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地理會議二號通知
⑴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⑵ 中國自然地理狀況
(一)地形概況:
1.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利於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三水")
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為 1000米~2000米
第三級階梯:東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面積佔2/3)
優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
劣勢:耕地有限;阻礙交通
3.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 昆侖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相連)
南北走向:賀蘭山 ; 橫斷山脈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二)氣候概況
1.氣溫分布和溫度帶的影響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緯度位置及冬季風
溫度帶:五個溫度帶和高原氣候區
降水特點 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
降水年際變化:北方較大,南方較小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
四類干濕地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3.氣候特徵 雨熱同期; 氣候復雜多樣
4.寒潮,台風和水旱災害頻繁
5.我國雨帶的推移(副高對於中國東部影響;夏季風進退形成的鋒面雨或鋒面氣旋)
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7月長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出現伏旱;9月雨帶南撤;10月雨季結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況
外流河和外流區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長江,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各大河的水文特徵有很大的差別
內流河和內流區:塔里木河為最大,內流區佔1/3
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多為季節性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
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2.湖泊概況
分類 鹹水湖和淡水湖 ; 內流湖和外流湖
兩大湖泊分布區 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 太湖,洪澤湖 ,巢湖 ,鄱陽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長江 流程最長(6300千米),流經11個省市.中國第一大河(世界上次於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最廣(180萬平方千米);流量最大(佔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可利用佔1/2 ;
黃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2/3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流程5500千米;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親河的奉獻:引黃灌溉,塑造的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華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
⑶ 在標題中引用會議名稱,如關於參加××會議的通知,該用書名號還是引號
既不用書名號,也不用引號
會議既不是書,也不是特指
當然,你的會本身有特指除外。如「七查一教育」會議
以下參考:
書名號:《 》 〈 〉
表示書籍、文件、報刊、文章等的名稱,亦用於歌曲、電影、電視劇等與書面媒介緊密相關的文藝作品。書名號里還有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裡面一層用單書名號。
書名號(雙書名號:《》,單書名號:〈〉),用於標明書名、篇名、報刊名、文件名、戲曲名、歌曲名、圖畫名等的符號。「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用書名號標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實施)「用在書名、篇名、歌曲名、影劇名、報紙雜志名和圖表名等。」(《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台灣學術網路三版)
書名號應成對使用,書名號內使用書名號時,使用單書名號。「書名號里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里邊一層用單書名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
書名號原為在文字下方(橫寫)或左方(直寫)畫浪線﹏﹏,現在中國大陸僅在古籍中配合專名號使用,但在香港及台灣仍被經常使用,但香港普遍學生都會因為麻煩而不會用橫線的書名號,而改用中國大陸規范的「《》」。
由於電腦和網路運用的普及,加上傳統書名號(﹏﹏)在電腦輸入和排版上的不便,現今台灣也漸漸接受使用「《》」和「〈〉」做為書名號。同GB/T 15834-1955的規定不同,台灣在使用書名號時,有時可以在並非嵌套的情況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單書名號。[1]
在英文等西方語文中,則以斜體字標示書名,如「Harry Potter」。
範例
雙書名號「《》」和單書名號「〈〉」。
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歌曲名、影劇名等,用「書名號」標示。例如:
《天龍八部》是金庸的作品。
你讀過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嗎?
露易絲在著名的《美國自然科學家》雜志發表一篇《七弦鳥的研究》。[1]
我很喜歡鄧麗君演唱的《小城故事》。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龍貓》很好看。
書名號里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里邊一層用單書名號。例如:
《〈中國工人〉發刊詞》發表於1940年2月7日。
書名與篇、章、卷名之間的分界,亦可用「間隔號」標示。例如:
《孟子·梁惠王》
《荀子·正名》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書名號的來歷
書名號「《》」,開始時人們叫它「尖括弧」。它的用處是標出文中書籍、報刊、篇章、歌曲等的名稱。但它是後來才有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還無此符號。
我國原來的書名號是一條曲線(波浪線)。但因為這種標點符號排印起來費事,因此很少使用。後來,為了印刷方便,節省人力物力,遇到書報刊名之類,就常用引號代替。
《》號原是俄文中的符號,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引號。20世紀50年代,在學俄語的熱浪中,不少人把《》搬用過來,用如引號。在實踐中,人們逐漸感到不能老是用引號來代替書名號,於是就有人以《》號專用作書名號,久而久之,便被人們所接受。
幾個書名號之間不用頓號.
如: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引號
引號種類
引號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有雙引號和單引號兩種,分別標志為「」和『』。
引號應用
一般用雙引號,引文內還有引文,就用單引號。雙引號和單引號反復使用。直接引用別人的話,用引號;間接引用別人的話,不用引號。連續引用幾個文段時,每段開頭都要用前引號,只在最後一段用後引號。
引號作用
1. 表示引語
2. 表示特定稱謂
3. 表示特殊含義需要強調
4. 表示否定和諷刺
5. 表示著重論述的對象
注意事項
引語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話。成語、格言、詩詞等, 也包括擬聲詞、音譯詞。特定稱謂指具有某些特點的名稱、簡稱、專用術語以及紀念日等。特殊含義指引號中的詞語在其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產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時,引文末尾標點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話獨立來用,末尾點號放在引號里邊。如果引用的內容是句子的一個組成部分,即引文沒有獨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點號(問號、嘆號可保留),整個句子該停頓處則停頓,該用何點號則用何點號。
引號是一種很重要的標點符號,它包括起引號(用「表示)和引回號(用」表示)兩部分。
[編輯本段]
應用示例
引號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說的話完整地記錄下來,分三種情形,例如:
1) 丫姑折斷幾枝扔下來,邊叫我的小名兒邊說:①「先喂飽你!」
2)「哎呀,真是美極了!」皇帝說,②「我十分滿意!」
3)「怕什麼!海的美就在這里!」我說。③
說明:例1)是說話人在前,說話在後的情形,例2)是說話人在中間,此前此後都是他說的話的情形,例3)是說話人在後面,前面是他所說的話。上述三個例句中的①②③處分別用冒號、逗號和句號,這是由引號所引發的固定搭配,不能變動。
間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話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隨語意拈來放在自己的話中的引用。這類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難發現它是引用。例如:
4)適當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豈但「你管得著嗎」,而且是順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現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形神兼備,充滿生機」。
6)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
由4)、5)、6)我們可以看出,跟引回號在一起的句號或逗號,都要放到引回號之後。如此相對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號或逗號等打在引回號之前。
一般地說,起引號跟引回號要成對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著一段地直接引用時,中間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號,該段段尾卻不用引回號。例如某人說了五段話,則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號,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卻不用回引號,回引號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號裡面又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例如:
7)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麼?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這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
引號除了引用外,還具有強調的作用,例如:
8)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
9)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
另外,引號還有反語的效果,用來表示諷刺和嘲笑。例如:
10)他們(指友邦人士)的維持他們的「秩序」的監獄,就撕掉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具。
例10中的引號,表明秩序是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標榜,其實一點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話正說,具有嘲笑的客觀效果。
引號總結
1:表示引用的部分。
2:表示特定的稱謂或著重指出的部分。
3:用於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
4:引號裡面還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
5:表示諷刺或否定的意思。
⑷ 跪求會議通知的擬定
會議通知
為了更好的管理公司發展本公司,更好的制定和完善2011年公司計劃,更好的貫徹公司的總體發展目標,特召開集團行政會議。
一.主要參會人員:
A區負責人:----
B區負責人:----
二.會議議程
1. 總結去年公司的發展狀況及取得成績
2. 今年的集團發展目標及計劃
3. 相關人員的負責事項
4. 各地區行政管理人員發言討論---問題
三.會議召開時間2011年2月18——?
四.具體時間安排:
上午會議時間安排
8:00——9:00 集團董事長發言
8:00——9:00 副總發言
8:00——9:00 副總發言
8:00——9:00會場休息時間
8:00——9:00會議發言
8:00——9:00 會餐時間
8:00——9:00 會餐時間
8:00——9:00休息時間
下午時間安排
2:00——3:00: 發言
2:00——3:00: 會餐:時間
2:00——3:00:休息時間
五.會議期間遊玩安排:
1.具體遊玩出發時間:
2.集合地點:
3.車輛安排:
4.遊玩休息及住宿安排:
六.會餐及住宿安排
會餐地點:
乘車方式:
住宿地點:
住宿房間主要有:
住宿房間號安排,到住宿賓館前台依次領取房間號。
七.車旅費用問題
汽車報銷標准:
火車報銷標准:
飛機報銷標准:
如果覺得可以的話,請記得給分。如果還需要其他事項:請給我聯系:573210026
⑸ 會議通知怎麼寫
會議通知看似簡單的公文,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寫得不好,不但會讓人誤事,還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做事馬虎,影響自己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不利於以後的發展。如何寫好會議通知呢?
工具/原料
會議通知、會議紀要
方法/步驟
1/6分步閱讀
掌握會議通知的幾大要素:
會議通知的要素是時間、地點、參加人員、會議主題、會議主持人。如果是外部的會議通知,還要寫明報到地點、攜帶資料、路程說明。這些必須寫得准確、簡明扼要、清楚,如果這些都丟三落四、含糊不清,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耽擱時間。寫好會議通知,一定要慎重、嚴謹,最好請別人審核一遍,因為自己有時很難發現錯誤。
2/6
會議通知的格式和主題:
會議通知有特定的格式,一般分為標題、主送單位、會議主題、抄送人員、會議主持單位、日期。主題相當重要,會議主題是會議的討論重點。整個會議要圍繞這個主題進行,不能偏題;如果沒有會議主題,則很可能會漫漫而談、甚至會發生無休止的爭論,造成的結果是: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解決實質問題。
會議直播方案_企業級視頻直播_各行企業活動會議直播
廣告
3/6
會議通知的發送時間:
會議通知至少要提前二、三天發送,因為各個參加人員要准備報告材料;如果是年度總結大會,更要提前,有時甚至得要提前一個月,因為准備材料的時間很長。如果是日常定期的會議,則可以隨意點。
騰訊會議_限時免費_快速連接音視頻,助力企業在線溝通
廣告
4/6
會議通知的通知形式:
一般黨政機關的會議通知都是列印在紅頭信紙上,通過書信的方式發送至各單位、部門;如果是企業內部的會議,以前也有紅頭信紙,隨著電子化辦公的發展,現在已經改成為郵件發送;郵件發送時,主送和抄送名單要設定好,主送為參加會議人員,抄送為總經理、總監等高層人物。
天貓電器城-網路會議攝像頭哪個好,精選數碼好貨,一站購齊!
廣告
5/6
會議通知的布置:
負責會議通知的人,一般要提前布置會場,會場布置包括:准備投影儀、凳椅、麥克風、錄音筆、筆記本電腦、整理各部門人的PPT文件、會議簽到表、食物和水,會議前與各參加人員的到簽情況。
6/6
寫好會議紀要:
會議的目的肯定是為了解決一些問題,會議正常進行後,負責寫會議通知的人,還得寫《會議紀要》,記載會議討論的重點、和發生的問題。會議紀要最好用筆記本電腦進行,打字速度要快,而且能迅速抓住重點。寫會議紀要最簡單的方法是用EXCEL表格記載,寫明發生問題、負責人、問題分析,要求解決問題的時間。會議紀要寫好後,要發送至各參加人員,並落實後續問題的跟蹤解決。
注意事項
隨著通訊的發展,很多單位採用網路會議,這樣即使人員分布在各個國家都能召開會議了。
⑹ 中國自然地理的GIS庫數據可以在哪裡下載到
supermap 5 全系列軟體模擬狗下載,原盤安裝原盤升級
支持官方網站下載的所有最新軟體
http://zyq111.vicp.net/down/SmALib50.dll
把這個文件版覆蓋原來權的文件就可以了
安裝盤可以在supermap官方網站http://www.supermap.com.cn/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