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幔柱國家地理

地幔柱國家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19 16:24:18

A. 地幔介紹

地幔(Mantle):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內成,這容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減慢的層(古登堡低速層),一般又稱為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使岩石高溫軟化,並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組成部分。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如想了解更多,請點擊參考資料的地址去看看。

B. 想要一份高中所有地理的重點地區的地理位置的整理或者說一個具體的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單元 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6、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 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 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 雪線上升 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 夏李風影響,降水多 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 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台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較多 較少
第三單元 大氣專題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 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畫出右面三圈環流迴圈圖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准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 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4、氣候形成因數: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º——40º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º--60º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º--55º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台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台風 旱澇災害 寒潮
發生的時間 夏秋季節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發源地 熱帶洋面或副熱帶洋面 蒙古、西伯利亞
影響地區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的全國范圍 除青藏、雲貴、海南外的廣大地區
天氣變化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風、雨雪、凍雨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第四單元 水環境
1、水迴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單元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第六單元 季節知識專題
學習好季節知識的關鍵:①北半球與南半球季節相反,即北半球與南半球在同一時間處於不同的季節。
②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方向;晨昏線與經線和晝夜的位置關系;晝夜長短的變化;
③北半球的四個重要節氣: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C. 急求高一地理練習冊答案

專題 人口增長
一、填空
1、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
2、
3、增長 穩定 縮減
4、鼓勵生育 推遲退休 接納外來移民;積極的控制人口增長
5、正常
6、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行計劃生育
二、選擇題
1、C 2、C 3、AC 4、ABC 5、CD 6、ABD
三、讀圖分析
1、(1)略
(2)50 下降 高
(3)50 60 很低
(4)出生 死亡 上升
(5)低 低 低 計劃生育
3、(1)男大於女
(2)35——40
(3)33.6 生育 控制人口增長 實行計劃生育
(4)14.4% 嚴重老齡化
(5)11.1 1.02
四、簡答
1、引進人才、老有所學、醫療衛生養老保險 旅遊(開發銀發市場) 購物中心(開發適宜的物品) 社區服務(義工 國家出資請人照顧勞模)
2、最淺:多發達國家,負增長 最深:多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從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社會保障、生育觀念等方面分析
3、婚姻失衡(對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的沖擊、傳統婚姻家庭受到威脅)、社會治安問題等的影響
專題17 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
一、填空
1、平原 沿海 城市
2、人口密度
3、勞務遷移 智力遷移
4、戰爭 自然災害
5、發展中 發達 欠發達 發達
6、農民進城務工 勞務輸出
二、選擇
1、D 2、C 3、B 4、AD 5、AB 6、BCD 7、ACD
三、讀圖分析


(3)高原山地氣候 水熱狀況隨高度而變 山下為熱帶雨林地區,濕熱環境,自然條件惡劣不宜居住
2、(1)大陸東部 第2、3;季風 ;外流 ;東 中
(2) 四川 400 開發早、長期繁衍、自然條件好、農業發達 雲貴 地勢較高、地形復雜、交通不便 塔里木 大於 內部為沙漠 盆地邊緣為綠洲
(3)滬 經濟發達、嚴重老齡化等,對勞動力需求較大 河南省 開發早、長期繁衍、自然條件好 D 地形地勢 經濟發展水平
(4)胡煥庸 黑河 騰沖 95 42.9
3、(1)
(2)非洲 78.02% 發展中
(3)維持高出生率而死亡率急劇下降 人口老齡化以及生育觀念等問題 鼓勵生育 推遲退休
4、(1)C A B
(2)市中心區 郊區 市中心城市結構調整 上海舊城改造 市區人口過密 住房條件差 交通擁擠 綠化面積少……
四、簡答題
1、從影響人口容量的四個方面分析,尤其是自然資源與環境
2、人口容量具有時間性 動態性,對資源的利用能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容量具地區性 不同地區資源條件環境條件 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同

專題18 人口素質
一、讀圖分析
(1)37 鄉村 低
(2)93 5 78 高於
(3)從經濟水平、人才、教育投入等方面分析、解釋原因
二、簡答題
1、從大城市與貧困地區兒童死亡率的比較、城鎮與鄉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率等得比較入手分析;從教育機會的城鄉差別的等方面提出解決措施
2、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但人口素質包括人口總體在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綜合特徵等討論
3、在我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基於上海的實際情況從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方面討論造成的影響,從而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專題19 城市空間結構
一、填空題
1、商業用地 居住用地 工業用地 農業用地
2、高於 越高 越高
3、商業區 居住區 工業區 文教區
二、選擇題
1、B 2、B 3、B 4、BCD 5、C 6、AB 7、AD
三、讀圖分析
1、(1)商業 居住 工業 農業
(2)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遞減 土地價格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重要因素,影響低價的最主要因素是距城市中心的遠近和交通是否便捷有關
(3)D 距市中心越近,商業用地產生的效益越大 A 農業用地土地利用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類型不適合布局的城市最外圍
2、(1)擴大 擴大 中央商務區
(2)中心城區 區域中心 多
(3)C
3、(1)大於 A處於城市建成區 大於 B位於道路兩側而C則遠離道路 大於 A處於城市建成區且位於道路兩側
(2)CBADO
(3)略
(4)高於 高於 越高
4、(1)
(2)HGF 十字路口 改善交通條件
四、簡答題
鞍山:多個面積巨大的工業區、工業用地面積大;保定:以中心城市為中心向四周均勻擴展
十堰:城市向山谷綿延擴展;宜昌:沿江沿鐵路線.

專題20 城市體系和城市群
一、填空
1、高 多
2、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二、選擇題
1、A 2、C 3、AD 4、AC 5、AD 6、AB
三、讀圖分析
1、(1)DFEACB
(2)C B A C
(3)北溫帶 濕潤區、半濕潤區 沿海
(4)南亞 城市是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場所 城市
2、(1)略
(2)上海 杭州 南京 滬杭 滬寧
(3)農業基礎好(魚米之鄉);上海中心地位快速發展;市場廣闊;發達的交通網路(鐵路、高速公路、水運、航空)
(4)指導學生上網找問題(例如:城鎮與工業布局零亂,土地利用率不高、城市化水平的區域差異較大、核心城市的規模和功能層次仍然不夠突出,影響輻射能力的增強、部分局部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合理,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障礙還很多),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四、簡答題
1、不正確,分析要有依據.

(3)黃土高原 窯洞
(4)四川文化 潮濕 麻、辣
(5)DF
四、簡答
五、上網查詢


專題28 地理信息技術
一、填空
1、遙感技術 全球定位系統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2、遙感對象、感測器、信息傳播媒介 信息處理與分析
3、地理空間
4、各種地圖、地形
5、全球定位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
二、選擇題
1、B 2、A 3、ACDE 4、AD 5、ABCD
三、讀圖分析
四、讀圖填空
1、左上:地物反射、輻射光譜 下:圖像輸出
2、中:空間數據 中左:GIS專用軟體 下:應用模型
五、簡答題

專題21 城市化
一、填空
1、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41.7%
2、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3、中國
4、城市郊區化 逆城市化
二、選擇題
1、C 2、B 3、C 4、BD 5、 6、AC 7、BD 8、BC
三、讀圖分析
1、(1)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
(2)10% 14% 18% 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 二戰後經濟快速發展,對城市化推動
(3) 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2、(1)
(2)亞 歐 歐 北美 工業革命 城市
(3)發展中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城市問題 城市郊區化 逆城市化
3、(1)郊區化 向城市郊區遷移 擴大 郊區
(2)逆城市化 向周圍中小城市或鄉村地區遷移 從事非農業生產的人口增加
(3)
城市郊區化
城市中心區人口過度集中,導致環境惡化,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向郊區遷移;隨著城市信心取得改造,原來的居住用地被商業、公用
設施用地置換,主要的新建住宅都位於城市邊緣的城郊地區 逆城市化
大城市的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希望擺脫城市的喧囂,青睞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生活閑適的鄉村地區;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鄉
差距縮小,大大改善了鄉村居住的物質條件,提高生活的方便性;私人汽車的高度普及和交通網路的日益發達,使得四人駕車每天往返於城鄉之間成為可能。
4、(1)居住 高級住宅區 中級住宅區
(2)發達 發展中
(3)未違背

市中心區由於人口過度集中,導致環境惡化等原因,大城市的居民希望擺脫城市的喧囂,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生活閑適的鄉村地區的地價因為有需求價格上漲,而
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鄉差距縮小,大大改善了鄉村居住的物質條件,提高生活的方便性也是鄉村吸引力大大增加。
四、簡答
基於自己觀點,分析要有依據,
五、上網查詢

專題22 農業區位於農業地域類型
一、選擇題
1、B 2、C 3、D 4、D 5、(1)A(2)C(3)C 6、B
二、讀圖分析
1、(1)花卉 接近消費市場,花卉生產附加值高,易腐爛 不易儲藏
(2)乳牛;接近消費市場 不易儲藏
(3)水稻;糧食作物土地利用率低。 易儲藏 生產季節性強
(4)茶樹;宜生長在丘陵山坡上 不易積水有利生長
2、(1)小麥 玉米 此處交通相對閉塞,與外界溝通較少
(2)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果樹、蔬菜的種植面積增加 城市的需求擴大 交通的改善
3、(1)水田農業 勞動 較低 小
(2)東部季風區秦嶺—淮河以南 亞熱 熱 炎熱多雨
4、(1)旱作農業 非 拉丁美
(2)高度發達的商品化混合農業 玉米、小麥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C D D
(4)牧場畜牧業 自然 實行圍欄放牧 經營規模大 專業化程度高 商品化程度高 美國 紐西蘭 阿根廷
三、簡答
舉例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

專題23 工業區位與工業區
一、選擇題
1、CD 2、AB 3、AD 4、BC 5、BD 6、AB 7、BC 8、D 9、BC 10、ABD
二、讀圖分析
1、(1)A 有污染 需水量大 排水量大 宜布置在河流下游的郊外
(2)C 接近消費市場
(3)B 接近消費市場 工藝品不宜長途運輸 宜布置在郊區
2、(1)污染少 水質較好
(2)寶山 澳大利亞 巴西 印度 市場 交通
(3)西南; 有污染 與盛行季風垂直的遠郊
(4)科學技術 市場條件 交通條件
3、(1)東部 北部 人口多 消費市場大 附近有煤鐵資源 五大湖廉價水運條件
(2)南 西
(3)環境優越 科技基礎好 交通方便
三、簡答
從資源、市場、勞動力條件、土地價格、交通運輸等方面分析原因.
專題24 第三產業與經濟發展
一、填空
1、農業 建築業 為社會生產生活服務的產業
2、
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形成本地區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使產業結構與區域內的自然環
境、社會經濟環境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協調,體現出有別於其它區域的特點和優勢,已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下降 減少 上升 增加
4、明顯下降 上升 上升
5、普遍較低 普遍較高 普遍較高 普遍較低
6、旅遊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業 旅遊業 金融、貿易、信息服務、科技服務
7、自然景觀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8、
地處中國東南端毗鄰內地城市,同時也位於迅速發展的東亞地區的中心地帶,位置優越;港口條件好;香港的本地服務業的經營范圍包羅萬象,不少服務項目的收費
都是全球最低廉的;擁有一個架構精簡而效率高超的政府;貨幣自由兌換、信息自由流通等 鄭州:京廣線與隴海線交會;武漢:長江與京廣線交會
二、選擇題
1、ABCD 2、BCG 3、BC
三、讀圖分析
1、(1)A
(2)漕溪北路 專業 天鑰橋路 專業 綜合

有些個答案答不對題 抄的時候讀下題啊

D. 泥河灣裂谷盆地的形成機制及其環境特徵

本節由袁寶印、夏正楷、同號文執筆。袁寶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夏正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同號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裂谷 (rift 或 rift valley)指地殼上延伸很長,切割很深的張裂帶。裂谷的規模很大,水平延伸幾百甚至幾千千米,垂直活動可切穿整個岩石圈。裂谷處於引張環境,因而有別於轉換斷層、縫合帶等岩石圈大型斷裂。發育在陸殼上的裂谷稱為大陸裂谷,地貌上表現為縱長的凹陷盆地或峽谷 (金性春,1984)。

汾渭裂谷是我國華北重要的大陸裂谷系,泥河灣盆地位於汾渭裂谷的東北端,是我國北方發現哺乳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地點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反映當時的自然環境適宜早期古人類和各種動植物生存。泥河灣盆地所以具有早期古人類生存和演化的自然條件,與裂谷盆地長期存在湖泊環境密切相關。重建古生物與古人類活動時期的環境特徵對探討東亞古人類發展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泥河灣盆地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和舊石器遺址也是研究古生物和舊石器埋藏規律的有利條件。從這個角度,本章概要地討論泥河灣裂谷盆地的形成機制和化石、舊石器埋葬學的一般特點以及早期古人類生存環境。

華北板塊是我國最古老陸塊,早前寒武紀的殼幔分異、克拉通化,形成古老的結晶基底。後經復雜的逆沖推覆、褶皺變形及岩漿侵入等,演化為中國大陸最古老的陸核。現在廣泛出露太古代—元古代基底變質岩系,古生代沉積蓋層為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建造、石炭二疊系的煤系地層,中生代為陸相砂泥岩沉積。侏羅紀末燕山運動時期,汾渭地區地幔物質上涌,造成地殼隆起,地殼減薄而破裂 (王景明,1986)。距今 118 ~116 Ma 後進入廣泛伸展變形時期 (Divis et al. ,1998),至白堊紀晚期,大部分地區處於長期穩定剝蝕夷平狀態,形成北台期準平原面。新生代喜馬拉雅構造期形成華北板塊的大陸裂谷構造系———汾渭裂谷和渤海裂陷盆地,距今 66 Ma,華北裂谷系開始快速裂陷 (吳珍漢等,2001)。汾渭裂谷是沿渭河—汾河—桑乾河谷地產生的一條 S 型裂谷系,位於華北板塊的中心部位,為華北裂谷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稱之為 「汾渭裂谷」(王景明,1986; 嚴新民等,1991; 邢作雲等,2005),也稱為渭延裂谷 (易明初,1993)。

汾渭裂谷從西南的渭河斷陷盆地開始,向東北依次為運城斷陷盆地、臨汾斷陷盆地、晉中斷陷盆地、滹沱河斷陷盆地、桑乾河斷陷盆地 (大同-陽原斷陷盆地)至最東北端的延懷斷陷盆地,綿延 1200 km。大同-陽原斷陷盆地位於汾渭裂谷系的東北端 (圖5-1),不僅有火山活動、玄武岩噴發、還發育厚層的第四紀河湖相沉積,其中發現了豐富的泥河灣動物群化石和許多古人類遺址,成為我國北方最具特色的第四紀斷陷盆地,並且被命名為 「泥河灣盆地」。隨著中國板塊構造研究的進展,發現華北板塊之下的地幔物質運動導致了這個盆地的形成與演化,盆地的環境特徵具有典型裂谷盆地的特色,因此從板塊構造角度可稱之為 「泥河灣裂谷盆地」。

圖5-1 汾渭裂谷系示意圖(據楊景春等,2005)

大陸裂谷是地幔物質上涌,岩石圈在張力作用下產生的地塹型谷地,通常被一系列正斷層所復雜化。形成裂谷的巨大斷裂的活動與盆地沉積同時進行,即同生沉積型斷裂。汾渭裂谷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構造演化過程: 始新世至漸新世太平洋板塊首次向西俯沖,華北地區產生近 SN 向拉張,形成 NEE 向的渭河-運城斷陷盆地、桑乾河斷陷盆地,泥河灣盆地的雛形這時已經開始出現。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板塊向北運移、擠壓,使華北形成 EW 向拉張,產生 NNE 向的滹沱河斷陷盆地、晉中斷陷盆地和臨汾斷陷盆地等 (邢作雲等,2005; 嵇少成等,2008; 萬天豐,2004)。研究顯示,自始新世中晚期開始,經漸新世至中新世,大約40 Ma 期間,裂谷系的兩端首先出現斷陷,但沉降速率很小,大致在 60 ~65 m/Ma。上新世裂谷系中部 NNE 向的斷陷開始出現,上新世後期是裂谷主要發展時期,最大沉降速率可達 2000 m/Ma (表5-1)。第四紀期間,裂谷系南段早更新世沉降速率小於中、晚更新世。北段相反,桑乾河盆地早更新世沉降速率明顯大於中、晚更新世,早更新世達到 433 m/Ma,中、晚更新世僅為 154 m/Ma (邢作雲等,2005)。

表5-1 汾渭裂谷新生界地層沉積厚度及沉降速度表

(據邢作雲等,2005)

泥河灣盆地具有大陸裂谷的典型特徵,它的出現與上地幔物質運動密切相關。地球物理研究顯示,恆山—大同及其以北地區深部有一個軟流圈上涌柱。柱身直徑約100km,柱頭深50~70km,厚20~25km,面積達4×104km2(圖5-2)。在恆山—大同及其以北地域,莫霍面深約40km,說明軟流圈上涌柱的柱頭與地殼底部十分接近。柱頭岩漿直接穿插上部岩石圈和地殼,沿裂隙噴出玄武岩(邢作雲等,2005)。

圖5-2 大同軟流圈上涌柱地震層析圖像(據邢作雲等,2005)

泥河灣盆地位於汾渭裂谷的東北端,它的發育歷史受控於恆山—大同軟流圈上涌柱的活動過程。研究表明,該地幔柱從始新世—漸新世開始活動,漸新世出現火山噴發,陽原地區噴出期為 29. 3 ~23. 92 Ma B. P. ,古近紀中、晚期的沉積厚度達到 1300 m。中新世至上新世期間,火山噴發中心北移,噴出期為 7. 5 Ma(N1)和 4. 3 Ma(N2),以上新世為主。盆地沉降速率加大,沉積厚度達 1300 m。第四紀時期,泥河灣盆地在早更新世沉降速率稍有減緩,沉積厚度達到 780 m。中、晚更新世進一步放慢,最大沉積厚度可達 120 m。第四紀期間地幔柱玄武岩噴出位置收縮到柱頭中心,位於大同縣附近,噴出期為0.8~0.1MaB.P.,其中0.4Ma(Q2)為高潮期,噴發類型以拉斑玄武岩為主,有少量鹼性玄武岩,夾有少量幔源包體。上述特徵表明這些玄武岩噴發與大陸裂谷拉張的上地幔特徵完全一致,是裂谷內上地幔底闢作用所致,其噴發過程完全受軟流圈上涌柱活動所控制(邢作雲等,2005)。

上述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資料顯示,泥河灣盆地為大陸裂谷型斷陷盆地。軟流圈地幔柱的上涌開始於始新世—漸新世,上新世是其主要發展期,晚更新世為穩定-收縮期。

泥河灣裂谷盆地北界為熊耳山南麓斷裂,它西起大同豐稔山南麓,東至陽原南口,長達90km。該斷層切穿漢諾壩玄武岩,為控制盆地北界的正斷層。盆地南側為小五台山北麓斷裂,西起廣靈上白平,東至蔚縣上寺,長達100km,是控制盆地南界的正斷層。兩個巨大的斷裂之間,出現北東-南西走向的九荒坨、雙條嶺山、鳳凰山,它們構成泥河灣盆地中間的一條地壘。地壘北側發育桑乾河斷裂(麻峪口-油房斷裂),長達140km。該斷裂的東段在小渡口—油房一線形成高達100m的斷層崖,盆地的河湖相沉積形成湖積台地,切割暴露的剖面中發現多處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

陽原縣以北武家山—崔家山一帶殘留夷平面上的漸新世漢諾壩玄武岩即為本區最早噴發的玄武岩,說明恆山—大同軟流圈上涌柱的柱頭向東延伸至陽原一帶,但當時的準平原面比較完整,盆地尚未出現。由於軟流圈不對稱上涌,在上涌較高的一側,其頂部岩石圈之上的脆性岩層首先開裂,形成邊緣鏟式斷裂(邢作雲等,2005)。鏟式斷裂下盤抬升成為山地,即所謂伸展造山,熊耳山就是上升盤伸展造山形成的山地。下降盤出現箕狀斷陷,不斷下沉成為盆地,原來的準平原解體,這一過程發生於漸新世末中新世初,距今24~25Ma(吳珍漢等,2001)。

造山帶的上升與盆地的沉陷引起山地的侵蝕,大量剝蝕物質充填到斷陷盆地中,物質遷移破壞了上部地殼的動態平衡。鏟式斷裂上盤的下滑,導致斷陷盆地中地殼縮短,形成一組後推擠壓力,在地表推擠出高度較小的平台。後推擠壓力形成的平台與盆地有一定的高差,並被侵蝕,不斷有碎屑物質充填到盆地中部(邢作雲等,2005)。上述盆山耦合響應模型在汾渭裂谷系表現十分典型,泥河灣盆地也是典型之一(圖5-3)。熊耳山南麓斷裂即由於恆山—大同軟流圈地幔柱不均勻上涌造成的鏟式斷裂,泥河灣盆地為地殼相應下沉形成的箕狀斷陷盆地。泥河灣盆地底部的基岩因盆地下陷而縮短,造成向南的後推擠壓力。蔚縣盆地南側的小五台山山前斷裂的形成機制與熊耳山南麓斷裂相同,它在伸展造山過程中形成邊緣鏟式斷裂,蔚縣盆地底部的基岩因下陷而縮短,造成向北的後推擠壓力,並在九荒坨、雙條嶺山地南側造成泥河灣層湖相沉積構成的台地,其地貌結構與泥河灣盆地基本相同。兩個相向的擠壓力使九荒坨、雙條嶺山和鳳凰山抬升成為地壘山地,山前的湖相沉積跟隨上升成為湖積台地或湖蝕台地。而且山麓地帶早期湖蝕穴和湖蝕陡崖被抬升得最高,得以很好保存。向上的推擠構造力在地表還誘發產生地塹式正斷層系列,在小渡口—油房一帶表現為油房斷裂和小長梁斷裂。小長梁斷裂的斷層上,泥河灣層湖相沉積沒有發生變形,表明它是同生沉積型斷裂,鳳凰山則是地壘式山地。因此陽原盆地構成了典型的伸展造山—斷陷沉盆-後推成台的構造運動模式(圖5-4)。

以熊耳山南麓斷裂為界,山地上升和盆地下沉是差異運動最大的地帶,但卻引起了山地的強烈侵蝕,大量碎屑物質進入盆地。泥河灣古湖靠熊耳山一側主要為淺水的湖濱地帶,山地河流輸入的沉積物可以迅速掩埋動物遺骨使之成為化石,這也是泥河灣村附近為什麼保存哺乳動物化石最多的原因。

圖5-3 泥河灣盆地耦合響應理論模型(據邢作雲等,2005,修改)

圖5-4 泥河灣裂谷盆地形成模式圖

泥河灣古湖北側由於山地剝蝕大量碎屑物質進入湖盆,使古湖北緣南移,湖水幾乎從來沒有達到過山麓地帶。古湖南緣受台地上升的影響,使基岩出露,其上湖相沉積最厚不足 100 m。目前台地高出桑乾河水面約 150 m,後期侵蝕暴露出湖相沉積剖面,也是哺乳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地點最集中的地區。因此湖泊沉積中心始終穩定在盆地中線的位置,如東井集,基岩埋深 640 m,化稍營達到 523 m (王乃A等,1996)。

火山活動是裂谷盆地的重要特徵之一,陽原縣以北漢諾壩玄武岩噴發標志裂谷開始活動,準平原解體,盆地和山地的分異已經顯現。大同盆地火山噴發在中更新世仍很激烈,陽原縣以北山麓地帶和侯家窯一帶也有第四紀火山噴發。

總之,泥河灣盆地為典型的裂谷型盆地,軟流圈上涌柱的不均勻上涌造成鏟式斷裂,熊耳山伸展造山,陽原—化稍營一帶相應斷陷沉盆,大田窪一帶則後推成台。這一構造模式形成的裂谷盆地復雜的地貌類型,盆地中心積水成湖,周圍是不斷抬升的山地,湖泊和山地之間發育廣闊的湖濱地帶。除了裂谷盆地的地貌特徵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外,地幔柱上涌造成火山噴發,火山灰給地表帶來豐富的礦物質材料。它們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盆地及其周邊地區植被繁盛,使得各種動物可以在此活動、繁衍。早期古人類能夠在這里獲得必要的食物和水源,得以生存和發展。

E. 關於地理、地質的新聞

不知道你需要哪一種類型的,建議你到中國國家地理網上查一下你所回需要的。
美國黃石超級答火山地幔柱體積超預計
驚心動魄之美:世界七大火山閃電圖景(組圖
北方沙塵天氣基本結束 南方大部氣溫較高
日本再發地震:關東地震致東京地鐵停運(圖)
等等

F. 地幔柱的發現過程

長久以來,地震學家一直未能發現地幔柱,直到後來固體地球科學家才認同它的存在。帕薩迪納市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物理學家David Stevenson說:「我的根據並非來源於觀測而是來自基礎理論。當有一股熱量從地幔深處湧出時,最符合自然規律的方式便是如地幔柱一般將物質剝離。我十分確信這種基於理論的論點是具有說服力的。」
地幔地球化學家對於地幔柱的存在有自己的理論支撐。他們對熱點區域內的火山噴發後被帶到地表的微量元素、稀有氣體,以及岩石中的同位素檢測後發現,沉澱到地幔中的物質歷經千萬年之後會隨著海洋火山噴發的熔岩回到地表。另外,隨著海洋板塊的運動,熱點區域內會有一座座海洋島嶼成線狀突然出現。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名譽科學家、地球化學家Stanley Hart說:「這些現象很難解釋,除非你認可地幔柱的存在,我認為它的存在即將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2000年以後,即便是那些更多考慮板塊構造對撞理論的地球科學家也都承認地幔柱的存在。2010年,挪威奧斯陸大學古地磁學家Trond Torsvik和地殼構造物理學家Bernhard Steinberger,以及來自休斯頓大學的Kevin Burke和同事聯名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總結了一些將地表浮渣與地幔底部兩大火成岩省(分別位於非洲和南太平洋下方)相聯系的研究成果。
實際上,為了弄清可能與地幔柱相關的地質特徵的原始生成地,Torsvik與他的同事曾將地球部分板塊構造的研究回溯至2億多年前。地球化學分析及其鏈狀結構揭示了當今11個熱點地區中的10個可能深深地紮根於地幔中。Torsvik與同事發現同樣數量的熱點地區所處位置在熔岩堆之上或其附近。25個大火成岩省中的23個在熔岩堆邊緣處噴發。
德國美因茨市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名譽地球化學家Albrecht Hofmann說:「這是一個強有力的地理學聯系,兩個巨大圓塊邊緣的聯系強烈地說明這一切的形成存在著因果聯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地球動力學家Michael Gurnis說:「可以合理地推斷非邊緣部分也存在著地幔柱。」
來自地球動力學、地球化學以及地質學三個方面的證據促使學界認真研究地幔柱的存在問題:究竟是像地震學所說的那樣必定存在還是根本不存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地震學家Thorne Lay說:「那裡存在著相當分量的地底物質。」唯一可以解釋這一現象的便是地幔柱。
一個比較新的且至今仍在不斷提供證據證明地幔柱存在的科研項目於2012年3月15日在《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來自新墨西哥大學的Brandon Schmandt同包括Humphreys在內的同事們通過一種獨一無二的資源—移動式陣列來觀測地幔柱。該陣列由400台地震儀組成,並以位於黃石國家公園附近的地震儀為補充,寬800公里,在加拿大和墨西哥邊境展開。這一聯合觀測方法為解釋說明黃石國家公園熱點的地下存在著什麼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深入最強力的觀點。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震學家Barbara Romanowicz被該結果深深地震撼。她從未被任何地幔柱證據所說服。但是在當周稍後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聽到Schmandt所作的關於黃石國家公園的研究報告後,她改變了想法。她發現兩種類型的地震數據「非常有說服力」,自己不得不承認至少有一條深地幔柱湧向上地幔。

G. 誰能告訴我七下地理的全書類型總結該怎樣做

七年級下冊 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和歐洲
一亞洲的地理位置:
二、地形:
亞洲:(1)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歐洲:(1)平均海拔最低的洲;(2)地面起伏較小;(3)地形類型:以平原為主;山地分布在南北兩側(4)典型地形:冰川地貌廣布
三、氣候
亞洲:(1)類型:除溫帶海洋性氣候缺失外,其它氣候類型都有
(2)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大陸特徵顯著季風氣候典型
2、歐洲:(1)類型上: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
(2)特點:溫帶氣候占優勢海洋性氣候特徵典型 地中海氣候特徵顯著
四、河湖:
1、河流:(1)主要河流:長江、湄公河在我國成為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等
(2)河網特點:放射狀分布;內流區面積廣大
2、湖泊:課本P10活動題3。
五、人口與國家:
1、人口:亞洲最多,分布在東南部和南部;歐洲人口密度大自然增長率最低,分布在西部
2、人種:亞洲以黃色人種為主,歐洲以白色人種為主
3、國家:亞洲48個,歐洲43個
4、時區和日界線:
(1)、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
(2)、東邊時區時刻比西邊時刻早,相差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小時
(3)、自西向東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
非洲
國家最多的洲
1、非洲的名稱含義
2、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東半球西部(2)海陸位置:課文P15
(3)經緯度位置:20°W—50°E;35°S—35°N
3、政治地圖的變化:二戰前三個獨立國家:埃及、衣索比亞、利比亞。
地形
地形類型: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海岸線平直,少半島、島嶼、和海灣
典型地形區:剛果盆地、東非大裂谷(世界最大)、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乞力馬扎羅山(非洲屋脊)
氣候
1、特點:(1)普遍暖勢(氣溫高),被稱為「熱帶大陸」;
(2)降水分布不均,乾旱面積廣大;
(3)氣候類型呈南北對稱分布。
2、氣候農業生產的關系:草原氣候—畜牧業;沙漠氣候—多綠洲,灌溉農業;
地中海氣候—柑橘、葡萄、油橄欖
資源:
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有金剛石、黃金、等
動植物資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和野生動物
水力資源:尼羅河、剛果河流經山區時。
經濟
人口:僅次於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最高
經濟:發展水平最低
農業:仍是經濟的重要部門:(1)糧食作物:玉米;小麥水稻不能自給
(2)經濟作物出口:咖啡、可可、花生、棉花、劍麻、棕櫚油
4、河流:尼羅河:世界最長的河流;剛果河:世界水量第二
美洲
新大陸
1、地理大發現
2、巴拿馬運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
3、中美地峽:(P25)范圍:;地形、作物、居民
4、白令海峽:亞洲與北美洲、俄羅斯與美國的分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三線」穿過
5、西印度群島:(P25)位置、哥倫布
6、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通行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
南北各異的自然環境
北美洲的地形特徵:(1)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東部:低矮的高原和山地;中部:大平原;西部:高原山地;(2)平均海報較高,地勢起伏大;(3)冰川作用顯著:格陵蘭島:世界第一大島嶼
北美洲的氣候特徵:(1)氣候復雜多樣,缺失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以溫帶氣候為主: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課文P27第一段和P29的活動題。
南美洲的地形特徵:(1)西部:高大的山地:安第斯山(世界最長的山脈)
(2)東部:高原與平原相間分布
4、南美洲的氣候特徵:(1)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溫帶面不大,缺失寒帶氣候。(2)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世界四大河流的長度、面積、流量等對比:P30
移民與經濟
1、居民組成:
(1)英法等國人移入北美;西班牙葡萄牙人移入拉丁美洲;
(2)南美洲:世界人種大熔爐,以混血人種為主。(3)原住居民:印第安人
2、經濟發展不平衡:
(1)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
(2)發展中國家:拉丁美洲國家:墨西哥:石油,玉米的原產地,墨西哥城;阿根庭:小麥、放牛業。
第二章 了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一、東南亞的范圍位置與國家: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寮國為內陸國。
二、中南半島:中國以南而得名。
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高南低。
河流:5條河流的名稱,湄公河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中緬老泰柬越,在中國境內稱瀾滄江,注入南海)
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地形與河流的關系:山區——上游水急,平原——下游水緩
三、馬來群島:2萬多個島嶼
地形:地勢崎嶇,山嶺眾多,平原少。
河流:短而急多,
火山地震,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隨時播種,一年都有收獲。
四、馬六甲海峽:記住位置,重要意義,並能填圖。
五、富饒的物產:
熱帶經濟作物重要產地:天然橡膠(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油棕(泰國)、椰子(菲律賓)
糧食作物:水稻(泰國、越南、緬甸)
礦產:石油——印尼,錫(佔世界1/2以上)——馬來西亞(第一位),
六、海外華人最大聚居地:
1、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和沿海平原上。
2、華人:2000萬以上。
3、華人與華僑的區別:
僑鄉:廣東省和福建省
第二節 南亞
范圍位置與國家:
范圍位置:喜山中西段與印度洋之間的地區,東臨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北回歸線穿過中部)
國家:三個臨海國(印、巴、孟),二個內陸國(尼、不)二個島國(馬、斯)
南亞「次大陸」的含義
地形與河流:
三大地形區:北部:喜山,中部:恆河平原 、印度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兩大河流:恆河:經印度和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經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
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三季:熱季(3-5月)雨季(6-10月)乾季(11-次年2月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北部有高山阻擋冷空氣,南部有印度洋暖濕氣流。
原因:P43
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的影響:西南季風使降水多分布在半島的西側和東北部地區
水稻——印度東北部、西部沿海和孟加拉國(降水多)
小麥——半島西北部(乾旱少雨)
黃麻——恆河直游地區(降水多,地形平坦)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降水少)
宗教與社會: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印度人信仰印度教)
人口和經濟:
人口超過1億的南亞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印度的經濟:電腦軟體業與新興產業。
第三節 西亞
西亞的范圍和主要國家
地理位置:溝通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分布指什麼,能填圖)
自古以來是東西方交通要沖:(1)古代絲綢之路(2)現代海陸空交通要沖
兩個交通要沖和戰略要地:土耳其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
乾旱環境中的農牧業。
氣候:大部分地區為熱帶沙漠。沙漠面積廣大。
畜牧業:安卡拉羊、紫羊羔皮、地毯。
農業:多灌溉農業,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綠洲上,如兩河平原。
以色列的節水農業:2個技術(P49)
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
西亞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區
西亞是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兩聖城:麥加和耶路撒冷
世界的石油寶庫
地位:儲量、產量、輸出量最多(分別佔世界的1/2、1/4、3/5)
分布: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
輸往國家:西歐、美國、和日暮途窮本
石油特點:儲量大、埋藏淺、成本低、出油多、油質好
第四節 歐洲西部
范圍和位置及國家
范圍:歐洲的西半部
地理位置:亞歐大陸向西伸出的大半島。
(1)緯度位置:36°N—71°N,北半球西風帶內;
(2)海陸位置: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3、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洲。
國家:30多個,大多數是發達國家。(大國的空間分布---填圖)
雄厚的經濟實力
資本主義經濟最早發展的大洲,發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
工業部門齊全,工業地帶密集
農業比重小,但生產水平高,農牧業結構合理
交通運輸網發達
特色產業:瑞士——鍾表;瑞典——造船;丹麥——歐洲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漁業;荷蘭——花卉
繁榮的旅遊業
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記住P55的旅遊資源和國家的一一對應。
世界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
袖珍國:梵蒂岡、摩納哥、聖馬利諾、馬爾他、安道爾
第五節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極地地區的范圍和位置
北極地區:(1)范圍:北極圈以內地區。包括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2)位置:66.5°N以北,跨經度360°
2、南極地區:(1)范圍:南極圈以內地區,包括南極大陸、沿海島嶼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3、北極和南極地區在國際航空線中有重要地位。
極地圖
方向:北極地區:逆時針;南極地區:順時針(均從兩極上空看)
組成: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
填圖:極地地區周圍的陸地或海洋
氣候
兩極地區氣候特徵: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南極:酷寒、烈風、乾燥)
成因:緯度高;冰雪覆蓋;太陽高度角小
南極比北極地區冷得多的成因:南極海拔高、更多的冰雪,太陽輻射反射強
自然環境
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浮冰廣布
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冰蓋廣布,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自然資源
淡水資源:佔全球的68%。
礦產資源:220種,煤、鐵
生物資源:800種,地衣、苔蘚、藻類。動物:北極有北極熊、北極狐、南極洲有企鵝、 磷蝦 ,共有海象、海豹。
居民:北極有因紐特人和拉普人,南極無人定居
科考寶地:1、科考價值:(1)未經雕刻的原始環境;(2)淡水礦產生物資源豐富;
(3)可以找到其它洲所找不到的資料
長城站和中山站:位置和方向;北極科考站:斯瓦爾群島
科考時間:南極:11月至次年3月;北極:6—8月。
第二章 走近國家
第一節 日本
東亞島國:能填圖
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部,緯度:24°N—48°N
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附近3900個島嶼
首都——東京;語言——日語;民族——大和民族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和海灣
地形:
以山地丘陵為主,佔3/4
多火山地震:介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溫濕的氣候:
類型: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溫帶季風氣候
特徵:四季分明,降水較多,海洋性特徵明顯
東西融合的文化:受中國和西方科技文藝影響大。
經濟發達:
有利條件:(1)島國多港灣,便於海運。(2)氣候適宜。(3)高素質的勞動力。(4)發達的科技。(5)高效率的管理。(6)漁業和森林資源豐富。
不利條件:(1)礦產資源稀缺,(2)國內市場狹小,(3)過分依賴國際市場
經濟概況:
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位
進出口貿易:發達;對象:美國、中國、歐洲
工業:發達,競爭力強
農業:耕地面積小,勞力不足,但水平高,稻米、畜產和蔬菜中三大部門。
漁業:北海道漁場,附近有寒暖流交匯;近海、遠洋捕撈和海水養殖。
交通業:國際貨運以海運為主,客運以航空為主;國內以沿海航運和高速公路占優。
工業布局:(P69能填工業帶和主要工業城市圖)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原因:資源缺乏,需進口,國內市場狹小,需出口,而日本海運便利,有利降低成本。
主要城市:東京、築波、大阪、橫濱、名古屋、神戶、廣島、京都、奈良
第二節 埃及
地跨兩洲:
亞洲與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
西奈半島:亞洲部分,屬於埃及
民族——阿拉伯民族;宗教——伊斯蘭教;語言——阿拉伯語;首都——開羅
沙漠廣布:沙漠王國——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氣候。
文明古國
歷史遺跡: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
古代文化:象形字、天文歷法
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因為尼羅河定期泛濫為早期農業帶來肥沃的土壤。
工農業:集中在尼羅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區;長絨棉居世界首位。
河流:
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縮短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
尼羅河:貢獻P73
第三節 俄羅斯
面積最大的國家:
跨亞歐兩洲和東西半球,面積最大,傳統上的歐洲國家
河流: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內流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平原面積廣大:
四大地形區及分界線:
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烏拉爾山 葉尼塞河 勒拿河
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平原面積佔70%。
溫涼的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涼爽,東西部差異明顯
豐富的資源
淡水資源:世界第2位,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淡水最多)
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世界最大)
礦產資源:煤、鐵、石油
改革中的經濟:集中在歐洲部分
四大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聖彼得堡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農業:分布在東歐平原的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有穀物馬鈴薯亞麻乳肉製品
城市: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海參崴(太平洋)、摩爾曼斯克(北冰洋不凍港)
西伯利的開發: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
法國
歐洲的經濟大國
面積、人口、首都:巴黎
地形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和丘陵為主
國土輪廓:六邊形,三面臨海三面靠陸。
位置與氣候:43°N—52°N,中緯度,大西洋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氣溫溫和,降水均勻,無旱澇災害。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氣候。
農業:巴黎盆地是農業區,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地中海沿岸利於種植葡萄,加上獨特的工藝,悠久的歷史,葡萄酒暢銷世界。
工業:發達,汽車與製造業為主,核電比重最大的國家。
文化與旅遊
旅遊資源: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和羅浮宮是巴黎的象徵,時裝、香水、藝術表演等。
接待外國遊客最多的國家。
旅遊業成為經濟支柱。
美國
美國的領土
本土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2個海外洲: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國旗:星條旗含義。
位置:(P84)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地形:西部是高原山地(落基山),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低矮的山地(阿巴拉契亞山)
高度發達的經濟
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農業大國:小麥、玉米、大豆產量高
農業地區專門化:含義(P85);六大農業區的分布;
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氣候溫暖濕潤,平原面積廣,耕地多,多港灣便運輸。
農業生產專門化:P85
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
工業大國:
有利條件: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科技力量雄厚。
三大工業地區:東北部工業區:最早發展;南部工業區:石油飛機等;西部工業區: 電子信息等
傳統工業衰落,新興工業崛起。逐漸由東北部向南部發展。
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進口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環境問題與保護措施P86
人口與城市
1、人口:2.8億,由移民及其後裔組成。以白人為主,有色人種有黑人、華人、和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
2、主要城市:華盛頓——首都;紐約——人口最多、最大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洛杉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電影城好萊塢和迪斯尼樂園;
聖弗朗西斯科——矽谷,世界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區。
芝加哥——交通中心;底特律——汽車工業;匹茲堡——鋼鐵工業。
3、黃石國家公園——世界最早的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世界最長的河流峽谷。
巴西
亞馬孫平原與亞馬孫河
地形:主要是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各佔2/3,1/3
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有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亞馬孫河: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長度第二的河流。
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發展迅速的經濟
工業:體系完整,水平較高
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咖啡、蔗糖、香蕉、劍麻的產量居世界首位。
資源:鐵礦和水能(伊泰普水電站)
人口與城市
人口:集中東南部沿海,白色人種和混血人種為主,城市人口比重大。
城市:巴西利亞——首都,聖保羅——最大城市,里約熱內盧——最大海港。
澳大利亞
大洋洲:組成:P95
擁有一個大陸
大洋洲最大的國家(世界第6位)
位置與組成:P95和P96
城市:堪培拉——首都;悉尼——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墨爾本——第二大城市
低平的地形:世界上地勢起伏最和緩的大陸。
西部:寬廣平坦低矮的高原(艾爾斯巨石)
中部:平原區:大自流盆地
東部:山地:大分水嶺和墨累河
大自流盆地:圖3-51的示意圖
人中分布:東南沿海(氣候適宜,港口優良,交通便利,經濟發達)
氣候:圖3-53:呈環狀
古老的動物:
原因:長期孤立於南半球的汪洋中,自然條件單一,動物演化緩慢。
動物:袋鼠、鴨嘴獸、針鼴、鴯鶓。
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產業基礎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世界綿羊最多的國家,重要的羊毛和小麥輸出國。
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鐵、煤、鋁土

H. 地球科學前沿研究

利用先進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重點對青藏高原進行了深部地球物理調查,進一步加深了對岩石圈深部結構、組成與演化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大陸碰撞的地球動力學模型,深化了大陸動力學研究。在地球生命的早期演化研究等方面,獲得了一些重要新發現和新突破。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研究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自2001年6月25日正式開鑽,於2002年4月9日13時30分,先導孔以2028.17米深度勝利終孔。該井從地表至井深101米為全面鑽進,通過岩屑錄井來獲取岩層資料。從井深101米處開始連續取心鑽進,至2028.17米,取心進尺1927.17米,平均日進尺7.2米,平均機械鑽速0.93米/小時,平均回次取心長度2.94米,平均採取率88.66%。200米處井斜角為4.1°。利用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提供的2000米連續的極為珍貴的岩心、流體及其氣體樣品、1300米的岩屑樣品和2000米的原位測井資料,建立了岩性剖面、構造剖面、岩石物性剖面、岩石伽馬異常剖面、礦化剖面、流體地球化學剖面以及十多種類型的測井剖面,完成了孔區三維地震探測,沿鑽孔的垂直VSP地震剖面已經建立,揭示了孔區精細的地殼結構。

岩心深度及方位歸位

2000米的鑽孔岩心中,具有特殊地學意義的超高壓金紅石榴輝岩(綠色)的累計厚度為1000米以上,地幔橄欖岩(紫色)的厚度為80餘米,部分熔融形成的片麻岩(深紅色)厚度達400米,在原定的金紅石榴輝岩礦體下又發現了400米厚的達到工業品位的金紅石礦體。結合測井資料,解決了岩心的定向和歸位問題,建立了1200米可信度高的構造柱狀剖面圖。通過對先導孔100~1200米岩心物理性質的系統測定,已經查明先導孔500米岩心的7項物理參數(密度、電阻率、地震波速度、熱導率、平均磁化率、孔隙度、滲透率)以及部分物性參數的各向異性信息。

長江中下游地區地球動力學演化與成礦模式圖

a.揚子與華北克拉通對接後,在秦嶺造山帶南側發育坳陷帶b.構造應力場大轉換地幔隆起、岩漿底侵形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Manto型銅金鐵礦成礦系統;c.岩石圈大減、薄軟流層物質上侵大規模岩漿-火山活動和120百萬年的玢岩鐵礦成礦系統

專欄6

北京首都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

本項目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黃懷曾研究員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研究員擔任。2002年本項目取得的主要進展如下:

(1)在大氣污染方面,採用單點激光雷達,太陽光度計,系留汽艇,TOVS、TOMS和MODIS多類衛星遙感綜合探測手段,對空氣污染物連續監測,獲取了北京冬季城市邊界層大氣動力結構綜合觀測數據,初步建立了北京城郊南北剖面城市邊界層大氣動力三維結構。

密雲水庫底積物沉積狀況圖

(2)在水污染方面,密雲水庫流域土壤侵蝕、小型礦山開采、農業活動等點源和面源污染所攜帶的化學物質對水庫水質已造成影響,水體中污染物含量逐年增加,但尚未超過污染容量,水質目前還算潔凈,但水庫底泥內已蓄積了一定量相對穩定的污染物。對官廳水庫研究表明,多年來點源排放活性磷,排污渠道積淀與析出活性磷,不斷流入水庫。水庫內常年積累的活性磷,通過生物、物理、化學作用,形成一個循環體系,水體中無機的和有機的不同形態磷彼此間的轉化,可不斷供給藻類繁衍所需的活性磷,這是導致水華的主要原因;水庫蓄水量減少,磷濃度增加,有利於藻類繁殖,這是引發水華的另一因素;底積物中磷的貯存與釋放以及流通量是誘發富營養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3)在地下水污染研究方面,以城市近郊地下水為例,排污河渠對地下水污染的影響不大,垃圾填埋場淋濾液對地下水污染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污水草地中氮的動態分布特徵表明,滲灌比滴灌更易造成硝態氮污染。

(4)在土壤污染方面,詳細確定了北京城近郊區較大范圍內重金屬、持久性含氯有機污染物等的種類,圈定了空間分布范圍,發現了嚴重污染點。通過土壤鑽孔精細剖面,確定了重金屬污染物的主要累積層位。研究表明,盡管已禁止使用有機氮農葯DDT,但仍存在區域性的污染。

(5)為防治加油站的污染,馴化出具有較強降解多環芳烴能力的優勢菌種,對芳烴、非烴、飽和烴和瀝青質降解率分別達30%~80%。針對重金屬鎘污染,培育、馴化了富鎘微生物酵母菌和絲狀真菌各一株,絲狀真菌干菌體鎘含量達28%,明顯高於國外細菌富集能力20%。

I. 天文地質學新進展及其啟示

劉本培

經典的地球科學把地球視為一個孤立的封閉系統,用一種地象去解釋另一種地象。例如,用板塊運動解釋地震,用核幔耦合解釋熱地幔柱,用大氣環流解釋氣象異常等等。於是,天文因素對地球的作用長期被忽略。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除地內因素外,還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天體運動、星體撞擊等天文因素與地震、火山、氣候災害、礦產的形成以及生物興衰有相關關系。這些是數學上的相關,還是物理上的因果?還發現,許多地象有明顯的節律性,長的可達幾億年(巨旋迴)、幾百萬年至幾千萬年(中旋迴);較短的幾萬年至幾十萬年(小旋迴);最短的可以時、日計(微韻律)。如何解釋它們的成因?

1 彗木撞擊事件引起的思考

1994年7月16~22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目睹蘇梅克一利維9號彗星(SL-9)「列車」如期與木星發生連珠炮式猛烈轟擊。這種事件與天文學研究中觀測到的星系級碰撞來說,簡直微不足道。但由於與人類命運有關,引起全世界科學家密切關注和認真思考。

破壞力估算。累計5天半(約130小時)時間,23次的撞擊大體集中在木星南半球「大紅斑」附近。總計破壞力為40萬億噸TNT當量(=20億顆廣島原子彈連續爆炸)。推算SL-9原先可能是一個直徑10km左右小天體,質量約5000億噸。

發生頻率估算。近地小天體約有1000~5000顆。有人推算:10m級直徑小天體幾年與地球相撞一次,只造成地球上局部損害。100m級/幾千年一次,破壞范圍可達洲級。1000m級/30萬年一次,產生類似「核冬天」後果,造成全球性災害。10km級/大約100Ma一次,造成類似65Ma前地球上半數物種滅絕的全球性大災變。

風險預測。有人推測200年內不會有直徑大於2km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但對於人類更加重要的威脅是較小的天體,它們中的大多數我們還全然未發現。針對這種潛在危機,全球科學家已經聯手加強了對「天外來客」的監測。

2 地球上的撞擊坑記錄及地質效應

有關地表撞擊坑的假說已有百餘年歷史,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坑(直徑1.2km,形成於5萬年前)是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被證實的隕石(直徑40m,速度25km/s)撞擊坑。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進展包括北歐(芬蘭、瑞典、東歐、巴倫支海)、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巴西、非洲等地一批撞擊坑的發現。

撞擊坑鑒定標志。特殊的圓形地貌(內部結構有簡單、復雜兩類),瞬時巨大動能轉化為沖擊變質效應(shock metamorphic effect),如露頭規模的震裂錐(shatter cone)和顯微鏡下的石英等礦物沖擊微頁理(面狀構造)、沖擊玻璃、柯石英、熔融、氣化特徵,礦物陰極發光呈異常的紅色特徵,地球物理上的重力、磁力低異常和地震速度降低,都是有力佐證。上述單項標志有多解性,需要多項標志有機配套。

空間分布。據Grieve等(1992)統計,當時地球上已發現的撞擊坑約130個,而且發現新坑的速率為3~5個/年。目前已知的隕擊坑絕大多數分布於大陸上的構造穩定地區(古地台或克拉通),構造活動地區和海洋中發現撞擊坑很少,很可能和後期構造破壞、改造以及海底地質、地貌研究精度不足有關。已知最大的隕擊坑為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Chicxulub坑,直徑寬達180km,撞擊物濺落展布寬1000km,相當於直徑大於10km星體的撞擊效應。該坑已經過地質、地球物理和鑽探工程綜合研究,並獲得(65.01±0.08)Ma沖擊變質年齡值。

地外隕擊與生物滅絕。自從C.W.Alvarez等(1980)發現義大利Gubbio白堊-古近系界線粘土存在銥異常以來,國際學術界對於地史中生物大滅絕是否與地外隕擊有關的長期爭論進入了嚴格的科學驗證階段。正、反雙方的論證和質疑,有力地推動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結合和發展。隨著20世紀末期Chicxulub坑獲得的無可爭議的地外撞擊證據,國際學術界已經公認白堊紀末大滅絕可能與之存在關聯。近年的研究揭示出該時期的天體撞擊地球不是一次,而是多次發生(Keller等,2003)。但對於恐龍滅絕的直接控制因素,仍然存在不同見解(科教電影《宇宙與人》等);對以往廣為流傳的「撞擊塵埃導致白堊紀末大滅絕」假說,也提出質疑(Pope,2002)。另一方面,盡管在晚始新世早期已經發現2個直徑達到100km的隕擊坑,但當時並沒有觸發生物大滅絕(滅絕發生在始新世和漸新世界線附近),說明地外撞擊與大滅絕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系。至於顯生宙時期其他4次大滅絕事件,由於迄今未獲得與白堊紀末地外撞擊事件可比擬的確切證據,在國際學術界中尚無共識。其中,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情況最為慘重,有關控制因素的爭論多年來有增無減。近年國內出現承認地內外因素可能都存在的見解(金玉玕等,2000),但對可能的地外撞擊所起的作用仍有質疑(殷鴻福等,2006)。從地球系統科學的視野來看,地史上的生物大滅絕涉及地球內部不同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大型岩漿火山活動、全球氣候系統變化、全球海洋系統變化(海平面升降、大洋翻轉和甲烷釋放、快速海進帶來缺氧事件)等,也涉及地球外部因素的參與介入——天體(小行星、彗星)撞擊事件、地球在銀河系內的位置和運動狀態(徐欽琦,2006)。由於各類事件的作用方式互不相同,災變過程延續時間長短不一、惡化環境影響效果錯綜復雜、自然給查找和確定「真凶」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也有可能單一「元兇」並不存在(戎嘉余等,2004)。今後的研究方向既涉及全球不同古地理類型剖面精細資料的積累,也涉及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的探討。

地球早期史。根據月史年表可以肯定地-月系統在3900Ma左右前存在小星體(星子)大量吸積和猛烈撞擊作用階段(雨海事件)。月球表面保存的大型古老隕擊坑痕跡有利於支持大個體的星子撞擊確實存在,這方面的證據對於探討地球地幔不均一性至關重要。如果星子的個體較小(比現在地幔地球化學研究所劃分出的地幔源區范圍小得多),那麼星子之間在化學上的差顯不可能對現在地幔不均一性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組成地球的星子大到可以與地幔源區相比擬,則星子之間化學上的差異必然在現代地幔成分上表現出來並導致固體地球內部物質成分的初始不均一性(歐陽自遠等,1994)。Hart(1994)提出的南半球Dupal高Pb、Sr同位素異常域,已被解釋為是一個源於地球深部並長期存在的地幔域(Weiss,1991)就是一例。我國華南南部和北秦嶺近年已發現Dupal異常蹤跡,對於研究化學地球動力學有重要啟示意義。

撞擊坑與礦床。世界著名的特大型銅、鎳礦床所在地加拿大肖德貝里(Sudbury),是已知年齡最老(1850Ma)的隕擊坑,與成礦有關的基性岩漿活動可能是隕擊作用的誘發產物。該坑現在呈壓扁的橢圓形,顯然與後期構造改造有關。與成礦作用有關的隕擊坑還有美國達科他州威斯頓含油盆地、烏克蘭博爾提什油頁岩盆地等,隕擊作用被認為可能是某些地區成油物質成熟的催化劑。根據國外不同地區、時代金剛石礦床的近年測年資料,發現金剛石的年齡普遍老於圍岩,而且具有相近的年齡值(大於2000Ma或更老)。有人推測至少部分金剛石的形成與地球早期大規模隕擊作用(雨海事件)有關,現在的分布僅是再搬運到地殼表層的結果。

3 地質旋迴的節律特徵及其天文因素啟示

大、中型地質旋迴與銀河效應。大量天文地質學研究成果啟示:地史上25億年左右(麥哲倫星雲對銀心的運動周期)、2億年±0.5億年(銀河年cosmic year)、1億年左右(太陽從近銀心點到遠銀心點穿越銀河旋臂)、(30±4)Ma(太陽穿越銀道面)等大、中型地球節律現象,很可能都與銀河效應有關(徐道一等,1983;王鴻禎,1997;馬宗晉等,2003)。上述大中型地球節律在地球圈層結構和物質成分分異、地球動力學機制演變、生命起源和演化以及礦產形成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反映。

米蘭柯維奇理論。地球在自轉和公轉過程中由於受到太陽和大行星引力的攝動使得地球軌道參數發生相對規則的周期性變化,稱為偏心率(eccentricity)、黃赤交角或斜率(obliquty)和歲差(precession),分別對應的時限為40萬~10萬年、4萬年和2萬年。前南斯拉夫科學家米蘭柯維奇(1920)系統研究了上述三種地球軌道參數的變化規律,定量給出了它們與太陽輻射量變化的關系,提出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氣候波動成因的天文學假說。由於地球歷史提供了確實證據,已公認為米蘭柯維奇理論(Milankovitch theory)。旋迴地層學(cyclostratigraphy)將該理論運用於高解析度地層研究,已經在中國海、陸相地層劃分對比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徐道一等,2000;龔一鳴等,2004)。Laskar(1999)強調了40萬年偏心率長周期是天文上最為穩定的軌道參數,除了表現為第四紀季風、大洋碳儲庫甚至海平面升降周期外,北美東部陸相晚三疊世湖泊沉積和華北石炭-二疊紀地層中也都得到了證實。最新的《2004地質年表》(Gradstein等,2005)已經對新生代採用偏心率長周期編號(E1-E162)。旋迴地層學不僅對於地質年代的精確度量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深化研究地球不同圈層相互作用關系方面也能提供極有價值的啟迪。

太陽活動周期。11年尺度太陽黑子周期、22年尺度太陽磁周期和數百年尺度「蒙德爾極小期(Maunder minimum)」等太陽活動周期,對於地球上的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發展有明顯影響。17世紀的蒙德爾極小期在時間上正好與我國的明清災害群發期對應。

地球旋轉速度。即便是微弱變化也已證明有重要的地學意義。上海天文台的多年觀察發現,日長變長(地球旋轉變慢)的時候也就是太平洋赤道上海面溫度升高的時刻,據此可以提前半年以上預測厄爾尼諾事件(葉叔華,1999)。

4 近地宇宙開發

月球表面月壤中富含3He資源,估計1km3月壤可提取10~100 t3He,總資源量高達50×104~500×104t。1t3He可獲聚變能大約相當10×1010kWh,中國1993年的總發電量約為82×1010kWh,相當於8 t3He即可滿足。由於月球上月壤豐富,預計可供人類使用近1萬年,為「後油氣時代」的能源供給展示了光明前景。月海玄武岩中的鈦鐵礦和月球高地克里普岩中豐富的稀土元素、釷、鈾等資源,也有很好利用價值(歐陽自遠等,2002)。另外,月球的低重力、微地震、無大氣、近距離等優越條件給人類提供了開展多學科實驗、特殊物質生產、空間探索轉運等極好的操作平台。因此,國際上的眾多大國都已把目光投向新世紀的「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規劃,而太空六強(美、俄、中、日、歐、印)是最為接近這一目標的國家,目前正在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和合作。我國已制定21世紀早期(2020年前)的「繞、落、返」三步驟登月計劃,而且已經提出「中國人不會止步於月球」的宏偉設想(劉新宇,2006)。可以預期,21世紀內中國的科學家和技師將在人類探索月球、火星等近地宇宙的研究開發領域中發揮自己應有的重要作用。

5 展望

在許多重大綜合性理論課題和實用課題(如地球與天體演化、全球構造演化、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生物集群絕滅、新一代高精度地質年代表建立、全球成礦預測、環境科學和自然災害預測等)的推動下,地球科學不同分支學科不約而同地注意到探討行星地球的不同圈層(岩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之間以及地外宇宙圈(太陽系、銀河系等)之間的演化節律和耦合關系。正在成為當代地球科學的研究前沿和關注熱點,也正在孕育著地球動力學基礎理論在21世紀中即將降臨的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卞德培.1995.萬古奇觀——彗木大碰撞及其留給人類的思考.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Grieve,R.A.F.et al..1992.The terrestrial impact cratering record.Tectonophysics,216(1~2):1~30

戎嘉余,方宗傑主編.2004.生物大滅絕與復甦——來自華南古生代和三疊紀的證據(下卷),關於大滅絕的控制因素問題,980~984.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金玉玕,王玥.2000.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絕滅.見:中國科學院綜合計劃局編.創新者的報告(第5集).225~235.北京:科學出版社

Hongfu YIN(殷鴻福)et al..2006.The protracted Permo-Triassic crisis and the multi-act mass extinction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In:Qun YANG(楊群),Yongdong WANG(王永棟)and E.A.Weldon eds.,Ancient Life and Modern Approaches,63~64.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Qingqi XU(徐欽琦).2006.A new evolutionary theor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Ibid.,63.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歐陽自遠等.1994.堆積的地球及其初始不均一性.地球科學進展,9(3):1~5

歐陽自遠等.2002.月球某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地球科學,27(5):498~503

徐道一,楊正宗,張勤文,孫亦因.1983.天文地質學概論.北京:地質出版社

王鴻禎.1997.地球的節律與大陸動力學的思考.地學前緣,4(3):1~12

馬宗晉,杜品仁.2003.天文因素對地球運動變化的影響.見:馬宗晉,杜品仁,洪漢凈編著.地球構造與動力學.506~556.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葉叔華.1999.人類對地球的新認識.科學,51(1):25~29

徐道一,嚴正,齊雪峰等.2000.高解析度陸相旋迴地層研究——以新疆郝家溝八道灣組為例.見:《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論文集》編委會編.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論文集.191~196.北京:地質出版社

龔一鳴,徐冉,湯中道等.廣西上泥盆統軌道旋迴地層與牙形石帶的數字定年.中國科學(D輯),34(7):635~643

Gradstein F.,Ogg J.,Smith A..2005.A geological time scale 2004.Cambridge Univ.Press,London

劉新宇.2006.中國人不會止步於月球——專訪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環球,2006(10):24~26

J. 地理學上的流床是什麼意思

陰府,是指日課年月日時四柱天干化氣克坐山納甲化氣之煞,它有分正陰府和傍陰府。
正陰府:是指日課年月日時四柱天干化氣克坐山納甲化氣的坐山卦。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