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的區域差異的ppt
㈠ 關於中國地理區域差異作文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圖片取自國家測繪局網站)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氣溫和溫度帶
1.冬季氣溫的分布 從1月等溫線圖可看出:0℃等溫線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的氣溫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這一特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緯度位置的影響 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國大部處於北溫帶,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少,同時中國南北緯度相差達50℃,北方與南方太陽高度差別顯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區氣溫低,且南北氣溫差別大。
冬季風的影響 冬季,從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常有寒冷乾燥的冬季風吹來,北方地區首當其沖,因此更加劇了北方嚴寒並使南北氣溫的差別增大。
2.夏季氣溫的分布 從中國夏季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勢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區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溫高達32℃,是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勢高的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氣溫差別不大,是中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徵。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陽光直射點在北半球,中國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緯度較高,白晝又比較長,獲得的光熱相對增多,縮短了與南方的氣溫差距,因而全國普遍高溫。
㈡ 中國的地理差異
因為我們國家的地理位置,它跨越了溫熱帶和偏寒的地帶,所以地理差異是非常的大的
㈢ 地理,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環境差異是
北方地區──東北、華北、黃河中下游地區;南方地區──長江流域及東南、華南、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青藏高原地區。2.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學生必須明確掌握:1)、四大區域界線的位置,突出區域的主導因素及區域特徵:四大地理區域的比較名稱范圍劃分依據主要特徵北方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面積佔全國的20%,人口佔全國的40%,人口密度大,漢族占絕大多數。平原廣闊,主要有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農產品豐富,旱作物為主,如冬小麥、棉花、花生、玉米、大豆、高粱、甜菜礦產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煤、鐵、石油南方地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自治區)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面積佔全國的25%,人口佔全國的55%,人口密度大,漢族佔大多數。2.平原、丘陵交錯分布,東部有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西部有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3.農作物主要是水稻,生產淡水魚及亞熱帶和熱帶經濟作物,如蠶絲、甘蔗、柑橘等4.礦產資源種類多,有色金屬和水能資源豐富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面積佔全國的30%,人口佔全國的4%,其中漢族佔2/3。地形主要以高原、盆地、山脈為主。有大興安嶺、天山、昆侖山、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降水量少,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以灌溉農業為主,作物有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長絨棉等礦產豐富,煤、石油、稀土儲量大青藏地區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在這一環境中,地形、水文、農牧業、資源都具有獨特性面積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高」和「寒」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以畜牧業為主,牲畜有氂牛、藏綿羊、藏山羊,能源豐富,尤其是太陽能和地熱資源豐富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與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分界線的區別:西北地區與我國東部季風區中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它地處內陸,東西距離很長,區內高原面積廣大,有大興安嶺等山脈與東部平原相隔,這種位置和地形決定了從海洋上吹來的夏季風基本上不能到達這里,而且,越往西距離海洋越遠,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所以,氣候乾旱是西北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在標題中明確了「乾旱的西北地區」。3、我國東部地區的南北方的地理差異:秦嶺—淮河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1)、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的差異: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都位於地形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上。北方地區的西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南方地區西部是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從氣候上講,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不同之處:北方地區的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而南方地區1月的平均氣溫在0℃以上;北方地區的年降水量明顯少於南方地區,北方地區降水季節變化比較明顯,南方地區的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教材安排設計了活動,可以從圖像比較、歸納,上升為抽象的語言文字,落實教學內容要求。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秦嶺—淮河以南地區1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低於0℃高於0℃年降水量少,800毫米以下多,800毫米以上主要地形高原、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河流小,有冰期,含沙量大,汛期短,季節變化大大,無冰期,含沙量小,汛期長,季節變化小典型植被類型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他 從植被類型來看,北方地區主要分布有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南方地區主要分布有常綠闊葉林,表現為植物的生長要受到氣候條件的制約。從河流流量來看,北方地區河流的流量小,南方地區河流的流量大,主要原因是與當地的降水量有關。因此,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應當歸結為氣候的影響。2)、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北方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目前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相比,北方地區降水量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資源相對較為短缺,所以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主要以旱地為主;相反,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主要以水田為主。從農田類型、主要農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工具、房屋的特點等方面說明二者的差異: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農耕制度土地利用類型旱地為主水田為主主要農作物小麥、大豆等水稻、油菜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傳統運輸方式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水運傳統民居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屋頂坡度大,牆體高其他不同
㈣ 高三地理:中國的區域差異
(1)暖溫帶半濕潤地區;①地年平均氣溫高,降水較少;②地年平均氣溫低,降水較多版;
(2)降水差異;海陸權位置差異大;①地位於沿海地區,水汽豐富,降水豐富;③地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少;
(3)④地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豐富;⑤地位於內陸深處,不能受到夏季風影響,就是少;
(4)⑥地位於夏季風迎風坡,⑦地位於夏季風背風坡;
(5)熱帶濕潤地區;北部的山地阻擋冬季風,冬季更加溫暖;
㈤ 中國地理四個地區對比
北方地區種小麥,有點用水緊張,多平原
、南方地區種水稻,很多山丘,水較富
西北地區牛羊馬,乾旱得很最缺水
青藏地區最高峰,長年積雪水資源豐富
㈥ 哪些案例說明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是種植業和林業
西北地區是畜牧業和灌溉農業
青藏地區是畜牧業和河谷農業
㈦ 舌尖上的中國中的中國區域地理差異
各地方的氣候,地理條件。什麼樣的氣候出什麼樣的小吃文化。希望能幫到你。
㈧ 國內區域文化差異的地理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2、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美國可是鮮活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 –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河北為主,山東次之)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為江淮一代來的人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現在的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3、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