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微盤
㈠ 中國地理方面的古書有哪些
中國地理方面的古書有《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夢溪筆談》、《太平寰宇記》、《徐霞客游記》等等。
一、《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包括上、下兩分卷,是東漢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
該書敘述漢以前的地理沿革,著重寫了《禹貢》九州和《周官》九州;接著敘述西漢的地理,以郡國為條,用本文加註的形式,依次寫各郡國及其下屬縣、道、侯國的地理概況,諸如郡縣的民戶、人口,廢置並分更名的歷史,各項特產,都尉、鐵官、鹽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澤,關塞要隘,名勝古跡,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經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該書所記大小河流有1252條,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
三、《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歷史地理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成書於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
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記》
《太平寰宇記》是古代中國地理志史,記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圖。廣泛引用歷代史書、地誌、文集、碑刻、詩賦以至仙佛雜記等,計約二百種,且多註明出處,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
《太平寰宇記》作者為北宋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太平寰宇記》撰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五、《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㈡ 古代地理書籍
古人一向注重對地理的研究,天人關系的探討。
著名的
(1)《水經注》。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其書名為《水經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北魏酈道元著。
山海經(中國先秦時期重要古籍)《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地員》是我國古籍《管子》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見於《管子》第五十八篇。
《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
《甘石星經》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專著和觀測記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徐霞客游記
漢書地理志
地方誌
元和郡縣圖志
方輿勝覽
㈢ 哪個版本的二十四史好些
中華書局版本的比較好,而且還是繁體字版,看著過癮! 補充: 中華書局 以編印新式中小學教科書為主要業務的出版機構之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創立,創辦人為陸費逵。初系合資經營,資本二萬五千元,以編印新式中小學教科書為主要業務。1913年設編輯所,陸續編輯出版《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童子界》等雜志和大型漢語工具書《中華大字典》。1915年改為股份有限公司,自辦印刷所, 增設發行所;翌年資本增至一百六十萬元,職工達千餘人,繼商務印書館之後成為國內第二家集編輯、印刷、發行為一體的出版企業。1917年,因資金周轉不靈,幾至停業。經多方設法,營業重獲發展。此後,除編印出版教科書和各種圖書雜志外,還於1929年創辦中華教育用具製造廠,製造教學文具儀器;1932年擴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龍新建印刷分廠,1935年在上海澳門路建成印刷總廠,購置先進印刷設備,既印本版圖書,也承印地圖、郵票、香煙殼子以及政府的有價證券、鈔票、公債券等。 到1937年春,資本擴充至四百萬元,在全國各地和香港、新加坡開設四十餘個分局,年營業額約一千萬元,進入全盛時期。 中華書局 [1] 在開業之初出版發行的雜志風行一時,號稱「八大雜志」,有《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實業界》《中華童子界》《中華兒童畫報》,《大中華》《中華婦女界》以及《中華學生界》。其中梁啟超主編的《大中華》在社會上頗具影響。黎錦暉等主編的《小朋友》創刊於1922年。其他雜志還有,《中華英文周報》(1919年創刊)、《新中華》(1933年創刊)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陸費逵赴香港,成立駐港辦事處,掌握全局重要事務;上海方面由常務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務,設在公共租界的印刷總廠以「美商永寧公司」的名義維持營業。1941年7月9日,陸費逵在九龍病逝。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核心內遷,在重慶設立總管理處。此間,仍然印製教科書,編輯出版各種圖書雜志。抗戰勝利後,總管理處遷回上海,印製教科書的業務雖迅速恢復,但圖書雜志出版業務逐漸陷入困境。 從創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間,先後編印出版了《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辭海》《飲冰室合集》等重要書籍,盧梭《社會契約論》、達爾文《物種原始》等重要譯著,以及幾十種雜志,在學術界頗有聲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5月,中華書局實行公私合營,總公司遷至北京,同時在上海留有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1958年改組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同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局被指定為該小組的辦事機構,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的學術著作、通俗讀物的專業出版社,承擔著國家級古籍整理的基本項目。 歷經20年時間,組織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 相繼編輯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文》《全唐詩》《全宋詞》《古本小說叢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資治通鑒》《文苑英華》《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冊府元龜》《清實錄》、《光緒朝硃批奏摺》《中華大藏經》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經典文獻。 陸續推出的重點叢書如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中華史學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新編諸子集成」、「中國佛教典籍選刊」、「道教典籍選刊」、「理學叢書」、「學術筆記叢刊」、「古逸叢書三編」、「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華書局還出版了梁啟超、王國維、顧頡剛、陳垣、王力、錢鍾書等著名學者的學術著作;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學術集刊、文史類期刊《文史》、《文學遺產》、《書品》等,在學術界、讀書界、教育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近年來,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華書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後出版了《左傳譯文》、《論語譯注》、《孟子譯注》、《莊子今注今譯》、白話《資治通鑒》、白話《續資治通鑒》、《通鑒故事百篇》、《新編千家詩》、簡體橫排本《二十四史》、簡體橫排增訂本《全唐詩》、《全宋詞》,以及1981年創刊的《文史知識》、1998年復刊《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學版)等,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盡一份力。 在傳統學術和古籍整理方面,中華書局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已故著名專家學者如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楊伯峻、馬宗霍、金燦然、趙守儼等,在中華書局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巨大的作用。現有工作人員中,高級職稱佔27%,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人,絕大多數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學術研究上均卓有建樹。中華書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編輯出版人才和高質量的出版物享譽海內外,是最能代表中國古籍、學術著作出版水準的出版社。
㈣ 地理教師必讀書目
1. 保羅·克瓦爾 《地理學思想史》
推薦語:本書以令人信服的論據,對上自古希臘下至21 世紀初的地理學思想作了全新的劃分。全書旁徵博引,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結構嚴謹,詳簡適當,譯述精當。
2.《山海經》
推薦語:《山海經》乃中國文化的珍品,是中國古人想像力的集中體現,深刻並鮮活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的種種神話傳說。320 幅最珍貴的古版插畫,選自10 部國寶級版本。特別添加張步天教授獨家考據地圖,指明古地址的現代方位。
3. 阿瑟·格蒂斯《地理學與生活》
推薦語: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最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態的變化、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
4.《中國國家地理》
推薦語: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有關地理的雜志。因雜志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
5. 斯特拉博《地理學》
推薦語:現存的唯一一部這樣的地理學著作:它范圍最廣泛、內容最全面地描述了直到羅馬帝國時代的整個古代西方世界。作者認為地理學應包括數理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兩大部分:前者以天文學和數學為基礎,後者研究地表和大氣圈的自然現象。他指出要很好地認識地理學,必須掌握有關天文學、數學、大地測量學和地理學史等基礎科學知識。
6. 祝穆生《方輿勝覽》
推薦語: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全書分為前集四十三卷,後集七卷,續集二十卷,拾遺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後集為淮東和淮西兩路;續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遺則自覽安府至紹熙每府州各補數條。各集之末又有簡短的告白。
7. 酈道元《水經注》
推薦語:《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8.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
推薦語:匯集了錢穆先生考論古代歷史地理的二十餘篇文章。作者以通儒精神將地名學、史學、政治經濟、人文及民族學融為一體,辨析異地同名的歷史現象,探究古代部族遷徙之跡,進而說明中國歷史上各地經濟、政治、人文方面的演進變遷。
9. 衛文傑《中學地理老師手冊》
推薦語:一本已經絕版的好書,對中學地理老師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10. 史蒂芬·法里斯《大遷移——氣候變化與人類的未來》
推薦語:美國一位新聞記者對各種氣候問題的關注。這些閱讀,有益於我們從社會系統的角度去看待一些氣候變化與生態的問題,而不僅僅局限於簡單的學科角度。
㈤ 買哪個書局的中國古典文學最好
樓下的說法感覺未說到正題,只是一直在介紹中華書局的優勢。古典文學尤其是古詩詞方面其版實權可以優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系列,如果沒有想要的或者中華書局的版本更好,則可以考慮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系列【中華書局】。
㈥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暫時知道這么多。
讀史方輿紀要(共12冊)
方輿勝覽(上中下)
元和郡孫圖志(上下)
元豐九域志(共2冊)
太平寰宇記(共9冊)
㈦ 請問有誰知道哪裡可以下載中華書局的書
中華書局成立於1912年元月,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陸費逵(伯鴻)先生在上海創辦。建局之初,奉行「開啟民智」的宗旨,以編輯出版各類教科書為主,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建局不久,中華書局的出版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在國內出版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中華書局雲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及社會名流,如梁啟超、於右任、范源濂、馬君武、田漢、張聞天、潘漢年、徐志摩、錢歌川、陳伯吹、張相、舒新城等,並陸續出版了《中華大字典》、《辭海》、《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頗有影響的書籍,編輯出版了《大中華》、《新中華》、《學衡》、《中華學生界》、《中華小說界》、《小朋友》、《中華故事》等20餘種深受讀者歡迎的刊物。從建局到1949年,中華書局共出書5800餘種,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重要古籍、少兒讀物等多種門類。在全國各地設立了50多個分支局,1000多家分銷處還在,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地區相繼設立分局,業務遍及全國並海外發展。是當時中國僅有的幾家大型綜合出版企業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5月,中華書局實行公私合營,總公司遷至北京,同時在上海留有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1958年改組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同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局被指定為該小組的辦事機構,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的學術著作、通俗讀物的專業出版社,承擔著國家級古籍整理的基本項目。歷經20年時間,組織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繼編輯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文》、《全唐詩》、《全宋詞》、《古本小說叢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資治通鑒》、《文苑英華》、《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冊府元龜》、《清實錄》、《光緒朝硃批奏摺》、《中華大藏經》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經典文獻。陸續推出的重點叢書如「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中華史學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新編諸子集成」、「中國佛教典籍選刊」、「道教典籍選刊」、「理學叢書」、「學術筆記叢刊」、「古逸叢書三編」、「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華書局還出版了梁啟超、王國維、顧頡剛、陳垣、王力、錢鍾書等著名學者的學術著作;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學術集刊、文史類期刊《文史》、《文學遺產》、《書品》等,在學術界、讀書界、教育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近年來,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華書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後出版了《左傳譯文》、《論語譯注》、《孟子譯注》、《莊子今注今譯》、白話《資治通鑒》、白話《續資治通鑒》、《通鑒故事百篇》、《新編千家詩》、簡體橫排本《二十四史》、簡體橫排增訂本《全唐詩》、《全宋詞》,以及1981 年創刊的《文史知識》、1998年復刊《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學版)等,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盡一份力。
在傳統學術和古籍整理方面,中華書局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已故著名專家學者如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楊伯峻、馬宗霍、金燦然、趙守儼等,在中華書局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巨大的作用。現有工作人員中,高級職稱佔27%,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人,絕大多數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學術研究上均卓有建樹。中華書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編輯出版人才和高質量的出版物享譽海內外,是最能代表中國古籍、學術著作出版水準的出版社。
21世紀,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在漢語的世界化方面,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中華書局將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1. 漢書補注 清王先謙 1983年版 影印清光緒虛受堂刻本 1748頁
2. 後漢書集解 清王先謙 1984年版 影印民國4年虛受堂刻本 1361頁
3. 三國志集解 盧弼 1982年版 影印民國初石印本 1157頁
4.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吳晗輯 1980年版 排印本 5314頁
5.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探源 清崔適 1986年版 排印本 229頁
6.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志疑 清梁玉繩 1981年版 排印本 1506頁
7.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 清梁玉繩等 1982年版 排印本 1046頁
8.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 宋熊方等 1984年版 排印本 1642頁
9.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漢書食貨志集釋 金少英 1986年版 排印本 313頁
10.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唐方鎮年表 吳廷燮 1980年版 排印本 1567頁
11.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北宋經撫年表 南宋制撫年表 吳廷燮 1984年版 排印本 594頁
12.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元史本證 清汪輝祖 1984年版 排印本 596頁
13.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1981年版 排印本 1736頁
14. 中國歷史紀年表 萬國鼎 1978年版 排印本 164頁
15. 左傳紀事本末 清高士奇 1979年版 排印本 833頁
16. 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1964年版 排印本 4064頁
17. 宋史紀事本末 陳邦瞻 1977年版 排印本 1198頁
18. 遼史紀事本末 清李有棠 1983年版 排印本 727頁
19. 金史紀事本末 清李有棠 1980年版 排印本 879頁
20. 元史紀事本末 明陳邦瞻 1979年版 排印本 245頁
21. 明史紀事本末 清谷應泰 1977年版 排印本 1618頁
22. 三藩紀事本末 清楊陸榮 1985年版 排印本 98頁
23. 明季北略 清計六奇 1984年版 排印本 757頁
24. 明季南略 清計六奇 1984年版 排印本 525頁
25. 明史考證 黃雲眉 1986年版 排印本 2647頁
26. 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 清阮元校刻 1980年版 影印世界書局重印嘉慶阮元刻本 2784頁
27. 明會要 龍文彬 1956年版 排印本 1563頁
28. 明經世文編 明陳子龍等編 1962年版 影印本 5563頁
29. 明清史論著集刊 孟森 1959年版 排印本 634頁
30. 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 孟森 1986年版 排印本 558頁
31.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 謝國楨 1982年版 排印本 288頁
32. 國榷 明談遷 1958年版 排印本 6233頁
33. 弇山堂別集 明王世貞 1985年版 排印本 1975頁
34. 玉鏡新譚 明朱長祚 1989年版 排印本 172頁
35. 小腆紀傳 清徐鼒 1958年版 排印本 815頁
36. 小腆紀年附考 清徐鼒 1957年版 排印本 796頁
37. 南疆逸史 清溫睿臨 1959年版 排印本 158頁
38. 國初群雄事略 清錢謙益 1982年版 排印本 307頁
39. 明代黃冊制度 韋慶遠 1961年版 排印本 253頁
40. 明季史料題跋 朱希祖編 1961年版 排印本 146頁
41. 明清史講義 孟森 1981年版 排印本 632頁
42. 史記(簡體字本) 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1999年版 排印本 2564頁
43. 漢書(簡體字本)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3134頁
44. 後漢書(簡體字本) 南朝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2522頁
45. 三國志(簡體字本) 晉陳壽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1108頁
46.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3306頁
47. 宋書 梁沉約 1974年版 排印本 2470頁
48. 魏書 北齊魏收 1974年版 排印本 3107頁
49.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971年版 排印本 944頁
50. 南史 唐李延壽 1975年版 排印本 2027頁
51. 隋書 唐魏徵等 1973年版 排印本 1904頁
52.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76年版 排印本 2042頁
53.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1974年版 排印本 923頁
54. 宋史 元脫脫等 1977年版 排印本 14262頁
55. 遼史 元脫脫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1560頁
56. 金史 元脫脫等 1975年版 排印本 2906頁
57. 明史 清張廷玉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8642頁
58. 東華錄 清蔣良騏 1980年版 排印本 547頁
59. 清稗類鈔 清徐珂 1984年版 排印本 6544頁
60. 綱鑒易知錄 清吳乘權等 1960年版 排印本 2982頁
61. 十國春秋 清吳任臣 1983年版 排印本 1787頁
62. 宋大詔令集 1962年版 排印本 946頁
63. 宋人軼事匯編 丁傳靖輯 1981年版 排印本 1160頁
64. 宋宰輔編年錄校補 宋徐自明撰 王瑞來校補 1986年版 排印本 1848頁
65.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宋李心傳 1956年版 排印本 3409頁
66. 登科記考 清徐松 1984年版 排印本 1231頁
67. 二十史朔閏表(附中西回史日歷) 陳垣 影印寫本 1956年版 240頁
68. 風俗通義校注 王利器 1981年版 排印本 652頁
69. 廿二史札記校證 王樹民 1984年版 排印本 889頁
70. 突厥集史 岑仲勉 1958年版 排印本 1136頁
71. 清代科舉制度研究 王德昭 1984年版 排印本 282頁
72.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 庄吉發 1987年版 排印本 644頁
73.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 郭廷以 1987年版 排印本 1450頁
74. 老子臆解 徐梵澄 1988年版 排印本 118頁
75. 掌故叢編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 1990年版 影印本 972頁
76. 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 方國瑜 1987年版 排印本 1310頁
77. 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上編) 酈純 1982年版 排印本 628頁
78. 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下編) 酈純 1982年版 排印本 815頁
79. 太平天國制度初探(第二次修訂本) 酈純 1989年版 排印本 711頁
80. 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1冊)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 1980年版 排印本 335頁
81. 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2冊)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 1979年版 排印本 973頁
82.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上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325頁
83.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295頁
84.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下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325頁
85. 陳垣學術論文集(第1集) 陳垣 1980年版 排印本 561頁
86. 陳垣學術論文集(第2集) 陳垣.中華書局.1982年版 排印本 490頁
87. 楓窗脞語 羅繼祖 1984年版 排印本 199頁
88. 古史新探 楊寬 1965年版 排印本 370頁
89. 洪業論學集 洪業 1981年版 排印本 445頁
90. 困學集 羅爾綱 1986年版 排印本 529頁
91. 萊蕪集 王毓銓 1983年版 排印本 378頁
92. 史學叢考 柴德賡 1982年版 排印本 441頁
93. 探微集 鄭天挺 1980年版 排印本 466頁
94. 昔華山館叢稿 王仲犖 1987年版 排印本 607頁
95. 中國史探研 齊思和 1981年版 排印本 357頁
96. 注史齋叢稿 牟潤孫 1987年版 排印本 544頁
97. 十三經清人註疏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 1983年版 排印本 261頁
98. 十三經清人註疏 今文尚書考證清皮錫瑞.中華書局.1989年版 排印本 535頁
99. 十三經清人註疏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 1989年版 排印本 1487頁
100. 十三經清人註疏 周禮正義 清孫詒讓 1987年版 排印本 3568頁
101. 十三經清人註疏 論語正義 清劉寶楠 1990年版 排印本 800頁
102. 十三經清人註疏 尚書今古文註疏 清孫星衍 1986年版 排印本 613頁
103. 十三經清人註疏 詩三家義集疏 清王先謙 1987年版 排印本 1125頁
104. 南齊書 梁蕭子頤 1972年版 排印本 1038頁
105. 北朝胡姓考 姚薇元 1962年版 排印本 438頁
106. 北周六典 王仲犖 1979年版 排印本 696頁
107. 建康實錄 唐許嵩 1986年版 排印本 840頁
108. 十三經清人註疏 春秋左傳詁 清洪亮吉 1987年版 排印本 907頁
109. 十三經清人註疏 孟子正義 清焦循 1987年版 排印本 1052頁
110. 十三經清人註疏 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 1989年版 排印本 1194頁
111.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唐長孺 1983年版 排印本 281頁
112.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 周一良 1985年版 排印本 484頁
113.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注 費琅 1989年版 排印本 908頁
114.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海屯行紀 鄂多立克東游錄 沙哈魯遣使中國記 1981年版 排印本 150頁
115.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利瑪竇中國札記 利瑪竇等 1983年版 排印本 705頁
116. 說文解字詁林 丁福保編 1988年 影印本 18420頁
117. 史記 漢司馬遷 1959年版 排印本
118. 漢書 漢班固 1962年版 排印本
119.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1965年版 排印本
200. 三國志 晉陳壽 1971年版 排印本
201. 文心雕龍今譯(附詞語簡釋) 周振甫 1986年簡體橫排本
202. 文心雕龍辭典 周振甫主編 1996年簡體橫排本
203. 增訂文心雕龍校注 清黃叔琳注 李詳補注 楊明照校注拾遺 2000年繁體豎排本
204. 歷代詩話 清何文煥輯 1981年繁體豎排本
205. 歷代詩話續編 丁福保輯 1983年繁體豎排本
206. 詞話叢編 唐圭璋編 1986年繁體豎排本
207. 曲品校注 明呂天成撰 吳書蔭校注 1990年繁體豎排本
208. 吟窗雜錄 宋陳應行編 1997年影印本
209.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詩詞格律 王力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0.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詩文聲律論稿 啟功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1.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讀詞常識 夏承燾 吳熊和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2.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詞學概說 吳丈蜀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3. 古謠諺 清杜文瀾輯 1958年繁體豎排本
21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 1983年繁體豎排本
2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詩經注析 程俊英 蔣見元 1991年繁體豎排本
21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古詩源 清沈德潛選 1963年繁體豎排本
21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編 1979年繁體豎排本
2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玉台新詠箋注 陳徐陵編 清吳兆宜注 程琰刪補 1985年繁體豎排本
219. 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1960年繁體豎排本
220. 全唐詩補編 陳尚君輯校 1992年繁體豎排本
221. 全唐詩(增訂本) 清彭定求等編 1999年簡體橫排本
共141本。
如果您是教育網用戶,你可以在5Q上下載
㈧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山海經第一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1983年12月,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山海經學術研討會「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研討會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試論招搖山的地理位置》,論證山海經第一山招搖山是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的貓兒山。
(8)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微盤擴展閱讀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
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葯、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
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兩大部分中,《山經》5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㈨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包含哪些書目
清代著名考據大家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
唐
括地誌
李泰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本
《括地誌輯校》,中華書局1980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
唐
元和郡縣圖志
李吉甫
中華書局198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上下冊)
唐
郡國志
闕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
唐
十道四蕃志
闕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
唐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
闕
敦煌抄殘卷,羅振玉收入《鳴沙石室佚書》
唐
貞元十道錄
闕
敦煌抄殘卷,羅振玉收入《鳴沙石室佚書》,僅存16行
宋
九域志
王存
《宋本元豐九域志》,中華書局2004年影印本
《元豐九域志》,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元豐九域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新定九域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宋
太平寰宇記
樂史
中華書局2008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補全本(全9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9-470冊(有闕文)
《太平寰宇記補闕》六卷,《續修四庫全書》第585冊
宋
輿地廣記
歐陽忞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本(上下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宋
輿地紀勝
王象之
道光29年文選樓本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道光文選樓本(上中下冊)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影印道光文選樓本(全8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續修四庫全書》第583冊
宋
方輿勝覽
祝穆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上中下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元
元一統志
孛蘭肸
金毓黻輯《遼海叢書》本,1936年
《遼海叢書》本,遼沈書社1985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國立中央圖書館1947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台灣正中書局1985年
上海書店版《叢書集成續編》第47冊
新文豐版《叢書集成續編》第226冊
趙萬里增輯本,中華書局1966年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元
大元混一方輿勝覽
劉應李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明
寰宇通衢
官修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冊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明
寰宇通志
陳循
《玄覽堂叢書續集》,國立中央圖書館1947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台灣正中書局1985年
明
大明一統志
李賢
《天下一統志》,萬曆間萬壽堂刻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473冊
台灣文海1965年影印本
三秦1990年影印天順五年司禮監本
明
大明一統名勝志
曹學佺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7-170冊
明
皇明一統紀要
顧充
早稻田大學藏萬曆元年原版
明
皇輿考
張天復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17冊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明
廣輿記
陸應陽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3冊
明
方輿勝略
程百二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21冊
明
廣志繹
王士性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1冊
明
郡縣釋名
郭子章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167冊
明
目營小輯
陸化熙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7冊
明
寰宇分合志
徐樞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冊
清
康熙大清一統志
蔣廷錫等
有電子版
清
乾隆大清一統志
和珅等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4-483冊
清
嘉慶大清一統志
穆彰阿等
《四部叢刊續編》
《續修四庫全書》第598-612冊
上海書店1984年影印本
上海古籍2008年影印本
清
肇域志
顧炎武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冊
上海古籍2004年
清
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
《四部叢刊三編》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595冊
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
清
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
《續修四庫全書》第595-597冊
中華書局2005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本(全12冊)
清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
洪亮吉
光緒5年授經堂本
《續修四庫全書》第613-624冊
清
方輿考證
許鴻磐
民國華鑒閣本
中國書店1985年影印線裝本
清
新斠注地理志集釋
錢坫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學
清
歷代地理沿革圖
馬徵麟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