國此時向東盟派駐大使,就起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穿針引線的紐帶作用。
在經濟層面,雙方於2002年11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此外,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農業、信息通信、非傳統安全領域、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個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談判進程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1月17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東盟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2311.2億美元,佔全年外貿總額9%,同比增長13.9%,雙方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關系。未來,中國—東盟將成為世界上擁有近20億消費者的自由貿易區,也是被稱為「未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自貿區。
2008年年末,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國政府向東盟派駐大使,資深外交家和國際法專家薛捍勤成為首任大使。2009年1月1日,中國對原產於東盟10國的部分稅目商品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稅率。實施協議稅率的稅目數約為6750個,相對於最惠國稅率,平均優惠幅度約80%。2009年,中國關稅總水平仍為9.8%,而對東盟平均關稅降到2.8%。據最新消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有望於2009年上半年率先試行人民幣結算。
這一連串的政治、經貿利好,使中國東盟的關系在新的一年呈現出突破性的發展,開啟了東盟「10+1」的戰略新局。

❹ 中國與東盟(先簡介一下組織

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國際性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勢發展,對我們開展對外交往與合作和推動我區的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十分有利。但是,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採取有效措施,擴大對外交往與合作,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揚長避短,提高「走出去」的成效。東盟各國充滿商機,但是「走出去」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我國農業、林業、機械製造、制葯、農副產品加工、采礦、水產養殖等產業具有相對優勢,中小企業有一定基礎。因此,根據東盟各國的產業結構和市場環境,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應以我國的優勢產業和中小企業為主。
發揮友城渠道的作用,為拓展我國與東盟的合作出力,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工作。
我們應該更好地的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增加對社會各界各階層的了解,利用植根於廣大民眾之中的各種友好關系,為「走出去」多辦實事。
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是進入東盟的前沿;開中國-東盟博覽會,我國是永久舉辦地;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也有優勢。
我們應當以承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夢想,不失時機採取相應措施,鼓勵大家好好學習,讓國家組織企業盡快「走出去」。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歷史機遇,把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是廣西走上國際經濟舞台的一個序幕,因此,廣西應把舉辦南博會看成是一次重大機遇。

如何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高起點、高水準地辦好南博會,以此推動廣西新一輪發展。

南博會不但能促進廣西—批主導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給廣西帶來強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而且能促進我區產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推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每年一度的南博會將使南寧加速成為—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廣西和東盟以及世界其它國家、地區的企業家、投資商打造貿易、投資合作、研討對話、文化交流的平台,為東盟國家企業進入廣西和廣西企業「走出去」架起橋梁,促進雙方商品和服務的雙向流動,使雙方企業共同分享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機遇和利益」。

南博會逼著我們必須把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新成果轉化、標准化水平等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把整個產業水平包括會展業的整體水平都提高升級。

在進軍東盟的征程中,廣西所處的地理區位優勢只是潛在的優勢,目前受到有來自國內和國際的競爭。雲南憑借瀾滄江———湄公河這條「黃金水道」也有意成為進軍東盟的「橋頭堡」;廣東雖然與東盟的地緣優勢不是很強,但其擁有湛江等優良港口,擁有—整套與國際接軌的進出口貿易機制,擁有—大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群。此外,而同樣處於東亞經濟中心位置的越南,率先建立了新清自貿區,實行了相當於自由貿易區的投資和稅收優惠政策。時不我待,廣西應及早應對,迎接這一挑戰的到來,政府必須大力培養自己的品牌,從而形成自己區域發展的一種影響力。南博會的市場化運作實質就是政府經營品牌,要想在國內外激烈競爭的會展業中脫穎而出,長久不衰,就必須在打造強勢上下功夫。—是要在大力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加強與有關科研機構和經營企業的交流和合作,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提高主導產業的科技含量。二是要搞強強聯合,借力造勢,在招展招商工作中積極爭取國內外高科技企業以及名牌會展企業參與,藉助國際知名品牌提高南博會的檔次和知名度。

—個城市像企業一樣是需要經營的。

南寧要想成為現代物流中心樞紐,必須緊緊圍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的新趨勢,在規劃理念、內容、方向、政策、機制和法治等方面求真務實。國際上物流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無不伴隨著製造業和商業的繁榮,沒有製造業作支撐,貿易、物流也會成為無源之水,南寧要想獲得超常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穩定均勢產業,淘汰劣勢產業。對於前來轉化成果的企業,給予優惠的政策,提供最好的條件,構建中國西部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政策服務「特區」,加速產業經濟向高附加值的製造產業轉移,把南寧打造成「世界級製造中心」。

加快城市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政府對此應有超前的目光與規劃。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從某種意義上講,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既不是企業也不是國家,而是大城市圈。作為大南寧都市圈裡區位優勢最明顯的北部灣地區是廣西發展戰略的主要方向,應積極經營和營造「欽州灣—北部灣發展系統」,吸引東盟和廣東、海南、港澳台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到桂東南和環北部灣地區投資,使「臨港經濟」成為我區招商引資的大熱門,把桂東南地區建設成為「南海發展系統」在北部灣的物流港和物流區。

建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體系。

參考資料 http://www.cafair.com/
http://www.mofcom.gov.cn/subject/nbh/

❺ 東盟都包括哪些國家,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怎樣中國的角色是怎樣的

東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五個國家在泰國曼谷建立了東盟。1984年1月8日,汶萊加入東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東盟;1997年7月23日,緬甸和寮國加入東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東盟,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擴大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對中國來說,東盟是近鄰,屬戰略上攸關國家安全的地區。對東盟來說,中國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個選擇。盡管東盟早就明白中國潛在的主導地區的可能性,但大多數成員國相信地區社會化進程可駕馭這個崛起的大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盟發現越來越難以抵禦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到近幾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北京有關「和平崛起」的聲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說服從而打消了疑慮。
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當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17年來,雙邊關系迅猛發展。在政治領域,中國秉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和東盟10國分別簽訂了面向未來的戰略夥伴關系政治文件。在和東盟的戰略合作層面上,2003年中國成為東盟外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國家。
目前,雙方政治對話的機制已經非常完備,包括了領導人會議、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個工作層對話合作機制。加上這次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將使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推進到日常化溝通協作的程度。
中國在除舊布新之際,向東盟派駐大使,表達了中國對東盟的重視。對中國而言,這是中國2008年大國外交的收官之作;對東盟來講,這無異於一枚定心丸,確保了中國引擎對本區域經濟的持續提振效應。
如果放以更為寬廣的區域視野,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也是東亞整合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日韓三國已經開始進行首次東北亞的峰會。傳統意義上的東亞地區就涵蓋了東南亞和東北亞兩大區域。多年來,東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呈現出東盟和東北亞三國「10+3」的格局。但這種格局並沒有達成地區一體化的共識,基本上是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分別合作的鬆散模式。
主要原因在於,中日韓三國尤其是中日兩國沒有達成區域整合的共識。金融危機時代,在東盟「10+3」面臨經濟困境的情勢下,中日韓三國峰會達成了合作共御金融危機的共識,東北亞的「拳頭」已經攥緊。這樣一來,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就不再是「10+3」而是「1+1」。中國此時向東盟派駐大使,就起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穿針引線的紐帶作用。
在經濟層面,雙方於2002年11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此外,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農業、信息通信、非傳統安全領域、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個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談判進程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1月17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東盟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2311.2億美元,佔全年外貿總額9%,同比增長13.9%,雙方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關系。未來,中國—東盟將成為世界上擁有近20億消費者的自由貿易區,也是被稱為「未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自貿區。
2008年年末,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國政府向東盟派駐大使,資深外交家和國際法專家薛捍勤成為首任大使。2009年1月1日,中國對原產於東盟10國的部分稅目商品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稅率。實施協議稅率的稅目數約為6750個,相對於最惠國稅率,平均優惠幅度約80%。2009年,中國關稅總水平仍為9.8%,而對東盟平均關稅降到2.8%。據最新消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有望於2009年上半年率先試行人民幣結算。
這一連串的政治、經貿利好,使中國東盟的關系在新的一年呈現出突破性的發展,開啟了東盟「10+1」的戰略新局。

❻ 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關系如何

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關系:經濟上交往甚密,東盟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了很大的利益。政治回上和菲律賓、答越南等國不好,其他都還可以。軍事上,他們購買了我們很多武器。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成員國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
其前身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❼ 中國在東盟中的地位

東盟是東南亞的區域抄組織,內部的會議襲都是在自己的成員國召開,在廣西召開中國和東盟的會議是因為廣西毗鄰東南亞。地理位置合適。
東盟是中國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和拓展,在國際事務中一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東盟一體化進程和在地區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將雙方戰略夥伴關系不斷推向前進。

❽ 東盟國家有哪些中國周邊15個國家都是東盟成員國嗎

東盟國家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

中國周邊15個國家並不都是東盟成員國。

東盟成立之初只是個保衛自己安全利益及與西方保持戰略關系的聯盟,其活動僅限於探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1976年2月,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及強調東盟各國協調一致的《巴厘宣言》。

此後,東盟各國加強了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合作,並採取了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迅速增長,逐步成為一個有一定影響的區域性組織。

(8)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東盟十國的目標:

20世紀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1994年7月成立東盟地區論壇,1999年9月成立東亞-拉美合作論壇。

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系。2003年,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到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中國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

根據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九屆東盟首腦會議發表的《東盟協調一致第二宣言》,東盟將於2020年建成東盟共同體。

為實現這一目標,2004年11月舉行的東盟首腦會議還通過了為期6年的《萬象行動計劃》以進一步推進一體化建設,簽署並發表了《東盟一體化建設重點領域框架協議》《東盟安全共同體行動計劃》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南亞國家聯盟

❾ 東盟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狀況有什麼特點

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內而得名,南部的細長部分容叫馬來半島。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共有兩萬多個島嶼,面積約243萬平方千米,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和菲律賓等國。
石油和錫是東南亞的主要礦產。這里有世界最大的錫礦帶,馬來西亞錫礦砂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出口國。
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區。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泰國的橡膠生產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生產椰子最多的國家。

❿ 中國東盟具體在什麼地方……

中國是中國,東盟是東盟。東盟最早是美國策劃成立的東南亞同盟條約,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為了扼殺新中國,把東南亞的國家組成聯盟來封鎖中國,由於中國的逐漸強盛,加之世界形式的進步,東盟的性質也就發生了改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