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美國國家地理三峽

美國國家地理三峽

發布時間: 2021-02-20 22:26:43

① 美國國家地理 reach 好嗎

2008年5月,是中國專輯

1998年12月關於南中國的報道,
1997年9月對三峽的報道,作者花了兩個月專的時間實地屬走訪了庫區沿岸的許多地方;
1994年3月份對中國少數民族的報道,
記者租了一輛吉普車,用了兩個月實地考察了中國西南和西北的不少少數民族聚居地;
1971年12月的「回到中國」報道中,記者花了10個周,走過的地方涵蓋了中國90%以上的居民

1888-2000年對中國的238篇報道的內容簡介

2000,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攀岩

2000,10,遼寧,龍鳥化石

2000,3,北京

2000,2,黑龍江

2000, 1, 西藏的新年

1999,11,遼寧,龍鳥化石

1999,10.遼寧,龍鳥化石新聞

太多的我就不復制了,《國家地理》在八十年代後幾乎每年都有報道中國的文章。統計全都在這篇網路文庫的文檔中,ps:這篇文檔的整理者就是我哦

② 《美國國家地理》 關於中國的篇目

2008年5月,是中國專輯

1998年12月關於南中國的報道,
1997年9月對三峽的報道,作者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實地走訪了庫區沿岸的許多地方;
1994年3月份對中國少數民族的報道,
記者租了一輛吉普車,用了兩個月實地考察了中國西南和西北的不少少數民族聚居地;
1971年12月的「回到中國」報道中,記者花了10個周,走過的地方涵蓋了中國90%以上的居民

1888-2000年對中國的238篇報道的內容簡介

2000,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攀岩

2000,10,遼寧,龍鳥化石

2000,3,北京

2000,2,黑龍江

2000, 1, 西藏的新年

1999,11,遼寧,龍鳥化石

1999,10.遼寧,龍鳥化石新聞

太多的我就不復制了,《國家地理》在八十年代後幾乎每年都有報道中國的文章。統計全都在這篇網路文庫的文檔中,ps:這篇文檔的整理者就是我哦
http://wenku..com/view/4ced2a1a6bd97f192279e9e3.html?re=view

③ 誰有國家地理三峽大壩的英文字幕

看上面的鏈接

以後找字幕 去字幕網站在搜索想要的名字

④ 國家地理超大建築狂想曲三峽大壩怎麼樣

不看還真的不知道背後有如此多的故事,也算是國人在現代工程學上給世界的一個教材,感覺還不錯。片子用動畫和試驗的形式說明白很多原理,很不錯啊~非常值得一看!

⑤ 你眼中的三峽是什麼樣的請簡要說明。

你眼中的三峽,我們哪裡知道呢?

給你看看別人眼中的三峽吧

-----------------------------------------------------------

三峽精神之旅zz
附圖:三峽夔門映像(centrial攝)

一支竹篙撐過三峽的湍流,也劃過千年的華章。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三峽,曾是一
代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心的形勝之地,是長江文化源流最光彩照人的一段。世易時移,
屈原歸去,李白不復,沿岸的城鎮早已更換了名字。而當6月1日下閘蓄水之時,高峽
出平湖,三峽將又一次改變它原有的樣子。
值此之際,我們請來各界學者名人,各抒己見,縱論三峽之美。歷史的湍流不可
挽留,但有關美的記憶卻可在心中典藏。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撰文/劉征(著名散文家、中學課文《過萬重山漫想》作者)
與黃河文明比起來,長江文明的特質最重要的便是:人文的、開放的、多元的、
感性的。
我一生三下三峽,三峽至今對我來說仍是人生里極其重要的地方。《過萬重山漫想》
是在1979年我第一次去三峽時寫的。二期工程以後,三峽將再無險可言,後人們恐怕
再難體會人們最初克服這一天險時的心情了。
開放的另一重意義是沖破,到了三峽,「沖破」變成一件極為艱巨的事情。三峽
險峻,自古就是天塹,北魏的酈道元曾言,「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
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水經注》)險灘亂礁,狂風巨浪,三峽在相
當長一段時期里都是生死路。老船工講,「闖過去了是運氣,闖不過去就再無回頭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有極大的勇氣,否則是很難下決心走一遭的。
而我眼中的三峽精神正是這樣一種開拓精神。古人下峽,長篙短篙拄在礁石上,
每到急流,就用篙將船從逼近礁石的角度上撐開,生死毫發,這樣的膽量和氣魄實在
太令人感嘆了。當初看到宋人夏圭的《巴船下峽圖》我震驚了好久,再過三峽時,頭
腦里總是反復出現蘇軾「古人篙眼似蜂窩」的詩句來,感慨萬千。前人眼中的三峽是
生死關,就是這樣的生死關,無數的中國人闖過去,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許多人說中
華民族是封閉、保守的民族,我想如果他們去走一遭三峽,看看那些與時代與急流險
灘搏鬥的艄公,就不會再這么想。
我一直堅持,只有開拓精神才是最大的浪漫,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開拓,三峽才能
引發人們內心的共鳴,它也因此而最美。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撰文/舒婷(我國著名詩人,曾作神女峰組詩)
睽別三峽20餘載,我所念念不忘的神女,可還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
雲,暮為行雨」,於「陽台之下」,為誰望穿秋水?
1981年初夏,我在北京開完會,准備到武漢參觀正熱火朝天的葛洲壩工程,順便
游三峽。我們先坐長途汽車,崎嶇驚險,年輕不知道害怕,一路顛簸到宜昌,然後上
船。沒有導游拉客,只有廣播,每到緊要關頭轟轟響起。解說者操濃重地方口音,不
是湖北腔便是四川嗓門,初闖江湖的我,聽在耳朵里全成了一片緊張嘈雜的防空警報
。只憑著對三峽的一點粗淺常識和周圍遊客的興奮度,來揣測西陵峽呀香溪呀兵書寶
劍峽呀等逶迤變幻的山水畫廊。
其實看山看水,不必拘泥於名頭的響亮與否,而在於入目入耳入心,那一刻的親
近和融匯。想它是什麼便是什麼吧。於是拿把椅子,披件同伴的寬大西裝,坐在船頭
,任風勒著我,把亂發一根根往後扯直如韁繩。仰望「兩岸連山,別無闕處」(北魏
酈道元《水注經》),「肅何千千」、「磐石險峻,交加累積,重疊增益」(楚宋玉
《高唐賦》);俯視江濤水流,洶洶洋洋湛湛,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感心動耳」
,回腸盪氣。
遊客紛紛,說是半夜進巫峽,怪不得楚王邂逅神女,一定是在睡夢中。我非白馬
王子,要親睹倩影只有睜大眼睛,片刻不敢交睫。守侯許久,見眾人慌張著鞋加衣,
擠向舷邊甲板,我自然不甘人後一涌而出。
微藍的天幕已經拉開,序曲低溢在浪弦的韻律之間。清月迷朦、冷霧飄忽,山影
幢幢,江氤四起,烘托的悲劇呼之欲出。神女裹著素袍緩緩轉過身來,卻只是默默側
聆,幽幽眄視,欲說還休。千言萬語只在最不設防的一瞬間,她是我們大家的夢中情
人,隨即隱入其他形狀,不復重現芳容。
眾人還在指指點點。驀然,我眼眶一熱心中刺痛,不由得抽身回到空寂的船艙里。江
濤高一聲低一聲,都是激越的和弦。
據《巫山縣志》記載:「赤帝女瑤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為神女」。民間
另有傳說:夏禹時代,西王母娘娘的女兒瑤姬帶領十一姐妹下凡,協助大禹治水,並
送他一本工具書叫《上清寶經》。瑤姬不但是個傑出的女工程師,還是稱職的地方官
員。疏通峽道,解除水患後,奔波流連於三峽,為民辦實事,例如為船民擒水妖,為
樵夫驅虎豹,為農人布雲雨等。三峽人民把這群叛出天庭的守護女神挽留在人間,化
成奇俏秀絕的巫峽十二峰,最高峰即是為首的瑤姬,被稱為神女峰...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撰文/林東海(人民文學出版社資深編輯,李白研究會會員,為尋訪李白的蹤跡曾多
次游歷三峽)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固然是三峽的山川錦綉之美,而巫山雲雨,白帝晨昏,亦
是三峽的古今疊映之美。昭君村、白帝城、屈子廟、武侯祠……這些密布於三峽沿岸
的古跡遺蹤、情景交融投射下歷史的疊影,引無數文人墨客穿過驚濤駭浪走向楚天大
地。
是以如果沒有三峽,地圖上不僅將抹去一道水流湍急的河道,更重要的是,中國
的文學史一定會因此而改寫。巴楚文化的源流澆灌出三峽兩岸的風光,壯美的景象催
促屈原宋玉寫下楚辭中的不朽篇章,而他們本人也成為後人吟詠的章節。李白杜甫從
這里走過,沿岸的足跡又鑄出了三峽新的傳說。然後又是陸游、蘇軾……古人的身影
在這里穿梭交織,一代代密密層層有如地質層累積。一道巫山雲雨,兩岸猿聲哀啼,
就貫穿了整個中國文學史。
歷史上的三峽是各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之地,同時也遭遇過不少戰亂以及歷朝歷代
的水患。沿岸的民族風情、民生疾苦、英雄史事以及滄桑變化的感嘆,和著濤聲一古
腦兒都匯入了詩篇。是以在三峽必作懷古詩、詠史詩,千古以來蔚然成風。詩風在李
白之前多為浪漫遐想,在杜甫之後則多為沉鬱悲涼。身世的沉浮造就了不同的詩篇,
想來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同樣欣賞到的三峽風光也是截然不同的吧...

——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巫峽千尋,走雲連風。飲真茹強,蓄素守中。喻彼行健,
是謂存雄。天地與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實,御之以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撰文/鮮於煌(重慶師范學院中文系古代文學導師、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學者、多年來從事三峽文化的研究工作)
司空圖赫赫有名的《二十四詩品》將中國古詩按照美學風格分為二十四種情境,
其中「勁健」一派中有「巫峽千尋,走雲連風」的字樣,這里的巫峽是泛指三峽。它
清楚地說明了三峽已經作為一種符號,深入中國人的美學觀念之中。
黑格爾說:「美感是主體同對角處於和諧統一,主體的感性與理性活動也處於和
諧統一狀態時的心意狀態。」就三峽來說,山的巍峨、水的急流,以及行舟峽中的跌
宕奇險,很自然地引發文人們內心的激盪不安;靈感,往往由此而來。外在的景色美
沖撞著心靈,景物與心靈和諧契合,反映在文學上,便是觸景生情,物我為一。當小
船在沖破激流險灘之際感受良辰美景,不由發出浩浩長嘆。
群山萬壑、大江奔騰,三峽自古以來就是詩的海洋、畫的長廊。李白、杜甫、高
適、岑參、元稹、劉禹錫、蘇軾、陸游、黃庭堅、范成大……一連串的詩人銘刻在三
峽的史冊上。高聳入雲的巫山十二峰、一瀉千里的滾滾長江,以及生活在高山密林、
深溝險谷中的苗人、瑤人、羌人、越人等許多少數民族,都曾以三峽特有的地理環境
和色彩繽紛的社會生活激發出創作靈感和激情。最具說明性的是杜甫——他一生50多
年的時間里總共寫出的詩篇有1400多首,而他在三峽地區共居住了兩年零九個月時間
,就寫出481首,幾乎平均每兩天就寫一首,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撰文/岑學恭(巴蜀詩書畫研究會會長、三峽畫派創始人,多年來專門從事三峽
山水與巴蜀風光的繪畫創作)
畫家眼裡的長江三峽是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廊。三峽之美,美在雄、險、奇、幽。

瞿塘峽以雄偉峻拔著稱,巫峽以幽深秀麗馳名,西陵峽以灘險水急逞勝。在三大峽谷
之間處處風光旖旎,兩岸青山,猶聞猿聲;數葉扁舟,饒有野趣。千姿百態、相得益
彰,令人心馳神往。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似詩如畫。比較起方正平整的
黃河文化來,三峽之美是一種動態之美。要體會出三峽的美,就要在中景、遠景處欣
賞。三峽峽谷高且窄並險,但仍有平緩的山勢和寬谷。峰巒如削,波濤如怒,湍急的
水流和巨大的落差構成了動態的畫面,也因而更能激起書畫者的激情與暢想。如能乘
船江上,船動景移,可攬盡山、水、泉、洞之美。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三峽文化,長江就只能是一條「長白江」。
中國長江三峽歷史上早有聞名,隋唐時期山水樹石,已漸轉入獨立畫科,劉(松年)
、李(唐)、馬(遠)、夏(圭)畫作顯示出山水畫氣勢之清勁雄偉,大有李白的「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風。美
不勝收的歷史上記載了繪畫山水,如唐吳道子畫嘉陵山水(嘉陵江為長江在重慶、四
川的一大支流)三百餘里一日而畢。
三峽畫派的形成主要在於巴山蜀水,長江三峽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出了一大批繪畫
藝術家。三峽畫派,把最能反映巴蜀變遷的三峽風光,作為藝術表達的主題,以繪畫
方式來描寫歷史文卷,被感染者愈來愈多,描繪長江三峽歷史文化名勝古跡,記錄三
峽的新景觀,久而久之竟在現代逐漸形成了一個派系。
彈指算來,畫三峽近五十年了。我對三峽的風景感興趣由來已久。小時候讀到的地理
課本上面有插圖、照片,其中描繪三峽景色,曾使我對景生情,殊為神往。我生長在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北平原,每見到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的風景照片時
,總會幻想那遠古時代「蜀犬吠日」的四川山川風物的圖像……
抗日戰爭爆發,我被迫離開那莽莽大漠,從西北向西南,踏著三國時鄧艾走過的「陰
平小道」,走蠶叢,攀棧道,進入了四川,從此又與三峽結下不解之緣,多次往返三
峽,寫生採集素材。李杜的詩句,開闊了我畫三峽的胸襟。恩師徐悲鴻先生在抗戰期
間也為我寫過三峽題畫詩。總之,不到三峽,沒有身臨其境的生活體驗,是很難體會
到這些詩句之意境的...
(以上文字內容屬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詳情請見中國國家地理2003.6期.)

⑥ 三峽讓地軸移動了嗎我在網上看見說它移動了2.+厘米,大家來說下,

移動都必須是有距離和方向的。既然你在網上看見說地軸移動了,還有移動專的距離屬,那麼網上同時就應該說了是向哪個方向移動。
如果網上說的東西不知道移動的方向,那麼憑什麼說移動了。
你看到是誰說的這個說法,就去問誰。

⑦ 請問高手:國家地理三峽大壩中,3d動畫如何製作有相關建築動畫製作教程嗎

應該是用3ds-max做的 教程不太好找 自己網上下個max 慢慢摸索著玩就行了 如果有外包項目的話 留個qq 看我能做不

⑧ 珠穆朗瑪峰,南沙,五嶽,三峽,泰山分別的特點是什麼

1.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兩國邊界上。它的北坡在我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而頂峰位於中國境內。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為在珠穆朗瑪峰的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稱為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環境非常復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k㎡,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公里的范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障。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面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這些巨峰的外圍,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爾和印度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涌的波瀾壯闊的場面。珠穆朗瑪峰較近的一次測量在1999年,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使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測
定的,他們認為珠峰的海拔高度應該為8850米。而世界各國曾經公認的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於1975年測定,是海拔
8848.13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種說法。2005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測珠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成
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再次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為8844.43米,而峰頂位於中國。同時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數據。
2.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
位於中國南疆的九段線內的南部,在南海諸島中島礁最多,

散布范圍最廣的一橢圓形珊瑚礁群。

位於北緯3°40'至11°55',東經109°33'至117°50'。北起雄南灘,南至曾母暗沙,東至海里馬灘,西到萬安灘,南北長500多海里,東西寬400多海里,水域面積約82萬平方海里,約佔中國南海傳統海域面積的40%。

南沙群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處於越南金蘭灣和菲律賓蘇比克灣兩大海軍基地之間,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沖,為東亞通往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必經的國際重要航道,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國通往國外的39條航線中,有21條通過南沙群島海域,60%外貿運輸從南沙群島經過。

地形

南沙群島是珊瑚礁構造。

南沙群島及附近海域是中國唯一位於珊瑚礁核心分布區的海域,其美麗和富饒足以比肩馬爾地夫和澳大利亞大堡礁,分布海域面積比馬爾地夫和大堡礁都要大。南沙島礁中的水面環礁的礁體面積有3,000㎞²左右。而在國際海洋法公約中,水面環礁是具有準陸地地位的。

按照群島基線准則,南沙群島就能夠劃出數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區域(陸地+水面環礁(具有準陸地地位)+內水),據此能夠主張上萬平方公里的領海,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但目前我國的主張是九段線以內均是中國主權范圍,九段線的出現早於國際海洋法公約,因此不受其約束。

氣候

南沙群島屬海洋性熱帶雨林氣候,氣候反差大,高溫、高濕、高鹽,年平均氣
溫28-30℃,夏季地表溫度高達60℃。南沙海域常年受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風力在6級以上,波高在2.5米
以上;6-10月,是台風季節,盛行西南季風。局部低壓造成大風多,南沙海區處於西南大風的風口,不但大風日數多,而且來得突然,持續時間長,風的陣性
大。月平均溫度在26-30℃之間,雨量充沛,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3.五嶽:三山五嶽,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山,世界道教聖地。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全世界的風景了!

俗語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五嶽的說法始見於《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周禮》成書於戰國後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陰陽等諸家而形成的。因此我們認為五嶽的思想是糅合夏代、商代以來的四方神和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而形成的山嶽崇拜。

五嶽是封建時代帝王加封的。《史記集解》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帝王們為了「報天之功」,常以雄偉險峻的大山為祥瑞,在峰頂上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

封禪的理論估計起源於東周春秋戰國時代。而第一個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親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處。到了唐代和武周武皇武則天,封禪活動在中原中嶽嵩山。經過封建帝王的封禪歷史,五嶽的地位更高了。

中國的世界名山不少,三山黃山、廬山、雁盪山,民間有黃山歸來不看岳之稱,唯獨這五座山尊為「岳」,不是沒有道理。拿東、西、中三岳來說,都位於萬里母親河黃河岸邊,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祖先最早定居和繁榮的地方。五嶽在我國雖不是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這樣也就顯得格外險峻了。《詩經》中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嵩高維岳,駿極於天」等詩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由於受到當時一些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對天下名山全面考察,當然也就無法「擇優錄取」了。

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千百年來,皇帝在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這里修行念經,善男信女在這里燒香許願,名人雅客也喜歡在這里賦詩作畫,給五嶽留下了眾多的人文遺跡,五嶽更加有名了。難怪人們登五嶽後,會發出「五嶽歸來不看山」的慨嘆。
4.
長江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時沖開崇山峻嶺,奪路奔流形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
的大峽谷,即長江三峽。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其中瞿塘峽位於重慶奉節境內,巫峽位於重
慶巫山和湖北恩施州巴東兩縣境內,西陵峽在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境內。四百里的險峻通道和三個動聽的名字,容納了無盡的旖旎風光,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
畫廊。

長江三峽也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
英雄豪傑用武之地。這兒有許多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南津關孫夫人廟等,它們同旖旎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的詩句猶然在耳,在都市生活的喧囂擾攘中,你可以抽個時間像古人那樣,乘一葉扁舟順江而下,看白雲流水悠悠,兩岸
青山如黛,隨口吟一首詩,昂首唱一曲漁歌……

三峽地跨重慶湖北兩省市。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長江三峽為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
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
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岩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
拍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
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在三峽大壩所在的西陵峽南岸——秭歸,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⑨ 國家地理.中國歷險記.長江三峽.1024高清種子下載地址有么好東西大家分享

國家地理.中國歷險記.長江三峽.1024高清種子下載地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