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東南亞人文地理特徵工業

東南亞人文地理特徵工業

發布時間: 2021-02-21 17:21:59

㈠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人文地理特徵,水文特徵,地形

勤動腦,自己想,益頭腦

㈡ 亞洲人文地理特徵

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洲名釋義:古代腓尼基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與歐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
種族: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言:分屬於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教: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候: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亞洲唯一不具備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自然資源: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濟:除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三大人類文明發祥地: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積而成,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因其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以上來自網路)

㈢ 東南亞的人文地理!

橡膠是熱帶作物,喜熱,分布在熱帶氣候地區;日本與歐洲的海上貿易,運輸,以及進口資源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㈣ 東亞 人文地理特徵

東亞 位置 示意 地形 西部內陸多高原、山地,東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地勢版西高東低 氣候權 季風氣候顯著,東部為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西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河流 大河東流,東部島嶼河流短促,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 居民 黃色人種 經濟 沿海和內陸經濟差異大,沿海是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工業較發達,西部畜牧業發達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多。 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望採納

㈤ 東亞,南亞,中亞,西亞各自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詳細的)

東南亞多雨丘陵 南亞是熱帶季風氣候(記得是)(印度次大陸)西亞就是阿拉伯人多 沙漠 多 終於就是巴基斯坦 哈薩克這些 也是沙漠多一點

㈥ 南亞的人文地理特徵

人口宗教沖突,還有就是社會經濟
人口
編輯
截止2010年,南亞地區約有15.64億人口,其中,印度人口12.1億(2011年),巴基斯坦1.64億(2010年),孟加拉1.42億(2011年),尼泊爾2800萬,不丹69萬(2009年),斯里蘭卡2000萬(2000年),馬爾地夫35.9萬(2007年)。
南亞裔族群是一個由二千多個不同種族構成的多元族群。南亞裔人口的組成主要有來自以下地區的人口:巴基斯坦、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這二千多個種族包括有小至數十人的部落,又或多至上億人的龐大族裔。這很可能與這地區歷史上多次受到鄰近的外族入侵有關。這地區上最早的民族都屬於達羅毗荼人,之後受到雅利安人和伊朗人的入侵,並與當地的土著民族混和成為多個新的混血族群,繼承了各自的傳統及信仰。

歷史文化
編輯
南亞文化——泰姬陵
南亞既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發源地。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恆河——印度河流域便出現過一些繁華的城市,公元前3世紀以後,又相繼出現了囊括次大陸地區的大部分版圖的四個統一的國家,即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在這一過程里,南亞一直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區之一,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1498年,來自西方的葡萄牙人達·伽馬首航印度之後,西方殖民勢力相繼侵入這一地區。到1757年,除「高山王國」尼泊爾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外,南亞其它地區均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合稱為英屬印度。在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過程中,南亞悠久的文明歷史被中斷,經濟發展處於相對停滯狀態,使南亞成為了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南亞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長達200年的殖民統治體系[1] 面臨瓦解。為了維護英國在南亞的殖民統治,英國殖民當局採取了「分而治之」的辦法,於1947年6月拋出了「蒙巴頓方案」。
所謂「蒙巴頓方案」是由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的一項「印巴分治」的具體計劃,主要內容是:把英屬印度的居民按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邦,分別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兩部分相距1600公里。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方。
蒙巴頓方案拋出後,印度的國大黨和穆斯林接受了這個方案。1947年8月15日,印巴實現分治,成為兩個自治邦,其後又於1950年和1956年分別宣布為獨立的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聯邦共和國,但均留在英聯邦內,1972年1月巴基斯坦宣布退出英聯邦。
印、巴分治以後,由於東、西兩巴被印度領土一分為二,行政管理不便,加之受外部勢力的影響,1971年,東巴宣布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國。
不丹在歷史上曾為一個獨立的部落,1772年英國侵犯不丹,1865年,英國同不丹簽訂不平等條約,即《辛楚拉條約》,強迫不丹割讓包括噶倫堡在內的第斯泰河以東地區。1910年1月,英國又強迫不丹簽訂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接受英國的「指導」。印、巴分治後,印度於1949年8月8日強迫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接受印度的「指導」,使不丹實際上淪為印度的附屬國。多年來,不丹王國政府對印度的控制日益不滿,要求獨立自主,隨之不斷要求有直接同外國發生經濟聯系和進行貿易的權利。
錫金原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內陸小國,面積7100平方公里,人口35萬。從19世紀上半葉,英國以印度為基地對錫金進行武裝侵略,1890年錫金淪為英的「保護國」。1947年,印度剛獨立不久便強迫錫金同它簽訂了《保護現狀協定》。1949年6月,印度派軍隊進駐錫金。1950年強迫錫金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錫金除在內政上享有「自治權」外,國防、外交、經濟等均由印度控制。1975年4月,印度軍隊解散了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後又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除上述國家外,印度洋上原為英屬殖民地的兩個島國斯里蘭卡(原名錫蘭)和馬爾地夫也先後於1948年和1965年宣布獨立。從此南亞國家全部獨立。[2]
由於英國長期殖民統治以及後來實行「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惡果,南亞國家從取得獨立起,就存有許多綜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問題,如克什米爾問題、俾路支斯坦問題、印中邊界問題等。這些問題與各國的種族、民族、教派等矛盾交織在一起,再加上冷戰時期美國、蘇聯在南亞的滲透和爭奪,使本區戰後幾十年來長期動盪不安。40多年來南亞各國雖然不斷進行雙邊談判,但許多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直接影響著南亞各國的穩定與安寧。
南亞是印度教,佛教, 耆那教,錫克教的發源地。印度居民多數信奉印度教[3] ,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斯里蘭卡居民多信奉佛教。

經濟發展
編輯
農業
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農作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水稻、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黃麻
(1)農業生產三大有利條件:高溫多雨,地形平坦,耕地遼闊。
(2)影響農業生產三大不利條件:水災、旱災、人口增長過快。
(3)解決糧食問題採取三個措施:白色革命、綠色革命、計劃生育。
(4)三大農作物:小麥、水稻、穀子。
(5)三大經濟作物:棉花、茶葉、黃麻。
(6)「神牛」三大作用:提供牛奶、耕地、運輸。[4]

㈦ 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的自然地理人文特徵是什麼TAT

  1.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主要包括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5個國家。地形地勢為西高東低。有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漁業資源豐富,多天然良港,利於漁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力資源豐富。東亞大陸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

  2. 東南亞

    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為沖積平原。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地勢高峻,沿海有狹窄平原;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不穩定,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強烈。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爪哇國上多火山灰,土壤肥沃。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成因:東南季風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南風,受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交替控制.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成因:緯度較低,瀕海,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石油,錫熱帶經濟作物:橡膠,油棕,椰子,蕉麻(馬尼拉麻)糧食作物:水稻
  3. 南亞 地勢南亞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泊爾、印度與中國三國間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氣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顯著。中部為大平原(由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河網密布,灌溉渠眾多,農業發達。南部為德干高原和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高原與海岸平原之間為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戈達瓦里、克里希納等河自西而東流,注入孟加拉灣。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由於北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大陸主體隔開,東、西和南三面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獨立性,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因此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或簡稱次大陸)。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恆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南亞地區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乾旱地區,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西北喜馬拉雅山區,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南亞西北部塔爾沙漠成因:①冬季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②夏季西南季風無法到達;③印度河流域過度開發。氣候南亞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全年高溫,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為西南季風逆風坡降水極其豐富,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如印度的乞拉朋齊)。西北部則降水稀少。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馬爾地夫群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系。
  4. 地形 總體上呈現東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帕米爾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區山勢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產主義峰和7134米的列寧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薩克西部裏海附近卡拉吉耶窪地發現有前蘇聯陸上低於海平面132米的最低點。在這東西之間廣闊地區,荒漠、綠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間,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間,而東部山區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亞地區綿亘著溫帶最壯觀的山地,冰川超過4000條,總面積達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費德欽科冰川長71公里,它包括33條支流、面積達900平方公里,而山腳下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乾旱炎熱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線在彌漫如煙的粉塵黃土中漸趨消失。崇山環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廣袤荒漠中的綠洲是中亞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養著這一方農人,而遼闊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馳騁著一個個馬背上的民族 氣候由於處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為典型的溫帶沙漠、草原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徵是:第一,雨水稀少,極其乾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鹹海附近和土庫曼的荒漠年降水量僅為75-100毫米,而山區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費爾干納山西南坡甚至可達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於沙漠地區,如帕米爾的年降水量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發量大。中亞每平方厘米地面由於陽光輻射每年可獲10-13
    平方萬卡熱量,在土庫曼則幾乎達到16萬卡。科學測試,在中亞北緯40度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於熱帶地區。空氣極其乾燥和高溫引起大量的蒸發,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發量達1798毫米,即比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溫度變化劇烈。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在帕米爾高原則有日溫差40℃的記錄。從哈薩克最北端到土庫曼最南端,縱跨北緯57度到35度,表現為寒溫帶經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區外平均氣溫一般在26℃至32℃之間,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氣溫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過渡。
  5. 西亞 以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羅斯山的西南麓,即構造上屬新褶皺山地的前緣凹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已探明儲量100多億噸,是西南亞也是亞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產地。鐵礦亦十分豐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區,如克爾曼、巴米安等地,儲量大、品位高。銅、鉻、鉛、鋅等礦儲量也相當可觀。土地主要是適於放牧的各種草地,可耕地較少,不足總面積的1/5,水源不足,使草場載畜量很低。

㈧ 有關東南亞國家人文地理,主要產業,風土人情

主要產業:目前,東南亞有11個國家。 新加坡經濟發達,經濟和生活水平內達發達國家水平,經濟以服容務業、航運業、物流業、金融業、科研、旅遊業為主,近年積極發展高科技和教育。汶萊、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經濟以旅遊業、製造業、農業和漁業為主,近年積極發展航運業和物流業。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經濟較落後,經濟只有旅遊業、製造業、農業和漁業。緬甸、柬埔寨、寮國和東帝汶經濟落後,緬甸、柬埔寨和老 撾的經濟只有旅遊業和農業;東帝汶的經濟只有漁業和石油出口。汶萊雖然人均GDP接近發達國家,但經濟並不發達,經濟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氣出口為主,財富和中東產油國一樣只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 東南亞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且都是新興的國家。均屬發展中國家。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之一。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區。東南亞各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全區有90多個民族。人種以黃色人種為主。東南亞也是世界上外籍華人和華僑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記得選我滿意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