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江南的人文地理
❶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以南,
地理上的江南即廣大長江以南地區,而文化上的江南是指具有溫婉秀麗的特點的地區,文化江南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狹義的江南是指以蘇州、杭州為核心的蘇南浙北皖南地區
❷ 有關於江南水鄉的資料
江南抄,是指地理區域,顧名思義,意為長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時期,江南屬漢地九州,被中原稱為"吳越"。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繁榮發達等著稱。
江南水鄉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出戲,曾令多少人徘徊在那俊秀的山水間,那古色古香的舊巷裡。蘇州,古稱吳,又稱姑蘇。蘇州集園林之美、山水之勝於一座城,蘇州周邊眾多的水鄉古鎮,極富文化古韻與文藝氣息,不愧為「天堂蘇杭」之稱。
一排排錯落有致的青磚瓦房,一條條緩緩流淌的潺潺小河,一座座守候千年的古樸堤橋,如一幅寫意的潑墨山水畫。
(2)關於江南的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江南水鄉的遠古時期
1993年發現的江蘇省南京湯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江南地區早在35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距今六七千年前後,大江南北進入新石器時代興盛階段。
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有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
生活在江南地區的新石器遺址的主人,後來成為百越的先民。 先秦時期,江南屬百越之地,被中原稱為"吳越",已有眾多古越人在此生息。
❸ 江南這首詩描寫是什麼景色能告訴清楚一點嗎
《江南》是一首漢代樂府詩。這是一首歌唱江南勞動人民采蓮時愉快情景的民內歌。前三句點明采蓮季節、場合,容地點;後四句描述魚兒嬉戲的場景。全詩使用比喻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江南采蓮時的優美意境。
【原文】: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蓮,蓮葉多麼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
魚在蓮葉的東邊游戲,魚在蓮葉的西邊游戲,魚在蓮葉的的南邊游戲,魚在蓮葉的北邊游戲。
❹ 江南的地理位置和常識
江南,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下游今浙江、安徽、江蘇、贛東北等地的長江以南部分。東周春秋時吳王曾建「姑蘇台」,以後「姑蘇」一詞經常出現在歷代文人歌詠江南的詩詞作品中,如唐詩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姑蘇台枕吳江水,層級鱗差向天倚」,詩仙李白的「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等。詩神蘇東坡家喻戶曉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將江南西湖美景比喻為西施之美,更是強化了這種文化內涵 。唐代歐陽炯《江城子》一詞中「空有姑蘇台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的名句,無疑體現了脫胎於春秋吳越爭霸歷史背景的純美文化,淡去俠骨,盡顯柔情。因此,在歷史上,江南一度被中原稱為吳越,後來隨著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文教發達、美麗富庶的地區,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
「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狹義江南多指浙江的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區、江蘇南部的南京,蘇州,鎮江,常州,無錫等地區、以及上海共同組成的長三角。地理位置上的江南范圍還包括安徽的蕪湖、馬鞍山、徽州等皖南地區,湖南、江西滬昆線北部南昌、九江、上饒、景德鎮、岳陽、長沙、益陽、常德等地,以及湖北長江南部地區。明清時期,江南主要是原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蘇和安徽合稱)以及浙江北部地區。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江北」、「中原」等區域概念相並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
廣義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蘇、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長江以南地區。與唐代的江南道相比,少了涉及貴州省的部分。福建北部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面積博大,地貌多樣,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這與氣象學中的江南范圍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樓都處在大江南的范圍。該區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黃山錢塘江與太湖、廬山贛江與鄱陽湖、衡山湘江與洞庭湖,這三處山江湖流域分別是吳文化、贛鄱文化、湖湘文化的發祥地。 大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清初時期江南省,即今江蘇、安徽和上海市的統稱江南,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等江南八府同時也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明清時期江西省境內的饒州府、九江府、南昌府 和安徽省境內的池州府、太平府、寧國府、徽州府等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江南地區。
地貌
相對於北方而言,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另外除了降水豐富以外,江南地區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多,有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陽湖和江浙兩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泰伯開泊瀆、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歷來就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
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著和北方顯著的不同。古人是這樣去描繪的: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最傑出的寫景小品之一,其對自富陽至桐廬的自然風光的描寫,頗能反映出江南自然風光的秀美: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陶宏景《答謝中書書》更是將江南地區譽為「欲界之仙都」,其文字同樣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世說新語·言語篇》亦載:「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而到了唐代,隨著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文人游歷江南者進一步增多,詩歌中對江南山水風物發表現就更為充分了:
楊柳閶門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江天詩境好,回日莫令賒。(張籍《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顧渚山邊郡,溪將罨畫通。遠看城郭里,全在水雲中。(鄭谷《寄獻湖州從叔員外》)
向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杜牧《潤州二首》之一)
而近代汪辟疆先生則認為:「江浙皆《禹貢》揚州之域,所謂天下財富奧區也。其地形,蘇則有南北之殊,而皆瀕海貫江,山水平遠,湖沼縈回;浙則山水清幽,鄰贛閩者,亦復深秀。」 以上所引文字充分展示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清曠靈秀之美。
江南丘陵
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東,包括中國湘、贛兩省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區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總稱江南丘陵。介於北緯25°~31°,東經110°~120°,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窪地,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盤踞,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系清晰。山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達1500~2000米。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和井岡山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華、衢州兩大地級市,自古以來為富庶之地,擁有「浙江聚寶盆」之美譽。為錢塘江發源地,河水清澈,為浙江人民的母親河。
❺ 江南包括哪些地域
江南,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狹義的專江南指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和瀕屬臨長江沿線組成的江南地區。江浙太湖區域為中心的小江南經濟更為發達。廣義江南涵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即今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是以楚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中南部、江西部分地區。
❻ 中國南方人文地理環境
南方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其中熱帶季風氣候為全年高溫。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台灣火燒寮為全國「雨極」,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受台風影響大。冬季氣溫在0度以上。雷州半島,雲南和台灣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雲南,廣東,海南,台灣受寒潮影響小。
南方地區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有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嶺地區岩漿岩分布廣泛;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稱為聚寶盆)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耕作區;橫斷山脈和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❼ 有沒有關於江南文化的書
蘇錫雅話
【作 者】易乾著
【叢書名】名城煙雲
【形態項】 264 ; 21cm
【出版項】 北京出版社 , 1999
【ISBN號】 7-200-03951-9 / I267
【原書定價】 15.00
【主題詞】散文(地點: 中國 年代: 現代)散文
【參考文獻格式】易乾著. 蘇錫雅話. 北京出版社, 1999.
江南讀書記
【作 者】王振羽著
【叢書名】雞鳴讀書文叢
【形態項】 272
【出版項】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8
【ISBN號】 7-81101-643-5 / I2
【原書定價】 29.00
【參考文獻格式】王振羽著. 江南讀書記.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向來風花雪月 江南情愛筆記
作 者】孫昌建著
【形態項】 217
【出版項】 南方日報出版社 , 2008
【ISBN號】 7-80652-687-0 / I267.1
【原書定價】 25.00
【主題詞】隨筆 作品集 中國 當代
【參考文獻格式】孫昌建著. 向來風花雪月 江南情愛筆記. 南方日報出版社,
江南問茶
【作 者】鄭建新,汪瓊編著
【叢書名】人文地理系列
【形態項】 158
【出版項】 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08
【ISBN號】 7-122-02329-X / TS971
【原書定價】 36.00
【主題詞】茶 文化 華東地區
【參考文獻格式】鄭建新,汪瓊編著. 江南問茶.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
江南市鎮旅遊文化研究
【作 者】李海平著
【形態項】 283
【出版項】 浙江大學出版社 , 2008.05
【ISBN號】 7-308-05871-9
【原書定價】 23.00
【參考文獻格式】李海平著. 江南市鎮旅遊文化研究. 浙江大學出版社,
江南文化讀本
【作 者】劉士林,洪亮,姜曉雲
【形態項】 406 ; 16開
【出版項】 遼寧人民出版社 , 2008.08
【ISBN號】 978-7-205-06428-0
【原書定價】 48.00
【參考文獻格式】劉士林,洪亮,姜曉雲. 江南文化讀本.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8.08.
人文江南關鍵詞
【作 者】劉士林著
【叢書名】江南話語
【形態項】 235 ; 26cm
【出版項】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 2008.07
【ISBN號】 978-7-80692-379-5 / K295
【原書定價】 35
【參考文獻格式】劉士林著. 人文江南關鍵詞.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8.07.
文人江南
【作 者】孟慶琳,駿靈,孟慶媛編著
【叢書名】文化中國 詩性江南
【形態項】 197
【出版項】 濟南出版社 , 2007
【ISBN號】 978-7-80710-439-1 / K825.4
【原書定價】 25.00
【主題詞】文化 名人 生平事跡 華東地區
【參考文獻格式】孟慶琳,駿靈,孟慶媛編著. 文人江南. 濟南出版社, 2007.
品讀江南
【作 者】丁少倫主編
【叢書名】文化中國 詩性江南
【形態項】 394
【出版項】 濟南出版社 , 2007
【ISBN號】 978-7-80710-442-1 / K92
【原書定價】 48.00
【主題詞】華東地區 概況 文集
【參考文獻格式】丁少倫主編. 品讀江南. 濟南出版社, 2007.
這類書很多的,有空的話自己都能寫本,呵呵
❽ 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江南,意為長江以南地區。
狹義上即現在長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蘇南及上海地區。廣義上還包括江西北部地區、安徽南部長江以南的地區。
又號吳越、江東、江左。江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杭州、南京等古都,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如蘇州、紹興、寧波、無錫、徽州等,歷史上長期是東亞乃至世界最龐大的城市群以及經濟中心,數次庇佑中華文明正朔。江南作為地理概念與關中和河洛呼應,對中國和東亞的歷史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先秦時期,史書中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吳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
《爾雅·釋地篇第九》寫道:「江南曰揚州。」「江南」在成書於秦、漢以前的古籍之中屬於揚州之地。
(8)關於江南的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一、歷史上的江南
《爾雅·釋地篇第九》寫道:「江南曰揚州。」「江南」在成書於秦、漢以前的古籍之中即特指淮南之地,即開始泛指大約今江蘇、上海、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浙江、福建全部,江西、廣東的一部分。
在先秦時期也有其他關於江南的說法。《史記·秦本紀》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這里的江南指的是現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區。錢大昕以為《項羽本紀》雲「江東雖小,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中的「江東」,那時的「江東」是現在江南的一部分。
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後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庄、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設立江南道,江南道的范圍完全處於長江以南,後來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南成為江東地區的專稱。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
唐代以後,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非今日揚州市)。
唐代時設立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宋代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蘇南部分地區一帶)。
明朝設立南直隸,清初改稱江南省,1667年分為江蘇省(含上海)、安徽省。但江南省不僅包括部分江南地區,還包括了大片的蘇皖的江北地區。
清代設兩江總督署,轄江蘇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兩江即含江南省、江西省,東部的部分為江南省(今江蘇,上海,安徽)。
二、文化上的江南
文化上的江南是江南的重要概念。在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常與吳越文化高度關聯。泰伯所建之句吳古都梅里被認為是江南吳文化的源地(無錫)。
最早的都城建立在今無錫市的梅村一帶,於春秋時期遷都至姑蘇城(今蘇州),之後吳文化和越文化、楚文化存在頗多交融,漢末東吳都金陵(南京),囊括了吳、楚、越廣大地區,南朝時期,中華文化繁盛,江南文化名揚海外,佛教文化大放異彩。
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首都建康(南京)語言(古代吳語)為基礎的「金陵雅言」作為中華正朔,成為中國漢語的源頭,更東傳日本變作吳音。江南文化也在變遷,如姑蘇(蘇州)又稱吳都,東吳首都建業(南京),金陵(南京)又稱吳京,後來的揚吳政權仍建都南京。
自東吳起的六朝時期以至隋唐,江東士族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歷史貢獻,對江南地區的文化教育也有重要影響。江南文化對整個中華文化有重要貢獻和影響。
自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後,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江南常被視為古代中原的承替地區,南京常被視為華夏正朔的象徵城市,江南地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貢獻著中華文明的發展。
在華語語音方面,晉代門閥播遷衣冠南渡,中原雅音南播,和建康中古吳音融合而成的金陵雅音,在南北朝分割結束後的隋唐時期,和洛陽鄴下語音一起成為修復雅言、確立通語的兩大依據。及至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又以南京音作為確立漢語官方標准音的基礎,對漢語標准通語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孔子家族的大宗因宋廷南遷分為南北兩宗,北宗位於曲阜,孔氏南宗遷至江南衢州;民國時期「衍聖公」改稱「奉祀官」,中央政府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於曲阜,封「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於衢州,此亦可見江南地區在中國政治和文化上的作用。
江南向以文化教育發達著稱,不少地方有「鄒魯」之譽,如「江南鄒魯」、「東南鄒魯」、「海濱鄒魯」。江南有許多藏書家、藏書樓,也有許許多多的書香世家。江南以文學、繪畫、音樂、戲曲等的繁盛聞名。江南地域特色的戲曲有崑曲、越劇、黃梅戲等。
許多文人墨客和江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郭璞、王羲之、陶淵明、謝靈運、駱賓王、王昌齡、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李煜、柳永、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李清照、陸游、唐伯虎等人。
江南地區有發達的學術、科學和技術,涌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哲學家,如朱熹、陸九淵、王陽明、黃宗羲、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等人,以及許多傑出科技人物,如祖沖之、葛洪、陶弘景、沈括、畢升、楊輝、宋應星、徐霞客、方以智、黃履庄等人。
江南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造就了許多聞名遐邇的江南景觀,如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鍾山、玄武湖、莫愁湖,蘇州的拙政園、滄浪亭,杭州的西湖、雷峰塔,鎮江的金山寺,揚州的瘦西湖,無錫的黿頭渚等。
江南的物產,蘇州的刺綉,揚州的玉器,南京的雲錦,宜興的陶,景德鎮的瓷,宣州的宣紙,徽州的徽墨和歙硯,揚州漆器,杭州的西湖龍井,蘇州的碧螺春,徽州的祁門紅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等,享譽天下。
江南的生活方式與飲食文化也名聞遐邇,崇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文雅生活[3]。淮揚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為新中國第一餐國宴選用。蘇幫菜、揚幫菜、杭幫菜、本幫菜等也是經典江南菜風格。
著名菜式有:糖醋鱖魚、芙蓉雞片、鹽水鴨、清蒸鰣魚、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三套鴨、水晶餚肉、軟兜長魚、開洋蒲菜、文思豆腐、蟹黃湯包、蜜汁火方、松鼠鱖魚、碧螺蝦仁、白什盤、響油鱔糊、清蒸大閘蟹、姑蘇鹵鴨、櫻桃肉、太湖三白、西湖醋魚、宋嫂魚羹、東坡肉、龍井蝦仁等。
三、江南經濟
江南經濟在秦漢以及六朝時期取得很大發展,此後在全國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至中唐時,經濟重心由中原南移,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經濟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最重要的核心地位。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指以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擊扇平原所形成的江蘇、上海和浙江一帶,以此為中心的經濟帶,被稱為「長三角經濟圈」。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蘇,浙,皖三省及上海已經佔全國稅收總和一半以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自改革開放以來,江南東部一帶的十幾個城市被人們稱為「長三角」,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與「珠三角」、「環渤海」等並列的一極。
❾ 如何地理語言描述江南
江南,是指地理區域,顧名思義,意為長江之南,新安錢塘之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專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屬。先秦時期,江南屬漢地九州,被中原稱為"吳越"[1]。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繁榮發達等著稱。
江南是一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是中國綜合經濟水平最高的發達地區。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東南部長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區(摘自央視紀錄片《何處是江南》)。
自古以來,江南漢族地區曾有會稽郡、吳郡、江南道、兩浙路等行政劃分。
❿ 江南丘陵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中國長江以南、南來嶺以源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丘陵的總稱。也是傳統地理、人文學上的江南地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大部分和安徽南部、江蘇西南部、浙江西部邊境。低山、丘陵、盆地交錯分布,以湘江、贛江流域為中心。盆地中的白堊系和下第三系紅色地層廣泛出露,形成紅色盆地,這些紅色地層被河流切割成丘陵,則稱為「江南紅色丘陵」,海拔200~600公尺左右。盆地丘陵周圍為海拔1,000~1,500公尺的低山,安徽南部的黃山、九華山,江西東部有懷玉山、雩山,江西、湖南之間有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武功山,湖南西部有武陵山、雪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