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地球在變冷

中國國家地理地球在變冷

發布時間: 2021-02-19 09:25:49

A. 基礎地理知識的地球數據

年齡:46億歲。
公轉周期:約365天。
回歸年長度: 366.2422 天。
公轉軌道:呈橢圓形。7月初為遠日點,1月初為近日點。
自轉周期:恆星日為23小時56分04秒。太陽日為24小時。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黃赤交角: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為 23°26』
極半徑:是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距離,大約3950英里(6356.8 公里)(兩極的差極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徑:是從地心到赤道的距離,大約3963英里(6378.1 公里)。
平均半徑:大約3959英里96371公里)0。這個數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點距離的平均值。
體積:10832億立方千米。
質量:5.9742×10^21 噸。
平均密度:5.515 g/cm^3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海洋面積:3.617453億平方千米。
大氣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質(1%)。
地殼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鋁(8%)。
表面大氣壓: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
衛星(天然):1顆(月球)
通過如下途徑計算地球的質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對質量為m的物體的引力等於物體的重力與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之和,則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極,不考慮地球自轉,則計算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的球體,忽略自轉影響,半徑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標准值。則為5.965*10^24kg
月地距離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秒(恆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質點,設月球質量為m月。
方法四、為6.220*10^24kg</CA>

B. 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地球公轉的影響是什麼

一、月亮和太陽

地球的公轉就影響了月亮和太陽,也就是說我們每天在晚上的時候看到月亮。天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太陽,如果地球不公轉的話,那麼我們就只能看到月亮,或者是只能看到太陽,這樣的話我們也是沒有辦法生存的。因為不管是農作物還是人類動物他們都是需要太陽的,如果沒有光合作用的話,是什麼東西都不可以紅的,但是如果只有太陽沒有月亮也是不可以的,因為人不休息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休息身體是受不了,所以說也會死亡。

所以說不管是地球的公轉,還是地球的自轉,都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有一天地球不轉了,那麼我們的地球上,也就不會再有任何的生物出現了。

C. 地球是在逐漸變冷還是變熱

目前是地球的溫暖時期,大氣圈的溫度的確是變熱的,但是據最新的專紅外觀測,土壤圈的下屬層(5cm以下)是變冷的,表層是變熱的。這里說的都是均溫。至於岩石圈和內部,是比較穩定的。
水圈由於環境惡化,白天均溫升高了,晚上均溫降低了。

D. 地球究竟是變冷還是變熱

變熱

冬天消失意味著天氣變暖,這個後果真令人可怕.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勢較低的地區將要被海水淹沒,成為一片汪洋.原先住在那裡的成千上萬居民,不得不遷移到別的國家.有的人曾經計算過,當冰雪全部消融後,海平面大約上升60m,這意味著凡海拔高度低於60m的地方,包括紐約曼哈頓摩天大廈第20層以下的地方,都要被海水淹沒……
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危言聳聽呢?不,一些科學家已找到了證據:由於海平面上升,陸地正在下沉.如上海、廣州、天津等大城市與上個世紀同期相比,大約下沉了15cm左右.
氣候變暖的趨勢還可以從全球氣溫記錄來證明.據英國氣象部門統計,1988年是近百年來氣溫最高的一年.本世紀末,年平均氣溫升高的情況曾出現6次,且都發生在80年代.到了本世紀初的90年代初,全球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59℃.可見地球在明顯地變暖.
那麼為什麼地球會變暖呢?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日趨嚴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億噸之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一種奇特的功效,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氣層表層和下層的熱量,並阻止它們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溫室的玻璃一樣,所以科學家用溫室效應這個詞說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氣候變暖的趨勢就會越明顯.
更為嚴重的是,大氣中某些微量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遠比二氧化碳厲害.這些微量氣體包括;有機物腐爛產生的甲烷、汽車排放的廢氣和土壤中氮肥釋放的一氧化二氮……這些氣體目前含量雖然還不多,但它吸收熱量的能力卻很強,能將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作用放大.
除此之外,還有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工熱的影響.隨著城市建設發展規模越大,人口越來越多.使城市的溫度比郊外高出0.5~1℃,這種現象有人叫作熱島效應.
以上理由似乎足以證明地球在變暖.然而正當一部分科學家爭相提出控制溫室效應的辦法時,另一些科學家卻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陽傘效應
近年來,抨擊氣候「變暖說」的學者接連出現.一些科學家紛紛發表研究成果,他們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溫化、濕潤化的方向發展.那些認為地球溫暖化的觀點,不過是人們對未知自然的誤解.
美國的一些地質學、地理學、古生物學、考古學的專家認為,「變暖說」的觀點以氣象觀測站的統計數據為基礎,而氣象觀測站的數據97.5%取自城市和城市的周圍,不難看出,在城市的周圍才存在著人為的升溫,所以變暖說缺乏有力的依據.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通過衛星溫度測量證明,地球平均氣溫從1979年到1988年沒有上升,甚至還在下降.在北半球,溫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溫度在降低.總的來說,地球是在變冷.
美國農業部多年來跟蹤研究,發現地球是在降溫.他們對1200個以上氣象觀測站的數據作了詳盡的分析,從1920年以來,溫度有所上升的只是大城市,而在城市郊區和農村,氣溫在下降.
我國的氣象專家也認為,我國的氣象資料也表明了氣溫呈現下降的趨勢.
地球在變冷,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呢?科學家們做了種種有趣的解答.
有的說,我們的地球每隔幾萬年要進入「冰箱」冷藏一段時間.這在地球史上叫進入冰期.到時候全球銀裝素裹,連赤道也不例外.地球已經歷了將近1萬年的溫暖期,人類似乎已聽到了冰川匆匆趕來的腳步聲.
有的科學家說,天氣變冷與地球上的「陽傘效應」有關.什麼是陽傘效應呢?這是指地球大氣中煙塵引起的效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火山爆發的次數已由平均每年16~18次增加到37~40次.而從1880年~1970年,北半球人為煙塵已增加了3倍,工業、汽車、爐灶等排放的煙塵在不斷增加.這些懸浮在大氣中的氣溶膠粒子猶如地球的遮陽傘,它能反射和吸收太陽的輻射,引起地面溫度下降.
氣候變暖或者是變冷的預測,科學家各執己見,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位澳大利亞沃倫昂大學的教授埃德·布列昂特說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他說:「氣候在變,但變化的原因是自然的而不是人為的.」他說氣候只是變得更加多變.例如英國剛遭遇到歷史上最冷的冬天.而其後是最暖的春天和秋天.它只不過是自然氣候的波動.
按照他的觀點,無論是溫室效應還是陽傘效應,這些人為的因素雖影響著地球的氣溫,但終不能左右氣溫變化的總趨勢.地球究竟是在變冷還是在變熱呢?它仍然是一個有趣的謎.但在科學家們的孜孜探索下,全人類必將能經受氣候變遷的考驗,迎接惡劣氣候的挑戰.

E. 地理知識,一年裡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地球有兩種基本的運動,一種叫自轉——地球自身的旋轉,另一種叫公內轉——繞著太陽容的旋轉。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5)中國國家地理地球在變冷擴展閱讀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F. 地球是在「變冷」了

對於地球的冷熱情況,我相信不少的科學愛好者也知道,那就是偏暖在全球范圍之內大多數地區表現都非常明顯,也就是說我們感覺到地球越來越熱的情況更多。根據美國氣象中心發布的2019年氣候報告都知道,2019年也是達到了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這說明了2020年很大概率也會創下新高,2020年1月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1月已經給我們明確說明了。

而在3月20日,美國宇航局又公布了一個情況,那就是衛星發現日本北海道地區出現了“白茫茫”的一片,這當然並不是雪,而是一些海冰,難道我們地球又在變冷了?


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從衛星圖像來看,日本北海道沿海就進入到了“冰凍”時代一樣,海冰不斷的堆積而來,從衛星圖像也可以明確看到整個沿海地區都出現海冰擠壓,而這也體現了日本如今的溫度比較低,那這些海冰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根據NASA的監測情況來看,這是來自於北冰洋地區。



那就是PDV會不會蔓延到陸地的生物身上呢,這個是無法說明的,如果出現了無法控制的局面,這可能引發“生物圈”的一個巨變,同時在PDV傳播的時候,我們也不明確是否發生變異等問題,如果出現了是不是有概率影響我們人類,這都是相應的問題出現,所以在我們食用一些食物的時候,一定要過安全這一關,這樣才能避免一些不應該發生的事情。

G. 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到底是變冷還是變暖請熟知地理知識的人士解答

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是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被引起注意的,然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很有爭議,有的認為氣候正在變暖,有的反之,有的認為是和宇宙天體的周期現象有關,如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等。 目前實際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氣候變暖最終將對亞太的區域安全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原因是逐漸上升的氣溫和海平面,大幅波動的降雨量,以及嚴重旱災的頻生,都會改變亞太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並進一步減低食物和水的來源。氣候變暖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成為當今人類社會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

目錄

簡介
背景
導致原因
條件
歷史與預測
後果
如何應對
編輯本段
簡介

氣候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

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是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等多種,由於這些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

氣候變暖
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編輯本段
背景

影響地球表面氣溫變化的因子很多,但一般認為主要有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兩大類。就自然因子而言,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氣候系統內部的低頻振動都可能影響全球或區域氣溫變化。由於太陽輻射和火山活動歷史序列資料的不確定性,以及人們對氣候系統如何響應太陽輸出輻射變化的認識還很初步,嚴格地說目

氣候變暖
前還無法准確評價其對全球和中國氣溫變化的影響程度。海洋-大氣系統年代以上尺度的低頻振動,如北大西洋濤動(NAO)、北極濤動(AO)、太平洋年代濤動(PDO)或ENSO的多年代振動,對全球和區域氣溫可能也具有重要影響。人類活動主要通過土地利用變化以及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對地面氣溫變化產生影響。城市化及城市熱島效應也可以看作為土地利用變化的一種局地表現形式。 最近的IPCC報告指出,過去100年特別是過去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很可能主要是由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起的。這一結論主要基於大量的觀測事實和氣候模式模擬分析。模擬研究一般採用全球大氣-海洋環流耦合模式,考慮自然強迫因子如太陽活動和火山活動,以及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和硫化物氣溶膠,模擬20世紀全球年平均氣溫的變化。這些研究表明,當只考慮自然強迫時,模擬不出來20世紀的全球變暖;當只考慮人類活動影響時,可以基本上模擬出20世紀全球變暖的趨勢來;而當輸入所有的強迫時,模擬與觀測的氣溫變化過程吻合得最好。IPCC報告認為,影響20世紀氣候變化的主要因子是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和人類活動,而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在近50多年的全球變暖中起到主導作用。

北極因氣候變暖首次變成孤島
多數科學家還相信,人類活動不僅引起全球平均地表氣溫的明顯增暖,也是造成暖夜、暖日和熱浪增多以及冷夜、冷日和寒潮減少的主要原因。人為引起的全球變暖還造成山地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水循環過程加強。
但是,許多科學家也認識到,引起氣候變化的因子是非常復雜的,今後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限於氣候觀測資料本身的缺陷、氣候模式的不完善性以及影響氣候變化因子和機理的復雜性,到目前為止,在氣候變化成因方面所獲得的結論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人口劇增因素
出現全球變暖趨勢的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
另外,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佔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
編輯本段
導致原因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1]

氣候變暖----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氣候變暖-----水污染因素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

氣候變暖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編輯本段
條件

氣候變暖和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有關。但日本和丹麥科研人員近日指出,溫室氣體增加並非導致氣候變暖的惟一原因,太陽活動變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2]

氣候變暖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紀教授製作了一張圖表。從圖上看,過去200年間地球平均氣溫和太陽磁場強度的變化曲線基本吻合。伊藤公紀由此推斷,太陽活動對氣候變暖也有影響,僅用溫室氣體增加解釋氣候變暖可能不夠全面。
太陽活動對地球氣溫的影響已被專家們關注了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太陽黑子多的時候,太陽活動劇烈。
比如史料曾記載,公元17世紀時太陽黑子很少出現,當時的地球氣候也相對寒冷。但地面獲得的探測信息也顯示,太陽活動強弱變化引起的太陽輻射能量變化幅度僅為0.1%,如此微小的變化似乎不足以對氣候造成太大影響。
然而,最近國際空間科學界出現了一種假說,認為太陽活動的變化會改變地球上空的雲量,「放大」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從而左右氣候變化。提出這種假說的丹麥科學家推測,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線可較穩定地使部分大氣離子化,使雲容易生成,從而吸收太陽的大量輻射,降低地球溫度。
但是,太陽活動高峰時釋放出的高速帶電粒子流,能幹擾宇宙射線射向地球,使雲不易形成,進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目前,丹麥科研人員正在研究與雲形成有關的各種因素,以論證上述假說。

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
也有日本專家提出,雖然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幅度只有0.1%,但他們發現這種能量變化能使地球大氣對於太陽紫外線的吸收量變化幅度達到百分之幾,這種吸收量的增加會使大氣臭氧層溫度升高。日本氣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負責人小寺邦彥表示,臭氧層溫度的變化會波及對流層,從而對寒流和季風造成影響,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機制能對地球氣候變暖產生多大影響。為了繼續研究這個課題,小寺邦彥等人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已於去年開始工作。
編輯本段
歷史與預測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表明,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在1906~2005年期間明顯增加,線性增加幅度趨勢為0.74℃,考慮到資料的誤差,增溫幅度范圍介於0.56℃到0.92℃之間。其中20世紀10年代到40年代和70年代到21世紀初是兩個明顯的增溫階段,最近30年的增溫趨勢尤其強烈。
在過去的100年,中國大陸地區的平均溫度也已明顯升高,年平均氣溫增加約0.8℃,其中冬季增暖最明顯,夏季變化很小。中國1951~2004年期間年平均地表氣溫變暖幅度約為1.3℃,比全球同期平均增溫幅度高得多,也比近100年來的平均增溫趨勢強得多,其中東北、華北和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區變暖更為明顯。

氣候變暖------冰川消融
值得說明的是,快速的城市化及其增強的城市熱島效應對中國多數地面台站記錄的氣候變暖具有明顯的影響。在增溫明顯的華北地區,國家級台站附近1961~2000年間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氣溫增加值佔全部增溫的39%以上。中國其他地區的增溫趨勢中也或多或少保留著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因素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中國對流層中下層溫度變化趨勢不很明顯,僅為每10年0.05℃,比國家級地面站觀測的氣溫變化小一個量級。對流層上層和平流層底層年平均溫度則呈明顯下降趨勢。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國地面台站記錄的增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發展和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因素的影響。
當然,即使消除了城市化的影響,中國最近半個世紀地面氣溫仍呈較明顯的增暖趨勢,這和迄今報道的全球氣候變化是一致的。但是,考慮城市化影響以後,不論中國還是全球陸地平均的地面增溫速率,可能都要比目前報道的數值來得弱些。這一判斷對於氣候變化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人們關心的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年代到世紀尺度的地球大氣變暖現象。要了解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原因,需要有覆蓋全球的足夠長的觀測資料序列。但是,全球陸地上的氣象站多數只有不到100年的記錄,難以滿足科學研究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氣候學家採用代用資料恢復過去更長時期的地面氣候要素演化過程。常用的溫度代用資料包括樹輪寬度和密度、歷史文獻記錄、冰芯氧同位素、珊瑚和石筍化學成分等。

氣候變暖
中國科學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部,近100年的增暖可能是過去1000年裡前所未有的。但對於我國東部冬季平均氣溫和全國年平均氣溫的重建則表明,20世紀中國氣候的變暖還沒有明顯超出「中世紀暖期」的溫暖程度。中國在公元1000~1310年間表現出了與北半球「中世紀暖期」相對應的溫暖階段,在中國東部尤其明顯。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小冰期」在全國平均的溫度序列中也有清楚反映。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地面氣溫上升顯著,但截止到80年代的近現代增溫並未超過「中世紀暖期」水平。
因此,當前具備的長時間古氣候序列還沒有表明北半球陸地以及中國現代的增暖是十分異常的。一些科學家認為,太陽活動、火山活動以及氣候系統內部的低頻振動對過去1000年或更長時期的氣候變化可能具有重要影響。顯然,從古氣候學角度看,現在還不能非常確信地認為,20世紀的氣候變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影響造成的。
編輯本段
後果

1、氣候變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塗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全球變暖的可怕後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帶來災難。
2、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3、水溫升高可能會給南極半島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極熊和海象將滅絕。
4、許多小島將無影無蹤;將感染瘧疾等傳染病……
5、因為還有熱力慣性的作用,現有的溫室氣體還將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6、溫度升高,會影響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編輯本段
如何應對

氣候變暖問題,不僅是科學問題、環境問題,而且是能源問題、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2001年到2005年的氣候變化及一些氣候災害事件,迫使人類更廣更深地關注氣候變暖事件及其負面影響,更加認識到人類應共同行動,認真應對全球變暖的迫切性。
自從1979年召開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呼籲保護氣候以來,世界各國政府日益高度重視全球變暖及其影響的問題。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重點、國際政治活動的熱點和國際減災應急管理的焦點。隨著聯合國大會1988年通過保護氣候決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1994年生效,1997年出台的關於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生效,國際社會逐步開展保護地球氣候的實際行動。
另外,還專門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它是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於1988年共同組建的,其主要職責是從科學、影響和經濟學的角度評估目前所了解的氣候變化情況,以及評估氣候變化的各項方案,並根據要求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提供咨詢。
20世紀以來的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但目前關於氣候變化的原因分析和未來趨勢預測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例如:關於氣候系統的五大圈——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觀測和機理研究非常不足,我們還遠遠沒有弄清楚。
地球是人類惟一的共同家園,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不分國界。充分關注氣候變化、全面觀測氣候變化、科學認識氣候變化、積極適應氣候變化、共同減緩氣候變化,是整個人類的義務和責任。取的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節能和提高能效,開發清潔能源,植樹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還林還草)等;二是改良作物品種,培育和選用抗逆品種,調整糧食產業結構和布局,發展節水農業等;三是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調蓄,節約用水,開發空中水資源,海水淡化等;四是改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立氣候變化誘發疾病預警系統等;五是加強對海平面上升的監測,修建防護壩堤等。

H. 地球在變冷還是變熱

自2009年秋末以來,強降雪、強降溫、寒潮輪番上陣,使得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氣溫一降再降,至年1月4日最高氣溫降至-8.9℃,這是1951年以來1月上旬最高氣溫的最低值。北京南郊觀象台2010年1月2—3日的降雪量達10毫米,創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日降雪量最大值。 人們不禁要問,不是全球氣候變暖了嗎?為什麼今年冬天還這么冷?氣象專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經常會有比較極端的天氣發生,這些極端天氣,包括極端高氣溫的高溫熱浪,也包括極端低氣溫的寒潮、暴雪。氣候變化,總的趨勢是全球偏暖、氣溫偏高,但在某一個時段內,某些區域仍會有極端冷的天氣發生。如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1月初,以及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國都出現了這種持續的嚴寒、雨雪和冰凍天氣。這主要是由大氣環流內部變化因子與自然因子造成的,但氣候變暖也可能提供了一種重要的背景條件。通過分析近期的氣溫和降水的資料發現,自2009年秋末以來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相對偏冷,但是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及西北、西南地區氣溫普遍偏高。
某個區域的變冷與全球變暖並不矛盾。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對氣候的強迫是全球性的,但其他的因素如自然因子、局地反饋及大氣和海洋環流的區域變化能夠在某些區域增強這種影響,同時在另外的區域減弱這種影響。例如,在北極的一些地區,加拿大的北極區西部和西伯利亞顯著增暖,盡管北極東部在過去50年也略有增溫,但其中有些地區的溫度有所下降。除這些區域性的變化外,北極區的平均溫度還是明顯升高。同樣,南極東部的一些地區在過去幾十年中溫度下降,但南極半島卻有顯著增溫。
因此,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局部區域也會出現寒冷時段;而在暖冬季節也會出現寒冷的天氣。
這個我也是網路找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I. 地理知識(地球方面的知識)

1、劃分東西半球的經線圈是由(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兩條經線構成的。(西經20度)以版東權到(東經160度)以西是東半球;(西經20度)以西到(東經160度)以東是西半球。

2、成東西方向延伸的山脈帶是(阿爾卑斯山脈 )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第二題的答案是從板塊邊界的角度說的。
其實東西走向的山脈還有: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