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文地理是誰寫的
㈠ 為什麼說禹貢中國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學性質的著作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內。這是撰著這篇《容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㈡ 國內知名人文地理學研究者有哪些院士、教授等
陸大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
顧朝林: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名與行政區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
保繼剛: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廣東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院長、旅遊學院院長。
袁書琪: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暨地理教育委員會副理事長、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地理交約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營銷學會旅遊營銷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旅遊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地理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教育學會理事暨地理教學研究會會長、福建省區域地理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旅遊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交通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政府旅遊發展顧問。
吳傳鈞:
地理學家、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他在學科建設、學術組織、人才培養以及地理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是我國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奠基者。在基礎理論建設方面,他提出經濟地理是自然—技術—經濟三結合的邊緣學科,地理學的中心任務是研究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徵、發展趨向和優化調控等的新論述。
李旭旦:(1911~1985),中國地理學家。1911年9月8日生於江蘇江陰,1985年7月8日卒於南京。1934年中央大學地理系畢業。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進修,獲碩士學位。1939年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南京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先後擔任《地理學報》總編輯和《地理知識》主編。1983年任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致力於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理論的研究,他在普及地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譯著有《人地學原理》(與任美鍔合譯)、《地理學思想史》等。著有《白龍江中遊人文地理觀察》、《中國地理區之劃分》等。主編有《人文地理學概說》和《人文地理學論叢》等。
㈢ 介紹中國人文地理的書
《房龍地理》,《世界全史》,《中國全史》,《資質通鑒》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
㈣ 有哪些不錯的介紹國內人文地理紀錄片
最近十年來,介紹國內人文地理的呈現井噴趨勢,出現了還多不錯的紀錄片,但在我看來,有一些紀錄片過於追求鏡頭和辭藻,反倒失去了主線。宏大的鏡頭讓人會覺得震撼,但往往打動人的還是細節和當地人的故事。我來說幾部我喜歡的人文地理紀錄片。
《中國鐵道大紀行》
這是日本nhk拍的紀錄片,日本男藝人關口知宏來中國體驗中國的鐵路。紀錄片有兩季,關口在火車上飽覽中國的風景。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07年,雖然只是10年前,但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大面積的高鐵,房地產也沒有成為支柱產業。關口像是一個還保留有童心的大男孩,在火車上和火車下,和萍水相逢的中國人聊天,也同時get到了蹭飯技能,一路上接受了全國各地乘客的投喂,結果一路下來中國說的最溜的一句是「我想吃」。這部紀錄片讓觀眾看到了很多普普通通的中國人生活中的小故事、小片段,讓人莫名的感受,所以也有人說,這是一部日本人拍的、讓中國人更愛中國的紀錄片。
㈤ 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鼻祖是誰
徐宏祖 徐霞客
㈥ 中國的人文地理
2,沿海開放城市14個
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內州、容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3,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沿海開放地區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
5,工業分布
重工業: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煤、鐵、石油;東北在日本的統治時期,重工業發展的較好,基礎設施也較完備;東北和前蘇聯接壤,容易得到蘇聯的幫助。
輕工業: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經濟開放,容易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勞動密集型:一般分布在內地,勞動力廉價是最主要因素
知識密集型產業;一般在沿海開放地區,主要理由還是經濟發達,技術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