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文地理小短文
❶ 求關於人文地理、文化地理、經濟地理的文章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出現的時間比較晚,而作為一門課程出現在大學講台,更是近期的事,並多設置在北美洲各大學的地理系,在歐洲則比較少見。
文化地理在地理系開設課程所處的地位各校不同,有的是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有的是把人文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等同起來。後者是把文化地理學當成不包括經濟地理學在內的人文地理學,也就是狹義的人文地理學。上述情況,可從有關著作與教科書的名稱上反映出來。例如,斯賓塞(J. E. Spencer)和托馬斯(W. L. Thomas)兩人所著的《文化地理學導論》(Introcing Cultural Geography),此書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他明確指出,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在齊穆爾察克(C. E. Zimolzak)等著的《人文景觀》(The Human Landscape)一書,其副題——地理學與文化(Geography and Culture);而魯賓斯蒂因(J. M. Rubenstein)等所著的《文化景觀》(The Cultural Landscape)一書的副題則是人文地理學導論(An Introction to Human Geography)。可見,人文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在這里有一定的同義性。另外,如迪伯利(Harm J. De Blij)和斯托達德(R. H. Stoddard)等分別著的人文地理學,其副題分別為:文化、社會與空間(Culture、Society and Space)和人、地與文化(People、Place and Culture)。這充分說明人文地理學在研究社會與空間,人與地之間關繫上的文化的重要性,即把文化當作人與地之間關系的媒介。
在本世紀初,人文地理學被介紹到中國來時就作為一門重要課程出現在大學地理系。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受到某些錯誤思想的干擾,人文地理學被排除在地理學之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使人文地理學課程在我國中斷了三十多年。
1984年以後,我閱讀了喬丹(T. G. Jordan)等著的The Human Mosaic(《人文馬賽克》),副題——文化地理導論(A Thematic Intro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對該學科發生濃厚的興趣。後來,就以此書為基礎開設此課程。四年來,分別在北京大學地理系與北京大學分校的城市與區域科學系多次講授此課程,同學們大都對此發生興趣。在北大還作為一門面向全校的選修課來開設,選課的學生遍及20多個系,200多個座位的大課堂,曾座無虛席,聽課的學生都有較好的反映,這對我是個很大的鼓舞。
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主要是過去對文化地理學領域所涉及的內容接觸較少,所以,只能邊學邊教,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逐步深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感到過去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中比較地注意了「地」,而忽視了「人」。可是「人地關系」則一直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離開了人來研究地理學,有很多問題是難以深入的。正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A. Krceber)和克拉克洪(C. Kluckhohn)在其文化的定義中提到:文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又是進一步行動的制約要素。這就可以理解迪伯利和斯托達德所寫的兩本人文地理學的副題中「社會和空間」、「人和地」都加上「文化」一詞的意義。由此可見,了解文化對深入研究「人地關系」是十分重要的。除文化地理學外,近期出現的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和感應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學科也反映了地理科學對「人」的重視。
本書的框架基本上取材於喬丹的著作。對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從分布區、擴散、文化生態、文化綜合與文化景觀五個方面進行分析,貫穿始終,這種結構,雖然有的地方尚待商榷,但仍不失其重要的優點。此外並盡量從其他教科書及有關文獻中吸取內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對本書的出版給予很大支持。在我開始教這門課時,就向我約稿,希望編寫成書。但自感教這門課不易,寫成教材當然更加困難。盡管如此,這本教材在經過幾年試教後,在該社地理編輯室大力支持下,終於與讀者見面。因成書倉促,錯誤與不妥之處難以避免,望讀者不吝指正。
❷ 武漢大學 人文地理學
由於武大的人文地理不考數學,所以報名是相當的火啊,
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考研大軍,
雖然專業排名趕不上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范,但是錄取線不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