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1980年出版的初中中國地理課本

1980年出版的初中中國地理課本

發布時間: 2021-02-19 13:21:13

1. 中國地理學會的出版書籍

(1) 《中國自然地理》(總論),(科學出版社,1985年)(在編委會領導下,由我會具體組織實施)
(2) 《中國自然地理》(地貌),(科學出版社,1980年)
(3) 《中國自然地理》(氣候),(科學出版社,1984年)
(4) 《中國自然地理》(地表水),(科學出版社,1981年)
(5) 《中國自然地理》(地下水),(科學出版社,1981年)
(6) 《中國自然地理》(土壤地理),(科學出版社,1981年)
(7) 《中國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下冊),(科學出版社,1983年,1988年)
(8) 《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科學出版社,1979年)
(9) 《中國自然地理》(古地理,上下冊),(科學出版社,1984年,1986年)
(10)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年)
(11) 《中國自然地理》(海洋地理),(科學出版社,1979年)
(12) 《中國自然地理》(自然條件與農業地理),(科學出版社,)
(13)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經濟地理(科學出版社,1998年)
(14)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政區地理(科學出版社,1999年)
(15)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農業地理(科學出版社,2000年)
(16)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交通地理(科學出版社,2000年)
(17) 《地理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8年)
(18) 《GEOGRAPHY IN CHINA》(Science Press, 1984)
(19) 《RECENT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 CHINA》(Science Press, 1990)
(20) 《論地理科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21) 《邁向21世紀的中國·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1999年)
(22) 《邁向21世紀的中國·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1999年)
(23) 《邁向21世紀的中國·城鄉與區域發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1999年)
(24) 《世紀之交的中國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5) 《中國地理學90年發展回憶錄》(學苑出版社,1999年)
(26) 《生態系統建設與區域持續發展研究》(測繪出版社,1997)
(27) 《1960年地理學術會議文集(地貌)》(科學出版社,1962年)
(28) 《中國地理學會一九六三年年會論文選集(地貌學)》(科學出版社,1965年)
(29) 《中國地理學會一九六五年地貌學術討論會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30) 《中國地理學會1977年地貌學術研討會文集》(科學出版社,1981年)
(31) 《中國地理學會第一次構造地貌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1984年)
(32) 《喀斯特地貌與洞穴》(科學出版社,1985年)
(33) 《喀斯特地貌與洞穴研究》(科學出版社,1990年)
(34) 《地貌及第四紀研究進展》(測繪出版社,1991年)
(35) 《地貌過程與環境》(地震出版社,1993年)
(36) 《喀斯特景觀與洞穴旅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年)
(37) 《地貌實驗與模擬》(地震出版社,1993年)
(38) 《地貌、環境、發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
(39) 《資源、環境、區域開發研究》(科學出版社,1988年)
(40) 《機遇與挑戰——90年代的地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41) 《自然地理學與國土整治》(科學出版社,1988年)
(42) 《自然地理學與中國區域開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43) 《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研究》(科學出版社,1990)
(44) 《生物和土壤資源利用與保護》(科學出版社,1993)
(45) 《資源產業化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年)
(46) 《地理學創新與全球變化區域響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7) 《1978年中國地理學會陸地水文學學術會議文集》(科學出版社,1981年)
(48) 《中國地理學會第三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86年)
(49) 《中國地理學會第四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測繪出版社,1989年)
(50) 《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2年)
(51) 《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六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7年)
(52) 《中國雨水利用研究文集》(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8年)
(53) 《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1980年)
(54) 《工業布局與城市規劃》(科學出版社,1981年)
(55) 《農業布局與農業區劃》(科學出版社,1982年)
(56) 《地理學與農業》(科學出版社,1983年)
(57) 《城市氣候與城市規劃》(科學出版社,1985年)
(58) 《國土規劃與經濟區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
(59) 《數量地理學在生產布局中的作用》(科學出版社,1988年)
(60) 《環境中重金屬研究文集》(科學出版社,1988年)
(61) 《環境中污染物及其生物效應研究》(科學出版社,1992年)
(62) 《第二屆全國凍土學術會議論文選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
(63) 《地圖學的開拓與進展——理論探討與實踐經驗》(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
(64) 《遙感新進展與發展戰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2.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分為哪五大部類、二十二大類

《中國復圖書館分類法》5大部分制,22個基本大類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稱《中圖法》。

五大部類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

22個基本大類,具體如下:

A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B哲學、宗教

C社會科學總論

D政治、法律

E軍事

F經濟

G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H語言、文字

I文學

J藝術

K歷史、地理

N自然科學總論

O數理科學和化學

P天文學、地球科學

Q生物科學

R醫葯、衛生

S農業科學

T工業技術

U交通運輸

V航空、航天

X環境科學、勞動保護科學(安全科學)

Z 綜合性圖書

(2)1980年出版的初中中國地理課本擴展閱讀

圖書分類法又叫圖書分類詞表,是按照圖書的內容、形式、體裁和讀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學思想指導下,運用知識分類的原理,採用邏輯方法,將所有學科的圖書按其學科內容分成幾大類,每一大類下分許多小類,每一小類下再分子小類。最後,每一種書都可以分到某一個類目下,每一個類目都有一個類號 。 分類詞表是層次結構的類號和類目的集合。

3. 中國哪個出版社最好

中華書局,三聯書店,都還可以啊,比較老的是,商務印書館,都是那種學術性比較強的

4. 80年代地理之窗

地理學與天文學的一些早期分支如歷法學、行星測量學、天文測量學等關系比較密切,版而射電天文權學等等新興天文學分支又與大地測量學等地理學分支關系密切,所以兩個大的學科主幹可以說是關系密切的。但絕不能說地理學包括天文學,它與宇宙學關系則相當遙遠,幾乎可以說是不相往來的。 地理學在中國教育系統的文理分科中一般分入文科,天文學作為一種介紹性了解在地理學講義中一筆帶過。但如果具體到科研領域,地理學中,理科分支居多;天文學(實際上現在已經很難這么稱呼這個多學科的並行體系,比如行星地理學這種分支,已經很難分清屬於天文還是地理)包括宇宙學都是純粹的理科內容。它們越來越近似歸納於物理學了。

5. 旅遊地理在中國的發展以1980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什麼 旅遊地理組什麼和什麼

中國是一個大國,它的旅遊業也是相當重要的,中國現在注重於旅遊業的發展,所以說旅遊在中國以後也為中國提供一定的經濟

6.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包含哪些書目

清代著名考據大家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



括地誌
李泰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本
《括地誌輯校》,中華書局1980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


元和郡縣圖志
李吉甫

中華書局198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上下冊)


郡國志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


十道四蕃志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


敦煌抄殘卷,羅振玉收入《鳴沙石室佚書》


貞元十道錄


敦煌抄殘卷,羅振玉收入《鳴沙石室佚書》,僅存16行


九域志
王存

《宋本元豐九域志》,中華書局2004年影印本
《元豐九域志》,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元豐九域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新定九域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太平寰宇記
樂史

中華書局2008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補全本(全9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9-470冊(有闕文)
《太平寰宇記補闕》六卷,《續修四庫全書》第585冊


輿地廣記
歐陽忞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本(上下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輿地紀勝
王象之

道光29年文選樓本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道光文選樓本(上中下冊)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影印道光文選樓本(全8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續修四庫全書》第583冊


方輿勝覽
祝穆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上中下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元一統志
孛蘭肸

金毓黻輯《遼海叢書》本,1936年
《遼海叢書》本,遼沈書社1985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國立中央圖書館1947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台灣正中書局1985年
上海書店版《叢書集成續編》第47冊
新文豐版《叢書集成續編》第226冊
趙萬里增輯本,中華書局1966年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大元混一方輿勝覽
劉應李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寰宇通衢
官修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冊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寰宇通志
陳循

《玄覽堂叢書續集》,國立中央圖書館1947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台灣正中書局1985年


大明一統志
李賢

《天下一統志》,萬曆間萬壽堂刻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473冊
台灣文海1965年影印本
三秦1990年影印天順五年司禮監本


大明一統名勝志
曹學佺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7-170冊


皇明一統紀要
顧充

早稻田大學藏萬曆元年原版


皇輿考
張天復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17冊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廣輿記
陸應陽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3冊


方輿勝略
程百二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21冊


廣志繹
王士性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1冊


郡縣釋名
郭子章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167冊


目營小輯
陸化熙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7冊


寰宇分合志
徐樞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冊


康熙大清一統志
蔣廷錫等

有電子版


乾隆大清一統志
和珅等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4-483冊


嘉慶大清一統志
穆彰阿等

《四部叢刊續編》
《續修四庫全書》第598-612冊
上海書店1984年影印本
上海古籍2008年影印本


肇域志
顧炎武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冊
上海古籍2004年


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

《四部叢刊三編》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595冊
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


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

《續修四庫全書》第595-597冊
中華書局2005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本(全12冊)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
洪亮吉

光緒5年授經堂本
《續修四庫全書》第613-624冊


方輿考證
許鴻磐

民國華鑒閣本
中國書店1985年影印線裝本


新斠注地理志集釋
錢坫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學


歷代地理沿革圖
馬徵麟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學

7. 初中地理總內容有

初中地理知識板塊(七上~八下,九年級沒有地理生物課):地球與地球儀、地圖、海洋與陸地、天氣與氣候、居民、認識大洲、認識地區、認國家、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地理差異。七年級地理主要學全球的基礎地理知識,例如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狀、位置,地球六大板塊、經緯線等,七下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大約有5、6個國家的地理知識要記,我提到的國家是必須記的。八年級主要學我們的地理知識,例如地形、山脈、平原、河流、臨國、氣候,這些都需要記住。

8. 1980中國教育改革會議

從1949年建國就開始了。 在建國以來的50多年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經歷了8次重大改革,歷次改革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全面考察這8次課程改革,將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和今後的改革有所助益。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課程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收回了教育主權,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各類教育問題進行了徹底的改造。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前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這一方針具體規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驟和方向,對這一時期的課程母鍥鸕攪酥苯擁鬧傅甲饔茫?喲絲?劑宋夜?諞淮慰緯談母鎩?br> 這次改革是教育部門自上而下進行的,實行對舊課程的改造,初步確立了我國中小學新課程體系,形成了全國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大綱與統一教科書的「大一統」課程模式。具體過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教學計劃;同年9月,在全國出版會議上提出中小學教材必須全國統一供應的方針,並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擔編寫國家統一教材的任務,於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學全國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通過了《普通中學(各科)課程標准(草案)》和中學規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學的教學計劃必須全國統一,課程科目和每科教學內容必須定出統一的標准。同年10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重新規定了中小學的學制,規定小學實行五年一貫製取消初高兩級分段制,中學修業年限為六年.分初高兩級,各三年。根據學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小學和中學暫行規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頒發的第一個全面規范中小學課程的政府文件。這一時期的課改呈現的特點是:強調中央集權,全國統一,致使課程結構單一,只設必修課,不設選修課;注意根據中小學培養目標來考慮學科設置;課程內容方面,注意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模仿前蘇聯的痕跡明顯,某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國實際。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課程改革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一五」計劃,教育勢必緊跟經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變動。1913年1月召開的大區文教委員會主任會議和6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兩次會議確立了今後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整頓、鞏固和發展中小學。 1953年12月,政務院頒布《關於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後幾年內小學教育應在整頓鞏固的基礎上,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小學工作和學習應由教育部門統一領導布置。1954年4月,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明確指出:「為提高教育質量,中央教育部應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中學教育的目的,……有計劃地修訂中學教學計劃,修訂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並為教師編輯一套教學指導用書,這是目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一項最基本的工作。」這兩個文件為課程改革提供了指導和依據。根據教學計劃,教育部於1956年頒發了建國以來全國第一套比較齊全的教學大綱: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修訂草案)。 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於1956年基本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且「一五」計劃提前完成,這一輪課程改革也於1957年初結束。這一時期的課改存在的問題是:初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中小學課程體系.但模仿前蘇聯的痕跡仍很深;課程變動過於頻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學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學計劃執行;部分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和配合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三)1957—1963年的第三次課程改革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國泰民安。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教育方針,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新浪潮,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7—1958年的調整。在新方針指導下,教育部於1957年6月調整了1957—1958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於1958年3月頒發了1958— 1939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對中學課程作了調整和變動,加強知識教學與勞動教學相結合及完成中學肩負的「雙基」任務。 第二階段:課程改革大躍進。上一階段的調整,隨著1958年9月《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的發布而毀於一旦。指示指出:必須積極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這種形勢下,教育大革命很快進入高潮。從1958年到1960年,中小學校貫徹黨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實行勤工儉學,興起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群眾運動,其中課程改革的主題是:縮短學制、精簡課程。具體表現在:1960年,人教社按照中小學適當縮短學制年限的要求,趕編了第三套全國通用教材,把原來12年學完的內容壓縮到10年完成,供試驗10年制的學校選用;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各地開始自編教材;勞動時間大量增加,正常教學秩序受到沖擊;設置甲乙類中學,甲類教學計劃要求較高,設置最高限度的科目,乙類教學計劃要求低,設置最低限度的科目。 第三階段: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面對 1958年「教育大革命」給教育事業帶來的危害,從1961年開始,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為指導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改革。頒發了《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對中小學課程的一些重大問題作了原則上的規定;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做了必要的調整;編寫了第四套全國通用教材,供 12年制學校選用,但因種種原因,修改後的教材沒有在學校正式使用過。 這一時期的課改出現了新的動向:重視學科與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設置選修課;實行了國定製與審定製相結合的教科書制度;重視地方教材、鄉土教材的編寫。 (四)1964—1976年的第四次課程改革 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雖然基本扭轉了課程編寫和實施中的混亂局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某些地區反映教材內容深、分量重、教材難等。1964年初,毛澤東發表了關於中小學教育的「春節講話」,提出學制、課程、教學方法都要改,3月又針對當時學生學習壓力過重批示「課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64年7月教育部發出了《關於調整和精簡中小學課程的通知》,接著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使1961年調整以來取得的一些成果付之東流。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進入混亂狀態,全國沒有了統一的教育方針,沒有了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有的只是各地自編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會、革命構成了全部的課程。 (五)1978—1980年的第五次課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幫,1977年教育戰線開始撥亂反正.召開了科學教育工作會議,對課程改革進行了充分的醞釀,以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為起點,開始了課程領域內的撥亂反正。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中小學學制十年,小學五年,中學五年。1978年頒布新修訂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 (試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原則性說明。第二,為配合教學計劃草案。教育部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第三,重建人教社,組織「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集中編寫第五套全國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於1978年秋開始在全國使用。新教材吸取了國際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改革,特別是這套教材清除了十年動亂時期出版的教材中的許多謬誤內容,改正了在政治與業務、理論與實踐等問題上的一些不適當的處理方法,注意到基礎知識的選擇,智力的啟迪和能力的培養,其主要缺點是「深、難、重」。 (六)1981—1985年的第六次課程改革 經過兩年的課程領域內的撥亂反正,課程發展已趨於正常化,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國的競爭與國內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同時在1978—1980年間的具體實踐中,發現1978年頒布的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已跟不上新形勢的要求,勢必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根據鄧小平「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指示精神,頒發了《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並修訂頒發了五年制小學和中學教學計劃。根據新教學計劃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組織編寫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教育部頒發了六年制城市小學和農村小學教學計劃,在數學、外語、自然常識、勞動課程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時對教學大綱也進行重新修訂,於1986年頒發了小學、初中各科教學大綱。 (七)1986—1996年的第七次課程改革 經過第六次課程改革,基礎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個別問題上,如普及義務教育、教育體制僵化等仍需進一步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1986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拉開了第七次課程改革的序幕。 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為配合義務教育法的實施,1988年國家教委頒發了《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試行教學計劃》,之後進行了修改,1992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首次將「教學計劃」更名「課程計劃」,這個課程計劃將課程表分為「六三制」和「五四制」兩種,在課程表中將全部課程37-為兩大類:學科類和活動類,課程表中還留有空間讓地方安排課程。與此同時,國家教委組織編訂各學科教學大綱(初審稿),允許一些地區和單位按大綱初審稿編寫教材,在教材試驗的基礎上,對大綱做修改,形成了24個學科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試用),於1992年頒布。 由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後,初中課程已從原有的中學課程體系中分離出去,而且原教學計劃中高中的課程結構也不夠合理,一些學科的要求偏高,國家教委於1990年頒發了《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作為新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頒發前的過渡性教學計劃。其後,在實踐的基礎上,國家教委於1996年頒發了同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相銜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稿)》。期間,由人教社負責全新編寫和修訂的第七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也於1988年秋開始使用。 這一時期的課改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在課程行政管理體制上開始打破「集權制」的絕對支配地位,確立了「一綱多本」的課程改革方略;在課程目標、內容、組織、結構等方面大膽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敢於突破以往課程改革中的諸多禁區,如「個性發展」,「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內容在各地的課程計劃、課程標准中都有重要地位。 (八)1996至今第八次課程改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提出並開始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有別於應試教育的課程。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了更好地解決前七次課程改革遺留的課程問題,為了順應世界課改的潮流,中國政府又開始了一場廣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課程系統改革。 2001年2月,國務院批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啟動。遵循「先實踐,後推廣」的原則,新課程於2001年 9月在全國38個國家級實驗區進行了實驗,2002年秋季實驗進一步擴大到330個市、縣。2004年秋季,在對實驗區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到2005年,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這次改革不是對課程內容的簡單調整,不是新舊教材的替換,而是一次以課程為核心的波及整個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的系統改革,是一場課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觀念與價值的轉變,涉及課程的理念、目標、方法、管理、評價等方面。這場改革仍在繼續,成敗與否有待實踐的檢驗

9. 小時候看過的一套類似十萬個為什麼的書,類似連環畫一樣的畫冊,大16開本,一套四本,彩頁的。

《十萬個為什麼》是中國第一本普及版的網路全書,分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5卷,初版即發行五百多萬冊。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於1961年1月出版。它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以「套」出版的作品。其內容非常廣泛,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介紹各類科學知識,文字不長,深入淺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讀者的認知方式和閱讀特點。它在傳播知識、普及科學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影響幾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學的道路。近年來,冠以「十萬個為什麼」的圖書層出不窮,把很多眾所關注的學科前沿問題也納入進來,大大豐富了這一品牌的內涵。
中國版本
這一圖書品牌是由少年兒童出版社(上海)於1961年首創的,該品牌誕生40多年來,以其貼近讀者的編輯形式、嚴格篩選的圖文內容影響了無數求知道路上的讀者。近年來,雖然同名圖書層出不窮,但是上少版《十萬個為什麼》憑借其獨特的編輯理念和對質量的嚴格要求,仍然成為廣大讀者的第一選擇。 《十萬個為什麼》一書誕生在四十多年前,而《十萬個為什麼》被業界視作圖書品牌,大規模開發利用卻是近幾年的事。作為原創者的少年兒童出版社而言,他們不僅在以往用富有創造性的勞動締造了這部流傳數代的傳世好書,還在今天用同樣的熱情和包容精神為這個屬於中國出版人自己的圖書品牌努力耕耘著。
出書背景
文化傳承:從初版和最新版的比較看一部品牌圖書的成長一個出版社所出的書裡面,能夠稱得上「品牌圖書」的並不多,可以行銷40餘載不衰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它的形成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其成長過程中,一定有某種力量作為維系。少兒社「十萬」的例子正好說明了這種力量的存在。「向科學進軍」VS「科教興國」 從1956年中共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到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再到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方針的提出,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在率領全國人民不斷探索科技發展,國家富強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十萬個為什麼》1961、1962年版(以下簡稱「第一版」)與《十萬個為什麼》(新世紀版)(以下簡稱「新世紀版」)的產生與其中的這兩個里程碑有著密切的關系。 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以後,作為當時僅有的兩家專業少兒出版社之一的少兒社,編輯們很受鼓舞,一心想為孩子們出一些科普好書,打破當時科普讀物非薄即少的現狀,然而1958年,他們和全國人民一樣經歷了一場令人難忘的「大躍進」,由於各方面都不成功,編輯們也從只講速度、不講質量的圖書生產上停下來,思考只有注重質量才是唯一的正道。1959年,他們就著手准備為高小、初中學生編一套自然科學「網路」式的回答各種問題的書,經過一段時間的組稿實踐,才逐步確立了突破教科書和課堂教學框框的編輯思路,為今後十萬的編輯工作定了調。 1970年6月起,對以前所出十四冊再一次進行了修訂,並增編了第十五至二十三冊。各冊的主要內容如下: (1)數學 (2)物理 (3)物理 (4)化學 (5)化學 (6)天文 (7)氣象 (8)地理地質 (9)動物 (10)動物 (11)植物 (12)植物 (13)醫葯衛生 (14)醫葯衛生 (15)體育 (16)體育 (17)軍事 (18)軍事 (19)人類史 (20)天體史 (21)地球史 (22)生物史 (23)生物史 時空轉換到1995年,中央確立了科教興國為基本國策。正如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給新世紀版的賀信中指出的那樣「人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未來世界的競爭,是高科技的競爭,而中華民族要振興,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這個時候的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明白科學對於自己的未來意味著什麼。編輯們意識到全國上下這樣的氛圍,為全面更新老版本《十萬個為什麼》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他們從1995年就開始了准備工作,並直接將目標朝向「新世紀」。 從「向科學進軍」到「科教興國」,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了,但是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洞悉讀者對科學教育的需求變化,卻成為少兒社的編輯們賦予「十萬個為什麼」不變的使命。
歷史版本
1959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十萬個為什麼》的成功,還在於「套」字上。《十萬個為什麼》在策劃初版時,就注意到成龍配套的問題。初版分物理、化學(2)、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5冊,九百多個「為什麼」。後來,增加了數學、地質地理、動物3冊。1962年12月出齊8冊。這時,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共收1484個問題,105萬字。第一版共印了五百三十多萬冊。 1964年~1965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二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第二版剔除了初版中一些不夠好的題目,充實內容,進一步提高質量,分為14冊,按學科門類分冊出版,即數學一冊、物理兩冊、天文一冊、氣象一冊、自然地理一冊、動物兩冊、植物兩冊、生理衛生兩冊。每冊大約一百五十至二百個「為什麼」。所以,第二版的內容比初版本更加豐富,更加系統。 1970年~1976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三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0年為適應當時形勢,修訂的《十萬個為什麼》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文革」中,少年兒童出版社並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在那「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從1970到1978年,出版了《十萬個為什麼》文革版,共21冊,三十二開本,1—14為黃色封面,15—21為藍色封面,內頁都刊有毛主席語錄,最後一本由於當時已將步入改革開放,故取消了語錄刊載。原計劃出到二十三冊也因後來形勢而取消。由於少年兒童出版社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削離,這最後有兩本(18和21冊)是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各冊的主要內容如下: (1)數學 (2)物理 (3)物理 (4)化學 (5)化學 (6)天文 (7)氣象 (8)地理地質 (9)動物 (10)動物 (11)植物 (12)植物 (13)醫葯衛生 (14)醫葯衛生 (15)體育 (16)體育 (17)軍事 (18)軍事 (19)人類史 (20)天體史 (21)地球史 1980年:《十萬個為什麼》第四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文革十年終於過去。1980年,《十萬個為什麼》開始進行第三次大修訂,推出第四版。這次大修訂,肯定了初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大體上保持第二版的規模和創作特色,仍是14分冊,仍是保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風格。第四版仍為14個分冊,包括數學1、物理2、化學2、動物2、植物2、地學1、天文1、氣象1、醫學2。自1980年4月起至1981年10月出齊。這一版除撥亂反正了第3版受「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影響的內容外,還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1990年初,又著手編輯10個分冊的「續編本」,於1993年3月一次出齊,同前14個分冊合在一起,至此,《十萬個為什麼》第四版共計24個分冊,包括數學2、物理3、化學3、動物3、植物3、地學2、天文2、氣象2、醫學4。 1999年:《十萬個為什麼》新世紀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在1999年,少年兒童出版社經過5年的修訂,推出了第五版——新世紀版《十萬個為什麼》。可以說,在歷次修訂工作中,第五版是最認真的。第五版從原先的14冊縮減為12冊,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動物、植物、人體科學、地球科學、宇宙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工程科學、索引資料。
啟動第六版
包括12位院士在內的30多位科學家在2011年3月31日齊聚楊浦區院士風采館,為一套兒童科普書籍的50歲生日慶賀。這部童書是被譽為「科學家啟蒙讀物」的《十萬個為什麼》。它的第六版編纂工程同時啟動,預計將有百餘位院士參與編纂,該書已被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與會的專家學者與部分當年的作者共同回憶了這套傳承科學、引領青少年成長的國寶級圖書。此次在「為什麼」條目選擇上,將面向全國青少年徵集,力求回答青少年最疑惑的問題。此外,不僅僅針對孩子好奇的問題給出答案,而且引導他們建立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叢書將力爭在形式上符合時代潮流,採用更多直觀明了的圖片,同時緊扣科學進步的脈搏,把低碳、環保等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根植於青少年讀者的心間。

10. 1980年地理上講的全國人口最大的省份

四川,簡復稱「川」或「蜀」,制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美譽,是中國西部門戶,大熊貓故鄉。四川今與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青海、甘肅、陝西諸省市交界。四川東部為川東平行嶺谷和川中丘陵,中部為成都平原,西部為川西高原。四川轄1個副省級市、17個地級市,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15個縣級市。2014年四川省全年出生人口83.0萬人,人口出生率10.2‰;死亡人口57萬人,人口死亡率7.0‰;人口自然增長率3.2‰。年末常住人口814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768.9萬人,鄉村人口4371.3萬人,城鎮化率46.3%,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