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區域分析中國北方和南方分界線

地理區域分析中國北方和南方分界線

發布時間: 2021-02-19 08:49:11

㈠ 讀中國地理區域圖回答:(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______.北方和南方地區的農田類型為:______

(1)南方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方的耕地類型為旱地,南方為水田;(版2)各地權自然條件存在很大差異,特產也不一樣,現在,人們把人參、貂皮、鹿 茸角稱作東北三寶;成都平原由於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被稱為「天府之國」;(3)青藏地區的氂牛,是藏民的主要運輸工具,被稱為「高原之舟」;(4)西北地區由於距海較遠,加上山脈對暖濕氣流的阻隔,降水較少,制約著本地農業的發展,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沿岸生長著許多耐旱的 胡楊林,西北地區有我國最大的省區-新疆,其地形特點是「三山夾兩盆」,哈密瓜、葡萄聞名全國.
故答案為:
(1)秦嶺-淮河; 旱田; 水田;
(2)人參; 貂皮; 成都平原;
(3)氂牛; 高原之舟; 柴達木盆地;
(4)水資源;「三山夾兩盆」;胡楊林; 哈密瓜、葡萄.

㈡ 讀中國地理區域示意圖,回答問題。 (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___________(山脈)-淮

(1)秦嶺
(2)0
(3)B
(4)種植水稻為主
(5)阻擋冬季風南下,形成秦嶺南北的自然和人文差異

㈢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是什麼(1分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

㈣ 中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分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麼

根據現在廣東八年級地理教科書,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主導因素是地形
河流(流量
有無結冰)
資源
氣候(降水
氣溫)

㈤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的劃分依據是...

【答案】氣候 降水 地勢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我國的四大地理內單元為北方地區、南方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各區域特徵顯著。西北地區突出的特徵是乾旱;青藏地區突出的特徵是高寒。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四大區域中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一月份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800mm等降水線通過的地方;溫度帶中,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干濕地區中,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水稻、小麥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等。
考點:該題考查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㈥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自大興安嶺西坡向南至張家口,再延伸到蘭州。這條分界線主要根據年降水量確定。這條線以西、以北地區為乾旱地區,以東、以南地區為濕潤地區。

1)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相比,地理位置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位於溫帶地區;不同點:西北地區為內陸地區,北方地區為沿海地區)。
(2)受西北地區海陸位置的影響,西北地區應該為什麼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3)由於西北地區的輪廓為東西狹長狀,這種輪廓特徵對西北地區的降水分布有什麼影響?(由於自西向東,距離海洋越來越遠,所以降水會逐漸減少)。
(4)由於西北地區的海陸位置特徵和輪廓特徵,對西北地區的地表景觀有什麼影響?(由於自西向東,西北地區的降水量越來越少,使西北地區的地表景觀呈現出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特徵,可見教材第70頁的圖11.33和相關的課文)。
(5)由於西北地區的海陸位置特徵和輪廓特徵,對西北地區的農牧業有什麼影響?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西北地區可以發展哪些工業部門?(西北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種植業以灌溉農業為主,可看教材第71頁的課文,以進一步了西北地區主要的牧場、主要農業區的分布和主要的農作物;以西北地區的農產品為原料,西北地區發展毛紡織和棉紡織的條較優越)。

㈦ 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在哪裡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和淮河

在中國中部橫亘著一條要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像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人們常說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氣候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溫度帶屬暖溫帶,干濕地區屬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秦嶺淮河線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溫度帶屬亞熱帶,干濕地區屬濕潤地區。
【河流水文特徵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秦嶺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土壤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
秦嶺淮河以南多貧瘠的紅壤。
【自然植被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溫帶落葉闊葉林;
秦嶺淮河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農業生產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耕作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
秦嶺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但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的人文分界線是長江。

㈧ 中國南方和北方是以什麼為分界線的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和淮河
在中國中部橫亘著一條要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像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人們常說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氣候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溫度帶屬暖溫帶,干濕地區屬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秦嶺淮河線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溫度帶屬亞熱帶,干濕地區屬濕潤地區。
【河流水文特徵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秦嶺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土壤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
秦嶺淮河以南多貧瘠的紅壤。
【自然植被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溫帶落葉闊葉林;
秦嶺淮河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農業生產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耕作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
秦嶺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但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的人文分界線是長江。

㈨ 中國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是怎麼分的,依據是什麼呀。

秦嶺淮河正好把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隔開來。是冬季1月內0°氣溫等溫線只是其表現容之一。其他表現還有: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分界線水稻和小麥的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河流有結冰期和無結冰期的分界線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分界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