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簡述中國的自然地理概括

簡述中國的自然地理概括

發布時間: 2021-02-20 09:24:23

Ⅰ 中國的自然地理特徵

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五點要素
地勢西高東專低,呈階梯狀分布,屬形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具有定向排列;
氣候多樣,季風性氣候顯著;
南方河流水量大、汛期長、無結冰期、含沙量小,北方水量小、汛期短、有結冰期、含沙量大;
中國土壤資源豐富、類型繁多,世界罕見。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東部以森林草原為主
,西部以荒漠草原為主。
個人概括,僅供參考

Ⅱ 中國自然地理概況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 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 798平方公里。我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脈等山脈。從南到北有珠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遼河、松花江、黑龍江等水系河流。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這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 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 000~2 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 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Ⅲ 怎麼樣簡潔概括中國地理

簡潔點嗎. 這容易,中國地理包括兩部分:1自然地理(中國的地理位置. 地形. 氣候)2人文地理(人版口分布. 民族. 城市權發展. 交通. 工業. 農業. 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 旅遊業. 江河整治. 改造謊地.改造鹽鹼地....等等)只要每個標題說上一兩句就可以了,以前也有過一道高考題根你這個標題很相似,它說的不是中國地理,而是要你說一下中國的 武漢 和 上海的地理特點. 希望你能採納.

Ⅳ 自然地理知識的概括

地 球 和 地 圖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在宇宙中
一、宇宙的天體
自然天體——恆星、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
⒈天體
人造天體——宇宙飛船、人造衛星……
⒉天體系統
地 球
地月系
太陽系 月 球
銀河系 八大行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⒊恆星、星雲
高速運動
熾熱氣體
a.恆星 自身發光
體 積 大
密 度 小
b.星雲——雲霧狀的天體
體積更大、密度更小
⒋太陽外部結構
光球——黑子
色球——耀斑 太陽活動11年
日冕——「太陽風」
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a.光熱——生命
b.自然現象
c.短波
d.指南針
e.極光
⒍太陽系
a.中心——太陽(99.86) 近日行星(類地行星) 共向—自西向東
b.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巨行星 共面
遠 日 行 星 近圓
c.小行星:火、木之間
d.衛星:土衛(最多)
彗核——冰
e.彗星 彗發——氣體
彗尾
f.流星體——隕星 隕石
隕鐵
g.行星際物質
⒎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行星
a.遠近適中→溫度適中→液態水(0~100℃)
b.質量體積大小適中→大氣→O2→生命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形狀、運動
一、地球儀
⒈赤道——周長:2πr≈4萬㎞
⒉地軸
⒊兩極
⒋赤道半徑——6378㎞ 平均半徑6371㎞
⒌極 半 徑——6356㎞
⒍形狀——赤道略鼓,兩極稍扁,不規則球體
⒎表面積——5.1億㎞2
南 北 方 向
⒏經線 等長
不能自成圓圈
0°本初子午線 180°W 0° 180°E
經度 西經 東經
大小小大
東西半球:20°W→160°E
東 西 方 向
⒐緯線 不等長
能自成圓圈
緯度: 90°N
60° (0°~30°低緯,30°~60°中緯,60°~90°高緯)
30°

30°
60°
90°S
⒑經緯網——定位、定向
例:A(50°N,116°E),B(70°S,160°W)
自轉
二、地球轉動 公轉
物質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中心——地軸 北極上空看——逆時針
⒈概況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 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⒉地理意義
⑴晝夜交替
晨昏線
不發光
不透明 調節地球「體溫」
自轉
⑵時差
a.時間 刻

1°——4′
b.地方時 15°——1小時
360°——24小時
c.時區 24個
東 一 區
中零時區
西 一 區
22. 5W 7. 5W 7. 5E 22. 5E

相差一個時區,相差一小時
東早西晚,「東+西-」
東十二區比西十二區早24小時(一天)
東西十二區時刻相同,日期差一天
日界線180°經線 「之」字形
「北京時間」——東8區的區時,120°E的地方時
「烏魯木齊時」——東6區
⒊水平運動物體發生偏向——氣流;水流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二地球的公轉
中心——太陽
⒈概況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365(366)5時48分46秒

近日點 遠日點
1月初 7月初

⒉怎麼公轉?
a.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成66.5°交角
(赤道面與公轉軌道平面成23.5°交角)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b.地軸的指向不變
3.21 春分直射點——→赤道
6.22 夏至——→北回歸線
9.23 秋分——→赤道
12.22冬至——→南回歸線
⒊地理意義
a.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3.21春分9.23秋分由 赤道 向 兩 極 遞 減
6.22夏至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由直射點緯度向兩側遞減
12.23冬至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b.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
3.21,9.23晝夜平分
6.22 北半球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長 66.5°N以北,極晝
南半球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短 66.5°S以南,極夜
12.22 北半球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短 66.5°N以北,極夜
南半球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長 66.5°S以南,極晝
c.四季的變化
天文四季:
夏季:太陽高度最大,晝最長——熱
秋季:太陽高度漸小,晝漸短——涼
冬季:太陽高度最小,晝最短——冷
春季:太陽高度漸大,晝漸長——溫
民間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積溫四季:
春:3、4、5月 夏:6、7、8、月
秋:9、10、11月 冬:12、1、2月
d.五帶的劃分
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第三章地圖
一、地圖三要素
N
W E

⒈方向 S
經緯線、經緯度
在兩極上空看:N——逆;S——順
指向標
⒉比例尺(縮尺)=圖距實地距離 =1x
a.線段式
1∶10000000
一比一千萬
b.數字式 1千萬分之一
110000000
c.文字式:圖上1厘米代表是第100㎞
比例尺越大,表示範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比例尺越小,表示範圍越大,內容越簡略
⒊圖例(符號),注記(文字,數字)
二、地圖上的高度
⒈絕對高度——(海拔)
⒉相對高度——(H-h)
⒊等高線
a.等高線密集——陡
b.等高線稀疏——緩
c.陡崖:

d.山峰:

e.鞍部:

f.等高線向高處彎曲凸出——山谷
g.等高線向低處彎曲凸出——山脊
⒋地形剖面圖
⒌分層設色地圖
藍——水(乳白色——大陸架>-200米)
綠——平原<200米
淺綠淺黃——丘陵
黃——高原
褐——山地、高原

第四章地殼和地殼運動
一、地球內部圈層
⒈地殼
化學元素(氧12、硅14)—→礦物—→岩石
山地高原50~70㎞
海溝 6㎞ 平均厚度17㎞
陸地 33㎞
⒉地幔——2900㎞,鐵、鎂、軟流層——岩漿源地
⒊地核——2900~6371㎞,鐵、鎳
二、陸地地形
⒈山地
⒉丘陵
⒊高原
⒋平原
⒌盆地
三、海底地形
⒈大陸架
⒉大陸坡
⒊大洋底
四、地形變化與地質作用
力的來源 表現 結 果

⒈內力作用

放射性元素蛻變
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火山、地震)、變質作用
崎嶇不平

⒉外力作用

太陽能、重力能
風化、侵蝕
搬運堆積
固結成岩
平坦

五、地殼的水平運動與升降運動
⒈水平運動☆——高大褶皺山系
⒉升降運動——高低起伏
a.褶皺
b.地塹——谷地、裂谷
c.地壘——山
六、火山
⒈構造
死 火 山
⒉分類 休眠火山
活 火 山
⒊分布:環太平洋、東非大裂谷、地中海、大西洋
山西大同——死
⒋中國 台灣、新疆——活
東北——休眠
七、地震——波
⒈岩石圈口天然震動
⒉先上下顛,左右前後搖晃
⒊有關名詞
⒋震級——能量大小
⒌烈度——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
⒍影響烈度因素
a.構造地震(火山、陷落)
b.震級大小
c.距震中遠近
d.震深
e.建築物強度
⒎分布
八、板塊學說
⒈岩石圈由六大塊拼合而成
⒉大洋板塊(太平洋板塊)
⒊板塊內部穩定,交界處地殼活動
⒋板塊處在運動中 張裂 ← →裂谷,海洋
相撞 → ←山脈,海溝
九、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⒈風化作用——對岩石的破壞作用 物理
⒉侵蝕作用——對岩石的破壞作用的再破壞 化學
生物
風力搬運——乾旱地區(風蝕蘑菇、柱、城堡、沙丘)
⒊搬運作用 流水搬運——濕潤地區(沖擊島、沖積平原、三角洲)
冰川搬運
海浪搬運
風力
⒋堆積 流水 分選(有規律)
海浪
冰川——無分選
⒌固結成岩——沉積岩
十、人類活動與地形
⒈地形是影響人類活動
四大文明古國—農業國—沖積平原—河流
⒉人類改變地形——填海造陸(荷蘭、日本……)

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天氣——短時間 大氣物理狀況
氣候——長時間 天氣平均氣溫、降水、氣壓、風
二、氣溫℃ 平均氣溫
最高氣溫
最低氣溫
三、氣溫日變化、年變化
最高——午後2點(14點)
⒈日 變 化
最低——日出前後
最高月 北半球7月(8月)
⒉年 變 化 南半球1月(2月)
最低月 北半球1月(2月)
南半球7月(8月)
四、氣溫的水平分布
⒈氣溫總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⒉南半球平直,北半球彎曲
⒊一月北半球等溫線:大陸上向低緯;海洋上向高緯
七月北半球等溫線:大陸上向高緯;海洋上向低緯
⒋最熱不在赤道,北回歸線,北非撒哈拉沙漠
冷北半球——西伯利亞(寒極)
南半球——南極大陸 -89℃(寒極)
五、氣溫的垂直分布
-0.6℃/100M↑
六、降水(雨、雪、雹);㎜等降水量線 水汽不飽和→飽和
促使空氣上升的動力
⒈類型 午後2點 (熱雷雨)
a.對流雨 赤道附近
冷鋒
b.鋒面雨 暖鋒
准靜止鋒——「梅雨」,6月上旬~7月中旬(淮河——南嶺)
c.地形雨——高大山脈的迎風坡山腰
d.台風雨——熱帶低氣壓——氣旋——台風—→強台風(逆)
⒉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夏雨型
a.季節變化 冬雨型
年雨型
b.年際變化
七、氣壓——大氣對下界的壓力(百帕)
⒈氣壓與高度的關系——反比
⒉氣壓與氣溫的關系——反比
⒊氣壓與風——空氣從高壓流向低壓
⒋地球上的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

極地高壓帶
副極地低氣壓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東北、信風帶
赤道低壓帶

⒌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向南北位移
1月南移
有些地區一年中交替控制
7月北移
⒍季風
海洋與陸地熱力性質差異→氣溫中心→風
氣壓帶風帶位移(亞洲南部)
八、影響氣候的因素
⒈緯度(最基本):寒、溫、熱
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氣候不同
在相同的氣壓帶,風帶,氣候不同
⒉大氣環流 亞熱帶 東岸冬干夏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壓帶、風帶、季風) (冬西風、夏副高) 西岸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
低緯吹向高緯的風——多雨
高緯吹向低緯的風——少雨
大陸性(氣溫、降水)
海洋性
⒊地面狀況 海拔
地形 高大山地——迎風坡、山腰降水多
暖流——增溫、增濕
洋流 寒流——降溫、減濕
CO2↑氣溫升高(全球)
⒋人為影響 氟化物——臭氧層—→紫外線
局部
九、世界上的主要氣候類型
(類型:特點、成因、分布)

冬夏
70°

60°

50°

40°

30°

20°
15°
10°
極 地 氣 候(苔 原、冰 原) 夏冬
70° 高

60°

50°

40°
35°
30°

20°

10°
亞 寒 帶 針 葉 林 氣 候

溫帶
↓ 溫 帶
海洋性
氣 候
溫帶
大 陸 性
氣候
溫帶
季風氣候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 帶 沙 漠 氣 候

熱 帶 季 風 氣 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0° 0°
亞 洲 缺少:溫帶海洋性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北美洲缺少: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南美洲缺少:熱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歐 洲 缺少: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 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四種熱帶氣候和季風氣候)
大洋洲缺少: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氣候
非洲:除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外都缺少
南極洲:只有極地氣候
十、氣候類型的判斷(圖、表格、文字)
⒈先看氣溫——溫度帶——1月、7月
⒉再看降水——總量,分配——1月、7月
⒊綜合判斷——心中有數

第六章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環
海陸間循環(大)
⒈方式 海上內循環(小)
內陸循環(小)
大氣圈
水 水圈
岩石圈→各個環節→發生連續運動的過程
生物圈
能量交換,物質遷移
⒉意義 水資源成為一個可更新系統
改變地表形態
二、海水
⒈鹽度(鈉、鎂……)——35%
a.分布規律——由副熱帶海域、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
降水與蒸發的關系
b.影響鹽度的因素 大河流入(波羅的海最低)
洋流——暖流增高、寒流降低
⒉濕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⒊洋流 暖流
按溫度分 寒流
a.洋流分類 風海流
按成因分 密度流(地中海→大西洋)
補償流(地中海←大西洋)
b.洋流的分布規律 北半球——順時針
①南北半球在中低緯度存在一個閉合的洋流圈
②北半球中高緯有一個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南半球——逆時針
③南緯40°~60°——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有季風洋流
冬——東→西(逆)
夏——西→東(順)
氣候——寒流——降溫、減濕
紐芬蘭
生物——漁場 北海道 寒暖流交匯
c.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北海
秘魯
航行 順

三、陸地水(冰川、河、湖、沼澤、地下水)
地表水
⒈水系和流域
a.水系=幹流+支流
b.流域 外流區域(入海)——外流河
內流區域(不入海)——內流河
⒉河流的補給
a.降水(雨水)——最普通
b.積雪——溫帶、寒帶(春汛)
c.冰川——夏季
d.湖泊——起調節作用 一般河流地下水→河流
e.地下水——最穩定,可靠
⒊地下水 黃河下遊河流→地下水
分布區與補給區一致
a.潛水 水位在變化
合 理 利 用 不幹凈
防「漏斗區」 補給區與分布區不一致
b.承壓地下水 水位穩定
較潔凈
第七章陸地上的自然帶
一、地理環境——地形、氣候、岩石、土壤、生物、水組成為一個綜合體
⒈地理環境整體性——各要素相互性
⒉地理環境差異性
二、自然帶
位置不同——氣候不同¬—→土壤不同——植被不同(鏡子)
①佔有一定寬度 ②一定延伸方向 ③帶與帶之間沒有明顯界線,是逐步過渡的
⒈緯度地帶性規律 東西延伸
(以熱量為基礎) 南北更替
⒉經度地帶性規律 南北延伸 中緯最明顯
(以水分為條件) 東西更替
⒊垂直地帶性規律 水平延伸
(海拔) 垂直更替
⒋非 地 帶 性 規 律 南半球缺少:亞寒帶針葉林帶、苔原帶
(海陸分布、地形起伏) 南半球巴塔哥尼亞沙漠
世 界 地 理
第八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陸地 29%
北半球
二、大洋
北冰洋
四大洋 印度洋
大西洋「S」
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11034m
三、大洲(七大洲)
⒈名稱
⒉洲界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北美———白令海峽
歐洲—非洲———直布羅陀海峽
南美—北美———巴拿馬運河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Ⅳ 中國自然地理特徵概況,考研用,急求!

(一)地形概況:
1.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利於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
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為1000米~2000米
第三級階梯:東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面積佔2/3)
優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
劣勢:耕地有限;阻礙交通
3.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 昆侖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相連)
南北走向:賀蘭山 ; 橫斷山脈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二)氣候概況
1.氣溫分布和溫度帶的影響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緯度位置及冬季風
溫度帶:五個溫度帶和高原氣候區
降水特點 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
降水年際變化:北方較大,南方較小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
四類干濕地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3.氣候特徵 雨熱同期; 氣候復雜多樣
4.寒潮,台風和水旱災害頻繁
5.我國雨帶的推移(副高對於中國東部影響;夏季風進退形成的鋒面雨或鋒面氣旋)
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7月長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出現伏旱;9月雨帶南撤;10月雨季結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況
外流河和外流區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長江,黃河,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各大河的水文特徵有很大的差別
內流河和內流區:塔里木河為最大,內流區佔1/3
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多為季節性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
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2.湖泊概況
分類 鹹水湖和淡水湖 ; 內流湖和外流湖
兩大湖泊分布區 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 太湖,洪澤湖,巢湖 ,鄱陽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長江 流程最長(6300千米),流經11個省市.中國第一大河(世界上次於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最廣(180萬平方千米);流量最大(佔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可利用佔1/2 ;
黃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2/3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流程5500千米;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親河黃河的奉獻:引黃灌溉,塑造的平原有: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華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

Ⅵ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Ⅶ 中國的自然概況

http://ke..com/view/61891.htm

Ⅷ <中國地理>中,概括中國自然結構的基本特徵。請各位大俠幫幫忙啦!!!!!!!!!!

這個題目哪裡來的,你初中高中??

這個貌似很復雜的。

需要從地形,地勢,地貌,專氣候諸多方面考屬慮的……

但是就基本特徵而言,

應該是幾個字概括的……

像什麼「西高東低」「三級階梯」……

這個自然結構是指什麼???

你在網路上搜索」自然結構「,會出現一個網路文庫,

自然結構是

氣候水熱結構
土地資源結構
水資源結構
礦產資源結構
風景旅遊資源結構

這些統稱自然結構,

肯定不是地貌地勢了……你自己摸索一下吧

我還幾年不摸地理;額

Ⅸ 中國自然地理狀況

(一)地形概況:
1.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利於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三水")
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為 1000米~2000米
第三級階梯:東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面積佔2/3)
優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
劣勢:耕地有限;阻礙交通
3.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 昆侖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相連)
南北走向:賀蘭山 ; 橫斷山脈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二)氣候概況
1.氣溫分布和溫度帶的影響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緯度位置及冬季風
溫度帶:五個溫度帶和高原氣候區
降水特點 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
降水年際變化:北方較大,南方較小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
四類干濕地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3.氣候特徵 雨熱同期; 氣候復雜多樣
4.寒潮,台風和水旱災害頻繁
5.我國雨帶的推移(副高對於中國東部影響;夏季風進退形成的鋒面雨或鋒面氣旋)
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7月長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出現伏旱;9月雨帶南撤;10月雨季結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況
外流河和外流區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長江,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各大河的水文特徵有很大的差別
內流河和內流區:塔里木河為最大,內流區佔1/3
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多為季節性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
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2.湖泊概況
分類 鹹水湖和淡水湖 ; 內流湖和外流湖
兩大湖泊分布區 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 太湖,洪澤湖 ,巢湖 ,鄱陽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長江 流程最長(6300千米),流經11個省市.中國第一大河(世界上次於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最廣(180萬平方千米);流量最大(佔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可利用佔1/2 ;
黃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2/3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流程5500千米;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親河的奉獻:引黃灌溉,塑造的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華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