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縣人文地理
1. 湖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徵
湖南屬於內陸省份,位於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於全境而簡稱「湘」,全省面積過半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地圖坐標為東經109°—114°、北緯20°—30°之間,相鄰有六個省市即廣東、江西、湖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重慶直轄市。
地 勢
全省以中、低山與丘陵為主,面積約為14.9萬平方公里,佔70.2%;崗地與平原約為5.2萬平方公里,佔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里,佔5.3%。本省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有雪峰山脈,南部為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地區大多為丘陵、盆地和河谷沖擊平原,除衡山高達千米以外其他均為海拔500米以下,湘北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 平原,地勢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狀匯入洞庭湖。
最高點位於石門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湖南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為炎陵(原「酃縣」)的斗笠頂海拔2052米,桂東的八面山2042米,城步的二寶頂2021米和道縣的韭菜嶺2009米。
武夷山脈位於湘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山地地勢大致從西北向東南漸降。澧水的源流與支流多發源於西北流向東南,成為平行狀水系注入幹流,最後轉向東北方向流入洞庭湖。
湘西北的雪峰山脈地勢較高,南端高達1500米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雪峰山脈為資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貫穿於湖南西部,成為湖南西部地區交通的主要屏障。
湘南邊緣山地屬南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為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湘中大部屬湘中丘陵,台地廣布,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間,紅岩盆地眾多,主要盆地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和攸縣盆地等,均為紅岩盆地,盆地沿河區域常有河流沖積平原,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與農業區。從形態上看,湘中丘陵的起伏與高度不完全一致,丘陵的頂部比較平坦。衡山位於丘陵台地之上,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為中國名山五嶽之一的南嶽。
湘北為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河流、湖泊分布廣,堤垸眾多。一般的堤垸邊緣的位置較垸心高,土壤以粉沙壤土或輕粘土為主,土壤肥沃,為重要產糧區。
地 貌
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 ,僅佔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佔22.58%;500—800米地貌佔18.43%;800米以上地貌佔11.72%。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佔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
面 積
湖南省土地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全省農用地面積1790.72萬公頃,建設用地137.36萬公頃,未利用地190.45萬公頃。根據「十一五」規劃目標:到2010年,湖南省耕地保有量為377.20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36萬公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38.50萬公頃以內,全省平均土地產出效益達到491.91萬元/平方公里 。
地 質
分屬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羅翁綏寧大斷裂向北東經安化,寧鄉至長壽永安大斷裂一線為界,其北西為楊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東南為南華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發育,晚元古代以後的地層出露齊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構造運動在湖南均表現明顯。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受到三個地質成礦構造單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皺區,二是雪峰的隆起區,三是湘中、湘東南褶皺區,構成了湘中、湘南兩個大的成礦帶。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之稱,礦藏豐富,礦種齊全,質量優良。在全世界已發現的160多種礦種中,湖南有14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銻、鎢、鉍、雄黃、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錳、釩、錸、芒硝、砷、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岩漿活動較弱,湖南是一個弱震,少震區。
土 壤
地層發育較齊全,土壤類型多樣。根據分類原則和土壤的具體情況,可分為鐵鋁土綱、淋溶土綱、半淋溶土綱、初育土綱、水成土綱、半水成土綱和人為土綱等7個土綱,紅壤、黃壤等13個土類,29個亞類,129個土屬和463個土種。沿武陵~雪峰山東麓一線劃界,以東紅壤為主,以西黃壤為主。洞庭湖平原為潮土、紫湖泥地區;湘中為丘陵紅壤、紫色土、水稻土地區;湘南為中低山丘陵黃壤地區;湘西為中低山石灰土,黃壤地區。紅壤840.88萬公頃,佔全省土壤總面積約50.4%;水稻土275.59萬公頃,佔16.5%;黃壤210.64萬公頃,佔12.62%;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佔16.54%;紅粘土、石質土、粗骨土、草甸土佔3.94%。
2. 江南是指哪幾個省啊
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是以楚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中南部、江西部分地區。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史記·秦本紀》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早期出現的江南指的便是現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區。《後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庄、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那個時期的江南往往指的都是湖南、湖北一帶。
到了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到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部分等地。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開始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在之後的宋代也一直沿用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的稱謂),也是從這里成為定義現代江南概念的開端。
唐宋設立的江南東道範圍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蘇南部地區。江南西道範圍涵蓋了江西、湖南和湖北、安徽兩省南部。後將江南西道演化為今江西省;而江東地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南部地區。這個由江東核心區域組成的小江南,從區域的共同性上來講,該地區的風俗、社會經濟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一致性。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清代江南省即如今江蘇省和安徽省的統稱,兩江總督指的便是江南省與江西省,但文化意義上的「小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江東、吳或三吳地區。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狹義的江南指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廣義江南涵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即今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
3. 道縣的人文地理有哪些
道縣道江鎮東門村是清朝大書法家何紹基的故里,村民立志傳承先祖文化,他們自發創辦了農民書法協會、何紹基書法院,村小學開設了何紹基書法課。目前,全村已有超過半數的農民在勤練書法,成了名副其實的農民書法村。 湖南省道縣是一個小縣城,但每年的龍舟比賽卻是搞的有聲有色。在這個小縣里,每年的五月初一是全縣人民的節日,龍舟比賽一比就是五天。參加的絕大部分是農民。在這里,龍舟比賽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文化。 1、選「龍頭」 每條龍舟人數一般在三十左右,在船頭有一個人進行指揮,控制龍舟的方向,給大家鼓勁。稱之為「龍頭」。但這個「龍頭」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的。一般情況,每條龍舟上的槳手都是一個宗族的人,而「龍頭」可以不是這個宗族裡面最有錢的人,但他必須是裡面最有威望的人。是這條龍船的領袖,全隊的吃住等一切開銷都由他負責。 2、偷「龍骨」 所謂的「龍骨」就是拼湊龍舟的一塊長條木板,在龍舟的下面。傳說「龍骨」的好壞決定了龍舟行進的快慢。「龍骨」的獲取是要「偷」的。偷「龍骨」的人到別人的林子裡面砍伐,被別人發現後,迅速逃跑,人們就在後面追。人們的風俗中認為,只有偷取的「龍骨」拼成的龍船跑的才快。 3、塗「雞血」 龍舟比賽開賽之前,宰殺公雞,把雞血塗抹在船身上,以取「吉利」之意,寄予人們對於生活的美好願望。 龍舟比賽在道縣每年端午前後都要開展,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雖然現在的一些風俗已經和以前有所不同,但龍舟比賽融娛樂與競技為一體的文化形式在道縣卻繼承和發展下來,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貴州崟道縣人文地理人口怎樣
道真縣位於貴州省最北部,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西北、東北與重慶市內南川區、武隆縣、彭水容縣毗鄰;西南、東南分別與正安縣、務川縣接壤。南距遵義市區180公里、貴陽市區338公里,北至重慶市區160公里,是黔中經濟區連接成渝經濟區的「結合部」,是黔渝開放合作的橋頭堡。
道真縣轄1個街道、11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常住人口為24.42萬人 ,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800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