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家與地理中國讀後感
Ⅰ 從地理的角度寫一篇遠方的家的讀後感500字
暑假裡,我有件必做的事,就是看《遠方的家》節目,這也是我一天中最期待的事之一,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大好河山美景,這可謂是對我這個自然崇拜者最好的饋贈。 節目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涉及了很多不曾聽聞的小的城鄉縣,並且解說的很細致全面,有景色,風俗,食物,人民生活等等,更令人佩服祖國中國這個一里一美景,十里一風俗的國家的獨特魅力,從北到南,由東到西,平原丘陵,高山盆地,城市農村,同一個國家的人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家在各自的經緯線上幸福地生活著。其中《遠方的家·邊疆行》拍攝的異常辛苦,西北邊疆相對於東南沿海還是顯得落後和封閉得多,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不免有些讓人心酸的鏡頭:攝制組將要探訪一個小山村,崎嶇的山路看著都覺得累了,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村莊阻隔洶涌的大江的另一邊,江上沒有橋,只有一條繩索在風雨中搖搖晃晃,大人們要采購東西必須用繩索滑到江的對岸,再走很多山路,反反復復,年復一年,十分不方便。記者體驗了一回,光固定住自己就費了很多時間,但滑過去足以把沒體驗過的人嚇得腿軟,但村裡的人早已習慣,他們經常要背很多很重的東西,所以每個人都是驚人的從容淡定。村裡有一種與世隔絕的古老和寧靜,似乎時間就在某一時刻放慢了腳步,村裡有很多孩子,他們絕大多數都從沒離開過這里,有時候他們就在江邊的蘆葦叢里,獃獃地凝望著江的對岸,想像著那個未知的世界,等待著時間的流逝,等待著那個成人的自己,為的只是踏上江對岸的土地。記者默默地擦拭著淚水,而電視機前的我也被感動得不行,多麼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有一座橋橫跨著兩岸,橋上能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臉。 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不同的風景,不同的風景醞釀出了不同的風俗,不同的風俗中上演著每個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故事中展現著人們的悲歡,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Ⅱ 觀《地理,中國》有感500字
觀《地理中國》有感
今天,我們一家人又興致勃勃的觀看了地理中國。這次專的故事講得屬是自海航建造一來,自古至今都有巨輪葬身於大洋之中,近代,此類事故更是時有發生,甚至會有成百上千人遇難的慘故。經專家研究在正常情況下,造成此類事故發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氣情況。
那麼,洋流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海洋與大氣的聯系非常緊密,他們都受地球運動的影響。當地球繞它的軸線自轉時,也讓空氣和水旋轉形成漩渦和旋風,洋流的運動同樣遵循這樣。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環境又不同,洋流形成運動時,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海洋上空的大氣情況,海底地形,海水的溫度、鹽分等。
看!這樣的節目可以讓我們增加很多知識,讓我意識到﹕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與其相比,人類的力量是那麼渺小,縱然科技的力量是偉大的,但我們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與自然和諧相處。
Ⅲ 求《地理中國》的讀後感3篇三集最近的、每篇50字、求好心人解答啊解答必採納
地理書里的和網路的合起來
Ⅳ 地理中國觀後感600字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昨天我看了一期關於冰川的《地理中國》節目。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匯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為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著重要意義。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但時隔46年後,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現冰川已融化了許多。經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裡,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十幾年時間里退縮了100米,這意味著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從二十年變為十年,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裡的水充滿著,不斷的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著固定狀態,為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支撐著經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代表大自然的傑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Ⅳ @遠方的家@美麗中國鄉村行@地理中國。
觀《美麗中國》有感又看了一遍《美麗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美麗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除此之外,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Ⅵ 2篇地理中國的觀後感200字到300字
《地理中國》觀後感
——山水長安 冰湖神話
太白山,秦嶺山脈的主峰。它,雄偉俊秀,風光綺麗,千百年來引得無數文人墨客吟詠感嘆。尤其是山頂上那個橢圓形的湖泊———大爺海,如同一隻幽藍的天眼,向塵世間拋出一個個足以令人動心的眼神。在山下,在寶雞,在陝西民間對其神秘的猜測經年不斷。
有一個傳說,在天上玉皇大帝讓他的兒子們下凡來到太白山上修煉,被太白山那錦綉的風景所吸引住了,於是便不願意離去,就化為一個個湖泊,從此以高山相伴。相傳大爺海就是玉皇大帝的大兒子變的。
大爺海東、南、西三面高聳著山,北面為山谷。大爺海周長約為300米,以此推算面積約為13000平方米,它的最深處是18米,有23萬立方米的儲水量。在大爺海的背後崖壁上有一個巨大的洞穴,難道那就是傳說中的水晶宮嗎?
洞內常年有冰,寒氣逼人,好像一個"天然冰庫"。在洞內有許多冰錐、冰筍、冰旗琳琅滿目,景象萬千,這就是大爺海的源頭——水晶宮。它裡面之所以有那麽多的冰體,是因為他正好處於背陰的山坡,常年沒有陽光的照射,而岩石中滲出的水滴,到了這里,就化成了冰錐、冰筍。一部分的水化成了冰錐、冰筍的奇觀,更多的則形成一條地下暗河,在侵蝕岩石的同時,也注入了下方湛藍的湖泊——大爺海。
在神奇的世界中,蘊含著那麼多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這是大自然的恩賜,送給我們那麽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著神秘的世界中,到底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神秘景觀?讓我們慢慢的來破解大自然中的神奇密碼吧!
地理中國 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地理中國的蓬萊灘尋夢。
這一集講的是一位叫金玉稈的教授到蓬萊灘時被蓬萊攤上的重重疊疊的岩石吸引了,從此,他無數次的來到這里考察。蓬萊灘上的岩石記錄了兩億多年前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而破解這個事件的就是金玉稈教授。金玉稈教授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研究這些岩石,有幾次,他病倒了,但是,這並沒有消磨他的意志,他帶病前去考察。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在蓬萊灘研究出了一個「金釘子」,從此,地質時期的研究中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所謂「金釘子」,就是用生物從一個物種演化到另一個物種的時間點來標定地質時期的時間點。
我們要學習金教授這種執著、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為科學事業獻身的優秀品質。
Ⅶ 七年級地理中國讀後感三篇
地理中國觀後感(一) 肖文浩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昨天我看了一期關於冰川的《地理中國》節目。 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匯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為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著重要意義。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 但時隔46年後,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現冰川已融化了許多。經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裡,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十幾年時間里退縮了100米,這意味著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從二十年變為十年,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裡的水充滿著,不斷的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著固定狀態,為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支撐著經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代表大自然的傑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作者:肖文浩 地理中國觀後感(二) 在看了《地理。中國》後,了解了火山。 講的是地理學家盧老師帶領地理小組探究潿洲島的事。在探究中困難重重。 當我看到"在斜陽島的海岸,到處是懸崖峭壁,探究小組……其中還有一位女性"時,我欽佩不已,想著:懸崖下面是一望無盡的大海,若稍不留神或有恐高症,就一定會掉下大海。還有,一位女性竟然也有勇氣來
攀懸崖,一路一定困難重重,天下有幾個女性能有這樣的膽量與勇氣,太令人欽佩了。 當我看到"這是火山灰,是由火山噴發落到地面形成,在潿洲島距離不遠的地方,有一……一幅千年的潿洲島最大的火山口出現在眼前"時,我太佩服盧老師了,佩服盧老師的膽量和智慧了,竟然利用一絲絲平常人無法發現的線索,根據一點線索可推理出潿洲島旁的斜陽島的中心是一個火山口,()更令人我不能相信的事是在潿洲島這個小島竟有兩個小火山口,一個大火山口,而且最大的火山口竟然是現在平靜的整個南灣。這樣一個答案令人出乎意料。沒想到這么個小島還有這么多秘密。 也許千年以前的地球會更難以想像,以後要多了解地理知識
地理中國觀後感(一)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觀《地理中國——武陵源之「幽潭魅影」》有感
——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1210班江雨萱
今年暑假,屈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任務,就是看《地理中國》。一開始認為老師布置看的東西都沒什麼好看的,只是與學習有關而已。就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看了一次。不過,事實並不如此。它並不像我想得那麼死板而很有趣。一次便讓我愛上了這個節目 在科考隊員的帶領下,我領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賞了美麗的沙漠的綠洲;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遊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處處勝景都讓我難以忘懷,這不只是地理的解說,它更是一本網路全書,有許多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
最令我難忘的是《地理中國——武陵源之「幽潭魅影」》了,它一共分為兩集。其實,所謂的「幽潭魅影」,就是指生活在溶洞中的大鯢——娃娃魚,又名人魚、孩兒魚、狗魚、啼魚、臘狗等,它和恐龍同時繁盛於3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盤紀時期,被譽為「游動的活化石」,是世界級瀕危兩棲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上集中,我跟隨著科考隊員,了解了王國興的大鯢養殖基地,王國興被尊稱為「中國娃娃魚之父」。他進行了人工養殖,目前數量已經達到了400多條。科考隊員對養殖基地進行了檢查,包括水中礦物質含量、溫度、光照。隨後,科考隊員對泉河進行了科學考察,這可是大鯢野外生存基地。 在下集中,王國興突然告訴記者,說珍藏有一條完整的長達3.5米的娃娃魚化石,科考隊員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至今還沒有見到過這么長的娃娃魚。他們走進大鯢生物科技館,想要探求問題的真相。在這里,他們了解了無脊椎兩棲動物的知識,並查到大鯢和蠑螈中的其它動物生活習性及骨骼化石的區別。蠑螈類的動物,骨骼並不是完全相接,可是,王國興的這尊化石骨骼是相連接的,而且,顴骨有細微的不同,所以判定,這並不是娃娃魚的化石。 在考察期間,科考隊員在大鯢生物館里,還聽見了導游介紹說模擬娃娃魚的叫聲和娃娃相似,而並不是因為娃娃魚長得像娃娃而得名的。模擬娃娃魚的叫聲,引起了科考隊員的疑問,這真的是娃娃魚的叫聲嗎?它和嬰兒的叫聲區別?通過娃娃魚叫聲和嬰兒哭聲的頻譜圖對比,發現現實並非如此,兩者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看似柔弱,行動遲緩,穿越上億年時光的動物,見證了地球的滄桑巨變,卻沒有發生太大的變異,是什麼使大鯢不受傷害?是什麼使大鯢停滯變異的呢?科學家又對此展開了系列
的調查,在確保大鯢不受傷害的情況下,科學家找到了一塊塑料當武器,戳了幾下大鯢的背,發現大鯢背上會分泌出一種白色的粘液,來導致襲擊者行動變慢!大鯢的保護色與它生活的環境色融為一體,也為大鯢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經過第第四世紀冰川時,因為大鯢的新陳代謝十分慢,可以兩到三年不進食,這也對大鯢的生存非常有利!
看完這集後,我感觸很深,大鯢這種和恐龍同時代的繁盛的動物,能延續至今,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可是,隨著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對大鯢的傷害,導致大鯢數量銳減,被列為瀕危動物。多麼希望世間的人能夠有意識地環保一些,節約一些,為這些珍稀的動物創造一個舒適美好的生存環境!
我對科考隊員的求真意識與求真精神也十分欽佩!對他們那種不道聽途說,不人雲亦雲的做法非常欣賞,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是已科考為證據的實事求是。特別是在科考的途中,還差點發生意外,我們要向科考人員學習。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努力一點就可以讓世界跟美好!
Ⅷ 遠方的家觀後感800字
《遠方的家》觀後感
最近,我們在看一套精彩紛呈的電影,名叫《遠方的家》 影片給我們展現了許多清新自然、安寧幽靜、清麗新奇的美麗景 觀,從悠悠綿軟的白雲中,我們體會到了溫柔純潔的性格,從湛藍明 亮的天空中,我們體會到了浩瀚無垠的胸懷,從碧草如茵的草原中,我們體會到了豪邁廣闊的氣概,從恬美嫻靜的湖水中,我們體會到了 我們應該波瀾不驚的道理,從艷麗明快的民族裝飾品中,我們體會到 了民族文化的古典雅緻,從別具特色的特產小吃中,我們體會到了這 里濃濃的風土人情,從斑駁蒼白的藏獒標志中,我們體會到了百姓對 我們友好的善意,我對著這恬靜清秀、大氣磅礴的良辰美景留下了深 深的印象,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個非常驚險的片段.
在十分險峻的獨龍江公路上,環境極其惡劣,整個公路長達96.2 千米,路面崎嶇不平,鋪滿了尖利的小碎石,還經常發生小型雪崩、 塌陷等危險現象,邊疆行攝影組乘坐的車子也被滾落的石頭砸了一個 讓人膽戰心驚的洞,讓人的心都懸了起來,能坐車就已經不錯了,最 讓我害怕的是另一種情景.
只見滾滾的怒江驚濤濁浪,洶涌的江水放肆地劇烈拍擊著對岸,宛如一頭強悍威猛的雄獅發怒了,使勁全身力氣兇狠地咆哮著沖向對 岸,發出沉重雄渾的「嘩啦」聲,讓人望而生畏,可就在這令人恐懼 的怒江上,還能看見一位位樸素老實的村民拉著鐵索,抱著物品,在 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下,快速地用最原始的方式——滑鐵索飛快地劃過對岸,讓人為他們捏了一把汗,馬戲團里也經常有許多驚險的馬戲,可是看到這個情形,我不但沒有感到歡欣,反而心裡感到異常的沉重,聽說每年都有很多求學寒子不得不通過這種方式過江,每年都有不少不幸地被無情的江水吞沒,我不禁覺得自己真是無比的幸運,有這樣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看了《遠方的家》,我心裡產生了很多想法,多希望我能身臨其境,感受那裡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別具一格的秀美風光啊!
孤陋寡聞中,這一集沒播出前,真不知道中國還有這樣一個地方,真的不搞笑.先行獐子島,茫茫大海,黑暗中前行,沒有過晚上航行的經歷,無法感受到那種情懷,只能猜測很詩意,也有一種豪情吧.黎明到來之時,瑤潔帶著我們來到了長山群島獐子島上.朝陽下的獐子島,非常的美麗,全景拍攝下,獐子島帶給人的印象是寧靜,平和,鮮艷,美麗.內陸人無法理解島上的生活,但秀美的風光,美麗是共通的.
潛水捕撈,拖網捕撈,海釣休閑,看得出,瑤潔也是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海島生活和海洋作業.她在盡可能的努力想向觀眾解釋並展現清楚每一個環節,事實上表現出她自己也不是很了解.但海島人的辛勤和朴實,加上瑤潔的熱情,我還能感到淡淡的溫和.很平靜的在看節目,象一杯暖暖的熱茶,流過我的心裡.
這一集記憶很深刻的東西,內心說一句,沒有.但是能感覺到節目的努力,感受到海島上的生活,這本身來說,這就是一種成功.以旅遊片來說,沒有什麼深刻印象,以紀錄片的角度來說,沿海行的角度出發,這一集成功了.我前面好象說過,沿海行節目走的路線,可以說是全中國最富裕的地區,和邊疆行那種心靈的震撼,肯定是有所差別的.不是每一集都必須驚濤駭浪,也應有平靜的美麗.
這集節目,比上集大連策劃上要好很多.一個中心,就是海島的生產生活,中間也沒什麼題外話,圍饒著中心,盡可能展現出一座美麗的島嶼.接著都是這樣做節目,我非常期待下一集和整個沿海行.主題明確,不散亂,不拖沓,非政治化,一定會成為一個好的旅遊類節目.看好沿海行,也是自己的一點小期待,畢竟央視接近生活,詳細介紹風土人情,非政治化的節目,太少了.長山群島,一座美麗富饒的海島群.那裡的人們辛勤,朴實,平靜的生活著.生活很富裕,工作很充實,漁業生產及生活走入了良性而環保的循環之中,並向著休閑旅遊業出發.祝福長山,希望他們的生活更美好.也許當我老去,有一天在海邊垂釣時,會憶起這個海島.
Ⅸ 寫出《舌尖上的中國》中的人文風情與當地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或《遠方的家》或《地理中國》
陝西麵食,大老碗,蹲著吃飽站起來剛好。西北風大乾燥人豪爽。
Ⅹ 觀看《遠方的家》和《北緯30度中國行》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