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區分
㈠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中國地理區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㈡ 中國的區域是怎麼區分的,像華東 華南這些
中國的區域的劃分與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黨政軍一體化大區管理體回制有關。
當時全國一共六個答大區,也就是華北(代碼1),東北(代碼2),華東(代碼3),中南(代碼4),西南(代碼5),西北(代碼6)。
東北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後,奉命入關,解放華北全境,並改稱第四野戰軍。此後配合二野、三野南下進行渡江戰役,並與中原軍區合並,先後解放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中央軍委隨即同意中原軍區改稱中南軍區,之後,中南軍區解放海南島。
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整合為華東野戰軍,再後來改稱第三野戰軍並參與渡江戰役,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福建,並准備解放台灣。
(2)中國地理區分擴展閱讀:
分區劃分: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
【中南】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㈢ 誰能把中國各省按照地理位置區分
1、華北五省二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版山東省
2、華東五省一權市——上海市、江蘇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
3、東北三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4、西北五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西南四省一市——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6、華南五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省、海南省
台灣、香港、澳門三個不在大區制下,一般不劃分。如果劃分,港、澳屬華南,台灣屬華東
劃分依據有地理原因,也有歷史原因,比如明清時期,湖廣總督就是指華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屬廣東)、廣西。
㈣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怎麼劃分的
劃分四大地理區域的主要依據是氣候和地形
㈤ 怎麼樣來區分中國的地理方位
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北方(青藏高原)和西北的分界線是大專興安嶺,古長城屬,昆侖山,阿爾金山
青藏高原區和南方分界線是橫斷山脈東緣!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㈥ 中國的地理位置怎麼分東南西北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東西南北之分,一般說的南北是以秦嶺淮河為回界,而東西是沒有界限答的,現在說的西部是國家在提出西部大開放之後才有的。
㈦ 怎麼樣來區分中國的地理方位
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北方(青藏高原)和西北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古內長城,昆侖山容,阿爾金山
青藏高原區和南方分界線是橫斷山脈東緣!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㈧ 請問怎麼區分中國的地理分界帶呢
1、按地域分:西北地區、西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東北地區版.....
2、按中國自然地理形成權的區域分: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
3、按自然山脈及河流區域分:如以秦嶺、黃河、漢水、「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
4、請看我國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教科書。
㈨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認識國情,科研機構及專家認識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有效實施區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對中國區域進行區域劃分(簡稱區劃)。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立足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按相應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分區。它是區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方法。
按照所進行區劃的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以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種類。
下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就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作一簡單介紹。
一、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自然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區劃做了持續的探索性研究。綜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表1),對中國自然地理的地帶性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1.羅開富方案
最初發表於1954年,兩年後由科學出版社以中華地理志叢刊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將全國分為東西兩半壁,東為季風影響顯著區域,西為季風影響微弱或無影響區域。然後提出最冷、最熱、最乾和空氣稀薄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其間再劃出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7個基本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康滇區、青藏區和內蒙古新疆區,其下再以地形為主要依據劃分為23個副區。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異的狀況,並對各類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所表現的特點作了一定探討,強調基本區是按自然特徵劃分的,其含義和范圍與行政或經濟方面習慣所用不同,例如,把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劃入華北區,而不屬於東北區。
㈩ 中國地理重要分界線
1.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l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12)雲貴高原與東南丘陵界線:雪峰山
4.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濕潤區與乾旱區的分界線,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盤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連線。此分界線以東降水豐富,為濕潤區;此分界線以西,除天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區都比較乾旱。
(6)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烏鞘嶺-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在季風區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此分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氣候乾旱
5.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一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6)漢水與渭河的分水嶺:秦嶺
6.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7.自然地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錢。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8.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東北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除河套平原)-祁連山山脈(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緣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農區,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線以西為牧區,放養牛、羊、馬等牲畜。
(2)水田區與早作區的界線:秦嶺一淮河。
(3)我國天然草場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呂梁山--橫斷山。此線東南部分是我國農區畜牧業分布區,此線西北部分是我國牧區畜牧業分布區。
(4)冬小麥與春小麥的界線:長城
9.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10、大海的分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以老鐵山角、廟島群島與蓬萊角連線為界。
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以長江口北岸(啟東角)與濟州島的西南角的連線為界。
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南澳島經台灣淺灘至台灣島南端鵝鑾鼻的連線為界。
如果不需要這么精確的話,也可以記個大致的位置:
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頂端連線為界。
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長江口北岸為界。
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台灣島南端和閩粵兩省交界處的連線為界。
11.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地區 地區
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緯度位置 32°N~34°N以北 32°N~34°N以南
主要地形 以平原為主 以丘陵為主
氣候
一月平均氣溫 0℃以下 0℃以上
溫度帶 暖溫帶 亞熱帶
年降水量 400mm~800mm之間, 800mm以上,
雨季短,降水少, 雨季長,降水多,
集中於夏季。 降水季節變化較小。
干濕狀況 半濕潤地區 濕潤地區
河流
流量 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 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
含沙量 含沙量多 含沙量少
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長
結冰期 冬季結冰 冬季不結冰
農業
耕地類型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
糧食作物 以小麥為主 以水稻為主
油料作物 以花生為主 以油菜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為主 以甘蔗為主
耕作制度 二年三熟至一年兩熟 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
自然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植被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水系 黃河水系(渭河) 長江水系(漢水)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的界線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3)、長城
①我國古代牧業文化與農業文化分界線
②冬小麥與春小麥分界線
③暖溫帶與中溫帶分界線
④年降水量400mm線
⑤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分界線
⑥森林與草原分界線
⑦年積溫3500℃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