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羌塘穿越
⑴ 問下大家有沒有知道美國國家地理做的一部紀錄片《太累了》,講的是自行車穿越羌塘 的
有個牛人穿越,其文提到 「Corax 和Nadine早在2003年就用自行車的方式穿越了此線,47天,37天無人,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為此做了個紀錄片,名字叫《太累了》」
⑵ 穿越羌塘失聯男子被找到,羌塘地區為什麼會成為無人區
因為羌塘地區氣候急劇寒冷年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夜晚更是達到零下幾十℃,而且羌塘地區淡水量很少,生存條件很艱難,所以也就成了無人區!
⑶ 誰能給我一份阿爾金山 羅布泊 可可西里 羌塘 四大無人區的穿越軌跡圖最好是gpx格式的
額,這些地名都沒聽說過,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
⑷ 羌塘盆地地質研究簡史
羌塘盆地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已有百餘年歷史,其間分為四個階段:
(一) 20世紀初期啟蒙階段
最早進入羌塘地區進行地質科學考察的是1903年以Sven Hedin,F.K Ward,Heim為代表的探險家。他們在該區進行科學探險的同時,採集了大量的植物和岩石標本,發表了涉及羌塘高原地層與構造方面的論著15篇。由於涉足的范圍十分有限,資料收集也比較零星,大多論著僅是停留在對自然現象的描述上。
(二) 20世紀上半葉奠基階段
通過啟蒙階段的初步地質考察,這批外國學者發現羌塘地區地層與地質構造的確獨到誘人,隨後他們就將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喜馬拉雅、克什米爾、帕米爾、喀喇昆侖、藏東等地區。通過地質考察和部分地段地質斷面的詳細研究,初步釐定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層系統、基本構造格局。可喜的是,這個時期中國地質學家首次登上高原地質調研的舞台,如著名的地質學家孫健初、植物學家劉慎諤[1]等於20世紀30~40年代步入羌塘地區進行地質和自然地理考察,編著了一系列有關青藏高原腹地地質、氣候、植物等方面的論著,為後期地質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大發展階段
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李璞為首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工作隊在川西和羌塘東部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系統路線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原地質礦產部航空物探大隊和西藏自治區地質局第四普查大隊、青海省石油地質局柴達木普查大隊等分別在羌塘西部地區開展了1∶20萬、1∶40萬和1∶100萬路線地質調查工作。1973~1976年間,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大隊藏北分隊先後四次穿越羌塘盆地主體,開展了地層古生物、岩石、構造、地熱、第四紀地質、地貌、冰川、湖泊等方面的綜合性科學考察,並分別與美國、德國、英國(1985年)、法國(1980~1982 年)和日本(1985~1990 年)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實施了以人工爆破地震為主的亞東-格爾木、佩古錯-普莫雍錯、色林錯-蓬錯一雅安多、洛札-那曲等幾個重點地區地學大斷面的地球物理調查,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輪廓,提出了高原岩石圈變形機制和運動模式的基本框架。隨後,原地質礦產部高原地質大隊藏北無人區地質綜合考察分隊在羌塘盆地西部「中央隆起帶」南北兩側開展了詳細的地質填圖工作,發現了「茶桑-查布裂谷帶」和中生代海相油頁岩,初步建立羌塘盆地西部地層系統,較完整地勾畫了羌塘陸塊的構造輪廓。與此同時,青海省、四川省等地礦局有關單位又陸續完成了羌塘東部1∶100萬溫泉幅[RG1]、昌都幅[RG2]的區域地質填圖。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又於20世紀70年代完成了整個青藏高原1∶100萬航測地形圖的測繪工作,為高原環境與資源調查提供了圖件保障。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地學理論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地球統一觀認識的提高,科學技術進步及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使羌塘地區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再掀高潮。廣大地學工作者以板塊構造理論和造山帶地質學理論為指導,藉助高新技術設備,應用先進的探測手段,以高原深部結構構造及板塊動力學和高原隆升機制研究為主題,研究范圍從空中到地面,從地表到深部,從腹地到周邊,從現象到動因;研究領域從固體礦產到能源、石油、天然氣、地熱,從地史中的沉積盆地到現代鹽湖沉積,從地質到環境……,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和環境工程等,多學科齊頭並進,多工種聯合作戰。同時,西藏自治區地礦局(1980~1986年)又陸續完成羌塘西部1∶100萬改則幅[RG3]、日土幅[RG4]地質調查任務,原地質礦產部和石油工業部等單位在羌塘盆地更大范圍內開展了1∶20萬地質填圖[RG57]及1∶50萬航磁測量[RG8]、14幅1∶100萬航空磁測圖編制工作,並進行了更廣泛的地質、礦產、地球物理、水文、工程地質勘查專題研究。截至1987年底,羌塘西部大部分地區1∶100萬和部分地區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全面結束,進一步完善了該區地層系統,構造格架基本明朗[2]。
(四) 20世紀90年代至今全面深化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需要更多的油氣資源支撐,國內石油剩餘可采儲量不斷減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靠進口不是長久之計。為解決這一嚴重製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當務之急是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戰略接替區。經過認真反復研究之後,人們將新的油氣資源戰略目標區鎖定在與中東特提斯構造域成油地質條件相似的羌塘盆地,藉助高新技術手段,一場聲勢浩大的多工種、多學科石油地質調查工作在E87 °以西地區展開。這次工作基本查明了羌塘西部的構造格局、盆地演化歷程,對盆地的油氣潛力給予了充分肯定而樂觀評價,編寫了近50餘份科研報告,出版了5部研究專著[3~7],公開發表了180餘篇學術論文(表1-1)。
表1-1 與羌塘地區有關的地質文獻
續表
同時,中國地質調查局緊緊圍繞服務經濟社會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從2000年以來實施了以填補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質調查空白區為重點的新一輪國土資源調查項目,集全國數省(區)地質調查院、科研院所、地質院校的區調精兵強將,克服重重困難,奮戰「地球之巔」,在造山帶地質理論研究和礦產資源、生態地質調查諸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豐碩的地質成果。在此期間,羌塘盆地東部幾個重要圖幅的地質調查工作相繼完成[RG917](圖1-3)。
圖1-3 羌塘盆地東部1∶25萬圖幅接圖表
⑸ 求傳奇帖子《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的原帖地址。帖子內容講的是一個人77天徒步穿越無人區
8264
⑹ 青藏鐵路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什麼地區的湖泊和什麼是該地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昆侖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內山口,進入西藏容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千米,是重要的進藏路線,被譽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的湖泊和羌塘、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因地處世界"第三極",生態環境敏感而脆弱。
⑺ 魏強的准備穿越四大無人區
魏強在自己的QQ空間將自己的「畢業院校」填成「中國技工大學」。老魏的女兒今年12歲,兒子9歲。「將來不想讓孩子上大學,做高級技工。中國是世界工廠,但高級技師、高級技工是中國目前最缺的人才。」從研發汽車開始,自認為「天生是搞技術的料」的魏強始終沒能物色到滿意的技術人才,他打算將來開設一所高級技工學校,給汽車製造廠培養人才。
魏強希望自己的全地形四驅車能夠量產。「我的工藝沒有任何問題,但缺錢。資金到位的話,成本可以控制到3萬-5萬元,每輛車的利潤空間保持在5000元。只要資金政策允許,四五年之內能造一輛世界一流的車。」對於目前的處境,他覺得「可能是火候不到,只能走一步說一步」。
2010年國慶長假期間,到訪的美國客商希望采購魏強的四驅車,「有多少要多少」。魏強後來得知,美國的農庄急需這種性能動力強勁的車型,「但品牌車售價及維修保養成本過高」。對於全地形四驅農用機械的中國市場,魏強信心十足,「中國有8億農民,大多在中西部,農民最需要全地形四驅車」。
采訪中,魏強透露,前不久有客商希望他能研發一種分時八驅車,「准備用一年的時間攻克技術方面的難關,造價在50多萬元。」下一步魏強准備設計一款「水陸兩用車」,已經有人表達了購買意向。
「我不在車間就肯定在外地」。魏強每年都有大段時間在國內外「試車」,在內蒙古庫布齊沙漠、新疆庫布塔格沙漠試車時,因為擔心出現意外,魏強選擇了自己開車前往試車點。「平時壓力大,沒有釋放的地方,試車權當旅遊。家裡人雖然擔心但早已習慣了這一切。」
采訪末了,魏強告訴記者,他2011年的目標是,駕駛自己造的六驅車穿越中國四大無人區——羌塘、可可西里、阿爾金山和羅布泊,然後攀爬海拔6700米的雪山,挑戰目前海拔6543米的吉尼斯攀爬紀錄
⑻ 2016年4月想穿越羌塘無人區雙湖至花土溝可以嗎
我也想去,還下載了軌跡。就是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樣的情況!
⑼ 楊柳松穿越羌塘時,用的是什麼帳篷、車子,謝謝!拜託各位了 3Q
大帳篷,山地車。不用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