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分區特徵文檔
⑴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中國地理分區特徵文檔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⑵ 中國地理各區域的特徵
中國地理各區域的特徵
降水條件: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熱量條件:積溫由南向北遞減;
地貌條件:分為三級階梯,西高東低,地形多為山地,地形地貌復雜多樣!
⑶ 中國區域地理北方地區知識點文檔
了解北方地區的氣候、1月平均氣溫、年降水量、河流的汛期、植被、耕地類型、糧食作物、糖料作物、作物的熟制、傳統交通運輸方式、傳統民居等。
⑷ 中國地理區域的特徵
我國有四大地理區域: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版,東臨權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⑸ 讀中國地理分區圖 (1)寫出圖中序號代表的名稱:①______地區,②______地區.(2)①地區自然特徵為___
(1)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③北方地區、④南方地區、①西北地區和②青藏地區.
(2)①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新疆的東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魯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遜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全國降水最少的地方.總的來說,乾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②青藏地區的主體是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高、氣溫低,最大的自然環境特點是高寒.
(3)①地是我國的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乾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受降水的影響,從東到西(A→B→C),西北地區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
圖中界線Ⅰ是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四大區域中,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一月份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800mm等降水線通過的地方,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等.界限Ⅱ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吻合.圖中②青藏地區氣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帶由於地勢較低,氣溫較高,因而適宜耕作,成為農業發達地帶,被稱為河谷農業.④南方地區降水豐富,耕地以水田為主.
故答案為:(1)西北;青藏;(2)乾旱;高寒;(3)草原;荒漠草原;秦嶺;淮河;0;800;400;河谷;水田.
⑹ 關於中國地理各個區域的典型特徵是什麼
請問你是按什麼分類的?如果是地形的話,特徵就有很多啦!比如說:長江中下游平原氣候都較為濕潤。還有典型的季風氣候 。 如果是按照人口的話,就是黑河騰沖一線。人口分布不均勻。
⑺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及各區的主要特徵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不同學者有著不同規劃一下為具體舉例介紹:
1、華北—華夏文化—古都古跡名勝旅遊區
華北區位於我國黃河中下游,居於我國北部中樞地區,范圍包括北京、天津兩直轄市和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五省。華北是我國古文化的發祥地,以北京和西安等古都為代表,是我國人文旅遊資源種類最多,數量最豐富,分布最集中,質量最高的旅遊區;
歷史文化遺跡與名山海景渾然一體,也是我國以人文景觀為主並具備多種旅遊資源的旅遊大區,該去平原廣闊,交通發達,城市眾多,首都所在,區位優勢突出,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是全國最具實力的旅遊區。
華北旅遊區地貌類型比較全,主要由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冀北山地、山東半島組成。華北區基本上都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冬季漫長而乾燥、寒冷。大部分江河封凍; 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熱同季, 陝西南部漢中盆地和河南南部屬亞熱帶;春季乾旱多風沙,秋季則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華北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一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 她孕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 也使得處於黃河之濱的華北地區成為我國古代華夏文化的發祥地。
2、華中—荊楚文化—湖山峽谷旅遊區
華中區位於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是全國唯一既不靠海又無陸地國境線的旅遊區。區內河湖勝景眾多,名山峽谷特色鮮明,文化古跡豐富多彩,自然保護區原始獨特,大型水利工程舉世聞名,是我國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地區,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
本區內山地分布較廣多為區內河流的分水嶺,形成較多大型河谷盆地。主要地貌單元有鄂西山地、兩湖平原、鄂北山地等。本區地處中國中南部,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且各時氣候特徵明顯。冬季較溫暖且少雨,夏季全區炎熱而降水集中,春季溫暖且氣候多變,秋季天高氣爽。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3、華東—吳越文化—江南山水園林旅遊區
華東區地處中國的中東部,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二省一市,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面積公約35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人多地少,城鎮密集,文化、技術發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區。全區旅遊資源豐富,基礎條件優越,組合優勢顯著,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本區地勢西高東低,低山丘陵與平原相間分布,有著名的長江三角洲平原。雖地勢平坦但微地貌起伏,零星散布著島狀殘丘。本區屬於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冬溫夏熱、降水沛均勻。冬夏季風明顯交替,四季分明。冬季在猛烈寒潮的侵襲下最低氣溫可降至零下。
華東區為古吳越兩國爭雄之地。吳文化、越文化都起源於長三角地區,隨著歷史的演變,吳越文化所蘊涵的內容和精粹,不斷豐富和促進長三角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自三國吳大帝孫權定都建業,南北朝長期劃江而治,沿江的建業、京口等市鎮曾盛極一時。隋時修築的京杭大運河極大地刺激了長江下游的發展,促進了揚州、常州等城市的極大發展。自唐至清,揚州在江南乃至全國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4、華南—嶺南文化—亞熱帶、熱帶山水景觀旅遊區
華南旅遊區位於中國東南部,包括廣東省、福建省、和海南省。本區面臨東海、南海,海岸線曲折漫長,方便的海上交通為發展外向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本區成為中國經濟率先崛起的地方。
本區地貌主要包括右江谷地、西江谷地、珠江三角洲、粵東沿海以及閩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島嶼。區內地表侵蝕切割強烈,丘陵廣布。在長期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丘陵台地上發育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另外,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廣東北部和福建武夷山地區。
華南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以亞熱帶熱帶氣候為主,多海岸海島,四季溫暖高溫,一派南國風光。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其有三大主要來源。
一是固有的本土珠江流域文化。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二是南遷的中原文化,由於本區開發較晚,之前常為流放之所,因此本區深受中原文化影響。三是舶來的域外文化,嶺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甚至是唯一通商大港,從而讓外來文化給嶺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5、東北—關東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觀旅遊區
東北區位於我國東北部,是我國緯度最高的旅遊區。范圍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地處山海關以東的去取故稱「關東」。
廣闊的森林,夏糧冬雪的氣候,以及濱海風光、山川湖泊、火山奇景、特有動物、極光與極晝夜現象等,構成了以北國風光為特色的自然旅遊資源;清代前期滿族文化遺存為代表的歷史文物及以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風情,則構成了本區別具風採的人文旅遊資源。
本區是東亞夏季季風影響的北部邊緣地帶,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冬季漫長嚴寒,北部冬季長達7~8個月,南部長達5~6個月,大地封凍積雪不化,呈現一派北國風光。
遼闊的東北大地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成半環狀的三個帶最外的一環是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構成的河穀穀底, 其內緊接著高度不大的山地,西以大興安嶺為主幹, 東與伊勒呼里山、小興安嶺山地想姐,東有張廣才嶺、長白山地等。山河水環抱著松嫩平原和低濕的三江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關東文化是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外國文化三元文化基因的融合,其內涵豐富並不斷發展和傳承。 土著文化發展歷史最長,區域特色最濃的也是土著文化,其文化精神實質是粗獷、豪放和剛健的文化心態;
中原文化是隨著土著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大量流入而形成的,並成為本區文化的主體;外國文化是因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外國移民的流入而形成的,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城市建設、宗教、經濟、生活等方面卻也有著廣泛的影響。
6、西南—民族風情—奇山秀水、高山峽谷旅遊區
西南區位於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的東側,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岩溶景觀發育典型,分布廣泛;熱帶亞熱帶高山高原及峽谷風光獨特,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豐富多彩,特色突出,是我國旅遊業發展較重要的一個區域。
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該區憑借沿海沿邊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旅遊業必將進一步騰飛。本區包括廣西盆地、貴州高原、雲南高原、橫斷山脈大部等,其中貴州高原大部、雲南東部在地質史上都是海洋環境,碳酸鹽類沉積發育,石灰岩分布廣泛,本區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本區大部分位於亞熱帶,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雲南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四川西部為高原氣候區。雲貴高原上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宜人。
西南地區因為位於我國西南邊陲,交通閉塞,外來勢力的影響較小,加之我國政府積極推行少數民族政策,注意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使該區域少數民族的特色得以保存、發展,成為我國民族多樣性最為點香的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
7、西北—絲路文化—乾旱荒漠、綠洲旅遊區
西北區位於我國西北部,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該區位於歐亞大陸中部,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屬內陸型旅遊區,是我國與中亞等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本區地貌的特點是高山夾大型盆地,盆地內戈壁流沙千里。如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夾准噶爾盆地;天山與昆侖山、阿爾金山環抱著塔里木盆地。本區主要為荒漠環境,沙漠和戈壁分布面積甚廣,特殊的環境早就了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
本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差較大,日差較大尤為顯著,所以荒漠內部的夏季有「早著棉、 午穿紗, 懷抱火爐吃西瓜」一說。區內的吐魯番盆地因地理環境特殊,氣候炎熱異常,素有「火洲」之稱。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西北地區的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歐的商業要道,也是一條東西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路,並以溝通當時國際貿易最為突出。
8、內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風光旅遊區
內蒙區范圍為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從東到西直線距離2400多里,南北跨距1700 多公里。 地處中國北部邊疆,北鄰蒙古、俄羅斯。是我國跨經度最多的省,區面積約118.3萬平方公里。
本區地貌以高原為主,內蒙古高原坦盪開闊,微波起伏,在低緩丘陵陵間,分布有寬淺的碟形窪地。高原南部有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中段就是著名的大青山。大青山北坡平緩,南坡陡峭,是典型的斷層崖,由斷層陷落經黃河沖積而成為著名的河套平原,灌溉渠道交錯,綠樹成蔭,阡陌縱橫,美麗富饒,素有「塞外江南」美稱。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冬春季多風大,夏季溫暖而短暫。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10 多個民族組成,具有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文化。古老的蒙古族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比如過的是游牧生活,住的是方便拆卸的蒙古包等等。蒙古族在吃的方面也與漢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愛吃炒米、奶茶、手扒肉。
9、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遊區
青藏區位於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兩省區。高原上獨特的冰雪世界、高寒草原、湖泊熱泉,以及高原、高山峽谷與原始森林等構成了本區奇異誘人的自然旅遊資源,而具有原始色彩的藏族風情、宗教文化與禮制建築又構成本區神秘誘人的人文旅遊資源。
本區在登高探險、科學考察、民族風情旅遊開發上獨具優勢,是一個極富魅力、發展前景廣闊的待開發和正在開發中的旅遊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與南極、北極並稱為「地球三極」。
這里不僅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一片山的海洋。在這塊高海拔的地方,雪嶺橫空,大河奔涌,藍湖靜謐,令人心醉神迷。
青藏高原最鮮明的氣候特點為「高寒乾旱」 。由於地勢較高,使得其氣溫比同緯度偏低,高原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日溫差大;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乾季風大,陽關充足、太陽輻射強。
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青藏地區地表和近地面空氣白晝強烈增溫,但夜間冷卻迅速,一年內有較長時間出現政府溫度的交替變化。
10、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島、海灣現代風貌旅遊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其中香港和澳門分別位於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側,而台灣則與福建省隔海相望。香港的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約佔3/4,中間的大霧山脈主峰海拔957米是香港地區的最高峰,平原只佔1/4,耕地及池塘佔9.2%,荒山瘦瘠地佔 74.8%。
澳門半島原為小丘陵地帶,平地多為填海而成,占現島面積的一半以上。台灣多山佔全島面積2/3,山脈集中分布在中東部,自東向西有台東、中央、玉山、阿里山等諸列平行山脈。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國東部地區最高峰。香港、澳門同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微冷乾燥,春秋短兩季不明顯。
台灣中部被北回歸線橫穿,全島屬於亞熱帶—熱帶海洋性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多風。香港、澳門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 其文化是一種以中華文化為主, 兼容英國、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榮文化——中西文化。
香港、澳門現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跡,建築物大都具有「以中為主,英葡結合」的特色。台灣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除島上的當地居民外,大部分居民皆來自中國大陸,尤以福建為多。
⑻ 中國地理的四大分區以及世界地理十三個分區的自然、經濟特徵
十三個世界分區是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歐、東歐、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 1 東亞 自然地理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地形復雜多樣,總體上是西高東低,氣候以溫帶季風性和亞熱帶季風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東亞以西高東低,階梯形分布。 人文地理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日本人口總量也位於前十位。國家有:中國,韓國,蒙古,日本,朝鮮。 2東南亞 自然地理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常年高溫多雨,沒有冬季,這里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地勢比較平坦,島嶼分布極多,是世界島嶼最多的地區。僅印度尼西亞就有13667個。也是火山多發區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 人文地理 東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這里的佛教非常著名。(以泰國為最)旅遊業十分發達。近年來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國家有: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 3南亞 自然地理 南亞位於亞洲南部,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溝通了亞洲東部和歐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冷,熱,雨三季更替變換。這里的河流主要有印度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其中孟加拉國被稱為「千河之國」。沿海島嶼,沙洲眾多。 人文地理 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主要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上的第二大人口國————印度。孟加拉國人口也位於前十位。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們信奉佛教。國家有:印度,孟加拉國,不丹,錫金,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 4中亞 自然地理 中亞位於亞洲中部,地形以高原為主,氣候是最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一年四季溫差變化較大,氣候乾燥,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區,部分國家以沙漠和半沙漠為主。 人文地理 中亞農牧業比較發達。信奉伊斯蘭教,以采礦業,食品加工為主。國家有: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 5西亞和北非 自然地理 西亞位於亞洲西部,這里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塞。氣候以地中海式氣候為主,礦產豐富。尤其是石油資源,佔世界的一半以上,農業比較發達,土耳其安哥拉山羊很有名,信奉伊斯蘭教。 人文地理 西亞各國領土都比較峽小,經濟以石油為主。這里是世界上戰爭至今還在上演的地區。國家有:土耳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塞普勒斯,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阿曼,伊朗,阿富汗,阿聯酋,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巴林,卡達。 北非 自然地理 北非位於非洲北部。這里北靠地中海,西部是大西洋,東部是紅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特別是埃及,被世界稱為「咽喉位置」,氣候乾燥,經濟以農業為主。蘇伊士運河為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 人文地理 埃及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輝煌,有金字塔,旅遊業十分發達。國家有: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利比亞。 6撒哈拉以南非洲 自然地理 這里是世界上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常年乾燥,(剛果除外)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動物學家把這里稱為「動物樂園」。沿海地區以熱帶海洋性氣候。人口比較稀疏。這里有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世界著名非洲大裂谷。 人文地理 這里多為非洲黑人。英語為官方語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公路,鐵路是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國家有:剛果,安哥拉,坦尚尼亞,盧安達,蒲隆地,尚比亞。 7西歐 自然地理 西歐位於歐洲西部,這里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島嶼分布不多,以平原為主。只有法國境有部分高山。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歐洲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 人文地理 西歐以白人為主,文化發達,有以香水,服裝為代表的法國,也有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英國。荷蘭的鮮花和木鞋很有名,比利時被稱作歐洲的總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中心就是布魯塞爾。國家有: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愛爾蘭。安道爾。 8東歐 自然地理 東歐位於歐洲東部。這里是歐洲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土地以平原為主,氣候呈區域特徵,由西向東,由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過渡。河網稠密,湖泊眾多。煤,銅,鉛,儲藏較大。 人文地理 國家有: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工業農業都比較發達,鋼鐵,有色冶金,紡織輕工業也相當規模,農業以糧食為主,波蘭首都有「綠色之都」美譽。 9北亞 自然地理 北亞位於亞洲北部 ,這一地區主要是俄羅斯的東部和北部,以平原和苔原為主。冬季特別漫長,寒冷,乾燥,資源豐富,特別是煤和石油,這里是俄羅斯主要生產石油地區。北部島嶼分布較廣。 人文地理 不詳。 10北美 自然地理 北美位於美洲北部,地形復雜多樣,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有高山,氣候多樣,既有寒帶和溫帶針葉林氣候,又有南部的熱帶氣候,這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世界聞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礦產區。 人文地理 北美是世界上經濟的中心,主要以美國,加拿大為主,城市化很高,機械化生產聞名,漁業,農業,工業,信息產業,都極為發達。美國工農業生產規模。國民生產總值均居世界首位,工業以汽車和建築業為重要支柱,電子,電力,機械,化工,航天能源都極為發達。交通體系完備,有全球高度的航空運輸網,和發達的公路交通。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古巴,巴哈馬,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格瑞那達,巴貝多,多米尼克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1拉美 自然地理 拉美位於美洲的南部,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的以南地區。這里是世界上熱帶雨林分布最多的地區,僅巴西就佔到3/4,氣候以雨林氣候為主,南部以高山氣候,沿海也有海洋性氣候,這里的資源豐富,特別是水資源,森林資源。 人文地理 拉美自擺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西方統治,經濟發展很快,農業為主,但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其土地和經濟總量佔到整個拉美的一半以上,阿根廷的畜牧業世界聞名,其中以牛肉的生產出口世界第一。巴西和阿根廷還是世界足球之鄉。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蘇利南,蓋亞那,法屬蓋亞那,厄瓜多,秘魯,智利,玻利維亞。 12大洋洲 自然地理 大洋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最乾燥的一個洲,這里分布著廣大的沙漠,只有沿海少部分地區是適合人類居住,氣候以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草原和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人口稀少。以礦石為最,澳大利亞的鋁土,鐵,鈾,鉛,鎳,鋅含量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人文地理 大洋洲以澳大利亞為典型的國家,這里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動植物珍稀獨特。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地帶。澳大利亞的游泳很有名,旅遊業十分發達。公路,海運和航空有很大的規模。紐西蘭主要有南北二島,旅遊業較為發達,以陸路交通為主,畜牧業發達。 國家有: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湯加,萬那杜,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西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斐濟。 13南極 自然地理 南極洲是目前沒有受到破壞的唯一一塊大洲,這里雖然有許多冰山,可以說水資源非富,因為是常年不化的冰山。所以卻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洲,也是海拔最高的洲,常年積雪,冰川,狂風,農作物皆不能生長。 人文地理 很少,只有部分科學家在此考察,目前有許多國家加大了開發的力度,以淡水和漁業為主,建立了科學考察站,我國有中山站,長城站。
⑼ 讀「中國地理分區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 (1)圖中C地區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是___________,D地
(1)高寒乾旱
(2)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