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豐茂簡要介紹
A. 地理介紹,風情介紹,越詳細越好。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內地貌。從空中俯瞰容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B. 介紹中國地理的作文
地中海,溫和濕潤的冬季,在這12月,悄無聲息的下了一場雨.檸檬樹,在雨後的空氣里氣定神閑的吐納呼吸,海岸線,給斑斕卻不張揚的地中海風格建築增添了幾分神秘.來不及去拜訪薩丁島上沉默如岩石的會看手相的老人,來不及去傾聽水城威尼斯的靜謐與喧囂的交響,沒有任何理由,就乘一葉扁舟,順著水流,從高鹽度到更高的鹽度.就從這里開始.
蘇伊士運河,悠久的繁華,不是那海風吹拂下發出清脆樂聲的貝殼小風鈴,而是遠處傳來的陣陣渾厚的鍾聲,與河水默契的一唱一和,歌頌著忙碌,閑談著心事,嘮叨著一個多世紀前數十萬勞工的雞毛蒜皮,交流著東西兩塊大陸各自的歌舞昇平.
回頭遠望尼羅河,一路奔流著匯入地中海,滄桑的河流,一聲嘆息,擦肩而過,邁向相反的方向.就讓小船義無返顧的駛向紅海吧,舀一勺這最鹹的海水,一路向南,追不上太陽直射點的匆忙足跡,路過聖城麥加的穆斯林安詳虔誠的表情.
穿過曼德海峽,拐進亞丁灣,逆著印度洋上的季風環流,沿著海岸線,航行一道弧,到阿曼,完成第一站.
阿拉伯半島是一隻巨大的靴子,小船從鞋尖一躍而下,一路的舟車勞頓做成一隻漂流瓶,漂向未知的充滿期待的遠方.就沉醉在這印度洋冬日的逆時針暖流里吧,是魯賓孫的小木筏,是五光十色旋轉木馬,享受著低緯的傾城日光,讓悠閑把航線劃成一個圈.當然,這不是句號.
向東,沿著印度半島的輪廓,輕聲呢喃著陌生的名字,像一個個古老失傳的咒語:卡提阿瓦半島,訥爾默達河...西高止山脈阻斷了好奇的視線,那些幾乎穿過了整個半島的河流,終究要從德干高原順勢奔騰,更早的擁入孟加拉灣.不妨,穿過保克海峽,揮別斯里蘭卡,繞過半島東側的河流入海口,去看望久不得見的老友.一一拜訪,沿海北上,直到恆河口.
最後轉身,混跡在萬噸巨輪的龐大身影中走進馬六甲,蘇門答蠟,爪哇等島,是一條光彩奪目的翡翠項鏈,馬來半島,加里曼丹,蘇拉威西是這漫長游記最末的匆忙痕跡.
就到這里.
收起地圖,這是"處心積慮"用航線編織的小情緒:
L-O-V-E
我愛上地理
C. 中國地理環境影響的具體介紹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條件的綜合體。環境與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環境地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地理學與環境科學交叉的邊緣科學,它是從人地關系的整體思路出發,研究地球各圈層的環境變化以及它們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的。本書是供研究生用的該學科的基礎理論著作,內容豐富、全面系統。全書共分十章,分別介紹了地球環境演化與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地理學的學科範疇、形成和發展;大氣環境、水環境、岩石圈表生環境、土壤和生物環境的環境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自然的和人為的地球化學異常引發的疾病的產生與防治;21世紀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等問題。本書主要可供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及有關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地理學、地球化學、土壤學、生態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作為教學參考書,也可供有關科研部門和高等學校的科研人員及管理幹部參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學叢書》序前言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環境、環境系統和環境問題一、環境的概念和分類二、環境系統三、人地關系與環境問題第二節環境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內容、任務及學科地位一、環境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內容和任務二、環境地理學的學科地位第三節環境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一、環境地理學的形成二、環境地理學的發展歷史三、我國環境地理學研究進展參考文獻第二章大氣環境第一節大氣基本性質一、大氣的組成二、大氣的能量三、大氣的水平運動第二節大氣污染化學一、大氣污染物二、烴三、光化學四、二氧化硫化學五、氣溶膠化學第三節湍流和湍流擴散的基本理論一、大氣湍流的基本概念二、湍流運動方程三、湍流擴散的基本理論第四節影響污染物在大氣中散布的其他過程一、煙氣抬升理論二、干沉積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三、大氣污染物的降水清洗過程第五節幾種典型下墊面上的大氣擴散一、城市大氣擴散二、山區大氣擴散參考文獻第三章水環境第一節水圈與水環境一、水圈的結構二、地球水環境的基本特點第二節地球水資源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全球水循環三、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四、水資源利用第三節天然水的基本特徵一、天然水的物質組成二、天然水的理化性質三、天然水的化學分類四、影響天然水化學組成的自然環境因素第四節天然水物質組成的人為變化一、水體和水體污染二、水體污染物的來源和種類第五節水體的自凈過程——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轉化一、水體的自凈作用二、水體自凈機制及共影響因素三、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參考文獻第四章土壤環境第一節土壤圈一、土壤形成的影響因素二、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干擾三、土壤分布第二節土壤理化性質一、土壤物理性質二、土壤化學性質第三節土壤物質循環一、影響土壤物質循環的自然因素二、土壤物質循環的人為影響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模式第四節人類活動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一、土地利用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二、污染物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三、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第五節土壤環境保護一、土壤自凈能力與土壤環境容量二、土壤環境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三、土壤退化與土壤環境保護參考文獻第五章生物環境第一節生物圈一、生物圈的形成二、生物圈的特點與范圍第二節生物與環境一、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基本原理二、生物群落的結構與演替三、生物的環境制約第三節生態系統一、生態系統的組成二、生態系統的結構三、生態系統的功能四、生態系統的類型第四節生態平衡一、生態平衡的含義二、生態平衡失調的因素三、維持生態平衡的途徑第五節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一、污染物對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影響二、大氣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三、水體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四、土壤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第六節生物監測一、環境質量的生物評價與監測二、監測生物及指標的選擇三、生物監測的基本方法第七節環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術與生態工程修復一、環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術二、生態工程修復參考文獻第六章岩石圈及其表生環境第一節岩石圈及其組成一、岩石類型及其化學組成二、表生帶後生過程的特點第二節風化殼及元素表生遷移一、風化殼的地帶性特徵二、表生帶元素遷移與富集三、影響表生帶元素遷移的因素第三節人類活動對表生帶的影響一、人類活動——表生環境變化的強大地球化學營力二、人類活動影響的主要領域三、人類活動影響的途徑和規模第四節礦產資源開發對表生環境的影響一、采礦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二、采礦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三、采礦對水環境的影響四、采礦對生物群落的影響五、采礦對景觀美學的影響參考文獻第七章地理環境與人體健康第一節人與環境的關系一、人體中的元素二、地理環境與健康三、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第二節原生環境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一、環境異常二、地方性疾病的地理流行特點三、自然疫源性疾病四、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第三節人類地球化學活動的健康效應一、環境污染的健康危害二、物理污染的健康影響三、化學污染的健康危害四、生物性污染的健康影響第四節地理環境的改造與優化一、生態風險評價二、人類生存環境的優化參考文獻第八章全球環境問題第一節世界環境問題回顧一、發達國家環境質量趨向改善二、發展中國家環境質量繼續惡化三、我國環境保護的成就及存在問題第二節21世紀的主要環境問題一、全球氣候變暖二、臭氧層耗損三、酸雨四、生物多樣性減少五、森林生態功能降低六、淡水資源危機七、耕地資源的損失和破壞第三節環境地理學在全球環境問題研究中的作用一、全球環境問題研究的特點二、環境地理學研究的作用參考文獻第九章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一、可持續發展的由來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三、申國可持續發展及實施對策第二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一、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三節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與管理一、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模式系統二、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三、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管理參考文獻第十章環境地理學研究方法第一節地理環境野外調查與觀測一、地形圖與遙感資料的應用二、環境背景野外調查三、地理環境攝影與素描第二節環境監測一、環境監測的特點與原則二、環境要素野外監測第三節監測的質量保證和分析方法一、監測的質量保證二、環境分析方法第四節環境信息數據處理與計算機模擬一、環境信息數據類型二、環境信息數據的簡縮、轉換及標准化三、環境信息計算機模擬第五節環境地理制圖一、環境地理圖的編制與表示方法二、環境地理背景圖三、環境地理現狀與質量評價圖四、環境地理規劃圖第六節環境地理信息系統一、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內涵與特點二、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三、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參考文獻
D. 中國地理位置特點簡單介紹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附近的黑龍江上;西從帕米爾高原,東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流處。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相接,南面有緬甸、寮國和越南。 2004年末,中國總人口是12億9988萬。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漢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是北京。 【政 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並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0個地區(州、盟);655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縣級市369個;1635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856個市轄區。總計:省級34個,地級333個,縣級2860個。 【地 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山地約33%,高原約26%,盆地約19%,平原約12%,丘陵約10%。習慣所說的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山脈走向以緯向(東西)和新華夏向(東北—西南)兩種方向最為普遍。全國主要山脈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祁連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以上山脈的分布構成中國地形的基本骨架。中國地勢自西向東可以分為三級階梯。西南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是地勢最高的一級;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海拔1000—2000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和1000米以下的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其次為海南島,第三是崇明島
E. 中國地理
24、
(1)京津唐
(2)北京 天津 唐山
(3)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
(4)煤、 鐵、 石油
(5)海陸交通便利
(6)京九鐵路
F. 請簡單描述中國的地理位置!要簡單一點,急!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中國同14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
G. 介紹中國地理
您說的是大學的地理學專業吧,一下都是一些比較重要的教材《自然地理學》版、《人文地理權學》、《環境學概論》、《地圖學》、《經濟地理學》、《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等,要是你想多了解地理的課外知識可以看看《中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y》、《discovery》等等
H. 關於中國地理
4個直轄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
23個省
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吉版林省(省會長春)、遼寧省權(省會沈陽)、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河南省(省會鄭州)、湖北省(省會武漢)、湖南省(省會長沙)、江蘇省(省會南京)、江西省(省會南昌)、陝西省(省會西安)、山東省(省會濟南)、山西省(省會太原)、四川省(省會成都)、青海省(省會西寧)、安徽省(省會合肥)、海南省(省會海口)、廣東省(省會廣州)、貴州省(省會貴陽)、浙江省(省會杭州)、福建省(省會福州)、台灣省(省會台北)、甘肅省(省會蘭州)、雲南省(省會昆明)。
5個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
2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副省級城市
東北地區(4個):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
華東地區(6個):南京、杭州、寧波、廈門、濟南、青島
華中地區(1個):武漢
華南地區(2個):廣州、深圳
西南地區(1個):成都
西北地區(1個):西安、蘭州
I. 介紹中國地理的作文,不少於1000字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了我們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了神州大地山絕石險的自然奇觀。我們的祖國寬廣博大、秀麗天成、歷史悠久。
在這本書中,我知道了許多關於中國地理知識,也領略了祖國的名勝古跡。我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桂林山水,黃山雲海,蓬萊仙境,玉宇瓊樓等景地的奇妙與美麗,我彷彿來到了祖國的各個地區、省來欣賞景色。
翻開這本散發著淡淡清香的書,我便開始了中國之旅。它向你介紹了中國概況、近海、地貌、水系、氣候、自然資源,再介紹了地區,省。第一個是東北地區,這兒是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這里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同時它也是中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重要木柴生產基地,經濟實力雄厚。「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是對東北地區的真實寫照。這里有一條鴨綠江,因為江水清澈,水聲似鴨頭頸而得名。鴨綠江發源於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是中朝兩國的界河。區內碧綠的江水蜿蜒,江中翠島棋布,沿岸群山疊翠,鶴鳥翱翔,景色十分秀美。
在這個地區里,有兩種必須要提的動物:東北虎和丹頂鶴。東北虎又稱滿洲虎、烏蘇里虎。體色夏毛棕黃色,冬毛淡黃色。而它身上背部和體側具有多條橫列黑色窄條紋,通常2條靠近呈柳葉狀。這些條紋赤褐色,較窄且稀疏,被毛豐滿,毛色較淺。丹頂鶴,也就是俗稱的「仙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北特產珍禽,大部分生活在黑龍江省。因體態優雅、顏色分明,在這一地區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
離開東北地區,我們又來到了各個省,如: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四川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在這些省份中,有幾個省里的風景名勝吸引了我,它的旁邊還附著插圖呢!
第一個是吉林長白山。長白山景觀神奇秀麗,巍峨壯觀,原始自然風光無限,鄧小平曾感嘆:」人生不上長白山,實為一大憾事!」在這里有「東北三寶」,即人參、鹿茸、貂皮,有長白虎、梅花鹿、黑熊、白天鵝等珍禽異獸,是一個聞名世界的風景區。天池是長白山風光最優美的地方,它是東北地區最高的高山湖。在它的四周,聳立著16座千姿百態的山峰,構成了綺麗的自然風光。
第二個是江蘇周庄。周庄是一個具有900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這里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然歷經數百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怪不得著名大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
第三個是雲南玉龍雪山地處麗江城區西北約15千米處。山頂終年積雪,宛如白色玉龍橫卧山巔,故名玉龍雪山。各種植物依不同海拔和氣候分布,這里是經濟林木、葯用植物和觀賞花卉的著名產地,有」植物寶庫」之稱。
看!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祖國果然是一個景色之國,山河錦綉、鳥語花香。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看看哦。我相信,中國的大自然是最美的。我們因生在這兒而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