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觀後感150字
⑴ 中國國家地理讀後感 要原創不要抄的
中國是一隻色彩斑斕的雄雞。
前幾天,我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特輯》,真正領略到了全國各地不同的風光。
這本書里分別有「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中國最美的十大瀑布」等等評選,充分展現了中國各個地區的風采。山峰連綿不斷,草原一望無際,河水碧藍碧藍的,丹霞火紅火紅的,還有縱橫千里的沙漠,與世隔絕的海島,晶瑩透亮的冰川,灌木叢生的森林。這本書里對美的評選標准和往常的評選標准有所不同,以前只有東方,東北方的名山名湖,因為這些地方比較接近華夏祖先的最早定居地,所以很少有西部地區的風景名勝入闈。這次的評選卻讓邊緣文化大放異彩,讓人們更加熟悉我國的邊緣地區。我國的邊緣美景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川滇藏的交匯處和新疆天山。而且這本書里還配置了一些清晰可見,拍攝角度極佳,讓人看了心曠神怡的圖片,再加上恰當而優美的文字,讓你看了就像如臨其境,讓你如痴如醉,甚至不想放下書。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深深地被它震撼了。這些純粹自然的風景,沒有被人們過度開發的地方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無比嚮往的地方。大自然是非常美麗的,可人們卻想方設法地在這兒建旅館,在那兒砍筏樹木修渡假村,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對這些美麗的事物造成破壞,甚至使這些美景變得平常,不再有它的獨特之處。西沙群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它遠離大陸,人跡罕至的緣故,它的美麗被完整無缺地保留了下,因此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之首。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景優美,只有我們更有力地去保護它們,才能它們的美永遠延續下去。
⑵ 中國國家地理讀後感,(快)
偶爾的一次逛街,讓我在不經意間發現了《中國國家地理》,准確地說它是雜志類的書籍。在我們忙碌的工作里,倘若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看完一整本厚厚的名著,那麼選擇翻閱雜志將是最好的讀書方式。我今天所介紹的這本雜志為全彩圖。人們在翻閱它時,既節約時間,又能夠擴大知識面,可謂一舉兩得。
就拿2005年10月刊的為例,它向我們推薦了中國最美的地方的排行榜。你知道中國最美的五大湖嗎?首當其沖的是青海湖,那是個鹹水湖,當我在雜志上瞄上那張照片的一瞬間,那時的我已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的驚奇,一整片一整片菊黃菊黃的油菜花,碧藍碧藍的天空中鑲著幾朵潔白的雲朵,那湖水也是碧藍碧藍的,也許我的描寫還不能完全體現它的美麗,但是我的心靈已經隨著那幅畫飄到了遙遠的青海湖。
如果你沒有到過沙漠,你就無法真正理解生命;如果你沒有深入到沙漠的腹地,你就無法真正領會到茫茫瀚海的雄渾與壯美。當你翻過巴丹吉林的沙山,走過塔克拉瑪乾的沙海,穿越古爾班通古特的梭梭林,你會不可救葯地愛上沙漠,你的夢里,會響起駝鈴的聲音。多美的描寫啊,如果你能夠和圖片一起配著閱讀,那麼你真的會有股立馬買機票去沙漠的沖動。
想了解、看看「跌落在地上的天空」,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嗎?想知道到底是哪裡能有晴朗的天空般蔚藍的顏色嗎?有人會往海里去想,但並不是所有的海都如天空班蔚藍的,只有海南三亞亞龍灣才會讓人體會如此的意境。擁有中國最迷人的海灣、沙灘,而且在其附近海域擁有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軟珊瑚族群以及豐富多彩的硬珊瑚、熱帶魚類等海洋生物。山地岬角環抱細沙海灘,整潔幽靜,灘坡平緩,沖流寬廣,伴以椰樹,結構優美。真是美好。
拿到這本雜志,我會情不自禁的一頁一頁地翻下去,久久沒有停止,因為有彩圖為伴,我再也不認為讀書時間累人的事,反而覺得那是種享受,在本雜志中列舉了好多美景,多數是我所不知道的,也是我想要去了解的,有些地方是我嚮往的地方,但是現在的條件無法允許我前去,但是這本書能讓先過把癮,讓我更深入的了解它的美麗。同時也讓我對祖國大好河山更加充滿感情,讓我更加熱愛我的祖國,珍惜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讀了此書受益非淺。
⑶ 地理中國觀後感100字
《中國國家來地理》讀後感
在景色迷自人的中國,藏著無數個你不知道的神秘而古老的東西。打開《中國國家地理》這本書,能使我們明白成千上萬個迷,並能了解到一些搞不懂的地理知識。
自從我閱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這本書,便可以解答同學之間問的簡單的地理問題了。比如:包公祠建在河南省開封市、象鼻山在桂林、五公祠建在海南,等等,這本書使你知道了一些高中生也難以解答的古怪問題。
本書圖文並茂,它讓你知道這東西長什麼樣兒,那東西是什麼,有些字難認又難理解,這本書將為你解答。
有一些大人也買它,好幫他們找資料,它把所有名勝古跡都記下來了,讓你對它愛不釋手。
⑷ 舌尖上的中國 結合地理知識的觀後感200字以上
中國地勢復雜多樣,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版造就不同的生權活習俗,也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舌尖上的中國帶我們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區不同的美食。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於南北方降水量、太陽輻射等自然條件不同,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像陝北地區氣候乾燥,糜子,成為當地人最愛的主食。南方地區適合種水稻,水稻成為我們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番水土養一番人,東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國為我們帶來視覺的美味享受,讓我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氣息,更展現人們利用不同自然條件,創造出各種美食所展現的智慧。
本人文采不是很好,不過這是我自己寫的,希望能幫到你。。
⑸ 《地理中國》觀後感 5篇
【一】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二】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
【三】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⑹ 求一篇中國地理讀後感200字就夠了
歐洲先進的世界觀傳入我國後,究竟曾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們從《明史》中便能覓得蹤跡。《明史·天文志》說:「明神宗時,西洋人利瑪竇等入中國,精於天文歷算之學,發微闡奧,運算制器,前此未嘗有也。茲掇其要論,著於篇而實錄所載。」〔(7)〕「掇其要論」,既然是利氏等人的理論,當然包括艾儒略,若將《外紀》卷一之首「五大洲總圖界度解」中的觀點與《天文志》、《外國傳》記載對比,不難發現,主要影響至少可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大地乃圓形球體,踞於天體(宇宙)的中心。《外紀》說:「天體一大圓也,地則圓中一點,定居中心,永不移動。蓋唯中心離天最遠之處,萬重所趨,而地體至重就下,故不得不定居中心。稍有所移,反與天體一邊相近,不得為最下處矣……可見天圓地方,乃語其動靜之德,非以形論也。地既圓形,則無處非中,所謂東西南北之分,不過就人所居立名。」對此,《天文志》汲取並發揮說:「楚詞言: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渾天家言:天包地如卵裹黃,則天有九重,地為渾圓,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人之說,即不背於古而有驗於天,故表出之。」艾氏承認地理大發現所取得的成就,宣傳大地是球形這是進步的,但終沒有跳出宗教神學的束縛,鼓吹在天體中,地球「定居中心,永不移動」,對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和他的同胞、義大利著名天文學家布魯諾所宣布的太陽系及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科學理論(1581)諱莫如深,暴露出他世界觀的局限性,故未能引導我國學者科學地認識太陽系。
其二,世界分為五大洲。《明史·外國傳》說:「義大利亞,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國。萬曆時其國人利瑪竇至京師為《萬國全圖》,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亞細亞洲,凡百餘國而中國居其一;第二曰歐羅巴洲,中凡七十餘國而意大里亞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亞洲,亦百餘國;第四曰亞墨利加洲,地更大,以境土相連分為南北二洲;最後得墨瓦泥加洲,為第五。」自古以來,我國傳統文化一直認為天下分九洲。故世界分為五大洲的新穎觀點,對明末清初知識分子產生較大影響,如吳承恩在他的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一回中說:「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具蘆洲。」在談到猴王尋師時說:「忽行西洋大海,他想海外必有神仙,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到西牛賀洲地界。」〔(8)〕吳承恩將世界分為東西南北四大洲,各洲之間都有大海相隔,去西牛賀洲要漂西洋大海,顯然吸收了明代中西海上往來及世界地理知識的營養,從而構思創造了神話小說中的四大部洲。
⑺ 《中國國家地理》讀後感的結尾怎麼寫
對於每一個中國抄人來說襲,我們總是以自己祖國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而感到自豪。
如:
我站在群山之巔,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長江,像飄逸的綢帶,
似潔白的哈達,
蜿蜒在群山之間。
我躺在沙灘上面,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三亞落日,像巨大的燈籠,
似頑皮的孩童,
懸在海與天之間。
我坐在煙台海邊,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冬天的海,像暴怒的獅子,
似咆哮的猛虎,
把石凳掀到了馬路中間。
我走在山洞裡邊,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雙龍洞里,五彩的鍾乳,
奇異的石筍,
長在狹窄的空隙兩邊。
祖國啊,您的兒女怎麼也欣賞不夠
這美麗而壯觀的大好河山!
⑻ 地理中國觀後感200字左右,3篇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⑼ 2篇地理中國的觀後感200字到300字
《地理中國》觀後感
——山水長安 冰湖神話
太白山,秦嶺山脈的主峰。它,雄偉俊秀,風光綺麗,千百年來引得無數文人墨客吟詠感嘆。尤其是山頂上那個橢圓形的湖泊———大爺海,如同一隻幽藍的天眼,向塵世間拋出一個個足以令人動心的眼神。在山下,在寶雞,在陝西民間對其神秘的猜測經年不斷。
有一個傳說,在天上玉皇大帝讓他的兒子們下凡來到太白山上修煉,被太白山那錦綉的風景所吸引住了,於是便不願意離去,就化為一個個湖泊,從此以高山相伴。相傳大爺海就是玉皇大帝的大兒子變的。
大爺海東、南、西三面高聳著山,北面為山谷。大爺海周長約為300米,以此推算面積約為13000平方米,它的最深處是18米,有23萬立方米的儲水量。在大爺海的背後崖壁上有一個巨大的洞穴,難道那就是傳說中的水晶宮嗎?
洞內常年有冰,寒氣逼人,好像一個"天然冰庫"。在洞內有許多冰錐、冰筍、冰旗琳琅滿目,景象萬千,這就是大爺海的源頭——水晶宮。它裡面之所以有那麽多的冰體,是因為他正好處於背陰的山坡,常年沒有陽光的照射,而岩石中滲出的水滴,到了這里,就化成了冰錐、冰筍。一部分的水化成了冰錐、冰筍的奇觀,更多的則形成一條地下暗河,在侵蝕岩石的同時,也注入了下方湛藍的湖泊——大爺海。
在神奇的世界中,蘊含著那麼多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這是大自然的恩賜,送給我們那麽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著神秘的世界中,到底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神秘景觀?讓我們慢慢的來破解大自然中的神奇密碼吧!
地理中國 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地理中國的蓬萊灘尋夢。
這一集講的是一位叫金玉稈的教授到蓬萊灘時被蓬萊攤上的重重疊疊的岩石吸引了,從此,他無數次的來到這里考察。蓬萊灘上的岩石記錄了兩億多年前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而破解這個事件的就是金玉稈教授。金玉稈教授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研究這些岩石,有幾次,他病倒了,但是,這並沒有消磨他的意志,他帶病前去考察。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在蓬萊灘研究出了一個「金釘子」,從此,地質時期的研究中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所謂「金釘子」,就是用生物從一個物種演化到另一個物種的時間點來標定地質時期的時間點。
我們要學習金教授這種執著、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為科學事業獻身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