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泰山上

地理中國泰山上

發布時間: 2021-02-19 05:49:39

A. 泰山有著什麼樣的特殊地理條件

泰山,通常指我國的五嶽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 皇帝來泰山封禪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贊嘆,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
泰山是五嶽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它在山東省中部,津浦鐵路的東側,因位於我國東部,故稱東岳。 泰山山勢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嶽之首,故古時被稱為「五嶽之長」、「五嶽獨宗」、「五嶽獨尊」。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猶現;雲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 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跡。
泰山兼具古、麗、幽、妙,摩崖碑碣數不勝數,廟宇觀堂滿山遍布,山勢壯麗,[2]自然景觀巍峨、雄奇、沉渾、峻秀。全山有古建築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嶽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

B. 地理中國五嶽

五嶽來是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源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
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
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中嶽嵩山(海拔1491.71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C. 泰山的地理地貌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7]

新構造運動與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今日泰山形成階段。
一,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後來經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為巨大的山系,同時發生一系列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岩和岩漿岩組成的泰山雜岩。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浙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岩的基底剝蝕面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岩。中奧陶世末,在加里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為陸,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處於時陸時海的環境,在中奧陶統的剝蝕面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岩系。而後,泰山地區持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於山的南麓產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岩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岩,才又得以重新出露於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今日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後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今天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於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泰山雜岩,南盤為寒武紀的灰岩和頁岩,表現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餘公里,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復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制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製作用。泰山作為一個年青的斷塊山系,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8]

侵蝕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於泰山南坡的上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
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台、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後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2)侵蝕構造低山:分布在傲徠峰、中夭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 700 ~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及閃長岩。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
(3)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岩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岩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岩,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為「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於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4)溶蝕侵蝕丘陵:多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岩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5)錫蝕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至虎山及黃前一線,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為變質岩及花崗岩,侵蝕強度十分微弱,以剝蝕風化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8]

微型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
泰山扇子崖
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如大直溝、大溝巷、窯子溝、三岔溝的峽谷地貌,百丈崖、扇子崖的峭壁地貌。龍角山、歪頭山、傲徠峰的奇峽地貌。以及壺夭閣的谷中谷等險峻而奇特的地貌景觀,此外泰山還發育有眾多的三級型的微型地貌,他們是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的有力證據。[9]
(1)三級夷平面
第一級夷平面:分布在泰山南麓的虎門、紅門、金山及黃山公路四周。海拔高度為50~200米,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相當於華北臨城期的夷平面。
第二級夷平面:分布在扇子崖及摩天嶺一帶的平緩山脊上,海拔高度為600~800米,相當於華北唐縣期夷平面。
第三級夷平面:分布在岱頂及其周圍寬廣的山頂,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構成一個向北微傾斜的封頂面,相當於華北魯中期夷平面。[9]
(2)三折谷坡
在岱頂南北兩側常可看到峽谷的谷坡發生三次轉折,如山北的一條峽谷在其上段約200米的深處,谷坡驟然變陡,又往下200餘米,谷坡幾乎直立,高達20米左右。根據峽谷的谷坡三折變化情況。可以把峽谷發育過程大致劃分為峽谷上段、峽谷下段和嶂谷形成的三個時期。此外,在有些溝谷的縱剖面上也可看到其溪流線發生轉折的現象,如從西路的黑龍潭往上,谷底坡度逐漸增大,在黑龍潭至黃西河之間谷底坡度為80,黃西河至雲步橋間為10~12度,自雲步橋至南天門谷底坡度迅速變為60度。這種情況亦可說明泰山新構造運動及其地貌發育的階段性。[8] [9]
(3)三級溶洞
泰山北部的小婁峪,出露有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石灰岩,在灰岩中溶蝕作用比較顯著,發育有眾多的大小溶洞,它們分別分布在海拔510米到560米之間的不同高度上。分級現象十分明顯。一級溶洞位於海拔510~515米之間,二級溶洞位於海拔540~545米之間,三級溶洞位於海拔560米的高處。三級溶洞的自然排列構成了該處的奇特景觀,也是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間接性和階段性的理想例證。[10]
(4)三級階地
泰山周圍河流的三級階地發育,其中第一、二級階地保存較好,第三級階地多被後期剝蝕破壞常殘留於山前地帶。如青楊村附近的小沙河,其一級階地高出河床6米左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20米,三級階地高出河床30米,各級階地的相對高差不同,反映了地殼上升幅度的差異。[10]
(5)三迭瀑布
泰山溝谷中的瀑布很多,造就了泰山飛瀑流鳴的秀麗景色,如黑龍潭和雲步橋的飛瀑。由於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性,形成了瀑布的多級性。在黑龍潭百丈崖下方,分別在30米和50米處有兩個小潭,共同組成了三迭式的瀑布。在斗母宮東側溝澗內,由三個小跌水組成的三潭迭瀑,每級落差約3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有「小三潭印月」之稱。
泰山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及其塑造的微地貌景觀很多,諸如大眾橋和櫻桃園處洪積扇的扇中扇。壺夭閣的谷中谷等等,

D. 介紹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亘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

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卧面積達426平方千米。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4)地理中國泰山上擴展閱讀:

泰山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

2、氣候條件

泰山上下的氣候呈垂直變化的特徵十分明顯。山腳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

3、水文特徵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縱橫,水資源較為豐富,總儲量達30.4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億立方米,地表水15.4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億立方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山

E. 關於泰山的資料和簡介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5)地理中國泰山上擴展閱讀:

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台、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

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後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2)侵蝕構造低山:分布在傲徠峰、中天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700—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及閃長岩。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

(3)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岩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岩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

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岩,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為「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於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4)溶蝕侵蝕丘陵:多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岩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5)錫蝕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至虎山及黃前一線,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為變質岩及花崗岩,侵蝕強度十分微弱,以剝蝕風化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

泰山常規的是四條線:

1.第一條:最經典的紅門路徒步中線,其實是中線登封御道。

岱廟—紅門—岱頂這條古老的傳統線路。

2.第二條是坐汽車上山的環山公路線,也可以徒步爬山。

天外村(天地廣場)—環山路—竹林寺—黃溪河水庫—中天門—南天門—玉皇頂

3.第三條是從西北側山口進,也就是是桃花源入口,為環山公路,也可徒步爬山。

桃花峪入口—環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魚保護區—桃花源索道—南天門—玉皇頂

4.第四條是東北側山口方向,一般說是天燭峰,也就是後山。

F. 泰山的地理地貌是什麼

1: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專大,蓋層被風化掉了屬,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

2: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3:泰山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山區,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東南部為平原。

G. 泰山的地理位置 氣候 地形 植被等自然地理概況

1、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山東省泰安市境內,海拔高程120-1545m。地質公園由紅門、中天門、南天門、後石塢、桃花峪、徂徠山、蓮花山、陶山8個園區組成,總面積為171km2。
2、氣候:泰山地理位置優越,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水熱資源豐富,有利於萬物生長發育。
3、地形:泰山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山區,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東南部為平原。

4、植被:野生植物是泰山植物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目前已知泰山共有野生的高等植物157科、521屬、954種、4亞種、85變種、6變型。

(1)苔蘚植物 根據趙尊田研究,泰山有苔蘚植物30科、67屬、134種、3變種,其中苔類植物8科、10屬、13種、1變種;蘚類植物22科、57屬、121種、2變種。泰山苔蘚植物的垂直分布不明顯,包括土生、石生和樹生三種類型的植物群落,其中以土生和石生為主。區系成分除少量為舊熱帶成分和世界廣布種外,絕大多數為泛北極成分,其中東亞成分又為多數, 歐洲、北美成分較少。
(2)蕨類植物 泰山共有蕨類植物14科、21屬、45種、1變種。
(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泰山共有野生裸子植物2科、2屬、2種,即松科的油松和柏科的側柏。共有野生被子植物111科、431屬、773種、4亞種、81變種、6變型,其中包括雙子葉植物93科、326屬、590種、2亞種、56變種、3變型,單子葉植物18科、105屬、183種、2亞種、25變種、3變型。
從科的大小來看,在種子植物中,含20種以上的科共有8個,依次為禾本科、萄科、豆科、薔薇科、莎草科、唇形科、百合科、蓼科,為泰山植物區系的主要組成者;從屬的大小來說,含6種以上的屬共15個,依次為蓼屬、苔草屬、蒿屬、莎草屬、莧屬、李屬、胡枝子屬、委陵菜屬、鵝絨藤屬、柳屬、楊屬、榆屬、野豌豆屬、葡萄屬和蔥屬。
泰山植物區系的地理成分復雜,具有明顯溫帶性質。北溫帶成分具110屬占總屬31.8%。其優勢種為油松、麻櫟、栓皮櫟等。泛熱帶分布類型的有68屬,佔19.7%;舊大陸溫帶分布具有50屬,佔14.5%;東亞分布33屬,佔9.5%;東亞—北美間斷分布24屬,佔6.9%;溫帶亞洲有11屬,佔3.2%等,中國特有成分有2屬,為青檀屬的青檀和枸桔屬的枸桔,在各地理成分中,溫帶分布屬占總屬數49.4%,具熱帶性質的屬佔25%。
泰山植物區系具有古老性,含世界單種屬11個,如側柏、雪柳、刺楸、桔梗等;含世界少種屬(2—6種)32個,如蝙蝠葛、木通、枸樹、黃櫨等。在泰山落葉闊葉林中,尚有許多古老的木本種類,如木蘭屬、五味子屬、獼猴桃屬、南蛇藤屬、鵝耳櫪屬、胡桃屬、櫟屬、楊屬、柳屬、榆屬、桑屬、萄葡屬等。
泰山栽培的高等植物(指露地栽培者,不包括溫室種類),約有23科、116屬、428種、55變種、20變型。其中,裸子植物3科、17屬、40種;雙子葉植物17科、126屬、339種、54變種、19變型;單子葉植物3科、23屬、49種、1變種、1變型。這些植物對於構成當今的泰山植物系起著重要作用。

H. 中國南極泰山站的地理位置

泰山站位於中國南極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坐標:東經76°內58′,南緯容73°51′,海拔高度2621米。距中山站約522公里,距昆侖站715公里,距格羅夫山85公里,距埃默里冰架接地線220公里,距離查爾斯王子山資源區370公里。伊麗莎白公主地位置表面地勢和冰下地形平坦,坡度約為0.35度,冰體厚度超過1900米,冰蓋底部無融化現象,冰蓋水平流動量小,冰川運動速率在20米/年的范圍內。

I. 為什麼地理書沒有泰山站位置

中國南極來泰山科學考察站於自2014年2月建成開站。有關南極泰山站的資料公開發表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地理教材的更新也需要時間。有一些發行量比較小的版本教材更新更慢。如果你們當地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較老,書上就可能沒有泰山站相關資料。
中國南極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地理坐標為東經76°58′南緯73°51′,距離中山站約520千米,距離昆侖站約715千米,海拔高度約2621米。

J. 泰山的具體位置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亘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

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卧面積達426平方千米。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10)地理中國泰山上擴展閱讀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擁有著極其濃厚的神話背景,在古代人們認為日出東方,所以東方是萬物的始源。而泰山恰恰是東方最高的山,所以在科技落後、思想封閉的古代,人們便認為泰山可以上連天、下接地。

只要登上了泰山便可以與上天對話、接受上天的旨意了,而秦始皇認為自己乃是天命之子、被上天所承認,只有自己才有資格接受上天的旨意,因此泰山被秦始皇選做封禪之地。

這也得到了之後各朝皇帝紛紛效仿,將泰山視為聖地,多次舉辦祭天、祭祖等祭祀活動,但真正能夠在泰山封禪的少之又少。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古代人民有著極強的等級觀念並且相信鬼神之說,即便泰山的自然條件苛刻也要上山去封禪。

加上秦始皇也只有六位皇帝前往泰山封禪,並不是其他皇帝不想去,相反,他們將能夠前往泰山封禪視為一種榮譽。但由於前往泰山封禪要求皇帝本身要有一定功績並且要天降祥瑞,也就是要得到上天的認可才可以前往泰山封禪,與上天對話、向上天匯報功績並接受上天的旨意。

說道封禪有一件很與意思的事情,作為第一位前往泰山封禪的帝王,秦始皇前往泰山頂部封禪,在他帶領隨從爬到半山腰時天降大雨。

這被當時的百姓認為秦始皇殺戮過多,法治嚴苛從而惹惱了上天,不被上天所認可。但秦始皇依舊固執地堅持己見,帶領眾人前往泰山封禪,或許真的是秦始皇此舉徹底激怒了上天,致使秦朝短短二世而亡。

之後的幾位皇帝就比較靠譜了,第二位前往封禪的是西漢的漢武帝,這位可是有著真憑實據才上山封禪的。他一生戎馬、北拒匈奴,西漢的光輝時期由他所開啟,所以他得到了上天的認可得以上山封禪。

第三位是東漢光武帝,他經歷亂世使中國重新統一,但他封禪的目的不純,相傳他封禪是為了鞏固劉氏的皇室地位,想要「家王朝」。

第四位乃是唐高宗,他幹了一件獨一無二的事,他帶著武則天去封禪。而且為了展示國力的強大,車隊連續數百里,還有其它國家的使者隨行。第五位也是唐朝皇帝,乃是唐玄宗,唐朝也是唯一一個有兩位皇帝前往泰山封禪的朝代,最後一位是宋真宗。

大家都知道宋真宗時期並不太平。他一直沒有什麼功績,可以說是文不能吟詩作對、武不能提槍上馬。而且他還幹了一件喪權辱國的事情,他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割讓幽雲三十六州並且年年納貢。

按理說這樣的皇帝是沒有資格去封禪的,但他卻通過造假天降祥瑞,這才前往泰山封禪。據後世猜測,在對遼的戰役中宋真宗讓文臣武將及百姓都很失望,所以他想通過封禪來鞏固地位。

他想通過此舉表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但後來我們也知道,這並沒有救了他,也沒有救了宋朝。說來也奇怪,宋朝之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前去泰山封禪,大都是前往祭祀,或許這也跟宋朝後一代不如一代有關吧。

如此多的皇帝在泰山舉行封禪、祭祀等活動,給泰山留下了深厚的文化背景,作為泰山山腳下的小編封禪大典什麼的看過好多次,風景還是日出、雲海、夕陽較為引人注目。

泰山上不計其數的寺廟、道觀、刻碑等,也算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為它們在歷史的積淀下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縮影。而且泰山所代表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漸漸成為了國人的精神寄託,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小編很希望大家來泰山賞雲海美景、品封禪古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