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誰創辦的
1. 國家地理的產生背景
著名的黃色方框是《國家地理》在全球通行的標志。
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兩名飛行員在執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任務時,不幸被日軍擊中,他們的飛機被迫降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萬分緊張地剛從殘破的飛機里鑽出來,一群膚色奇異的人就圍了上來,他們迅速地掏出了槍,但他們很快又輕鬆了下來。因為他們曾經在他們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過這個民族的介紹,它屬於他們的盟國——中國。
1929年《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梅納德·威廉斯(MaynardOwenWilliams)在給《國家地理》的主編葛羅夫納(GilbertH.Grosvenor)的信中這樣寫道:「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一個記者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後對他們說:盡管看吧,要不是因為我,你們無法看到這一切。」這一段話後來被《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廣為引用,並成為他們激情和驕傲的工作理由。
這兩個故事的價值在於,它形象地描述了《國家地理》所能給公眾帶來的一切:實用性。地理知識的價值,以及它被賦予的浪漫、激情。
《國家地理》由美國的一家非盈利科學教育組織——「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創辦,它的創辦人之一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AlexanderGrahamBell)。它問世的時候正值人類歷史由於科技發明的巨大進步而揭開新的篇章之際。電話、電燈、汽車、飛機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驚奇,更是革命。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似乎註定了它永遠追求革新的品質。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它的視角立足全球,從極地到內陸,從海底到月球,從草原森林中殘存的原始部落,到現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它不但記錄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記錄了一百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記錄了人類的夢想和追求。
發明家貝爾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人類的交流,更在於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帶來的意義。這同樣體現於對《國家地理》的影響上——他的兩項決定為《國家地理》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一是推行了會員制,將雜志賣給每一位想入地理學會的人,買雜志就是入學會、交會費,這為《國家地理》日後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創建了獨一無二的模式;二是大膽起用了只有23歲的年輕教師葛羅夫納。葛羅夫納上任後一改《國家地理》的傳統編輯模式,將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讓給圖片,精美絕倫的大圖片所造成的巨大視覺沖擊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讀者的關注,加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樸素的自然狀態,《國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視全球的視角和廣闊的思維立足於競爭激烈的雜志業。
發明家貝爾所倡導的革新精神為《國家地理》注入了永恆的活力。1910年,《國家地理》採用黑白與淡彩的照片和生動的插畫;30年代,《國家地理》開始使用萊卡相機和柯達底片;1959年,《國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製作封面,60年代,《國家地理》的領域開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雜志的領導層則再次打破了堅持幾十年的傳統,率領雜志邁向具有爭議性的領域,開始報導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等課題。同時,唯美的風格又讓它顯得卓爾不凡。它對文字的要求同樣嚴格,它講究字字珠璣,強調文字與圖片的和諧。它注意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性,更是藝術感。創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絕不自賞,把握時代脈搏並具有一定的新聞性,這也使它吸引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愛好者。
這種革新的精神同樣表現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業成功。《國家地理》的會員制使它在全世界發展了上百萬的會員,它的核心品牌戰略使它的產品由期刊推廣到圖書、印刷品、圖片庫及教育產品、地圖、電視節目、網站、CD-ROM電子產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黃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樣被人們所熟知。這也使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盈利組織。它同時注重發行和國際化,在發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適應潮流的國際化方面都頗有建樹。盡管不斷有人強調「強勢媒體」的文化侵略性,但卻不能改變它日益擴張的勢頭——《國家地理》在全球的發行量已接近千萬。
世界各地的地理雜志當然不只有《國家地理》,英國的《地理》雜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國地理雜志《GEO》以及法國的《科學與生活》,都是倡導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於地域性強的特點使得這些雜志的讀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內。中國的地理雜志近些年來得到迅速發展,最出名的當屬背靠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中國國家地理》。在2002年9月之後,《國家地理》與《時尚旅遊》雜志的版權合作,已經讓這個充滿魅力的黃色方框出現在了中國。
沒有人能否認《國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貫彰顯和堅持的革新與唯美,這是這本雜志始終如一堅持的氣質。
2. 國家地理品牌的包屬於國家的品牌還是國際品牌
「國家地理」是美國高端戶外運動品牌,屬於國家品牌,它主要經營單反挎包及戶外運動服飾。
NationalGeographicBags「國家地理攝影包」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總結了大量簽約攝影師多年來的實際需求而設計的專業背包。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是於1888年1月13日,在美國華盛頓的宇宙俱樂部聚會,成立的一個學會,同年10月,新成立的學會創辦了自己的會刊,這便是如今享譽全球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學會現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非盈利的教育與科學機構。
國家地理攝影師是全球公認的最優秀的專業攝影人士,他們往往需要將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專題攝影中,而大部分拍攝環境是極為艱苦、復雜的地理環境,惡劣的氣候不僅對攝影師的體能提出了考驗,也讓攝影師對裝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所以設計出符合攝影師嚴格要求的背包,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推出產品的首要目的。
(2)國家地理誰創辦的擴展閱讀:
品牌標識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所有產品都以《國家地理》雜志這個核心品牌為基礎進行輻射,品牌統一為其獨有的黃色邊框和「國家地理」的文字要素。學會要求所有印刷品的封面必須保留黃色邊框,所在位置比較靈活,有的與《國家地理》雜志同樣尺寸和位置,有的則縮小為不圈住任何內容的單純標志。
正是藉助這種統一的品牌形象,國家地理學會旗下的各種產品成功打開市場,並牢牢確立了《國家地理》這一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這個著名的黃色邊框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品牌標志,它是一本書的邊框,更像打開外部世界的一扇美麗的窗戶,意味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打通人們通向外面世界的通道。
這個標志簡潔明快、顏色醒目,便於讀者認知和記憶,准確地傳達了該雜志的辦刊宗旨,而它與照片搭配而成的封面造型又成為了《國家地理》雜志另一顯著特色。
3.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4. 國家地理雜志是那一年創辦的
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成立後的9個月開始發行第一期
首發日期 1888年10月
5. 國家地理中文版的成立歷史
已有百年多歷史的《國家地理雜志》將於2001年起在台灣出版中文繁體字版,美專國國家地理學會屬宣布授權台灣《大地地理雜志》,於2001年1月出版《國家地理雜志》中文繁體字版,這是該雜志在海外的第16個版本,該授權還包括長達10年的授權期、保留10%本土內容的製作篇幅等內容。
美《國家地理雜志》使用大量攝影、插圖和地圖編輯手法,為全世界的知識探險出版樹立典範。但多年來它一直只有英文版本,直到四年前,該刊改變經營策略後,才陸續授權出版不同語言的各種文版。目前,亞洲有日文版、韓文版。該雜志的英文版期發行量為850萬份,今年秋季還將有瑞典、丹麥、挪威、荷蘭等文版問世。
6. 美國國家地理是一家雜志社還是一個公司拜託各位了 3Q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回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答。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雜志每年發行12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
7. 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的發展歷史
1888年1月13日晚,在美國華盛頓白宮對面的的宇宙俱樂部里,33個人圍坐在一張大型桃木桌前,討論以「探索並傳播地理知識」為宗旨來創辦一個協會,這個團體即是後來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教育機構——美國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這群人中有地理學家、探險家、教師、律師、制圖師、軍官以及金融家,他們都是知識淵博,終於旅行、對世界充滿渴望與好奇的人,需要一個媒介來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 這33個人集體通過了一項決議——會員資格賦予。協會要建立在開明、廣博的基礎上,與其自身的健康及它所代表的科學的神聖性相一致。2個星期後,協會的各項章程和規劃准備就緒。1888年1月27日,國家地理協會正式成立。協會的第一任主席是加德納·G.哈伯德(Gardiner Greene Hubbard),他是一位律師、金融家、慈善家,為國家地理協會捐贈了一棟大樓作為總部。
1898年,亞歷山大·G.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接替岳父哈伯德擔任協會的第二任會長。貝爾就是被大家所熟悉的電話發明家,但他擔任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會長的史實卻鮮為人知。
1889年十月,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會刊——《國家地理》雜志第一刊出版。起初,這是一本嚴謹、科學的刊物,封面暗灰,內容專業,並沒有商業雜志的任何特徵。在雜志的前兩頁有一篇公告,指明了其使命是引導協會及其雜志的方向:國家地理協會為增加和普及地理知識而成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協會出版這本刊物。它並不僅僅是協會的機關刊,它內容將對所有對地理感興趣的人民公開,希望它能夠成為一個交流渠道,促進地理研究,並證實該刊是普通讀者所喜愛的科普讀物。《國家地理》迄今已有119年的歷史,堪稱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雜志之一。《國家地理》雜志是一本以「增進和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科技類讀物,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現代老年》、《讀者文摘》和《電視指南》,以1000萬冊的期發量位居第四,在全美「雜志300強」排行榜上始終居於前列。除本土英文版外,《國家地理》還出版日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希臘語、希伯來語、法語、德語、波蘭語、漢語、葡萄牙語、荷蘭語、瑞士語、挪威語、丹麥語、中文繁體、芬蘭語、土耳其語、泰語、捷克語以及匈牙利語等各種語言版本。2000年,《國家地理》以其全方位的優秀運作榮獲業界最負盛名的國家期刊獎。
國家地理屬下包括:國家地理視頻公司、國家地理地圖公司、國家地理學會網站、國家地理探險委員會、國家地理保護基金等實體、機構。
國家地理每周一次的系列節目《探險家》以及標志性的長期播出的《國家地理任務》節目和超大屏幕的電影已經榮獲了800多個獎項,其中包括122個艾美獎和2個奧斯卡獎提名。2000年6月,國家地理頻道與中國內地40多家地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兩檔節目。從創立至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過的人類探索與科研計劃已超過7000件。
1965年,國家地理協會首次與CBS合作,播出了國家地理專題節目《珠峰上的美國人》。1995年國家地理協會將這一欄目發展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電視公司。後來,又和福克斯公司、全國廣播公司合作(NBC),製作了國家地理頻道,於1997年9月在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和澳大利亞首播,隨後登陸了亞洲和拉丁洲,2001年1月,在美國開播。
從1907年國家地理協會出版第一本書,至今,該協會以31種語言出版了2000多種圖書,內容涉及非常廣泛。同時,美國國家地理出版部每年都在為《國家地理》雜志出版5冊地圖附錄和100多頁的地圖。
8. 國家地理這本書好嗎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專即開始發行屬。現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 雜志每年發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的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9.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從那一年開始紀錄世界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變遷
c
吉伯特·格羅夫納(貝爾也是創辦人之一)詳見:
1888年10月,國家地理雜志問世,他的創辦人之一,便是發明了電話的科學家貝爾。當時它僅是一份學術性質的科學雜志,讀者僅限於一小群具有專業背景的人。那時的國家地理雜志封面是暗棕色的,完全沒有圖片,只有辛勤治學的研究成果。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官方網站
http://lava.nationalgeographic.com/pod/
這個欄目每天向大家提供一幅配有背景資料介紹的國家地理雜志上的照片.內容包
國家地理雜志的改變,是在1899年上任的當時年僅23歲的第一位專職總編輯吉伯特·格羅夫納手裡啟動的。經過之後數十年時間的淬煉精進、琢磨技術,才有了今日的面目。
格羅夫納是最早為地理雜志樹立的傳統之一,以第一人稱撰寫平鋪直敘的文體。到了1910年國家地理雜志又樹立了另一項傳統:黑白與淡彩照片和生動的插畫用得越來越多,封面也加上了橡樹、月桂葉片、橡實、半球圖樣的花邊,此後60年封面一直是這樣的基本格式。到了20世紀的20年代,國家地理雜志首次刊登了一連串探險活動的紀實報道,並附有彩色圖片。30年代萊卡相機和柯達底片的使用,更為國家地理雜志增添了兩項利器,可以將遠方國家的實景送到讀者家中。
1959年9月,國家地理雜志開始固定用彩色照片作封面,這期間,封面上的花邊也逐步去掉,1972年7月首次使用不帶樹葉的封面版式,僅留作為國家地理雜志品牌標志的黃框,以突顯封面的照片。1979年9月,開始永久使用現在的封面版式。
國家地理雜志封面上那個著名的黃色長框,是國家地理雜志品牌的組成部分,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心目中,這著名的黃色長框代表著冒險與質量。因此維持這個黃色長框,也就成為國家地理雜志品牌維護的重要部分。
自創刊以來,國家地理雜志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都是只有英文版,直到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才出版了第一個外文版,然後無論從發行量還是國際版數量上,它都取得了高速的發展,到2001年已經在世界上出版了20種文字的版本,發行量已經達到1000萬。
地理雜志的視角遍及全球,從極地到內陸,從海底到月球,從草原森林中殘存的部落,到現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都有地理雜志記者們的身影,他們發回的報道文字和圖片,融合了歷史、文學、科學和人類學,因此在大多數讀者的眼中,它不僅僅是一本雜志,而是一本網路全書。因為它不但記錄地理的概貌,而且紀錄了100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變遷,記錄了人類的夢想與追求。
鑒於他的視角如此廣泛,國家地理雜志在創刊之初即有一則編輯方針:「不論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題材,只宜刊登好的一面:不雅的描述、不當的批評,一概不予刊登。」然而到了1970年,雜志的領導層打破了這一堅持了幾十年的傳統,邁進具有爭議的領域,開始報道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等課題。
國家地理的成功和卓越,除了它的成功的辦刊方針及發展策略外,還要歸功於聚集在他旗下的一大批優秀的攝影師。他們不僅學識精湛、技能高超、敬業執著,更是一群對我們這個世界始終保持著激情與好奇的人,所以我們從地理雜志的大量精美絕倫的圖片中,感受到的既有樸素的自然狀態對我們視覺的巨大沖擊,更有被它喚起的發自內心的感動。這也正是國家地理雜志注重人文關懷的鮮明特色。
國家地理雜志數年來堅持的千分之一的選片率,雖然顯得有些苛刻,但卻由此而誕生了一大批充滿理想和浪漫主義的優秀攝影師,同時國家地理雜志所選中的那些有靈魂、有激情的攝影佳作也已經成為了攝影作品的一種標准,幾乎全球的攝影師們都以能在國家地理雜志上刊登自己的攝影作品為攝影生涯的極大榮譽。
國家地理雜志對它的文字的要求同樣嚴格,它講究字字珠璣,強調文字與圖片的和諧。它注意帶給讀者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藝術感。當我們閱讀國家地理雜志的時候,除了為它的精美所折服外,又總會為它所表達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溝通與交流所震撼,所感動,這也正是國家地理雜志唯美卻不自賞,與一般唯美主義和獵奇攝影有著本質區別的地方。
追求革新是國家地理雜志「與生俱來」的品質,它把這個品質一直保持至今。國家地理雜志的發展歷史充滿了創新精神,諸如以會員制發行雜志而不是通常的招收訂戶的方式;把2/3的篇幅讓給圖片;封面的形式等等,但每一個創新都絕不是為了簡單的迎合,而是一種「引領」,是對時代脈搏的把握。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官方網站
http://lava.nationalgeographic.com/pod/
10. 中國國家地理和國家地理有什麼區別
一、創建時間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1950年創刊於南京,原名《地理知識》,是關於地理的月刊,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2、國家地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於1888年10月,它由美國的一家非盈利科學教育組織「美國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創辦。
二、內容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有關地理的雜志。
2、國家地理:涉及到環境,森林砍伐,化學污染,全球變暖和瀕危物種,一系列的主題遠遠超過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雜志發表的一些文章還重點涉及到歷史和新產品,新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比如說一種金屬,基因技術,食物和農產品或者是新的考古發現。
三、發行狀況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各種版本累計銷售300萬冊。發行量及讀者分析由世界權威BPA認證機構誠證國際傳媒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國官方唯一認可的國新出版物發行數據調查中心提供第三方監測。
2、國家地理:雜志總體品牌多種版本的審計數據(包含印刷發行量和電子發行量)為3090萬,總體包括主要版本如印刷版發行量、電子版本、應用程序、社交媒體、網站和NewsLetter,以及國際、全球和旅行者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