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大發現後由美洲傳入中國的四種農作物

地理大發現後由美洲傳入中國的四種農作物

發布時間: 2021-02-20 14:21:51

A. 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從國外引進了些什麼農作物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促進東西文專化經濟的交流起到了很大屬的作用。與此同時,原產於歐洲、西亞、美洲等地的一些農作物,亦開始傳入我國。從陸上絲綢之路引進的農作物有20多種,最先傳入的是葡萄和苜蓿(一種牧草)。現把主要的13種用圖表列出(見表一)。在宋元時代,不少國外農作物的引入則主要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見表二)。海外農作物的傳入,對我國的農業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為我國植物油生產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漢代之前,我國只會利用動物油脂。我國主要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大豆和花生,其中海外傳入的佔了一半。其次,使我國的衣著原料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我國原有的服飾原料主要是絲、麻、葛、毛四種,棉花的傳入使中原地區以絲綢為主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並很快被取代。此外,黃瓜、南瓜、番茄、胡椒、包菜等的引進解決了我國夏季蔬菜單一的問題。

B. 原產於美洲的作物有哪些什麼時候到中國的

玉米、紅薯、辣椒、西紅柿。
大都是明末流入中國。

C. 有哪些著名的農作物是從美洲新大陸引進的

答案是;
明朝時,從美洲引進的高產作物有;
①玉米②甘薯③馬鈴薯④花生
從美洲引進觀賞植物----向日葵

玉米亦稱「玉蜀黍」「包穀」「包蘆」「包米」「珍珠米」。原產美洲,16世紀傳入我國。
甘薯在明代的文獻中稱為「白蕷」「紅蕷」「紫蕷」「紅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
「紅山葯」等。原產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倫比亞一帶,1492年哥倫布航海至美洲後逐漸傳播到歐洲和東南亞,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的廣東、福建等地。
馬鈴薯也稱土芋、土豆。原產於南美洲,大約在萬曆年間(1573-1620)傳入我國。傳入的路線有兩條,一是從東南亞傳至我國東南沿海的閩、粵;另一條是從海外直接傳入我國的京津地區。
花生又稱落花生、地豆、番豆、長生果、萬壽果等,原產於南美洲。1492年歐洲人到達美洲後,把花生種子帶到歐洲。關於它傳入我國的途徑,學術界有不同說法,一說是大約在16世紀初由來到我國東南沿海進行非法貿易的葡萄牙人輸入的;另一說是歐洲人將花生傳入南洋後,大約在15世紀晚期或16世紀早期,由我國商人從南洋引進的。
向日葵也稱葵花、朝陽花等。原產北美洲,新航路發現後傳至歐洲,1510年西班牙人開始在馬德里植物園中種植,作為觀賞植物。大約在17世紀,它從東南亞傳入我國,當時稱為西番葵、丈菊。

D. 世界四大主糧之一的「土豆」,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土豆,是馬鈴薯的俗稱。
馬鈴薯何時從何地傳入中國,尚難確切斷定。根據陝西省興平回縣縣志的記載,答16世紀時馬鈴薯已傳入中國。萬曆以後,馬鈴薯逐漸躋身宮廷美食的行列,但由於其品種上的特殊與罕見,僅有達官顯貴方能享用。
土豆祖籍南美洲,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當時的印加族人,不僅食用土豆,還把土豆當葯用。
當首批歐洲人來到美洲這塊富饒的大陸以後,印第安人就向他們介紹了當地稱為「扒扒」的一種地下生長蔬菜,就是土豆,但當時的殖民者眼睛盯在了黃金和珠寶上,把土生土長的蔬菜沒放在眼裡,直到1537年傳入歐洲。
土豆得以在歐洲廣泛種植,首先應歸功於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他為舉薦土豆的食用價值,千方百計請國王在他的土豆田裡親自耕一犁。並在宮廷的宴席上,獻上20多種用土豆烹調的美味佳餚。如今世界上160多個國家中,就有130個國家種植土豆,我國的土豆也是從外國引進的,但它已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喜歡的飲食之一。

E.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 材料一:美洲原產農作物向歐洲。中國傳播一覽表 材料二:美洲——歐

觀點一「增加種類」「豐富物產」:玉米,馬鈴薯,番薯等都成為今天中國人的日專常食品,如果沒有屬地理大發現,沒有各洲的物質交流,我們就不可能享受到這一切。
觀點二「提高產量」「改良物種」:農作物的原產地不一定就是最佳生產地,番薯,花生,向日葵的原產地在美洲,但目前中國的產量都居世界的首位,而且還培育出更多的品種來,這都有賴於世界市場的交流。
觀點三「負面影響」「辯證分析」:瘧疾雖然產生在歐洲,但治療瘧疾的最佳葯物——金雞納卻出產在美洲。隨之而來的殖民擴張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但推動人類文明的演進等。總結陳詞:總體而言,雖然地理大發現引發不少的問題,但因交流而產生的物質文明的進步是巨大的,開啟了人類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歷史。因此地理大發現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是利大於弊。(考生的其它論述如言之成理的均可酌情給分)

F. 哪些物種是新航路開辟後從美洲傳入的,它們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新航路開辟後從美洲傳入物種有玉米、馬鈴薯、辣椒、番茄、南瓜、向日葵等等,這些作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玉米

墨西哥及中美洲,正是玉米的發源地,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種植玉米的歷史也已有3500年。

玉米與傳統的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玉米的營養價值較高,是優良的糧食作物。

作為中國的高產糧食作物,玉米是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的重要飼料來源,也是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由於玉米資源極為豐富、廉價且易於獲得,它們還具有許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腫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殺菌等,其具有廣闊的開發及應用前景。

二、馬鈴薯

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

1719年馬鈴薯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十八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里,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馬鈴薯塊莖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胃腸蠕動,疏通腸道的作用。並含有豐富的鉀鹽,屬於鹼性食品。

除此以外,馬鈴薯的塊莖還含有禾穀類糧食中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

三、辣椒

在哥倫布去美洲途中發現辣椒的味道之前很久,辣椒就一直在美洲了。實際上,由於哥倫布把辣椒與印度發現的胡椒混淆了起來。

後來哥倫布把辣椒帶回了西班牙,說它是一種香料,雖然它是茄屬類植物,但哥倫布的錯誤並沒有妨礙辣椒幾乎立刻就傳遍了全世界。而很有名的風鈴椒最早就是發現於南美洲的。

四、番茄

番茄原產南美洲,中國南北方廣泛栽培。番茄的果實營養豐富,具特殊風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醬、汁或整果罐藏。

番茄最早生長於南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是一種生長在森林裡的野生漿果。因為色彩嬌艷,當地人把它當作有毒的果子,視為「狐狸的果實」,稱之為「狼桃」,只用來觀賞,無人敢食,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來對待。

五、向日葵

向日葵是美洲原住民在史前北美種植的幾種植物之一,是北美東部農業綜合體的一部分。盡管人們普遍認為,向日葵首先被馴化在如今的美國東南部,大約5000年前。但有證據表明該物種首先在公元前2600年在墨西哥被馴化。

1510年,早期的西班牙探險家在美洲遇到了向日葵,並將其種子運回歐洲。已知在如今的美國東部大陸已經馴化的四種植物中,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業商品,向日葵是當代最具經濟重要性的植物。

G. 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美洲和整個世界的影響

從1500至1763年的這段時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較關鍵的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里,新航路的開辟、地理大發現揭示了新大陸的存在,從而預示了世界歷史的全球性階段的來臨.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里,歐洲人憑借他們在海外活動中的領導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這些世紀中發展起來的某些全球性的相互關系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緊密起來.這一時期在經濟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商品貨幣關系也蓬勃興起;在思想文化上,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的大解放,追求財富與現實享受的人生價值觀念逐漸取代了中世紀追求來世與禁慾的觀念.在這種背景下新興的資產階級與中世紀殘余的騎士精神結合起來,再加上君權的支持,使得歐洲走上了海外殖民擴張的道路.從1486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開辟了西歐到非洲好望角的航路到隨後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及後來1519-1522年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最終把歐、美、非、亞四大洲聯結在了一起.緊隨其後,西、葡、荷、美、英、法等國相繼展開了瘋狂的海外擴張和殖民掠奪.
歐洲的海外擴張也改變了世界文化格局,多元化獨立發展的世界文化走向了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新文化體系,這種體系雖帶有殖民主義的性質,但促使了整個世界文化的近代化轉型,也加速了歐洲文化自身的轉型.也就是說西方對外長達400多年之久的殖民擴張,不僅是對非歐民族的軍事征服和政治、經濟控制,而且還體現在於此目的相適應而持續進行的文化滲透上.當然這種滲透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歐洲文化擴張的過程中,歐洲無形中也吸收了很多拉美和亞非文化.
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的文化擴張伴隨著殖民軍事征服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在亞洲區受到了東方傳統文化的強烈抵制,進展緩慢.西方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過程中,一方面對印第安人進行瘋狂的掠奪、奴役和屠殺,另一方面又把歐洲基督教文化移植到美洲,隨著歐洲殖民者對拉美的入侵,殖民地原有的宗教信仰就被打破了,西方殖民者在對在的殖民擴張過程中,以炮艦為先導,一手拿著槍,一手捧著聖經,一方面大肆破壞當地的土著文化,另一方面又以基督教西化當地居民.大批歐洲的傳教士來到美洲進行傳教活動,將基督教傳入拉美等地,傳入的基督教依然按照歐洲基督教的傳統建立起各類教會機構,歐洲殖民者甚至還把宗教裁判所制度也在這些地區建立起來,還在這些殖民地推行什一稅,並且直接建立起教會地產以掠奪殖民地的社會財富.這些歐洲殖民統治者在他們的殖民地大力地宣揚歐洲文化,他們建立各級學校作為傳播歐洲文化的主要基地,大學和各種學院的發展速度尤其快,其中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建立的墨西哥城大學和利馬大學是最早、最有影響的大學.大學中講授的課程主要是西班牙語、神學、經院哲學等歐洲文化的基本內容,接受大學教育的主要是白人殖民統治者和印第安人貴族.為了從文化上控制拉美殖民地,各級學校均有教會機構管理,教師也大多由教士擔任,同時,殖民統治者還建立起嚴格的書報檢查制度,使殖民地文化的發展限於宗主國允許的范圍內.美洲文化受到強烈的沖擊.
盡管受到很大的沖擊,當地的印第安人傳統文化依然保存了下來,印第安語在一些學校得以講授,其生活習俗也沒有多大的改變,西方殖民者甚至對印第安文化給予一定的保護,這樣,在拉美以及北美的印第安文化依然存在.另外,盡管黑人在美洲的地位很低,但作為非洲黑人文化基因的攜帶者,殖民地的黑人依然保存了非洲的文化特徵,從而形成了黑人文化.因此,西方殖民擴張後逐漸性確立起來的美洲文化,是通過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文化體系,它以歐洲文化為主體,同時夾雜著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成分.誠然,白人擁有掠奪印第安人和接管整個美洲大陸的人力、組織才能和經濟軍事力量.但最後,白人發現,他們已不知不覺地在自己的詞彙、文學、服裝、葯物以及他們所種植和消費的作物中接受了當地印第安文化的許多特點.
在亞洲,基督教文化的擴張受到的東方文化的強烈抵抗,古老的東方文明已經深入東方人的心靈深處,他們對西方基督教有著與生俱來的排斥心理.

H. 為什麼說地理大發現後貴金屬的開采帶動了農產品和商品的生產

新航路開辟以復後,世界上原制來互相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個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的第一步。於是,歐洲同非洲、美洲和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世界市場的擴大也意味著新的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特別是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傳播到歐亞大陸。像玉米這一美洲的特產,新航路開辟後很快傳到中國、非洲和東南歐。馬鈴薯(土豆)、煙草、可可等也從美洲傳到亞、歐、非各洲。非洲所產的咖啡傳到歐美,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貿易的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維爾等城市。北海兩岸的港口更是後來居上,越來越占據海上貿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開辟以後,人類的視野大大開闊了。15世紀初期以前,歐洲人對歐洲以外的世界了解得不多。新航路開辟以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完全改變了。由於船隊的遠航和探測,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海岸線在不同程度上被摸清了。在某些地區,歐洲人也開始了解那裡的內陸部分,如隨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侵略,歐洲人對這些地區的了解也進一步加深。

I. 地理大發現的三大發現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終於掌握了整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這個以大航海時代為起始,以大航天時代為終結的偉大歲月,其實就是人類征服自己所成長的星球的過程,並因擺脫手工文明,走入了機械文明。

第二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走出大氣層,進入了銀河系,開始探索整個宇宙。人類的進程永遠都是在戰爭與和平中交織進行的,經歷了殘酷的五次世界大戰和期間的和平建設,人類終於逐步走出地球,開始向太空發展,疆域空前遼闊,曾經行之有效的社會法律道德規范,已經開始搖搖欲墜,而新的法律道德規范尚沒有得到有效的建設起來,人類社會再次回歸到自然的本源,遵循著原始的但是卻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的根本游戲規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雖然因此在歷史上填寫了不少血淚交加的悲劇,也因此使得許多人陷入了暗無天日的生活之中,但是也因此造就了無數的傳奇和輝煌,以及白手起家的神話。不少在正常社會中很不可能出人頭地的年輕人,由於處身在這個打破了眾多繁規俗矩、充滿著機遇和創造的時代,解脫了正常社會所強加於自身的枷鎖,在自由的天空盡情馳騁,終於建立了不朽的事業,供後世萬代崇拜。這種局面直到軒轅華提出了《航權理論》,社會方才逐步走向規范,並由此進入了六國爭雄階段。(詳見《大航天時代》)

伴隨著這次地理大發現,人類從機械文明步入了潛能文明,藉助能量戰甲的作用,許多隻有在神話和武俠中才可能出現的能力,在現實中已經普及到個人,以血肉之軀翱翔天空、暢游汪洋再也不是夢想。

第三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終於走出銀河系,融入了更為廣闊的宇宙之中。在第二次地理大發現的中期,在一代名將任飄零「建立一個起點公平,輔以公平競爭的規則保證過程公平,最終決定了結果公平的世界!」的號召下,數百萬人組成了浩浩盪盪的探險隊,走出了銀河系,邁向不可知的星空,這一批人可以說是第三次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同時也是日後神秘的軒轅帝國的創建者。(詳見《問鼎河山》)

之後的數百年,人類同樣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中前行,並且步入了元素文明時代。通過基因改造,人們可以在變身成為神戰士、魔戰士、獸戰士、龍戰士、精靈戰士、矮人戰士或者鬼戰士時,分別掌握「光、暗、風、火、水、土、無」七大元素中的一種,其威力和功能遠遠超越潛能時代的能量戰士。

J. 美洲作物什麼時候通過海上輸入中國

據史料抄記載,中國古代開辟的襲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促進東西文化經濟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原產於歐洲、西亞、美洲等地的一些農作物,亦開始傳入我國。從陸上絲綢之路引進的農作物有20多種,最先傳入的是葡萄和苜蓿(一種牧草)。現把主要的13種用圖表列出(見表一)。在宋元時代,不少國外農作物的引入則主要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見表二)。海外農作物的傳入,對我國的農業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為我國植物油生產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漢代之前,我國只會利用動物油脂。我國主要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大豆和花生,其中海外傳入的佔了一半。其次,使我國的衣著原料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我國原有的服飾原料主要是絲、麻、葛、毛四種,棉花的傳入使中原地區以絲綢為主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並很快被取代。此外,黃瓜、南瓜、番茄、胡椒、包菜等的引進解決了我國夏季蔬菜單一的問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