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民族風情

地理中國民族風情

發布時間: 2021-02-19 18:00:46

1. 適合小學生看的,有關地理、民族風情之類的書或雜志有什麼

中國畫報,旅遊之類的書或雜志。

2. 依據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圖一中國四大地理分區 圖二少數民族風情  

(1)D
(2)乙
(3)大興安嶺
(4)河谷(或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地勢較低,氣溫較高,熱貴較充足,有灌溉水源

3. 地理環境與居民民族風情,生活習慣的影響(急需~)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發展的基礎,對人類文化的發展與交流間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在此,我們僅選擇中國內部文化及中外文化這兩部分作為比較的主要對象。首先,在中國內部,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以南北差異最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人文文化,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這之中,我們選取了蒙古文化和嶺南文化多為兩個經典例證,來比較出南北之間明顯的差異。 同時,地理環境對我國的文化多樣性也有著較大的影響。我國有著豐富的地理類型,也有著豐富的地形地貌,從而促使了我國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繁榮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節日習俗,從而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在此,我們選取了民歌這一部分來體現地理環境對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第三,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也在我國文化開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體現。地理環境,作為影響人類進行文化傳遞與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文化大額傳播速度與廣度,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文化的開放程度,甚至影響著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 其次,我們還從本國走向世界,選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環境影響的國家希臘地區,將該地區受地理環境影響的情況與中國受地理環境影響的情況作總體上的比較,得出了一系列結論。 地理環境對中國內部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從整體上看,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二是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三是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第一,從對「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之一問題上看,作為巨大復雜的文化實體,中國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別是非常大的。對這種差別最簡單的劃分是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顯而易見,歷史地理是歷史文化的一個載體和基礎。在南北差異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許多分支,如南北藝術差異、南北建築差異、南北服飾差異、南北風俗差異、南北飲食差異、南北文學差異、南北性格差異、南北方言差異、南北商業差異等等。民國大學者劉申叔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因此,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文文化,政治文化和經濟文化上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從人文文化上看,我國的地域語言便最完美的闡釋了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即便北方地區中的兩地相隔較遠,兩地語言有一些差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這是因為,在北方地區,多為廣闊的平原地區,老百姓們來往交流較為便捷,為更好的溝通,促使了語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進了北方地區的語言融合。相反的,在我國南方地區,地形較多為山地丘陵,交通相對閉塞,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較為困難,地區之間有一定的隔離性,因此導致了相近地區間的語言也有較大的區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樣的方言。從政治與經濟文化方面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我國北方,歷朝歷代以來都是政治中心,也是政治活動活躍頻繁的地區。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此,北方居民較為關心政治,對政治有較高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而南方居民較多為經商,有精明得經商理念與經濟頭腦。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在南北兩大區域中,又以中國北部內蒙古地區游牧文化和中國南部嶺南文化的差異最為顯著。如果用歷史的眼光從整個地理環境來看,就可以看出,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陰山山脈為界與漢民族的中原文化隔開,以東以綿延的大興安嶺為界與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滿洲文化隔開。西南以阿爾泰山為界,與羌藏山嶽文化隔開;以北與西伯利亞草原邊成一片;以西與廣大中亞草原相通。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游牧圈。由於其內部地域極為遼闊,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天然屏障可以明顯劃分,因此在政治、軍事上較易於統一,也較易於統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如匈奴帝國,突厥汗國等,雖然這些國家都是曇花一現式的,但這種統一的傳統卻被後來的民族繼承下來。在廣闊的內蒙古草原上,人們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生活節奏緩慢愜意,人民性格豪爽樸素,純厚老實,與蒙古開闊的草原平原有著潛的不可隔離的聯系。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博大精深。嶺南地區開發較遲,長期處於蒙昧時期,盡管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但本土文化仍然原始。《新唐書》提到,「嶺海陋遠,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則無以變風」,這說明,較早的嶺南文化的發展受政治或外域的影響比較小,能隨其地理環境的布局相對自然地發展嶺南多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台地、平原交錯,且山地較多,岩石性質差別較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這就使嶺南文化註定是多姿多彩的文化。根據文化的特點,嶺南文化分為粵府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僑鄉文化, 雷州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 這里以潮汕文化為例進行講解。它的地形大勢為西北高而東南低,東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綿延起伏,東南瀚海連天,形成一個內陸比較封閉,而有很長海岸線的地理小區域。這種地形地貌特徵對潮汕文化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它包含著許多文化特質,它們組成了既與共存於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它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 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地區一種頗具優勢的文化潛質,使潮汕人在改革開放時期足跡遍及城鄉,滲透各行各業,特別活躍。第二,從「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上看,我國有著豐富的地理類型,有著豐富的地形地貌,因此,伴隨著地理環境發展的影響,我國不同地域的地區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如同百花爭艷般燦爛奪目。在這之中,有各具特色與地域特點的民族歌曲,有特具風情的民族服裝。這種種,都與我國多樣的地理環境的影響無法分割。下面分析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例如極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唱起來能夠很好的帶動聽眾。這是因為由於新疆地形原因,大多數民歌由牧歌發展而來,普遍帶有呼喚性音調。民間音樂表演多有載歌載舞特徵。每每唱起都有一股發自內心的感召力,讓聽眾也能夠全身心的陶醉於新疆民歌熱情奔放的情緒中。又如聽起來千回百轉的四川民歌,聽起來總讓人有回腸盪氣的感覺。這是因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東緣及四川盆地。多山歌民歌特點鋼筋、幽默、體現出漢文化的傳統,自然而然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了。再如地處中原的河南,他們的民歌也帶有著他們的地域特色。由於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大部分為平原地帶。其民歌特點呈現語言音韻和生活化特點。這樣的民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更容易讓聽眾產生同感。可以看出,民間音樂以地域文化的理論作指導,是依託地域文化中多姿多彩自然景觀、人文社情和風俗習尚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地理環境對於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飲食,衣著,生活習慣,民族習俗,甚至是民歌民曲,無一不包含著地理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或明顯,或隱藏,卻時時刻刻的默默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與變化。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地理環境的形成與變化,也時常主宰著這一地區文化的形成與變化。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地理環境也將影響著這一地區文化的繁盛與衰退。惡劣的地理環境,常常容易引發文化的沒落與消失,並較易導致文化的單一與刻板。反之,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和地理環境上的優勢,這一地區的文化也往往容易繁榮壯大,多姿多彩起來。第三,從「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這一方面看,我國不同地區的開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著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之中,沿海地區往往最先開放,開放程度也較為領先。這是受益於沿海地區開闊的地理界域,容易開展對外交流以及對外貿易,從而能夠較容易地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同時,沿海地區的良好天然氣候,給這一地區的發展與進步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例如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再如東部南部沿海地區,也都遍布著我國發展最快的城市。首先是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而南部沿海地區也毫不遜色,這一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它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於沿海地區返查較大的地區,便是我國的大西北地區了。從地勢來看,我國西部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他還有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等海拔也比較高。這樣的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地區與外界的交流與來往,使得給地區文化往往較為原始純朴,也使得該地區的對外開放往往發展得較慢。從交通來看,西部地區位於我國內陸地區,山高路險,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發達,不臨海,也沒有江河航道,只有重慶有一個長江口岸,導致區域市場分隔,資源流通不暢,運輸成本高,人們的商品意識不強,封閉意識濃厚。從邊境條件來看,西部邊境線長達20000公里,相鄰國家有十多個,邊境國家中除俄羅斯外,都是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貧窮國家,貿易互補性不強,邊境口岸開放程度低,這些使得邊境貿易條件難度加大,邊境貿易額非常小,邊境貿易層次不高,從而利用國外市場難度加大,創匯能力大打折扣。從這些例子中都可看出,地理環境對一個地區的發展來說,是多麼關鍵的部分。 地理環境對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之比較錢穆曾談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窮其根源,最先還是由於自然環境之區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人類文化由源頭處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農耕文化,三商業文化。游牧文化發源在高塞的草原地帶,農耕文化發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業文化發源在濱海地帶以及近海之島嶼。」可見,地理環境確是人類文化歷史的舞台,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著不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那麼,對於西方文化(起源於希臘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地理環境是怎樣對它們產生影響的?地理環境對他們產生影響的方式和結果又有什麼不同?下面我們將對此進行分析和比較。 首先從整體地理環境看,希臘本土三面環海,它們分別是東部的愛琴海、西部的愛奧尼亞海和亞德里亞海(他們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有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這使希臘成為典型的海洋文明。而中國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造就了中國的大陸文明。希臘的土地較為貧瘠,很不適於種植農作物。而且,荒涼的山坡把平原分割成塊,使得陸地交通和交往極其困難。但是,愛琴海參差的海岸線為船隻提供了大批港口,並且海岸線特別的長。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臘人的生命線,他們靠駕船捕獲海生動植物和進行遠航貿易以維持生活。因為希臘和愛琴海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岸,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的要沖,便於古希臘人與西亞、北非的海上貿易往來。所以,古希臘奴隸制經濟與其它地區的奴隸制經濟的顯著差別就是在於發達的工商業經濟。這個差別是海洋賦予古希臘的:海洋的多變,時而凶險、時而平靜,使得游歷在海洋上的希臘人具有勇敢、現實、自由、多思、探索、富於進取的精神。而在希臘的每一個山頂上都能看到島嶼和大海,這大大的減少了人們的恐懼心理。與古希臘獨特的海洋性地理環境相比,古代其他地方由於不具備相同的條件,因此那裡的人民較少擁有希臘人所擁有的自由思想。不僅如此,發達的海上貿易還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建立,並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還給予人們較多的閑暇時間,以便於自由地追求各種學術。與外界的海上貿易,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增長了希臘人的見識,接觸了城邦以外的文化,豐富了希臘人的思想,使他們對自由更加渴求。與海洋和貿易具有直接關系的、發達的奴隸制工商業文明本身就是開放的、外向型的、競爭性的,這決定了希臘人的精神是向上的、自由的、思維是發散性的。相反,中國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但四周除東面沿海一方外其餘三面皆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專心於農耕經濟,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的特徵。同時,這種地形狀況也使中國在面對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時,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愛琴海地區氣候溫和,很適宜人居住。夏季信風從東北部刮來,溫暖了炎熱的天氣;冬季的西風雖然覆蓋了希臘半島,帶來了雨和雪,但並不寒冷,很少會結成冰。從希臘人的服飾和住房可以看出希臘的氣候狀況。他們穿著寬松的衣服,經常光著腳。其民房和傢具十分簡陋。由於氣候宜人,希臘人喜愛在露天活動。希臘的公民大會就是在露天廣場舉行的。人們聚在露天的公共場所里,褒貶民主政治,評論人物,闡發自己的政治見解。這種社會生活有助於推動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的發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人處於空曠的天地間時,其心胸往往十分開闊,思維活躍,整個人有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而中國氣候復雜而多變,雖然大部分地區也適宜人民居住,但不時的自然災害常常使人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使人們不得不常常為安居樂業而擔憂;且農耕經濟使農民專心於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的時期,有時地理環境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兩大文化體系雖然存在很大差異,但無一不是受地理環境作用的產物。總述 綜上可見,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無處不有的。它作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標,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著文化的發展前途和發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有著不同地域環境的地區,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點的典型文化,如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在這之後進一步地產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生活習慣等。這是因為地理文環境作文人類生存的重要基礎,在人類繁衍和進化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對自然和世界的認識,在人類創造生產資料的過程中,一定程度的限制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從而導致了文化在發展和興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帶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的特點

4. 中國民族風情的資料!~~

我國的西部民族眾多、地域廣袤,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西部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抓住有利機遇,不斷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資源,對於推動西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意義的西部

從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時代,無論西北還是西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交往。從西漢起,西部已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唐代,西部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雲貴高原、北方草原、遼闊的西域,甚至沿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漢唐兩朝眾多的公主遠嫁烏孫、吐谷渾、契丹、突厥、回紇、南詔等地和親,使神奇的西部文化與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加深。

在漫長的歷史中,西部地區相繼建立了一系列邦國性質的地方政權或酋長性質的土司政權,如西夏、吐谷渾、大理、「西域三十六國」等,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特殊性,在創造自己歷史的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我們從今天眾多的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中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融合,並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顯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目前我國已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將近50個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區。在西部,除了五個民族自治區,其餘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區域,以青海省為例,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區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98%。在雲南省生活著25個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個民族是雲南獨有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西部與眾不同的民俗民風,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於西部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從地域和文化個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劃分為幾個大的文化圈: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為主體的藏文化圈,長江三峽流域和四川盆地連為一體的巴蜀文化圈,雲貴高原及向東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對明顯的個性或風格。黃土高原文化悠遠古樸,伊斯蘭文化充滿異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熱情奔放,西域文化顯出東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於人性化的歡樂。這種多樣性的文化形態與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觀念、習俗、宗教、藝術以及悠久歷史、生存環境緊密相聯,是一種廣義的文化集合體。

西部民族文化的特徵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里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轉化吸納為自己的成分,從而變得生機勃勃。歷史上有三條重要通道貫穿西部,將西部向東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向西同更加廣闊的地域溝通。一條是穿越大西北並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絲綢之路,一條是貫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條是穿過西南雲貴高原並經青藏高原通往尼泊爾、印度甚至更遠方的茶馬古道。這三大道路除了帶來了貿易和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傳播了文化。中原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部,古歐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亞文化等等也紛紛匯集這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西部的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其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傳佛教。

活態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並不是一座荒蕪廢棄的跡址,而是數萬人生息的家園;流傳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依舊在藏族民間傳頌;古老的歌舞、服飾仍在質朴地表達著對生活的嚮往;現代文明的傳播與擴張並沒有使這種古老的文化遠離人們的生活,而是代代傳承,綻放異彩。西部文化所表現出的活形態,或者是原生態的特點,具有濃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個特徵。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范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於對外傳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5. 中國不同民族因地理原因有不回風俗習慣

中國不同民族因地理原因有不同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地形(高原、專山川、草原等)、屬氣候(冷、熱、干、濕等)、地理位置(內陸、沒海)等地理環境因素都會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決定了某些風俗習慣.如蒙古族居住地在大草原。
一個民族一旦形成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長期保持自己的傳統、風俗習慣、語言文學、宗教信仰、居住方式和居住范圍、生產特點和強烈的民族自我意識等。在沒有外來干擾情況下,代代相傳,可以保持很久。所有這些都與一定的歷史-地理背景關系密切。根據民族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現代民族。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民族往往同時共存。不同的時代,民族的數目、大小各異,居住地也不一致,因而形成了特點不同的民族地理分布。

6. 中國旅遊地理的民族風情

每一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服飾裝束,民風習俗,節日喜慶。中國的56個民族都有好客的優良傳統,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許多兄弟民族能歌善舞,習俗奇異,居室別致,服飾精美,尤以內蒙古、新疆、雲南、貴州、西藏、四川等地開展民族風情旅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7. 有關中國地理,民族風俗的書

中國傳統風俗與現代化
作者:葛承雍著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內容2002年9月 版次:
ISBN:722400985 頁數:253
開本:32開包裝:
原價:¥12.0
會員價:¥7.6(1星會員價) ¥7.6(2-3星會員價) ¥7.6(4-5星會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