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9 06:21:00

㈠ 論述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一、強調倫理

二、內向保守

歷史發展變化的速度遠遠快於自然地理因素。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完全分開。

1、領土和行政區域

從秦朝到清朝,清朝是鴉片戰爭前最繁榮的地區。秦漢時期實行郡縣制,唐代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代以魯州縣三級制為主,元代實行省制,明清兩代相繼實行,以省政府縣為基本形式。

2、國籍、人口

中國一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國,各民族共同開發和鞏固了中國的領土。公元初期,有六千多萬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到19世紀中葉達到了4.3億人。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較大變化;水道和水系的變化,如黃河的變遷,海河水系的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逐漸變為陸地,另一些則落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張或范圍變化。

4、氣候

氣溫的變化反復多次,由冷轉暖,由暖轉冷;濕潤條件的變化,由濕轉干,乾旱加劇。

(1)中國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一、地理環境基本特點

地形,西高東低有3級階梯,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向,

第一階梯有柴達木盆地,第二階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級階梯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二、地理環境造成的氣候特點:

1、氣溫,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

2、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人均資源佔有量少。

㈡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於開放或封閉的影響並舉兩個實例。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

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實例

1、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其錯過的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就是從那時起漢民族開始走下坡路。間接導致明朝的滅亡。

2、清朝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中國很少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導致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

(2)中國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1、地理環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從人文中分出經濟和社會文化)

2、地理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環境與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嚴格區分越來越難。

3、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

4、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有四個方面:

一是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

二是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決定其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三是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以各種形式轉化或傳遞。

四是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注意:這一條很可能考簡答題,簡記:為人類決定一切生物能量守恆一切活動)

5、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條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類的活動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

因為第一它沒有規定人類從產生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第二它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第三,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定,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

㈢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地來理環境的基本特徵源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㈣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點

地理環境基本特點

地形,西高東低有3級階梯,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向,

第一版階梯有柴達木權盆地,第二階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級階梯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環境造成的氣候特點:

(1)氣溫,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

(2 )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人均資源佔有量少。

㈤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㈥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要素疆域和政區的基本特徵

疆域:意指領土的范圍或面積。例如,我國疆域遼闊。《荀子·君道》:「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

政區:即行政區劃,指國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系、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將全國的地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設置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政區以國家或次級地方在特定的區域內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層次唯一性的政權機關為標志。政區因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而不同。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㈦ 談談中國古代歷史地理環境對於其文化的影響。

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及其對文化的影響
第一節 地理環境及其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P15、24頁)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P25)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㈧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一、疆域、政區
(一)注意從秦統一到清乾隆回年間的疆域狀況,答建立疆域變動的概念,區別目前國際法意義上的疆域觀念與歷史的疆域觀念。
(二)中國古代政區存在二級制與三級制度的交替情況,可重點了解清代的地方政區情況。
(三)省的出現及演變。元朝是一個轉折點。
二、民族、人口
(一)了解中國歷史上民族的融合與演化狀況,注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觀念。
(二)人口的變遷。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人口數量一直居世界前列。南北人口構成比例的變化。歷史上的幾次人口的遷徙,注意在人口遷徙過程中伴隨著文化的交融。
三、地形、地貌
這本分內容中學已經學過,可以思考多元地形與多元文化的關系。
四、氣候 注意古代曾經有過溫度與濕度的變化

㈨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並,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