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中國天坑神奇三
① 中國著名的天坑有哪些
重慶奉節小寨天坑群
重慶武隆後坪鄉沖蝕天坑群
重慶武隆天生三橋天坑群
四川興文天內坑群
四川宜容賓
貴州織金義界河天坑群
貴州紫雲水塘天坑群
貴州羅甸董當天坑群
貴州安龍板洞天坑
廣西樂業天坑群
廣西巴馬天坑群
廣西鳳山三門海天坑
北京市房山區上方山森林公園天坑
湖南張家界天坑
四川廣元曾家山川洞庵天坑
南昌市昌南大道與迎賓北大道交叉口附近路面突然發生塌陷
② 求 中國天坑有關資料 最好附圖
通過 Agilent 6890N/5975MSD GC Mass and HP 6890 GC,研究了大石圍天坑群(由大石圍和大坨天坑組成)的土壤樣中16種多環芳烴和種有機氯農葯分布特徵。研究結果提供了目前唯一有關大石圍天坑群中多環芳烴和有機氯農葯的的濃度水平和分布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從項部到底部,從天坑到大石圍天坑群,環境污染物的濃度分布有著明顯的變化。在大坨天坑中,設置了兩個剖面(從和BB)。採集了12個樣品用於實驗分析。兩個剖面中∑PAHs平均含量是42.15ng/g。剖面AA中,∑PAHs的含量范圍為29.10-43.04ng/g,平均含量為35.45ng/g;剖面BB中,∑PAHs的含量范為16.93-68.07ng/g,平均含量為48.65ng/g。兩個剖面中∑OCPs平均含量是2.54ng/g。剖面從中,∑OCPs的含量范為0.131-14.35ng/g,平均含量為2.44ng/g:剖面BB中,∑OCPs的含量范為0.22-0.57ng/g,平均含量為0.40ng/g。從大石圍天坑的項部到底部,採集了9個樣品用於分析PAHs and OCPs。結果表明:∑PAHs平均含量是74.48ng/g。頂部∑PAHs的含量范為23.43-88.94ng/g,平均含量為57.76ng/g;底部∑PAHs的含量范為43.5lng/g-190.47ng/g,平均含量為87.88ng/g。∑OCPs平均含量為1.76ng/g。頂部∑OCPs的含量范為0.05-2.46ng/g,平均含量為1.21ng/g;底部∑OCPs的含量范為0.42-5.22ng/g,平均含量為2.20ng/g。 總體來講,在大石圍天坑群中,污染物在底部的總含量高於頂部的總含量,大石圍天坑比大坨天坑含有更多的污染物。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因為底部和頂部以及天坑之間的光照和蒸發作用存在著巨大差異。根據不同PAHs and OCPs的比率比如 LMW/HMw,AN/AN+PH,BaA/CH,BaA/BaA+CH,andPH/AN,α/γ可以推斷污染物的來源,遷移,歷史污染及其歸宿。研究區土壤中,天坑中的PAHs主要來源於石油.大石圍天坑有新的o,p』-DDT在使用沒有林丹使用,而大坨天坑有新的o,p′-DDT和林丹使用研究結果表明:天坑底部是PAHs和OCPs歸宿地和積蓄庫。
③ 天坑是什麼,我們中國哪裡有天坑啊誰能告訴我嗎
天坑(來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自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質,發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
④ 地理中國吞天井天坑
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等非凡專的空間與形態屬特質,發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
⑤ 地理中國第20190201期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地理中國.20190201》天坑奇觀·仙人洞謎雲。
⑥ 中央十套地理中國第169期天坑,仙人洞是怎樣形成的
地質運動和河流沖刷形成
⑦ 中國最大的天坑位於哪裡
在重慶市奉節縣,是小寨天坑。
重慶小寨天坑的坑口直徑為622米,坑底直徑為522米。天坑深度為666.2米。坑壁四周陡峭,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
小寨天坑與天井峽地縫屬同一岩溶系統,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峽地縫補給,自迷宮峽排泄,從天坑至迷宮峽出口地下河道長約4千米。天坑是一種特殊的地質現象,天坑一般都出現在峰叢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區。
(7)地理中國中國天坑神奇三擴展閱讀:
價值意義
小寨天坑是構成地球第四紀演化史的重要例證,更是長江三峽成因的「活化石」,被譽 為「天下第一坑」。 屬當今世界洞穴奇觀之一。小寨天坑的底部有一條巨大的暗河,暗河的水來自一條被當地人稱為「地縫」的神秘峽谷。
據考察,地縫全長達37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而峽谷的高度達900米,形成氣勢恢宏的「一線天」。從上面俯看,在群山之中,茂密的原始森林底下,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條雲霧繚繞的縫隙,那就是深達數百米的神秘地縫,被岩溶地質專家稱作「世界喀斯特峽谷奇中之稀」。
離小寨天坑不遠,還有一處與三峽夔門幾乎一模一樣的峽谷,當地人稱為「旱夔門」。從旱夔門往裡,地勢險峻,無法進入,至今仍未探明。
⑧ 求《地理中國》每集簡介
地理中國,每集簡介。
1柴河地質探秘【哈拉哈河火山群支脈發現】
2巨洞之謎【格凸河暗河洞穴】
3鄱陽湖的奧秘【鄱陽湖】
4解密遠古之花 上【達爾文討厭之謎的破解】
5解密遠古之花 下
6黃土中的秘密【洛川黃土剖面】
7太行山中的奇觀【贊皇縣赤壁長牆】
8石林傳奇【路南石林】
9赤水觀瀑【赤水丹霞地貌】
10黃龍的訴說【黃龍鈣華】
11沙海的奧秘【巴丹吉林沙漠】
12鴨綠江神韻【鴨綠江】
13天露池之謎【豐寧第四紀冰川遺跡】
14嵩山探秘【嵩山五世同堂地質奇觀】
15山中奇境【樂業 大石圍天坑】
16會飛的山峰【葛仙山】
17神奇的小島【南碇島六邊形石柱】
18深藏的美麗【九寨溝】
19走進龜峰【龜峰丹霞區象形石】
20紅岩石瀑【大洪山琵琶湖紅岩石瀑】
21洞穴奇觀 上【武隆芙蓉洞喀斯特】
22洞穴奇觀 下
山河探秘第一部
23神秘的巨洞【同第二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一集】
24探索長崖之謎【同第七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二集】
25少林傳奇【同第十四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三集】
26大漠尋奇【同第十一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四集】
27山中奇觀【同第九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五集】
28石林億萬年【同第八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六集】
29好大一個湖【同第三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七集】
30塔里木河探秘【塔里木河】
31龍虎山探奇【龍虎山洞穴和古火山口】
32游歷地心【天柱山超高溫高壓變質帶】
33生命之石【延慶縣千家店盆地硅化木群】
34萬柱迷谷【臨海市六邊形流紋石柱群】
35塘中的發現【海口雙池嶺 羅京盤瑪珥式火山群】
36峽谷行【大渡河金口河大峽谷】
37水下的博弈【治理黃河】
火山的奧秘
38巨災後的反思【馬提尼克島聖皮埃爾培雷火山大爆發】【火山的奧秘第一集】
39險象環生【夏威夷火山空難救援】【火山的奧秘第二集】
40零距離接觸 上【火山專家考察活火山】【火山的奧秘第三集】
41零距離接觸 下【火山的奧秘第四集】
42感知火山脈搏【火山專家研究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五集】
43破解火山密碼 上【火山專家檢測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六集】
44破解火山密碼 下【火山的奧秘第七集】
⑨ 中國的喀斯特地貌典型例子(至少3個)
桂林山水
雲南石林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極為零散的地區,如法國的科斯、中國的廣西、美國的肯塔基州等。
中國幾乎各省、自治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總面積約有l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5%。被埋藏於地下的則更為廣泛,有的地區累計厚度可達幾千米。以至上萬米。由此可見,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對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石灰岩連成一片,分布最廣,面積共達55萬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廣西地區出露的面積最大,達12萬平方公里,約占廣西全區總面積的60%。貴州和雲南東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積也約占該地區總酉積的50%。此外,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石灰岩分布。
廣西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是別具特色的,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則分布著連綿成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尖錐狀、寶劍狀、柱狀、塔狀等形態各異、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們站在較高處放眼望去,只見群峰密集,氣勢雄偉,猶如蒼藍色的石頭森林。它們縱橫連綿達數百公里,而且各個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構成了一個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的峰頂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間密布著一個個深達200~400米、直徑不過100~200米的封閉小窪地。從廣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態呈有規律的變化:峰頂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漸變稀。同時,山間的封閉窪地高程也漸次下降,窪地規模也明顯增大,由數個窪地聯接成串珠狀窪地。
此外。不規則的長條形谷地則逐步過渡為較開闊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稱的桂林—陽朔一帶,就是一種喀斯特強烈發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這里是廣西東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亞熱帶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與廣西相鄰的雲貴高原區喀斯特發育的特點與廣西喀斯特有顯著的差異,其原因是雲貴高原的地質條件比廣西復雜得多,可溶性的碳酸鹽類岩層與非可溶性的砂頁岩、火山岩交互成層,再加上褶皺緊密,斷裂錯綜,因而形成許多獨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點的可溶岩體,而不像廣西那樣是一個連續分布的、褶皺平緩和岩性比較單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體。在黔南、黔西南和滇東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積連續分布的碳酸鹽類岩層,在幾百萬年前的第三紀也曾發育有熱帶、亞熱帶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紀以後,雲貴高原區地殼大幅度隆起,成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這樣就不再具備廣西那種濕熱的亞熱帶氣候條件,以溶解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遠不如廣西那樣能夠強烈地進行,故其剝蝕作用相對較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渾圓、低緩的特點,溶洞分布也遠不如廣西那樣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遠比廣西的峰林遜色。如今黔西安順的峰林,雲南路南的石林均為第三紀時尚未上升為高原前濕熱氣候條件下的產物,而不是現在涼爽的高原氣候條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國現代喀斯特的發育具有明顯的氣候分帶現象,廣西、貴州南部、湖南南部。雲南東部和緯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區稱為熱帶型,峰林地形是這一類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標志;川東、鄂西山地和貴州高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亞熱帶型,窪地、漏斗、豎井等負地形是本區的主要特徵,江蘇宜興、浙江金華與杭州等地區的溶洞與石灰岩泉也可以歸入這一類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呂梁山區、北京西山、山東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區屬溫帶型,這里現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較微弱,地表水順裂隙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濟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國西部高山區及內陸乾旱區則屬於寒帶型和乾旱型,這里由於晝夜溫度變化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也就不十分明顯了。
對於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國早在16世紀(明朝)就已經開始了,這要比外國早200年左右。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暢游南北名山以後,曾於1637~1639年用兩年的時間遨遊廣西、貴州、雲南,對中國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個地下岩洞,並對石灰岩地區的地貌形態作了詳盡細致而又朴實生動的描述,對它們的成困作了正確的科學解釋。他寫的《徐霞客游記》一書,可說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書。 答案補充 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雲南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