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地質形成
A. 關於中國地理的問題 簡述地質地貌學的研究意義的。 要求一千字。 求高人解答。
近年來來,在來自國民經濟建設巨自大需求的推動下,我國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瞄準國際前沿科學問題,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在理論研究、
應用基礎研究和應
地質地貌是由構造運動和氣候因素共同驅動的。構造運動的時間尺度相對大一些,但是也有地震火山之類可以在短時間引起足夠大的活動。主要由氣候因素驅動的地貌過程的時間尺度就更小了,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之類有時就是分分鍾的事。這些都可以在短時間形成非常明顯的改變。
關於研究意義方面
如上所言,許多地質地貌過程會在人類生命的尺度上引起明顯的改變,研究這些過程能告訴我們如何評估規避自然災害,如何進行更合理的土地利用。當然,還有很多研究目前是和實際應用沒太大關系的,比如研究其他行星的地質地貌過程。這些所謂pure basic的研究一方面能滿足求知慾,另一方面會驅動未來的發展。
B. 中國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專貴州省會屬貴陽,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C. 地理•中國
天山網訊
自8月17日起,中央電視台10套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攝制組來到新疆和靜縣,前往世界自然遺產地巴音布魯克草原,以計劃開通建設的巴音布魯克牧區
第二條觀光旅遊公路為主線,用紀錄片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巴音布魯克獨特地理特徵、開都河流域、旅遊、人文等方面的優勢資源。
《地理中國》是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一檔關注地質科普的品牌電視欄目。欄目以地理、地質科考活動為主線,對祖國遼闊版圖中,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自然
現象,紛繁復雜的地質地貌構成、演變等內容進行展現,傳播自然科學知識,解析自然規律,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贏的重大主題。以行進中的地理、地質科考活動為
線索,從自然角度解讀中國,以科學認知關注人的生存發展。
在這為期十多天的采訪中,攝制組以開都河為導向,沿著即將建設的第二條和靜至巴音布魯克旅遊觀光公路,或乘車,或騎馬,或步行,將哈爾薩拉溫泉、賽
汗托海、阿爾夏特阿爾先、奎克烏蘇湖、達楞達板等一處處還不為眾人所了解的迷人景色,一一記錄。為了將和靜美麗、神奇、絢麗的自然風光展現給全國的觀眾,
攝制組不辭幸苦,每天清晨六點追逐太陽升起,夜晚伴著落日收工。攝制組還邀請地質專家、原新疆156煤田地質隊工程師李憶祖詳細闡述「開都河」的形成原
因、獨特的地質構造情況。
D. <地理中國>中大漠地質奇觀是怎樣形成的
地質作用及風蝕、流水等外力因素作用
E. 地理:什麼是地質時期詳細!
指地球歷史中有地層記錄的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於目前已經發現地球上最老的地層同位素年齡值約億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億年為界限,將地球歷史分為兩大階段,46億年以前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後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概念地質時期,為地球的地質歷史所佔據的漫長的時間范圍, 從大約39億年前(相當於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齡)延續到今天,實際上就是由地層所代表並記錄在地層中的那一段地球的歷史。
歷史時期是指人類活動的歷史 包括史前歷史在內。
近代分世界近代 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開始 中國近代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氣候情況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
地質時期
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
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石炭—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
地質
三疊—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疊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
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
當高緯地區處於冰期時,冰川覆蓋擴大,極地高壓增強,迫使極鋒帶南移到中緯度。在中緯度極鋒帶上氣旋活動頻繁,雨量豐富,內陸湖水上漲,如我國羅布泊在冰期時,湖水水域比現代大4~5倍。反之,當高緯度地區處於間冰期時,大陸冰蓋及極地高壓向極區收縮,氣候帶北移,中緯度地區有些地方出現乾燥氣候,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了。
F. 關於中國的山的成因(地理問題)
今天我才知道我國的青藏高原也是印度洋板塊跟亞歐板塊擠壓形成的!~
G. 地質問題(地理)
地址板抄塊上說,西部地區,(你說的特大地震具體是西南地區5.12地震。)位於喜馬拉雅山系地震帶上,地殼板塊活躍,造陸運動強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所以地震頻發。而伴隨著地震和澇災產生的次生災害——泥石流、滑坡等等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首先地質上,西南地區是石灰岩廣泛分布地區,地質酥鬆,丘陵連綿,使得地面土質鬆散;其次西南地區因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地區(主要是溫帶季風氣候,在西南的一小塊地區受印度洋影響有熱帶季風氣候區),所以降水集中且雨量大,容易發生洪澇等災害以及伴生而來的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最後還有就是人為的一些因素造成的這些災害的破壞力和造成的損失巨大。人們過度採伐、開荒、建設等使得原本就不穩定的地質更加容易被侵蝕。
歡迎採納!!!!!!!!
H. 中國的地理地質特徵是什麼樣的
中國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 自然地理是地質構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質構造格局控制著自然地理的發展。現代中國自然地理的特徵,是中國地質構造在長期發展中,經受了各種內、外地質作用綜合結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勢的四級階梯 中國地形地貌景觀萬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國山地佔陸地面積的三三%,高原占貳陸%,盆地佔依9%,平原占依貳%,丘陵占依0%。地勢西高東低,自西而東,明顯分為四個梯級。 依、 第一級階梯 位於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寬,湖泊廣布,東亞、南亞各大河流多從這里發源。青藏高原西南邊緣是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北緣是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東緣是橫斷山脈。高原內部山嶺、溝谷並列,湖泊眾多。著名的山脈有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巴顏喀拉山脈等。珠穆朗瑪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為世界第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吧陸依lm,為世界第二高峰。 貳 、第二級階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過昆侖—秦嶺、向東越過橫斷山脈和龍門山脈,地勢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貳000m,主要有地形崎嶇的雲貴高原、溝谷縱橫的黃土高原、起伏和緩的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西側則被橫斷山脈所擋;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寬廣的准噶爾盆地等,它們多數被東西向延伸的山脈間隔,在形態上多呈菱形或四邊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依55 m,是我國陸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窪地之一。 三、第三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及雲貴高原東緣的雪峰山脈一線以東,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貳00m以下的平原。區內分布著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遼闊坦盪華北平原以及湖泊眾多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構成了以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物為覆蓋的北北東向巨型沉降帶;其東側分布有長白山地、遼東丘陵、魯東丘陵和東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構成了北北東向的巨型隆起帶。 四 、第四級階梯 我國陸地第三級階梯的巨型隆起帶以東,為廣闊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漸變深。渤海為我國內海,屬大陸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黃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達貳00~500m;東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達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貳依貳m,最深可達三000~四000m。位於東海和南海之間的台貳灣島,為我國第一大島,屬於西太平洋火山島弧的組成部分。中部的台5灣山脈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為中國東部的最高峰;台陸灣山脈與東部邊緣台東山脈之間,為著名的台東縱谷;西部沿海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為第四紀沉積所覆蓋。 中國地勢的上述特徵是由地殼深部結構所決定的。地表地勢高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增厚,地表地勢低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減薄,即我國地表地勢的高低與地殼厚度呈鏡像反映。 二 地貌的東西差異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觀。 西部地區山脈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為主,高山聳立,中間隔以盆地,形成山系與盆地並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爾泰山脈、准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阿爾金一祁連山山脈、柴達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顏喀拉山脈、羌塘盆地,岡底斯山脈、拉薩盆地、喜馬拉雅山脈等構成。 東部地區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則多為北東一北北東向,盆地和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面積。北東一北北東向展布的盆地與丘陵或山系相間排列,自西向東有:海拉爾盆地一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構成的第三沉降帶,大興安嶺—大行山一巫山山脈構成的第三隆起帶,東北平原一華北平原一江漢平原—北部灣構成的第二沉降帶,張廣才嶺一長白山一遼東丘陵一東南丘陵構成的第二隆起帶,勃海一黃海—東海—南貳海構成的第一沉降帶。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國山脈眾多,江河廣布,山水相依,源遠流長。以中部近東西向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山脈和近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的山脈分別構成古亞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環太平洋山系,與之相應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內陸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地區,呈北西依西向並向北東貳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岡依底斯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 環太平洋山系分布於中國東部地區,呈北北東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雪峰山脈以及與之平行的長白山脈和遼東、魯東、閩浙沿海諸山脈等。 中國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脈展布的控制,特別是東西向延伸的山系構成了我國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嶺,外流河的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為分水嶺,分布於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積僅佔全國陸地面積的0.5%,僅有額爾齊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5%,主要有雅魯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於中國中、東部廣大地區,多向東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5陸.吧%:東北以大興安嶺為分水嶺,有黑龍江水系和遼河水系;陰山和秦嶺之間有黃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嶺和南嶺之間有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南嶺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為長江,主幹全長陸三00km,流域面積達依吧0萬km貳;其次為黃河,主幹長5四陸四km,流域面積達漆5萬km貳。中國內流河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三陸.貳%,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內部,最大的內陸河為新四疆境內的塔里木河,全長達貳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顯著 中國大5陸的現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的活動帶經過漫長地質時期的發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國以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大別山、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大興安—太行山—雪峰山為主幹,縱橫交錯,形成各具特點的中國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東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平坦寬闊,分布有大面積荒漠;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緩;黃土高原,溝谷縱橫,塬、梁、峁發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寬,現代冰川發育,冰蝕、風蝕強烈,形成多種冰蝕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溝嶺交錯,山水相映;雲貴高原石灰岩廣布,各種岩溶地貌發育,景觀奇特。東部呈北北東向分布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連,沃野千里;北北東向展布的吉遼山地、魯東山地和東南沿海山地,嶺巒綿亘,丘陵起伏。這些自然分區的展布方向、表現特徵、形成和發展,均與區域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一致,是各區區域地質構造長期發展的結果和反映
I. 如何評價央視節目《地理中國》
廢話很多,許多內容是來消遣觀眾浪費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