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省級行政區化

地理中國省級行政區化

發布時間: 2021-02-21 03:28:26

『壹』 中國新省級行政區劃分

很久以來網上就傳著祖國要對現行的行政區劃開展大動作,將目前的30多個省級行政區劃擴編為50個!原來僅僅限於部分網友自我陶醉階段,可是2004年民政部區劃地名司某官員在香港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中國的行政區劃改革將在兩年內完成。並認為,中國設立50個省級行政區比較合適。這似乎進入了官方實質性運作階段,時間已經過去兩年,我們看到的還是34個省級行政區而不是他們所期望的50個!如果沒有花眼,50似乎和美國的州數目有了驚人的一致,讓我們想起了諸多領域的改革都要效仿大洋彼岸的那個曾經被我們罵得狗血噴頭的國家,莫非連我們的行政區劃也要效仿人家嗎?當然這只是草民瞎猜。根據某些官員和學者的公開表態,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的各級政府減員增效,擺脫拖沓冗員的局面,成為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個人堅決不敢苟同這種所謂的高效行政區劃劃分體系,原因想想也能自圓其說,不知是否合理,也不知是否過於保守,畢竟咱還做不到高瞻遠矚。個人認為不管什麼改革,還是小平同志那句話,黃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政府改革尤其如此,目前行政體系的改革關鍵是要提高行政效率,求真務實,能夠真正為百姓辦事,為民謀利益,做到「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能夠為國家經濟發展起到有力的領導作用和積極的推動作用。那麼,這50個行政區劃真的能實現改進中國的版圖、實現提高行政效率的初衷嗎?給縣市以更大的自主權是否真的就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呢?這些只有實踐來檢驗,下面就談談個人的反對意見。

其一,這種劃分方法打亂了幾千年來基本形成的地域文化圈范圍,打破了幾百年來基本形成的地域、家鄉認同意識。以河南省為例,假使某人原來屬於河南商丘,這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歷來屬於中原文化圈,喜歡聽豫劇,操中原官話方言,出門人家問哪裡人,即使是商丘某縣的,某人也會說我是商丘人,我是河南人。可是現在呢,卻要劃歸淮海省(網上數據,僅作參照物使用),成了沿海地區,當然還是這個未來省份的邊緣內陸,而且從此要向徐州匯報工作,從此沒有了一點中土大地的氣息。相應的,原來的河南省分裂為三個省份,中原文化圈只剩下了鄭州一脈。其他的諸如齊魯文化圈、巴蜀文化圈、荊楚文化圈、江浙文化圈、嶺南文化圈、雲貴文化圈、各少數民族文化圈等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分割裁切。不知道數百年後我們還能存留下什麼多少地域文化傳統、民俗民風。

其二,名為精兵簡政,實為不同利益集團為了共同的利益追求而採取的擴張僭越,追求利益平衡。有專家說過如果實行50劃分有兩方面的擔心,一是有些地方謀求縣升市,縣級市成為地級市,目的在於追求級別的提高,權力的擴大。行政區劃由小變大,但行政機構卻沒有精簡,行政職能卻沒有向積極方面轉換。這樣客觀上造成吃皇糧的官員增加1/3多,政府機構重復,管理成本加大。二是市場經濟要求各種資源完全由市場優化配置,但行政區劃越分越細,反而容易形成地方壁壘,割據增多,協調困難。就拿北京和天津來說,沒有像美國的華盛頓和紐約一樣協調好。北京機場忙,為什麼沒有把貨運轉到天津機場。因此,50個省的劃分將有可能加劇地方壁壘的形成。現在湖南的長沙、株洲、湘潭要搞經濟圈,如果分成三個省,能否搞成?因此這位專家認為,行政區劃的改革要慎之又慎,要走市場和立法的路子。這一改革急不得,盲目只會帶來教訓而不會積累經驗。

其三,50個省級行政區劃觸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質性問題,背離了「五個統籌」的原則。根據目前網上流傳的草稿可以看出,這樣的50個行政區域完全是根據「強強聯手+弱弱結合」的指導方針做出的理想化構想。沿海省份出現了靠海經濟發達地區實力強的地市組合對抗內陸實力相對較弱的地市組合,以經濟條件整體相對較好的山東省為例。濰坊、煙台、威海、青島四個地級市組成所謂的膠東省,形成頗有規模的半島都市圈,這樣倒好甩掉了內陸的窮兄弟,真的顯示出財大氣粗來了,以後說話底氣也足了,不比原來隸屬於山東省的時候,外地人問你是哪裡人,你說青島人,如果別人重復一下說「哦,山東人啊」,你還要強調一下自己屬於靠海的青島血統,跟沿海的山東省份的血統是有區別的。然後西部的德州、濟南、濱州、聊城、菏澤等地市組成新山東,這樣的社會主義新山東不知道要奮鬥上多少代純朴的山東人才能實現現在提倡的 「大而強、富而美」啊!當然,我們看到山東近幾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沿海貢獻的,但是山東對於沿海地區的基礎投資也要遠遠高於它的內陸地市,甚至很大一部分內陸的貢獻也提供給了沿海的貴族們,而如果實行新的行政體制,那麼幾十年的辛苦投資將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留下的仍舊是未能得到及時重視的窮底子。50 的劃分只能導致富的越富,窮的越窮,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將真正的成為上代人的夢。

其四,50個省級行政區劃改革的投入之巨將創歷史新高,讓國人不敢想像。曾經有報道稱西北地區某市「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兩個區名改了3個字,直接費用達到近300萬元。而當地政府則認為自己「抓住了第二代身份證更換和新地圖將出的有利時機」。 一個城市更名,還不是整個行政區劃變動就要耗資如此之巨,何況我們現在的50個省級行政區劃改革呢?更名也罷,行政區劃改革也罷,所有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門牌、公章、信封、稿紙、工作證都要更換;區內企業的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銀行賬戶、衛生許可證,居民的身份證和戶口簿統統要換一遍,全國交通通訊中的相關航站、台站名稱需要隨之更改,全國各地出版的涉及該地名稱的地圖也要修改重印。剛剛看到新聞說2008年我國要完成第二代身份證的更換工作,那我們的50行政區劃是不是也要和西部某市一樣去趕這趟機會難得的便車呢?

下面我就個人接觸的資料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以下行政體制金字塔的根基鄉鎮政府都在做什麼呢?曾經看到一篇報道,說到近幾年開展精簡政府工作人員的改革,合並鄉鎮,提高辦事效率,解決人浮於事的弊端,對人民負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可是事實上卻事與願違,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鄉鎮合並,勢必有一批工作人員要下崗,重新擇業,可是習慣了這種工作崗位的人是捨不得丟下人民公僕這個稱呼的,所以為了繼續「為人民服務」,他們使用手中暫時沒有丟掉的權力將其他行業的在編人員裁撤,主要涉及到的教育行業,造成大批鄉鎮中小學嚴重缺少教師,不得不停課,甚至解散學校。這就是我們的公僕,我們的鄉鎮領導。有學者認為,中國現行行政區劃建制的四個層級,省→市地州→縣→鄉鎮(西部少數邊遠山區在縣與鄉鎮之間還設有縣的派出機構——區公所,東中部地區的一些鄉鎮則在鄉鎮與村之間設管理區或辦事處,形成了五級管理層),管理層次之多,居世界之首。所以要裁撤第二環節的建制,形成三級管理體制,省→縣→鄉鎮,縣直接向省負責。為什麼就不能裁撤最底層的鄉鎮一級,保留地市一級呢?即保留省→市地州→縣這樣的行政領導體系。查閱古今中外的資料,我們發現這種體制要比省→縣→鄉鎮的體制要科學的多。首先,鄉鎮領導幹部自身素質亟待提高,很大一部分沒有多少執政能力,保留著嚴重的封建家長製作風,甚至以「山高皇帝遠」自居做起了土皇帝,不能貫徹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其次,省→縣→鄉鎮的領導體制容易出現斷層脫節和不必要的行政環節。一個縣區域小,容易直接領導,沒有必要再設鄉鎮一級,歷史上已經得到充分證明。加上目前我們推行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初見成效,村民自治能力不斷提高,完全可以實行縣級政府對村自治機構的直接領導。而省到縣,一個省一般150-300個縣之間,行政地域廣,領導難度較大,地市一級管理機構的設立正好緩沖了這一距離,歷史上之所以設立州府一級,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現行的行政體制改革不是要裁撤地市管理機構,而是要取消鄉鎮政府。第三,鄉鎮的財政自給能力相對較弱,而設立這一級政府加大了對各個行業領域的負擔。某山區腹地的一個鄉鎮辦公室只有一排平房,鄉政府以及下屬職能部門、鄉衛生院、鄉中小學都在此辦公使用。全鄉除了農業之外沒有第二產業的存在,因為背靠大山,所以有一家由農民集資建立供給鄉政府使用的度假村,可以算作第三產業。而就是這樣的經濟條件卻養活了30多名鎮政府工作人員,還不算其他公檢法、稅務、工商等部門的人員配置。有學者認為不必擔心行政區劃變為50個之後各級政府機構人員的臃腫問題。他認為如果真的實現了50個省級行政區劃,那麼增加的是16個省級機構,減少的卻是106個作為中間機構的地級市,可是他沒有想到真正臃腫的是全國星羅棋布的鄉鎮一級,他還認為「這樣領導力量相對集中,中央調控能力會增強,也不會出現大家擔心的地方壁壘」,可是他也不了解地方鄉鎮的地方保護主義有多嚴重,土皇帝作風有多危險。

其他的因為行政區域規劃的變更,而導致一時間行政、經濟、文化等等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務得不到有效解決的情況枚不勝舉,所以個人認為目前所謂的新省級行政區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完美,相反我們卻從中窺探出了一絲浮躁虛空,一點頭腦發熱。改革需要的是理性,是務實,毛主席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胡錦濤總書記告誡我們要求真務實,我們現在並不是爭論現行的省級行政區劃是34還是50的時候,也許將來也沒有這個必要。小平同志說發展是硬道理,現在我們解決中國所有的事情就看咱們的發展程度如何,而要搞好經濟與社會發展,理想化的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我們要的就是實效。我們要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我們要以人為本,解決老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要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我們要堅持並積極貫徹科學發展觀,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要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多太多。

附:

中國50個行政區劃改革出台(網上流傳稿)

中國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透露,中國的行政區劃改革將在今年年內正式啟動,改革方案將於今後兩年內完成。改革後,中國設大約50個省級政區,為此至少有4個城市將升格為直轄市。
中國現行行政區劃建制一般有4個層級,即省-市地州-縣-鄉鎮,少數地區在縣與鄉鎮之間還派生出第5級管理層-區公所。如此繁多復雜的行政管理層次,居世界之最。這種區劃費人費時,缺乏透明,不利溝通,影響效率,因此,對此加以簡化,已是勢在必行。事實上,福建、江蘇、浙江和湖北等省已經開始了試點式改革,讓縣直接接受省的領導,從而逐漸取消地級管理層,據說,效果良好.

在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劃多分為兩到3層。中央政府一般希望控制的層次越少越好,中央的政令由此可以直達基層。秦代時就只設了郡、縣兩級。但到了清代,版圖擴大,兩級管理不能奏效,管理級層升到3級,即省、府(州)、縣。

1949年以後,中國實行的是省-地區-縣-鄉鎮「虛四級制」,其中地區是虛的,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而不是一級政府。因此,有省長、縣長,卻沒有「地區長」。省和縣都能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地區卻不行。

今年年內將啟動的行政區劃改革按照戴均良司長的總結將是沿著「縮省並縣、省縣直轄、創新市制、鄉鎮自治」的原則來進行。

其中的重要舉措之一將是「撤並鄉鎮」。這項改革的試點也已於1999年開始,目前,按照中國民政部的統計,全國25個省已經完成試點,即撤並鄉鎮一共7196個。接下來,中國還將對規模過小的市、市轄區和縣進行調整。除少數邊疆地區的市、市轄區和縣不做變動外,其它地區都應推進這項改革。

改革行政區劃的另一重點是「創新市制」,包括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增設直轄市逐步劃小省份;通過市縣脫鉤、改革市管縣體制,減少行政管理層次。

戴均良認為,從中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考慮,設置50個左右的省級行政區比較合理。從目前中國的國情看,重新進行大規模的分省不現實。它將影響國家和社會的穩定,也會帶來過大的行政管理成本。

如果中國省級政區目標定位在50個左右,那麼就是說在現有基礎上再增設16個。一般認為,最少的方案也要增加4個直轄市,即在東北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和西北地區。

按照中國「財經網」透露的消息,新增直轄市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必須是大的區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同現有直轄市保持一定距離。第二,人口不能少於200萬。第三,經濟總量應高於全國大城市平均值,財政至少能夠自給自足。

1、北京都:現轄區域不變。

2、渤海省:由現天津市、現河北省秦皇島市、唐山市、承德市、廊坊市組成,省會天津。

3、遼東省:由現遼寧省大連市、丹東市、營口市、寬甸、桓仁、岫岩組成,省會大連。

4、遼寧省:由現遼寧除上述餘下地區,合現內蒙赤峰市、哲里木盟組成,省會沈陽。

5、吉林省:由現吉林合現內蒙興安盟組成,省會長春。

6、黑龍江省:由現黑龍江合現內蒙呼倫貝爾盟組成,省會哈爾濱。

7、雁雲省:由現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淶源組成,省會大同。

8、平原省:由現河北省邯鄲市、刑台市、現河南省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 現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組成,省會安陽。

9。內蒙古自治區:由現內蒙古自治區除上述地區以外的地區組成,首府呼和浩特。

10。山西省:由現山西除上述地區外的地區組成,省會太原。

11。河北省:由現河北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石家莊。

12、膠東省:由現山東省青島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組成,省會青島。

13、淮海省:由現江蘇省徐州市、連雲港市、濱海、響水、灌南、宿遷市、現安徽省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亳州市、現河南省商丘市、現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濟寧市、荷澤市組成,省會徐州。

14、山東省:由現山東除上述地區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濟南。

15、上海都:包括現上海、現江蘇崑山、太倉,現浙江嘉興、寧波、舟山等地。

16、浙江省:由杭州市、桐廬、建德、淳安、湖州市、紹興市、現安徽黃山市、宣城市、現江西婺源組成,省會杭州。

17、浙南省(東甌省或雁盪省)――由現浙江溫州市、台州市、麗水市、金華市、衢州市組成,省會溫州。

18、江蘇省:由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淮安市、鹽城市組成。省會江陰(靖江)。

19、揚子江省:由現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揚州市、現安徽省馬鞍山市、滁州市、蕪湖市、巢湖市、銅陵市、池州市、安慶市、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組成,省會南京。

20、淮河省:由現安徽省六安市、阜陽市、現河南省周口市、駐馬店市、信陽地區組成,省會潢川。

21、河南省:由現河南省除上述地區外餘下地區組成,省會鄭州。

22、襄(陽)荊(州)省(或淅川省):由現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荊門市、荊州市、枝城組成,省會荊門。

23、三峽省:由現重慶市、現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州組成,省會重慶。

24、湖北省:由現湖北省除上述地區外餘下地區組成,省會武漢。

25、黔中省:由現湖南湘西州、懷化市、現貴州省銅仁地區、黔東南州組成,省會懷化。

26、嶺南省:由現湖南省衡陽市、郴州市、現廣東省韶關市、連縣、連山、陽山、現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組成,省會井岡山。

27、嶺西省:由現廣西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地區、現湖南省永州市組成,省會桂林。

27、湖南省:由現湖南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長沙。

28、江西省:由現江西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南昌。

29、廈汕省:由現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龍岩市、現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梅州市組成,省會廈門。

30、福建省:由現福建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福州。

31、香港都:由香港、澳門、現廣東省珠海市組成。

32、廣南省:由現廣東省茂名市、湛江市、現廣西防城市、欽州市、北海市、玉林

市、貴港市、梧州市、賀州市組成,省會玉林。

33、廣東省:由現廣東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廣州。

34、廣西自治區:由現廣西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合現貴州興義州、雲南文山州組成,首府南寧。

35、海南省:現海南省不變,省會海口。

36、秦巴省:由現四川省南充市、巴中市、達州市、廣安市、廣元市、現陝西省漢中市、安康市組成,省會巴中。

37、金沙江省:由現四川省攀枝花市、涼山州、九龍縣、稻城縣、鄉城縣、現雲南省東川區、昭通地區、麗江地區、迪慶州、永仁、元謀、組成,省會攀枝花。

38、南詔省(大理省):由現雲南省大理州、保山市、臨滄地區、德宏州、怒江州組成,省會保山。

39、貴州省:由現貴州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貴陽。

40、四川省:由現四川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成都。

41、雲南省:由現雲南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昆明。

42、陝西省:由現陝西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合現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組成,省會西安。

43、甘肅省:由現甘肅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合內蒙額濟納旗組成,省會蘭州。

44、青海省:不變。

45、寧夏自治區:不變。

46、西藏自治區:不變。

47、北疆自治區:由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哈密地區、吐魯番市、昌吉州、伊犁州、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組成,首府烏魯木齊。

48、南疆自治區:由現新疆巴音州、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咯什地區、克孜州組成,首府咯什。

49、台灣省:不變。

『貳』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域的輪廓並描述其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中國地理概念上的六大區劃分如下:

東北大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

華北大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

西北大區: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東南大區:安徽、江蘇、江西、浙江、上海、福建、台灣

華南大區: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

西南大區: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

『叄』 求中國地理省級行政區背誦的順口溜

我將復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簡單制記憶為一首詩:
詩名:
渝港澳 【重慶 香港 澳門】

兩湖兩廣兩河山,【湖南 湖北 廣東 廣西 河南 河北 山東 山西】
五江(疆)二寧青陝甘。【江蘇 江西 浙江 黑龍江 新疆 寧夏 遼寧 青海 陝西 甘肅】
內蒙台海福吉安,【內蒙古 台灣 海南 福建 吉林 安徽】
雲貴西四北上天。【雲南 貴州 西藏 四川 北京 上海 天津】

『肆』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分布

一、四個直轄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二、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

取全稱中「內蒙古」三字作為簡稱。

2、維吾爾自治區(新)

轄區古稱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准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3、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為「康」(喀木),中部為「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公元5世紀處,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自以為是夏後氏後裔,故將建立的割據政權定國號為「夏」。宋代,黨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銀川),立國號「夏」,創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紀,元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在這里設寧夏行省,始有寧夏之名。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

5、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設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因自宋至清,廣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廣西簡稱「桂」。另一說認為廣西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三、兩個特別行政區

1、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宋代以前,這里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蚝」。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蚝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峰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澳」字作為簡稱。

四、23個省

1、黑龍江省(黑)

1671年為抵禦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舊城),設置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為黑龍江省。

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簡稱。一說簡稱源於河流黑龍江。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將軍。1907年將其轄區改稱吉林省。

取全稱中的「吉」字作為簡稱。

3、遼寧省(遼)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契丹族建立遼國。遼金時代設置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

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4、河北省(冀)

戰國時,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為河北。漢設河北縣。唐設河北道。轄區與今有出入。1928年設河北省。

轄區相當於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的冀州,故簡稱「冀」。

5、山西省(晉)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元時,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處設山西省。

轄區為春秋時晉國地,故簡稱「晉」。

6、青海省(青)

因境內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據《水經注》記載,早在公元前5世紀時,這里就稱青海了,也有寫作西海的。唐以後多以青海為正名。1928年設青海省。

取全稱中的「青」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青海湖故簡稱「青」。

7、山東省(魯)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為山東。金時,在開封以東地區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清初設山東省。

轄區為春秋時魯國地,故簡稱「魯」。

8、河南省(豫)古稱

古稱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漢設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設河南省。

轄區相當於《禹貢》中的豫州,故簡稱「豫」。

9、江蘇省(蘇)

清康熙6年(1667年)設江蘇省,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

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為簡稱。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當時的政治中心安慶(今安慶市)和經濟都會徽州(今歙縣)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

安慶府是春秋時皖國故地,別稱為皖,故安徽簡稱「皖」。一說認為因境內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稱皖公山,故簡稱「皖」。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盤回曲折之意。戰國時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東漢將浙江分為浙東、浙西兩個地區。唐以後這兩個地區轉化為政區名稱。明初設浙江省。

取全稱中的「浙」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古稱浙江,故簡稱「浙」。

12、福建省(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閩中郡。漢時稱福建為閩越國。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兩州的名字組成的。元設福建行省。明設福建省至今。轄區古為閩越族聚居地,故簡稱「閩」。一說因境內有閩江,故簡稱「閩」。

13、江西省(贛)

唐代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設江南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後皆設江西省。

因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省。

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

16、廣東省(粵)

宋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由此出現廣東一名。元設廣東道。明設廣東省。

轄區漢初為南粵之地,故簡稱「粵」。

17、台灣省(台)

台灣一名源於西拉雅族的台窩灣支族。台灣在秦漢時稱「東鯷」。三國時稱「東夷」。元時稱「瑠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一名。清光緒11年(1885年)設台灣省。

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

18、海南省(瓊)

因其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又稱海南島,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

因秦以後稱這一帶為瓊台、瓊州或瓊崖,故簡稱「瓊」。

19、甘肅省(甘或隴)

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西夏王朝設置的十二監軍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張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組成甘肅。元設甘肅行省,明代並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治。

取全稱中的「甘」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稱「甘」。

由於甘、陝兩省間有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故又簡稱「隴」。

20、陝西省(陝或秦)

陝西一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今陝縣張汴塬一帶古稱陝塬,當時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設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設陝西省。

取全稱中的「陝」字作為簡稱。

又因轄區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轄區秦時設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時合並四路,設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

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22、貴州省(貴或黔)

宋代以前設矩州,因當地語音「貴」「矩」難分,故也寫做貴州,元初正式命名為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

取全稱中的「貴」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貴山,故簡稱「貴」。

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唐屬黔中道,故又簡稱「黔」。一說認為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簡稱「黔」。

23、雲南省(雲或滇)

因在雲嶺以南,故名雲南。西漢時設雲南縣。三國蜀漢時設雲南郡。元設雲南行省。明設雲南布政使司。清設雲南省。

取全稱中的「雲」字作為簡稱。

『伍』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區位、名稱、簡稱及省會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分別為:

1、北京市,京,北京

2、上海市,滬,上海

3、天津市,津,天津

4、重慶市,渝,重慶

5、黑龍江省,黑,哈爾濱

6、吉林省,吉,長春

7、遼寧省,遼,沈陽

8、內蒙古,蒙,呼和浩特

9、河北省,冀,石家莊

10、新疆,新,烏魯木齊

11、甘肅省,甘,蘭州

12、青海省,青,西寧

13、陝西省,陝,西安

14、寧夏,寧,銀川

15、河南省,豫,鄭州

16、山東省,魯,濟南

17、山西省,晉,太原

18、安徽省,皖,合肥

19、湖北省,鄂,武漢

20、湖南省,湘,長沙

21、江蘇省,蘇,南京

22、四川省,川,成都

23、貴州省,黔,貴陽

24、雲南省,滇,昆明

25、廣西省,桂,南寧

26、西藏,藏,拉薩

27、浙江省,浙,杭州

28、江西省,贛,南昌

29、廣東省,粵,廣州

30、福建省,閩,福州

31、台灣省,台,台北

32、海南省,瓊,海口

33、香港,港,香港

34、澳門,澳,澳門

(5)地理中國省級行政區化擴展閱讀:

按地區劃分,我國包括以下地區: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

3、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南、湖北)。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青海、陝西、甘肅、新疆)。

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重慶、西藏)。

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8、港澳台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台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陸』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地圖

拓展資料

多個地圖app存在信息泄露問題

第三方市場機構的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手機地圖用戶規模已經達到7.07億人。上海市消保委進行的調查顯示,97.63%的被調查消費者手機安裝了地圖類APP,82.59%的消費者擔心地圖類APP泄露個人信息。

上海市消保委進行的地圖類手機APP涉及個人信息許可權評測選取了消費者使用率較高的網路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搜狗地圖、圖吧導航等5款熱門地圖類APP發現,多個地圖APP存在申請敏感許可權與實際功能不對應的問題。

根據網路安全法,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比如,高德地圖在安卓系統中,要求「讀取聯系人」「讀取簡訊」的行為長達8年之久。在上海市消保委進行的約談現場,高德地圖就為何需要獲取如此敏感的許可權時稱「是2010年前就申請的、當時的網路環境和現在不一樣」,企業隨後承諾將盡快更新版本,下一版本將關閉對上述敏感許可權的索取。

與此類似,騰訊地圖在iOS系統里也申請了高度敏感的通訊錄許可權。騰訊地圖負責人在約談現場回答說,需要使用通訊錄許可權的舊版本功能已經在一年前被「淘汰」,但企業沒有主動去修改對這一許可權的索取,將在新版本上線後關閉對通訊錄許可權的索取。

在測評中,上海市消保委還發現,這些APP缺少讓消費者「一次性授權」的選項,與消費者個人隱私關系度密切的通訊錄、簡訊等敏感許可權,如果消費者一旦授權,APP將永久性獲取該許可權。在約談中,網路地圖等企業表示未來將推出「一次性授權」的選項,讓消費者對自己的隱私保護有更多的自主權。

此外,圖吧導航還存在利用技術手段繞開安卓授權流程的問題,通過設置較低版本的系統適用環境,繞開較安全的安卓6.0系統以獲取敏感許可權,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部分地圖APP存在隱私安全風險--旅遊頻道--人民網

『柒』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地理中國省級行政區化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捌』 如何更好的記憶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地圖輪廓

一、黑龍江省(像一隻鵝)、吉林省(像一條金魚)

二、遼寧省(像一顆牙齒)、河北省(像一個楔子)、山東省(像一隻蹄髈)

三、江蘇省(像一袋大米)、山西省(像一個地瓜)

四、陝西省(像一隻袋鼠)、內蒙古自治區(像一條蠶寶寶)

五、寧夏回族自治區(像一個十字)、甘肅省(像一塊肉骨頭)、四川省(像一隻菱角)

(8)地理中國省級行政區化擴展閱讀

1、北京(行政代碼:110000):

①16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6個市轄區;

②332鄉級行政區劃單位:140個街道、144個鎮、33個鄉、5個民族鄉;

2、天津(行政代碼:120000):

①16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6個市轄區;

②244鄉級行政區劃單位:110個街道、123個鎮、10個鄉、1個民族鄉;

3、河北(行政代碼:130000):

①11地級行政區劃單位:11個地級市;

②169縣級行政區劃單位:47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95個縣、6個自治縣;

③2253鄉級行政區劃單位:1個區公所、273個街道、1013個鎮、894個鄉、52個民族鄉;

4、山西(行政代碼:140000):

①11地級行政區劃單位:11個地級市;

②119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③1398鄉級行政區劃單位:201個街道、564個鎮、632個鄉;

5、內蒙古(行政代碼:150000):

①12地級行政區劃單位:9個地級市、3個盟;

②103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

③901鄉級行政區劃單位:240個街道、477個鎮、68個鄉、17個民族鄉、98個蘇木、1個民族蘇木;



『玖』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1、黑龍江:1、發展兩個大港口:總體上說最佳的發展方向就是走入俄羅斯,現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問題,關鍵是資金短缺。哈爾濱原來就是松花江上的港口城市,但是現在的松花江內河上不適合建大港口,應該重點發展松花江和黑龍江交界處的同江港或者是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交界處的撫遠港。這兩個地方在非封凍期時候江面非常開闊,通行萬噸級以上貨輪完全沒問題,可直達廟街入日本海到太平洋。
2、發展兩河特區:黑河應該是一個重點,這里過去就是海蘭泡,可是現在連鐵路都沒通過去。這里可以向中央要更加優惠的政策建特區。綏芬河是另一個重點,但面積太小,最好能從牡丹江劃出來直屬省政府管理,再把東寧劃給綏芬河,面向海參崴建立邊境經濟貿易新區。
3、哈爾濱是個大城市,但相比沈陽市,最近幾年發展偏慢。建議首先從城市建設和綠化開始。其次,應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和軍火產業。黑龍江企業的所有制和企業資本結構都不是問題,關鍵是政府幹預太多,官員思想落後及腐敗,可以說是全國最黑。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引進外資和民資。個人感覺可以重點考慮引進溫州資本。讓溫州人的思想去沖擊當地人民和官員的老思想,這是最好的思想解放。

4、齊齊哈爾本來是省會,後來降為地級市,發展偏慢,最近搞了全冬會,建設好些了。但根本問題在於設省。黑龍江西部的齊齊哈爾、大慶、黑河、大興安嶺四地市,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和興安盟,應該合並起來建立興安省,省會在齊齊哈爾。同時把大興安嶺地區改為大興安嶺市,這樣一來也可順便解決大興安嶺地區的多頭管理問題。還有,把興安盟改為烏蘭浩特市,為地級市;把滿洲里升格為地級市和邊境特區。這樣一來,新設立的興安省管轄七個地級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黑河市、大興安嶺市、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烏蘭浩特市。齊齊哈爾變成省會後,會成為東北經濟的新增長極!

5、大興安嶺地區不讓砍樹後,經濟發展偏慢,應爭取設立國家級的冰雪旅遊區!大興安嶺地區最大的優勢不是砍樹,而是這里的林海、雪原、原始、還有寒冷的氣候,尤其是塔河、漠河、呼瑪三縣。可惜這里的本地人和加格達奇的官員都沒意識到這一點。大興安嶺地區一年中有半年都可以滑雪,請問全中國哪裡有這種資源;還有,現在中國各地在冬季的氣溫都變暖,哈爾濱市最冷也就零下三十度,但是大興安嶺地區現在最冷還可以到零下五十度,並且持續幾個月,這就是旅遊經濟的優勢。我是南方人,知道冰雪運動對南方人的魅力,我敢肯定,幾乎所有的長江以南的南方人都沒體驗過零下五十度的嚴寒,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都有一種想去體驗的慾望。現在是你們要迎合:首先建好加格達奇的機場,再把全地區內的運送木材的鐵路和火車全部改造成旅遊專列、把森工企業改成旅遊公司、把大興安嶺林區深處的伐木廠改為小旅館,可以大賺一筆錢。砍樹應該全面禁止!國家要成立植樹公司,僱傭這里的下崗工人,每天去種樹,種樹越多工資越高。
6、伊春市的發展方式和大興安嶺地區基本一樣。由於北靠俄羅斯,還多一個發展邊境貿易的路子。這里的禁止砍樹和鼓勵植樹,也比大興安嶺做得好。
7、雞西鶴崗雙鴨山三個地級市,應該往東邊的俄羅斯移民,不然沒有發展空間,資源遲早會弄完的。佳木斯綏化兩地級市最不好發展,哪裡都不靠,我也想不出辦法。
8、大慶除了油,要利用現在有錢的時候,多想想退路。

2、遼寧:1、沈陽最近發展很快,中央振興東北確實給了不少錢。但缺點是不沿海,最近的出海口就是營口的鮁魚圈區。可以把鮁魚圈區並入沈陽市,作為沈陽市在沿海的一塊飛地。再建一條高鐵連接沈陽市渾南新區和鮁魚圈港即可。
3樓

3、廣東人有很多優點:務實、樸素、低調、勤勞。尤其是客家人和潮汕人,確實是很正宗的中華文化傳承人。我很佩服他們那種勤勞創業的精神。但廣東人的缺點在於考慮事情過於偏重經濟利益,大局觀稍有欠缺。比如上交國稅問題,如果按國稅佔全部稅收的比重,過去的上海,現在的江蘇,都遠遠超過現在的廣東。還有,現在廣東上交的稅收並未投入到長三角,而是東北和西部。並且這也是必須的。關於深圳的稅收問題,確實很特殊,但廣東暫時少提為好,因為效果會適得其反。以後深圳的稅制會有個有利於廣東的改變。
4、廣東未來發展不在珠三角的服裝玩具工廠,而在文化教育。嶺南文化是中國很獨特的一支,廣東很多方言中,所蘊涵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也遠遠超過普通話;甚至有些廣東方言的詞彙就是古漢語,完全可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另一方面,推廣應用普通話又很必要,希望廣東的兄弟姐妹能夠理解。在廣東,考慮很多事情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就可以,但在北京的層面,卻要復雜很多。我在廣州曁南大學小住過半年,感受到粵文化的獨特性,粵語更有漢唐之音啊!我很喜歡!呵呵。。。總之,方言要保留,普通話也必須學好。粵語和國語都說得好,才是真正合格的排頭兵。呵呵。
5、湛江的未來一個是鋼鐵,一個是造船。茂名和陽江的港口也可以建大造船廠。個人感覺這三個城市的發展方式應該是整合海岸線資源,走和廣深不同的路子。並且,這里的人崇尚讀書,這在廣東本地人中很例外,另一個例外是梅州,但是梅州又不沿海。所以未來廣東省應該將發展重點轉到這三市。汕潮揭三市不屬於珠三角,雖政治上歸廣東,但經濟上應該入閩台。汕潮揭三市應趕緊融入海西經濟區,現在中央馬上要拿大筆錢砸到海西經濟區,你們快去北京找中央政府反映情況,爭取加入海西經濟區,這才是關鍵。還有,到北京後,別光說為了發展經濟,一定要讓中央知道你們加入海西經濟區對統一台灣有多麼重要!
6、深圳的問題,一言難盡,去過十次,感覺說深圳的問題太復雜。深圳的問題不是被誰拋棄的問題,而是自己要拋棄掉一些東西,比如低端產業和過多的低素質民工。在政治上要低調,不要再講升直轄市的事情,避免被香港猜疑,被廣州打壓。不要再想著去中央要政策,除非你想要的這個政策能有利於統一台灣,否則肯定要不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說多做,最好能人均GDP超過香港。
7、在廣東考慮問題和在北京考慮問題,差別非常大!簡直就是兩種方式,就好象本港明珠翡翠和CCTV的差別一樣大。我年輕時在這兩地都生活過,出國多年後再回頭看此事,平心而論,這兩種思維方式都很重要,一個人如果兼備這兩種方式,那才是最好的思維。

5、浙江:1、中國最富裕的省份,發展最平衡的省份,毫無疑問是除直轄市外中國能最早實現現代化的省份。該省總體實力肯定不是中國最高,但發展水平肯定是最高,並且未來十年肯定還是第一。廣東要超新加坡,有點吹,但浙江超韓國,卻太有可能了,最快2015年。
2、韓國9.9萬平方公里,浙江面積10萬平方公里。韓國人口4500萬左右,浙江人口4600萬左右。都是沿海的地區,都有較長的海岸線,都有較多的沿海島嶼。由此可見,浙江韓國很相似,非常適合對比。我曾經去韓國旅遊,總體感覺比浙江發達,但發展速度低於浙江。個人認為浙江10年內完全可以超過韓國,浙江超韓國肯定比廣東超新加坡更加容易。2007年浙江人均GDP官方公布的數據按07年匯率折算為6500美元,韓國為22000美元。浙江最近的發展速度是人均GDP每四年就翻一番,未來速度會慢些,2015年大概為20000美元。考慮到2015年的人民幣匯率,折算過來至少有3萬美元。韓國2015年的人均GDP大概也在3萬美元左右。
3、杭州GDP超過首爾大概要八年,但寧波GDP超釜山五年後就可能實現,寧波港吞吐量超釜山港三年後就可實現。除GDP和人均GDP外,浙江的森林覆蓋率、地表水質量、高校知名度、研發能力、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事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海港吞吐量、空港吞吐量等指標,都有可能超過韓國。浙江的缺陷在於中小企業過多而大企業不足,尤其是知名國際大型企業,浙江的重工業水平也偏低。
4、溫州太怪異,我一直在觀察這種現象,覺得溫州的發展模式在國內少數地區可以推廣應用,但是大規模推廣卻不行。溫州未來的發展應該是繼續面向海外,成為中國與世界融合的節點。還有,溫州的交通發展還應該再快些,這么多人在外面,回去一趟都不方便。
5、金衢麗三市相對落後,但比廣東的粵東粵西粵北都發達,比蘇北也發達。我很佩服浙江人這種全面發展的思想,在中國,各地市能整體協調發展的省份真的很少。
6、浙江人的視野很國際化,對全國各地的了解也很廣泛,對商機的把握很快。就算是普通的浙江農民,他們也知道中國的什麼地方好賺錢,浙江農民在這一點上和廣東農民只知道坐在家裡收租金很不同。所以我看好浙江。
7、說了這么多優點,最後必須要說缺點,浙江的富人有的喜歡擺闊氣,有的喜歡攀比財產、有的喜歡吹牛、有的浙江富人的孩子們已經丟失了父輩的勤勞踏實的作風了、有的浙江富人有點暴發戶的味道了。要注意啊!在低調這一點上,多學學廣東人,富貴不過三代啊!
8、在全國各省上報中央的經濟數據中,浙江省政府和廣東省政府都少報了,其他的都是多報。因為這兩個省都有藏富於民的傳統。但是廣東省內經濟發展的差距太大,簡直是歐洲和非洲的差距,因此我認為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發展水平為全國各省最高。

6、山東:1、從長遠規劃、發展潛力、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總體實力、科教水平、文化影響力等深層次因素上說,山東到2020年的時候,許多人均指標肯定還不是全國第一,但絕大多數總量指標都將會是第一,其中就包括GDP總值。到那時候,山東人不需要再吹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說:山東是中華第一省

太多了 你說個郵箱 我發給你

『拾』 中國地理34個省級行政區如何牢記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四西二寧青甘陝,瓊渝內台北上天,還有港澳在海版邊。雲、權貴、川、滬、蘇、浙、皖、湘、閩、鄂、粵、桂、豫、冀、魯、晉、贛、滇、黔、黑、新、藏、寧、遼、青、甘、陝、蒙、京、津、瓊、渝、港、澳、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