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位於中國三大地理區域
A.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各自的所有省份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回三省、北京、天津、黃答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寧夏、河北、河南、陝西、山西,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四川、雲南、重慶、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海南、福建、廈門、台灣、上海、安徽、浙江、江蘇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B. 廣安屬於中國的什麼方向
廣安市位於四川東部,呈扇形分布於川中丘陵與平行嶺谷兩大地形區之間,是三峽庫區發展的接力帶,有「川東門戶」之謂。東、南兩部分與重慶市墊江縣、長壽縣、渝北區、合川市接壤,西部與遂寧市蓬溪縣和南充市嘉陵區、高坪區相鄰,北部與南充市蓬安縣和達州市渠縣毗連。地理座標為北緯30001′-30052′,東經105056′-107019′,東西寬134.5公里,南北長93.6公里,幅員面積6344平方公里,轄廣安區、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代管代鎣市,共86個鄉,87個鎮,2886個村,2002年總人口444.3萬。廣安屬於四川盆地盆底逐步向盆周邊過渡地帶,整個地勢東高西低,其中中西部為丘陵區,東部為平行峽谷低山區,海拔高度從185米到1700多米,以華鎣山主峰高登山1704米為最高。兩大主要河流渠江自北而南縱貫市域中部,嘉陵江自北而南縱貫市域西部。氣候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8-17.7oC,年平均降水量1000-1500毫米,全年無霜期310-324天,具有冬溫夏熱、冬春雨少、夏雨集中、秋雨連綿和風力小等特點。
廣安市位於四川東部,呈扇形分布於川中丘陵與川東平行嶺谷兩大地形之間,是三峽庫區發展的接力帶,有「川東門戶」之謂。東、南兩部分與重慶市墊江縣、長壽縣、渝北區、合川市接壤,西部與遂寧市蓬溪縣和南充市嘉陵區、高坪區相鄰,北部與南充市蓬安縣和達州市渠縣毗連。
廣安市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豐沛,空氣濕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風力小。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8℃。多年大於或等於10℃以上的年積溫5600℃,無霜期306-328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43%的降水量集中於作物生長旺盛的夏季。多年平均徑流系數0.48,即降水量的48%匯入河川,52%為土壤吸收和植物蒸騰所消耗。終年植物繁茂,且無季節性河流。
C.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怎麼劃分的
劃分四大地理區域的主要依據是氣候和地形
D.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什麼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影響因素: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和400mm年等降水量線;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份0℃等溫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氣溫、降水)。
界線C: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即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4)廣安位於中國三大地理區域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E.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
北方地區來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源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F.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各自在中國的什麼方位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劃分較大,主要是按照自然界限內劃分的,在經濟、旅遊地理處理上容沒有太大意義。有的一省跨三區,跨兩區 。在行政上也沒有大意義,就是單單的自然地理界線(有的資料把中國地理分區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部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原區)
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G. 四川廣安位於祖國的哪裡
西南部。
廣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故鄉。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東部,四川省所轄十八個地級市之一。1998年7月31日,正式設立廣安市。廣安市管轄廣安區、前鋒區、鄰水縣、岳池縣以及武勝縣,代管華鎣市。華鎣山脈將廣安市分為兩大地貌單元:華鎣山脈以西的廣安區、前鋒區、岳池縣、武勝縣、華鎣市位於川中丘陵區,地表起伏不大,溝壑縱橫分割。嘉陵江、渠江曲折回環,以深切基岩的增幅曲流形式南流入長江。華鎣山脈以東的鄰水縣,位於川東平行嶺谷區,銅鑼山、明月山呈北東向平行分布,大洪河、御臨河由北而南注入長江。廣安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豐沛,空氣濕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風力小。
廣安上古屬梁州之域,殷屬雍州之地。周滅殷後,武王封其宗族姬姓於巴,立巴子國,廣安屬之。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命張儀、司馬錯舉兵滅巴蜀,設巴郡於江州(今重慶市),廣安為巴郡轄區。
南齊建元元年(479),析墊江(今合川市)以北設漢初縣(今武勝縣)。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宕渠縣置始安縣(今廣安區)。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東部始置鄰水縣,屬鄰州鄰山郡。西魏恭帝三年(556),鄰州並入渠州,鄰水縣屬渠州鄰山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始安縣改屬渠州。開皇十八年(598),改始安縣為賨城縣(今廣安區)。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遷治所於肖溪鄉王家坪。大業三年(607),改渠州為宕渠郡,仍轄賨城縣、鄰水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賨城縣復名始安縣,並析部分地域置豐樂縣,治地恆升古城寨(今廣安區恆升鎮古城村),同屬山南西道渠州。同年,復置鄰州,轄鄰水縣。武德二年(619),鄰水縣改屬渠州。武德八年(625),廢豐樂縣,其地復入始安縣。唐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析南充縣(今南充市高坪區)、相如縣(今蓬安縣)置岳池縣,屬劍南道果州郡。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始安縣為渠江縣,改渠州為鄰山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更鄰山郡為渠州,始安縣、鄰水縣復屬渠州。
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宋太祖奉西川轉運使劉仁燧之請,御筆點渠江縣境秀屏山下的濃洄鎮置軍,取「廣土安輯」之意,命名廣安軍,隸屬梓州路,領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縣。廣安一名,由此始。是年,渠江縣作為廣安軍的附廓縣,治所由肖溪王家坪遷濃洄鎮東北。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增領和溪縣。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蒙古軍入川,廣安軍治所遷大良城(今廣安區小井鄉大良村)。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改廣安軍為寧西軍,領屬如舊。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改漢初縣為武勝軍,後升為定遠州。至元十二年(1275),寧西軍入元朝。同年,治所由大良城遷回濃洄鎮。十五年(1278),廢寧西軍,並新明、和溪二縣入岳池,渠江、岳池二縣改隸順慶府(今南充市)。二十年(1283),置廣安府,府治渠江縣,領渠江、岳池二縣,隸順慶路。同年,鄰水縣並入大竹縣,改縣治為鄰水鎮。二十四年(1287),降定遠州為定遠縣,屬重慶路合州。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廣安府為廣安州,隸順慶府,領渠江、岳池二縣,九年(1376),增領渠縣、大竹二縣。洪武十年(1377),廢渠江縣,其地並入廣安州,州領岳池、渠縣、大竹三縣。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增領鄰水縣。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入川,建立大西政權。
清順治四年(1647),清軍滅大西政權,廣安州歸入清朝版圖。但州城尚為人所據,治地遷於來蘇寨。順治八年(1651),治地由來蘇寨遷竹山寨。康熙四年(1665),治地遷回濃洄鎮,領岳池、渠縣、大竹、鄰水四縣。七年(1668),廢岳池縣,其地並入廣安州,其餘三縣劃屬順慶府,州遂為不領縣的散州。八年(1669),撤定遠縣入合州。六十年(1721),復置岳池縣,隸川北道順慶府。雍正六年(1728),復置定遠縣,屬川東道重慶府。宣統三年(1911),蜀北民軍佔領州城,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宣布廣安州脫離清政府,作為軍政府駐地。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大漢蜀北軍政府」,廣安州隸川北宣尉使署。民國二年(1913),改廣安州為廣安縣。廣安縣、鄰水縣、岳池縣隸川北道。三年(1914),川北道改為嘉陵道,廣安縣、鄰水縣、岳池縣隨屬之。同年,定遠縣更名武勝縣,屬東川道。二十四年(1935),設立四川行政督察區,川政統一,廣安、鄰水兩縣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岳池縣、武勝縣屬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年(1949),同年12月,鄰水、武勝、廣安、岳池四縣相繼解放。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將民國時期的督察區改為專區,岳池縣、武勝縣屬川北行署區的南充專區,廣安縣、鄰水縣屬川東行署區的大竹專區。
瞭望廣安(2)1953年,撤銷大竹專區,廣安縣劃入南充專區,鄰水縣劃入川北行署區的達縣專區。
1968年、1970年南充專區、達縣專區相繼改為南充地區、達縣地區,各縣隸屬不變。
1978年11月10日,從廣安、岳池兩縣劃出16個鄉鎮設置華雲工農示範區,於1985年2月4日改為華鎣市。
1993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安地區,轄南充地區的廣安縣、岳池縣、武勝縣、代管華鎣市和達縣地區的鄰水縣。
1998年7月31日,廣安撤地建市,廣安縣改為廣安市廣安區。
2013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廣安市設立前鋒區,將原廣安區的奎閣街道,前鋒、代市、觀塘、護安、廣興、觀閣、桂興7個鎮,光輝、龍灘、小井、新橋、虎城5個鄉劃歸前鋒區管轄。
2、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安地理坐標為北緯30°01′-30°52′,東經105°56′-107°19′,東西寬134.5公里,南北長93.6公里,幅員面積6344平方千米。廣安市呈扇形分布於川中丘陵與平行嶺谷兩大地形區之間,是三峽庫區發展的接力帶。廣安是四川省毗鄰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地級市,有「川東門戶」之謂。
氣候特徵
廣安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豐沛,空氣濕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風力大。年平均氣溫1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33℃。多年大於或等於10℃以上的年積溫5600℃,無霜期306-328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43%的降水量集中於作物生長旺盛的夏季。多年平均徑流系數0.48,即降水量的48%匯入河川,52%為土壤吸收和植物蒸騰所消耗。終年植物繁茂,且無季節性河流。
光能
廣安是全國幾個低日照、輻射低值區之一,雲量多,日照少,萬里無雲的天氣少見。多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200小時~1342小時之間。但是,日照與農事季節同步。盛夏日照最充足,9月開始下降。全年太陽輻射能為87。8千卡/cm2。4月一9月是光能、熱能和降水最多的時段,有利於大春作物的生長發育。據測定,廣安不同耕作制度的光能利用率只佔0.52%~1.4l%,光能利用潛力很大。
熱能
廣安南北緯度只相差0.47度,氣溫的水平差異極小,而垂直差異較大。全市多年平均氣溫17℃,年際變化不大,月際變化明顯。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氣溫3℃。最熱月是7月,月平均氣溫27℃,極端低溫可達-3.8℃,極端高溫可達40.5℃。一年之中,氣溫變化的總趨勢是,從1月中旬至7月下旬氣溫逐漸升高,8月上旬氣溫逐漸下降,尤以8月下旬至9月中旬降溫劇烈,有「一雨便是秋」之說。11月上旬至下旬出現第二次明顯降溫時段,由此逐漸進入冬季。
降水
廣安多年平均降水量1014毫米~1282毫米,最多年為1485毫米,最少年為836.6毫米。一年之中,各季節的降水量不同。春季為209毫米~275毫米,夏季為401毫米~405毫米,秋季為278毫米~320毫米,冬季為37毫米~58毫米,氣溫與降水趨於一致,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地形地貌
廣安之鄉村篇(2)廣安縱貫於東南部的華鎣山脈將廣安分為兩大地貌單元。華鎣山脈以西的岳池縣、廣安區、前鋒區、武勝縣、華鎣市位於川中丘陵區,即四川「紅色丘陵」的一部分。地表起伏不大,溝壑縱橫分割。嘉陵江、渠江曲折回環,以深切基岩的增幅曲流形式南流入長江。出露地層多由侏羅紀砂岩、泥岩構成,形狀平緩。老沖溝坳谷平坦開敞,分隔成低丘與淺丘,構成丘陵地貌中彼此互不相連的壩,土質肥沃,稻田成片集中。華鎣山脈以東的鄰水縣,位於川東平行嶺谷區,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以相隔8-15公里的距離呈北東向平行分布,三山之間為兩個狹長寬緩的槽谷,大洪河、御臨河由北而南貫穿谷底,經重慶市長壽、渝北注入長江。河流兩岸有水平階地分布,稻田成片。全市最高處是華鎣山主峰高登山,海拔1704.1米,最低處為御臨河谷,正常水位高程185米,相對高差1519米。盆中丘陵海拔300-500米,僅金城山標高824.6米。境內中丘、淺丘面積4091平方公里,佔全市幅員的64.49%;深丘面積270平方公里,佔4.26%;平壩面積509平方公里,佔8.02%;山地面積1477平方公里,佔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