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概況ppt下載

中國地理概況ppt下載

發布時間: 2021-02-20 02:09:15

㈠ 中國34個省地理概況(地形,土壤,礦產,植被,面積以及重要城市等)

地理
自然地理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 01、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它的陸地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領土總面積約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 03、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烏蘇里淺灘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47〃N)。 06、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立地暗沙(3°51′N,112°16′E)(在曾母暗沙西南約15海里)。 07、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08、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39°15′N、73°33′E)。 09、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島嶼大約有76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26、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7、中國國土面積位居全球第三[1]。 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政區地理
4個直轄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 23個省 黑龍江省(
中國一級行政區劃地圖(11張)省會哈爾濱)、吉林省(省會長春)、遼寧省(省會沈陽)、江西省(省會南昌)、江蘇省(省會南京)、山東省(省會濟南)、安徽省(省會合肥)、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河南省(省會鄭州)、湖北省(省會武漢)、湖南省(省會長沙)、陝西省(省會西安)、山西省(省會太原)、四川省(省會成都)、青海省(省會西寧)、海南省(省會海口)、廣東省(省會廣州)、貴州省(省會貴陽)、浙江省(省會杭州)、福建省(省會福州)、台灣省(省會台北)、甘肅省(省會蘭州)、雲南省(省會昆明)。 5個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首府呼和浩特)、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 2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國家級新區 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舟山群島新區 經濟特區 汕頭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喀什經濟特區 首批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
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 副省級城市 東北地區(4個):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 華東地區(6個):南京、杭州、寧波、廈門、濟南、青島 華中地區(1個):武漢 華南地區(2個):廣州、深圳 西南地區(1個):成都 西北地區(1個):西安 五大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中國風景名勝(37張)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八達嶺、十三陵、天壇、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圓明園、北海、景山、靜宜園(香山公園)、恭王府、鳥巢、水立方、中央電視塔、西山八大處、北京十六景:天安麗日、紫禁余輝、燕塞雄關、白塔堆雲、頤和慧海、圜丘清音、香山紅葉、十渡浮巒、盤古遺火、幽峽流碧、大鍾聲遠、龍潭漱玉,明陵落照、盧溝獅醒、慕田古堞、紅樓大觀; 天津:盤山、慈禧太後行宮花園寧園、獨樂寺、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大沽口炮台、黃崖關長城; 上海:外灘、東方明珠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豫園及南京路商業街、中共一大會址、崇明東灘濕地、世博會園區,上海城隍廟,朱家角,七寶古鎮,上海新八景(外灘晨鍾、豫園雅韻、摩天覽勝、舊里新暉、十里霓虹、佘山拾翠、楓涇尋畫、淀湖環秀); 重慶:大足石刻、朝天門、解放碑、巫峽、仙女山、芙蓉洞、萬盛石林、豐都鬼城、四面山、釣魚城、天坑地縫、白帝城; 陝西:鍾馗故里遺址、劉海故里遺址、秦兵馬俑、華山、終南山、太白山、乾陵、昭陵、茂陵、藍田猿人遺址、明城牆、大雁塔、碑林、華清池、大唐芙蓉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延安革命遺址、黃帝陵;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天下第一橋-趙州橋,秦皇島北戴河,唐山清東陵,清西陵,白洋淀,蒼岩山,西柏坡,霧靈山,山海關,木蘭圍場,野三坡,衡水湖,唐山南湖中央生態公園,伏羲台,武靈叢台,黃帝(軒轅)城,堯母陵等; 河南:堯山、畫眉谷、龍門石窟、少林寺、白馬寺、商丘古城、應天書院、關林、龍亭、清明上河園、殷墟、雞公山、南灣湖、袁家山、紅旗渠、嵩山、雲台山、伏牛山、雲夢山、白雲山、重渡溝、雞冠洞、黃帝故里、六龍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八里溝、黃河故道、神農山;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平遙古城、五台山、介休綿山、北嶽恆山、太原晉祠、應縣木塔、皇城相府、懸空寺、臨汾堯廟、舜帝陵; 遼寧:沈陽故宮、清東陵、清北陵、世界園藝、大連發現王國、張氏帥府、千山、鴨綠江; 本溪水洞、本溪關門山、錦州醫巫閭山、青岩寺; 吉林:松花湖、長白山; 黑龍江:鏡泊湖、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伊春、龍塔、漠河; 江蘇:南京明城牆、明孝陵、總統府、中山陵、秦淮河、夫子廟、玄武湖、金牛湖、棲霞寺、雨花台、太湖、蘇州園林、南通狼山、揚州瘦西湖; 浙江:杭州西湖、千島湖、普陀山、雁盪山、天台山、三衢山、江郎山、錢塘江、南宋皇城、西湖周邊景點;烏鎮,西塘,靈隱寺,雷峰塔; 安徽: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安徽古村落、巢湖、太平湖、紫薇洞、;皖西大裂谷、大華山、白鷺島、卧牛湖、西遞宏村、馬鞍山、明皇陵、龍興寺、明中都城;齊雲山;天堂寨;琅琊寺; 福建:永定土樓、武夷山、鼓浪嶼—萬石山、老君岩、連城冠豸山、永安桃源洞、泰寧大金湖; 江西:廬山、三清山、龜峰、婺源、上饒集中營、井岡山、龍虎山、滕王閣、武功山、婺源江灣、弋陽神農宮、南昌八大山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上饒靈山、鄱陽湖、梅嶺; 山東:泰山、曲阜、蒙山、嶗山、蓬萊、趵突泉、大明湖; 湖北:黃鶴樓、神農架、三峽、武當山、古隆中、明顯陵、葛洲壩、木蘭山、洪湖、赤壁、麻城龜峰山、玉泉寺、柴埠溪 、歸元寺、浠水三角山、清江畫廊; 湖南:南嶽衡山、武陵源、張家界、岳陽樓、洞庭湖、馬王堆、嶽麓書院、桃花源、韶山、鳳凰、芷江、崀山、雪峰山; 貴州:黃果樹瀑布、織金洞、舞陽河、馬嶺河峽谷、黎平侗鄉、斗篷山、劍江遵義會議址 銅仁梵凈山 廣西:桂平西山、桂林灕江、陽朔西街、寧明花山、北海銀灘、德天瀑布、程陽風雨橋、謝魯山莊、龍勝梯田、真武閣、柳侯祠、崇左斜塔、憑祥友誼關、桂林樂滿地、南寧青秀山; 廣東:丹霞山、七星岩;河源萬綠湖;羅浮山,新豐江水庫;東源賴東亨、黃崇岩;陽春凌霄岩;閘坡十里銀灘;梅州—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故居」光裕廬; 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的 南嶽衡山
海南:天涯海角、七仙嶺溫泉、南山寺、大東海; 四川:峨眉山、樂山大佛、黃龍溪—九寨溝、青城山—都江堰、蜀南竹海、四姑娘山、稻城亞丁、西嶺雪山、碧峰峽、若爾蓋、安仁古鎮、花水灣溫泉; 雲南:三江並流、麗江古城、西雙版納、香格里拉、大理古城、蒼山洱海、梅里雪山、玉龍雪山、瀘沽湖、滇池、龍門; 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嘉峪關; 新疆:天山天池、博格達峰; 青海:青海湖; 寧夏:西夏王陵; 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昭君墓、古長城遺址、錫林郭勒草原; 台灣:圓山大飯店(The Grand Hotel)、 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101大樓、 日月潭、 高雄愛河、 阿里山、 中正紀念堂; 香港:海洋公園、太平山、維多利亞港、迪斯尼樂園; 澳門:大三巴牌坊、大炮台、觀音堂

㈡ 中國區域地理的概況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北方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青藏與西北地與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答案補充 北方地區:概述:北方地區指我國東北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文化:北方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農作物: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等。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礦產:煤、鐵、油等 答案補充 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三大不凡。面積約佔全國的1/4,人口約佔全國的55%。本區西部分布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勢:本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農作物:水稻、生豬、柑桔、茶葉、桑蠶、甘蔗、水產和熱帶作物。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答案補充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概述: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25%,人口僅佔全國總數的1%左右。青藏地區的主體是由「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區: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面積約佔全國的30%,人口約佔全國總數的4%。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牧區作物:肉、奶、皮、毛等;礦產資源:稀土礦、鎳礦、煤、石油、褐煤。

中國地理概況要背的東西

很多東西
比如說山脈河流地形特徵
溫度帶
行政區劃
植被特徵
人文環境
暫時想起這么多

㈣ 如何快速了解中國地理

你好:
找了半天,給你從文庫里尋了點資料,不過還要我自己整理一下。
反正,僅供參考。

中國地理概況:

主要山系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上,巫山,雪峰山,武陵山
中間: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台灣山脈
東西走向: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淮陽山
南列:南嶺
西北-東南走向:小興安嶺,阿爾泰山脈,祁連山脈,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等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賀蘭山脈
弧形三系:喜馬拉雅山脈
我國三個階梯都是依山劃分
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 祁連山 橫斷山
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 大興安嶺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主要地形地勢:
4大高原:青藏高原 雲貴高原 內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
3大平原: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北平原 ,其中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
4大盆地:四川盆地 柴達木盆地 准格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3大丘陵:遼東丘陵 山東丘陵 東南丘陵
3大半島:膠東半島(山東東部)、遼東半島(遼寧南部)、雷州半島(廣東南部)

主要大江大河:
主要河流:
黑龍江、松花江、嫩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甌江、珠江以及塔里木河。

主要氣候農業:
內蒙古高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小麥
黃土高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小麥,玉米
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氣候 青稞,小麥,水稻,玉米,豌豆
雲貴高原: 高原山地氣候 水稻
四川盆地: 高原山地氣候 水稻,小麥
准噶爾盆地: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小麥,棉花,甜菜
柴達木盆地: 溫帶大陸性氣候 青稞
塔里木盆地: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小麥,棉花
東北平原: 溫帶季風氣候 小麥,甜菜
華北平原: 溫帶季風氣候 花生,棉花,小麥
長江中下游平原:亞熱帶季風氣候 棉花,油菜,茶葉,水稻

中國地理知識
1、要點歸納
1.1、我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1.1.1位置:
(1)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熱量豐富,南北相差近50個緯度,致使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大,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我國東臨太平洋,使東部地區深受海洋的影響,降水較多,有利於農業生產,還有利於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事業。又由於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海上交通,與各國交往。西*亞歐大陸,陸上交通便利,現已開辟了橫貫東西的亞歐大陸橋,可直接與各國直接往來。

1.1.2遼闊的疆域
(1)我國領土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2)我國領土的四端為:
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
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
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
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
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東西跨度大,當東部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陽光的時候,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還是滿天星斗的黑夜,兩地存在著晨昏差異。
南北跨度大,當海南島進入春耕季節時,黑龍江還是一片冰天雪地,存在著季節差異。

1.1.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20000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范圍是12海里。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最大島)、海南島、舟山群島(最大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

1.1.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詳見課本P10(要求:知道大致輪廓、能寫出全稱、簡稱)

2、人口和民族
2.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約有12.95億人(2000年),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2%(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大致以黑河---騰沖為界,東南多,西北少。

2.2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

2.3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基本內容:控制人口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2.4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
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
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3、地形
3.1我國的地形特徵:
A.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
B.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
C.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
★三級階梯
地勢第一階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地勢第二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
地勢第三級階梯: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人內陸,供給大量水汽;
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3.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1)天山-陰山;(2)昆侖山-秦嶺;(3)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1)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長白山-武夷山;
(3)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

西北-東南走向的有3條:阿爾泰山、祁連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3.3.1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

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

黃土高原位於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上流失嚴重,千溝萬壑。

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3.3.2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
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中國第二大盆地,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及西部諸山間。多缺口,雨雪豐富。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地。

3.3.3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
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
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3.3.4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4、氣候
4.1氣溫分布特點: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活動積溫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活動積溫,一般來說,由南向北逐漸降低。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也減少,生長期也變短。
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高原氣候區

4.2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夏季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夏秋季節),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乾旱區。

4.3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的特徵是:冬季吹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
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大致是400mm等降水量線。

4.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氣溫主要受緯度位置的影響,南北差異大;
降水主要受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東西差異大;
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地形多種多樣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4.5我國氣候的主要優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
(1)復雜多樣的氣候,有利於多種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2)我國季風氣候區廣大,雨熱同期對農作物、樹木、牧草的生長和成熟有利;
(3)夏季高溫,擴大了喜溫作物生長的北界,我國是水稻生長北界最北的國家。
我國氣候的主要缺點是:受季風強度的影響,各地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易產生水旱災害;寒潮、霜凍和台風引起的災害性天氣,危害農作物的收成。

5、河流與湖泊
5.1、外流河、外流區。
我國的一條惟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大,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內流河、內流區。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5.2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11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
(1)上中下游分界點是: 上游 湖北宜昌 中游 江西湖口 下游

(2)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
中游,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
下游,支流少,江闊水深。
(3)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4)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有「水能寶庫」之稱。

5.3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西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
(1)上中下游分界點是: 上游 內蒙古河口 中游 河南孟津 下游
(2)上遊河水清澈,水流緩慢;
中游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
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3)每年秋末和冬初,黃河的上游和下游(低緯流向高緯段)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治黃的根本是加強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

5.4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
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如果覺得滿意,記得採納噢。

㈤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㈥ 中國目前的地理狀況如何

信息檢索,個i詳細介紹:中國地理概況

中國政府網

中國地勢(點擊放大)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國家測繪局網站提供)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河流和湖泊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長江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約10000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黃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中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流經中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及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區。

珠江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東部。珠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入南海,全長2210公里,流域在中國境內44.25萬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與東江基本上都在廣東境內,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形成縱橫交錯、港汊紛雜的網狀水系。

京杭運河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但過去由於不加保養,許多河段已斷航。新中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整治,目前江蘇、浙江兩省境內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同時,運河還發揮灌溉、防洪、排澇等綜合作用。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長江水源北上的輸水渠道。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3.氣候條件的優勢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目前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中國地形部分數據

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

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

海洋平均深度:961米

海洋最大深度:5377米

海岸線總長度:32000公里

大陸岸線長度:18000公里

島嶼岸線長度:14000公里

島嶼個數:5400個

島嶼面積:3.87萬平方公里

註:島嶼面積未包括台灣省和港澳地區

土地和礦產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中國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只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羅斯的1/15,巴西的1/7,美國的1/5。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各類土地資源情況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動物和植物

植物資源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㈦ 中國區域人文地理概況

河流和湖泊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長江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約10000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黃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中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流經中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及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區。

珠江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東部。珠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入南海,全長2210公里,流域在中國境內44.25萬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與東江基本上都在廣東境內,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形成縱橫交錯、港汊紛雜的網狀水系。

京杭運河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但過去由於不加保養,許多河段已斷航。新中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整治,目前江蘇、浙江兩省境內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同時,運河還發揮灌溉、防洪、排澇等綜合作用。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長江水源北上的輸水渠道。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3.氣候條件的優勢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目前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土地和礦產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中國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只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羅斯的1/15,巴西的1/7,美國的1/5。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各類土地資源情況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動物和植物 植物資源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㈧ 中國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0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00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0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國土面積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高東低三級階梯地勢的最高台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許多高山峻嶺,號稱「世界屋脊」。最高台階邊緣是昆侖山-祁連山-龍門山-大涼山。越過邊緣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級台階,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組成。越過中級台階的東緣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級台階,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閩粵丘陵組成。低級台階的東南邊緣多屬水深小於200米的淺海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國地形格局多以山脈為基線,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脈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全國可分為三大自然區:①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地貌區;②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混營的西北乾旱地貌區;③以冰凍、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區。

疆界與四鄰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東有朝鮮,東北有俄羅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哈薩克,西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南有緬甸、寮國、越南。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環繞大陸邊緣的海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島嶼與海峽中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次之,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這兩個島各為中國的一個省。崇明島位居第三,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列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重要島嶼。這些島嶼及其所屬各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海峽自北起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瓊州海峽。

沿海海域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南至巴士海峽。這片海區劃分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從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單元完整齊備。

中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為12海里。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領海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12海里的線。

中國的毗連海域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為12海里。毗連海域的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24海里的線。

中國大地的地勢象四級階梯,自西向東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最高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許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

第二級階梯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構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海岸,地勢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這里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

第四級階梯就是再向東的中國大陸架淺海區。這里水深大都不超過200米,堆積著河流入海帶來的大量泥沙。

中國河流的總長度約22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條。全國徑流總量達27115億立方米,幾乎與歐洲的徑流總量相等。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國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的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地上地下有著許許多多的古跡文物。

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最早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秦代,後來經過多次開鑿疏通,成為歷朝歷代的漕運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資經由這條河被運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過這條河去美麗的江南遊覽。現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國有眾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鹹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