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張家界地貌
Ⅰ 中國五大造型地貌
中國的五大造型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張家界地貌、岱崮地貌。
Ⅱ 張家界是什麼地貌
張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種獨特類型,它是由石英砂岩為成景母岩,以流水回侵蝕、重力答崩塌、風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的地貌景觀。
它是「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濕潤區內,由產狀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統石英砂岩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牆、天生橋、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張家界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成了本區域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張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面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塌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張家界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內外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Ⅲ 張家界是什麼樣的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雲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5%。張家界市的地層復雜多樣,造化了當地的特色景觀。
在張家界市區境內,由於受地理、地層、構造、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觀。從地勢上來看,張家界市西接雲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連。其總的地勢是:東南與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兩岸,又有一塊一塊的沖積土平原。我市境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育,各條溪流的均匯集到澧水河,然後從西向東,一直流進八百里洞庭湖。湖內,沉積著幾十米幾百米厚的泥沙。與洞庭湖相反,從東向西,地勢又逐漸升高,到市區中心地段,便出現了海拔高達1500餘米的天門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嶺。有高山峻嶺,又有低谷平原,這就是本區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
武陵源景區內的巨厚的石英砂岩,產狀平緩,使岩層不能沿層面薄弱部位滑塌,覆蓋在志留系柔性的頁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剛性的石英砂岩垂直節理發育,在水流強烈的侵蝕作用下,岩層不但解體、崩塌,流水搬運,殘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險、秀、幽、曠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風景區的主體。慈利縣五台山風景勝地,同樣也是由同一層位的石英砂岩組成,岩層產狀也平緩。五台山頂部有黃綠色的頁石、泥灰岩覆蓋,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護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蝕。
流水侵蝕地貌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來學術界也稱岩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佔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干,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是我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在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在張家界,更是堪稱一絕。其溶洞規模,桑植縣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學會會員洞,也真不愧為亞洲地一洞的響亮稱號,可見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於武陵源區的黃龍洞,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們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為一體。其洞內喀斯特堆積物,石鍾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說,想什麼,像什麼,極大地拓展了遊人想像的空間,往往使人很難找到恰當的詞彙和語言來贊美她。
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張家界,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張家界的山大多是拔地而起山,山上峰峻石奇,或玲瓏秀麗,或崢嶸可怖,或平展如台,或勁瘦似劍。張家界,既有千姿百態的岩溶地貌奇觀,又有舉世罕見的砂岩峰林異景。
武陵山脈
盤踞湖南的西北角,屬雲貴高原雲霧山的東延部分,山系呈北東向延伸,弧頂突向北西,新華夏構造帶之隆起,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頂保持著一定平坦面,山體形態呈現出頂平,坡陡,谷深的特點,最高峰壺瓶山海拔2098.7米。武陵山脈山原土地地貌發育自關向南分為3支。北支:分布於湘、川、鄂邊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龍山、東山峰、壺瓶山;中支:沿澧水幹流北側,有天星山、紅星山、朝天山、張家界、白雲山等;南支,從貴州省境延伸過來,進入湖南省有臘爾山、羊峰山、天門山、大龍山、六台山等,為武陵山脈的主脈,是澧水與沅水的分水嶺。上述三支山脈均消失於洞庭湖平原。武陵山脈縱貫湖南省西部,成為東西交通的屏障,但局部地段有較低的山隘、如洞口等地,構成東西交通的通道。
天門山
天門山古稱雲夢山,又名玉屏山。坐落在張家界市區以南10公里處。公元263年,因山壁崩塌而使山體上部洞 開一門,南北相通。三國時吳王孫休以為吉祥,賜名「天門山」。 天門洞,位於海拔1260多米的絕壁之上,門洞高131.5米,寬37米。據地質專家考證,門洞中央系東西岩層向 斜的交匯處,因擠壓而導致岩石破碎崩塌,最終於263年形成門洞。天門山海拔1517.9米,因與山下市區相對高差達1300多米,故尤顯偉岸挺拔,其天際線之美,堪為山的典型。
天子山
天子山位於武陵源境內北部,它東自深圳閣起,西至將軍岩止,綿延近40公里。南邊張家界,東南與索溪峪相接,屬開展陵源三大景區之一。 天子山面積67平方公里,最高點昆峰海拔1262米,最低佔領泗南峪海拔534米,天子山地處開展陵源腹地,地勢高,四面都可觀景,具有授視線長,畫面寬闊,景層豐富等特點有人評價:"誰人識源",她峰多、峰高、峰剞,真是峰外有峰,峰中有峰。天子山素有"雲霧、月 霞百、日、冬雪四大剞觀。
八大公山
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距桑植縣城85公里,雄踞武陵山脈北端,澧水源頭,其主峰斗篷山海拔1890米,為武陵山之巔,景區由斗篷山、杉木界、天平山五大林區組成,總面積4.49萬公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長江南部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森林。
袁家界
袁家界位於杉刀溝北麓,地處張家界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海拔1000餘米,四周陡壁懸崖,矗立在武陵山區之中,恰似乎地突起高台。是以石英岩為主構成的一座巨大而較平緩的山嶽。
黃石寨
黃石寨亦名黃獅寨,原名黃絲寨,黃氏寨。因古有一道人名叫黃石公在此隱居而得名,是張家界旅遊區的精華,向來有"不登黃獅寨,枉到張家界"之說。它海拔1200多米,由諸多的懸崖峭壁共同托起而形成的一塊南高北低的台地,面積16.5公頃。其主要景點有:天書寶匣、定海神針、南天一柱、金海探龜等,是張家界美景最集中的地方,同時也是張家界最大的凌空觀景台。
Ⅳ 張家界在哪裡
張家界屬於湖南省。
張家界是湖南省轄地級市,原名大庸市,轄2個市轄區(永定區、武陵源區)、2個縣(慈利縣、桑植縣)。位於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腹地。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
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1988年8月,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004年2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7年,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4)地理中國張家界地貌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張家界市,地處北緯28°52′—29°48′、東經109°40′—111°20′之間,是湖南省西北部一個正在開發、建設,以發展張家界旅遊業為特徵的新興省轄地級市,北鄰湖北省。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雲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張家界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占湖南省面積的4.5%。
地貌
張家界市的地層復雜多樣,造化了當地的特色景觀。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溇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Ⅳ 中國五大地貌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岩)專進屬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2、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為地貌學按岩性分類確立的一種新型地貌類型,主要由易於風化的薄層砂岩和頁岩形成,多形成綿延數公里的岩牆峭壁,三疊崖壁,除頂層為石灰岩外,多由紅色石英岩構成。
3、岱崮地貌:岱崮地貌(Daigu, geomorphology)是中國山東省沂蒙地區獨有的一種特異地貌景觀,中國地理學會依據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全國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現象,將原稱「方山地貌」正式更名為「岱崮地貌」,成為中國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4、丹霞地貌: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
5、張家界地貌:張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種獨特類型,它是由石英砂岩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的地貌景觀。
Ⅵ 張家界地貌是什麼時候認定的
2010年11月9日-11日張家界砂岩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5屆年會在張家界舉行。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副主席彼得·米根等來自紐西蘭、英國、波蘭、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日本7個國家的16位國外地貌學權威,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劉嘉麒等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質地貌學專家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在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聽取研究課題組關於張家界地貌特徵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後,將張家界特徵鮮明、規模巨大的獨特砂岩地貌類型,確定為「張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發現類似張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統稱「張家界地貌」。自此,「張家界地貌」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定。
據悉,與會專家對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黃石寨等張家界典型地貌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聽取了張家界地貌研究課題組關於張家界地貌特徵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以及關於中國、澳大利亞和世界范圍內砂岩地貌空間分布與典型特徵的專題研究報告,系統交流了國內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實例。會議重點對張家界地貌進行了深入對比分析研討,一致認為張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科普價值和極高的美學與生態旅遊價值,張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區之一。
「張家界地質公園內的砂岩地貌特徵,在全世界范圍內看來都是非常獨特的。」國際地貌學家協會主席邁克爾·克羅澤在開幕式上說,世界上也存在類似的地貌特徵,但沒有張家界如此鮮明的特徵和規模,集美感與科研價值於一體,張家界地貌理應得到世界的認同。「張家界這種砂岩地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見,其形成條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棟院士表示。
本次研討會議還倡議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組和張家界地貌研究中心,開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質公園研究網路,促成在IAG(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和IGU(國際地理聯合會)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關的工作組織機構,開展砂岩地貌的國際對比研究。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將聯合成立張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國內外地貌專家來張家界開展地貌研究;並設立張家界地貌研究開放基金,資助砂岩地貌領域創新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課題。
據了解,張家界武陵源區委、區政府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對「張家界地貌」定義及其形成地質背景、演化過程和地質遺跡組合特徵進行研究。經過區域對比和科學分析,「張家界地貌」迥異於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Ⅶ 中國個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代表地質遺跡類型
2000年以來中國分4批建立了138個國家地質公園,各地質公園因其地質背景和地質歷史和構造演化的差異,其主要遺跡類型各有不同,這也就直接影響了地質公園的規劃、保護和開發工作,如上所述因地質公園有較大范圍,其中地質遺跡類型也就很難以一種學科類型來概括,表5-8中所反映的只能是其地學意義最大的地質遺跡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因地質遺跡的科學系統分類劃分依據國際地學界通用的科學分類原則,有利於地質成因、形成演化過程的研究,統一科學描述,便於不同區域的對比,特別是國際合作研究和對比分析,避免各地區和不同國度使用其地方性名稱而產生互相難以溝通的情況。但對於一些局部地區或地質公園,劃分過細,又顯得繁雜冗長,為了更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了解方便,更有利於地球科學普及,在對我國138個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概略劃分的基礎上,作了適當的合並,以簡化分類表格項目和內容。
我國現已建立的138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可歸納如下:
1)地層學、地史學和古地理學地質遺跡,8個;
2)古生物學和古人類地質遺跡,18個;
3)火山學和火成岩石學地質遺跡,15個;
4)大地構造和構造地質學,7個;
5)地貌學地質遺跡,又可因其地質作用不同而劃分為9類:
·丹霞地貌,14個;
·雅丹地貌,2個;
·土林地貌,1個;
·喀斯特地貌,27個;
·雲台地貌,7個;
·張家界地貌,3個;
·黃山地貌,12個;
·冰川地貌,6個;
·海蝕(積)地貌,3個;
6)水文地質學地質遺跡,11個;
7)環境地質學和地質災害地質遺跡,3個;
8)工程地質學地質遺跡,1個。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這138個國家地質公園中,有不少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地質遺跡的,但在本文中僅以其最重要的作為劃分依據。
Ⅷ 地貌是什麼意思中國有哪幾種著名的地貌分別有什麼特點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叫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跡、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見彩圖中國地貌類型)
地勢總特點 中國大陸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下降。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聳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階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緣與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是更東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過200米。這一級階梯也包括沿海大陸架, 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
北緯30°附近地勢剖面
東經89°附近地勢剖面
垂直分布特點 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為界,可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中國西部,從新疆吐魯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 (海拔-154米)到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高差可達9000米;東部從海濱平原到秦嶺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灣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兩者地勢高差和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點各異。
①昆侖山脈以南的西部南方,階坡明顯的只有其北緣的昆侖山北坡和東緣的龍門山東坡,其餘邊緣多和緩的傾斜,很難劃出階梯的邊坡。昆侖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為高大山系所圍隔的大型盆地,如昆侖山與天山之間的塔里木盆地、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的准噶爾盆地、昆侖山與祁連山之間的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與走廊北山之間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卻甚懸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圍的山地,許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面相對起伏巨大。
②中國東部真正存在階梯地形的,只有在上述第二階梯的前緣和第三階梯的後緣之間。前者是內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雲貴高原(見雲南高原、貴州高原),後者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江南丘陵,雙方高差達1000~2000米,其間又多具有連續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當明顯。然而,在高原地帶的西側,出現地勢低下的河套——銀川平原(見河套平原)、渭河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帶的東側,更有地勢高起的遼東山地、山東山地及浙、閩、粵沿海山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打破了地勢由西向東遞降的局面。
平面分布特點 以山地的脈絡作為框架的中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單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組合,亦構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質構造線方向,而且東部與西部亦很不相同
Ⅸ 張家界地貌的地貌認定
2010年11月9日-11日張家界砂岩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5屆年會在張家界舉行。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副主席彼得·米根等來自紐西蘭、英國、波蘭、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日本7個國家的16位國外地貌學權威,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劉嘉麒等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質地貌學專家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在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聽取研究課題組關於張家界地貌特徵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後,將張家界特徵鮮明、規模巨大的獨特砂岩地貌類型,確定為「張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發現類似張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統稱「張家界地貌」。自此,「張家界地貌」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定。
據悉,與會專家對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黃石寨等張家界典型地貌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聽取了張家界地貌研究課題組關於張家界地貌特徵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以及關於中國、澳大利亞和世界范圍內砂岩地貌空間分布與典型特徵的專題研究報告,系統交流了國內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實例。會議重點對張家界地貌進行了深入對比分析研討,一致認為張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科普價值和極高的美學與生態旅遊價值,張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區之一。
「張家界地質公園內的砂岩地貌特徵,在全世界范圍內看來都是非常獨特的。」國際地貌學家協會主席邁克爾·克羅澤在開幕式上說,世界上也存在類似的地貌特徵,但沒有張家界如此鮮明的特徵和規模,集美感與科研價值於一體,張家界地貌理應得到世界的認同。「張家界這種砂岩地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見,其形成條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棟院士表示。
本次研討會議還倡議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組和張家界地貌研究中心,開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質公園研究網路,促成在IAG(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和IGU(國際地理聯合會)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關的工作組織機構,開展砂岩地貌的國際對比研究。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將聯合成立張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國內外地貌專家來張家界開展地貌研究;並設立張家界地貌研究開放基金,資助砂岩地貌領域創新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課題。
據了解,張家界武陵源區委、區政府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對「張家界地貌」定義及其形成地質背景、演化過程和地質遺跡組合特徵進行研究。經過區域對比和科學分析,「張家界地貌」迥異於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Ⅹ 張家界和雲台山那個星級級別最高、為什麼
先說說張家界:張家界位於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區中心部位86km2范圍內,集中分布了3100多座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峰柱,峰柱高幾十米至400m,其柱體的密集度、造型之奇異度、各種砂岩地貌景觀的組合有序度、岩石植被、氣象因素的色彩鮮明對比度、峽谷與溪流組合的和諧度、地形高低錯落相配及各種象形山石景觀引人入勝的聯想度,都達到了令人賞心、悅目、暢神的最高審美境界。張家界地貌的奇俊秀美在世界山嶽景觀中所罕見,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山嶽景觀之一。由於其科學內涵豐富,自然生態和美學觀賞價值高,張家界成為重要的地質、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和絕佳的自然游覽休閑勝地,每年吸引國內外遊客300多萬人次前來考察游覽,旅遊收入促進了地方就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張家界地區的支柱產業。張家界旅遊依託良好的資源和環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雖然並沒有給出張家界具體的星級評價,但是張家界確實算是人間勝景~~
雲台山:雲台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1] 景區面積240平方公里,含百家岩、紅石峽、子房湖、泉瀑峽、潭瀑峽、獼猴谷、疊彩洞、茱萸峰、萬善寺、峰林峽、青龍峽等主要景點。山區地形復雜,氣候隨海拔與山勢山形變化各異、差異明顯。這里泉源豐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四百多種。級別: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
希望樓主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