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墨江

地理中國墨江

發布時間: 2021-02-20 12:29:26

1. 墨江旅遊景點

  • 中文名稱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外文名稱

  • Mojiang Hani Autonomous County

  • 別名

  • 哈尼之鄉,回歸之城,雙胞之家

  • 行政專區類別屬

  • 自治縣

  • 所屬地區

  • 中國 雲南省普洱市

  • 下轄地區

  • 2鎮16鄉

  • 政府駐地

  • 聯珠鎮

  • 電話區號

  • 0879

  • 郵政區碼

  • 654800

  • 地理位置

  • 雲南南部 北回歸線沿線

  • 面積

  • 5312平方公里

  • 人口

  • 36萬人(2010年)

  • 方言

  • 西南官話、哈尼語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他郎八景

2. 墨江的自然地理位置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是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雲南省南部,普洱市東部,北距省會昆明市350千米,西南距普洱市220千米,是中國內地通往雲南西南邊疆的交通要道。

3. 墨江在哪裡在中國嗎

.墨江(MòJiāng)古稱邪階水(斜階水)。源於始興隘子鎮棉地坑頂,北流經司前太平,於上江口注入湞江。長89公里,流域面積1367平方公里。因河床底部有墨石得名。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南部,思茅地區東部,地處東經101°08′~102°04′,北緯22°5l′~23°59′。東與元江、紅河兩縣接壤,西與普洱縣隔把邊江相望,南鄰江城縣,北接新平縣,東南接綠春縣,西北連鎮沅縣。東西橫距64千米,南北縱距135千米,總面積5 312平方千米。
縣人民政府駐地聯珠鎮,北回歸線穿城而過,沿昆洛公路距省會昆明350千米,距思茅行署駐地思茅市220千米。
墨江歷史上曾名「恭順」、「他郎」,1915年始稱墨江。
風景名勝_他郎八景
墨江縣原名他郎廳,清道光年間,當地的文人學士曾將境內的風景名勝,擇優選出八景,並得到他郎通判的認可,一直流傳至今。
九疊聯珠。為縣城東北的聯珠山,從土地塘梁子起,迤邐至縣城,共為8個山包,形如一串翠綠色珍珠,後來又在第八個山包下建了一座寺觀「觀音閣」,湊成九九之數,故名「九疊聯珠"。九疊聯珠第4、5、6、7疊上分別建有玉皇閣、三義廟、文廟、中學、縣衙門。現玉皇閣、三義廟已毀。
雙溪繞閣。觀音閣建在天溪河和漣漪河交匯處,兩河環繞觀音閣交匯後向南流去,故得名雙溪繞閣,閣上懸掛一幅「九疊聯珠三寶地;雙環玉抱小西天」的佳聯,至今為人傳誦。現觀音閣早已拆毀,景點不復存在。
青煙古洞。位於縣城西3.5千米處的埔佐村頭一棵大樹旁。相傳此處有一岩洞,從洞口終年冒出一股裊裊青煙。人們可根據青煙而卜吉凶。後來因前往參觀祈禱者絡繹不絕,當地百姓不堪重負,遂用鐵鍋將洞口蓋上,用土填實,從此再無青煙出現。現此景點已無。
雙峰疊鍵。位於城南12千米的雙龍鄉五素村,指「五素尖山」和「五崗山」兩山,兩峰對峙、形容疊鍵。雙峰疊鍵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哈尼族祖先阿基洛奇洛耶和密扎扎斯扎依為反抗強暴,爭取婚姻自由而雙雙逃到他郎河邊。為堵追兵,洛奇洛耶便從天下挑來兩座山,要堵住他郎河水,使之變成大海,但正挑到河中,突然扁擔銅銷斷了,兩座山便掉在河兩岸,長成了兩座高大的尖山。
筆架連峰。指城南5千米桑田村後的山峰,三峰聳立,形如筆架,故名。舊時在山頂建有一石塔,名「文筆塔"。現文筆塔已毀,只留遺址。
龍泉滾珠。在城南桑田村旁龍樹腳下,有一池塘,名龍泉,水從塘底向上翻湧,沖動塘底白沙,滾動如珠,故名「龍泉滾珠"。1993年撥款捐資重新修復,四周古木蒼蒼,水氣彌漫,尤其是盛夏,人臨其間,此地卻涼風習習暑氣頓消,是避署遊玩的好地方。
碧岫靈仙。在縣城西北22千米的遮碧山,古時有一石洞,常見彩雲繞護。隱士余成龍曾在山上結茅廬修煉,山頂原建一座廟,傳說廟內住有仙人,故又名「仙人城"。現無遺跡,景點亦不復存在。
墨江錦瀾。位於阿墨江瞻魯坪大橋(現忠愛橋)下的江面上,每當下午,夕陽余暉照射,清風徐來,江面上金光萬道,水波粼粼,頗為壯觀,故名「墨江錦瀾"。
雲南省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
1993年8月破土動工,坐落在縣城西登高架山上,是一個融天文、地理、氣候、植物等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民族文化、觀賞旅遊為一體的地理標志實體b標志園規劃設計新穎別致,獨具風格,以一條長約500米的線作為主軸線,從山腳到山頂依次建有:回歸線之門、太陽之路、誇父追日、石環、超越、春夏秋冬、古日晷、標館展廳8個景點,並配建賓館、飯店、小賣部、兒童娛樂場所等各種服務娛樂設施。標志園內種植熱、溫兩帶的典型樹種數百種,並廣植奇花異草。標志園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科普知識、旅遊參觀、娛樂的好場所
漣漪橋
位於縣城南2.5公里漣漪河與清溪河交匯處。橫跨漣漪河,始建於康熙初年。道光2年(1822)被水沖毀,道光四年重修。同治六年(1867)又被水沖毀,同治九年捐資重修,至光緒二年竣工,故又稱「新橋」。新修的漣漪橋全長27米,河中石橋墩為船形,長22.8米,寬4米,橋身為土磚木混合結構,以木樑、木板鋪橋面,橋面上建木架筒、板瓦屋面,橋正中建有魁閣,長5.6米、寬5.5米,高10.7米,閣頂屋面為四面分水式。1982年經墨江縣人大常委會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1993年底,此橋除魁閣雖殘破尚完整外,其餘均已破損不堪,橋上的跨梁多已朽斷,橋板、橋欄全毀,橋上的屋面全部坍塌,僅西北面殘存部分門牆。
火葬罐
1957年發掘於墨江縣城北大墳頭,系土著民族傣族的火葬罐。罐為唇口、團頸、大腹、高足青花,罐口直徑15.5厘米,頸高3厘米、腹徑29厘米、底徑14.7厘米,足高17厘米。足、腹、肩繪有圖案,各成一組,腹部為花葉圖案、肩為鳳、花、葉圖案。經考證鑒定,系宋代出品,為國家二級文物。
傣族土官酒壺
1973年出土於聯合鄉賴蚌村,因建油庫挖掘時發現。酒壺為葫蘆形,細砂陶,上繪有傣族花紋飾錦。經鑒定為傣族土官所用酒壺,清代出品,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菜花銅香爐
系清代出品。香爐三支腳由三個象頭頂撐圓形護身,雙耳有兩個昂頭飛鳳,鼎蓋是一麒麟中座空心花瓶,麟足蹬著旋動空心寶。
墨江文廟
位於縣城東北「九疊聯珠"第六峰,清道光元年(1821.)由通判李恆謙、他郎舉人金棠倡建,歷時10載竣工。系縱向台階庭院式建築群,佔地面積7 600平方米,建築物面積1600平方米,為墨江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依山而建,共分五台(層),層層相連,頗為壯觀。第一台為兩道大門,進門後為管事房、客房,建有「泮池"。第二台為學館。第三台為欞星門,左建魁星閣、右建倉聖閣。第四台建東西兩廡為名宦、鄉賢、忠孝、節義祠。第五台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部分,建有「大成殿"、「天子台"和「後殿"。大成殿有24棵巨大圓柱支撐,圓柱直徑60至70厘米,中柱高10餘米,為座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築。魁星、倉聖閣為八角重檐尖頂建築。1982年經縣人大常委會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年久失修,大成殿已破損,凌霄閣損壞,其他建築物及牆垣也破敗不堪,1993年縣人民政府決定撥款重新修復墨江文廟,當年撥款10萬元,修復了全部圍牆。同年12月撥款重修大成殿。
歷次舉辦世界雙胞胎節。整個墨江地區雙胞胎人數之眾,在全國最多,另有傳說的雙胞井,想生雙胞胎的人家只要喝一口雙胞井的水,等懷孕的時候就能生雙胞胎。

4. 地理•中國

天山網訊
自8月17日起,中央電視台10套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攝制組來到新疆和靜縣,前往世界自然遺產地巴音布魯克草原,以計劃開通建設的巴音布魯克牧區
第二條觀光旅遊公路為主線,用紀錄片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巴音布魯克獨特地理特徵、開都河流域、旅遊、人文等方面的優勢資源。

《地理中國》是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一檔關注地質科普的品牌電視欄目。欄目以地理、地質科考活動為主線,對祖國遼闊版圖中,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自然
現象,紛繁復雜的地質地貌構成、演變等內容進行展現,傳播自然科學知識,解析自然規律,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贏的重大主題。以行進中的地理、地質科考活動為
線索,從自然角度解讀中國,以科學認知關注人的生存發展。

在這為期十多天的采訪中,攝制組以開都河為導向,沿著即將建設的第二條和靜至巴音布魯克旅遊觀光公路,或乘車,或騎馬,或步行,將哈爾薩拉溫泉、賽
汗托海、阿爾夏特阿爾先、奎克烏蘇湖、達楞達板等一處處還不為眾人所了解的迷人景色,一一記錄。為了將和靜美麗、神奇、絢麗的自然風光展現給全國的觀眾,
攝制組不辭幸苦,每天清晨六點追逐太陽升起,夜晚伴著落日收工。攝制組還邀請地質專家、原新疆156煤田地質隊工程師李憶祖詳細闡述「開都河」的形成原
因、獨特的地質構造情況。

5. 墨江縣景星鄉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風土人情怎麼描述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景星鄉位於墨江縣境西部,地處東經101。16'-101。29'、北緯23。22'-23。37',海拔在專747~2111米之間屬,垂直氣候顯著,海拔最高2111.5米、最低747米,森林覆蓋率56.2%。
景星鄉清代屬他郎定南里,民國21年(1932)屬墨江縣第四區,民國28年擴大鄉鎮時設回龍鄉立景星鎮。1949年合稱景回區,1958年改為景星公社,1966年調整行政區劃時將安民、榮平、公館、民興、回龍、曼博、丙蚌、牛庫8個大隊劃歸通關公社,1984年稱景星區,1988年改為景星鄉,主要為哈尼族、漢族雜居。
景星鄉國土總面積439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19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783戶,人口22727人,其中農業戶4476戶、21915人。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有耕地面積51588畝,其中水田5835畝,乾田4306畝,旱地41447畝,人均基本農田地2.3畝。
景星鄉是墨江最早種植茶樹的地方,其歷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有「茶葉之鄉」的美稱。鄉人民政府駐地景星街,自民國以來一直是區(鎮)公所及公社、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00千米。

6. 誰知道墨江的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

位置面積: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南部、思茅市東部,地處北緯22°51′~23°59′、東經101°08′~102°04′之間。北與鎮沅、新平兩縣相連,東與元江、紅河、綠春三縣接壤,南臨江城縣,西與普洱縣隔江相望。全縣總面積5312平方公里,山區佔99.8%。北回歸線橫穿縣境並從縣城而過,縣城所在地聯珠鎮海拔1304.4米,距省會昆明273公里,距市府思茅163公里,素有思(茅)普(洱)門戶之稱。 歷史沿革:墨江歷史悠久,原名他郎。在兩漢、三國、唐南詔、南北朝時為益州郡、梁水郡和銀生節度地。宋大理國時期,先後為威楚府因遠部和馬籠部轄地。元代屬元江路馬籠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以他郎寨長官司地置恭順州(州治在今碧溪鎮),隸元江軍民府。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設為他郎廳,置流官通判。乾隆、宣統年間,先後改屬普洱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縣,定名他郎縣。民國四年(1915年)改為墨江縣,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全縣轄聯珠、通關兩鎮和碧溪、新安、孟弄、團田、新撫、景星、魚塘、龍潭、文武、泗南江、壩溜、那哈、雅邑、龍壩、雙龍、忠愛橋16個鄉,下設164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社區,2311個村民(居民)小組。 人口民族:墨江居住著哈尼、漢、彝、拉祜、布朗、瑤、回、白、普米等25個勤勞、勇敢、純朴、智慧的民族。2004年,全縣總戶數79223戶,總人口352052人。少數民族人口261054人,占總人口的74.2%;哈尼族人口212883人,占總人口的60.5%。 地理氣候:墨江處於哀牢山中段主脈以西的土石山區。全縣南北狹長,中部較寬,呈紡錘狀。南北長120.8公里,東西寬65.5公里,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山勢陡峭,重岩迭嶂。最高海拔2278米,最低海拔440米。主要江河有把邊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壩干河、那卡河、榪木河,均屬紅河水系。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墨江縣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年平均日照時數2161.2小時,輻射總量131.0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為1315.4毫米。四季溫差不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土地面積:2004年全縣耕地69.70萬畝,農民人均2.26畝。人口密度為66人/平方千米,人均土地22.6畝,高於全國11畝、全省14畝和低於全市27.4畝的人均水平。

7. 地理中國解說是誰

他解說很又神秘特色,應該是老了,到了退休的年齡了,但是沒有代替他的人

8. 墨江具體地址在哪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來位於雲南省南源部、思茅市東部,地處北緯22°51′~23°59′、東經101°08′~102°04′之間。北與鎮沅、新平兩縣相連,東與元江、紅河、綠春三縣接壤,南臨江城縣,西與普洱縣隔江相望。全縣總面積5312平方公里,山區佔99.8%。北回歸線橫穿縣境並從縣城而過,縣城所在地聯珠鎮海拔1304.4米,距省會昆明273公里,距市府思茅163公里,素有思(茅)普(洱)門戶之稱。

9. 央視節目《地理中國》去哪裡取景

11月23日,CCTV-10《地理中國》欄目組一行4人走進呀諾達景區取景拍攝,尋找這片雨林中的獨特景象和珍稀植被。欄目組此次以呀諾達雨林谷為主要拍攝地點,拍攝了大量原始雨林、珍稀植被、山海奇觀等素材。

10. 雲南墨江海拔多少

雲南墨江海拔最高點2279米,海拔最低點478.5米。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東及東南與紅河州紅河縣、綠春縣接壤,南與江城縣為鄰,西與寧洱縣隔把邊江相望,西北與鎮沅縣連接,北及東北與玉溪市新平縣、元江縣交界。全縣地域呈東西窄,南北長,東西最寬橫距76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36千米,總面積5312平方千米。

墨江山高箐深,溝河縱橫。境內山脈屬哀牢山系,主要山峰有204座,其中海拔超過2000米以上山峰64座,最高峰為縣境北聯珠鎮碧溪馬路村大尖山,海拔2279米。

河流屬紅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把邊、阿墨、泗南三江,他郎、布竜、壩卡、那卡、榪木五河,還有上千條支流小溪,海拔最低點為縣境南部欖皮河阿墨江匯入李仙江處,海拔478.5米。境內海拔相對高差1800.5米。

(10)地理中國墨江擴展閱讀

墨江縣的歷史沿革:

墨江原名他郎。漢、三國、南北朝時為梁水郡、益州郡和興古郡徼外地,唐南詔國和宋大理國時屬銀生節度地。民國2年(1913),廢廳改縣,改稱他郎縣,列為二等縣,廳長改稱縣知事(民國18年後改稱縣長)。民國4年(1915),經雲南省政府批准改稱墨江縣,縣名以縱貫縣境的阿墨江得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設墨江縣。1950年5月4日,經中共雲南省委批准,成立「中國共產黨雲南省墨江縣委員會」,「墨江縣臨時人民政府」改稱「墨江縣人民政府」。

1979年7月30日,經國務院國發(79)186號文件批准:撤銷墨江縣,在原墨江縣轄區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並於同年11月28日在縣城舉行了自治縣成立大會慶祝活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