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福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航拍中國第二季
1. 《航拍中國》紀錄片第二季如何體現大國的厚重感
該片以前所未有的航拍視角給觀眾視覺上的滿足,無論是高空拍攝還是近地拍攝回全部使用航拍,答無任何地面攝像機進行補拍,真正達到了「俯瞰中國」。在地點上選取上綜合自然和人文,歷史和現代等多種因素,以觀眾為核心,生活化為主,讓觀眾重視這些熟悉的景觀並且挖掘它們的潛在美。
畫面取材於真實場景,拍攝,剪輯,配音,音樂等方面相互配合,畫面與聲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雖然是紀錄片,但它寄情於景,將思想和技術處理得恰當,善於捕捉細節,展現細節之美,營造出別具一番的意境中國。
(1)概括福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航拍中國第二季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航拍中國第二季》選取了浙江,四川,內蒙古,甘肅,廣東,福建,江蘇等七個省區,將鏡頭聚焦七省區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歷史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內容。
使用無人機,載人機和軌道衛星進行多層次影像呈現,使用VR攝像機在平面影像上進行特效呈現。
並採用「一鏡到底」場景飛行拍攝等手法,展示中國大美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生態環境,彰顯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揭秘「中國奇跡」背後的創新動力,讓世界分享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2. 《航拍中國》第二季是紀錄片嗎
《航拍中國》是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涉回及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答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集。囊括地形地貌、氣候環境、自然生態各不相同的6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屬中國的東、西、南、北、中。拍攝歷時一年,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公里,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積累了大量珍貴的4k空中影像。
3. 《航拍中國》紀錄片第二季有可能會拍攝哪些城市
4. 《航拍中國》第二季的節目列表內容是什麼
《特別程現》 20170128 航拍中國 第一季 第一集 海南
《特別呈現》 20170129 航拍中國 第一季 第二集 陝西
《特別呈現》 20170129 航拍中國 第一季 第二集 陝西
5. 《航拍中國》紀錄片第二季中難度最大的是什麼
在一年的拍攝時間里,《航拍中國》第二季攝制組先後動用了12架載人直升機、70多架無人機,總航程達到20多萬公里。在拍攝中,攝制組採用無人機、載人機和軌道衛星進行多層次影像呈現;首次使用VR攝影機在平面影像上進行特效呈現;採用了一鏡到底場景飛行拍攝等手法。為了呈現更廣闊空間的絢麗景觀,第二季節目還首次利用衛星採集數據,通過衛星影像輔以後期處理,用更為宏觀、新奇的視野為觀眾呈現衛星視角下的美麗中國。在衛星影像的呈現下,平原和水系像葉脈一樣清晰可見。
在鏡頭表達上,《航拍中國》第二季對航拍手法的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片透過各地不同的地理地貌、動物遷徙、植被變化和人文活動,從空中展現風格各異的「大、美、奇、變」。例如在四川省的拍攝中,航拍鏡頭便通過一鏡到底將川菜和川劇串聯呈現,使觀眾對四川的地域文化印象深刻。除了高空大面積的景色呈現,貼近地面超低空水平直推也極具視覺沖擊力。同時,多處垂直鏡頭從低到高,令整體景觀從低處的窄視角隨著高度增加變得更加開闊,讓景象由局部到宏觀立體呈現。
在精美畫面和獨特的鏡頭語言之外,第二季延續了《航拍中國》一貫的聲效和音樂特色,在節目的原創音樂中,吸收了長調、民歌、戲曲的元素,不同的旋律渲染出多樣的情感氛圍,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音樂美感。
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計劃拍攝34集,每集50分鍾,覆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航拍中國》的拍攝,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范圍最廣、飛行航時最多,首次實現全航拍影像敘事的空中拍攝行動。《航拍中國》第一季於2017年播出以來,累計電視播出五百多次,觀眾規模超過三億,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的亮麗名片。據悉,在第二季節目開播的同時,《航拍中國》第三季的拍攝工作也已全面啟動。
6. 如何評價《航拍中國第二季》
我覺得美中不足的就是時間太短了,很多美景來不及展示,沒辦法,節目只有五十專分鍾,如果長了屬就不是航拍中國了。
延續第一季東西南北中的全方位布局,選取了浙江、四川、內蒙古、甘肅、廣東、福建、江蘇七個省區,將鏡頭聚焦七省區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歷史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內容,使用無人機、載人機和軌道衛星進行多層次影像呈現,使用VR攝像機在平面影像上進行特效呈現,並採用「一鏡到底」場景飛行拍攝等手法,展示中國大美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生態環境,彰顯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揭秘「中國奇跡」背後的創新動力,讓世界分享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7. 《航拍中國》第二季在哪幾個省份有航拍
第二季選取浙江、四川、內蒙古、甘肅、廣東、福建、江蘇七地為拍攝對象。
劇情介紹
第1集《航拍中國第二季·浙江》
浙江,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一條曲折的大江,將這塊土地劃分為東部與西部,起伏的山脈從西南向東北綿延伸展,版圖的東部,是繁星般的海島和曲折的海岸。
我們的旅程從跨越海灣的大橋開始,在群島中去探訪一段遙遠的記憶,穿越島鏈,我們探尋古老的港區,向南,和一場盛大的節日相聚。
第2集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
四川位於中國內陸的西南部,它的西邊是雄偉的山脈與高原,中部和東部則是深陷在群山中的盆地,其中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被譽為「天府之國」。我們的旅程從西北端的高原開始,然後深入高山峽谷,發現舉世無雙的人間仙境,翻越雪山,隨滔滔江水,去見識一座奇跡般的古代工程。
第3集 《航拍中國第二季·內蒙古》
內蒙古,東起東經126度,西至東經97度,是中國跨越經度最大的省份。大興安嶺與陰山山脈橫亘東西,黃河以幾字形穿越一角。森林、草原、沙漠、戈壁,這里有著豐富多樣的自然地貌。
第4集《航拍中國第二季·甘肅》
甘肅,位於中國的西北部,黃河穿越蘭州,將這片土地劃分為河東與河西,一南一北的山脈擠壓出一條約1000公里的狹長走廊,片片綠洲,勾連著中原與塞外。
我們的飛行之旅從甘肅中部開啟,邂逅別樣的黃土高原。穿越時空隧道,俯瞰農耕文明的過去與現在,順流而下看一條大河如何變換色彩,最後與一座古城不期而遇。
第5集《航拍中國第二季·廣東》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南嶺的阻隔,造就了這片溫暖的土地。東南面是茫茫大海,山海之間的豐富水系匯成一條大江,江海合奏,沖擊出一片肥沃的三角洲。
第6集《航拍中國第二季·福建》
福建,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八山一水一分田」,綿延的武夷山雄踞西北部。近700條大大小小的河流穿行於群山之間,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相望。
進入福建的旅程,從閩贛邊界的武夷山開始。探尋一片樹葉的傳奇,造訪一座古村聆聽往昔的繁華,感受神奇的水上丹霞,往南飛行,邂逅一片最美的蓮海梯田。
第7集《航拍中國第二季·江蘇》
江蘇東臨黃海,北有淮河,南有長江,中間是京杭大運河。境內河湖眾多,是中國平均海拔最低的省份,平原和水面的佔比均位列全國第一。
(7)概括福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航拍中國第二季擴展閱讀
該片延續了《航拍中國》一貫的聲效和音樂特色。在節目的原創音樂中,吸收了長調、民歌、戲曲的元素,不同的旋律渲染出多樣的情感氛圍,極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音樂美感 。
該片打頭的浙江篇,呈現的是自古水系交錯、島嶼散布、萬物崢嶸的大美浙江。以江南水鄉精緻秀美的特點為基調,以浙江的山脈、水系為脈絡,展現了浙江的過去和現在。
8. 《航拍中國》第二季中的海南是怎麼描述的
你見過什麼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當你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沖上雲霄,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空中,你會看見專屬於空中的奇觀……春節期間,央視1套和9套播出了紀錄片《航拍中國·海南》,讓觀眾驚奇於空中海南的美麗。1月31日至2月2日,海南廣播電視總台多個頻道重播該片,本報今日刊發該片解說詞,以幫讀者進一步領略片中海南風采。
1
海南省位於中國版圖的最南端,它帶著南海眾多島嶼貢獻了相當於中國陸地面積四分之一的廣闊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島,界定了中國最南的國界;北部的瓊州海峽,隔開了海南島與內陸。我們的旅程從北部開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島嶼,前往一座洋溢著闖盪精神的城市。沿著北部海岸線,邂逅三座風格迥異的燈塔。
這是一條30公里寬的海峽,它的南岸是中國第二大島——海南島。海南島本來是內陸的一部分,6000萬年前,地殼運動讓部分陸地下陷,海水淹沒了這里,形成了古瓊州海峽。伴隨著塌陷和海峽形成,火山開始噴發。火山噴發物不斷堆積,海南島北部的面積隨之擴大。
在海南島的北部,火山運動的痕跡隨處可見。這片面積僅有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著40多座火山。
馬鞍嶺火山是其中的明星,它由一座主火山、一座副火山和兩座小巧的寄生火山組合而成。就像父母帶著自己的一雙兒女。如今,植被已經把火山層層覆蓋,人們在這里建造了公園,沿著火山缺口處的步行通道,可以一直走到69米深的底部。大約在13000年前,馬鞍嶺火山完成了最後一次噴發,隨後陷入沉寂。但不能小看它的威力,這是一座休眠火山,沒有人知道它會在什麼時候醒來。
輪渡是往返於內陸和海南島之間的班車,只需要50分鍾就能橫渡瓊州海峽。這是一艘載重量超過4000噸的輪船,除了汽車和旅客,船艙之中還有一列跟隨它渡海的火車。跨海前,火車被拆分開裝入船艙。輪渡靠岸後,首先完成鐵軌的對接,接著列車車廂被拉出船艙,重新組接成完整的火車。海口是它們在海南島旅程的第一站。
海口是海南島離內陸最近的城市,90%的進出島貨物都在海口中轉。
全島最大的淡水河南渡江從這里入海,「海口」因此得名。
在海口,有一條盛極一時的騎樓商業街。一樓是店鋪,二樓以上是人們居住的地方,一部分向外探出,就像騎跨在人行道上,所以叫做「騎樓」。這是海南人從東南亞帶回來的建築樣式。對於他們來說,大海並不意味著阻隔,而是通往遠方的道路。從清代開始,這里就有下南洋的熱潮。出海闖盪的人們捎回不少新奇玩意兒。小到咖啡,大到騎樓這種設計,甚至連造房子的水泥都是從南洋運回來的。闖盪南洋的人們腳步未遠,從內地駛來的輪船已經響起靠岸的鳴笛。1988年海南建省,並成立了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自由與夢想激勵十萬闖海人橫跨海峽,從海口登陸,踏上這座充滿無限可能的島嶼。如同「闖關東」、「走西口」,當年的闖海人勇於冒險,走在了開放的前沿。「下海」是他們貢獻給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詞。
即便是最靠近陸地的地方,海洋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北部是海南島最凶險的海岸線之一,燈塔成為航海人最願意看到的老朋友。
這是海南燈塔中最年長,相貌也最出眾的一座,它守望臨高角已經120多年,紅白條紋是它最明顯的標識。臨高角燈塔見證了不少歷史。1894年,法國人為了控制瓊州海峽而修建了它。50多年後,解放軍在臨高角艱難登陸,解放了海南。激戰過後,燈塔如舊,但海南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世界。
木蘭頭燈塔守衛著一片危險的水域。因為水流速度極快,不少船隻在這里遇險。破損的木板被沖到海岸上堆積起來,這片水域被稱為「木爛頭」,後來人們將其改名為「米蘭頭」,期望海難不再發生。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這座74米高的亞洲第一燈塔,它如同茫茫大海中的路牌,為遠道而來的船隻指引方向。
2
追尋一座島嶼和樹木之間的奇妙緣分,平凡的椰子有著最傳奇的身世。貌不驚人的紅樹林,在絕境中力挽狂瀾。退潮後,加入螃蟹和鴨子的隊伍,與它們一起重新發現海灘。
在海南島東部,有一條綿延15公里的椰海長廊,200萬棵椰樹,演繹了極致的椰島風情。椰樹和海南島的親密關系眾所周知,可關於它們相識的經歷,卻始終是個謎。有一種說法比較盛行,海南島上原本並沒有椰樹,最早的椰子來自馬來半島。數千年前,一些成熟的椰子從馬來半島的椰樹落下,被潮水帶入海中開始漂泊。搭乘洋流的班車,它們必須在兩個月之內遇見陸地,否則等待著它們的就是死亡。這樣艱險的旅程失敗了很多次,直到某一顆椰子率先登陸了海南島。這是倖存者的勝利,一顆椰子最終繁衍出一片椰林。
告別椰林,繼續向前,海水逐漸接管陸地,我們驚詫地發現,一片樹林生長在海水之中。這片樹林聚集了不同品種的紅樹科植物。它們或許是自然界最名不副實的樹木,明明是綠色,卻叫做紅樹林。其實,這些樹木富含一種叫做單寧酸的特殊成分,樹干或樹枝斷裂以後,便會氧化成紅色。更不可思議的是,紅樹林已經習慣了海水的包圍,為了活下來,它們進化成一座座海水淡化器,除了樹根能從鹹水中過濾出淡水,它們還能將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對人類來說,紅樹林是最好的海岸衛士,當台風來襲,它們消解了風浪的力量,保護著身後的農田和村莊。
紅樹林還有一批忠實的擁護者。每天落潮後,鴨子們便浩浩盪盪湧向紅樹林旁的灘塗。海灘上滯留的小魚蝦,是它們摯愛的食物。大自然的饋贈,給鴨子提供了免費的天然飼料。這種趕海覓食的鴨子,有人稱呼它為「跑海鴨」。尋求美食的道路從不孤單,退潮後,和尚蟹也開始掃盪海灘。並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只能橫行,和尚蟹就很擅長向前直走。平均重量只有兩克的身體,讓它們能夠迅速移動。它們喜歡集體出行,這樣看起來更像是一隻龐然大物,可以嚇唬一些膽小的捕食者。
大海在每一次漲落之間將大自然的禮物饋贈給海邊的人們。落潮時分,到海灘上就可以撿拾最新鮮的海產。潮水退得越遠,留給趕海人的沙灘就越多。熟悉地形的漁民,甚至可以下到數百米外的海灘上采貝。以海為田,靠海吃飯,他們就這樣過了數千年的趕海時光。
3
從古老的漁村到度假天堂,不斷變化的風景里蘊藏著海南更新迭代的故事。和海上人家打個照面,探訪不遠處的南灣半島,那裡是獼猴的天堂。飛往中國頂級的旅遊勝地,體驗花樣玩海的無窮樂趣。
這里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博鰲,正是魚多魚肥的意思。2002年,第一屆亞洲論壇在博鰲舉行,亞洲各國的政要、商人和學者齊聚於此。
之後這里被確定為亞洲論壇的永久舉辦地。博鰲一夜成名的傳奇至今為人樂道。從漁村一步跨入現代城市,海南的許多地方都經歷了急速的升級換代。
讓我們去看看在此之前這座島嶼童年的模樣。海南的大多數旅遊地原先都是這樣的小漁村。新村港是疍家人世代居住的港灣,疍家人是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統稱。數千年來,他們靠海為生,以船為家,從不上岸生活。這一個個木質方格,當地人稱為魚排,魚排之下是養殖海產的網箱。今天的疍家人,以養殖和出海捕魚謀生。他們在魚排上搭建木屋,魚排連成片,木屋連成村。祖輩們留下來的傳統勞作方式依然在延續。只是如今,一些疍家人不再漂泊海上,他們上岸建了房子,過上了海上勞作,岸上生活的日子。
疍家人的鄰居,住在不遠處的半島上。眼前這座山,就是獼猴的樂園。南灣半島生活著上千隻獼猴,它們分成24個群落,每群猴子都有自己的專屬領地。每天下山,不同的猴群路過對方的地盤時,總要打上一架。南灣的獼猴個頭較小,體重一般不超過10公斤。小個頭更容易散熱,這是他們為了適應炎熱的海島氣候,在進化過程中做出的改變。中午時分,獼猴們紛紛下水避暑。猴王擔負起教練的職責,它只在岸上觀望,從不下水是它的原則。畢竟,濕漉漉的毛發有失猴王的威嚴。
為適應環境而進化,這是大自然不變的法則,海南的坡鹿就是最好的例子。從名字上看,很多人會以為坡鹿生活在山坡上。可是在海南方言中,坡是平地的意思,這是一種生活在平地的鹿。它們擁有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坡鹿奔跑迅速,還特別善於跳躍,一米多高的灌木叢,都能輕松地一躍而過。
往南飛行,逐漸靠近海面上的一座海島,熱帶島嶼的風情撲面而來,嚮往蜈支洲島的人們,很多是潛水愛好者。這是擁有極為透澈的海域,海水的能見度有時能達到20多米。初學者經過培訓之後,下潛到十幾米的深處,海底的世界便一覽無余。見風使舵是帆船運動的關鍵,海上的風,隔二三十米就迥然不同。
有人喜歡風力條件上乘的岸邊環境,有人願意縱向深海以躲避大浪。在探索海洋的過程中,人類不斷迸發出享受海洋的新靈感。玩海的方法層出不窮,海面之上可以隨心所欲地繪畫。遼闊的海沒有束縛,玩家們可以體驗最快的速度,人們以不同姿勢投入海水柔軟的懷抱。
一些前往三亞的航班,在降落前會在這里繞行。108米高的海上觀音,是全球最大的觀音像。在環繞飛行之後,飛機將停在往東23公里的鳳凰國際機場。
三亞市是人們常說的天涯海角,在古代,它是貶謫官員、流放囚犯的荒涼之地。千年後,人們看到它炙手可熱的未來。旅遊業的發展,重塑了人們對邊遠之地的浪漫想像。今天,三亞已經被打造成中國頂級的度假天堂。俯瞰三亞,這座城市正演繹著自己的快與慢。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變化無處不在。人們需要加快腳步,才能抓住涌動的財富契機。同一片土地上,另一群人卻慢得出奇。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里享受假期,只為了尋得片刻寧靜。這就是屬於三亞的雙城記。
4
離開現代都市,進入中部山區,除了藍天碧海,海南還有另外的色彩。尋找第一批拓荒者的足跡,前往南渡江,參加一場夏日盛會。來到東部,看萬泉河如何滋養一片生命的樂土。海南的中部,分布著大片山脈,它們占據著島嶼四分之一的土地。
蒼茫的山林正在向我們靠近,這是一片由次生林和人工林組成的森林海洋。
尋找真正的原始森林,可以前往尖峰嶺。這里保存著中國為數不多的原始熱帶雨林。凶險的地形,阻隔了熱切的探索,中部山區的有些山峰,一百多年來很少有人踏足。與世隔絕未嘗不是好事,這讓大自然能以自己的節奏繁衍生息。
山林深處,生活著海南島的第一批拓荒者,數千年前,黎族先民乘船渡海而來。據說在海南上岸後,他們把船反過之後一扣,底下用四根柱子支撐起來就成了船型屋。傳說寄語的是美好想像,船型屋更像是黎族人為了適應環境而做出的精心設計。屋頂邊緣盡可能向外探出,既可遮陽,又可擋雨,十分適合海南炎熱多雨的天氣。
采檳榔是黎族人擅長的高超技藝,人們常說,黎族的阿哥爬樹比猴快,爬的就是檳榔樹。檳榔樹一般十幾米高,最高的可以達到30米。為了采檳榔爬這么高的樹,看來人們真的很喜歡檳榔。
黎族人原先以採集、狩獵為生,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學會了精耕細作。牙胡梯田見證了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海南氣候濕熱,一年可以種植三季水稻,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時節,正是端午前後。
賽龍舟算得上此時海南島最熱鬧的水上盛會,澄邁當地參賽的龍舟手大多是漁民,他們將和專業運動員同場競技。賽龍舟不是花哨的表演,速度是它的最大看點,最快的龍舟,每秒可以前進4米。想要取勝,龍舟手的動作必須整齊,只有當兩側的劃槳同時用力,龍舟才能保持直線前進。
中國的海島超過7000個,但具備居住條件的海島,不到500個,因為缺乏淡水,大多數海島無法居住,海南島的幸運在於,它擁有充足的淡水水系。
從中部山區發源的四條大河,分別流向島嶼的四個方向,其中,萬泉河在海南東部,沖積出一片片沃土,造就了海南最大的糧倉。上天並非總是眷顧這里,偶爾它也會發發脾氣,因為處於台風走廊的入口,海南東部一年要接受台風兩三次正面襲擊,得益於河流的滋養,這里依然成為僅次於海南北部的人口稠密區。
5
海南島前進的每一步,都是充滿挑戰的智力游戲,為溫飽開辟的鹽田,為速度而飛馳的列車,為探索而升騰的火箭,古老和新興的科技輪番登場。
1200年前,人們發現海岸邊的許多石頭,有天然形成的凹槽,退潮後,海水被留在了凹槽里,經過風吹日曬,殘留的海水蒸發,留下了潔白的鹽。這個現象啟發了人們,他們搬來更多的石頭,在石頭上鑿出鹽槽,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海邊。這是古代儋州人取鹽的好方法,潮水漲落之間,智慧的光芒閃現。
現代海鹽場的規模,比古鹽田要大得多,海水被引入蒸發池中,濃縮成含鹽量極高的鹵水。為了加快水分蒸發,人們需要常常翻動鹵水。經過一周左右,鹵水就能結晶成鹽。
陽光和溫度是最好的加速器,熱帶氣候讓海南的植物飛速生長。在內地,培育一個農作物新品種需要八到十年;在這里,周期節省了三到五年。今天,我們食用的農產品里,有5000多個品種,是在海南問世的。
這片土地,從來不掩飾對於快的熱愛。這里的人們,也繼承了快的基因。這是全球第一條環島高鐵,只需要3小時,就可以繞島一周。海南島中部高,四周低,人們多數生活在靠近島嶼邊緣的平原上,沿著最外圍的平原,海南建立了環島交通系統,快速的交通網路,將分散的城市和鄉鎮串聯起來,並覆蓋了全島大約90%的人口。
跟隨環島高鐵前往文昌,文昌擁有中國最接近赤道的航天發射場,在這里發射的火箭,可以更輕松進入軌道。總裝廠房是發射場的核心區域,用來組裝不同量級的火箭。准備發射前,火箭被推送到發射塔架,塔架四周有避雷塔,塔架下是深達20多米的導流槽,用來導流火箭發射時產生的巨大熱量。這是目前中國最開放的航天發射場。2016年,兩萬多人近距離觀看了「長征七號」火箭升空,2017年「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也將從文昌登天。
6
南海的旅程令人嚮往,在大洲島發現年代久遠的沉船,跟隨潭門鎮漁民,前往南海,俯瞰汪洋上的翡翠,凝視大海的瞳孔,在旅程的終點,我們將邂逅經驗之外的震撼。
大洲島的兩側,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景,一面波濤洶涌,一面風平浪靜,這正是所有航海者夢寐以求的天然良港。海南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補給站,在它漫長的海岸線上,曾經有過不少像大洲島這樣的停靠站。沉沒在大洲島附近的古船,是那段歲月留下的標本。南海之下,還沉睡著許多比它還要大的船隻,它們曾經是這片海域上勇敢的開拓者。
這從來不是一片寂寞的海洋,幾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了對南海諸島的探索。潭門鎮的漁民把南海叫做祖宗海,從宋代起,他們的祖先僅憑一個羅盤,就敢闖盪南海,依靠世代積累的經驗,先人們總結出最佳航行路線。600多年前,潭門鎮人就擁有了一本南海超級地圖,天氣好的時候,潭門鎮的漁民會帶著家中的男孩,到附近海域練習潛水。和其他地方的漁民不同,潭門鎮人出海捕魚,還有一項特殊的本事,他們可以潛到面之下的珊瑚礁中,捕撈海珍品。據說,最厲害的漁民能下潛到10多米深的海域,等到男孩們練成這個本領,他們跟著父輩們到南海捕魚的日子也就到了。
「三沙一號」是一艘交通補給船,每月4次往返於海南島和三沙之間。海水顏色由淺變深,意味著輪船進入深海。當深藍褪去,海水再次變回淺色,西沙群島就在不遠處了。經過大約13個小時的航行,「三沙一號」到達第一站——永興島。
永興島是三沙市人民政府駐地。
三沙市管轄著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永興島上,中心主幹道長約300米,兩旁分布著銀行、超市、醫院等生活服務設施。
永興島北面的這幾座小島,看起來並不完全相連,但它們被稱為七連嶼。這是因為,在水面下有一個巨型礁盤,托住了這些小島,這是它們共同的基座。西沙群島的島嶼,大部分都由珊瑚蟲的遺骸累積而成,在新陳代謝中,珊瑚蟲會分泌石灰質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它們聚居在一起,一代代生長繁衍,石灰質不斷黏合壓實,就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珊瑚礁。
七連嶼中的趙述島,綠樹蔥蘢,島上的居民主要是來自潭門鎮的漁民。趙述島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們安居樂業,並於2009年成立了趙述島居民委員會。
離開七連嶼,前往永樂群島。從高空看,這彷彿是大海的瞳孔,人們稱它為藍洞,這是一種形成於億萬年前的自然奇觀。冰川融化後,海水灌滿了曾經的溶洞,形成了一個藍色的深淵。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深海洋藍洞。它的深度超過300米,未知領域激發著科學家探索的興趣,想要接近藍洞,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藍洞四周島礁密布,人們只有在潮水最高的時候,才能乘坐小船進入,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往日起伏的海面彷彿被熨平,大海變得安靜。
飛行在這片蔚藍之上,我們可以聽到大海平緩的呼吸。面向海洋,更能感受到風的來向。一個新的時代正乘風破浪而來,海洋,愈加成為中國聯通世界的橋梁。
9. 航拍中國第二季會拍哪些省份
3日浙江 4日四川 5日內蒙古 6日甘肅 7日廣東 8日福建 9日江蘇
從今天開始播出
10. 如何評價央視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
本人不怎麼喜歡紀錄片的,但偶爾看了這部紀錄片我被驚艷了!中毒了!!一看停不下專來,像吸大麻了一屬樣,一口氣看完全集!!
我僅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來說
第一次接觸央視的紀錄片是超級工程,那時候發現原來央視的紀錄片也可以這么棒,接著陸陸續續地看了許多部央視爸爸的。
今年寒假看到了航拍中國開播,我只想說太震撼了。甚至當某些時候背景音樂超燃的時候,眼眶會濕潤。這是祖國的大好河山。這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