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村冒魚洞地理中國
⑴ 中國的地理特點(造就風景的環境因素)
內蒙古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三北」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北東經97度10分,東西直線距離為4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 、 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 、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12.3% 。
【地質地貌】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從東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勢由南向北、西向東緩緩傾斜。一般地區海拔 1000米- - 1500米。內蒙古高原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還分布著一部分沙漠。高原邊緣的山巒,主要有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等。這些山脈的位置和走向,構成一條牧業區與農業區的分界線。高原的外沿,分布著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和遼嫩平原。這三個地區,除鄂爾多斯高原土質較差和比較乾旱以外,其他兩個地區均為肥土沃野,是自治區的主要農耕地帶。
【氣候特點】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勻、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多數地區冷季長達5個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南向北由零下10oC遞減到零下32攝氏度,夏季溫熱而短暫,多數地區僅有一至兩個月,部分地區無夏季。最熱月份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16oC--27oC之間,最高氣溫為36oC--43oC。氣溫變化劇烈,冷暖懸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遠近的影響,自東向西由500毫米遞減為50毫米左右。蒸發量則相反,自西向東由3000毫米遞減到1000毫米左右。與之相應的氣候帶呈帶狀分布,從東向西由濕潤、半濕潤區逐步過渡到半乾旱、乾旱區。這里晴天多,陰天少,日照時數普遍都在2700小時以上,長時達3400小時。冬春季多風大,年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光熱、風能資源。
黃土高原
【地貌類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展,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濫墾濫伐,破壞天然植被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福建
【地理氣候】
陸地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陸域的80%,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線總長6128公里,其中大陸線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大小島嶼1546個,佔全國1/6,擁有廈門灣、福州灣、興化灣、湄州灣、沙埕港、三都澳等眾多天然港灣。
福建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氣溫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自然資源】
福建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18種(含亞礦種),其中能源礦產有無煙煤、地熱等2種,金屬礦產31種,非金屬礦產82種,水氣礦產1種.金、銀、鉛、鋅、錳、高嶺士、水泥石灰岩、花崗石材、明礬石、葉臘石、 硫等礦產儲量也較大。石英砂儲量、質量冠於全國。
福建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全省森林面積1億多畝,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首位。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有內陸養殖面積和可作業海洋漁場面積分別約1000平方公里和12.5萬平方公里。有魚類750多種,佔全國海洋魚類種數的一半。尤其是水產品資源種類繁多,現有品種佔世界50%以上,水產品總量居全國第三位,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一位。
境內河流密布,水利資源豐富。全省擁有29個水系,663條河流,內河長度達13569公里,河網密度之大全國少見。水力理論蘊藏量1046萬千瓦,可裝機容量705萬千瓦,居華東之首。
雲南
【地形與氣候】
雲南地形極為復雜,大體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橫斷山區,東部和南部是雲貴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是河口縣的元江河谷,海拔僅有76.4米。 整個雲南西北高、東南低,有94%多的面積是山地,僅有不到6%是壩子、湖泊之類。個別縣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過了98%。
雲南氣候大致與地形相對應。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區為山地立體氣候區,從海拔幾百米上升至幾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謂是「十里不同天」,著名的滇金絲猴就出沒於此。而北回歸線以南的西雙版納、普洱南部等地則屬於熱帶季雨林氣候,即全年高溫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東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熱冬冷,雨熱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屬於低緯高原氣候,「四季如春」是這里的真實寫照。影響雲南的季風來自孟加拉灣,叫做孟灣季風。這是一股帶著大量水汽的氣流,全國大部分季風氣候區的降水也來自於這股季風。(在中國的季風氣候區,太平洋季風的主要作用是推動雨帶北移,而降雨的水分來自於印度洋季風。)
【地質與地貌】
雲南的地貌,以雲南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的寬谷為界,雲南全省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雲南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稱雲南高原,屬雲貴高原的西部,雲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雲南這里主要是波狀起伏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雲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羅平多依河、宜良九鄉溶洞、建水燕子洞、瀘西阿廬古洞等風景旅遊區。雲南西部為橫斷山脈縱谷區,高山與峽谷相間,雲南地勢雄奇險峻,其中以三江並流最為壯觀。一般來說,雲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雲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雲南靠邊境地區地勢漸趨和緩,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是雲南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之所在。
在全雲南省起伏縱橫的高原山地之中,斷陷盆地星羅棋布。雲南這些盆地又稱「壩子」,地勢較為平坦,有河流通過,土壤層較厚,多為經濟發達區。雲南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共有1445個,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有49個,雲南最大的壩子在雲南陸良縣,面積為771.99平方公里。雲南名列前10位的壩子還有:昆明壩(763.6平方公里)、洱海壩(601平方公里)、昭魯壩(524.76平方公里)、曲沾壩(435.82平方公里)、固東壩(432.79平方公里)、嵩明壩(414.6平方公里)、平遠街壩(406.88平方公里)、盈江壩(339.99平方公里)、蒙自壩(217平方公里)。
東北
【地理及氣候】
東北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冬季長達半年以上,雨量集中於夏季。森林的覆蓋率大,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
【自然資源】
東北盛產媒,有多個煤礦。著名的有遼寧鞍山鋼鐵廠。
石油:有著名的大慶油田河盤錦油田。
金剛石
金礦
森林資源
淡水及海水魚類
華北
【地理及資源】
地區名。一般指中國北部2省2市1區所在的區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1949~1954年曾為一級行政區域。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個地形帶。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面積125.5萬平方千米。1990年全區人口1.32億。漢族為主,有蒙古、回、滿等少數民族。是中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鐵礦儲量佔全國1/4,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區內工農業均較發達,是中國最大的能源工業基地、重要的鋼鐵基地和棉花基地。
江南
【狹義的江南和廣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指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的地區,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貴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狹義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長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區。但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在古代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市的事。廣義的江南在現代也使用,比如天氣預報中的江南就指廣義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樓(武漢市的黃鶴樓,岳陽市的岳陽樓和南昌市的滕王閣)中所說的江南為廣義上的江南。
現在特指的江南為狹義的江南,是指被文人美化了的地區。即除去福建省與浙南的江南東道,是以南京至蘇州一帶為核心地帶,包括長江以南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即江蘇南部和浙北、皖南、贛北地區。長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區,如揚州地區等,雖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經濟文化形同江南,也被看作是文化意義上的江南地域的組成;而並非長江流域卻被認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錢塘江以南部分地區,如紹興、寧波地區等。
大概就這些了...
夠嗎...
⑵ 中國地理風水祖墓風水
關於墳墓風水問題:順便牽涉的一個問題是,墳墓風水!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心向」問題。什麼人,心賞什麼樣的地形,完全可以折射出其人的「心向」在用事和教育後代的問題上的成功與否!所以風水沒有「先驗性」,但有「後驗性」。也就說:不管是什麼人,只要用到那種所謂風水好地,就能永保榮華富貴,回答是絕對否定的。只要是心向到位的人,就是自然地理風水用事差一點,也能走向榮華。關健是「心向」,心向決定成敗。這個古今同理。墳墓風水不能決定後代的成敗,但可以檢驗後代成敗的某些特徵。
關於風水和命運關系問題。我研習命學有一定年頭,從親身體會,也從各個不同方面觀察,我的體會是,避開所有的社會因素不論,如下四方面的因素影響個人的身理健康和心理性格完成:一、住地環境。即現時普遍、通俗的說法是「風水」。這一因素影響人的綜合性格完成,特別是對幼年體質成長和幼年性格完成起到關健作用。不論政治地理因素、經濟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單就自然地理因素論,高山地形、平地地形、半山腰地形、開闊地形、狹窄地形、城市與農村,人的心胸性格差別還是很大的。同樣的命,高山與平地差距、差別如隔天地。從風水角度論,高山泥土薄,根基淺,平地泥土深,根基穩;從人文角度論,高山受教育的條件有限,見識淺薄,平地受教育的條件優越,見識深厚。「入山看水口」,水口緊和水口松,其人行事、為人的性質完全是兩種不同方式。平地十幾歲、二十歲的人出任村級領導,辦事就非常成熟;山區的人,四、五十歲出任村級領導,還表現為自以為是。這些都是地理因素的差距。二、父母的先天遺傳和後天教養。即現時人們普遍認同的「祖宗陰育」。知識是可以從「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面影響後代的,後天影響人們應該普遍認同;先天遺傳人們會持否定態度!其實一個世代注重學習和知識積累的家族,其大腦某些方面的發育會得到加強,這種加強的發育因素是會通過遺傳基因向後代傳遞的。三、所謂的「個人八字命運」。命理的核心是「用神」,什麼是用神?還原到現實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心性潛質」,通俗一點說,「八字」是「心性潛質」的另一種說法,「心性潛質」是「八字」在現實中的代名。需要指出的是:八字演譯中存在的某些「心性潛質」,在現實中要想改變卻有極大難度,「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此形容還是很恰如其分的。但是並不是完全沒有改變的可能,只是改變的難度和力度要大一些。四、個人努力。這四項因素按其份量,對個人的成功各佔25%;如果把這四項綜合因素單純寄希望於某一項因素,其人成功的難度極大,四項因素同時具備,其人成功的概率極高。四項因素有二三,也應可以。四項因素歸根到底,前三項為「心性潛質」完成,後一項為個人努力。所以綜合概括為:「心性潛質完成」加「個人努力」是人生成功的本質。
⑶ 中國地理未解之謎有哪些
有本書叫《地理百謎》,挺好的!!可參考
地球的傷口?
天然空調?
龍卷風的惡作劇?
南宋古井的奧秘?
太湖是怎樣形成的?
死亡谷探秘??
神出鬼沒幽靈島?
無底洞探幽?
貝加爾湖的海洋生物從何而來?
……
……
⑷ 中國地理小故事
1912年7月,年僅20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圖書館,自學和博覽了許多地理書籍。在圖書館大廳牆上,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圖——《世界坤輿大地圖》,這幅世界地圖使他從中受到啟發,了解到世界的地理狀況和中國的地理位置,從而奠定了他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雄才大略。
毛澤東在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地圖,並把它作為學習的重要工具。在1915年9月給同學肖子升的信中他寫道:「研究(地理)之法,地圖為要;地圖之用,於填最初。」指出了研究地理學的方法之一:運用地圖。他閱讀報紙時旁邊總是放著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隨時查對地名,分析形勢。
1932年,毛澤東在軍隊作戰部門專門設立了測繪參謀和測繪隊,負責測繪地圖。每到一個地方扎營,他要求部下首先要掛起地圖,供他分析決策。
1947年7月,毛澤東給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的電報中強調:「營長以上每人印發一份鄂豫皖三省有縣境的地圖,油印的也好。如能每連發一份更好,使所有幹部明白地理環境。」
1954年,毛澤東與吳晗談到歷史地圖過於簡略時,積極支持吳晗新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建議。這本地圖集共8冊,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權威性工具圖集。
1955年5月,黑龍江省呈報國務院「關於森林火災」的請示報告送到毛主席手中時,他當即批示:「請參謀部繪圖給我看。」以便詳細了解火災的地理位置。
在毛澤東使用的工具書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和中國歷史地圖。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偉人毛澤東對地圖有著非同尋常的喜好,這正是他運疇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才能的源泉。地圖是縮小的自然區域,是概括的地理世界,它有著攝影、航片、衛片等諸多地理事物表現技法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地圖也越來越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地圖在戰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的軍事指揮部門都有一支專門隊伍,從事地圖的測繪工作。這包括陸軍使用的地圖或地形圖,海軍的海圖或水文圖,還有空軍的航空圖。這些地圖,當一旦需要它的時候,就成了無價之寶。
1943年,美、英聯軍准備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英國皇家海軍水文局資料室里保存的西西里島水文圖,提供了較詳細的沿海海岸和水深的情況,使登陸艦和士兵順利地登上了島嶼,很快攻佔了該島。
同一年,美、英聯軍在法國沿海開辟新戰場,由於事前掌握了法國西北部沿海地形、水文和氣象等情報資料,加快了登陸的速度。原來,多佛爾海峽比英吉利海峽距英國近得多。德軍將領把注意力集中在加來海峽沿岸,大部分步兵師和裝甲師仍留在塞納河以北。美、英聯軍故意在這一帶舉行了一系列虛張聲勢的軍事演習行動,使德軍將領更相信自己的判斷。6月3日凌晨1時,兩個美國空運師和一個英國空運師在諾曼底半島突然著陸,接著一支龐大艦隊在猛烈炮火掩護下,登陸成功。到了下午,他們已經在3個海灘取得據點,並向縱深推進了4~10千米,使德軍驚慌失措。
1942年8月,美、日兩國在太平洋索羅門群島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斗,那裡有一個不受人們注意的名叫瓜達爾卡納爾的小島。戰斗前夕,美軍對於這個小島的地理、地形資料少得可憐,關於索羅門群島的書也只有兩本,只是泛泛而談,印象多於紀實,而且還十分陳舊。正在此時,美國戰略情報局轉來了7張照片,這是一個旅行者游覽該島時拍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情報局曾要求美國公民,把那些在國外拍攝的照片,送一份給情報局。美國第一海軍陸戰師就根據7張照片所記錄的地形特徵,結合澳大利亞情報局派往該島去的人收集到的情報,終於弄清該島的地形以及島上日軍兵力部署的情況。美軍由此順利登上該島,穿過熱帶叢林,奇襲日軍機場,取得輝煌的勝利:美軍陣亡了1600人,而日軍卻死亡了5萬人。
而在另一次戰斗中,由於使用了過時的地圖,美軍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1943年10月,美軍准備在日本佔領的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島上登陸,當時使用的是100多年前的水文圖。這張圖早過時了,由於珊瑚礁的堆高,周圍水域的情況已經變化很大。結果,美軍的登陸艇不能靠近海岸,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只得涉水登陸,失去了寶貴的時間,且暴露在日軍面前,成了日軍炮火的目標。這次登陸共傷亡了3000多名士兵。
由此可見,地圖不但與自然科學有關,而且與軍事科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關鍵的時候,它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從小喜歡學地理,少年時期,偶然讀到一本書,上面講整個地球是圓形的。他就大膽地設想,向西航行也許可以到達東方的國家。
公元1476年,24歲的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建議,向西環行探索通往東方印度和中國的海上航路。當時,許多有學問的教授和哲學家,都譏笑這位大膽的年輕人,說他向西方行駛,只能掉進地球邊緣的深淵,而企圖到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簡直是傻子說的瘋話。
哥倫布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可是,沒有當局的支持,自己一無船,二無錢,是沒法實現這個計劃的。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繼續宣傳西行主張,羅馬教皇知道他有這種大志,並且已經等了十幾年,就慫恿西班牙的王後,請她幫助哥倫布。教皇送給哥倫布65元錢,作為去見王後的路費。哥倫布用這點錢買了一套衣服、一匹驢,一路上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全靠乞討過日子。
西班牙王後和統治者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了哥倫布三隻船,但沒有水手,誰都不願去冒險。哥倫布沒有辦法,就跑到海邊去拉住幾個人,先是哀求,後是說服,要他們答應一起去。他又請王後釋放獄中的死囚,答應他們如果航海成功,就給他們自由。
1492年8月3日,42歲的哥倫布終於領著87名水手,分乘三隻船從巴羅斯港出航了。他們同驚濤駭浪搏鬥,經歷了千難萬險,橫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嶼。之後,哥倫布又率領船隊分別於1493年、1498年、1502年三次西航,到了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島嶼以及中美、南美洲大陸沿岸等地方。當時他誤認為這就是亞洲,直到他去世時,還不知道這是一個從未被人知曉的「新大陸」。所以,加勒比海一些島嶼至今還被稱為西印度群島。
偌大一個美洲,在當時還不為世人所知。所以,人們稱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雖然沒有繞地球一周,但他勇於開辟新航路的探險精神,幾百年來一直鼓舞和激勵著人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⑸ 有什麼中國地理未解之謎
以下是中國地理未解之謎
珠穆朗瑪峰變矮之謎
迷霧環繞的丹霞山
鳥吊山為什麼會變為「鳥的地獄」?
天門山六大古謎
廬山出現過第四紀冰川
天下奇秀——武當山
忽明忽滅的「佛燈」
蒙頂山上的「人臉」
迷霧重重的湖泊
水塘丟人石頭會冒火
陽朔湖泊的生死輪回
大明湖成因奧妙何在?
太湖成因之謎
鄱陽湖是中國的「魔鬼三角」PS?
長江為何又稱「九江」?
黃果樹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為什麼「水往高處流」?
遺留千年的古跡
神奇鴛鴦井
川藏神秘星形碉樓
秦始皇陵內發現三十米的「高樓」
撫仙湖下的「金字塔」
天山上的巨石臉譜兒
龍游石窟
沙漠孤舟——統萬城
武夷山懸棺葬
護珠塔為何斜而不倒?
追根探源的真相
北京古城牆為何獨缺一角?
黃河古蒲津橋鐵牛起過什麼作用?
樂山巨佛何故隱睡山間?
泰山無字碑是何人所立?
懸崖上的巨型足跡是誰所留?
滄海滄田的歷史
牛河梁遺址和女媧有關?
閩南「仙字潭摩崖石刻」是誰留下的?
紅崖天書是一道「伐燕詔檄」嗎,
殘粒園不是蘇州最小的園林
「二十四仙橋」之謎
蘇州的「七塔八幢」是什麼?
天涯海角在何方?
香格里拉是傳說中的地方嗎?
黃土的「籍貫」
桃花源在哪兒,
千奇百怪的石頭
會唱歌的鍾乳石
巨石秘語
風動石為何遇風搖動?
新疆青河大隕鐵之謎
產蛋崖
怪石謎團
潑水現竹的石壁
神秘莫測的現象
蒙頂山古井為什麼揭開井蓋就下雨?
新疆神秘天象
鬼地府豐都之謎
潭柘寺的神秘光球
景山平面圖為何酷似打坐的人像?
香地為什麼發出奇妙的香氣?
石龍陣
美麗奇幻的自然
樂業天坑群
中國「百慕大」
神奇的神農架
謎中謎——山西寧武
千年未解的黔南四謎
自貢大山鋪的恐龍公墓
白天突然會變黑
青藏高原的移動之謎
⑹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一、中國地形圖(所有的山脈和地形區及所在的大致經緯度)
二、中國經緯網地圖
最西端:x疆帕米爾高原(730E)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0E)東西長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長5500多千米
要求:記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200N、300N、400N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北京(400N,1160E)
鄰國:陸上 朝俄蒙哈吉與塔 阿巴印尼錫和丹
緬甸寮國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國家
東有韓國和日本 南有馬文和印尼
東南有個菲律賓
三、中國政區圖(34個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簡稱、部分省區的形狀,可簡單繪制個別特殊省份的輪闊圖)
簡稱「三字經」 京津滬 黑吉遼 內蒙古 晉陝甘 青新寧 冀魯豫 蘇浙皖
湘鄂贛 川黔滇 桂粵閩 藏瓊渝 台港澳 我祖國 好河山
四、我國三大自然區
1、 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2、 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及各自特點
東部季風區: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來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每年5月份登陸我國東南部,於10月離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稍晚一些,其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現梅雨天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現伏旱天氣,此時不利於該地區農作物生長,台風帶來了大量降水,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植被以森林為主(北方為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河流為外流河,以地表補給為主。
人類對該地區的影響廣泛而深刻,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復存在,為我國主要的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其中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
位於歐亞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海洋濕潤氣流被山嶺阻隔,難以深入,大陸性明顯,氣候乾燥。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尤其是冬春季節,。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澤,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較多,局部地區達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為荒漠(駱駝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綠洲地區多胡揚等),一部分為草原,尤其是東部地區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多為季節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北部有額爾齊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該地區多發展畜牧業。有著名的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
青藏高寒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高天寒,保溫效應不明顯,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強大。
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叢,南部邊緣谷地加橫斷山區為小面積森林(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濕潤氣流影響)
西北部寒冷乾旱,多屬內流區,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區生活著非常珍貴的藏羚羊。東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發源地,自北向南依次為黃河、長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該地區在高原面上由東南向西北出現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變化。該地區高山的垂直分異明顯,喜馬拉雅山可分為七個自然帶。
3、 三大區的內部差異。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表現為熱量差異)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2000C—35000C,為寒溫帶、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黑土地,多種春小麥、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5000C—45000C,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黃土地,多種冬小麥、棉花、花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45000C—75000C,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種水稻、油菜、棉花、甘薯,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田),產淡水魚、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區還產甘蔗、植桑養蠶、種柑橘。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紅壤廣布,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適合種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本區由於長期以來濫伐森林、陡坡開荒,有些裸露的紅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被人們稱為「紅色沙漠」。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75000C以上,為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熱帶季雨林為主,磚紅壤,水稻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桂園、菠蘿、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適宜植桑養蠶,兩廣、閩、台、瓊盛產甘蔗。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南方地區水果中柑橘產量最大,分布最廣。
南方地區礦產:種類多,多為有色金屬,但總體較少,尤其是能源礦產(如石油、煤),水能豐富,為解決能源缺乏,興建了許多水電站和興建了秦山(浙江)、嶺澳(廣東)、大亞灣(廣東)三座核電站及各型火電站。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水分差異)
植被從東往西大體分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興安嶺大體為400mm等降水量線,賀蘭山大體為200mm等降水量線。
三個經濟帶(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其中東部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
原因:自然原因 我國的自然差異可以看出,東部地帶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利於作物生長;地勢低平,比較有利於開發利用。而中西部地區多屬乾旱區或高寒區,海拔較高,對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部地帶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而中部地帶和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比較閉塞的狀態。氣候較乾燥,日照充分,海拔較高,水資源較少,礦產豐富,能源充足。
社會經濟原因:(1)東南沿海近代工業起步早,經濟比較發達,(2)東部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在經濟競爭面前有比較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3)東部地帶的產業結構相對較優,第二、三產業比重都在35%以上,遠大於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中西部地帶第一產業比重仍相對較大,鄉鎮企業不發達,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4)東部最先實行改革開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產業比重大,工業基礎較薄弱;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文化教育落後;生產力水平較低;引進外資較少,但隨著西部開發,前景可觀。
東部經濟發展優勢:我國最主要的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我國主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國海洋水產區等);交通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優勢;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
中西部經濟發展優勢:面積遼闊,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氣);我國糧油棉糖重要產區和天然林場、牧場;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哈爾濱、武漢、太原、包頭、大同、鄭州、洛陽、長沙、株洲、成都、重慶等均為工業重鎮);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沿邊貿易發展有很大優勢,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充足。
東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污染間題;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較嚴重。
中西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鐵路運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過度砍伐;黃河中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大部分地區工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發達,交通設施手段較落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區交通困難,阻礙了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沿海的地理優勢(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
中西部經濟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加強東西向的運輸通道建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南水北調,三北防護林等)。發揮沿邊優勢發展邊境貿易;有步驟重點開發黃河上中游和長江上游的能源、礦產和水力資源;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
東中西協調發展:結合東部地帶資金、科技實力和中西部地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可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運輸量的企業由東部地帶轉移到中西部,把適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農牧產品加工企業也轉移到中西部的農牧業地區。
以上這些離不開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共6個軌道面,這樣就有了確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顆衛星)。
⑺ 地理中國觀後感600字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昨天我看了一期關於冰川的《地理中國》節目。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匯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為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著重要意義。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但時隔46年後,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現冰川已融化了許多。經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裡,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十幾年時間里退縮了100米,這意味著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從二十年變為十年,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裡的水充滿著,不斷的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著固定狀態,為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支撐著經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代表大自然的傑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⑻ 中國地理問題
北京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對外交往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北端,西、北、東北三面環山。海拔45米。行政區劃l0區8縣。市區面積2738平方千米,人口l036萬(城區577萬)。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兩季較短。年降水量644毫米。河流有北運河、永定河、潮白河、拒馬河等。
北京歷史悠久,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1l28年起,金、元、明、清四朝在此建都,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名勝古跡。
建國後,古老的北京煥發了青春,目前已是中國具有相當規模、基礎比較雄厚、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城市之一,產值、利稅居全國前列。農業已由封閉式自給型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向農工商綜合經營社會化轉化。蔬萊、蛋、奶等副食品基本自給。
北京是旅遊勝地,現已開放的文物古跡、風景游覽點有200餘處,主要有故宮、北海、天壇、頤和園、八達嶺、十三陵等。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央直轄市,也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地處北緯31°14′,東經121°29′。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總面積7823.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6340.5平方公里,長江口水域面積1107平方公里,灘塗面積376平方公里。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正當我國南北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上海原是吳凇江下游的魚村,唐宋時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建上海鎮,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在上海設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現全市轄浦東新區、黃浦、靜安、盧灣、徐匯、南市、虹口、閘北、楊浦、長寧、普陀、寶山、閔行、嘉定、金山、松江16個區和青浦、奉賢、南匯、崇明4個縣。
☆上海市總人口1464萬人,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地區,自1994年開始,到1998年人口出生率為5.2%,死亡率為7%,自然增長率為-1.8%。居住在上海的中國少數民族有44個,約佔全市人口總數的0.47%。其中回族最多,佔全市總人口的3.86%左右,其次為滿族、蒙古族、壯族、朝鮮族、土家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侗族、白族、彝族、畲族、布依族,最少的為東鄉族和基諾族。全市20個區、縣都有少數民族居住,94%的少數民族人口分散居住在市區,普陀、楊浦和南市等區的少數民族人數較多。
☆九十年代以來,上海集聚了巨大財力、物力、人力投入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相繼建成了一大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商業中心那繁華富麗的商肆街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色彩絢爛的霓虹燈,令人眼花繚亂的櫥窗貨櫃;具有中國高架道路長度之最的內環高架道路,以先進的遙控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創造了國內城市交通網路現代化之最;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日處理、輸排污水能力可達140萬立方米,相當於目前市區污水總排放量的30%左右;南浦大橋全長8346米,通航凈高46米,5.5萬噸級巨輪可從橋下從容而過,它使上海人圓了「一橋飛架黃浦江」的夢想;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集發射、娛樂、游覽於一體,塔高486米,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它與楊浦大橋、南浦大橋遙相呼應,渾然一體,恰似「雙龍戲珠」,成為上海一景;南北高架路全長8.45公里,高架路寬25.5米,雙向6車道,地面道路50米,雙向8車道;經改建後的人民廣場,變成融行政、文化、交通、商業為一體的園林式廣場;全長6.2公里的延安高架路(西段),使上海虹橋機場的交通狀況得到極大緩解,並且成為上海西部的一大景觀;上海博物館雄居人民廣場, 成為融現代技藝與古典風格為一體的藝術寶庫;上海圖書館新館是多功能,現代化的公共圖書館,新館佔地3.1公頃,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主樓高達106米,是國內第一個省市級圖書情報聯合體,擁有1000萬冊圖書、3000萬件文獻資料,其藏書量和規模居亞洲第三,整個建築氣勢宏偉,環境優美寧靜。
天津簡稱津.中央直轄市。位於華北平原東部,地當海河水系五大支流匯合處。京哈、京滬兩鐵路交會於此。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出海口之一和首都門戶。行政轄13區5縣。市區面積4276平方千米、人口870萬(城區人口457萬)。
天津形成主要在隋唐以後,成為軍事、交通重鎮。l9世紀末被辟為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列強相繼侵犯,曾有英、法、美、德等9國在此建立租界,是舊中國租界地最多的一座城市。這里還曾是晚清「洋務運動」的中心.近l00年來,天津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從未間斷,先後爆發了聞名中外的抗擊英法聯軍、反洋教斗爭和義和團運動。
天津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特點是工業門類多,在國家164個門類中,有154個。主要有化工、冶金、機械、儀表、電子、紡織、地毯、自行車、手錶、造紙、服裝、制葯、食品等。有一批骨幹企業及優質名牌產品。加工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比重大,產品技術水平居全國前列。
交通發達,天津港是全國最大的人工港,通往l50多個國家和地區。鐵路承擔東北、華北、華東地區的貨運集散和中轉任務。建有亞洲一流水平的天津客站.有通往北京的高速公路,國內航線有7條。初步形成了立體交通體系。天津是老商業城市、中國北方商品的流轉集散中心。同國外l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城市建設近年有長足的發展,注意加強對老城改造。1983年建成引灤入津工程,結束了天津人民長期喝鹹水的歷史。市區地鐵已建成通車。所產小站稻米有名。主要名勝有寧園、天後宮、大沽炮台、盤山風景區等。
香港是一個以加工工業為基礎,以對外貿易為主導,以多種經營為特點的現代化國際工商業城市。它位於廣東省東南海岸、珠江口東側,西與澳門遙遙相對,北與廣東深圳相毗鄰。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本土及新界離島四大部分,大小島嶼235個,總面積1092平方公里,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人口約630萬,絕大多數都是華人。全港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790人。香港地區目前共劃分為19個行政區域。其中屬於香港島的有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屬於九龍的有油尖區、旺角區、深水涉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屬於新界本土的有沙田區、大埔區、北區、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西貢區。離島自成一區,即離島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清朝年間歸廣東省新安縣管轄。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和1860年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和《中英北京條約》,將香港島和九龍島南部地區割讓給英國。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地區及周圍235個島嶼。為期99年。至此,英國通過三個不平等條約強佔了整個香港地區。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曾一度被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又重新佔領香港。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夠不上是擁有享譽全球名勝古跡的歷史名城,也算不上峰奇、水秀、洞美的旅遊勝地,但它卻以薈萃東西文化的獨特魅力,「購物天堂」、「美食樂園」的誘人形象,以及新穎的旅遊景點,交口贊譽的服務質量,交通、通訊方便,旅遊設施上乘,迎來了成千上萬的東西方遊客,取得了1995年遊客人數突破千萬人次大關,創匯名列香港第二,重遊率高達40%,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旅遊中心。
繁榮、穩定、昌盛的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東方明珠將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澳門位於珠江口的西南,古稱「濠鏡澳」,現通常是指由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島三部分組成的澳門地區。它南北距離10.8公里,東西距離4.4公里。凼仔島位於澳門半島以南約3公里,路環島位於凼仔島以南約3公里。澳門背靠珠江三角洲,東隔珠江口與香港相望,西與珠海市的灣仔,橫琴島隔海相對,北與珠海市的拱北接壤。澳門地區的三大島嶼,本是互不相連、四面臨海的島嶼,如今已由一條長2.5公里的澳凼大橋和長2.2公里的路迷公路將整個澳門地區連成一片。澳門總面積22.5平方公里,人口40多萬。
澳門的經濟結構主要由出口製造業、旅遊博彩業、金融業和地產建築業構成,被稱為澳門經濟的四大支柱。旅遊博彩業是澳門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總收入佔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的1/3強。旅遊博彩業實質上由旅行社、酒店、賭場、娛樂場所,以及其他輔助服務行業構成。澳門地處熱帶北端,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特點,十分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和發展,致使澳門的植物種類豐富。澳門的植物類型,絕大多數介於熱帶——亞熱帶類型,以泛熱帶及其變型為主。100多年來,澳門已成功地引種了來自世界各熱帶地區具有經濟和觀賞價值的植物。
台灣省(簡稱台)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海上,東臨太平洋,東北為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
【民族人口】 漢、高山等民族,共2016萬人。
【地形區域】 本省主島台灣島,面積35700多平方千米,全境可分為四區:台西平原,台西北丘陵盆地(包括台北盆地、台中盆地等),台灣山地(包括中央山、玉山、雪山、阿里山等山脈),台東海濱低山丘陵。台灣最高峰(也是中國東南部最高峰):玉山3997米。台灣島周圍海域分布有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
【河流湖泊】 台灣本島河流眾多,共同特徵是短促湍急,多沙,不利行舟。主要河流有濁水溪、下淡水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等。著名湖泊有日月潭、珊瑚潭。
【氣溫降水】 台灣氣候長夏無冬、多風多雨,一、二月平均氣溫台北為15℃左右,恆春20℃以上,七、八月平均氣溫一般為27—28℃。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火燒寮1912年降水量8408毫米,為中國年降水量的最高紀錄。澎湖雨量較少,約1000毫米左右。七、八月份盛行台風。
【林礦資源】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島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木材蓄積量達1.8億多立方米,平地多樟、楠(均為高級傢具用材,樟木又是煉腦工業重要原料)。台灣礦藏己知的有110種,主要有煤、金、硫,其次是銅、銀、石油、海鹽等。
【農副產品】 水稻、紅薯、甘蔗(含糖率高達14—15%)、花生、麻類、茶葉(以紅茶、烏龍茶居多),水果有香蕉、菠蘿(鳳梨)、柑桔、柚子、龍眼、荔枝、楊桃、木瓜、橄欖、芒果等80多種,還有蘆筍、洋菇、橡膠、金雞納、肉桂、肉豆蔻,以及海產鯛魚、鮪魚(金槍魚)、鯊魚、鰻魚等魚類500多種,還有紫菜、玳瑁、珊瑚、珍珠等。
【工業產品】 蔗糖和樟腦(在國內在世界都出名)、電子產品、紡織品、製鞋、制傘、塑料加工、機械、食品、日用小百貨、船舶等。
【交通概況】 台灣鐵路總長4500多千米(其中70%為窄軌鐵路),有從基隆至高雄的鐵路縱貫線(長400多千米),環島鐵路網已形成。公路總長17000多千米,主要有環島公路總長1031千米。海運以基隆、高雄、花蓮為中心,另有澎湖的天然良港馬公港和正在修建的台中港、蘇澳港。空運有台北松山、高雄小港和花蓮等處機場。
【重要城市】 台北市:為本省最大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高雄市:台灣第二大城市、南部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台中市:台灣中部經濟、文化中心。台南市:台灣西南部的歷史名城,在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侵略者以後的200餘年間,曾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基隆市:台灣北端重要海港和漁業基地。
【名勝古跡】 日月潭風景區:日月潭又名龍湖,位於台中山區南投縣內,周長35千米,水面海拔700多米,翠峰環抱,湖水澄碧,景色引人入勝,是台灣著名的風景區和全省最大的日月潭水電站的水源地。阿里山風景區:位於嘉義市東,玉山西側,主峰2800多米,有祝山雲海、千年古木、塔山斷崖等奇觀,設有高山博物館、植物園,是台灣著名游覽勝地和最大森林區。北投、草山溫泉:位於台灣北部大屯火山群附近,草山又名陽明山,多溫泉、瀑布,山林蔥郁,飛紅泛翠,是著名的溫泉和游覽賞花勝地。太魯閣:位於花蓮縣東北海岸,有連綿20千米的大理石峽谷,崖壁峭立,怪石嶙峋,飛瀑穿崖奔流如練,為台灣著名游覽勝地。鄭成功祠:位於台南市內,始建於清初,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塑像、石坊等。北回歸線標:位於嘉義市南、台灣鐵路縱貫線車站附近,是標志地球上熱帶北限的北回歸線界標,高20多米。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土默川,北枕巍巍陰山,南瀕滔滔黃河,是一座有著400多年建城歷史,風光秀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塞外名城。
包頭
包頭,蒙語"有鹿的地方"之意。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氣候少雨乾旱,風沙很大。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和稀土科研生產基地.
烏海市
烏海市,新興工業城市,是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原煤、石灰岩、鐵等,主要礦產探明的儲量:原煤44億噸,鐵0.O627億噸,石灰岩7.62億噸。
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和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國西北地區上一個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石嘴山市地處寧夏北部,全市總人口67萬,地域面積4454平方公里。全市人民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建成了電力、機械製造、冶金、陶瓷、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
鄭州市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為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是國家開放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已躋身全國綜合實力50強、投資硬環境40優和衛生城市行列。
焦作市
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與山西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市、洛陽市隔河相望,東與新鄉市毗連,轄二市(濟源市、沁陽市)五縣(博愛縣、修武縣、溫縣、武陟縣、孟縣)和四城區(解放區、中站區、山陽區、馬村區)。
商丘市
商丘市位於河南省東部,北依黃河故道,南眺淮河平原,東鄰徐州而望黃海,西接汴梁而連中原。在豫、魯、蘇、皖、城鄉商品流通中占據重要位置,素有「豫東門戶」、「中原鎖鑰」之稱,歷代為兵家、商家必爭之地。
洛陽市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兩岸,有近5000年歷史,是中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也是資源豐富、文化發達、交通便利、科技實力雄厚的新興工業城市。
平頂山市
平頂山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1957年3月建市,是我國煤炭、煙葉、火力發電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全市面積880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53平方公里。現轄5個縣、2個縣級市、4個區。
新鄉市
新鄉市地處河南省北部,現轄四區(新華區、紅旗區、北站區、郊區)、六縣(新鄉縣、獲嘉縣、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長垣縣)、兩市(輝縣市、衛輝市)。
山東省是我國10個沿海省市之一,地處黃河下游,大致介於北緯34°22′52〃至38°15′02〃(島嶼達38°23′N),東經114°19′53〃至122°43′之間。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帶,計跨緯度3°52′10〃、經度8°23′07〃。……
在2000年金秋召開的山東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省長李春亭針對當前我省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較小的實際情況,強調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加速發展。他說:「當前民營經濟能幹什麼干什麼,能幹多大幹多大,能發展多快就發展多快。」此話一出,語驚四座,振聾發聵,反響強烈。……
省技術監督局 省煤管局 共青團省委 省旅遊局 省出版總社 省經貿委
省畜牧局 省招生辦 省防汛抗旱指揮部 省工商管理局 省信息辦
山東省現轄17個市地,139個縣、市、區。其中地級市15個、地區2個、縣級市33個、市轄區45個、縣61個。
山東省的省會為濟南市,位於山東省中部,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泉水眾多,又稱為 「泉城」。位於山東半島東部的青島市為全國計劃單列市,是著名的海濱旅遊城市,山東省對外開放的 「龍頭」。
泰山風景名勝區 嶗山風景名勝區 海濱風景名勝區 濟南趵突泉
千佛山 博山溶洞 微山湖 水泊梁山 濰坊風箏 五龍
⑼ 《自然地理》中國人到底為啥要修紅旗渠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林州處於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乾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裡人相食5次。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了,已經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見了底,山村群眾又得遠道取水吃。經過多次討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境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1960年3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經過十年奮戰,先後於1965年4月5日總乾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乾渠同時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1969年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紀70年代,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⑽ 地理中國老人家裡挖洞每天出魚百什是真的嗎
應該是重慶巫溪縣寧廠古鎮。有一老人家中挖出『』魚泉『』多在汛期出現,實際魚泉是『』大寧河『』的暗河。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