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北地理面積
❶ 中國面積有多大
中國面積:陸地萬平方公里;海洋299.7萬平方公里。
中國領土,中國所管轄的地球的特定部分。既有寬廣的陸地,又有遼闊的海域。中國陸地面積960餘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15,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東部地區佔10.5%,中部地區佔25.3%,西部地區佔64.2%。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1)中國南北地理面積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2月份,全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334(不含港澳台)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293個地級市、8個地區、30個自治州、3個盟)。
2853(不含港澳台)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872個市轄區、368個縣級市、1442個縣、117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特區、1個林區),40497(不含港澳台)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2個區公所、7566個街道、20117個鎮、11624個鄉、1034個民族鄉、151個蘇木、1個民族蘇木)。662238(不含港澳台)個村級行政單位(省以下行政區劃單位統計不包括港澳台) 。
❷ 中國地理面積東西南北距離分別為( )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版起黑龍江權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❸ 中國南北地區是如何劃分的
傳統的分法是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屬於南方,以北屬於北方。但是這種劃分具有局限性,比較科學的分法是基於秦嶺-淮河界進行定量和定位。
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當時,與南嶺相對應的北嶺,即是現在的秦嶺。但張相文以「秦嶺—淮河」劃線分南北的想法,在實際中卻很難實現。
為此,2010年,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等人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評估完成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首次為中國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定位結果。
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呈現帶狀,涉及7個省的130個縣(市),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里。在中國南北分界帶上,順經度各段中點的連線,稱為南北分界線。
(3)中國南北地理面積擴展閱讀:
南北分界線的詳細線路
此線的走向為,秦嶺段為西起與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嶺余脈(E104°15′、N32°18′),經四川省的平武縣、青川縣,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的寧強縣、略陽縣、勉縣、留壩縣、城固縣、洋縣、佛坪縣、寧陝縣、鎮安縣、旬陽縣、商南縣,湖北省的鄖西縣,河南省的西峽縣、內鄉縣、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泌陽縣、確山縣、駐馬店市、汝南縣、平輿縣、新蔡縣。
淮河段為安徽省的臨泉縣、阜陽市、利辛縣、鳳台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里)、五河縣,江蘇省的泗洪縣、洪澤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里)、漣水縣、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等44個縣(市)蜿蜒而下,止於東海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
❹ 中國南北方地理環境差異
中國南北方地理環境差異比較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國的最北境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位於北緯53°31´;最南境為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位於4°附近。南北相距5500千米。
從海陸分布看,我國位於全球最大陸地與最大海洋之間,因而季風氣候顯著,加以青藏高原的影響,使季風氣候更加發達,季風在一年內的交替與進退,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和地域差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東部海洋性濕潤氣候至西部大陸性乾旱氣候間水平變化使得自然景觀的經度方向的干濕帶性差異頗為顯著。我國大陸東海岸帶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風帶影響微弱。
我國的北方與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北回歸線穿過華南地區。由於不同緯度的太陽高度、理論晝長、日地距離不同,使理論輻射量也有所不同。各緯度上的太陽高度角與理論晝長的季節變化,使理論輻射量相應地發生季節變化。夏至時,太陽正射北回歸線,我國南方北回歸線一帶太陽高度角大而北方小,但理論晝長卻是北方長南方短,結果南方與北方的理論輻射量差別並不太大。冬至時,太陽正射南回歸線,我國各地的太陽高度角和理論晝長都比夏至小且南方比北方大,結果理論輻射量普遍比夏至少且南北差異大。雖然這都是各緯度大氣上界出的理論輻射量的季節變化,但這正是我國夏季普遍高溫且南北溫差小,冬季普遍低溫且南北溫差大的重要原因。
我國氣溫分布總的特點是北冷南熱。年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從南海諸島的25℃以上到黑龍江省北部約-5℃,南北相差達30℃以上。西部地區由於地形的影響,南部的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多在0℃以下,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等卻多在5℃以上。1月是最冷月,1月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分布密集,緯度效應明顯。黑龍江省最北部,1月氣溫低於-30℃,台灣南部和海南島南部則在20℃以上,平均每向北跨1個緯度,1月氣溫降低1.5℃。全國大部分地區7月最熱。7月平均氣溫20℃-28℃,南北氣溫差異不大,東部地區平均跨1個緯度,氣溫差0.2℃左右。淮河流域以南,基本上在28℃-30℃之間。全國著名的高溫中心,是深居內陸的吐魯番盆地。我國各地四季分配長短不一,大體是北方冬長夏短,南方東短夏長。
中國地理中水文要素也有明顯的南北分異。年際變化通常用徑流變差系數(Cv)和實測最大與最小年平均徑流的比值來表示。我國徑流變差系數最大的地區是華北一帶。華北平原的Cv值一般都大於1,最大可超過1.3。次高區為內蒙古中部、陰山北部地區,其Cv值也大於1,最大的亦可超過1.2。再次為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與准葛爾盆地地區。Cv值最小地區是常年出於西風帶控制的新疆伊犁河流流域。南方夏季風比較穩定的地區Cv值也較小,四川盆地西部Cv為0.2左右,西南大部分地區為0.3-0.4。而年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四川盆地、南陽盆地和海南島西部地區,Cv則比較大,可達0.6。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為0.6-0.8。年徑流量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比值與徑流變差系數(Cv)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Cv大的北方諸河Km也大,Cv值較小的南方諸河,Km值也比較小;集水面積較大的河流,其Km值亦較集水面積較小的河流為小;幹流Km值比支流為小。
在緯度、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影響下,我國氣候從西北向東南由干到濕,自北而南由冷到熱,這樣的水熱分布規律,決定著我國土壤與風化殼的地球化學過程由西北向東南、由北向南逐漸加強。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山地區,為第四紀以來的強烈隆起區,風化過程與成土過程均處於初始階段。發育了碎屑狀風化殼和年幼的高山土壤;西北內陸乾旱地區,水分稀缺,阻滯著地球化學過程的順利發展,在土壤與風化殼中石灰與石膏以及其他易溶性鹽類均得以保存,形成含鹽風化殼和鹽漬乾旱土;半乾旱地區雨量稍多,土壤風化殼具有明顯的鈣化過程,發育了碳酸鹽風化殼和草原鈣積乾旱土、半干潤松軟腐殖土,前者如棕鈣土、灰鈣土,後者如黑鈣土、栗鈣土等。東部濕潤地區雨量豐沛,在排水良好的情況下,地球化學過程大大加強,土壤與風化殼中不僅易溶性鹽類多被淋失,就是難於遷移的硅、鋁、鐵等元素,在一定條件下也發生遷移和聚積,粘化過程和富鋁化過程占統治地位,發育了硅鋁風化殼,發育的土壤為濕潤硅鋁土、鐵硅鋁土和鐵鋁土,自北而南,隨熱量增加,粘化過程和富鋁化過程加強,主要地帶性土壤由寒棕壤遞變為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壤、紅壤、赤紅壤和磚紅壤。
我國植被水平分布的水平分布緯度地帶性規律,可分為東部和西部兩種情況。東部濕潤區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變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緯度植被帶,寒溫帶針葉林,位於大興安嶺北部,分布著大面積興安落葉松林,間或混有樟子松林。溫帶針葉樹-落葉闊葉樹混交林帶,包括長白山和小興安嶺,本帶陰濕生境中分布著槭、椴等落葉闊葉雜木林,在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生境分布著蒙古櫟林,間或有成片的紅松林,但紅松多與雜木林混交,特別是在地帶北部形成紅松-落葉闊葉樹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著多種櫟林。過度性亞熱帶含有常綠闊葉林,包括泰巴山區和淮陽丘陵山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以常綠櫟林為主,東部含喜濕樹種,西部由耐旱樹種組成,亞熱帶是我國常綠果樹產區,主產柑橘類,枇杷、楊梅等,經濟樹木有油桐、茶等。南亞熱帶雨林性常綠闊葉林帶,在磚紅壤性土生長含有大戟科、羅漢松科等熱帶樹種。我國熱帶季雨林、雨林帶面積狹小,在熱帶開闊谷地或丘陵磚紅壤上分布著半常綠季雨林。常綠闊葉雨林僅見於濕潤較暖小環境。熱帶作物有巴西橡膠、椰子、腰果、檳榔等。
中國面積廣大,南北方差異明顯。中國的氣象與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性差異反應了南北方的顯著區別。
❺ 中國南北跨度是多少
中國南北縱來橫5500公里。 南北最大跨自度:約跨度49度,相距約5500公里。我國領土最南端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位於北緯3度51分00秒、東經112度17分09秒。
我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21°07′~124°20′、北緯52°10′~53°33′之間,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
(5)中國南北地理面積擴展閱讀:
中國的領陸包括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台灣島、海南島、釣魚島、赤尾嶼及其附屬島嶼、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領水包括內水和領海兩部分。中國的領空指中國領陸和領水的上空,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
我國有大小島嶼數千個,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面積0.8%。台灣島是我國第一大島,面積超過3.5萬平方千米。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面積超過3.3萬平方千米。其他島面積較小,大部分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大陸沿岸和南海中。
❻ 中國地理版圖到底是多少平方公里
1、大漢中國的地理位置的表述?
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最北在北緯版56°權,最南近北緯2.5°,南北經過寒溫帶、溫帶、亞熱帶、熱帶、青藏高原帶五個地球溫度帶;最西靠東經約69°,最東靠東經近145°,東西經過東十區,東九區,東八區,東七區,東六區,東五區,共六個時區。中國面積共計180000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國土面積約為1300600平方公里,海洋國土面積約5000000平方公里。
2、中國國土四方?
最東:庫頁島東海岸領海(正東是台灣省的琉球群島的大東諸島以東附近海域)
最北:外興安嶺(正北最北為貝加爾湖北岸,西部最北為薩彥嶺)
最西:巴爾喀什湖西岸江布爾地區
最南:南海諸島之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以南附近海域
❼ 中國的北方、南方 哪個面積大(不含海洋)
南方面積大。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當今中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面和南面分別瀕臨黃海、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
面積約佔全國陸域面積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漢族佔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雲、貴、川、渝、湘、桂、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中國北方地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東臨渤海和黃海,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
(7)中國南北地理面積擴展閱讀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自然區劃概念的「南方地區」,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漢地九州地區,東臨東海,南臨南海。
包括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雲南大部、貴州、四川東部、重慶、陝西南部、廣西、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台灣、甘肅最南端、河南的南陽、信陽地區。
❽ 中國南北方怎麼劃分
1、中國南北方劃分就是以秦嶺--淮河為界,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2、從氣候特點看: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3、農業及風俗: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茶葉等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8)中國南北地理面積擴展閱讀:
1、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2、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❾ 中國地理——南北東西方 一定要快 要細致
http://wenku..com/view/4e215ecfa1c7aa00b52acb5b.html
中國地復理復制習筆記歸納總結(特細)
❿ 中國南北,東西長各是多少
中國領土南北長:約公里,東西長:約5000公里。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10)中國南北地理面積擴展閱讀
中國是個地大物博、資源遼闊的國家。除了疆域遼闊,中國陸地邊界也較長,鄰國眾多,海岸線廣闊。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中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