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制度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制度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21 08:12:45

1.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1)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制度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2.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專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屬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3. 簡述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古代希臘文化的不同影響。

(抄1)古代中國發祥襲於中原地區,屬於遼闊地域農耕經濟,長期以來血緣紐帶不能突破,由於治水、對外戰爭等公共事務的需要,更容易形成專制集權的體制。
(2)古代希臘多山地、港灣,山脈把陸地分割成小塊,有利於小國寡民形成,不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同時人們可以早出晚歸,一切國家政務比較簡單,易於在公民大會中討論和表決。土地貧瘠,生產力不發達,促使人們產生積極、勇敢和富於進取的精神。多種經濟形態並存,人員頻繁交往流動,導致地緣戰勝血緣,形成「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有利於民煮制的發展。海外貿易興盛,以平等交換為原則,有助於人們平等觀念的形成與民煮政治的建立。愛琴海地區氣候宜人,人們喜歡在露天進行政治活動,直接或間接促成了希臘民煮政治的建立。

4.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5.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特徵有哪些影響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參考資料:一個教的不錯的老師的筆記。相關參照《中國文化史》

6. 中國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民主制發展的影響

希臘是山地,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比較適合航海,商業,這些行業的發展需要自然科學知識,自專然科學是個體勞動,屬不需要大規模的協作,這樣發展起來的是一種個性化的人格獨立,從而奠定了希臘民主的基礎,獨立,自由。

中國的黃河流域發展是耕種為主的農業,需要集體勞動,集體勞動需要的是統一,這樣就需要有人帶著統一的人群做同樣的事,中過的民主來源於協同,中庸,統一。這也是文化的差異

7. 自然地理環境與中國古代統一的關系

古代中國,其地理環境的特徵——偏居一方和相對封閉。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回東端,北答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面和南面環繞著大漠荒沙,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面是浩瀚無限的太平洋。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分布有大規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這種遼闊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閉狀態的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耕文明的形成,誘發封閉文明的產生。封閉的生存空間,不僅無法藉助外部力量,且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古代中國人為了生存發展,為了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艱苦的斗爭,為了興修水利,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就建立了血脈相連的大共同體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這樣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基礎上的專制統治就逐漸形成了。
同時,遼闊的大平原,也是的統治著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制主義的大帝國,將每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之中,因此,統一、專制、中央集權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8. 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影響

中國古代大多數城市都處在氣候良好的河流兩岸或平原 例如黃河和華北平原(都是溫帶季風氣候).有些城市在盆地或易於防守的地方 如關中盆地 四川盆地.這些都促成了政治中心的形成..最基本的就是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中原地區,正是因為地處華北平原,黃河中下游,而其它地方因土壤、水源等原因而落後於中原地區.
東方文化的源頭——古代中國,其地理環境的特徵——偏居一方和相對封閉.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面和南面環繞著大漠荒沙,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面是浩瀚無限的太平洋.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分布有大規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這種遼闊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閉狀態的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耕文明的形成,誘發封閉文明的產生.封閉的生存空間,不僅無法藉助外部力量,且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古代中國人為了生存發展,為了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艱苦的斗爭,為了興修水利,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就建立了血脈相連的大共同體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這樣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基礎上的專制統治就逐漸形成了. 同時,遼闊的大平原,也是的統治著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制主義的大帝國,將每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之中,因此,統一、專制、中央集權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閉保守的地理環境也是中華文明與其它文明的聯系和影響很少,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了中國人一系列獨特的文化觀念如知足者常樂、中庸追求平穩、和平的社會環境及「家國一體」的宗法制和專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國文化傳統和特色. 中國農耕經濟和專制統治的穩定性、持續性,又使得中國文化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而忽視邏輯推理,包括許多發明創造都是經驗所得,如火葯就是道學家在煉丹時發明的,許多歷法、醫術都是對觀察、經驗的描述和記錄.這些都是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並沒有進行科學推論和分析,更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由此可見,中國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制度、文化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色,體現了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