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對於中國的影響論文
㈠ 以我眼中的中國為題,求一篇地理論文,800字以上
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曾經,有多少文人雅士歌頌他,有多少愛國詩人贊美她。他就像一隻雄雞,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可是,翻開歷史的昨天,我們的祖國母親又飽經過多少磨難:19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隨後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中國,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就在這時,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帶著千萬名滿懷熱血的中國人為我們的母親而奮斗,戰士們用熱血灑滿了這片黃土地,終於,經過十三年的奮戰,飽受煎熬的人們走出了黑暗,迎來了光明。 那一夜,沉睡了五千年的獅子在烈火中蘇醒了:1949,10.1,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建國的第一年裡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 氣式飛 機
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大慶油田建成。 中近程地地導 彈飛行試驗成功; 第一顆原 子 彈爆 炸成功。 第一顆人 造地球衛 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秈型雜交水稻。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為中國贏得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中共十五大召開,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我國第一艘無 人飛 船「神 州一號」發射成功,一直到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和51枚金牌。
這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正在告訴世界我們炎黃子孫的智慧與努力。現在,中國是世界強國之一。母親啊,你聽到這個消息,是不是很高興呢?
母親啊,您用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們,作為您的子女,我們將把握住新世紀的方向,為您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㈡ 地理大發現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800字論文
你去問泰山,順便把釣魚島和黃岩島的之於中國的重要,問下,哈哈
㈢ 關於中國地理的論文有哪些方面可以寫
氣候.自然特徵.交通..我國風土人情..出口產品最多.礦產.資源.江河流域.
㈣ 中國文化概論論文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
1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回位的傳 統文化, 無論答是物質的, 還是精神的, 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 它們形成於農業區, 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 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 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 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 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 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 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 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 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 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㈤ 關於一篇中國歷史地理的論文
首先,外國中國都有名家論述過地理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的,上網一搜很版多,這些可以給你參權考,也可用作理論佐證。
其次,你要大量搜集資料。歷史論文的資料豐富性和真實性是最重要的。相關書籍有《史記》《漢書》有專門的表或篇目,《水經》《水經注》是了解歷史水道的重要依據。
再次,必須細對地圖,現在的地圖不一定可靠哦,因為地表外貌是會改變的,尤其是水道之類的。
最後,給你一點可以闡發的思路。你可以論述譬如河流(尤其是運河)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的影響,例如京杭大運河對於杭州經濟的影響,。還有沿海地區對外貿易和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內陸地區的文化經濟對比。平原地區的農業或者說產業結構,民風習俗。通常來說,植被、氣候會影響一個地區的農業產出;氣溫、地表、地域視野(如平原開闊、盆地保守)會影響一個地區民風民俗、人們的性格;河流影響一個地方的經濟、對外溝通等。
希望對你有一點幫助~
㈥ 中國地理環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保護環境 拯救地球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地球母親孕育了人類,她給我們提供了生存的自然環境。可是,在近100年中,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卻越來越不重視環境的保護了。 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壞大自然。有些工廠為了省排污費,竟然等到夜深人靜時,把未經處理污水排進江河裡。就是因為這些污水,一條清澈見底的河就像是被倒進了墨汁似的,又黑又臭。河裡的魚兒小蝦,難逃厄運,幾乎都死了。 一些廠家為了賺更多的錢,大量的砍伐樹木。讓一片鬱郁蔥蔥的樹林,轉眼間變成個個樹樁。沒有了樹木,無數鳥兒無家可歸,死在獵人的槍下。沒有了樹木,水土流失,旱災時常發生。 由於工業的飛速發展,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全球氣溫上升。南北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照這樣發展下去,幾十年後,地球可能變成「水球」。人們的棲息之地早已被海水淹沒,連高8848.13米的世界最珠穆朗瑪峰,也變成了一個小山崗。 如果在這樣下去,我們將再也聽不到鳥兒清脆婉轉的歌聲,再也看不到魚兒在水中嬉戲,再也看不到茂盛的森林。我們只能看到一隻只小鳥的屍體,一條條又黑又臭的河流,一個個年輪密集的樹樁······自私的人類啊!如果動植物都死了,那我們又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 大地期盼綠色,河流期盼綠色,小鳥期盼綠色。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園。保護環境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保護環境,從你我做起! 參考資料: http://hi..com/%D2%C0%B1%B4%C1%AB
㈦ 急求一篇地理論文!以「我眼中的中國」為題
我眼中的祖國
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曾經,有多少文人雅士歌頌他,有多少愛國詩人贊美她。他就像一隻雄雞,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可是,翻開歷史的昨天,我們的祖國母親又飽經過多少磨難:19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隨後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中國,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就在這時,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帶著千萬名滿懷熱血的中國人為我們的母親而奮斗,戰士們用熱血灑滿了這片黃土地,終於,經過十三年的奮戰,飽受煎熬的人們走出了黑暗,迎來了光明。 翻開歷史新的一頁,沉睡了五千年的獅子在烈火中蘇醒了:1997,10.1,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建國的第一年裡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 氣式飛 機(殲5型殲 擊 機);
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大慶油田建成。 中近程地地導 彈飛行試驗成功; 第一顆原 子 彈爆 炸成功。 第一顆人 造地球衛 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秈型雜交水稻。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為中國贏得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中共十五大召開,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我國第一艘無 人飛 船「神 州一號」發射成功,一直到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和51枚金牌。
這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正在告訴世界我們炎黃子孫的智慧與努力。現在,中國是世界強國之一。母親啊,你聽到這個消息,是不是很高興呢?
母親啊,您用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們,作為您的子女,我們將把握住新世紀的方向,為您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㈧ 一篇中國地理的小論文
一、中國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內西岸
(2)疆域
陸地面積:960萬平容方千米,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帶位置: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北回歸線穿過台、粵、桂、雲四省區
優 越 性:緯度位置和南北氣候差異,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條件
(3)瀕臨的海洋
領海:海岸基線至12海里的海域,領土的一部分——約300萬Km
㈨ 急需:中國地理環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今夏,中國各地的洪水、乾旱、強對流天氣等超乎尋常的氣候變化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世界各處的冰川也在悄然融化,造成了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危機,更可能帶來神秘莫測的遠古病毒威脅。
據晨報記者了解,國內外海洋、氣候、冰川病毒權威專家最新發現,存活了近14萬年的病毒毒株,甚至還有不到1歲的A型流感病毒,都會在冰層中蟄伏,等待時機徹底釋放,並向人類世界傳播。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秦大河院士表示,相對350年之前,21世紀初的中國冰川總量減少四分之一,到2050年還要減少四分之一。沉默的「潘多拉冰魔盒」一旦開啟,來自冰川中的大量古老病毒也可能嚴重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由於毒性無人知曉,一旦它們大規模爆發,造成的危害將難以估量,而這一切被預計將會遲早發生。
[發現·威脅]
在北極圈內的冰湖裡徘徊的一隻北極鷗不會想到,去年冬天融化的冰山流水中,蘊藏了被冰凍了數萬年的神秘病毒,威脅正在向它逼近。隨著夏季湖泊中的一條小魚,這些病毒成功進入了這只鳥的體內,然後迅速擴張繁殖。7月末,這只病鳥隨著同類開始向南飛行,在穿越歐洲西海岸時體力不支墜地而亡。
數月過後,一種能讓人在一周內窒息而亡的怪病開始在歐盟國家傳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通過歐洲鐵路和航空器向四面擴散。各種預防隔離措施無法阻止空氣的流動,在一年內,全球患病人口急劇增加,各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以上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有可能在明天就發生的一場災難的假想。
作為對科學界來說尚屬剛剛新知的極地冰川病毒,近期已引起了全球科學家極大關注。晨報記者近日對太平洋兩岸的一線生物學家進行專訪,了解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吳紹洪 IPCC中國專家
傳染病隨全球變暖而嬗變
近日,在中國氣象局的協助下,晨報記者在京對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恰里教授進行采訪,獲悉了一些由該組織剛剛確認的全球變暖數據。
帕恰里說:「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最低升高1.8℃,最高升高4.8℃。從今天的情況看,氣侯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全球各地區結果不一。熱浪、高溫的強度和范圍、發生的頻率普遍升高,極端降雨情況在各個地區則有所不同。而它對中國——特別是大型三角洲地區的影響應特別關注,因為三角洲流域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海平面上升會使這些地區環境變得更加脆弱。」
IPCC中國專家吳紹洪教授對全球變暖帶來的威脅也深有感觸。他認為,自然系統正受到區域氣候變化特別是溫度升高的影響,「海岸帶和低窪地區,由於氣侯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未來幾十年,將有百萬人口遭受洪澇災害。而熱浪、洪水、暴雨、火災和乾旱所導致的死亡人數也會增加,某些傳染病、傳播媒體和空間分布都會發生變化,直接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