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地理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
1. 中國文化地理賞析有感500字文章
寫作思路:圍繞《中國文化地理》的內容和意義來進行展開描寫。
賞析:《中國文化地理》不僅全面探討了中國文化在太平洋西岸這一特殊地理環境中形成、發展和文化中心轉移的過程與規律,從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研究的角度,闡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諸多疑案,而且首次進行了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區,逐步展現了祖國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風貌。
最後研究了中國文化在時間一空間方面的傳播與輻射過程,討論了漢文化圈的形成,闡明了中國文化何以成為東方文明的靈魂。不僅適合高等院校地理、旅遊專業師生選用,而且對文、理各類專業師生和廣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1)中國文化地理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地理》的地理知識對於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的美好情感有著天然的、不可替代的優勢。愛家鄉、愛祖國是一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衡量一個人情感發展的重要方面。
讓幼兒了解一些簡單的地理知識無疑具有天然的優勢。通過地理這個直觀的窗口可以讓幼兒對家鄉、對祖國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進而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遠大志向。
地理可以極大地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通過認識、了解家鄉和祖國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富饒物產等。激發幼兒認同家鄉、認同祖國的內在感受,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培養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積極的、牢固的情感。
2. 「中國文化地理」試題
1,舉幾個例子: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貫穿了多民族戰爭、沖突、交往、融合的大戲,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比如:
漢代經營西域:
胡餅就是饢,與胡餅類似的漢族餅類食品有「燒餅」、 「爐餅」,「麻餅」等。漢代控制西域後,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製作增添了新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也被稱為「胡餅」。
元末農民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軍事調動:
豬肉燉粉條子,該菜是東北菜,發源於四川,在唐朝期間薛仁貴非常喜歡四川菜,薛仁貴奉命征討高句麗,他也把四川菜帶來東北,並根據當地的風格將其發展成了東北菜系。
茶的普及:
我國是茶的原產地,據國內外研究證明,我國種茶最早的地方是在巴蜀地區和今雲南省境內。早在秦代以前,巴人和蜀人即已種茶、飲茶。秦滅巴蜀,將巴蜀之茶傳入中原,陝洛之地才逐漸開始飲茶,故顧炎武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至魏晉時期,長江流域已普遍種茶。而早在兩漢之時蜀人已將茶作為商品。唐開元以後因修禪而掀起的飲茶熱,將茶飲之風在全國推開。從而使茶成為「國飲」,並傳播於日本、朝鮮等國。之後又傳至世界各國,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蜀茶西傳至青藏高原,使茶成為藏、羌等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並繁衍出我國各民族的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我國各民族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所起的偉大作用總是伴隨著國家統一興盛、民族間的友好交往而發展的。歷史上的漢唐盛世,由於各在區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頻繁的交流,也使各民族的飲食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大大發展。漢武帝通西域,開西南夷,致使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許多創造成果傳播於中原乃至全國。例如音樂、樂器、舞蹈、服飾、風物、宗教等等。其中在飲食方面亦吸收了不少。
《搜神記》說:「羌煮,貊炙,翟食也,自太祖(漢武帝)始,中國尚食之。貴人富室,必言其器;吉享嘉賓客,皆以為先。」可見漢時少數民族的飲食和食具、食法已成為中原地區的時髦飲食風尚。因張騫通西域而引入內地的食品,如胡餅、大蒜、葡萄、馬潼等都成為後來我為人民普遍喜愛的食品,大大豐富了我國飲食文化。
將小麥加工成麵食,是秦漢以後由西域民族傳入內地的。胡餅、搭納等食物在唐代的長安就很流行。契丹人統治西域時也把西瓜從中亞、新疆經甘肅河西走廊傳到內地。胡蘿卜、石榴、葡萄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起就開始從西向東傳到中原,現在已成為內地的常用蔬菜、水果。
3. 中國文化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對中國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
說這個話題,也許我會被罵!認了!
1、生存環境決定生存方式
2、不同的生存方式產生不同的文明:中原的農耕文明和草原的游牧文明
3、我們今天的文化、文明、疆域,等等這些和我們過去幾千年的有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是56個民族以及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那些民族或部族共同創造的。
4、我從不認為一個民族在其足夠強大的情況下,會不對外發動戰爭。
5、縱觀,幾千年來,多是北部游牧民族南侵,少有農耕文明的向北進攻——極少數的幾次也是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
6、從總體上講,中國文化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題的。
基於以上6點:
1、由於中國的地理情況:東、南為海;北部為高寒地區、西部多高山和高原。
都為不適合耕種的地方。所以農耕文明失去了對外擴張的動因。
2、根據歷史氣候的變遷(有興趣可以看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從戰國時期開始騷擾中原的匈奴,到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再到宋朝所面對的塞北三國和蒙古帝國,都是處於寒冷時期。
這一點很重要——大雪封山十幾天,家裡沒米沒柴,實在揭不開鍋了!
游牧民族南侵——戰死也是死,餓死、凍死也是死,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農耕文明的北部地區,日子也不好過——災年啊,何況還要面對受忍飢挨凍的——已經拚命地游牧民族——向南退退天氣還能好點——最主要的是不用拚命啊。
所以在寒冷期,多是游牧民族南侵。
3、但是到了溫暖期,被人趕跑了畢竟太沒面子了——天氣好了,糧草充足——打回去。同樣,游牧民族的生存壓力減小,沒必要死磕,退回草原活的也挺滋潤,那就撤唄!
4、就是這種不斷地拉鋸式的戰爭和民族融合,為我們的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一部分動力。
這里有些詞語,不是很正規,只是為了更好的表達。
但我絕沒有對我們的先人們的任何不敬。
對於歷史,我是敬仰的。對於民族,我是感恩的。對於文明,我是自豪的。
過去的種種,時時令我神往!
至於 「對中國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不做評說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這片土地所承載的!
4. 中國文化地里分區如何劃分
1.中國文化區劃原則
嚴格地講,文化區不僅是一個空間地域概念,而且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演替、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空間單位。因此,在劃分中國文化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慮中國地理環境的影響,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各地的經濟、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的背景,還要考慮各區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般來講,在區劃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1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具有相似性;
1.2現狀基本特徵具有一致性;
1.3物質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發展方向和採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共同性。
2.中國現代文化區及其特點
實際區劃時,由於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和時間去分析研究各文化區的歷史發展演變。所以,大部分學者的劃分都主要依據中國文化地理分布的現狀,盡可能考慮其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遵循以上三個原則來劃分的。
這里,我們介紹具有代表性的劃分。根據王會昌等《中國文化地理》,中華民族文化既包括為其主體的農業文化,又包括豐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籠統地劃分為東部農業文化區和西部游牧文化區兩大部分①,即兩個獨立的一級文化區(圖一1)。顯而易見,一級文化區的劃分與中國地理的大勢是密切相關的。
根據中國地理學界的傳統習慣,常常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到雲南省的騰沖之間作一連線,將我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為主,盛行季風氣候,是我國比較發達的農業區;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為主,屬大陸性氣候,是我國主要的游牧區。正是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以及與這種差異相適應的不同的生產方式——農耕和游牧———導致了生活於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徵與文化風格的迥然相殊,這正是我們劃分中國一級文化地理區的最重要的依據。當然,東、西兩大文化區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東部農業文化區中,例如在我國東北與西南山區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從事狩獵和游牧的
民族,表現出遊牧文化的濃重色彩;而在西部游牧文化區中,例如在河套平原和新疆塔里木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帶,某些少數民族也有從事農業(多半是灌溉農業)或半農半牧者,他們的文化色彩傾向於東部的漢民族。這種兩種文化類型在地域上相互交錯分布的現象,只有在更次一級的文化區域的劃分中才能顯示得更清晰、更准確。
. 二級文化區(即文化亞區)劃分的依據,主要是民族集團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徵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基礎當然與地理環境的進一步分異有很大關系。例如在西部游牧文化區內部,從地理環境的宏觀角度來看,南北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北部蒙新草原沙漠和南部青藏高原兩部分。蒙新草原沙漠地區橫亘於祖國的北疆,地形以高原、高山和巨大的山間盆地為主。由於地處內陸,東南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以致最後消失。因此,乾旱成為自然界的主要矛盾,水分的分布自東向西依次減少,因而從大興安嶺到天山地區,在我國北部呈現出典型的溫帶草原、沙漠草原、荒漠和戈壁的自然景觀的有規律的遞變。這里分布著蒙古、維吾爾和哈薩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元帝國在世界歷史上曾以其強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牢事沖擊力,向亞歐大陸南部的農耕世界和農業文明發起了凌厲的進攻。
同樣是在游牧文化區,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卻別有風韻。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這里既高且寒,既寒又干,致使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風俗人情自然有別於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由於毗鄰南亞次大陸,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漸次傳播到這個高原游牧世界中來,使得這里的游牧文化又彌漫著宗教文化的神秘氣氛。據此,我們將蒙新草原沙漠和青藏高原兩個游牧文化地區分別劃分為西部游牧文化區的兩個文化亞區。
在東部農業文化區,根據同樣的原則,我們劃分出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和西南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兩大部分。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的文化特徵盡管與蒙族、藏族等游牧文化判然有別,屬於農業文化的范疇,但其文化風格又與漢民族不同,因而有必要單獨列為一個農業文化亞區。應當說明的是,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雖然也分布著很多狩獵和游牧的民族,他們的文化特徵也與中國傳統的農業文化不同,然而就整個東北地區來看,目前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傳統的農業文化(盡管這里農業文化的歷史並不太悠久),所以,沒有將東北邊緣山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分布地區單列為一個文化亞區。
三級文化區(即文化副區)的劃分比較復雜。在中國兩大文化區的四個文化亞區中,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由於眾多的民族交錯分布,只能從民族文化的類型上而無法從其地域分布上劃分開來,故該亞區未再進一步劃分出文化副區;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盡管地域十分遼闊,除藏族外也分布著其他幾個少數民族,但藏族的主體地位非常突出,其他少數民族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方面也與藏族大致趨同,況且由於人口稀少,藏北高原甚至出現縱橫數百里的很多無人區,因此該文化亞區也未再作進一步的區域劃分。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和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進行三級文化區即文化副區的劃分。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內,水分和熱量都比較充裕,而且地形比較坦盪,土壤比較肥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傳統的農業文化地帶。然而該文化亞區南北縱長數千千米,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和亞寒帶等幾個氣候帶,農業耕作的制度和類型南北相異,地理景觀的風貌各地不同;至於人們的衣食住行、風土人情、藝術風格、欣賞情趣等,各具特色,各有風味。因此,必須進一步劃分出文化副區,才能在了解中國文化整體特徵的同時,認識其內部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
蒙新草原沙漠文化亞區東西橫亘數千千米,地域遼個,民族眾多,地理環境的差異比較明顯,尤其是民族分布的區域相對集中。在東部地區,以蒙古族居主導地位;在西部地區,大體上以天山山脈為界,其北部為哈薩克等族集中分布區,南部則以維吾爾族為主。天山南北的文化風格也各有特色。相對而言,南疆地區綠洲農業比較發達,因而其文化風格比較傾向於農耕社會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們在該文化亞區內,又根據主體民族的分布及其文化風格的不同,劃分出了內蒙古、北疆和南疆三個文化副區。
文化副區界線的確定實際上關繫到對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風格的認識和分類問題。我們將文化風格相近的地域理解為一個文化副區。在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內,我們大體上遵循主體民族地域分布的范圍和界線,他們和今日行政區劃的界線大體上是一致的。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內,我們考慮的重點是文化風格的是否相近,並沒有完全依照今天的行政省、區界線去確定文化副區的界線。就目前來看,我們劃出的文化副區有時只包括一個省區(如中原文化副區之於河南省,有時包含兩個省市(如荊湘文化副區含湖北、湖南兩省,巴蜀文化副區包含四川省和重慶市等),有時甚至包含三個省(如關東文化副區即含有今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等)。即使以一省或數省做基礎,也沒有絕對遵從現行的省區界線,例如荊湘文化副區是以湖北與湖南省為基礎的,但與湖北省相鄰的陝西省安康地區,無論在文化風格上還是文化發展的歷史淵源上,它都因漢水與江漢盆地的密切聯系而表現出荊楚文化的特色;相反地,;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居住的地區,卻應當劃歸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吳越文化副區與淮河流域文化副區的確定,則基本上打破了現行的行政區劃界線。問題的關鍵在於江蘇與安徽兩省雖然沿襲了清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范圍,但由於長江從兩省的中南部橫穿而過,作為隔斷南北的天塹,使得江南、江北的歷史與文化發展的速度與風格出現了很大差別,即使自然地理景觀也迥然相異。這就形成了蘇北與蘇南不同而與皖北相近、皖北與皖南不同而與蘇北相近的文化格局。如果再機械地沿用行政區劃界線以圖保持江蘇和安徽兩省行政單元的完整性,顯然違背了文化地理區劃的宗旨。因此,我們暫且將蘇北與皖北合並為『—個獨立的淮河流域文化副區,而將蘇南與皖南劃歸吳越文化副區。當然,這種劃分的方案只是粗略的初步嘗試,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文化副區的設計和區域界線的確定,都會越來越接近客觀現實的。
5. 中國文化地理的作者簡介
王會昌(1943—2000)生前為來華中自師范大學教授、原旅遊學院院長。1966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學院地理系,1978年考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從事地理環境變遷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地理學和旅遊文化學,善於從環境變遷的視角探討文化的起源與地域變遷,較有影響的代表作為《中國文化地理》、《古典文明的搖籃與墓地》和《中國旅遊文化》。
6. 中國文化地理 1.簡述中國傳統建築特點與文化地理之間的關系。 2.分析我國南北不同飲食差異的原因。
1.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 一、圍院的平面空間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三、誠實的回結構答 四、「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 五、「以人為本」的建築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而文化作為人類意識的產物,必然會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在典型的海洋名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易形成開放性的文明。而在內陸大河名族國家,國土遼闊,四周相對封閉,對外交流少,社會文化以某一點為中心,形成強大的內聚力,促使形成內向,封閉且包容性強的文明,並使之延續。
因此,從宏觀歷史的角度來看,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2.
我國南北大致呈現南稻北麥的特點,秦嶺淮河以南為南方,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水熱條件較好,而水稻喜溫好濕,適合生長在南方;而北方主要是溫涼的溫帶季風氣候,適合小麥的生長.
7. 中國文化地理的內容簡介
本書抄是一部系統研究中國襲文化地理的專著。它不僅全面探討了中國文化在太平洋西岸這一特殊地理環境中形成、發展和文化中心轉移的過程與規律,從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研究的角度,闡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諸多疑案,而且首次進行了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區,一一展現了祖國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風貌。最後研究了中國文化在時間一空間方面的傳播與輻射過程,討論了漢文化圈的形成,闡明了中國文化何以成為東方文明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