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被呂約瑟稱為中國最早地理

被呂約瑟稱為中國最早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20 16:01:20

『壹』 什麼時期最早中國傳統歷史地理的萌芽時期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歷史地理學的萌芽時期。
這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尚書 禹貢》,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 地員篇》,最早的旅遊地理著作《穆天子傳》。

1、《山海經》:
最早記載山川為主的著作。成熟於戰國時代,《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卷,包括
《東山經》、《西山經》、《中山經》、《南山經》、《北山經》各1卷,《海經》有8
卷,包括《海外經》東、南、西、北各1卷,《海內經》東、南、西、北各1卷,《大荒經》5卷,包括東、南、西、北、經各1卷。《海經》敘述海中和沿海邊遠山區以及四海之外的國家和地區。而《山經》是全書的精華,地學價值重要,堪稱我國最早山嶽地理書。
2、《尚書 禹貢》:
《尚書》中的一篇,我國最古老的地理文獻之一。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作者不詳。全文1189字,分為,九州、導山、島水、五服等四個部分。「九州」是以名山大川為標志的自然地理區域,具體分為:冀、徐、青、兗、荊、豫、揚、雍、梁等九州。「導山」列舉山丘名稱和地勢,注意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山的特點。「導水」記載了當時的河流大勢。「五服」指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書中對古代黃河流域的記載較為詳細,是我國古代綜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稱我國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國地理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歷代地理學專著產生直接影響。
3、《管子 地員篇》:
中國最早的土地分類專篇。是《管子》中的一篇,簡稱《地員》。《地員》篇2222字,主要論述中國土地分類,涉及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它先按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把土地分為 5類:瀆田(平原)、墳延(蔓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澤。然後在各類中再分。最後一部分為土地評價,根據各種土壤的生產能力劃分等級,先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包括6種不同的土壤。共分為18個大類,是土地分類的另一種方向。
4、《穆天子傳》:
又名《周王游記》,是我國第一部游記體地理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作者不詳。早在漢代該書已經失傳。西晉時期被發掘,由西晉荀勖等人整理成書。全書今存6卷,共6000
多字。描繪了20多個域外部落邦國、西域風光、民俗、物產、人物傳說、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先秦史料,是可貴的上古歷史地理要籍。

『貳』 中國最早的地理家是誰

酈道元

引言:在中國地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他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注有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酈道元,中國北魏地理學家。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72)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他生於仕宦家庭,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孝昌三年任關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陝西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水經注》是酈道元為《水經》所作的注文。《水經》全書 1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作者不詳,其撰述年代歷來說法不盡相同。《四庫全書提要》推論:「觀其《涪水》條中,稱廣漢巳為廣魏,則決非漢時;《鍾水》條中,稱晉寧仍曰魏寧,則未及晉代。推文尋句,大概三國時。」以後多數學者同意這種說法。

《水經注》40卷,全文超過《水經》20餘倍。《唐六典》說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涉及的河流近於《水經》的10倍。《水經注》以河川為綱,記述的內容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農業地理等。此外,也有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資料。 為撰寫《水經注》,酈道元搜集了大量資料,在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獻達470餘種,金石碑刻達350餘種,另有大量未指明來源的地圖、方誌、歌謠、諺語等。他所引用的文獻、碑刻等大部分已亡佚,由於他的引用方保存至今。酈道元十分重視實地考察,每到一處便「訪瀆搜集」,觀察水道分布、水利設施及其流經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全書許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糾正了《水經》的許多錯誤,並指出文獻引用處的正誤。由於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勢,酈道元的足跡未能到達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錯誤。《水經注》成書的年代,從注文中出現的最後一個年代是北魏延昌四年 (515),和酈道元被害於孝昌三年(527)而論,必在此十餘年之間。《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此書均作40卷,說明此書當時仍還完整。至北宋景□年代(1034~1038)的《崇文總目》,著錄此書為35卷,已佚5卷。今本40卷,是後人按原卷數拆湊的。《水經注》(1897年新化三味書室據長沙王氏本重刊)

《水經注》資料豐富,語言生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時在歷史學、金石學、語言學和文學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

『叄』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誰

酈道元

引言:在中國地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他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注有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酈道元,中國北魏地理學家。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72)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他生於仕宦家庭,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孝昌三年任關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陝西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水經注》是酈道元為《水經》所作的注文。《水經》全書 1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作者不詳,其撰述年代歷來說法不盡相同。《四庫全書提要》推論:「觀其《涪水》條中,稱廣漢巳為廣魏,則決非漢時;《鍾水》條中,稱晉寧仍曰魏寧,則未及晉代。推文尋句,大概三國時。」以後多數學者同意這種說法。

《水經注》40卷,全文超過《水經》20餘倍。《唐六典》說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涉及的河流近於《水經》的10倍。《水經注》以河川為綱,記述的內容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農業地理等。此外,也有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資料。 為撰寫《水經注》,酈道元搜集了大量資料,在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獻達470餘種,金石碑刻達350餘種,另有大量未指明來源的地圖、方誌、歌謠、諺語等。他所引用的文獻、碑刻等大部分已亡佚,由於他的引用方保存至今。酈道元十分重視實地考察,每到一處便「訪瀆搜集」,觀察水道分布、水利設施及其流經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全書許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糾正了《水經》的許多錯誤,並指出文獻引用處的正誤。由於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勢,酈道元的足跡未能到達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錯誤。《水經注》成書的年代,從注文中出現的最後一個年代是北魏延昌四年 (515),和酈道元被害於孝昌三年(527)而論,必在此十餘年之間。《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此書均作40卷,說明此書當時仍還完整。至北宋景□年代(1034~1038)的《崇文總目》,著錄此書為35卷,已佚5卷。今本40卷,是後人按原卷數拆湊的。《水經注》(1897年新化三味書室據長沙王氏本重刊)

《水經注》資料豐富,語言生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時在歷史學、金石學、語言學和文學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

『肆』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是《尚書·來禹貢》,自這是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全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並對每區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

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4)被呂約瑟稱為中國最早地理擴展閱讀

《禹貢》根據土壤的顏色和性狀,將九州的土壤分為白壤、黑墳、赤埴墳、塗泥、青黎、黃壤、白墳、墳壚等類別,這是有一定分類價值的。

《禹貢》中專論山嶽和河流的"導山"與"導水"兩部分內容,是純粹地理的內容,它們開創了中國關於區域地形的分部門研究的範例。"導"字被認為是"治理"的意思,以與禹治水的史跡相聯系。

『伍』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被李約瑟稱之為來中國歷史上源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5)被呂約瑟稱為中國最早地理擴展閱讀: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

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和近人顧頡剛的《〈禹貢〉注釋》最為重要。

『陸』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誰

酈道元——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

一個古代做官的人,到各地游歷時,用心考察各地山川河流,寫出了一部流芳百世的書——《水經注》,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個人就是南北朝北魏時期的酈道元(約466—527)。
酈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縣一個官宦世家,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
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准確記載;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決心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那時候,交通不便,路途險峻,但他不畏艱難,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山水草木和岩洞、土質等。
《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酈道元為官清廉,執法嚴明,因此遭到朝廷權貴的忌恨,他們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到發生叛亂的地方當關右大使。527年,酈道元在赴任途中,和他的弟弟及兩個兒子一起,被叛將蕭寶夤殺害。

復制粘貼的來著,希望可以幫到你。

『柒』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地理(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自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捌』 中國最早是什麼時候被稱為「中國」的

1963年8月,在陝西寶雞縣賈村鎮,在因暴雨沖刷崩塌的土崖壁中,出土內了一件青銅尊容。

這件青銅尊上有122個銘文,翻譯成今天白話文的意思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這是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尊,被文物專家命名為「何尊」。現存於陝西省博物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何尊銘文用「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記載周成王遷宅洛邑(洛陽)之事,(與古書記載相吻);

這就是說;至少在3100年前,就有了中國之稱,作為地理概念,指的是中原洛陽,意為天下之中。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文字(片語)記載。作為中國人,應該要記住!

『玖』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尚書 ·回 禹貢》。

《尚書 · 禹貢》,開宗答明義:「禹別九州,隨山濬(浚)川,任土作貢。」就是說大禹在調查了中國的九州大地的國土資源以後,分割了九州的地界,劃分了土壤等級,依土地肥瘠制定貢獻田賦等級的辦法,所以稱作《禹貢》。《禹貢》全文約1200字,由「九州」、「導山」、「導水」和「五服」4部分組成,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全部性區域志。

: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拾』 我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

B.酈道元 1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