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內涵中國地理
❶ 生態文明的內涵是什麼
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大自然本身是極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時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可阻擋,但人類歸根結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活動不能超過自然界容許的限度,即不能使大自然出現不可逆轉地喪失自我修復的能力,否則必將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文明所強調的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獲取有度,既要利用又要保護,促進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動態平衡,不斷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從內心深處老老實實地承認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決不能有凌駕於自然之上的狂妄想法。順應自然,就是要使人類的活動符合而不是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當然,順應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驅使、停止發展甚至重返原始狀態,而是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就是要求人類在向自然界獲取生存和發展之需的同時,要呵護自然、回報自然,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恢復元氣、休養生息、資源再生的空間,實現人類對自然獲取和給予的平衡,多還舊賬,不欠新賬,防止出現生態赤字和人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態災難。
生態文明的特徵包括兩個方面。在空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危機是對全人類的威脅和挑戰,生態問題具有世界整體性,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從全球范圍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面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永恆難題,生態文明建設永無止境。人類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的解決矛盾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循環往復,促進生態文明不斷從低級向高級階段進步,從而推動人類社會持續向前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求人們要自覺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
我們黨所追求的生態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產出、能循環、可持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的文明境界,其實質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❷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內容非常豐富。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❸ 生態文明的內涵是什麼
生態文明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其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託,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並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捨,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一種不同於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遵循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的原則,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物質產品的生產,在原料開采、製造、使用至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
三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需要的生活。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范。
❹ 生態文明的內涵是什麼(1)
它是對抄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其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託,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並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捨,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一種不同於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遵循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的原則,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物質產品的生產,在原料開采、製造、使用至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 三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需要的生活。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范。
❺ 生態文明有什麼內涵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人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是尊重自然,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其實現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其最終目標是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秩序。
生態文明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含了生態文化、生態產業、生態消費、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生態科技與生態制度等七個基本要素。這七個基本要素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組成單元,又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
生態文化繁榮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支柱。生態文明意味著人類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生態文化的繁榮創新為先導,建構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論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在世界觀上,需要超越機械論,樹立有機論;在價值觀上,需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重建人與自然的價值平衡;在發展觀上,需要超越「不增長就死亡」的狹隘增長主義,建立「質量重於數量」的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的整體發展觀。
生態產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生態產業作為發展與環境之間矛盾激化的產物,是人類對傳統生產方式反思的結果。生態文明要求生態經濟系統必須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向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綜合效益,以人類與生物圈的共存為價值取向來發展生產力。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生態消費模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基礎。生態消費模式是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為前提,在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基礎上的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生態消費模式需要依賴消費教育來變革全社會的消費理念,進而轉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引導公眾從浪費型消費模式轉向適度型消費模式,從環境損害型消費模式轉向環境保護型消費模式,從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轉向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消費方式。
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生態環境問題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就難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實踐要求就是要統籌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消除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構成的威脅,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生態資源節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沒有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人類社會發展就會失去資源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保護、節約、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循環利用廢棄資源,積極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生態科技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力量。生態科技用生態學整體觀點看待科學技術發展,把從世界整體分離出去的科學技術,重新放回「人—社會—自然」有機整體中,將生態學原則滲透到科技發展的目標、方法和性質中。堅持走生態科技的發展道路,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也是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力量。
生態制度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本源性動力在於制度創新。一方面要通過建立生態戰略規劃制度,著眼於長期而不是短期的發展,真正把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納入到國民經濟與宏觀決策中來;另一方面,要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通過制度建設與創新,鼓勵更多主體的積極參與,創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環境,建立更加靈活的政策工具,營造更加良好的輿論氛圍。
❻ 如何全面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內容非常豐富。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❼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特徵和任務是什麼
內涵: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版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權程
特徵: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倡導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不是物質財富增加而自然受到傷害的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 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 而是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任務:十八大報告提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四大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