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龍川人文地理

龍川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20 13:55:39

① 介紹惠東人文地理的ppt

人口
編輯
2000年,惠東縣轄22個鎮。總人口713141人,各鎮人口:平山鎮118466、大嶺鎮105674、白花鎮57757、梁化鎮40736、稔山鎮64338、鐵涌鎮30312、平海鎮32259、港口鎮24414、巽寮鎮6997、吉隆鎮41066、黃埠鎮36436、鹽洲鎮14194、增光鎮20590、多祝鎮47635、新庵鎮5203、安墩鎮25495、松坑鎮6768、石塘鎮5016、高潭鎮9450、馬山鎮7094、寶口鎮5785、白盆珠鎮7456。(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止2012年底惠東縣總人口92.03萬人,戶籍人口84.5萬人。惠東籍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華裔18萬餘人。[6]
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交通
編輯

水路
惠東縣地處西枝江中上游,有河道通惠州、博羅、東莞、廣州、河源、龍川。沿海港口可通香港、澳門、汕尾、汕頭、福建等地。[7]

公路
明、清時期,境內設有2個驛站:平山驛、平政驛。這條驛道由惠州經平山、平政(今吉隆)至海豐。[7]
民國時期,境內有5條沙土公路,總長143.9公里。大部分路基彎曲,路面狹窄、橋多木造,並且由於缺乏養護和戰亂的破壞,至建國前夕通車里程只有10.2公里。[7]
惠東LNG公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交通建設,特別是在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惠東公路建設迅速發展,各種車輛迅速增加,至1995年年底,惠東縣共有公路221條,可通車里程1612.8公里,養護里程1552.1公里,公路密度達每100平方公里47.7公里。陸路已形成以縣城平山鎮為中心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連結惠州市5個縣(市、區),有班車可通廣州、河源、梅州、深圳、香港、汕頭、汕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等地。縣內22個鎮277個管理區除鹽洲鎮西涌管理區外,全部實現通車。1995年惠東縣擁有各種機動車輛32704輛,其中客車2756輛,貨運汽車2653輛,其它機動車27295輛。海上運輸發展也很迅速,自1950年以來先後建成海運碼頭500噸級2個(鹽洲、半洲)、1000噸級2個(港口、鯉魚洲)、3000噸級2個(碧甲、亞婆角)。貨輪可直航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及港澳等地,有運輸船舶856艘,載重噸位9022噸。[7]
惠東范和港跨海大橋
縣城平山街道距深圳市90公里,距惠州市38公里,距廣州市153公里;距惠州機場17公里,距京九鐵路惠州站38公里,距汕頭特區240公里,海路距香港46海里。G15瀋海高速深汕段(深汕高速)、S20潮莞高速公路(廣汕公路)、S30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及S21廣惠高速公路均穿境而過;海上運輸可直達閩、港、澳。國家級漁港港口港,有海關二類監管碼頭。距縣城15公里的惠州機場,可直航北京、杭州、無錫、徐州等大中城市。縣城每天有多班豪華巴士直通香港,僅需2小時車程。惠東已形成了以港口、高速公路為主體的立體交通網路,為貨物集散、與國內外大市場對接提供了優越條件。

鐵路
惠東火車站
廈深高鐵2013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惠東作為沿途兩個縣級站點之一,同時啟用惠東火車站,火車站地址在惠東縣稔山石井村,距離稔山鎮鎮街約1.5公里,惠東站是一座客貨兩用車站,設置了2個站台:基本站台和2站台,還有一個貨車平台。連接一樓進站大廳的,是一個地下通道,可供乘客穿行至軌道的另外一側。因地下進、出通道合二為一,所以整體較寬,達到12.36米。佔地總面積將達400餘畝,站舍建築面積將達到8000多平方米,建築總高度20.7米。惠東縣開通3條公交線路與廈深鐵路惠東站實行無縫銜接,分別是「惠東站至鹽洲」、「惠東城南客運站至惠東站」和「惠東站至大嶺烏塘」公交線路。

經濟
編輯

概況
惠東縣農業經濟全面發展,糧食連年豐過時收;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初步建立起以電子、機械、建材、服裝、製鞋為重點,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交通、通訊、能源和市政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個體私營經濟初具規模,以黃埠、吉隆兩鎮為代表的個體私營製鞋業已發展成為惠東的支柱產業。
2014年惠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40.2億元,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1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216.2億元,增長18.4%;第三產業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9.5%。人均GDP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47503元,增長13.7%;三次產業結構從上年的10.1:48.6:41.3調整為9.3:49.1:41.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2億元,增長30%。
2013年,惠東製鞋業經受住了各種不利因素,製鞋業保持平穩發展勢頭:惠東縣6293個鞋企產鞋9.2億雙,總產值達到了278億元,鞋業稅收1.9億元。[8]
2013年惠東縣各鎮街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1、稔山鎮 51.87億元,增長23%;
2、平山街道 30.83億元,增長14.8%;
3、巽寮管委會 28.68億元,增長35.4%;
4、大嶺鎮 17.25億元,增長50%;
5、平海鎮 17.07億元,增長11%;
6、黃埠鎮 10.6億元,增長11%;
7、白花鎮 9.6億元,增長13%;
8、吉隆鎮 9.2億元,增長11%;
9、港口管委會 5.5億元,增長35%;
10、鐵涌鎮 4.9億元,增長50%;
11、多祝鎮 3.4億元,增長13%;
12、梁化鎮 2.2億元,增長35%;
13、安墩鎮 6283萬元,增長11%;
14、白盆珠鎮 5740萬元,增長11%;
15、高潭鎮 5556萬元,增長11%;
16、寶口鎮 4163萬,增長11%。

農業
農業在惠東縣國民經濟中居主要地位。民國38年(1949),農業總產值為2755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6.9%。50年代前,境內農業經濟以種植糧食(水稻、甘薯)為主,經濟單一。農業生產由於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縛,加上水利設施缺乏,抗災能力差,耕作制度和生產技術落後,因而生產水平低下。民國38年(1949),水稻總產量5.18萬噸,平均畝產78.5公斤。[9]
1950年後,經過土地改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推廣耕作新技術和良種,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使糧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1956年,水稻總產量比1949年增長83.04%。[9]
1958—1965年,由於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刮「共產風」,農業生產在管理上強調集中統一,農業生產強調「以糧為綱」,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展農業學大寨,農村大搞「割資本主義尾巴」,視多種經營為「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允許農民發展家庭林、牧、副、漁業生產,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農業生產下降,農村經濟一度萎靡不振。[9]
1979年以後,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調整農業結構,發展「三高農業」(高產量、高產值、高效益)。1985年,惠東縣農業總產值結構中,種植業比重由1980年的59.3%降至48.1%。90年代初重點發展商品蔬菜基地,1995年,種植業商品率76.58%,比1988年的48.62%增加了27.96個百分點。農村經濟由自給半自給逐步向商品化、社會化、基地化轉變,惠東縣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產品的年產量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95年,惠東縣農業總產值達10.67億元,比1949年增長37.7倍;水稻總產量18.83萬噸,平均畝產317公斤,總產比1949年增加35.3倍。[9]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惠東境內的工業主要有:制鹽、製糖、釀酒、采礦、燒石灰、榨油、加工竹木、鐵器、造船等行業,均由私人開設,小型、星散,手工操作。除食鹽、礦產品、石灰銷往省內外,其它產品均在境內銷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廣東大埔縣人張氏在平海碧甲建廠開採石英砂,製造日用玻璃運銷香港。民國27年(1938),白花謨嶺人練義之與香港英商合夥開辦凌坑石礦公司,開採石灰石、燒石灰運銷香港,這是惠東中外合資辦工業的開端。[10]
20世紀50-60年代建立國營和集體所有制工業,同時組織恢復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生產,發展了電力、機械、冶金、建材、製糖、化工等現代工業。至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惠東縣工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582萬元增至7078萬元,占惠東縣社會總產值的13.0%,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9.8%。1979年後,貫徹執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工業生產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批外國和港澳台商人進入惠東辦工業,鄉(鎮)、村辦工業迅速崛起,私營工業和個體工商戶應運而生、蓬勃發展。惠東縣已形成行業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至1995年年底,惠東縣工業企業有7189家,工業總產值451923萬元,占惠東縣社會總產值66.1%,占工農業總產值80.9%,其中重工業總產值91825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0.3%,輕工業總產值360098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9.7%;在工業企業總數中,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452家,總產值248552萬元,其中國有工業企業36家,產值17322萬元,集體工業企業336家,產值188331萬元,其他工業80家,產值42899萬元;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6737家,總產值203371萬元,其中村辦349家,產值30103萬元,聯戶390家,產值19981萬元,個體、私營5998家、產值153287萬元。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有外商投資工業總產值173107萬元,其中「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工業企業69家,產值40126萬元;「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工業企業698家、產值132981萬元。[10]
1958年掀起全民大辦工業、全民大煉鋼鐵高潮,惠東縣鋼鐵師司令部調動城鎮居民、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和農村主要勞動力4萬多人,上山挖鐵礦、砍樹燒木炭、砸鐵鍋、撬鐵門窗,在惠東縣各地壘高爐3744座,進行土法煉鋼鐵,大幹3個多月,產品全是廢品,勞民傷財,損失嚴重。[10]

商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惠東境內的商業均為私營,多為個體經營,少數為合股經營。1949年以後,才出現集體商業和國營商業,至1956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沒有了私營商業。1980年又開始出現私人經營商業。

② 我是那個高二問你地理怎麼學的學生,我是廣東省的,如果按廣東的,最主要的是什麼

我覺得地理沒有太多的區域可分,重要的是記住世界跟中國兩幅地圖,然後就慢慢展開經緯度、海陸位置、地形、氣候、降水、植被、農作物等等。

③ 龍川縣車田鎮的人口是多少啊

一、地理:
車田鎮位於龍川縣境東北部,東江上游,鎮政府駐地車田街距縣城67公里。全鎮總面積312.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7612畝,水田面積39927畝,山地總面積30萬畝,屬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有車田河。
二、建置:
車田鎮建置於清末,因河兩岸多是旱地,靠水車車水灌溉,故取名車田。原分為「車田約」和「上呂屯」,民國合並為車田局,解放後屬黎咀區管轄,1952年設第十區,1957年撤區並鄉,1958年成立車田公社,1977年分為車田和鄭馬兩個公社,1983年撤消車田公社,成立車田區,1987年撤區建鎮,成立車田鎮。2003年原鄭馬鎮、楓樹壩鎮樟州、聯豐、教豐村並入車田鎮。
三、區劃:
車田鎮下轄車田、鄭馬居委會、車田村、葉塘村、大同村、園塘村、赤木村、學且村、嶂石村、官天嶺村、共和村、馬且村、連塘村、四聯村、樟州村、教豐村、鄭馬村、鄭里村、豐石村、石下村、黃埠村、徑光村、湯湖村、郭嶺村、增坑村等23個村委會,共有500個經濟合作社,鎮政府駐車田鎮街道,省道和洋線南通龍川縣城,北達和平縣,街道規劃3.3平方公里,現已建成有南興街、農民街、老街、河西長堤街、紅光街等6個街道,府背街、河東長堤街已形成規劃。
四、人口人文:
到2009年底,車田鎮總人口60806人,其中農業人口57878人,非農人口3028人,共13353戶,其中農業戶11649戶,非農業戶1704戶,全鎮人口為漢族,境內有華光廟,雞足山古鍾等文物史跡,主要特產有車田豆腐、車田米酒

④ 介紹保山的旅遊和人文地理

保山市,古稱永昌,是雲南省下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外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67.78公里,內與大理、臨滄、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鄰,國土面積19,637平方公里。轄隆陽區、騰沖市、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一區一市三縣,總人口246.8萬人。
保山有世居少數民族13種,有華僑、僑眷、歸僑28.9萬人,是雲南省主要的僑鄉。
保山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漢族、彝族、白族、苗族、傣族、回族、佤族、滿族、傈僳族、景頗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等13種世居民族在這里生生不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山的能源資源豐富,主要有水能、煤炭、地熱能、天然氣、太陽能五大資源,開發前景極為廣闊。
水能資源:保山市跨三大水系(瀾滄江、怒江、龍川江),境內段的支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489萬千瓦,開發潛力較大。
瀾滄江
煤炭資源:主要是低質褐煤,儲量超過1億噸的有龍陵鎮安煤礦,超過54萬噸的有昌寧紅星煤礦和保山羊邑煤礦。
地熱資源:全市有各種熱泉170餘處,圈定熱田10處,年流出熱水約1.6億立方米,熱水、熱氣年攜出熱量約23019億千卡,相當於燃燒33萬噸標煤,騰沖地熱受到國內外專家的極大關注,有5個較大的高溫地熱田。
天然氣:保山盆地兩類有效烴源岩分布面積為73平方公里,計算遠景資源量為259億立方米,已鑽三口井,保1#、保2#探明儲量為9.6億立方米,已開發民用。
太陽能:保山空氣清凈、光質好、日照時間長,太陽年均輻射量為5553.7——5959.8兆焦耳/平方米,相當於每平方米189.74——203.61千克標准煤燃燒的發熱量。

⑤ 東港的人文地理手抄報。

東港市,為遼寧省轄縣級市,由丹東市代管。地理座標東經123°22′30″至124°22′30″,北緯39°45′至40°15′。境內江岸線(邊境線)23.85公里,海岸線93.5公里,位於遼寧省東南部,地處丹東市西南部;南臨黃海;北、西北接鳳城市、岫岩滿族自治縣;西與庄河市毗鄰;東北和丹東市振安區相連;東隔鴨綠江同朝鮮平安北道龍川郡相望。擁有沿海、沿江、沿邊地理優勢,是中國海岸線上最北端的縣級市。
2014年,全市陸域面積24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500平方公里;2014年,總人口60.81萬人;轄3個街道、14個鎮、1個民族鄉;2014年,東港市地區生產總值348.9億元。
東港市地處東北亞、環渤海和環黃海三個經濟圈的交匯點,是連接中、朝、韓、俄、日五國的交通樞紐、歐亞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是東北東部地區重要的海陸門戶。東港是中國最大的海蜇養殖基地 和梭子蟹養殖基地 、國家級的草莓產研中心和最大的優質生產基地。
2013年11月,東港榮獲"全國最佳生態宜居旅遊名市"稱號。 2013年12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名單"出爐",東港市第四次榮獲中國百強縣殊榮,位居第59位。

⑥ 試論丁文江對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記》研究的貢獻

劉瑞升

( 中國知識產權報社)

一、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 ( 1587 ~1641)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我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他走出書齋,寄情山水,游遍全國名山大川、海隅邊陲。東邊渡海到落迦山,西至騰沖西境,南達廣東羅浮山,北游盤山。足跡遍布明代的兩京十三布政司,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19 個省 ( 區、市) 。他把一生獻給了旅行考察事業。

徐霞客從 22 歲開始出遊,到 56 歲逝世前一年因積勞成疾,不得不返回家鄉止,他不殫虎狼,不畏艱險,三次遇盜、多次絕糧,仍孜孜不倦地勇往直前,表現出探險旅行家的宏偉氣魄。徐霞客一生志在 「問奇於名山大川」[1]。他溯江窮流、登山入洞、訪村走寨,考察了各種各樣的地貌,記錄了內容各異的奇觀異景。徐霞客說: 「昔人志星官輿地,多承襲附會。」[2]即使對 《禹貢》這樣被視為權威的專著,徐霞客也絕不盲目迷信。就 《禹貢》中有關 「岷山導江」的結論,經過實地考察後徐霞客確認了金沙江是長江的主源,他說 「不知禹之導,乃其為害於中國之始」。[3]要知道從古到今,這是被人們認為是唯一正確的結論。

60 多萬字的 《徐霞客游記》 ( 以下簡稱為 《游記》) ,是徐霞客以日記體記錄中國地理的名著,是我國古代篇幅最長的游記作品。《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中國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其文字優美,語言生動,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生動、准確、詳細地記錄了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它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 《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是這樣評價徐霞客的: 「他的游記讀來並不像是 17 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 20 世紀的野外考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地使用各種專門術語。」[4]《游記》為我國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開創了我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系統描述自然的先河。

《游記》的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從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勘察,到奇峰異洞、瀑布溫泉的探索; 從對動植物的考察,到對手工業、礦產、農業的記錄; 從對風土民情的了解,到對民族關系的關注等,皆有記載。《游記》最初是以突出的文學價值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被推為 「古今游記之最」。其實,它涉及的廣闊領域,所包括的豐富科學內容,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科學價值,在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中幾乎是無與倫比的。

二、歷史上對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的評價

直至 20 世紀 20 年代,丁文江提出 《徐霞客游記》的地理學價值之前,300 多年間人們對 《游記》的贊賞多集中在文學方面。人們肯定 《游記》內容真實,說該書 「文字質直,不事雕飾」,[5]「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6]他的手稿,在當時就被人們爭相傳閱、抄錄,被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7]人們還贊揚 《游記》在描述自然之美時的清新雋永、朴實無華的風格,以及物象、情愫和志趣相互統一協調的文風。正如楊明時所述: 「霞客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密,非有意於描摹點綴,托興抒懷,與古人游記爭文章之工也。」[8]奚又溥則稱贊徐霞客 「其筆意似子厚,其敘事類龍門。」[9]

明清時代的文人們以徐霞客旅行考察時 「升降於危崖絕壑,搜探於蛇龍窟宅,亘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10]而贊譽徐霞客為「千古奇人」,其 《游記》為 「千古奇書」。[11]丁文江則認為,徐霞客是一代新學風的開創者和實踐者,是近代地理學的先驅。明清文人評價霞客及其 《游記》為「奇人奇書」,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 丁文江對霞客實證考察的科學精神,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在筆者收藏的一本沈松泉於 20 世紀 20 年代初標點的 《徐霞客游記》中,有丁文江撰寫的一篇題為 《徐霞客游記》的文章,此文一開頭就指出: 「錢牧齋[12]說,『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記乃千古奇書,』似乎他真是徐霞客的知己,然而看他所做的徐霞客傳,連霞客游歷的路途都沒有弄明白,真可謂怪事! 後來的人隨聲附和,異口同聲地說 『奇人奇書,』但是他們不是贊賞他的文章,就是驚嘆他的腳力,除去潘次耕以外,沒有一個人是真能知徐霞客的。」[13]接著丁文江寫道: 「徐霞客曾游歷過五嶽,匡廬,白岳,黃山,天台,雁宕,所以近人有五嶽之中游過幾岳的,他們的朋友就要恭維他為霞客第二。這真是把徐霞客看得太不值錢了! 」[14]

丁文江在這篇文章中還說: 「他是很愛山水的,然而賞玩山水決計不是他唯一的目的。況且近省的山水可以賞玩的很多,何必去吃這種大苦? 他是頗信佛教的,然而他絕對不是行腳僧,以拜佛為朝山的目的地———況且他去的許多山都無佛可拜。」[15]

三、丁文江對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研究的貢獻

在丁文江之前,由於認識上的局限,人們還不能夠辨識 《游記》的科學成就,也不能透析霞客的內心世界和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丁文江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攻讀動物學及地質學,獲雙學士。他是用近代地學眼光來認識、分析和評價徐霞客及其 《游記》的第一人,也是使徐霞客在中國和世界科技史上確立應有地位的第一人。

在沈松泉標點本 《游記》中,丁文江寫道: 「……文章是霞客的餘事,腳力是旅行的常能,霞客的真精神都不在此。」[16]

那麼,什麼是徐霞客的 「真精神」呢? 我們可以從丁文江編的 《徐霞客年譜》中找到答案: 「然則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窮江河之淵源,山脈之經絡也。此種 『求知』之精神,乃近百年來歐美人之特色,而不謂先生已得之於二百八十年前! 故凡論先生者,或僅愛其文章,或徒驚其游跡,皆非真能知先生者也。」[17]

丁文江極力推崇徐霞客的這種 「知識欲」。為此,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記》一文中說: 徐霞客 「不肯承襲附會,所以要自己去觀察江河二經,山脈三條的真相———這是先生游歷的真目的。這種 ( 知識欲) ———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18 世紀以前,世界上是很少見的,先生乃得之於二百八十年前。這真是我們學術史上無上的光榮! 錢牧齋諒他以張騫,元 ( 玄) 奘,耶律楚材自擬,恐怕是牧齋附會的,然而據我們眼光看起來,他的成績不亞於這三人,而精神卻不一樣,因為這三個人不是恭維皇帝,就是恭維佛爺,霞客是純粹的為知識,而求知識與他們有求己求人的分別。」[18]

在丁文江 《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中,丁文江還以十分欽敬的心情贊頌了徐霞客的勇氣和獻身精神: 「乃求知之念專,則盜賊不足畏,蠻夷不能阻,政亂不能動,獨往孤行,死而後已。」[19]

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記》一文中全面地總結了徐霞客的地理大發現: 「①自先生始,才知道金沙江是揚子江的上流。先生所著的江源考……不但是完全與事實符合,而且劈頭提出他懷疑的緣故,然後拿他自己的觀察來一層一節的來證明解釋,末後又說江源不易知的緣故,是一篇絕好的科學論文。②自先生始,才知道南盤江上游的來歷……③自先生始,才知道禮社 ( 即紅水江) ,瀾滄,怒江是三條江,分別入南海。④自先生始,才知道龍川,大盈,檳榔江的源流。」[20]

丁文江在仔細閱讀 《游記》後深情地寫道: 「可以知道考究雲南水道之難。在雲南西南這種地方,河流是在極深的峽中,兩邊都是高山 ( 最低的嶺比河身要高出六七千尺! ) ,河裡又不能行船。一條河隔幾十里名目就變; 上流的人同下流人,這條河同那條河的人,都是老死不相往來! 要打聽一條河的來源出路是極不容易的事。」[21]

就 《游記》的文學價值,丁文江的分析也獨具慧眼。丁文江認為許多愛讀 《游記》的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丁高度評價 《游記》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他為 《游記》概括了四個特色:

第一,觀察的詳盡真確。他批評有些文人觀察自然的能力非常薄弱,所以經常用套語來塞責讀者,他舉例說,一個幾丈的陡崖,就被說成是 「峭壁千尺」; 幾里周長的湖泊,就描寫為 「一望無際」。還有人說登泰山可以望見東海,把汶河當做黃河,這些更不值得一笑了。丁文江說; 「先生一部游記,從頭至尾,沒有一句浮泛的話; 遠近大小,總是有里數、尺數、步數……凡地形、地質、植物、物產、礦業、兵事、歷史、風俗,沒有一件不留心,下起筆來,自然句句切實詳盡,令人百讀不厭了。」[22]

第二,用名詞的不苟。丁文江認為,許多文人描寫地形時,往往濫用名詞。他贊賞霞客所作的 《雞足山志》,霞客把雞足山的地形分作: 台、嶺、梯、谷、峽、箐、坪、林、泉、瀑、潭、澗、溫泉 14 種。丁文江評價說: 「這種分析的精神,的確是先生的獨到,所以全部 《游記》,所用的名詞,沒有重復、模糊的毛病。」[23]

第三,系統的明白。丁對徐霞客富於觀察分析的能力非常贊賞,他認為 《江源考》和 《盤江考》就是絕好的例證。他感到讀 《游記》「條理井然,有頭有緒」。[24]

第四,欣賞的真誠。丁文江認為,觀察事物,並能系統地分析事物固然重要,但是描寫風景名勝沒有趣味,那麼 「無論他觀察如何真確、分析如何精細,系統如何明白,文章仍然枯燥無味,不能引起讀者的同情。」[25]

丁寫道: 「先生是以山水為性命的人,所以讀他的游記,就是不愛游的人也要為他所感動。陳函輝送他的詩,說他: 『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真可以形容他樂而忘返的天真。」[26]

在這里,另有一位學者不能不提,他就是潘耒[27]。在丁本 《游記》里,丁文江把潘耒為 《游記》寫的序言放在了最前面,而將其他幾篇舊序統統放在全書之後,這是一個創舉。在數篇為 《游記》寫的序言中,丁文江為什麼獨鍾情於潘次耕的序呢? 在丁本《游記》首頁潘序後的按語中,可以找到答案。丁認為為游記作序的人雖多,然而都不是真了解徐霞客的真意。而唯獨在潘次耕的序言中,首次說出了霞客之游求知的要旨。「乃真能知先生者」。[28]

丁文江在整理徐霞客游記時,開始並未看到潘序,而是梁任公 ( 啟超) 偶然讀潘耒所著 《遂初堂集·卷七》時發現的。此序是以前 《游記》各刻本所未載的,後梁任公推薦給丁文江。在沈松泉標點本 《游記》中,梁任公先生代序中寫到: 「吾友丁文江,研究霞客最深,吾以此序鈔示之,彼歡喜贊嘆,謂為佳構」。[29]

由此可見,丁文江見到潘序後的狀態,丁用 「喜極欲狂」[30]形容自己的心情。丁文江認為這是一篇最了解霞客真意的序言了。丁在自己編的 《游記》中寫道: 「因冠於本篇之首,而移葉刻各序於卷二十舊序篇,以示區別焉。」[31]

1921 年至 1927 年間,丁文江著手整理、校勘、編訂 《徐霞客游記》、 《年譜》、地圖及各種附錄。他把自己當年在雲、貴、川進行地質考察時的資料找出來,與 《游記》進行比較、對照研究。在撰寫的 《徐霞客年譜》中,丁對霞客的家世、生平事跡、旅遊經歷、精神風貌、游記著述與流傳以及前人對霞客評述,進行了疏理。丁文江還在 《游記》中配製了一套 ( 共 36 幅) 徐霞客旅行路線的地圖,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丁還將存世極少的咸豐刻印本上的一幅徐霞客畫像放在丁本 《游記》內,使這張畫像得以流傳至今。

胡適在其編的 《丁文江的傳記》中說: 「徐霞客在三百年前,為探奇而遠游,為求知而遠游,其精神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難得、最可佩的」。「在君在三百年後,獨自在雲南、川南探奇歷險,做地理地質的調查旅行,他的心目中當然常有徐霞客 『萬里遐征』的偉大榜樣鼓舞著他。他後來用他的親身經驗和地理新知識來整理 《徐霞客游記》,給他作詳細地圖,給他作 『年譜』,並在 『年譜』里一面表彰他的重要發現,一面也訂正他的 《盤江考》、《江源考》里的一些錯誤。這就是他報答那位三百年前的奇士的恩惠了。」[32]

胡適最了解丁文江對徐霞客敬重之情,胡適說: 「他最佩服徐霞客,最愛讀他的游記,他這一次去西南,當然帶了 《徐霞客游記》去作參考。他後來 ( 民國十年) 在北京的 『文友會』用英文講演徐霞客,特別表彰他是中國發現金沙江是揚子江上游的第一個人。在民國十五年,他在 《小說月報》 ( 第十七卷號外) 上又特別表彰這部空前的游記。他對於這位十七世紀的奇士,費了很多的功夫,整理他的 《游記》,給 《游記》做了一冊新地圖,又做了一篇很詳細的 《徐霞客年譜》,民國十七年由商務印書館印行。」[33]

胡適寫道: 「丁在君是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徐霞客,這是我們公認的。他最惋惜徐霞客的 《金沙江游記》散失了,使我們不能知他在三百年前 『對金沙江的直接觀察』。在君自己記載金沙江的幾篇文字,可以說是有意彌補那個大缺憾的。」[34]

從胡適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丁文江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樣的工作———整理 《徐霞客游記》,配發地圖,做了 《徐霞客年譜》及出版發行。最為重要的是丁文江以現代地理學的角度明確了 《游記》的科學價值。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徐霞客在中國地理發展史上受到重視,始於丁文江。縱覽徐霞客同代或後人對徐的贊譽都是 「愛其文字,或驚奇游跡」。而丁文江作為一個地質科學家,對徐霞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翁文灝說: 「……先生 ( 指丁文江———本文作者注) 對科學方面之寫作,極為審慎,除非已全部確信無疑者外,決不輕易發表」。丁文江對徐霞客的認識和了解,以至整理 《游記》是有一個過程的,正像丁文江自己所言: 「餘十六齣國,二十六始歸,凡十年未嘗讀國書,初不知有徐霞客其人。辛亥自歐歸,由越南入滇,將由滇入黔。葉浩吾前輩告知曰: 『君習地學,且好游,宜讀 《徐霞客游記》。徐又君鄉人,表彰亦君輩之責。』」[35]

1914 年,丁文江入雲南考察,他 「獨行滇東滇北二百餘日,倦甚則取游記讀之,並證以所見聞,始驚嘆先生精力之富、考察之精、記載之詳且實。因思輿地之學,非圖不明,先生以天縱之資,刻苦專精,足跡又遍海內,故能言之如指掌。後人限於舊聞,無圖可考,故僅知先生文章之奇,而不能言其心得之所在。頗欲搜集新圖,分制專幅,使讀者可以按圖證書,無盲人瞎馬之感,而所藏圖不多,不足以證全書; 回京後又為職務所羈,無復餘力; 僅於十年夏間,作一總圖,加以先生游歷之路線,乃於北京文友會中,宣讀英文論說一篇,略敘先生之生平而已。」[36]

黃秉維在 《徐霞客游記中之植物地理資料》一文中指出: 「然遍觀吾國歷史,不畏險阻,不辭勞瘁,涉深越峻,以尋幽探奇,如明季徐霞客先生,實為高映之孤霞、獨舉之明月,古今來一人而已。丁在君先生於先生獨行邁往之勝概、櫛風沐雨之勤勞、曠朗無前之襟懷、詳密朴實之文筆,深致景佩,乃為編年譜,闡舉休明,既以彰先民之高矩楷模,復使來者知所循勉。」[37]

徐霞客和丁文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在對祖國山河的深厚情感上。三百年前徐霞客身體力行、客觀真實地對自然社會的文字報告,在三百年後經過丁文江的實地勘察,予以證實; 三百年前徐霞客對中國地質學的卓越貢獻,在三百年後得到中國地質學奠基人丁文江審慎的考證後予以高度贊揚。徐霞客與丁文江,都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地理學家、都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都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楷模。

丁文江既是一位出色的地質學家,又是一位卓越的探險家。在徐霞客之後,他追蹤徐霞客的旅行路線,以其一貫主張的 「科學精神」,見證了徐霞客之發現,糾正了徐的一些錯誤,更填補了這位前驅者留下的空白。

丁文江曾嘆曰: 「可憐如許人讀先生的 《游記》二百八十年來,只有一個潘次耕是他的真知己! 」[38]今天看來,丁文江何嘗又不是徐霞客的真知己呢?! 不僅是真知己,而且丁文江是現代唯一一位真正的徐霞客。

今天,筆者僅僅是通過丁文江對徐霞客及其 《游記》研究所作的貢獻,來彰顯丁文江的功績,其實,在丁文江短短的 49 年的生命航程中,他不僅對我國地質事業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傑出貢獻,他還在諸多領域里都有開創性業績。2007 年 10 月,在江蘇省泰州市黃橋鎮———丁文江的家鄉,隆重舉行了中國地質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丁文江誕辰120 周年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地學泰斗,筆者有幸參加。在研討會上,筆者提出對丁文江的研究要系統化,要形成合力; 適時應成立丁文江研究會; 建議黃橋鎮與江陰徐霞客故鄉的馬鎮結為姊妹鎮。筆者還提出應當將對丁文江的研究稱之為「丁學」,因為,丁文江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不僅僅是地學方面的,還涉及經濟、教育、軍事、文化、科技、歷史、政治、旅遊、考古、測繪以及地圖學、社會學、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學等諸多領域。徐霞客研究被稱為 「徐學」,紅樓夢研究被稱為 「紅學」,酈道元與 《水經注》研究被稱為 「酈學」。丁文江作為我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科學大師和著名的社會學家,研究他的學問稱之為 「丁學」是恰如其分的。

參 考 文 獻

[1][2] 陳函輝 . 《霞客徐先生墓誌銘》.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3 印,1191,1194

[3]《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128

[4] 李約瑟 . 《中國科學技術史》( 中譯本) 第 5 卷,《地學》第一分冊 .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76 年版,62

[5] 錢謙益 . 《囑徐仲昭刻游記書》.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186

[6] 潘耒 . 《徐霞客游記》序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269

[7] 楊明時 . 《徐霞客游記》序二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3

[8] 奚又溥 . 《徐霞客游記》 序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69

[9] 楊明時 . 《徐霞客游記》序一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2

[10] 錢謙益 ( 1582 ~1664) 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明萬曆進士。崇禎初官禮部侍郎。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生平博覽群籍,精於史學,詩文在當時負有盛名。家有絳雲樓,藏書豐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備著稱,清初毀於火。所著有 《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輯有 《列朝詩集》。藏書之富,幾埒內府。後來常熟一帶藏書蔚然成風,跟錢謙益的提倡有很大的關系

[11][12][14][16][18][19][20][21][22][23][24]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1 ~17

[13]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2

[15]《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28 ~29

[17]《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丁序: 3

[25] 潘耒 ( 1646 ~1708) ,清初學者,字次耕,號稼堂,吳江平望鎮溪港 ( 今江蘇) 人。師事徐枋、顧炎武,博通經史、歷算、音學。往來燕趙,與名人雅士相從游。清康熙十七年 ( 1678 年) ,以布衣中博學鴻辭科,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 《明史》,主纂 《食貨志》兼訂紀傳。不解說詞,充任日講起居注官,纂修 《實錄》、 《聖訓》,又任會試考官。名益盛忌者益眾,終以浮躁降職。遂南歸遍游天台、雁盪、武夷、黃山諸名山,各以詩記。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賜復原官,耒堅辭不受。晚年,研究聲韻、易象,著 《類音》、《遂初堂詩集 . 文集 . 別集》,還刻顧炎武所著 《日知錄》及遺書數種

[26][28][29]《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潘序: 2

[27] 梁任公 . 《徐霞客游記》代序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3

[30][31][32] 胡適 . 《丁文江的傳記》. 遠流出版公司,1986 年 3 月版,37 ~38,43

[33][34] 丁文江 . 《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 《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1

[35] 竺可楨 . 《地理學家徐霞客》. 北京: 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七年二月初版,40

[36]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18

⑦ 老城鄉的人文地理

元謀縣老城鄉是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地,位於東經101°45´至102°01´,北緯25°30´至25°41´之間,東接武定,南毗羊街,西壤牟定,北靠元馬和涼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總體地貌以低山淺切割山地地貌和丘陵地貌為主,部分為中山中切割山地地貌。境內水系屬長江流域金沙江水系,金沙江一級支流龍川江從南至北貫穿我鄉西部,全長7.2公里。屬南亞熱帶乾熱氣候區,冬暖夏熱,年平均氣溫20.9℃,≥10℃的積溫7521℃,年日照時數267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53.3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降雨量741毫米。 1965年5月1日,地質工作者錢方、蒲慶余等一行在老城鄉大那烏村北從事第四紀地質考察時,偶然發現兩顆呈淺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齒化石,為一左一右的上內側門齒。經研究分析,同屬一個男性成年人個體,形態特徵與「北京猿人」相似,但較粗壯,具有明顯的原始性狀。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用古地磁測定,生存年代距今約170萬年,為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它早於「藍田人」、「北京人」等猿人,從而把中國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萬年。元謀人遺址還出土了7件石器,在地表採集到10件石器,均為刮削器。在化石層出土了大量的碳屑和兩件燒骨,這表明元謀人在當時已學會用火了,元謀人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在遺址中還找到一些有明顯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說明當時已會製造骨器和簡單的工具了。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中國及一些國家已將此發現寫進了教科書。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元謀人遺址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謀人遺址有紀念碑,不遠處有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元謀人牙齒化石的標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關實物、資料。

⑧ 龍川在線的優勢

1、 依託強大聯盟,通過城市中國各個城市站對外宣傳龍川人文地理,提高龍川在全國的版城市形象和城市影響。權
2、 利用聯盟站點宣傳龍川礦物資源、旅遊資源,達到全國招商引資的目的。
3、 利用聯盟優勢迅速了解和掌握陌生城市市場,讓龍川的產品、品牌、資源優勢迅速打入該地區市場。
4、 依託聯盟,迅速獲得其他國家、地區的專門技能和信息來源,為龍川本地人民提供就業、學習等信息。共同打造龍川信息第一門戶網站,提升地方形象,挖掘龍川精彩、鑄造龍川輝煌!

⑨ 長野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

長野有很多人文景點和漂亮極了的自然風景和溫泉,特別是很多純天然的溫泉。上高地,善光寺,乘鞍岳,松本城,松代城,輕井澤,平湯溫泉,白骨溫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