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四川的人文地理環境對飲食

四川的人文地理環境對飲食

發布時間: 2021-02-20 16:13:37

Ⅰ 產生川菜的地理環境是什麼

四川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菜川調味品的產生提供了獨特的條件。四川一年四季溫濕暖和,冬無內嚴寒,夏無酷容曙,特別適合各種發酵調味品的釀造,使四川涌現出眾多優質的調味品生產地,象成都、德陽、江油的醬油,潼川、永川豆豉,閬中的醋,郫縣的辣豆瓣等。在四川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很多居民都有自己加工釀制調味品的傳統,即使在省會成都,時至今日,仍不少家庭有自己做魚辣椒、辣豆瓣等家常川菜必不可少的調味品。這些釀造調味品再加上自貢的精鹽,內江的辣椒,漢源的花椒,以及家家必做的泡菜,為川菜提供了豐富多樣、質地優良的調味品,為川菜形成「百菜百味」提供了必要條件。

Ⅱ 四川的民俗與飲食習慣越詳細越好!

四川民俗風情簡介

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
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免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
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
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

元宵燈會: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舉辦一夜,以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
門文化公園(青羊宮)舉辦,場面非常熱鬧,展出的燈具少則數千,多則上萬。過去
燈內點蠟燭,現在用電,太陽燈、碘鎢燈以及激光,微波傳輸,光電轉化,使燈更加
奇幻多姿,五彩繽紛。還配有文藝節目,與吃食等。因時間長,觀眾多達七、八十萬
人次。

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
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

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說是公無前278年的那一天
,楚國大夫屈原為國勸主,頃襄王不聽,反聽讒言,被放逐,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
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辭人,將糯米團、雄黃酒投入江中,免被魚吞屍體,以
後成俗。吃粽子,雄黃酒、劃龍船等活動。現在樂山市利用其地理環境及旅遊資源,
將龍舟活動擴展為對外經貿洽談、文化、體育和旅遊活動的國際龍舟會,也是熱鬧非
凡。

中秋團園節: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賞月,吃月餅等,中國人特別重視
家人團聚,這一天把家人或親屬邀聚一起吃餅、賞月。分散在外地的親人不能團聚的
也長話聯絡祝家人平安。

重陽登高節:農歷的九月初九為重陽節,約友登高,或游園、賞菊、喝菊花酒,吃重
陽糕等活動。

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
,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
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
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
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康定轉山會:每年四月初八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康定,在山頂草坪上,帳篷
綿延,人山人海,白天賽馬,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飲酒,載
歌載舞,通宵達旦。

黃龍廟會:每年農歷六月十六日,方圓數百里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集會黃龍寺
,在寺前空地上帳篷連營,爐火如星,各部酋長率眾排列大圍,環跳互唱,應聲山谷。

川劇:是流行四川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劇,是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劇種之一。由於它歷史
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戲劇舞台上
佔有一定位置,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利用茶葉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三千多年。

Ⅲ 四川的景象和美食還有習俗

一:地理天然「黔山秀水」

一個地區的文化氣質,反映了她所根植的土壤的肥沃或貧瘠。要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文,先要踏上這塊土地,感受高原自然的巧奪天工,我深知是家鄉自然的氣質賦予了我們心靈的內在,她的與眾不同給了貴州文化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任何一種創造都深深打上了這塊土地的烙印,不論身在何方,記憶中最為深刻和熟悉的美景總是家鄉的那片純粹!

貴州位於中國西南部,東接湖南省,北鄰重慶市、四川省,西連雲南省,南界廣西壯族自治區。全省境內東西長570公里,南北寬510公里,土地總面積17.61萬平方公里 。是一個隆起於四川盆地和廣西丘陵之間的亞熱帶、岩溶化高原山地。境內山巒起伏,地貌類型復雜,氣候類型多樣,自然景觀獨特。

貴州岩溶地貌佔全省總面積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岩石分布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域明顯,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對區域自然條件的光、熱、水、土、氣和土地資源、水力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天下第一溶洞」織金洞被譽為「地下藝術寶庫」,讓你陡生「織金洞外無洞天」的慨嘆,「水上秘洞」龍宮,蜿蜒的白龍洞都享譽甚廣。

「黔山」!貴州的確是蒼山如海,有人就曾以「如浪卷,似濤翻,如浪似濤貴州山」的句子來描述貴州山的磅礴氣勢。最著名的要數大婁山、苗嶺、烏蒙山和武陵山這橫亘貴州的四大山脈,他們是貴州的脊骨。沒有見過貴州的山,就不會明白貴州人的坦盪之氣從何而來。這里有名揚四海的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彌勒道場梵凈山,有地縫天溝般被稱為「地球上一道最美麗的傷痕」的馬嶺河峽谷

「秀水」!貴州是長江和珠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全省分為長江水系的烏江和珠江水系的南、北盤江兩大水系。貴州的水有一種靈動的美,無論是黃果樹瀑布上奔流直瀉於犀牛潭的磅礴大氣,還是大小七孔的靜美不乏活潑,或是紅楓湖上搖曳輕舟的波光粼粼,草海上丹頂鶴們追逐的煙波浩淼,都風姿綽約如清澈透明的眸子。

「天然空調」!貴州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和豐沛的降水優勢。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雨、熱同季。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正是貴州的地理天文培育了當地人文的秀氣、風骨、和內涵。勤勞善良的人們在這里安居樂業,享受自然的饋贈,回報以智慧的創造力。我們生長在自然中,從中學習大山的豁達、威嚴的傲骨;從碧水中體會沉靜和謙虛、包容與堅強。貴州的山水不是長江黃河的洶涌澎湃,也不是蘇杭江南的尺幅玲瓏,她是山川爛漫的又一種,她代表著貴州兒女的獨特魅力。

二:悠久的歷史文化

貴州是我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古時是夜朗國境。春秋以前,貴州為荊州西南裔,屬於「荊楚」或「南蠻」的一部分。戰國後期,夜郎國逐漸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之一。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hang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簡稱「黔」。秦王朝在此設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貴州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貴州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轉戰貴州高原,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於貴州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

貴州厚重的歷史沒有北方城市中皇家政權的變遷,也沒有江南官宦商家的興衰,但不可否認,從遠古至今,人類對這片土地的耕耘從未停止過。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折射了中華民族征服自然,為自由抗爭的奮斗過程,既擁有社會變革的印記,又有民族解放和文化更替的演變。

三:迷人的民族神韻

貴州是多民族省份,包括漢、苗、布依、土家、彝、仡佬、水、回、白、侗、瑤、壯畲、毛南、蒙古、仫佬、滿、羌等共49個民族。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古代百濮、百越、氐羌、南蠻四大族系在這里交匯,貴州的土著居民,與從四面八方遷徙而至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一起,共同耕耘、開發著這片共同的家園。這個過程,始於古史傳說時代,至今仍然在繼續著,並留下了許多可以辨析的痕跡。如今,在貴州的許多民族村寨中,依然原生態地保留著本民族來自遠古的神話、傳說、歌舞、習俗、服飾、節慶、禮儀……每年五彩繽紛的民族節日達1000多個。貴州少數民族粗獷豪放、熱情質朴、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為貴州民族風情和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

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每到一處,那裡的民族文化就原汁原味呈現在我們面前,苗族姑娘們的精美服飾,侗族大歌的曼妙餘音,水族的雙歌,彝族的口弦,還有侗戲和布依戲,土家地道的儺戲,無一不帶給我們深深的震撼。蠟染、蘆笙、苗綉、大方漆器、布依地毯、玉屏蕭笛等又是一場視覺盛宴。

四:藝術與人文

貴州的人文,是民族藝術與生活風俗的結合。苗族的「四月八」,布依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節」,水族的「端午節」瑤族的「盤古王節」,「賽龍舟」等節日豐富多彩,其中有對歌,燃篝火,開晚會,摔跤,鬥牛,敬酒,吹蘆笙,跳舞,唱歌,做糯米飯,殺豬等風俗活動,講究熱鬧親和的氣氛,記載了風雨兼程的文化旅程。

在音樂方面,既有高亢激昂的「飛歌」,也有質朴莊重的「古歌」,侗族一領眾和的「大歌」,布依聲色和諧的「八音」;

在舞蹈方面,講究動作瀟灑,自由,舞姿活潑;

在體育方面,既有傳統的武術,又有對抗性強的「搶花炮」,熱鬧的「賽龍舟」;

在服飾方面,技藝精巧堪稱「無字天書」,長裙,短裙,素裙,花裙,青裙,簡裙,百褶裙,苗綉,馬尾綉等風格艷麗,綉花精美;

在建築方面,有依山而建的吊角樓,侗寨的鼓樓,花橋等別具一格的民居,也有文廟,甲秀樓,翠微閣,陽明祠,飛雲崖,苗寨侗寨,古鎮群,青龍洞,大渡橋,弘福寺,大屯土司庄園等文化與佛教勝地;

在繪畫方面,有簸箕畫,蠟染畫,民間畫等畫風迥然的藝術作品;

在書法方面,有驚為一絕的水書和民間書法;

在語言文化方面,有各民族的語言,有的語言雖已無文字記載,卻靠世代口授流傳著。

在傳統工藝方面,黔東南的蠟染,刺綉與挑花,播娜摩簸箕畫,雄精雕,地戲面具,原木藝術畫,陶土人偶,編織等又是一番景緻。

如上所言,各種藝術語言相互滲透交融,互為載體,貫穿著貴州各種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特別的飲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的飲食文化,貴州菜稱為「黔菜」,雖不屬於八大菜系之一,卻自成一格,風情獨佔一方。貴州人非常喜歡吃辣的食品,因此貴州小食以「辣」著稱,這些佳餚大致可分為油辣、煳辣、干辣、酸辣和麻辣。俗話說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然而貴州的拉和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樣,偏重與香辣,特別在酸辣。

貴州人的家裡,必不可少的是各種辣椒,干辣椒面用來做蘸水調料,油辣椒用來炒菜,做佐料,還有野山椒,青辣椒,紅辣椒等,做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餚;無論是大人小孩,或是老人,都有吃辣的習慣,這是由於貴州的水寒,吃辣不僅不會讓人上火,還能增強免疫力,可以說辣保障了一方人的健康,一直沿襲到了今天。

當然不得不說的就是貴州特色的地方菜餚和小吃了。黔菜宮保雞丁,辣子雞,凱里酸湯魚,花江狗肉,赤水豆花等都是代表菜式;而在城市裡的大街小巷,花溪牛肉粉,絲娃娃,戀愛豆腐果,沙鍋粉,雷家豆腐圓子,涼面,腸旺面,烙鍋,糯米飯等又是民間生活的化身了。

六:酒文化與茶文化、、、

貴州的酒文化是「茅台文化」,即「國酒文化」。釀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的水質好,用這種入口微甜、無溶解雜質的水經過蒸餾釀出的酒特別甘美。茅台酒在調配時,從不加一滴水,都是以酒勾酒。因此酒度低而不淡,純潔、微黃、晶瑩,柔綿醇厚。有人說;「為國爭光,誠於國事;謂之忠。兒遂母願,殷勤於家;謂之孝。不羨繁華,不易其地;謂之節。護身健體,不傷飲者;謂之義。忠孝節義四全,是謂國酒文化。」他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品位,也是貴州的驕傲。

貴州的茶屬都勻毛尖茶、貴定雲霧茶、開陽南貢茶、黔紅、黔陶趙司茶、羊艾紅茶最為有名。貴州地處高原,茶產區更是峰峰迭落,崖崖高矗,霧鎖雲,雲纏霧。土壤深厚、疏鬆而潮濕,加上降雨量。常年溫度以及日照等自然條件適宜茶樹生長,所以貴州的茶獨樹一幟。不僅作為貴州的特產,還作為一種文化成為與外界交流的途徑,形成了「茶文化節」。

Ⅳ 成都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飲食

四川省會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川西平原腹地,東界龍泉山脈,南臨雲貴高原,西靠邛崍山,北依秦嶺山脈,轄區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萬,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現化化城市。

成都是四川省會,又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成都旅遊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的古蜀文化、久負盛名的餐飲、悠閑散淡的民風民俗、豐富的土特產品以及四通八達的交通,使這座「休閑之都」成為中國西部口岸旅遊城市和最具魅力的旅遊勝地之一。成都是一座現代都市風情與古蜀文明和傳統文化交融生輝的城市,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成都平均海拔500米,具有典型的盆地氣候特徵。在亞熱帶季風氣候作用下,這里春早、夏熱、秋涼、冬暖,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二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卻顯得悶熱;二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卻顯得悶熱;冬天平均氣溫雖在5℃以上,但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乾旱少雨,極少冰雪。每年3至6月、9至11月是來成都旅遊的最佳季節。

成都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陸路和空中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極為便利。以成都火車站為起點的成渝、寶成、成昆、成達等多條鐵路線分別通往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市;川藏、川滇、川陝、川青、成渝等公路干線通往西南、西北各省;省內公路發達,有多條干線或高速公路通往省內主要城市,聯結各鄉縣公路,形成了成都平原上的密集交通網。

飲食:川菜的魅力

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雜。這是什麼?這是川菜的特點。吃在中國,味在四川。但這決不是說,其他地方菜系沒味或者味少,不是的,我們祖國地大物博,吃精遍地,隨便哪個地方都有自己豐富的味,獨特的味,值得自豪的味。而川菜的味是祖國菜系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川菜的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雜是什麼呢?三香乃蔥、姜、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三料乃醋、郫縣豆瓣醬、醪糟。炒菜需有蔥姜蒜,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三椒卻是真理之上的翻新,是味的進一步擴充,四川人尤其把這三椒的花樣弄得別出心裁,產生了七滋八味,創造了世界聞名的川味。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辣、香、咸。八味是指:魚香、麻辣、酸辣、干燒、辣子、紅油、怪味、椒麻。九雜是指用料之雜。四川古稱巴蜀之地,號稱"天府之國",位於長江上游,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群山環抱,江河縱橫,盛產糧油,蔬菜瓜果四季不斷,家畜家禽品種齊全,山嶽深丘特產熊、鹿、獐、狍、銀耳、蟲草、竹筍等山珍野味,江河湖泊又有江團、雅魚、岩鯉、中華鱘。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特產資源,都為四川菜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川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首,四川火鍋名聞遐邇。麻婆豆腐、回鍋肉、宮保肉丁是享譽世界的川菜名菜。

川菜是中國四大菜系(川、粵、京、蘇)之一,以其麻辣味聞名於海外,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鮮明個性著稱於世。四川歷來享有「烹飪天國」之譽。

川菜常有的家常味型有魚香味型、怪味型、麻辣味型等20多種,花色品種4000種以上。著名菜餚有八味冷碟、九色攢盒、樟茶鴨子、蔥燒乳鴿、魚香鳳爪、鍋巴肉片、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小煎雞、家常海參、酸辣蹄筋、抄手肉片、回鍋肉、螞蟻上樹、玉筍鴨舌、水煮牛肉、東坡肘子、粉蒸牛肉、酸菜魚等。

Ⅳ 拜託~~`研究性學習:四川的飲食習慣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四川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回」之說。貴州人平生答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要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濕潤多雨,春天多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其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別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了(*^__^*)

Ⅵ 四川美食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四川人因氣候潮濕、地理條件地處西部內陸和口味習慣而早已形成的「好辛香」內傳統,使得辣椒在川菜製作中被廣泛容運用,促進了四川美食川菜最終形成獨具一格的風味特色。

(6)四川的人文地理環境對飲食擴展閱讀:

川菜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享譽中外。四川省會成都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榮譽稱號。

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伴隨著堅船利炮逐漸進人中國。四川地處西部內陸,沒有受到戰亂的直接侵擾,社會經濟和百姓生活相對穩定,使得川菜持續發展,出現了大量的特色菜點和名店名師,筵宴不斷興盛,飲食市場日益發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川菜

Ⅶ 如何看待四川的飲食文化

四川的飲食文化在我這了解的時候就是一個字辣,真的,雖然我沒吃過,但是我知道四川有火鍋,那晚上請我吃飯呢,給我吃那個香哦,火辣辣的四川,火辣辣的飲食,這就是四川飲食文化,

Ⅷ 地理環境對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哪些影響

俗話說靠山吃來山,靠海吃海。源首先是對原材料、農作物方面的影響,比如泰國是臨海國家,大部分以吃魚為主,那裡臨海有海洋性氣候,所以有時也可以吃小麥;法國也是臨海,法國土地肥沃,所以那裡種葡萄的很多,大量的海風使法國成為了溫帶海洋性氣候,那裡適合畜牧、種植,使它的園藝業及其發達!
其次是對氣候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我們的飲食習慣。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濕潤多雨,春天多陰濕寒冷,四川地處盆地,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所以這些地方的居民有了吃辣椒的習慣。

Ⅸ 四川飲食比較注重麻辣,與所處的環境有關系嗎

四川飲食比較注重麻辣,與所處的環境也是有一定關系的,因為四川在嚴格意義上也是屬於南方,南方地底潮濕,吃點辣的出汗,對身體也好。

自然環境的差異對人們的飲食文化習慣有較大的影響,廣東氣候炎熱,四川的氣候濕熱,故廣東人愛喝涼茶,四川人喜歡吃麻辣,這主要與其氣候有關

根據資料記載,這次移民的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其中湖南省的人數達一半之多。

四川是個濕潤的城市,所以喜歡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是什麼令人費解的事情。南方人普遍都會比較喜歡吃辣。

Ⅹ 我要去四川上班去了,但不了解四川,不知道那邊人文環境怎麼樣,最重要的是飲食文化怎麼樣

西南重鎮/天府之國
成都是歷史名城,有2300多年建城史,自古為西南重鎮,歷代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生動地描繪了當 時作為西南經濟文化中心商賈如雲、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錦綉芙蓉/人居之境
成都是個美城,冬無天寒地凍之苦,夏無酷暑炎炎之憂;既擁有沃野千里的糧倉, 又坐享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美境.絲毫沒有工作環境和生活水平的距離感;休閑時刻,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前人故地、古城民居、絲竹香茗還能使人忘卻暫時的煩惱.
青湖麗景/旅遊之都
成都是旅遊聖地,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名勝古跡中外馳名.以武侯祠、杜甫草堂、 都江堰、二王廟等最具特色.有世界唯一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地處由劍門蜀道、九寨溝、峨嵋山、長江三峽等地組成的四川旅遊環,旅遊地理位置十分.
財富魅力/商業之城
成都是商業都會,2004年生產總值2185.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95.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3美元,人民生活已進入小康階段,是極具輻射力的商貿中心城市, 商貿活動十分活躍,零售貿易業銷售額683.4億元,增長12.7%
川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飪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享譽中外,成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一顆熣燦的明珠。
川菜發源於我國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它經歷了從春秋至兩晉的雛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較大發展,兩宋出川傳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個階段。其後,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中國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豐富。
飲食文化的發展依賴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四川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境內江河縱橫,四季常青,烹任原料豐富:既有山區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魚蝦蟹鱉;既有肥嫩味美的各類禽畜,又有四季不斷的各種新鮮蔬菜和筍菌;還有品種繁多、質地優良的釀造調味品和種植調味品,如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德陽醬油、郫縣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區的辣椒等,都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種質量優異,對四川飲食文化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飲食文化的發展還依賴於人們的風俗習慣。據史學家考證,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俗。貴族豪門嫁娶良辰、待客會友,無不大擺「廚膳」「野宴」「獵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間婚喪壽慶,也普遍籌辦「家宴」、「田席」「上馬宴」「下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於烹任的專門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藝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飲食文化的發展不僅依靠其豐富的自然條件和傳統習俗,而且還得益於善於廣泛吸收外來經驗。無論對宮廷、官府、民族、民間菜餚,還是對教派寺廟的菜餚,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華,充實自己。秦滅巴蜀,「輒徙」入川的顯貴富豪,帶進了中原的飲食習俗。其後歷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們的飲食習尚與名撰佳餚帶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帶進了他們原有的飲食習慣,又逐漸被四川的傳統飲食習俗所同化。在這種情況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長,實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繼承發揚傳統,不斷改進提高,形成風味獨特、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四川菜系。
川菜的菜式,主要由高級宴會菜式、普通宴會菜式、大眾便餐菜式和家常風味菜式四個部分組成。四類菜式既各具風格特色,又互相滲透和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對各地各階層甚至對國外,都有廣泛的適應性。高級宴會菜式,烹制復雜,工藝精湛,原料一般較多採用山珍海味,配以時令菜蔬,要求品種豐富,調味清鮮,色味並重,形態奪人,氣派壯觀。普通宴會菜式,要求就地取材,葷素搭配,湯菜並重,加工精細,經濟實惠,樸素大方。大眾便餐菜式,以烹制快速、經濟實惠為特點,如宮保雞丁、魚香肉絲、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等菜品。家常風味菜式,要求取材方便,操作易行,如回鍋肉、鹽煎肉、官保肉丁、千煽牛肉絲、蒜泥白肉、肉末豌豆、過江豆花等菜式,是深受大眾喜愛又是食肆餐館和家庭大都能夠烹制的菜看。除以上四類菜式外,還有四川各地許多著名的傳統民間小吃和糕點菜餚,也為川菜濃郁的地方風味增添了內容和光彩。
總之,川菜是歷史悠久、地方風味極為濃厚的菜系。它品種豐富、味道多變、適應性強,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譽,以味多味美及其獨特的風格,贏得國內外人們的青睞。許多人發出「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贊嘆。川菜的不斷發展也使四川飲食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