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個人簡歷
Ⅰ 顧朝林老師的個人簡歷
顧朝林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名與行政區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Urban China Network 成員。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國際雜志編委,《地理學報》、《城市規劃》、《地理研究》、《地理科學》、《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地球科學進展》、《城市規劃學刊》、《規劃師》、《華中建築》等雜志編委。
通信地址: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100084)
電話及傳真:86-10-62795186(O)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學習工作經歷:
n 198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學院,分別於己於1982年獲理學學士、1984年獲理學碩士、1987年獲理學博士
n 1988-89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n 1989年聘為副研究員,1993年聘為研究員,1994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n 1989-2005年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城市與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主任、南京大學城市規劃院院長等職務
n 2006年10月調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
專業研究領域:城市與區域規劃理論、城市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等
主要工作成果:
n 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城鎮體系規劃理論--"三個結構一個網路"(地域空間結構、等級規模結構、職能類型結構和城鎮網路系統)為城市規劃、區域經濟規劃部門廣泛應用。
n 主持多項重點研究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中國城市化格局、過程與機理研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城市社會地理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特性研究、高技術區激發與演化機理研究、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地理研究、西部城市化模式研究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研究項目:開發區類型與調整研究、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國家2020年城鎮體系規劃框架、國內外都市圈和城市群規劃理論方法與案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布局規劃研究。中國科學院「九五規劃」重點項目: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地理研究、長江流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項目:城市與區域規劃數學模型系統,中國科學院留學基金項目:中國高技術區發展理論與政策研究。教育部「社科基地」項目:傳統產業結構重構與轉移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中國城市化過程及其機理研究。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軟科學計劃項目:高技術產業空間布局和生產分工政策研究。建設部研究項目:跨世紀中國城市發展戰略。民政部研究項目:中國設市預測與規劃。博士後基金項目:城市經濟區理論與應用研究。此外,還參與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經濟人口集聚與擴散機制和調控研究、港澳與珠江三角洲協調發展研究。
n 主持多項區域規劃、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總體規劃項目。如哈爾濱都市圈規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國家發改委)、遼中城市群、鹽城沿海開發戰略等區域規劃,南京江北、南昌、哈爾濱、合肥、石家莊、莆田、彭州、康平等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哈爾濱、寧德、莆田、濉寧、福安、太湖等城市總體規劃,三明、柳州、莆田、龍岩、福安、濉寧等城鎮體系規劃,石家莊、常州等城市產業布局規劃,以及哈爾濱松北分區規劃、老子山風景區規劃和沈陽、汕頭、溫州等城市總體規劃的區域研究。
n 現已出版著作16部,論文250多篇。
2006年主要論著
1. Urban poverty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ase of Nanjing,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Vol 30/1 pp 1-26
2.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71-775頁
3. 長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區空間構建,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87-791頁
4. 中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城市規劃,2006年3月第30卷第3期第26-31頁。
5. 中國新城市貧困研究,社科研究,2006年11月,總第45期,第55-63頁。
主要獲獎情況:
1989年 中國科學院授予首屆青年科學家獎稱號。1995年 中科院自然科學三等獎:城鎮體系規劃理論與方法(證書編號:95Z-3-015-01)。1996年 民政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排名第五)(證書編號:96001-5)。1997年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排名第五,證書編號:19-3-004-05):中國設市於測與規劃。1999年 江蘇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證書編號:060004):中國高技術產業與園區。1999年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獲得者。2000年 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獲得者。2000年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Ⅱ 宋樹紅的履歷
1987.07——1990.01,甘肅省平涼七中工作。
1990.01——1994.12,共青團原甘肅省平涼市委工作。
1994.12——1998.02,共青團甘肅省平涼市委副書記、少工委副主任。
1997.08——1999.12,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學習經濟管理專業,獲本科學歷。
1998.02——2002.01,甘肅省平涼市委委員、共青團原平涼市委書記、少工委主任。
2002.01——2002.08,甘肅省平涼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01.09——2003.08,西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習人文地理區域經濟專業,獲研究生學歷。
2002.08——2005.07,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外宣辦主任、原《平涼時報》報社總編。
2005.07——2005.12,江蘇鎮江市京口區掛職任區長助理。
2005.12——2006.12,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外宣辦主任、原《平涼時報》報社總編。
2006.12——-2009.08,中共甘肅省華亭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
2009.08——2010.04,甘肅省平涼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2010.04——2011.09,甘肅省平涼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2011.09——至今,甘肅省庄浪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
Ⅲ 歷史地理學的簡介
歷史地理學或歷史地理是研究在歷史發展中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基本上歷史地理是把地理學加上時間影晌的因素,所以它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又與沿革地理研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從古代的《禹貢》、《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早期著作算起,具有悠久的歷史。1923年張其昀在《史地學報》上發表《歷史地理學》,從此歷史地理學在中國成為專門的現代學科。由於中國文明的延續度和歷史文獻的完整性等,學者認為中國歷史地理研究與其它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優勢。三大體系:
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例如:歷史氣候研究。
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
區域歷史地理學: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地圖
雖然早在1913年中國地學界就提出了「歷史地理」這一學科名稱,1934年創辦的《禹貢》半月刊也採用了「中國歷史地理」這一外文譯名,但受傳統學術思想的影響,本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地理研究仍以沿革地理為主,以至1950年教育部所規定的大學歷史系選修課目中,還列為「中國沿革地理」。曾留學英國的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設》1950年第11期上發表了《〈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國內對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以及後來發表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若干問題》(載1961年12月14日《文匯報》)和《歷史地理學芻議》(載《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2年第1期)諸文中,侯仁之教授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學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人的活動和影響而產生的。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而且還須尋找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沿革地理』僅是歷史地理研究的初步,而不是最終的目的。還有若干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並不藉助沿革地理的知識而依然順利進行」(《歷史地理學芻議》)。侯仁之教授的系列論文,系統闡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現實意義,盡管在當時學術界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的觀點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這種認識上的飛躍,將中國歷史地理學帶進了現代發展階段。
在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理論逐漸成熟的同時,歷史地理的科研機構、組織也相繼誕生。1956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設置了歷史地理組(後來易名為歷史地理研究室),繼之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前身的一部分)、武漢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等單位也成立了歷史地理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或研究室。1979年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宣告成立,1986年西安歷史地理學會也告成立。在學科建設方面,許多院校和科研單位都開始招收歷史地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其中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范大學、 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還是培養歷史地理專業博士生的重要基地。1981年以後《歷史地理》(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陝西師范大學主辦)和《環境變遷研究》(北京大學主辦)等歷史地理專業學術期刊的相繼誕生,更為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深化與普及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正因如此,當代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不僅早已擺脫了作為歷史學附庸而長期存在的尷尬局面,而且學者如林,成果迭出,已蔚然成為當世的一門顯學。
Ⅳ 李旭旦的個人簡歷
1911年9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1924—1930年,就讀江陰南菁中學,畢業時總分第一,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學。
1930年—1934年,中央大學地理系學習,其間與任美鍔合譯《人地學原理》,由鍾山書店出版。
1934年—1939年,在中央大學任地理系助教,後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就讀劍橋大學地理系研究生,畢業論文「江蘇省北部區劃地理」,獲理學碩士學位。
1939年—1941年,經美返國,在重慶沙坪壩任中央大學地理系教授,開始擔任地理學報總幹事及總編輯。
1942年—1947年,兼任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1946—1947年,並任美國MarylandUnivercity訪問教授。
1948年—1950年,繼任抗戰後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
1950年—1956年,科學院地理專業籌委會委員;譯《蘇聯地理》;擔任《地理知識》主編,1952年8月,院系調整,任南京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
1957年—1979年,被錯劃成右派,還以堅強的意志著述,1963年寫作「分式號碼法的應用與評價,以蘇州東山鎮為例」,刊登在江蘇地理學會論文集;1964年,譯Wagner《海陸的起源》商務印書館;著「現代地理學的幾個問題」《地理知識》,1979年3期。到1979年右派錯案才得以糾正。
1979年6月—1985年7月8日,當選為江蘇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這期間著述頗豐,積極呼籲「人文地理學的復興」、「大力開展人地關系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人文地理學的新生」,許多媒體都進行了采訪和報導,為復興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Ⅳ 美國人文地理簡介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地勢西高東低。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南寬北窄,一直延伸到新澤西州,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
人口3.24億(截至2017年1月)。非拉美裔白人佔62.1%;拉丁裔佔17.4%,非洲裔美國人佔13.2%,亞裔佔5.4%,混血佔2.5%,美國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州原住民佔1.2%,夏威夷原住民或其他太平洋島民佔0.2%(少部分人在其他族群內被重復統計)。通用英語。
美國人平均壽命在2009年首次突破78歲,達到78.2歲。人口死亡率也創歷史新低。
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
美國2001年美國經濟在經歷長達十年的增長後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進入新一輪繁榮期。2007年美國經濟下行因素增多,7月次級房貸危機全面爆發。2008年9月,隨著雷曼兄弟等多家金融機構接連破產、被兼並或由政府接管,美國次貸危機迅速升級演變成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
(5)人文地理學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美國的國家象徵:
1、國旗
星條旗(Stars and Stripes)。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主體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組成,7道紅條,6道白條;旗面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其中分9排橫列著50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代表純潔和清白,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
2、國徽
主體為一隻胸前帶有盾形圖案的白頭海雕(禿鷹)。白頭海雕是美國的國鳥,它是力量、勇氣、自由和不朽的象徵。盾面上半部為藍色橫長方形,下半部為紅、白相間的豎條,其寓意同國旗。
3、國花
玫瑰花,象徵著美麗、芬芳、熱忱和愛情。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為國花。
4、國鳥
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白頭雕最早出現於美國的旗幟上是在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決定新生的美國必須有一個特殊的國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
Ⅵ 大衛·哈維的個人簡介
布里斯托爾大學地理系是當時地理學革新的一個中心,一批世界著名的地理學新派人物聚集於此,哈維在該系講授地理學 方法論。他曾於1965~1966年到美國賓州大學主講此課,1969年後移居美國,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理學與環境工程系 教授至今,其間的1994~1995年曾回到英國在牛津大學任教。
哈維的學科立腳點是人文地理學,但其學術視野及思想內涵則貫通於人文社會科學的許多方面。以地理 思維之長(空間觀察),見人文社會之短(批判弊病),是哈維治學的主要特點,也是其學說為人關注的主要原因。所以 ,哈維不僅僅是一位地理學家,更是一位社會理論大家。在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等方面,均有傑出聲譽。作為一 個地理學家,能取得如此廣泛的社會人文影響力,是戰後地理學界所罕見的。
1969年出版《地理學的解釋》一書,奠定了哈維的理論地位,使其成為地理學中實證主義的代言人物。 (商務印書館已出版了此書的中文譯本)而1973年出版的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社會公正與城市》),又標志 著哈維的一個更重要理論進展,即一種充滿「社會關懷」的激進立場,有評論說,本書體現了他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 方法」的失望與發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的興奮。《社會公正與城市》一書的出版,與美國社會中的批判思潮、激進思潮 相呼應,很快產生超越人文地理學界的廣泛影響(20年前向我推薦這本書的美國朋友完全不是地理學家),成為這一潮流 的名著。隨後,哈維又出版了The Limits to Capital(《資本的限度》,1982年)、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資本的城市化》,1985年)與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意識與城市經驗》,1985年)均著力於揭露 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經濟與城市地理、城市社會弊病的關聯性。哈維成了激進主義地理學的一名旗手。
作為旗手,哈維執著地高擎馬克思主義的地理理論。哈維自認為對原馬克思主義所忽略的空間問題,有 開創性的闡發。他強調,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個涉及全球的地理問題,而且資本主義國家曾經歷了「空間修整」 (spatialfix)的過程,將自身積累的危機與階級矛盾轉嫁到國外市場。他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傳統概念中,加上「 地理」一詞,成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historical——geographical materialism)。80年代初,北京大學歷史 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訪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維特地選了5月5號(馬克思誕辰)這一天來會見侯先生,意義十分明顯 。1997年,在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紀念活動中,哈維亦作有關《共產黨宣言》的演講,指出社會主義應當具有 一種能夠包容異質的具體形式,而不應是一個純粹的概念。直到近兩年他所出版的新著Spaces of Capital: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資本的空間》)中,仍表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執著的忠誠。
哈維興趣廣泛。他一直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在他自己認為他的學術地位相當穩固的時候,決定放棄墨守 陳規、拘泥於狹窄的專業研究領域的狀況,讓詩歌和小說中眾多的歷史思想重現光芒。因此,在他有關第二帝國時期巴黎 的研究中,引人注目地引用了許多文學作品,如巴爾扎克、狄更斯、福樓拜、哈代、左拉、詹姆斯的作品。
Ⅶ 楊山的個人履歷
男,抄1963年3月出生,江蘇鹽城人。襲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與湖泊研究博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後。1990年獲南京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後,開始任教南京師范大學一直至今, 1995—1996年在美國Union College作訪問學者,學習研究城市地理和城市經濟學。現任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高校人文地理教學研究會秘書長。
楊山教授主要研究城市和城鄉耦合地域形態,利用3S技術,建立仿歸一化模型,從遙感影像提取城市形態信息,確定城鄉耦合地域范圍。在此基礎上根據分形理論定量研究形態的特徵,確定城市形態的復雜性與穩定性,檢驗論證城市規劃實施效果。研究成果已在《地理學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遙感學報》、《人文地理》等期刊上發表,並為城鄉規劃、土地規劃和產業布局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日本環境廳國立環境研究所所牽頭的關於「土地利用」的研究項目參考和應用了該方法。近幾年楊山教授的研究方向轉向鄉村規劃和新農村建設,把地理學的理性分析與規劃設計的感性創造結合起來,探討了人文地理學應用的新方向。
Ⅷ 石培基的個人簡介
石培基來,男 ,1961年11月生,甘肅臨洮自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甘肅省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恢復專業委員會理事,甘肅省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府參事。長期從事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與區域發展規劃和國土整治方面的研究。
Ⅸ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Ⅹ 人文地理內容簡介100字
望採納,謝謝!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學是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制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對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現在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
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做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