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726人文地理

726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21 07:33:20

『壹』 北京周邊旅遊景點大全

古北水鎮、慕田峪長城、明十三陵、十渡風景名勝區、霧靈西峰。

『貳』 美國的人文環境 比如 工業 第三產業 等

美國 - 軍事
尼米茲號超級航母
美國軍隊分為四個軍種: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全都由國防部管理。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爭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然在20世紀到今天這100多年來經歷過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大小戰爭,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爭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爭、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也不足50萬人,而美國本土除911外幾乎沒幾個美國平民在1900年以來因戰爭原因死亡,可見美軍對內的保護和對外的科技軍事實力。
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比。美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和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國也擁有世界上能夠使用的最龐大的核武器庫,並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經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二戰末期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且裝備世界最先進的F-22猛禽戰斗機。美國海軍有11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大部分可能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美國軍隊目前有現役軍人140萬,另有幾十萬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兵員。美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度,在戰時曾實施過義務兵役。美國的軍事開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軍費超過緊隨其後的14個國家的總和。然而,美國的軍事預算僅占其GDP的4%。目前美國在全球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國沒有外交關系的古巴也有軍事基地,遍及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大致分為歐洲、亞太、印度洋、中東以及美洲五大戰略區。美國在歐洲擁有19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總數約10萬人。其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擁有8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總數也有10萬人左右其中主要駐扎在日本、韓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土耳其、科威特等國,其中,美在伊拉克約有13萬駐軍。美在拉美地區建有16個軍事基地,主要集中在波多黎各,駐有少量軍事人員。
比起冷戰期間,由於政治制度內部的軍事思想變化,美國對軍事上的開支和態度已經改變許多。單純以物質資源衡量,美軍目前的開銷小於20年前的規模。然而,美軍依然被世界視為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潛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相對優勢,這種優勢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術突破,包括太空探險、電腦、互聯網、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統、低可偵測性、防彈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激光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經費通常高於戰斗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了緊密的連結,促成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民間經濟往往也因此受益。
美國在1997年又對其防務政策進行了必要的調整。調整的主要特點是:更注重對付長遠威脅;以「塑造、反應、准備」為指針規劃國防和軍隊建設;強調充分利用軍事革命成果,全面加強軍隊建設。相應地美國將其軍事戰略調整為「塑造、反應、准備」戰略。同年11月,美國總統還頒發指令調整了核戰略,但調整是戰術性的,仍未擺脫冷戰思想。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多次裁減軍隊數量,從1991年至1997年,美軍現役總兵力已從200.26萬人減至143.9萬人。
戰略核力量:實力計在海、空軍內。主要裝備有:432枚潛射彈道導彈,配置於18艘戰略導彈核潛艇中(「俄亥俄」級SSBN-734型10艘,每艘攜24枚「三叉戟」D-5導彈,SSBN-726型8艘,每艘攜24枚「三叉戟」C-5導彈);洲際彈道導彈580枚,其中「民兵」Ⅲ型530枚,「和平維持者」50枚;戰略轟炸機174架,其中B-1B型95架、B-52H型66架、B-2A型13架。
陸軍:美國陸軍兵力49萬人。編有3個集團軍司令部、4個軍部、10個作戰師(2個裝甲師、4個機械化師、2個輕步兵師、1個空中突擊師、1個空降師)、5個航空旅、3個裝甲騎兵團、6個炮兵旅、9個「愛國者」和2個「復仇者」防空導彈營、3個獨立步兵/空降兵營。
主要裝備:主戰坦克M-60A3、M-1A1和M-1A2型等共7836輛;
輕型坦克M-551型131輛;
裝甲偵察車「狐狸」113輛;
步兵戰車M-2和M-3型,共6720輛;
裝甲輸送車M-113型18200輛;
各類火炮7428門,其中277毫米多管火箭炮734門;
反坦克導彈:「陶」和「龍」式,共32857具;
高炮329門,其中20毫米「火神」式118門;
防空導彈「復仇者」式660部,「愛國者」式474部;
各型飛機264架,直升機約5002架,其中武裝直升機1460架;
兩棲艦艇161艘。
美國 - 經濟
紐約市的華爾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甦。2004年美國經濟復甦步伐加快,GDP全年增長4.4%。2004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繼續擴大,達4123億美元。2004年外貿逆差為6171億美元,創歷史最高。2008年,美國經濟再次呈下滑趨勢。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20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大幅增加社會福利和軍事支出。80年代,里根政府一方面減免稅收,另一方面擴大政府支出特別是軍費開支,導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急劇擴張。1992年,美聯邦財政赤字達到2904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峰,占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高達4.9%。1993年柯林頓政府上台後將「減赤」作為施政重點之一。90年代美經濟持續增長使稅收收入大幅增加,同時柯林頓政府加強了稅收征管,美聯邦財政於1998年財年轉虧為盈,出現692億美元的盈餘。布希政府2001年1月上台後,面對經濟頹勢,力主通過減稅刺激經濟復甦,加之反恐及軍費開支大幅增加,2002財年美聯邦財政重現赤字,達1578億美元。2004財年美財政赤字達412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4年底,美國公債總額為75962億美元,公眾持有額為44084億美元。(數據來源:美國財政部)
銀行
近年來,美國政府逐步放寬對金融業的管制,金融業兼並重組加劇,商業銀行總數已從1985年14000多家減少到2002年的7887家。199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法》法案,進一步取消了證券、保險及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限制。
美主要商業銀行有:
1、花旗集團(Citigroup)
2、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Chase&Co)
3、貝爾斯登公司(BearStearnsCos.)
4、美洲銀行公司(BankofAmericaCorp)
5、第一銀行公司(BankOneCorporation)
此外主要商業銀行還有:第一聯合銀行、美林銀行、威爾斯·法格銀行、美國銀行、美國國民城市銀行、美怡銀行等。
對外投資和外國資本
2004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為2258億美元,高於2003年的1518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約為23674億美元(以2004年價格計算)。2004年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為1049億美元,遠高於上年的298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總額約為17088億美元(以2004年價格計算)。
對外援助
美國會2005財年批准用於發展援助的資金(包括伊拉克減債和重建計劃)共計約170億美元,其中「千年挑戰帳戶」(MCA)佔15億美元;「關鍵發展援助」(CoreDevelopment,含發展援助基金、「轉型計劃」以及兒童和健康項目等)佔30多億美元。
以色列和埃及仍為美最大受援國,2005財年美對以、埃援助額分別為25.6億美元和18億美元。此外,2005財年美對阿富汗援助額為26.8億美元(含由國防部支配的17.24億美元的緊急撥款),對巴勒斯坦援助額為2.7億美元。(數據來源:2004年美國會研究服務部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居民收入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美國的居民家庭收入仍保留很高水平,但各州之間也存在顯著差距。西弗吉尼亞州的中間家庭收入為33,000美元,而新罕布希爾州則高達57,000美元,全國的平均水平是46,000美元。這些指標接近後工業化國,如瑞士(54,000美元),英國(39,000美元)和紐西蘭(40,000美元)。
中等收入群的長期工資趨勢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滯,而低收入者的總體收入在下降,雖然時均勞動生產率業已大幅提高。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資使之成為最貧困的10%勞動力,然而肉類包裝業和農業之類的產業大量依賴於非法勞工。在2005年的一份來自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中說,自1960年代以來,工資占國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業盈利水平之高同時創了歷史紀錄。
美國 - 交通
洛杉磯的一座高速公路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在殖民地時代,美國多數地區遵行左駛規則。美國獨立後,受支持其獨立的法國和後來的18世紀歐洲移民的影響,逐漸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這個規則在美國內戰之後通行於全國。
美國許多城市均擁有公共交通系統,而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其通勤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構成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較於其他發達國家仍算不上發達,除了少數如紐約、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公共運輸較發達的都會區外,人們外出時最常倚賴的運輸模式仍然是以私人汽車為主。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由於美國高速公路及民航客運十分發達,其機動性及省時性均遠高於鐵路,使得美國的鐵路客運不及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東岸的紐約港及西岸加州的洛杉磯港—長堤港為美國最繁忙的兩大港口,並全位居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列。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伊利運河則為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哈德遜河的運河,使得美國中西部的產品得以透過紐約港航行至大西洋外銷,不僅促成美國農業和工業快速的發展,同時也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2011年2月8日,美國副總統拜登宣布,美國政府將在未來6年內投資530億美元發展高速鐵路網,一可改造基礎設施,二可促進就業。[2]
美國 - 教育

高等教育
美國的大學很多,從360多年前移民美國的清教徒創建全美的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後,美國的高等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大學如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頒發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四年制大學。而兩年制的社區學院則多達3400所。這些大學沒有固定的形式,有大有小,大的如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有近5萬名的學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深春學院只有26個學生。有的大學校園廣闊美麗,教學設施齊全,有的大學則設在鬧市當中的幾所其貌不揚的教學樓裡面,校園和周圍的市區沒有高牆和周圍的市區完全融合在一起。美國的大學也有著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兩年之分,有區域性和全國性之分,有專科學院和綜合學院之分等等。這些學校完全獨立,與哪個政治、教派都沒有關系,每個大學的日程表、教綱、教育宗旨,連發給各個教學員工的工資都不一樣。
美國的平均教育水準極高,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中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一。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兒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國的許多高等院校有非常高的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學中,美國佔168所,前20名中,美國佔17所。全美有約3600所大學。而最有名的有六所(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名;超過80%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這六大名校之一學習或工作。哈佛大學的文科、商科是美國公認最好的;耶魯大學的法科則是連續多年穩居全美第一;醫則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則是卡內基·梅隆大學(量子通信與計算則以麻省理工,普林斯頓,斯坦福見長);地質科學與理論物理則屬加州理工學院的強項;麻省理工學院則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以上因素使美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
其他高等學府還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杜克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賴斯大學,西北大學等。
美國 - 文化
蘋果派、棒球、美國國旗都是美國文化的象徵
美國文化根植於英屬殖民地時期,隨著當地的環境發展出獨立而獨特的文化,包括了西班牙-墨西哥的牛仔文化和後來的數波殖民潮的強烈影響—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總體上說,美國文化最顯著的影響來自北歐,特別是德意志、英格蘭和愛爾蘭,以及後來的義大利、希臘、和中歐猶太人的文化影響。原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非帶來的文化。美國的地理名稱往往反映了英格蘭、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原住民等等的綜合歷史成分。
一個描述美國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爐」:移民帶來自己的文化貢獻,溶入美國文化之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美國文化。最近常用的模型是「色拉碗」:移民帶來的文化會保持一些自己獨立的文化特徵,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國文化,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現代社會學家對美國文化的目標的認同趨向於多元文化論,而非熔爐,很大程度上放棄了熔爐觀念。
20世紀之前的美國文化從模仿歐洲(尤其是英國)逐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特色,二戰後隨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飛躍,它的文化對全世界、特別是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時至今日,美國流行音樂響徹全球,美國電影和電視則在全球播放。
針對美國文化這種客觀上「入侵」全球的現象,批評聲不絕於耳。很多歐洲人認為美國文化天真幼稚,以法國為首的國家對美國文化的進入一直堅決抵制。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又大不相同,深受其影響的有日本等國,另一方面部分伊斯蘭國家則對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同時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也對美國文化的同化影響十分擔憂。美國文化的全球地位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語的傳播,使其幾乎成為實際上的「世界語」,法國等地則有意在自己能夠影響到的范圍內全力抗擊英語文化的影響。
「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1957年
音樂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沙拉盤的特色。搖滾樂、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復制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文學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國文學。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范疇。
馬克·吐溫,1907年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贊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隨著1812年戰爭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沖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復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影視與戲劇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便都是源自美國。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愛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Muybridge)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人類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好萊塢,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除了電影之外,由迪士尼開創的卡通技術也是源自美國。
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美式足球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運動
運動運動是美國全國性的休閑活動,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閑活動都無法相比的。職業運動在美國是商機極大的領域,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人也獲得極高的報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團隊和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被稱為「四巨頭」的運動領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和籃球。其他受歡迎的運動還包括賽車和長曲棍球—那是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運動,也是美國最古老的運動。雖然足球也是相當受歡迎的運動,但相較其他國家而言,足球在美國的普及度並不高。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上曲棍球和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和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美國也是西方國家裡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而且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足球和籃球領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徑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
飲食
美國烹飪吸收了美國原住民的烹飪法和食材,例如火雞、馬鈴薯、玉米、南瓜,都成了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蘋果派、比薩餠、漢堡包原先都是來自或改良自歐洲,現在則是美國速食文化的象徵。墨西哥卷(Burritos)和炸玉米餅(tacos)則源自墨西哥。由非裔美國人在身為奴隸時從非洲引入的「心靈食物」(Soul food)也成了大眾的家常菜之一。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一日三餐。早餐時間,一般在早上8點。早餐內容各地自有差別。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果汁、麥片、烤麵包以及咖啡。早餐通常在家裡吃,不過也有時候借早餐之機來討論業務等商業活動,稱為「工作早餐」。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中午12點到下午1點或是下午1點到2點。因為時間短且人們離家也比較遠,所以上班或是上學的人很少回家吃飯,而是從家裡帶飯。相比較而言美國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簡單的,蔬菜和三明治、漢堡或餡餠、熱狗,再來一杯飲料。晚餐在傍晚6點左右開始,一般都比較豐富,所以美語中晚飯(dinner)也有正餐、大餐的意思。在晚飯時一般都會先來一份果汁或是濃湯,然後再上主菜。常擺在餐桌上的主菜有牛排、豬排、烤牛腩、炸雞、炸蝦、火腿和烤羊排等。多數的美國人喜歡在享用完晚飯後再來一些甜食,比如冰激凌和巧克力。在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把早飯和午飯和在一起吃叫做早午餐(brunch),由早餐(breakfast)和午餐(lunch)相加而得。一般比較正式。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出去吃飯。在一些節假日美國家庭也常常舉行野餐和戶外焼烤。
自由女神像:很多移民者對美國的第一印象
綜上所述,可見美國飲食特點為:
1.美國式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一日三餐都比較隨便。
2、美國人的口味比較清淡,喜歡吃生、冷食品,如涼抖菜、嫩肉排等,熱湯也不燙。菜餚的味道一般是咸中帶點甜。
3、美國人喜歡吃糖醋魚、炸牛肉、炸牛排、炸豬排、烤雞、炸仔雞等肉食菜品,愛用冰水、礦泉水、可口可樂、啤酒、威士忌、白蘭地等飲料,喜歡在飲料中加冰塊,不喜歡飲茶。
4、美國的餐飲多元化,大城市中有世界各地風味的餐館。歐洲餐廳以法國和義大利餐館為主,中餐館遍布全美,其他還有日本、印度、中東、拉美和東南亞餐館。

『叄』 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有海洋、大陸、島嶼......

『肆』 急求江西師范大學的人文地理學歷年的考研真題及答案.謝謝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是覺得,這真的沒有什麼,要注重勞逸結合合理的分配時間很重要有助於恢復精力高效率的學習。越臨近考試,大家可能越會緊張和焦慮

『伍』 CCTV-7的科技苑是多長時間

對 就是半個小時
06:05 科技苑
科教:科技苑
2007-1-15 星期一 06:05-06:35 CCTV-7
欄目介紹
中央電視台七套農業節目(CCTV-7)於1996年1月日正式開播。通過亞太1A衛星開...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06:35 聚焦三農
專題:聚焦三農
2007-1-15 星期一 06:35-07:05 CCTV-7
《聚焦三農》欄目是在中央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全社會關心三農的背景下誕生的,以關注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中...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07:05 人與自然
專題:人與自然
2007-1-15 星期一 07:05-07:35 CCTV-7
人與自然》開播於1994年5月11日。欄目宗旨是「謳歌生命,關注環境。」欄目內容定位是介紹動植物和自...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07:35 軍事紀實
專題:軍事紀實
2007-1-15 星期一 07:35-08:05 CCTV-7
零距離觸摸軍人特有的心路歷程
全方位展現軍營獨具的形象風采
《軍事紀實》欄目主要圍繞部隊...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08:05 天天飲食
生活:天天飲食
2007-1-15 星期一 08:05-08:25 CCTV-7
《天天飲食》是中央電視台1999年2月22日推出的一個以介紹做菜方法、暢談做菜體會為主要內容的知識性...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08:25 科技博覽
專題: 科技博覽 2007-1-15 星期一 08:25-08:37 《科技博覽》欄目創辦於1997年5月,是在中國政府醞釀、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科技... 881855bc-8cb3-4ee5-a7b0-9aad9579360f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44135668-a164-4457-9e9e-bd8f97ce891c
08:37 動畫城
少兒: 動畫城 2007-1-15 星期一 08:37-09:08 《動畫城》是由中央電視台動畫片部主辦的名牌欄目。
中央電視台青少節目中心動畫片部成立於199... 26751b6d-4f02-479b-b8a0-9b3decf1ce8e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78ff4250-272b-44b3-9333-21b591ad29b1
09:08 動畫短片
少兒:動畫短片
2007-1-15 星期一 09:08-09:25 CCTV-7
動畫短片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09:25 智慧樹
智慧樹 2007-1-15 星期一 09:25-09:55 智慧樹 a4fae07a-fafa-456a-873b-5bd4a277c989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8b55880f-03a9-4f7a-ae4e-46a7d571d71d
09:55 七巧板
少兒: 七巧板 2007-1-15 星期一 09:55-10:05 誕生於1985年初的《七巧板》,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在廣大觀眾的支持和鼓勵下,《七巧板》的全體成... b5286f1a-85e7-46f2-a26c-41ef4a834cb3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ee567746-ad94-4f72-8c55-f01eeef0ed41
10:05 軍事報道
專題: 軍事報道 2007-1-15 星期一 10:05-10:45 軍事報道 04b39b33-10ab-4435-bbeb-2afd1f3bb1b5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db8fd9e3-756c-4a28-878f-9ce720a017a7
10:45 軍事科技
專題: 軍事科技 2007-1-15 星期一 10:45-11:37 《軍事科技》欄目是中央電視台第七套節目中唯一一檔以介紹軍事科普知識為主的欄目,它是在「科技強軍、科教... c87a856c-f5fb-494c-8db3-dca8ab8fa27d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fb0ed9ab-ce7c-4c23-8a46-d435fb7764ca
11:37 科學世界
科教:科學世界
2007-1-15 星期一 11:37-12:04 CCTV-7
《科學世界》是以編譯國外科技節目為主的一個科普節目。它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製作精良,是開闊觀眾眼界...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12:04 探索·發現
科教: 探索·發現 2007-1-15 星期一 12:04-12:37 《探索·發現》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於2001年7月9日開播... 2a4790e0-dc75-4fb0-9a0b-61ca358c2135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6cd57fc7-bd39-4f0b-8bce-e1cc4e09a203
12:37 鄉土
鄉土 2007-1-15 星期一 12:37-13:07 10ef918a-ed4e-4632-883e-eff089c6a69a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c146dc46-8f78-4d8d-b29d-0bd4e59eb521
13:07 聚焦三農
專題: 聚焦三農 2007-1-15 星期一 13:07-13:32 《聚焦三農》欄目是在中央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全社會關心三農的背景下誕生的,以關注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中... 0991e40a-9006-433a-8996-e5033a79b6eb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87a92fa2-2191-4a9f-8f30-83b89806ca48
13:32 法制編輯部
法制: 法制編輯部 2007-1-15 星期一 13:32-14:28 《法制編輯部》是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農業節目於2003年11月3日全面改版推出的一個法制欄目,時長45分... ee910e80-7c06-43b4-9697-b30c3a5efcf4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726fd388-fd4f-49b4-9d2f-069f1f681d93
14:28 每日農經
專題: 每日農經 2007-1-15 星期一 14:28-14:32 欄目定位:
定位於農經時訊和國內外農經市場信息的權威發布與權威分析,及時、快捷、有效地為廣大農... aff9a263-3dfa-40c0-942c-0c3bd62acf34 c CCTV-7 fqctcmb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02a8b0a4-45b1-4640-af1d-f78eef9f33ee
14:32 鄉土
鄉土 2007-1-15 星期一 14:32-15:34 8d9c978f-a580-47f9-b811-b7c6fc00ca58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c146dc46-8f78-4d8d-b29d-0bd4e59eb521
15:34 西部教育
西部教育 2007-1-15 星期一 15:34-16:24 西部教育 a1dd6f9c-a445-4309-9f48-542a636f170e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7dc3d93c-cce0-4e5f-a15a-041059864538
16:24 科技博覽
專題: 科技博覽 2007-1-15 星期一 16:24-16:34 《科技博覽》欄目創辦於1997年5月,是在中國政府醞釀、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科技... 1bca9dbc-4cef-45fd-8005-596168f2f3f7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44135668-a164-4457-9e9e-bd8f97ce891c
16:34 軍事紀實
專題: 軍事紀實 2007-1-15 星期一 16:34-17:04 零距離觸摸軍人特有的心路歷程
全方位展現軍營獨具的形象風采
《軍事紀實》欄目主要圍繞部隊... 265d458d-f4c7-4725-bb96-d1bf77cea2a9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fbebd604-3966-4997-b054-913805682f99
17:04 講述
專題:講述
2007-1-15 星期一 17:04-17:30 CCTV-7
情感的力量是無形的,但又是巨大的,一個個平凡的或是不平凡的人都滿懷著時而靜謐,時而澎湃情感生活著,努...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17:30 和平年代
專題:和平年代
2007-1-15 星期一 17:30-18:05 CCTV-7
暫無節目描述信息,期待您的補充。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18:05 生活567
生活:生活567
2007-1-15 星期一 18:05-18:30 CCTV-7
《生活567》是中央電視台七套農業節目的一檔生活服務類日播欄目,自2003年11月開播以來,始終堅持...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18:30 科技苑
科教: 科技苑 2007-1-15 星期一 18:30-19:00 欄目介紹
中央電視台七套農業節目(CCTV-7)於1996年1月日正式開播。通過亞太1A衛星開... 9f16dfcb-eb55-44d8-8f36-509b1cbabfd6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ced0b1ff-eb8e-426e-82f1-3e0ce2c2d033
19:00 農廣天地
科教:農廣天地
2007-1-15 星期一 19:00-19:30 CCTV-7
《農廣天地》欄目是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在CCTV—7開辦的農民科技教育與培訓節目專欄,目的是向廣大農...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19:30 軍事報道
專題: 軍事報道 2007-1-15 星期一 19:30-20:03 軍事報道 87a500ce-f8e3-4000-a478-921c70e6e34e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db8fd9e3-756c-4a28-878f-9ce720a017a7
20:03 軍事紀實
專題:軍事紀實
2007-1-15 星期一 20:03-20:35 CCTV-7
零距離觸摸軍人特有的心路歷程
全方位展現軍營獨具的形象風采
《軍事紀實》欄目主要圍繞部隊...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20:35 人與自然
專題:人與自然
2007-1-15 星期一 20:35-21:17 CCTV-7
人與自然》開播於1994年5月11日。欄目宗旨是「謳歌生命,關注環境。」欄目內容定位是介紹動植物和自...
收藏到... 播出時間 評論

21:17 聚焦三農
專題: 聚焦三農 2007-1-15 星期一 21:17-21:42 《聚焦三農》欄目是在中央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全社會關心三農的背景下誕生的,以關注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中... 4eff947e-d6df-4ee5-9cd7-b5211c3b9d3c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87a92fa2-2191-4a9f-8f30-83b89806ca48
21:42 每日農經
專題: 每日農經 2007-1-15 星期一 21:42-22:02 欄目定位:
定位於農經時訊和國內外農經市場信息的權威發布與權威分析,及時、快捷、有效地為廣大農... c637c2f8-ec3c-4cbf-9caf-1bca8c92d695 c CCTV-7 fqctcmb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02a8b0a4-45b1-4640-af1d-f78eef9f33ee
22:02 致富經
科教: 致富經 2007-1-15 星期一 22:02-22:37 目前,《致富經》設有三個版塊:
闖天下:報道老百姓身邊的「致富明星」,以農民的創業經歷、經濟生... 0f5b2542-4fbd-4927-9282-f11a2493df04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b6be27be-59f6-472a-b333-1a375ffcf103
22:37 和平年代
專題: 和平年代 2007-1-15 星期一 22:37-23:15 b75b570c-0faa-4a66-a840-73d0e77500fd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544b4a7c-0d38-4e46-bf56-35a96e73c024
23:15 生活567
生活: 生活567 2007-1-15 星期一 23:15-23:40 《生活567》是中央電視台七套農業節目的一檔生活服務類日播欄目,自2003年11月開播以來,始終堅持... a4ee297a-88d3-4866-85f1-89abb148d336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d7b89469-6193-4b44-aeff-879b40330af1
23:40 科技苑
科教: 科技苑 2007-1-15 星期一 23:40-00:10 欄目介紹
中央電視台七套農業節目(CCTV-7)於1996年1月日正式開播。通過亞太1A衛星開... 44e38bcf-ef5c-4adb-a169-19ac8417cdb9 c CCTV-7 fqct b9808db7-ee01-42a5-929e-5d8b365f97b2 False ced0b1ff-eb8e-426e-82f1-3e0ce2c2d033
00:10 農廣天地

『陸』 關於北京旅遊的

1,從西站出來步行一段向北,到長安街,可以坐1號線地鐵(軍博站)
2,1號線地鐵版坐到天安門西或者權天安門東站都可以,上來就是天安門,從中間進去就是故宮
3,1號線地鐵坐到復興門換4號線,坐到沿途有北大東門,圓明園,還有北宮門(頤和園)
應該比較方便了,時間比較充足了,交通也算便利。
至於酒店,可以選在北京西站附近,具體的價位就要看你們自己選擇了。

『柒』 地球是什麼樣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90%83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即捕獲其惟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類。

環中交叉十字是為地球的天文符號。十字的兩畫分別代表子午線和赤道;另一種畫法則把十字放在環形的上方(Unicode:⊕或♁)。

目錄 [隱藏]
1 地球概論特徵
1.1 圈層結構
1.1.1 結構
1.1.2 內部
1.1.3 地核
1.1.4 地幔
1.1.5 地殼
1.1.6 生物圈
1.1.7 大氣圈
1.1.8 水圈
1.2 地球的運動
1.2.1 地球自轉
1.2.2 公轉
1.3 地球所在的天體系統
1.3.1 衛星

2.1 自然地理
2.1.1 氣候
2.1.2 地形
2.1.3 自然資源
2.1.4 自然災難
2.2 人文地理
2.2.1 土地使用
2.2.2 人類

2.2.3 政府
3 地球的發展方向
3.1 環境問題

3.1.2 具體機制
3.2 人文問題
3.3 經濟發展問題

4 對地球的描述
5 參見
6 參考書目
7 外部鏈接

[編輯]
地球概論特徵
[編輯]
圈層結構
參見主要條目:地球地質概況

[編輯]
結構
如同其他的類地行星,地球內部從外向內分別為矽質地殼、高度粘滯狀地幔、以及一個外層為非粘滯液態內部為固態的地核。地核液體部份導電質的對流使得地球產生了微弱的地磁場。

地球內部的金屬質不斷的通過火山和大洋裂縫湧出地表(參見海底膨脹條目)。組成地殼大部分的岩石年齡都不超過1億(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殼年齡大約有44億(4.4×109)年歷史[2]。

總體來說,地球大部分的質量是由下列元素組成:

鐵: 34 .6 %
氧: 29 .5 %
矽: 15 .2 %
鎂: 12 .7 %
鎳: 2 .4 %
硫: 1 .9 %
鈦: 0 .05 %
其他元素: 3 .65 %

參見地球內部重力分布。

[編輯]
內部
地球內部溫度高達5270K。行星內部的熱量來自於其形成之初的"吸積"(參見重力結合能)。這之後的熱量來自於類似鈾釷和鉀這類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地球內部到達地表的熱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陽能量的1/20000。

地球內部分為:

0-60 千米 - 岩石圈
0-30/35 千米 - 地殼
30/35-2900 千米 - 地幔
100-700 千米 - 軟流層
2900-5100 km - 地核外核
5100-~6375 km - 地核內核
[編輯]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是太陽系中密度較大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質的密度只有大約3000kg/m3,所以一般認為地核處存在高密度物質-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約45億(4.5×109)年前,地球幾乎是由熔化的金屬組成的,這就導致了地球中心處發生高密度物質聚集,低密度物質移向地表的過程(參見行星分異作用)。地核大部分是由鐵所組成(佔80%),其餘物質基本上是鎳和矽。像鈾等高密度元素要麼在地球是稀少的,要麼就是和輕元素相結合存在於地殼中(參見:長英礦物條目)。

地核位於古登堡界面以內,地核又以利曼界面為界分為兩部分:一個半徑約1250km的內核,即G層,以及一個在內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約3500km的液態外核,即E、F層。F層是地核與地幔的過渡層。

一般的,人們認為地球內核是一個主要由鐵和一部分鎳組成的固態核心。一個不同的觀點則認為內核可能是由單鐵結晶組成。包在內核外層的外核一般認為是由液態鐵質混和液態鎳和其他輕元素組成的。通常,人們相信外核中的對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轉-通過發電機理論(參見:科里奧利力)-是產生地磁場的原因。固態內核因為溫度過高以至於不可能產生一個永磁場(參見:居里點)。但內核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態外核產生的磁場。

最近的觀測證據顯示內核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轉的快一點:一年大約相差2°(Comins DEU-P82).

[編輯]
地幔
從地核外圍的古登堡面(約2900公里深處)一直延伸到莫霍界面(約33公里深處)的區域被稱作地幔。在地幔底部的壓力大約是1.40Matm(140GPa)。那裡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鐵和鎂的物質所組成。物質的熔點取決於所處之處的圧力。隨著進入地幔的深入的增加,受到的壓強也逐漸增加,地幔的下部一般認為是固態的,上地幔人們則一般認為是由塑性(半溶化的)物質所構成.上地幔區域物質的粘滯度在1021至1024Pa•s之間,具體數據依據深度而變化[3].所以上地幔才有可能緩慢地流動。

為什麼地球內核是固態、外核是液態、而地幔卻是固態/塑性的呢?因為富鐵物質的熔點要比純鐵來的高。地核幾乎完全是由一大塊純鐵所構成,而在地核之外則基本只可能存在富鐵物質。所以,地表的鐵礦物是固態的;上地幔的含鐵物質是半熔化的(因為那裡溫度高但受到的壓力不是非常大);下地幔的含鐵物質則是固態(因為那裡壓力溫度都更大);在地核外核的純鐵是液態的,因為純鐵的熔點非常低(盡管那裡壓力巨大);而內核的固態則是由地球中心無法想像的巨大壓力所造成。

[編輯]
地殼
地殼指的是從地面至地下的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約33km深處)的地下區域。薄的洋底殼是由高密的鎂硅酸鐵岩(鎂鐵礦)構成。硅酸鎂鐵岩是組成大洋盆地的基礎材料。比較厚的陸殼是由密度較小的鋁硅酸鉀鈉岩(長英礦物)所構成。地殼與地幔的交界處呈現不同的物理特性:首先,存在一個使地震波傳播速率發生改變層稱做莫霍洛維奇分界面的物理界線面,一般認為,產生分界面的原因是因為上部構成的岩石包括了斜長石而下部沒有長石存在。第二個不同點就是地殼與地幔見存在化學改變-大洋殼深處部分觀察到超鹼性積累和無磁場的斜方輝橄岩的差別以及大洋殼擠壓陸殼產生的蛇綠岩之間的差別.

[編輯]
生物圈
參見主要條目:生命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仍然擁有生命存在地方。整個行星的生命形式有時被稱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覆蓋大氣圈的下層、全部的水圈及岩石圈的上層。生物圈通常據信始於自35億(3.5×109)年前的進化。生物圈又分為很多不同的生物群系。根據相似的存在范圍劃分為植物群和動物群。在地面上,生物群落主要是以緯度劃分,陸地生物群落在北極圈和南極圈內缺乏相關的植物和動物,大部分活躍的生物群落都在赤道附近。

[編輯]
大氣圈
地球由地核到大氣截面図.部分按照比例
參見主要條目: 地球大氣層

地球擁有一個由78%的氮氣、 21%的氧氣、和1% 的氬氣混和微量其他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組成的厚密大気層。大氣層是地球表面和太陽之間的緩沖。地球大氣的構成並不穩固,其中成份亦被生物圈所影響。如大氣中大量的自由二價氧是地球植物通過太陽能量製造出來的。離開這些植物,氧氣將通過燃燒快速與物質重新結合。自由(未化合)的氧元素対地球上的生命意義重大。

地球大氣是分層的。主要包括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逸散層。所有的層在全球各地並不完全一致並且隨著季節而有所改變。

地球大氣圈的總質量大約是5.1×1018kg,是地球總質量是0.9ppm。

[編輯]
水圈
參見主要條目:海洋

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表面含有液態水的行星。水覆蓋了地球表面71%的面積(97%是海水3%是淡水[4])。水在五大洋和七大陸都存在。地球的太陽軌道、火山活動、地心引力、溫室效應、地磁場以及富含氧氣的大氣這些因素相結合使得地球成為一顆水之行星。

地球正好出在足夠溫暖能存在液態水的軌道邊緣。離開適當的溫室效應,地球上的水將都會凍結為冰。古生物學證據顯示如果藍綠藻(藻青菌)在海洋中出現晚一點,溫室效應將不足以維持地球表面液態水的存在,海洋可能在1000萬至1億年間凍結,發生冰川紀事件。

當時在像金星這樣的行星上,氣態的水破壞了(阻止)太陽的紫外輻射。大氣中的氫被吹過的太陽風離子化,其產生的效果雖然緩慢但結果卻不可改變。這也是一個金星上為何沒有水的假說:離開了氫原子,氧氣將與地表物質化合並留存在土壤礦物中。

在地球大氣中,還存在一個薄薄的臭氧層。臭氧在平流層吸收了大氣中大部分多餘的高能紫外輻射,減低了裂化效應。 臭氧只能由大氣中大量自由二價氧原子產生,所以臭氧的產生也依賴於生物圈(植物)。地磁場產生的電離層也保護了地球不會受到太陽風的直接襲擊。

最後說明的一點是,火山活動也持續的從地球內部釋放出水蒸氣。地球通過水和碳対地幔和火山中的石灰石消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參見行星築造學)。據估計,仍存留在地幔中的水的總量是現在海洋中所有水數量的10倍,雖然地幔中的大部分水可能從來不會釋放到地表。

地球水界的總質量大約是1.4 ×1021kg,計為地球總質量的0.023%。

一個使用Plate Carrée投影法組合衛星照片形成的地球表面地形圖(請點擊放大)[編輯]
地球的運動
[編輯]
地球自轉
地球沿著貫串北極至南極的一條軸自西向東旋轉一周(1個恆星日)需要花時23小時56分4.09秒。這就是為什麼在地球上主要天體(大氣中的流星和低軌道衛星除外)一日內向西的視運動是15°/小時(即15'/分鍾)-即2分鍾一個太陽或月亮的視直徑的大小。

在慣性參考坐標系中,地軸運動還包括一個緩慢的歲差運動。這個運動的大周期大約是25800年一個循環,每一次小的章動周期是18.6年。對處於參考坐標系中的地球、太陽與月亮對地球的微小吸引在這些運動的影響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並形成類橢圓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轉也是有輕微的擾動的。這稱為極運動。極運動是准周期性的,所謂的准周期包括一個一年的晃動周期和一個被稱為錢德勒擺動的14個月周期。自轉速度也會相應改變。這個現象被稱為日長改變。

[編輯]
公轉
地球公轉圍繞太陽旋轉需要365.2564個平太陽日(即1個恆星年)。地球的公轉使得太陽相對其他恆星的視運動大約是1°/日-這就相當於每12小時一個太陽或月亮直徑的大小。公轉造成的視運動效果與自轉造成的正好相反。

地球公轉軌道速度是30 km/s,即每7分鍾一個地球直徑,每4小時一個地月距離。

[編輯]
地球所在的天體系統
地球惟一的天然衛星是月球。其圍繞地球旋轉一周需要用時一恆星月(27又1/3日)。因此從地球上看來月球的視運動相對太陽大約是12°/日-即每小時一個月球直徑,方向同樣與自轉效果相反。

如果在地球北極進行觀測,則地球的公轉、月球運行以及地球自轉都將是逆時針的。

地球的軌道和軸位面並非是一致的:地軸傾斜與地日平面交角是23.5度(這產生了四季變化);地月平面與地日平面交角大約為5度(否則每月都會發生日蝕)。

地球的Hill大氣層(大氣影響范圍)的半徑大約為1.5 G米(93萬英里),這個范圍足以覆蓋惟一自然衛星(月球)的軌道了。

在慣性參考坐標系中,地軸運動還包括一個緩慢的歲差運動。這個運動的大周期大約是25800年一個循環,每一次小的章動周期是18.6年。對處於參考坐標系中的地球、太陽與月亮對地球的微小吸引在這些運動的影響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並形成類橢圓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轉也是有輕微的擾動的。這稱為極運動。極運動是准周期性的,所謂的准周期包括一個一年的晃動周期和一個被稱為錢德勒擺動的14個月周期。自轉速度也會相應改變。這個現象被稱為日長改變。

[編輯]
衛星
參見主要條目:月球

地球的衛星 名稱 直徑 (km) 質量 (kg) 軌道離心率 平均公轉半徑 (km) 公轉周期
月球 3,474.8 7.349×1022 0.0549 384,400 27天7小時43.7分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衛星。

月球或'月亮',是一個固體的類行星衛星,其直徑約為地球的1/4.圍繞其他行星做軌道運行的天然衛星有時也統稱其為為那個行星的"月亮"..

地月之間的重力吸引成就了地球表面的潮汐現象.該力量在月球上產生的效果是潮汐鎖定: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圍繞地球的時間一樣長.這就導致在地球上總是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

由於月球圍繞地球運行,太陽會在月球上照亮不同的區域,這就形成了月相:暗區與亮區被明暗界線所劃分.

月球能起到緩和氣候以維持生命存在的作用.古生物學證據以及電腦模擬顯示在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作用下,地球的軸傾斜相對穩定下來.離開這種對抗太陽與行星之間引發地球赤道隆起的扭矩穩定,一些理論相信地球旋轉軸將會混亂不穩定-就像火星那樣.如果地軸自轉旋轉接近黃道平面,極端劇烈的天氣改變將導致全球季節差異劇烈:地球的一極在"夏天"將會直接對著太陽而在"冬天"將會完全背對太陽. 行星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宣稱這將會殺死所有的大型動物和高級植物生命.這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無論如何,對火星—其自轉周期與軸傾斜與地球相當,不同在於火星沒有大衛星和液態核心—的更多研究,可能能夠提供我們人類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地月距離是剛剛好,當從地球上看時,其角大小與太陽相當(太陽大小是月球的400倍,但月球比太陽近400倍).這就使得地球上會發生日蝕現象.如下的圖示展現了地月距離以及兩者大小比例(單擊圖象放大):

地球月球大小以及兩者之間距離比例關系
關於月球的起源是未知的,但一個流行的理論假設月球可能是原始地球與一個火星大小的原行星碰撞後產生的結果.這種架設能夠解釋(許多之一)為什麼月球上缺少鐵和易揮發元素.參見巨物碰撞理論.

地球實際上已知還擁有一個同軌道小行星:小行星3753(Cruithne).

[編輯]
地理學特徵
參見主要條目:地球地理學

200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中使用的世界地圖(大小:2M)地球表面約29.2%是陸地,其餘70.8%是水。陸地主要在北半球,目前被分成四個主要大陸: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澳洲大陸和南極大陸,另個還有很多島嶼。大洋則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個大洋及其附屬海域。

地圖參考:

時區、坐標

最大地理單位

大洲、大洋

地球上的面積:

總計: 5.10072億km2
陸地: 1.4894億km2
水域: 3.61132億km2
注:全球70.8%的表面被水所覆蓋,只有29.2%的陸地暴露在外。
陸地邊界:

全球陸地邊界總共250472千米(共享邊界只計算一次)。其中的兩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是交界國家最多的,各自和14個國家接壤。有43各國家和地區是內陸國家:阿富汗, 安道爾, 亞美尼亞, 奧地利, 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 不丹, 玻利維亞,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中非共和國, 查德, 捷克, 衣索比亞, 梵蒂岡(梵蒂岡城國), 匈牙利, 哈薩克, 吉爾吉斯斯坦, 寮國, 賴索托,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馬拉維, 馬里, 摩爾多瓦, 蒙古, 尼泊爾, 尼日, 巴拉圭, 盧安達, 聖馬利諾, 斯洛伐克, 史瓦濟蘭, 瑞士, 塔吉克, 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 土庫曼, 烏干達, 烏茲別克, 西岸, 尚比亞, 辛巴威; 還有兩個國家是雙重內陸國家, 列支敦斯登和烏茲別克。
海岸線:

共356000千米
有97個國家和其他實體是沒有和其他國家接壤的島國,他們包括: 美屬薩摩亞群島,安哥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阿盧巴, 亞什摩及卡地爾群島,巴哈馬,巴林,貝克島,巴貝多, 印度礁,百慕達群島,布威島,英屬印度洋領土,英屬維京群島,維德角,開曼群島,聖誕島, 克里普頓島, 科科斯群島,科摩洛,科克群島, 珊瑚島,古巴,賽普勒斯,多明尼加, 尤羅帕島,福克蘭群島,法羅群島,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 法國南半球及南極屬地, Glorioso群島,格陵蘭,格瑞那達,關島,格恩西島, 賀得及麥唐納群島, 豪蘭島,冰島,牙買加,央麥恩群島,日本,賈維斯島,澤西,約翰斯頓環礁,萬諾瓦島, 金曼礁,吉爾巴斯,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人島 , 馬紹爾群島 , 馬提尼克島 , 模里西斯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中途島,蒙特色納,諾魯, 納弗沙島, 新喀里多尼亞, 紐西蘭,紐鄂島, 諾福克島, 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爾米拉環礁, 西沙群島,菲律賓,皮特克恩島, 波多黎各, 法屬留尼旺, 聖海倫娜, 聖吉斯和尼維斯,聖露西亞, 聖皮耶和密克羅, 聖文森和格林納丁斯,美屬薩摩亞,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錫爾群島,新加坡,索羅門群島,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島, 南沙群島, 斯里蘭卡,斯瓦爾巴,托克勞,湯加,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Tromelin 島, 土克斯和開科斯群島,吐瓦魯,萬那度, 維京群島, 威克島, 瓦利斯和富圖納
海事宣言:

有各種情況存在。但是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遵守1982年制定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索賠請求。
毗鄰區: 大部分為24海里(NM),但可以改變
大陸架:大部分為200米或探索深度,也有宣稱為200NM或到大陸邊緣邊際的
專署捕魚區:大部分宣稱為200NM,但可以改變
專署經濟區:大部分為200NM,但可以改變
領海:大部分為12NM,但可以改變
註:與鄰國的邊界狀況在一些情況下阻止了很多國家擴展他們的捕魚區和經濟區達到完全的200NM
43個國家和區域是完全內陸的(參見內陸國家)
[編輯]
自然地理
[編輯]
氣候
參見主要條目氣候

因為地球氣候從亘古到現在都有發生巨大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將繼續演進,很難把地球氣候概括。地球上與天氣和氣候有關的自然災害包括龍卷風、台風、洪水、乾旱等。

兩極地氣候被兩個溫度相差並非很大的區域分隔開來:赤道附近寬廣的熱帶氣候和稍高緯度上的亞熱帶氣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區也差異巨大,降水量從一年幾米到一年少於一毫米的地區都有。

[編輯]
地形
極端海拔:

陸地上最低點:死海 −408米
全球最低點:太平洋上的馬里亞納海溝 −10,924米
全球最高點:珠穆朗瑪峰(聖母峰) 8,844.43米
[編輯]
自然資源
參見自然資源條目

地殼中包含大量化石燃料沉積:煤、石油、天然氣, 甲烷包合物。這些沉積物被人類使用用來製造能源和作為其他化學物的給料。
在腐蝕和行星築造作用下,含鐵礦石組成了地殼。這些金屬礦石包含了多種金屬質和有用的化學元素。
地球生物圈能夠產生大量有用的生物產出,包括(但不限於)食物、木材、葯物、氧氣。生物圈還能回收大量有機垃圾、地面生態系統是依賴於上層土和新鮮水的,而海洋生態系統依賴於陸地上沖刷後融解的的營養物。
人類開發地球的自然資源是很普遍的。

這些資源中的一些,比如化石燃料,是很難短時間內是很難再重新產生的。這稱作不可再生資源。人類文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掠取已經成為現代環保主義運動的重要論爭之一。

[編輯]
自然災難
大部分地區以及其間生物都遭受過類似熱帶氣旋、颶風、或台風這樣的極端天氣。也有很多地區發生過地震、山崩、海嘯、火山爆發、龍卷風、灰岩坑(地層下陷)、洪水、乾旱以及其他氣候異常和災難。

[編輯]
人文地理
[編輯]
土地使用
可耕地: 10.73%
永久農耕地: 1%
其他: 88.27% (2001年)

灌溉土地:

2,714,320km2(1998年)
[編輯]
人類

宇航員Bruce McCandless II正在進行太空行走目前幾乎所有的人類都居住在地球上:總數約 6,446,131,400人口(2005年7月估計)

兩個人類目前居住在環繞地球的國際太空站軌道上。國際空間站成員每六個月輪換一次,所以在輪換期間會有更多的人類在空間站上,有時還會有其他的人類在大氣外短暫「旅行」一番。

總體說來,截至2004年,大約有400名人類出過地球(到太空)。他們中的大部分都稱對地球重新獲得理解並且了解到其對維系人類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同時他們也都對地球在太空中的美麗而驚訝不已。這些是他們(人類)在地表生活時所無法感受到的。

參見空間殖民條目

地球上最北的人類定居點是加拿大埃斯米島的Alert。最南端的人類定居點是南極洲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這個美國南極站幾乎就在南極點上。

年齡結構:

0-14 歲: 27.8% (男性919,726,623; 女性870,468,158)
15-64 歲: 64.9% (男性2,117,230,183; 女性2,066,864,970)
65 歲以上: 7.3% (男性207,903,775; 女性 263,627,270)
由於一些國家不維護年齡結構的信息, 因而在總世界人口和全球年齡結構共計之間存在輕微的誤差(2005年)

年齡中位數:

總計:27.6歲
男性:27歲
女性:28.2歲(2005年)
人口增長率:

1.14%(2005年);7300萬人/年(200000人/日); 每日32000
出生率:

20.15新生人口/1000人(2005年);1.4億/年;每日17000
死亡率:

8.78死亡人口/1000人(2004年);6000萬/年;每日41000
性別比:

出生: 1.06男嬰/女嬰
15歲以下:1.06男孩/女孩
15-64歲: 1.03男人/女人
65歲以上: 0.79男性/女性
總計:1.01男性/女性(2005年估計)
嬰兒夭折率:(2005年估計)

總計:50.1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男性:52.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女性:48.0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平均壽命:

全部人口:64.33歲
男性: 62.73歲
女性: 66.04歲(2005年估計)
總出生率:

2.6嬰兒出生/婦女(2005年估計)
[編輯]
識字能力
15歲以上具有讀寫的能力

總人口: 77%
男性: 83%
女性: 71% (1995年)
[編輯]
政府
地球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一個統治全行星的政府機構。目前,地球表面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區域都被某個國家宣稱所統治。目前,還存在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但聯合國主要是一個國際溝通論壇,它只擁有有限的實現法律的能力和實力。

政區(參看世界政區)

地球上目前共有271個國家,屬地以及其他統治方式。

[編輯]
地球的發展方向
[編輯]
環境問題
[編輯]
熱力學機制
對於地理環境的負熵流:主要是太陽輻射。

對於地理環境的正熵流:地理環境自身的增熵機制,人類系統對於地理環境的正熵流(包括兩個部分:人類系統從地理環境獲取負熵,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排放正熵流。

環境問題的產生:人類系統對於地理環境的正熵流大大超過地理環境所獲得的負熵流。

[編輯]
具體機制
地理環境的再生機制和自凈機制。主要能量來源為太陽能。

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一般是第一產業的生產行為,如:放牧、砍伐森林、漁獵、種植、開采礦產等等。

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排放廢棄物和熱能。主要的行為有:生活行為(滌洗水、生理排放等);第一產業行為(噴撒農葯、動物生理排放等等);第二產業行為(溫室氣體排放、酸性氣體排放、電鍍廠的有毒液體排放、工業雜訊等);第三產業行為(汽車尾氣排放、娛樂場所的雜訊強光等)

環境問題的產生: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大大超過了環境的再生能力;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排放的廢棄物和熱能大大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其他的人類行為通過環境對人類系統有負作用的。

目前地球上大范圍的遭受到人口過剩。工業災難(如大氣和水污染)、 酸雨及有毒化合物襲擊、植被流失(包括過度放牧、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野生動物消失、物種滅絕、土壤退化、土壤過度消耗、腐蝕、和外來物種入侵等環境災難問題。

人類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溫室效應導致了大尺度的氣候改變的觀點是受人關注並存在爭議的。相關的研究仍然在進行中。

夜間的地球。使用1994年11月至1995年3月間之照片組合而成。圖中亮區是由城市化所產生,藉此圖也可看見全球的經濟差距。
——如南北韓以及歐洲和非洲。最發達地區如美國和日本幾乎沒有暗區;欠發達地區則只有零星燈光。七大洲中只有南極洲是完全黑暗的。[編輯]
人文問題
[編輯]
經濟發展問題
[編輯]
可持續發展
[編輯]
對地球的描述
地球經常被描繪為神跡,神創的(參見蓋婭和地球之母條目)。在北歐挪威神話中,地球之神是Jord,Jord是Thor之母,是Annar之女。

地球有時也被描繪為一艘結實的宇宙飛船。並帶有一個需要維護的生命支持系統,參見地球宇航船條目。

因為地球是如此龐大,在過去人類使用肉眼是很難觀測出其整體表面是呈現扁球狀的(赤道微隆兩極稍平),以至於產生了多種關於平面地球的信仰。在太空飛行發明之前,這種信仰已經一點一點輯由觀測其他行星形狀以及觀測到地面球形產生的次生效應(如觀察遠処船隻總是先看見帆再看見船身)而逐漸為人所不信。

航海家1號拍摂是一張地球照片使Carl Sagan得到靈感,他把地球描繪為一個宇宙中的"淺藍色的小白點。"

科幻小說中地球經常是幻想中星系/銀河政府的首都或主要管理中心(當星系政府是由人類統治時尤其如此)。經常的,在科幻作品中地球是一個人類統治具有代表性的聯邦共和國、帝國或專制統治也偶爾可見——如在星際旅行和巴比倫5號中那樣。無論如何,在其他科幻作品中,未來的人類將不再記得這個他們祖先曾生活的星球(如Battlestar Galactica和The Foundation Series)。

在Douglas Adams寫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一書中,他把地球描繪為是"基本無害"的。

『捌』 日月潭風景。人文。民族風情

日月潭 台灣地區最大的天然湖泊,又稱龍湖,亦為聞名遐邇之山水佳勝。位於南投縣中部魚池鄉之水社村,地處玉山山脈之北、能高瀑布之南,介於集集大山(潭之西)與水社大山(潭之東)之間。潭面遼闊,海拔約760公尺(2,495呎),面積約900餘公頃。舊稱水沙連、龍湖、水社大湖、珠潭、雙潭,亦名水裡社。潭中有小島名拉魯島(舊名珠嶼島、光華島),以此島為界,潭面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似月鉤,故名日月潭。潭水碧藍無垠,青山蔥翠倒映,環山抱水,形勢天然。該潭除可泛舟游湖、賞心悅目外,其環湖勝景殊多,諸如涵碧樓、慈恩塔(9層塔,高約45公尺〔148呎〕,建於海拔955公尺〔3,133呎〕之青龍山上,為環湖風景區之最高點)、玄奘寺、文武廟、德化社、山地文化村及孔雀園等。
[編輯本段]景區簡介
所在地區:台灣省 南投縣 魚池鄉
面積:7.73平方公里
深度:最大深度 21.00米
成因類型:構造湖
[編輯本段]文化
日月潭是台灣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國少數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閑」;陳書游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環潭一帶地方古稱水沙連,分屬南投縣魚池鄉,是高山族邵族人的聚居地。相傳日月潭之發現要歸功於一隻神鹿:300年前嘉義縣有40個山胞集體出獵,發現一隻體型巨大的白鹿竄向西北,於是尾隨追蹤。他們追了三天三夜,白鹿在高山富林中失去蹤影。山胞們又在山中搜尋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們越過山林,面前豁然開朗,只見千峰萬嶺、翠綠森林的重重圍擁之中,一派澄碧湖水正在晴日下靜靜地閃耀著寶藍色的光芒,就像純潔的嬰兒甜蜜地偎依在母親懷中酣睡。山胞們又發現:碧水中有個樹木茂密的圓形小島,把大湖分為兩半,一半圓如太陽,其水赤色;一半曲如新月,其水澄碧。於是他們把這大湖稱為「日月潭」,那小島叫做「珠仔嶼」。他們發現這里水足土沃,森林茂密,宜耕宜狩,於是決定全社遷居此地,帶頭的部落首領就是今日邵族酋長「毛王爺」毛信學的祖先。
往游日月潭,若自嘉義乘搭專線汽車運往,只需一個多小時旅程。環湖建有游覽公路,道旁綠樹成蔭,宜行宜憩。但多數游者仍喜學古人「泛棹出渡」,深入各風景點去充分領略湖山風情。
日月潭晨間景色「出渡」先上珠仔嶼。小舟一盪開槳,人便直入琉璃明鏡。上下天光,碧水粼粼,令人頓有憑虛凌空、飛入仙境之感。舟泊珠嶼,上島游覽。這小島昔日甚大,後因日本人建水電站而大部分被淹沒,變得很小。不過正因其小,方更增「一嶼孤浮四面空」之曠朗。小小珠嶼,既是點綴碧湖的綠珠,又是觀賞日月潭的極佳地點。
泛棹往北,可泊山麓崖邊。這里有磴道上山,共365級,俗稱「走一年」而到山上的文武廟。廟內集諸神之大成,濟濟一堂,居中為孔子,此外有文昌帝君、關公、神農大帝、三官大帝、元始天尊,乃至魁星、城隍、土地公、海龍王等等。在山門前遠眺潭景,若披展圖畫,繞岸皆山,雲水四合,「風光不減巫山峽」。
文武廟山後有羊腸小徑,迂迴下抵潭東北角的孔雀園。園中飼養150多隻孔雀,每見艷裝遊人便意相開屏,羽翎五光十色,光彩耀目。
自孔雀園無論循環湖公路或返渡頭泛舟,均可到曹族部落德化社(現名忠孝村)。村在潭東南岸,村民數百,均為曹族。村中有山胞文物陳列館,展出高山諸族的生活用具、藝術雕刻,兼售一些山胞手工藝品。村中又有歌舞組織,經常為慕名而來的人表演民族歌舞,其中《杵舞》表現山胞婦女豐年舂米時的歡愉,節奏輕快,歌聲清越,舞姿曼妙,是曹族歌舞中的最佳傳統節目。
從德化社環湖往南濱,即到玄光寺。寺中塑唐三藏法師全身,曾是玄奘法師靈骨暫藏之所。寺後有石徑,登1300多級台階才到山腰的玄奘寺。玄奘寺是為紀念唐三藏法師玄奘而建的寺廟。寺中大殿三層,三樓有小塔曰「玄奘塔」,玄奘法師的頭頂靈骨就安藏於塔中。
玄奘寺後的青龍山巔,建了一座九層高塔,名曰「慈恩塔」。塔仿遼宋古塔式樣,為八角寶塔。據說塔基至塔頂高45米,加上青龍山高955米,恰恰為1000米。登塔遠眺,日月潭風光通覽無遺。有人說在塔上可望見西子湖畔六和塔尖,這固然有如神話,卻也頗蘊深情。
環湖而游,至西北岸山腳,遠遠就可聽見水流怒吼雷鳴,原來不遠就是從濁水溪上游通過18公里長的大隧道引水入湖的入水口。這就是日月潭的水源。入水口噴出的水花,高達四五米至七八米,勢若蛟龍吐水,湍傲排空,較之濟南的趵突泉更加壯觀。
距「水口」不遠有一處探向湖面的小半島,位在潭的西北。當日月潭水位上升而淹沒珠嶼大部分時,嶼上的曹族人即遷來此半島居住,現已拓建成充滿現代色彩的觀光旅遊中心地。專線汽車、環湖公路、游湖路線等多以此為起點或終站。這里旅社建築頗多,最宏大而高級的建築當推「教師會館」和「涵碧樓」。教師會館是台灣教育界人士休假療養中心,宏大新穎,設備完善。涵碧樓則是達到國際水平的大旅社,三面向潭,四面凌空。在樓上閑眺日月潭的山光嵐影,朝暉夕陽,令人氣爽神怡。
[編輯本段]地理
舊稱水沙連,又名水社裡和龍湖,位於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堪稱明珠之冠。在清朝時即被選為台灣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別一洞天」之稱。區內依特色規劃有六處主題公園,包括景觀、自然、孔雀及蝴蝶、水鳥、宗教等六個主題公園,還有八個特殊景點,以及水社、德化社兩大服務區。
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漳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環潭周長35公里,平均水深30米,水域面積達900多公頃,比杭州西湖大三分之一左右。日月潭是台灣著名的風景區,是台灣八景中的絕勝,也是台灣島上唯一的天然湖泊,其天然風姿可與杭州西湖媲美。湖面海拔740米,面積7.73平方公里,潭中有一小島名珠仔嶼,亦名珠仔山,海拔745米。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一彎新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日月潭本來是兩個單獨的湖泊,後來因為發電需要,在下游築壩,水位上升,兩湖就連為一體了。潭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故名珠仔島,現在叫光華島或拉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如日輪,南半狀似上弦之月,因名日月潭。舊台灣八景之一的「雙潭秋月」就是由此而來。
日月潭之美在於環湖重巒疊峰,湖面遼闊,潭水澄澈;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七月平均氣溫不高於攝氏二十二度,一月不低於攝氏十五度,夏季清爽宜人,為避暑勝地。
潭東的水社大山高逾二千公尺,朝霞暮靄,山峰倒影,風光旖旎。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廟,自廟前遠眺,潭內景色,盡收眼底。南面青龍山,地勢險峻,山麓中有幾座寺廟,其中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唐玄奘的靈骨。西畔有一座孔雀園,養有數十對孔雀,能表演開屏、跳舞,使人倍添游興。東南的邵族居民聚落,有專供旅客觀賞的民族歌舞表演。泛舟游湖,在輕紗般的薄霧中飄來盪去,優雅寧靜,別具一番情趣。
日月潭又名雙潭,過去稱水社湖或龍湖。潭中有一小島,此島以北湖形如日輪,以南似新月,所以才稱為日月潭,現因蓄水建造發電廠,湖形變得像一張楓葉。攔河大壩長91 米,高48.5米,蓄水量為1.47 億立方米的水庫,水庫的泄水通過15公里長的隧洞注入日月潭,起到枯水時補充水源的作用。在未建水電站前,日月潭的湖水面積為4.4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4 米,湖面海拔726.8 米。電站建成後提高水位30 余米,潭邊低地盡被水淹,湖水面積擴大了70%,達到7.73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達19.1 米,湖周長35公里,平均水深40米。
[編輯本段]風景
日月潭是台灣島最著名的風景區。它位於西部的南投縣,是台灣省最大的天然湖泊,卧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山頭上。湖岸周長35千米,面積7.7平方千米,水深二三十米。水面比中國另一個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卻超過西湖10多倍。
台灣省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水域面積9平方公里,平時水深30多米。日月潭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所以這個小島被叫做「珠子嶼」,現在也叫拉魯島。以這個島為界,湖的北半部分圓圓的像太陽,湖的南半部分彎彎的像月牙,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來源。
日月潭本來是兩個單獨的湖泊,後來因為發電需要,在下游築壩,水位上升,兩湖就連為一體了。潭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故名珠仔島,現在叫光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如日輪,南半狀似上弦之月,因名日月潭。舊台灣八景之一的「雙潭秋月」就是由此而來。
日月潭四周青山環抱,山巒層疊,水映著山,湖面宛似一個巨大的碧玉盤。遠遠望去,潭中的美麗小島——珠仔島,卻像玉盤托著的一顆珠子。珠仔島把湖面分為南北兩半:東北面的形狀好像圓日,故叫日潭;西南邊的如同一彎新月,故稱月潭。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慶祝台灣光復,珠仔島已改名為光復島。
日月潭美景如畫,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景色變幻無窮。尤其是秋天夜晚,湖面輕籠著薄霧,明月倒映湖中,景色更為佳麗動人。每年中秋圓月當空時,高山族的青年男女扛著又長又粗的竹竿,帶著綵球,來到潭邊跳起古老的民間舞蹈。他們重演著征服惡龍的民間故事,把太陽和月亮頂上天,讓日月潭永遠享有日月的光輝。
日月潭四周,點綴著許多亭台樓閣和寺廟古塔。山腰的玄奘寺內存放著唐僧玄奘的部分遺骨。當地氣候四季宜人,冬天平均氣溫在15℃以上,夏季7月份只有22℃左右,是避暑勝地。
潭東的水社大山高逾二千公尺,朝霞暮靄,山峰倒影,風光旖旎。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廟,自廟前遠眺,潭內景色,盡收眼底。南面青龍山,地勢險峻,山麓中有幾座寺廟,其中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唐玄奘的靈骨。西畔有一座孔雀園,養有數十對孔雀,能表演開屏、跳舞,使人倍添游興。東南的邵族居民聚落,有專供旅客觀賞的民族歌舞表演。泛舟游湖,在輕紗般的薄霧中飄來盪去,優雅寧靜,別具一番情趣。
日月潭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長滿綠樹的山,而湖水又靜靜的,藍藍的,像一面鏡子,反周圍的山色倒映在湖裡。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晚上,映在湖裡的景色也不一樣,變來變去,就像傳說中的仙境。
日月潭四周的群山還有幾處名勝古跡。其中潭北山腰有文武廟,廟中有孔子像,左右有文昌君與關羽像,從廟里看出去,日月潭左右兩個湖,都看得清清楚楚。
[編輯本段]美麗傳說
寶島明珠——日月潭
關於日月潭的名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哩。話說很久以前,這個大潭裡住著兩條惡龍,有一天太陽走過天空,公龍飛躍起來,一口將太陽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過天空,母龍也飛躍起來,一口將月亮吞下。這對惡龍在潭裡游來游去,把太陽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擊的,像玩大珠球。他們只圖自己好玩,卻沒想到人世間沒有了太陽和月亮,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樹木枯萎了,鳥兒不叫了,稻田裡快成熟的稻穗也干癟了,家家戶戶的糧食吃光了,牛羊快餓死了,日子過不下去了……
日月潭捕魚郎這時,當地一對青年男女,聰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決心為人世間找回太陽和月亮。可是怎樣才能殺死惡龍呢?大尖哥和水社姐悄悄地鑽進惡龍居住的岩洞里,從惡龍的談話中偷聽到他們最怕埋在阿里山底下的金斧頭和金剪刀。大尖哥和水社姐歷盡艱險,頂風冒雨,跋山涉水,終於來到阿里山下,從山底下挖出了金斧頭和金剪刀。然後他們又回到大潭邊,恰好兩條惡龍正在潭裡玩耍太陽和月亮,大尖哥跳下潭去,揮起金斧頭,把惡龍砍得滿頭是血,遍體鱗傷,水社姐看準時機,用金剪刀剪斷了惡龍的肚子。兩條惡龍死了,可是太陽和月亮還是沉在潭裡。大尖哥摘下公龍的眼珠,一口吞下肚;水社姐摘下母龍的眼珠,也一口吞下肚。他們變成了巨人,站在潭裡像兩座高山,大尖哥用勁把太陽拋起來,水社姐就拔起潭邊的棕櫚樹向上托著太陽,把太陽頂上天空。接著水社姐用勁把月亮拋上了天空,大尖哥也用棕櫚樹把月亮頂上天空。太陽和月亮又高掛在天上,光耀大地,萬物復甦。草木活了,樹上的鳥兒又歌唱了,田野里稻穀又結穗了,人們歡呼雀躍。而大尖哥和水社姐從此變成了兩座雄偉的大山,永遠矗立在潭邊。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大潭叫做日月潭,把這兩座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直到現在,每年秋天仍然可以看到人們穿著美麗的服裝,拿起竹竿和綵球來到日月潭邊玩托球舞,學著大尖哥和水社姐的樣子,把綵球拋向天空,然後用竹竿頂著不讓它落下來,以此來紀念大尖哥和水社姐這對青少年英雄。

『玖』 誰有關於地球表面的資料只等5分鍾.

結構
如同其他的類地行星,地球內部從外向內分別為硅質地殼、高度粘滯狀地幔、以及一個外層為非粘滯液態內部為固態的地核。地核液體部份導電質的對流使得地球產生了微弱的地磁場。

地球內部的金屬質不斷的通過火山和大洋裂縫湧出地表(參見海底膨脹條目)。組成地殼大部分的岩石年齡都不超過1億(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殼年齡大約有44億(4.4×109)年歷史[2]。

總體來說,地球大部分的質量是由下列元素組成:

鐵: 34 .6 %
氧: 29 .5 %
硅: 15 .2 %
鎂: 12 .7 %
鎳: 2 .4 %
硫: 1 .9 %
鈦: 0 .05 %
其他元素: 3 .65 %

參見地球內部重力分布。

[編輯] 內部
地球內部溫度高達5270K。行星內部的熱量來自於其形成之初的「吸積」(參見重力結合能)。這之後的熱量來自於類似鈾釷和鉀這類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地球內部到達地表的熱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陽能量的1/20000。

地球內部分為:

0-60 千米 - 岩石圈
0-30/35 千米 - 地殼
30/35-2900 千米 - 地幔
100-700 千米 - 軟流層
2900-5100 km - 地核外核
5100-~6375 km - 地核內核

[編輯]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是太陽系中密度較大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質的密度只有大約3000kg/m3,所以一般認為地核處存在高密度物質-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約45億(4.5×109)年前,地球幾乎是由熔化的金屬組成的,這就導致了地球中心處發生高密度物質聚集,低密度物質移向地表的過程(參見行星分異作用)。地核大部分是由鐵所組成(佔80%),其餘物質基本上是鎳和硅。像鈾等高密度元素要麼在地球是稀少的,要麼就是和輕元素相結合存在於地殼中(參見長英礦物條目)。

地核位於古登堡界面以內,地核又以利曼界面為界分為兩部分:一個半徑約1250km的內核,即G層,以及一個在內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約3500km的液態外核,即E、F層。F層是地核與地幔的過渡層。

一般的,人們認為地球內核是一個主要由鐵和一部分鎳組成的固態核心。一個不同的觀點則認為內核可能是由單鐵結晶組成。包在內核外層的外核一般認為是由液態鐵質混和液態鎳和其他輕元素組成的。通常,人們相信外核中的對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轉-通過發電機理論(參見科里奧利力)-是產生地磁場的原因。固態內核因為溫度過高以至於不可能產生一個永磁場(參見居里點)。但內核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態外核產生的磁場。

最近的觀測證據顯示內核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轉的快一點:一年大約相差2°(Comins DEU-P82).

[編輯] 地幔

從地核外圍約2900公里深處的古登堡面一直延伸到約33公里深處莫霍界面的區域被稱作地幔。在地幔底部的壓力大約是1.40Matm(140GPa)。那裡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鐵和鎂的物質所組成。物質的熔點取決於所處之處的圧力。隨著進入地幔的深入的增加,受到的壓強也逐漸增加。地幔的下部一般被認為是固態的,上地幔人們則一般認為是由塑性物質所構成。上地幔區域物質的粘滯度在1021至1024Pa•s之間,具體數據依據深度而變化[3],所以上地幔才有可能緩慢地流動。

地球內核是固態、外核是液態、而地幔卻是固態或塑性的,其原因在於不同地層物質的熔點,以及隨著深度增加的溫度和壓強。在地表溫度足夠低,主要成分鎳鐵合 金和硅岩呈固態。地幔上層的硅岩基本是固態的,局部有熔化的,但總的說來由於溫度高且壓強較小,粘滯度相對較低。而地幔下層由於巨大的壓強,粘滯度要比上層的大得多。金屬質的鎳鐵外核因為合金熔點低,盡管壓強巨大,還是呈液態。最終,極大的壓強使得內核呈固態。

[編輯] 地殼
地殼指的是從地面至平均深度約33km深處的莫霍界面的地下區域。薄的洋底殼是由高密的鎂硅酸鐵岩(鎂鐵礦)構成。硅酸鎂鐵岩是組成大洋盆地的基礎材料。比較厚的陸殼是由密度較小的鋁硅酸鉀鈉岩(長英礦物)所構成。地殼與地幔的交界處呈現不同的物理特性:首先,存在一個使地震波傳播速率發生改變層稱做莫霍洛維奇分界面的物理界線面,一般認為,產生分界面的原因是因為上部構成的岩石包括了斜長石而下部沒有長石存在。第二個不同點就是地殼與地幔見存在化學改變-大洋殼深處部分觀察到超鹼性積累和無磁場的斜方輝橄岩的差別以及大洋殼擠壓陸殼產生的蛇綠岩之間的差別。

[編輯] 生物圈
參見主要條目:生命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仍然擁有生命存在地方。整個行星的生命形式有時被稱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覆蓋大氣圈的下層、全部的水圈及岩石圈的上層。生物圈通常據信始於自35億(3.5×109)年前的進化。生物圈又分為很多不同的生物群系。根據相似的存在范圍劃分為植物群和動物群。在地面上,生物群落主要是以緯度劃分,陸地生物群落在北極圈和南極圈內缺乏相關的植物和動物,大部分活躍的生物群落都在赤道附近。

[編輯] 大氣圈
地球由地核到大氣截面図.部分按照比例
參見主要條目: 地球大氣層

地球擁有一個由78%的氮氣、 21%的氧氣、和1% 的氬氣混和微量其他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組成的厚密大氣層。大氣層是地球表面和太陽之間的緩沖。地球大氣的構成並不穩固,其中成份亦被生物圈所影響。如大氣中大量的自由二價氧是地球植物通過太陽能量製造出來的。離開這些植物,氧氣將通過燃燒快速與物質重新結合。自由(未化合)的氧元素対地球上的生命意義重大。

地球大氣是分層的。主要包括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逸散層。所有的層在全球各地並不完全一致並且隨著季節而有所改變。

地球大氣圈的總質量大約是5.1×1018kg,是地球總質量是0.9ppm。

[編輯] 水圈
參見主要條目:海洋

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表面含有液態水的行星。水覆蓋了地球表面71%的面積(97%是海水3%是淡水[4])。水在五大洋和七大陸都存在。地球的太陽軌道、火山活動、地心引力、溫室效應、地磁場以及富含氧氣的大氣這些因素相結合使得地球成為一顆水之行星。

地球正好出在足夠溫暖能存在液態水的軌道邊緣。離開適當的溫室效應,地球上的水將都會凍結為冰。古生物學證據顯示如果藍綠藻(藻青菌)在海洋中出現晚一點,溫室效應將不足以維持地球表面液態水的存在,海洋可能在1000萬至1億年間凍結,發生冰川紀事件。

當時在像金星這樣的行星上,氣態的水阻止了太陽的紫外輻射。大氣中的氫被吹過的太陽風離子化,其產生的效果雖然緩慢但結果卻不可改變。這也是一個金星上為何沒有水的假說:離開了氫原子,氧氣將與地表物質化合並留存在土壤礦物中。

在地球大氣中,還存在一個薄薄的臭氧層。臭氧在平流層吸收了大氣中大部分多餘的高能紫外輻射,減低了裂化效應。 臭氧只能由大氣中大量自由二價氧原子產生,所以臭氧的產生也依賴於生物圈(植物)。地磁場產生的電離層也保護了地球不會受到太陽風的直接襲擊。

最後說明的一點是,火山活動也持續的從地球內部釋放出水蒸汽。地球通過水和碳對地幔和火山中的石灰石消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參見行星築造學)。據估計,仍存留在地幔中的水的總量是現在海洋中所有水數量的10倍,雖然地幔中的大部分水可能從來不會釋放到地表。

地球水界的總質量大約是
自然地理

[編輯] 氣候
參見主要條目氣候

因為地球氣候從亘古到現在都有發生巨大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將繼續演進,很難把地球氣候概括。地球上與天氣和氣候有關的自然災害包括龍卷風、台風、洪水、乾旱等。

兩極地氣候被兩個溫度相差並非很大的區域分隔開來:赤道附近寬廣的熱帶氣候和稍高緯度上的亞熱帶氣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區也差異巨大,降水量從一年幾米到一年少於一毫米的地區都有。

[編輯] 地貌

一個使用Plate Carrée投影法組合衛星照片形成的地球表面地形圖(請點擊放大)海陸分布 地球總面積約為5.10072億km2,其中約29.2%(1.4894億km2)是陸地,其餘70.8%(3.61132億km2)是水。陸地主要在北半球,有四個大陸: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澳洲大陸和南極大陸,另個還有很多島嶼。大洋則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個大洋及其附屬海域。海岸線共356000千米。

極端海拔:

陸地上最低點:死海 −418米
全球最低點:太平洋上的馬里亞納海溝 −11,034米
全球最高點:珠穆朗瑪峰(聖母峰) 8,844.43米

[編輯] 自然災難
主條目:自然災害 大部分地區以及其間生物都遭受過類似熱帶氣旋、颶風、或台風這樣的極端天氣。也有很多地區發生過地震、山崩、海嘯、火山爆發、龍卷風、灰岩坑(地層下陷)、洪水、乾旱以及其他氣候異常和災難。

[編輯] 人文地理

[編輯] 自然資源
參見自然資源條目

地殼中包含大量化石燃料沉積:煤、石油、天然氣、甲烷包合物。這些沉積物被人類使用用來製造能源和作為其他化學物的給料。
在腐蝕和行星築造作用下,含鐵礦石組成了地殼。這些金屬礦石包含了多種金屬質和有用的化學元素。
地球生物圈能夠產生大量有用的生物產出,包括(但不限於)食物、木材、葯物、氧氣。生物圈還能回收大量有機垃圾、地面生態系統是依賴於上層土和新鮮水的,而海洋生態系統依賴於陸地上沖刷後融解的的營養物。
人類開發地球的自然資源是很普遍的。

這些資源中的一些,比如化石燃料,是很難短時間內是很難再重新產生的。這稱作不可再生資源。人類文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掠取已經成為現代環保主義運動的重要論爭之一。

[編輯] 政治地圖
陸地邊界:

全球陸地邊界總共250472千米(共享邊界只計算一次)。其中的兩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是交界國家最多的,各自和14個國家接壤。有43各國家和地區是內陸國家:阿富汗、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不丹、玻利維亞、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中非共和國、查德、捷克、衣索比亞、梵蒂岡(梵蒂岡城國)、匈牙利、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寮國、賴索托、列支敦斯登、盧森堡、馬拉維、馬里、摩爾多瓦、蒙古、尼泊爾、尼日、巴拉圭、盧安達、聖馬利諾、斯洛伐克、史瓦濟蘭、瑞士、塔吉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土庫曼、烏干達、烏茲別克、西岸、尚比亞、辛巴威; 還有兩個國家是雙重內陸國家、列支敦斯登和烏茲別克。
有97個國家和其他實體是沒有和其他國家接壤的島國,他們包括: 美屬薩摩亞群島、安哥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盧巴、亞什摩及卡地爾群島、巴哈馬、巴林、貝克島、巴貝多、印度礁、百慕達群島、布威島、英屬印度洋領土、英屬維京群島、維德角、開曼群島、聖誕島、克里普頓島、科科斯群島、科摩洛、科克群島、珊瑚島、古巴、塞普勒斯、多明尼加、尤羅帕島、福克蘭群島、法羅群島、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國南半球及南極屬地、Glorioso群島、格陵蘭、格瑞那達、關島、格恩西島、賀得及麥唐納群島、豪蘭島、冰島、牙買加、央麥恩群島、日本、賈維斯島、澤西、約翰斯頓環礁,萬諾瓦島、金曼礁、吉爾巴斯、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馬爾他、人島、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模里西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中途島、蒙特色納、諾魯、納弗沙島、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紐鄂島、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爾米拉環礁、西沙群島,菲律賓,皮特克恩島、波多黎各、法屬留尼旺、聖海倫娜、聖吉斯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耶和密克羅、聖文森和格林納丁斯、美屬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錫爾群島、新加坡、索羅門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島、南沙群島、斯里蘭卡、斯瓦爾巴、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omelin 島、土克斯和開科斯群島、吐瓦魯、萬那度、維京群島、威克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台灣。
海事宣言:

有各種情況存在。但是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遵守1982年制定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索賠請求。
毗鄰區: 大部分為24海里(NM),但可以改變
大陸架:大部分為200米或探索深度,也有宣稱為200NM或到大陸邊緣邊際的
專署捕魚區:大部分宣稱為200NM,但可以改變
專署經濟區:大部分為200NM,但可以改變
領海:大部分為12NM,但可以改變
註:與鄰國的邊界狀況在一些情況下阻止了很多國家擴展他們的捕魚區和經濟區達到完全的200NM
43個國家和區域是完全內陸的(參見內陸國家)

[編輯] 土地使用
可耕地: 10.73%
永久農耕地: 1%
其他: 88.27% (2001年)

灌溉土地:

2,714,320km2(1998年)

[編輯] 人類

宇航員Bruce McCandless II正在進行太空行走人口:6,525,170,264 (2006年7月,[5],美國中央情報局)

兩個人類目前居住在環繞地球的國際太空站軌道上。國際空間站成員每六個月輪換一次,所以在輪換期間會有更多的人類在空間站上,有時還會有其他的人類在大氣外短暫「旅行」一番。

總體說來,截至2004年,大約有400名人類出過地球(到太空)。他們中的大部分都稱對地球重新獲得理解並且了解到其對維系人類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同時他們也都對地球在太空中的美麗而驚訝不已。這些是他們(人類)在地表生活時所無法感受到的。

參見空間殖民條目

地球上最北的人類定居點是加拿大埃斯米島的Alert。最南端的人類定居點是南極洲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這個美國南極站幾乎就在南極點上。

年齡結構:

0-14 歲: 27.8% (男性919,726,623; 女性870,468,158)
15-64 歲: 64.9% (男性2,117,230,183; 女性2,066,864,970)
65 歲以上: 7.3% (男性207,903,775; 女性 263,627,270)
由於一些國家不維護年齡結構的信息、因而在總世界人口和全球年齡結構共計之間存在輕微的誤差(2005年)

年齡中位數:

總計:27.6歲
男性:27歲
女性:28.2歲(2005年)
人口增長率:

1.14%(2005年);7300萬人/年; 每日20萬
出生率:

20.15新生人口/1000人(2005年);1.4億/年;每日38.36萬
死亡率:

8.78死亡人口/1000人(2004年);6000萬/年;每日16.44萬
性別比:

出生: 1.06男嬰/女嬰
15歲以下:1.06男孩/女孩
15-64歲: 1.03男人/女人
65歲以上: 0.79男性/女性
總計:1.01男性/女性(2005年估計)
出生嬰兒死亡率|嬰兒夭折率:(2005年估計)

總計:50.1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男性:52.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女性:48.0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平均壽命:

全部人口:64.33歲
男性: 62.73歲
女性: 66.04歲(2005年估計)
總出生率:

2.6嬰兒出生/婦女(2005年估計)

[編輯] 識字能力
15歲以上具有讀寫的能力

總人口: 77%
男性: 83%
女性: 71% (1995年)

[編輯] 政府
地球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一個統治全行星的政府機構。目前,地球陸地表面除了南極洲,所有區域都被某個國家宣稱所統治。目前,還存在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但聯合國主要是一個國際溝通論壇,它只擁有有限的實現法律的能力和實力。

政區(參看世界政區)

地球上目前共有271個國家,屬地以及其他統治方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