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環境對中國服飾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服飾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20 00:57:39

⑴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1)地理環境對中國服飾的影響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⑵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2)地理環境對中國服飾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⑶ 中國不同地理風貌對人門的服裝有影響嗎,

肯定有
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服飾

先說帽子、頭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陝北地區,男人用一條羊肚子毛巾包頭,打結在前額頭;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頭上,在後面系結;到了山東沿海,女同志把一塊方巾對折,內套一截鐵扎片或封存箱帶,使頭巾在額前挺括,伸出一段距離,系結在嘴巴下面。

陝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風速很大,人們用羊肚子毛巾包頭,是為了防止塵土弄臟了頭發和禦寒。山西中南部,人們用毛巾包頭系結在腦後,是因為晉中南多盆地,風沙小一些,氣溫稍高的緣故。冀中南、魯西北位於太行山脈與魯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間的狹窄地區,是冬夏季風的通道,「狹管效應」使這里風速較大,塵土較多,故這里的人們也用毛巾包頭且系結在腦後。山東沿海女人頭巾的功能是防曬、防風、防沙。

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氣候四季如春,按理說人們不用戴帽子或頭巾禦寒,但因風大,男子多用白布包頭,而女子的頭圍則護住了最易受冷的額頭,更是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特徵。

身穿長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飾特色。高寒大風地區的人穿上袍子,再繫上腰帶,上下空氣不易對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隻胳膊,這是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太大所致。

穿靴子不僅是禦寒和上下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適應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於保護腿腳。木屐是為多雨地濕而備,在日本和中國的南方尤其多見。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

⑷ 課題研究: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比如藏族服飾半邊袖就與青藏高原的高山氣候有關,惠安女的服飾與討海勞動有關等等

⑸ 如何研究中國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內同環境中的各族人民容,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其中我國較為典型地區為東北地區,高原地區,西南這三個地區。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⑹ 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意義

請說具體的民族

⑺ 中國傳統服飾差異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

與地理有關系是肯定的,可惜我不知道,不過漢服我們穿起來瀟灑飄逸是再適版合不過了,而它權也代表了,我們漢人天圓地方的宇宙思想,有禮服,華美,也有平時穿的服裝,都很方便簡潔。只是,漢族被通古斯豬屠殺,統治之後的三百年,漢人平時只能穿長袍馬褂,唯有在死的時候才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為的是讓九泉之下的祖先認出使自己族人。並且在自己頭上鋪一塊白巾,表示無臉面對祖先之意。漢服不是旗袍和偽唐裝,這兩樣都是滿族的,另外建議,了解一下冉閔,五胡亂華中,當漢族快被滅族的時候,是他讓漢人重新覺醒起尚武的意識,剿滅胡人。可惜拯救漢族的人被如今的漢族統治者生生抹去了。為了一個「民族團結」。對了,漢服沒有不舒服,你說的恐怕是禮服吧,漢族當中穿的有常服和便服,聽聽也覺得利索了。

⑻ 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對服飾習俗的影響

服飾與地理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
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中的各族人民,
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無不
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



第一節

我國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我國服飾紛繁多樣、
絢麗多采,
它不僅是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而且
也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服飾受氣候、人們的經濟活動、民族文化、社
會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規律。

一、服飾與氣候

服飾有抵禦寒暑、日曬、風雨、蟲咬等基本作用,因此在不同氣候條件下,
人們的服飾是不同的。
如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嚴寒,
人們在室外必需戴皮帽、
穿皮
衣或棉衣,戴皮手套、蹬皮靴,喜歡穿吸熱的深色衣服。而終年溫暖的海南及台
灣、
雲南、
兩廣南部的人們無需准備厚的冬裝,
絕大多數時間著淺色的輕薄夏裝,
出門戴各種涼帽。多雨的東部地區,人們需備雨衣、雨傘,而西北乾旱地區,則
無需雨具。

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

帶,四季氣溫變化明顯,各族人民都
有按季節換衣服的習俗。
如達斡爾族所穿的傳統皮衣,
多用狍皮製成,
但各季選
用的狍皮不同①。藏族的袍子有長袖、腰肥、大襟、無兜的特點,夏季時人們只
穿左袖,或左右袖子都不穿,把雙袖束於腰間,冬季兩袖都穿上。藏袍適應了青
藏高原「長冬無夏、春去秋來」的高原氣候特點。

二、服飾與經濟活動

服飾的質料與式樣與人們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北方以游牧、
漁獵
為生的少數民族,
多以獸皮、
魚皮或毛織物為衣料。
如居住在東北三江平原的赫
哲族人民,長期以來以漁獵為生,他們的傳統服飾除用狍皮、鹿皮製作外,大多
用魚皮剪裁縫製成魚皮長衫、
套褲、
靰鞡、
手套、
裹腿等。
鄂倫春族以狩獵為業,
他們喜歡戴用去骨肉的完整的狍頭皮鞣製的狍頭帽,
這種帽子不僅保暖,
而且在
狩獵時也起到偽裝和誘惑獵物的作用。
在我國東部農業地區,
盛產棉、
麻、
絲等,
因此人們的衣料以棉、麻、絲織物為主,蘇綉、湘綉、蜀綉等中國名綉都出自絲
綢之鄉。

三、服飾與民族文化

服飾不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因此各民族的服飾,
都打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
如我國古代漢族有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
後來又
有占星術的五方觀念,黃為土色,象徵中央,青、紅、白、黑分別象徵東、南、

西、北四方,故以青、紅、黑、白、黃五色服飾為正色,只有帝王,官員才能穿;
平民百姓只能穿這些顏色調配出來的間色服飾。

滿族人民有尚白的習俗,
認為白色象徵純潔、
吉祥,
男女老少都喜歡白色服
飾。這種尚白習俗與其祖先生活的環境、原始圖騰、信仰等因素有關,他們生活
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生,生活中以流水、白雪、白雲為伴,因
此產生了尚白的習俗。
此外,
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也盛行穿白色衣服,
素有「白
衣民族」之稱。

四、服飾與社會生活

服飾也受社會生活需要的制約,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身份的
人們,在服飾上也有較大的差別。

人們早期的服飾無男女之別,
為上衣下裳,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
念的產生,服飾才漸趨多樣化。男子為適應戶外生產、狩獵、騎馬作戰的需要,
穿裙子很為不便,
逐漸被褲子所替代、
而女子主要是室內勞動,
保留了穿裙子的
習俗。為顯示女性體態優美,女子愛穿束腰的服飾。各種飾物也逐漸講究起來。

隨著審美觀念的增強,
服飾與年齡漸趨協調,
產生了不同年齡人們服飾上的
差異。如東鄉族婦女的蓋頭有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娘戴綠色蓋頭,中
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而老年婦女戴白色蓋頭。

從服飾上也可以區分人們的婚姻狀況。
如鄂爾多斯蒙古族已婚婦女穿特有的
坎肩,用鮮艷的綢緞縫成,再鑲上彩色花邊。維吾爾族
3
歲至
15
歲的女孩頭發
梳成無數條小辮,婚後才拆散,辮成兩條大辮子。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婚前多
穿腓紅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婚後改穿對襟短衫,著黑統裙。此外,不同職業
人們的服裝也不同。

五、服飾與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對服裝也有較大的影響,
如佛教僧人穿袈裟,
道士穿道
袍,
回族阿訇和各族穆斯林多穿與大衣長度相當的、
封閉式制服領口的「准白」。

六、服飾與文化交流

在國內外各族人民的交往中,
互相學習,
取長補短,
使一些國外服飾在我國
流行;同時,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款式。如清朝末年,我國大批青年
出國留學歸來,使西服開始在我國流行。
1979
年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
斷深化,西服再次風靡全國,其影響之廣遠遠超過以往。建國初期,受蘇聯的影
響,雙排扣、束腰帶的列寧裝曾流行全國,被稱為「幹部服」,蘇聯婦女普遍穿
著連身裙——布拉基,也已成為我國婦女常見的夏裝。

西服傳入我國後,
我國人民取西服之輕便、
中式服裝之舒適的長處,
在日本
學生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形成深愛廣大人民喜愛的中山裝。
我國婦女在吸收各

族服飾優點的基礎上,
改變清代旗袍復雜僵直的輪廓,
形成了風格獨特、
線條明
快、穿著舒適的新旗袍款式,並在旗袍外加套西裝或背心、絨線衫等。

①立冬前後至春節前的隆冬,
人們穿毛長而密實的狍皮衣;
清明前後的早春,
穿掉毛輕暖的
皮衣;夏季用脫毛完畢的狍皮作衣服;秋季穿長新毛的狍皮衣服。

⑼ 求一篇關於「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研究性學習報告。(要有總結構—表格形式,和研究對象)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中的各族人民,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

同時,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反映在民族服飾情感語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青藏高原地區,主要人口為藏族,他們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氣溫低,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因而他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長寬松,白天當衣,晚上當被。為了生活方便不論男女都將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別在腰間。每逢節會,歡歌四起,長空舞袖。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由於這種惡劣的地理環境和嚴酷的氣候條件,使黃土地上人們的服裝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們穿著老羊皮襖,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兒,青布的黑夾夾兒,是這一地區典型的民族服裝。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等少數民族兄弟的服飾,則明顯的帶有西亞各國和俄羅斯的特色,這顯然是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的「裕袢」,「裕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穿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此服裝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雲貴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也與他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習習相關。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們的蠟染聞名於世,成為貴州地區亮麗的風情線。由於這一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山大溝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長期以來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為了生存,他們自己紡紗織布,加工洗染。這種用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布料厚實、美觀、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有觀賞價值,近年來又成為旅遊開發項目之一。作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們的傳統服飾,男子多穿對襟或大襟無領短衫,肥筒長褲,也有少數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淺藍、淡黃色的布包頭。女子服飾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穿白色、緋色或淡綠色緊身窄袖短衫,下著各種花樣的長及腳面的筒裙,束銀腰帶,喜歡留長發,並挽髻於頂,插上梳子或鮮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頭的。德宏和耿馬的婦女上穿齊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發髻位於腦後,余發散拖一綹在背後。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多為絲綢、細花布,更顯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江南地區的形容和嚮往。河流密布,湖海相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植物茂盛。在這種地理環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們的服飾天人合一,環境造就,典雅別致,小巧玲瓏,以薄、短、輕、柔、艷而著稱。

彩雲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由於生活在祖國的西南邊疆,這里氣候宜人,山川秀麗,天藍水碧,風景如畫。他們的服飾色彩艷麗,輕柔飄逸,女人們的裙子有擺裙,有長裙,有褶裙。特別是傣家婦女穿的筒裙,五顏六色,美麗得像孔雀開屏,不僅好看而且合身適用。由於這里地處邊陲,過去封閉落後,觀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婦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沒有傣族筒裙長,色彩以黑、紅相間為主,這與她們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

我國廣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是重要的農耕地帶和人口集中區域,生活在這里的廣大同胞以漢族為主,服飾介於高原和水鄉之間。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服飾與其他各地區民族的服飾相比較,則是最簡潔不過的了。漁民們長年生活在氣候溫熱濕潮的水上作業,捕魚打撈,穿著簡練、輕便、易於晾曬的服裝,這完全是由於地理環境而形成的。

貴州東南部地區的婦女,將多種圖騰崇拜的形象融合於一體,以水牛的頭和角、羊胡、蝦須、蛇身、魚尾等整合為意象中的「苗龍」形象,刺綉在自己的衣服和圍裙上,表達自己的民族信仰。
這些視覺信息傳達符號不僅對服裝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使服裝呈現千姿百態、靚麗奪目的藝術效果,同時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創造性語言,記錄下了民族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變,為研究民族服飾藝術提供了極具史料價值的佐證。同時,這些信息符號也反映了勤勞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藝術概括和對裝飾藝術的大膽追求。
我國北方民族喜歡在嫁妝的鞋墊、肚兜上刺綉鴛鴦戲水、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富貴白頭、並蒂蓮、連理枝、蝶戀花及雙魚等民俗圖案,以隱喻的形式,將相親相愛、永結同心、白頭到老的純真愛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視覺語言之中,反映了樸素純潔的民俗婚姻觀,同時,賦予紋樣造型以生命的律動,表現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的勃勃生機。而方勝、如意紋、盤長等造型符號和紋樣,則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真誠期盼,表達樸素純真的審美情趣。

從上面這些我們可以看出服飾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也代表了一個地區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風祛寒,二是裝飾美觀。但是,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和情感的影響,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無不打上這一地區的烙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地理環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