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城市天際線
Ⅰ 王建國的研究成果
1. 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1。1996年由台灣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購買版權出版繁體字版本。
2. 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第二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3. 楊廷寶建築論述與作品選集,王建國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
4. 國外著名建築師叢書-----安藤忠雄(王建國、張彤) [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5.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6. 城市設計(第二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7.可持續的城市環境和建築設計[M],董衛、王建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8、國外著名建築師叢書----阿爾瓦羅·西扎[M],蔡凱臻,王建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9、安藤忠雄研究室編,建築師的二十歲[M],王靜、王建國、費移山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0. 後工業時代產業建築遺產保護更新[M],王建國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
11. 大學校園文化內涵的營造和提升,王建國、陽建強主編,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12、綠色城市設計----基於生物氣候條件的生態策略[M],徐小東、王建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13、普通高等教育與土建學科專業「十一五」規劃教材――《城市設計》、王建國主編,劉博敏、陽建強副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14、城市設計(第三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發表的部分
1. 王建國,高源,胡明新. 基於高層建築管控的南京老城空間形態優化[J]城市規劃,2005(1):45-51
2. 王建國,張彤. 上海世界博覽會規劃設計[J]世界建築導報,2005(4):66-67
3. 王建國. 上海世界博覽會產業歷史遺產保護和浦西內港碼頭區設計[J]世界建築導報,2005(4):78-79
4. 王建國、陳宇. 鹽城中學南校區規劃和建築設計[J]建築學報2005(6): 34-37
5. 王建國. 21世紀初中國建築和城市設計發展戰略研究,建築學報2005(8):5-9
6. 王建國. 山水相依、清雅素裹――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建設印象[J],時代建築2005(4):112
7. 王建國,徐小東. 基於生物氣候條件的綠色城市設計生態策略[J]「建築與文化」2006(8):11-19
8. 王建國,彭韻潔,張慧,王彥. 瑞士產業歷史建築及地段的適應性再利用[J],世界建築2006(5):26-29
9. 王建國,蔣楠. 後工業時代中國產業類歷史建築遺產保護性再利用[J],建築學報2006(8):8-11
10. 王建國,程佳佳. 海峽兩岸大學校園規劃建設比較研究[J],城市建築,2006(9):6-10
11. 王建國, 安寧. 繼往開來,把握機遇 回應新世紀挑戰――記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十年發展,[J]建築與文化,2007(10):19-24
12. 王建國. 江寧區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園公共教學樓設計[J],建築與文化,2007(10):38-39
13. WANG Jianguo, JIANG Nan.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reuse of historical instrial building in China in the post-instrial era. Frontier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of China. 2007,1(4):474-480 (Translated from Architecture Journal, 2006,(8):8-11)
14. 王建國,張愚,沈瑾. 唐山焦化廠產業地段及建築的改造再利用[J],城市規劃2008(2):88-92
15. 王建國,徐小東. 基於可持續發展准則的綠色城市設計交通策略[J],城市發展研究,2008增刊,8-13
16. 王建國,王湘君,徐寧。 江寧博物館[J],建築與文化,2008(10):30-31
17. 王建國,龔愷. 關於建築學辦學國際化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09(1):29-31
18. 王建國. 城市再生與城市設計[J],城市建築 2009(2):3
19. 王建國. 基於城市設計的大尺度城市空間形態研究,中國科學(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20.Technological Sciences, Vol 39(5)830-839)E輯:技術科學,2009年39卷5期,830-839
21.Wang J.G. A research into the large-sdaled spatial forms of cities based on urban desig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9, 52(9)2486-2496),SCI,
22. 王建國. 如何欣賞城市天際線[J],中國國家地理,天際線增刊,134,2009
23. 王建國、冷嘉偉、楊俊宴. 特大城市中心區城市設計的思考――以鄭州二七中心區為例. [J]建築學報2009(12)第1-6。
24. 王建國,魏羽力. 南京2007-2009,[J]建築創作,2010(2):29--30。
25. 王建國,趙燁. 無錫惠山森林公園景觀修復規劃探討――在空間疏理中提升環境價值[J]規劃師2010(4):30-35
26. Wang J G, Zhang Y, Feng H, A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development intensity based on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ttributes intervened by urban design. Sci China E-Tech Sci,2010,53(7):1743-1754, SCI, Springer庫檢索
27. 王建國,張愚,馮瀚。 城市設計干預下基於用地屬性相似關系的開發強度決策模型,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201040(9):983-993
28. 王建國、王鵬、徐小東、孫海霆、姚欣悅. 綿竹市廣濟鎮文化館[J],建築學報2010(9):74-76
29. 王建國. 中國產業類歷史建築及地段現狀及其可能性[J],城市中國,44期,106-108頁
30. 王建國,王興平。 綠色城市設計與低碳城市規劃――新型城市化下的趨勢[J],城市規劃,2011(2):20-21
31. 王建國,魏羽力、汪堅強. 大尺度城市設計中的時序問題――以南京東山新市區中心為例[J]. 城市規劃,2011(2):64-67 1. 1991,南京郵政大樓設計,方案主要參加者,1997年獲江蘇省優秀工程一等獎。
2. 1992,河南博物館方案設計, 方案參加者之一, 2005年建設部優秀建築工程設計二等獎。
3. 1994,江蘇省國稅大廈設計, 2000年江蘇省優秀建築工程二等獎(排名3)。
4. 1995, 福建長樂冰心文學館設計,建築負責人,1995,3000平方米. 1998年獲福建優秀建築工程一等獎(排名3)
5. 1997,泰州市新區商貿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中標,合作:孔令龍、權亞玲、胡渠等
6. 1997,江蘇常熟市老縣場17號地塊商業中心設計競賽一等獎, (合作:徐怡濤等)
7. 1998, 南京市城東幹道兩側地區城市設計,(合作:黃翼、魏羽力等)
8. 1998,江蘇東台市信用合作聯社綜合營業辦公樓建築設計中標實施。(合作:戎俊強)
9.1999,徐州市中心區城市設計、徐州市中山路城市設計,通過鑒定並實施。(合作:陳宇、高源、裴釗、黃翼等)
10、1999,徐州市彭城南路步行商業街規劃設計,(合作:王湘君、呂志鵬、戴琦)
11.2000年,徐州市市民廣場規劃設計咨詢第一名,(合作:陳宇、高源、裴釗、黃翼、沈欣榮)
12. 2000~2001 ,海口市總體城市設計(合作:董衛、陳宇、胡明星、王湘君、呂志鵬、戴琦、嚴錚、吳雲一等)
13. 2000,廣州市傳統中軸線城市設計方案競賽第一名(合作:韓冬青、董衛、費移山等).獲2004年廣州市優秀規劃設計二等獎,.2005年度廣東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三等獎(1)
14. 2001,金壇市舊城改造暨市民廣場規劃設計投標中標實施。(合作:高源、陳乾、費移山、何嘉寧、許軼)
15. 2001, 江蘇宜興團氿濱水地區城市設計並實施;(合作:徐小東、周小棣、高源、魏羽力、張愚、李琳、韋峰等),2008年度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風景園林)三等獎。
16. 2002,常熟新城市中心概念性全國城市設計競賽第一名 (合作:陽建強、高源)
17. 2002,江蘇鹽城中學規劃設計競賽中標實施,合作:陳宇、許軼、何嘉寧、林峰等),2005年江蘇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2007年江蘇省優秀建築工程三等獎
18. 2002,廈門鍾宅灣概念性城市規劃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合作:陽建強、王曉俊、王玉、王湘君、魏羽力、周傑、黃治等)
19. 2002,南京老城形象特色和空間形態控制研究(20020-Q-13), (合作:高源、胡明新等)。
20. 南京總統府、煦園歷史地段及周邊地區空間形態控制與引導研究(2003-Q-3)(合作者:高源、周立等
21. 2002,江蘇連雲港博物館新館全國設計競標第一名(合作:徐小東,韋峰、廖方等)
22,2003,徐州市淮海路城市設計,(合作:徐小東、歐陽之曦,徐寧、彭韻潔、李琳琳、鄒維治)
23. 2003,廣州海鷗島地區旅遊策劃和城市設計研究,與美國景觀設計公司SASAKI合作(合作者:董衛,陽建強,王湘君、王曉俊、魏羽力、黃羊山等)
24. 2003, 青島市中國海軍博物館規劃設計全國競賽,(合作者:冷嘉偉、夏冰、龔曾谷、劉彌、張婧等)
25. 2003,浙江大學紫金港西區概念規劃設計國際競賽(合作者:冷嘉偉,陳宇,韋峰、徐寧、孫振華、沈芊芊、張愚等), 榮譽獎
26. 2003,宜興城東新區概念性發展規劃研究並實施(合作者:徐小東、王曉俊等)
27. 2004,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園公共教學樓設計方案徵集中選實施,與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
院合作,合作:王湘君、張航、李大勇、張婧等),獲2008年度江蘇省優秀設計二等獎,2008年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建築設計)三等獎。
28. 2004,常州市萬福路-常澄路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合作:高源、李琳、張婧,常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2007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表揚獎。2007年度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
29. 2004,上海2010年世界博覽會規劃設計方案徵集(合作:劉博敏、韓冬青、冷嘉偉、F. Schwartz,R. Stern、孫業楊、董衛、楊濤、雒建利、葛明、張彤、吳曉、孫世界、王曉俊等),第4名。另榮獲2004年國際建築學術期刊《建築評論》城市景觀設計(the Cityscape 2004 Architectural Review Awards)二項大獎(總體規劃獎,建築綜合利用獎,2004年共有248個項目申報該獎項,13項獲獎)
30. 2004,沈陽故宮-張氏帥府及周邊地區城市設計(合作:陳薇、朱淵、沈煬等)
31. 2004,常州市城市特色研究(合作者:張嘯馬,王興平,王彥等)
32. 2003,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CIPEA)場地規劃(合作:加拿大Ekistics公司,魏羽力)
33. 2005,南京江寧區百家湖-九龍湖軸線地區城市設計(合作者:陳宇,王興平,蔡凱臻,朱淵,蔣楠,程佳佳,徐偉,楊志等)
34. 2005, 常州城市空間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合作主持,龔愷,合作者:張嘯馬、張愚、白小松、冷天翔、王彥、楊宇、趙婧等;合作單位:常州市規劃設計院、規劃局信息中心,常州市測繪院),。2007年度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2008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三等獎。
35. 2005,重慶大學城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二等獎(合作主持:陽建強,合作者:吳曉、孫世界、王興平、高源、王曉俊等)
36. 2005,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規劃設計競賽第一名實施,合作主持:陳宇,合作者:蔣楠,程佳佳,彭韻潔,李琳琳,王彥,馬亦鳴等),2009年江蘇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2009年江蘇省優秀工程三等獎。
37. 2006,南京中山陵博愛園和天地科學園詳細規劃設計(聯合主持:韓冬青,技術負責:陳薇、馬曉東、周武忠、王曉俊、孫世界、胡明新;參加:王正、徐小東、蔡凱臻、徐偉、楊志、徐寧、楊宇、鄧艷、李娟等)
38. 2006,無錫市總體城市設計(聯合主持:陽建強,合作:楊俊宴、吳曉、孫世界,王興平、王曉俊、費移山、蔡晶等)
39. 2006,唐山焦化廠改造規劃設計(合作:張愚、趙婧、楊宇)
40. 2006,浙江桐廬城市空間形態研究(合作:張愚、李娟、劉園、鄧艷、汪堅強)
41. 2007,南京江寧博物館設計(合作者:王湘君、徐寧、朱淵等)
42. 2007,江寧東山新市區城市設計整合(合作:魏羽力、汪堅強、張建波、楊志、蔡晶)
43. 2008,江寧小龍灣地區城市設計(合作:魏羽力、張建波、楊志、蔡晶)
44. 2007,江寧區悅恆大廈建築設計(合作主持:冷嘉偉,合作:鄧艷、李娟等)
45. 2007,南京市7316廠地塊城市設計和廠房改造設計(合作:蔣楠、周煒等)
46. 2007,杭州市《創新創業新天地城市設計》(入圍優勝)(聯合主持:陽建強)
47, 2008, 鄭州老城商業中心控規及城市設計,聯合主持:冷嘉偉,合作:楊俊宴、李旭宏、朱彥東、徐寧、蔡晶、張建波等
48. 2008,杭州西湖東岸景觀提升工程國際競賽第一名,合作:楊俊宴、陳宇、徐寧、孔祥恆、劉迪、趙燁、楊楊、江天、李京津等
49. 2008,無錫惠山森林公園概念規劃,合作:楊俊宴、陳薇、徐寧、趙燁、秋飛等
50. 2008,北京焦化廠工業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聯合主持:陽建強,技術負責:熊國平、吳曉、孫世界、徐小東、王曉俊、朱彥東:參加:蔣楠、許昊、鄧艷、李娟、鄭國等
51. 2008,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南京市規劃局、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南京市規劃編研中心合作(東南大學方參加:王建國、陽建強、董衛、陳薇、吳曉、王承慧、孫世界等)
52. 2008, 南京市總體城市設計專題,王建國、陽建強、董衛、高源、吳曉、王承慧、孫世界、劉迪、劉坤等
53. 2009,四川綿陽市廣濟鎮文化站建築設計(合作:徐小東;參加:王鵬、萬邦偉、孫海霆、姚昕悅等),2010年江蘇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一等獎。
54. 2009,四川綿陽市廣濟鎮便民活動中心(鎮政府)建築群設計(合作:徐小東、王鵬、姚昕悅、孫海霆),2010年江蘇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一等獎
55. 2009,浙江龍泉夏侯文陶瓷藝術大師館(合作主持:徐小東、參加:孫海霆等),2009
56. 2009,常州市國棉三廠(名力集團)地區改造規劃設計,合作:蔣楠、許昊等
57. 2009, 西安交通大學曲江校區建設規劃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合作主持:程泰寧、王建國,參加:冷嘉偉、唐斌、徐春寧、王幼芬、孫海霆、姚昕悅、劉坤等)
58. 2009,南京明外郭沿線地區規劃(政府指名委託,2009-,合作主持:陳薇、王建國;技術負責:諸葛凈、王曉俊、高源、蔡凱臻、沈煬;參加:是霏、戴薇薇、張馳、趙效鵬等)
58. 2010, 鎮江甘露寺地宮及唐代遺遺址展示館,(合作:姚昕悅、張馳、趙效鵬)
59. 2010, 南京東山副城區政府周邊地段城市設計,合作:魏羽力、李京津、潘瓊宇、孫海霆等)
60. 2010,南京東山副城總體城市設計(2010,合作:楊俊宴、高源、王曉俊、盧華興、劉坤、趙燁、潘瓊宇、景文娟)
61. 2010, 淮安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園規劃設計競賽,第一名;聯合主持:陳宇,合作:姚昕悅、孫海霆、張弛、趙效鵬、盛吉、柴文遠、景文娟),
62. 2010,南京外郭沿線重點地段修建性詳細規劃(201009-),合作主持:王建國、陳薇;技術負責:王曉俊、陳寧、高源、沈暘、蔡凱臻、俞海洋、周武忠、朱彥東;參加:張弛、凌潔等
63. 2010,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保護規劃,主持:陳薇;合作:王建國、諸葛凈、白穎、魏羽力等)
64. 2010,揚州古城北門保護規劃設計,(合作:陳薇、陳宇、徐偉等)
65. 2011,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王建國、陽建強、熊國平、陳薇、姚昕悅、趙燁等)
Ⅱ 《中國國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專輯專刊
《選美中國》特輯(2005)
這本加厚版專輯質量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封面很厚,質量非常好;江河湖海、險峰峻峽的圖片十分壯美。其中收錄了丹霞、雅丹等不為人所熟知的地貌,也突破文化常規,精選了中國西部眾多地方的絕美景色。
個人非常喜歡這本特輯,看了不下十遍。不論是專心看優美的文字和專業的介紹,還是休息放鬆時看看圖,都很好。
引用一下名人的評價:
2005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55周年(前身是1950年在南京創辦的《地理知識》)。雜志社在2005年10月推出了大型策劃專輯: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中國」特輯,限量發行55萬冊,雜志一上市即搶購一空。後來,有人在網上把這本原價16元的雜志炒到了200元。本版是精裝修訂第三版。
這本書是中國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精華的集錦,它表現了中國這塊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誇張地說,它應該是我們送給世界的禮物。
——著名作家、畫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
《中國國家地理》這本選美中國特輯讓我們把大地當作詩來讀。
——著名作家劉心武
中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雪山和冰川大國,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雪山、冰川這樣的審美范疇。《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特輯開辟了中國人欣賞雪山、冰川的新時代。
——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探險家、國家氣象局局長秦大河
《中國國家地理》做了一件別人沒敢做的事,編輯部在圖片方面強大的策劃和組織能力讓人吃驚。本書展示了114個中國最美的地方、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著名攝影家王建軍
Ⅲ 如何正確看待網紅現象議論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尤其是應用極其廣泛的議論文,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那要怎麼寫好這類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對於網紅的認識議論文(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對於網紅的認識議論文1
網紅現象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正能量。首先,它能夠深化大學生自由、平等價值觀。網紅現象的出現破了明星精英「一統天下」的局面,給予了平民機會變為「明星」,讓他們確信自己可以擁有挑戰精英文化的能力。當代大學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多樣,對自由、平等的話語權更加渴望,而網紅現象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能夠使榜樣教育更加多元化和貼近化,網紅一般在生活中在某方面有著過人之處或者具有獨特的個性。無論是哪一時期、哪一位網路紅人,都是如此。榜樣的力量不容忽視,而網紅們帶來的正面性質的因素值得我們所肯定的。
但其中也會必然存在很多的負能量。在今年早些時候,提到網紅可能大家都會聯想到低俗、露骨甚至色情這些詞語來形容,確實,在行業發展初期,各種法令法規還沒健全,難免會出現一些亂象。而這些亂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審美觀、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某些網紅以低俗的行為舉止博取眼球,使得一些認知分析有限、生活閱歷淺薄的大學生為了尋求感官上的刺激,把低俗、惡俗、媚俗的東西當做美去追求,時間長了審美情趣便粗俗化。同時,榜樣效應也會帶給大學生一些負能量,負面的價值觀會使得大學生感到迷茫,對公民社會道德建設產生強大的沖擊。此外,網紅現象還可能誤導大學生的金錢觀、婚戀觀、成才觀等等一些方面。
對負能量的應對措施:
網紅現象帶給大學生的沖擊不可謂不大,為此,全社會需要做出全面的應對措施來減少負能量帶給大學生的負面效應。學校可以增設一些課程內容,堅定大學生良好的價值觀,讓大學生們在遇到負能量沖擊時不會感到手足無措。需要加強大學生審美觀的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這樣自然能夠摒棄低俗的審美觀,擁有良好的美德情操。加強道德教育,負能量的沖擊中很多都在一次次打破人們的道德底線,此時更應該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需要時刻調查關注大學生的道德發展,及時做出調整。加強各類價值觀的培養,樹立一個良好的價值觀。
總結:
網紅現象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目前來說它算一個比較新穎的領域,其中的資源價值還有待我們繼續去發掘。在這個過程之中需要我們對它進行一個良好的管理與約束,盡管現在網紅已經開始逐漸退燒,但我們任然不能忽視,無論是哪方面都是一樣。我們不能一味的去否定,也不能去一味的縱容。總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Ⅳ 中國十大宜居城市都有那些
這個問題好,很多人現在都開始關注宜居城市了,宜居城市主要分為幾個點:一是空氣質量,二是物價環境,三是交通便利,四是醫療環境,五是就學問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我眼中的宜居城市是哪些。
第六:雲南的騰沖,相比較麗江大理而言,騰沖更具誘惑力,很多到過騰沖的人都說,這里才是10年前的麗江,古城的街道每天都在洋溢著幸福的人,坐在一起曬曬太陽,喝喝奶茶,這樣的夢想之地,是很多年輕人的選擇,隨著騰沖的機場投入使用,去騰沖已經很方便了。
第七:海南的海口給了第七位,原因是海口雖然貴為海南的的省會,發展一直不如三亞,但是海口的宜居環境好與三亞太多,三亞的高房價讓很多人對三亞產生了褪去,畢竟三亞再好,物價太高,而海口就不一樣,物價低,環境氣候好,交通便利,所以很多老人喜歡定居海口。
第八:成都,成都的宜居一直榜上有名,大碗茶,麻將,火鍋,慢生活才是成都的代表,成都其他的環境不必細說,到過成都的人都會喜歡上這個美麗的川市。
第九:張家界,張家界雖然靠著景區而出名,但是這里的環境不可否認他的好,作為湖南的明星城市,很適合湖南人定居。
第十:蘇州,蘇州這個地方適合條件好的人老定居,特別是退休老人,蘇州的小橋流水古城讓很多老人羨慕不已,他的名氣無人不知,所以找個喜歡的城市,去定居吧。
Ⅳ 香港最出名的旅遊勝地是哪裡
論景點,香港最出名的是太平山和維多利亞港了,很多人喜歡坐纜車眺望太平山頂和維多專利亞港,屬夜景非常美麗。
如果是逛街購物,可以直接去海港城尖沙咀彌敦道,九龍公園。
香港地方不多大,還有帶孩子的話,可以去香港迪士尼樂園。
Ⅵ 《中國國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專輯專刊
附刊(一般為隨刊附帶的32頁刊物)
2005年11月《炫動城市之旅》
2006年04月《攀枝花為什版么這樣紅?》
2006年10月《測繪:給權地球定位(國家測繪局建局50周年紀念專號)》
2008年08月《中國100個最美麗樓盤》
2008年09月《災後四川旅遊產業大盤點:那一刻地動山搖,這幅畫美景依舊》
2011年08月《鄭東新區:如意新城》
2012年01月《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2012年06月《多姿多彩金張掖》
2012年07月《貴陽:一個連氣候都可以消費的城市》
增刊(獨立於常規刊之外單獨發行的刊物)
1999年10月《99』財富論壇特刊》
2009年09月《城市天際線:中國城市發展珍藏版》
2011年12月《生活在別處:30個最美棲居地》
特刊(硬皮精裝版,一般多為企業定製刊物)
2005年《選美中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
2006年《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2007年《中國夢珍藏版》《圈點大西北》
2008年《西藏的魅力》
2009年《美哉台灣》
還有每年出版的十月巨厚版,每年的省份專輯等等
Ⅶ 有一期講中國各城市的雜志是什麼
lz給的范圍太大了......
這個可能性大一些:
《城市中國》雜志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於2005年初創刊,專中國出版期刊中屬心每月出版。 雜志主張「以公眾的視角解讀城市,以城市的視角審視中國」,以城市為主要研究對象,每期圍繞一個研究性課題展開,用類型學的方法進行梳理和歸納。通過新聞、故事、評論、法規、引文、對話、詞典、圖紙、漫畫、圖解等不同的文本類型,從各個學科、各層面介紹當代中國在全球化權利空間背景下的現狀,對城市生態、文化、脈絡的進行梳理呈現。
還有.....
《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增刊《城市天際線》以獨特的視角介紹了中國各大都市的發展潛力
Ⅷ 《中國國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專輯專刊
很多值得收藏的,比如每年推出的省份專輯,特別專輯等。還有每年的十月號加回厚版,以答及不定期的增刊。
附刊(一般為隨刊附帶的32頁刊物)
2005年11月《炫動城市之旅》
2006年04月《攀枝花為什麼這樣紅?》
2006年10月《測繪:給地球定位(國家測繪局建局50周年紀念專號)》
2008年08月《中國100個最美麗樓盤》
2008年09月《災後四川旅遊產業大盤點:那一刻地動山搖,這幅畫美景依舊》
2011年08月《鄭東新區:如意新城》
2012年01月《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2012年06月《多姿多彩金張掖》
2012年07月《貴陽:一個連氣候都可以消費的城市》
增刊(獨立於常規刊之外單獨發行的刊物)
1999年10月《99』財富論壇特刊》
2009年09月《城市天際線:中國城市發展珍藏版》
2011年12月《生活在別處:30個最美棲居地》
特刊(硬皮精裝版,一般多為企業定製刊物)
2005年《選美中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
2006年《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2007年《中國夢珍藏版》《圈點大西北》
2008年《西藏的魅力》
2009年《美哉台灣》
Ⅸ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是多少時間出一期
《中國國家地理》期刊每月7日出版上市,定價20元一本。
最近的9月15日偶爾推出了一期增刊《城市天際線》,定價也是20元一本。
Ⅹ 王建國的研究成就
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城鎮環境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城市設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2—2005,項目批准號:50125820
2、「發達地區小城市物質形態演變規律及其形體環境建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991-1993,項目批准號:59008494
3、「基於可持續發展准則的綠色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助金額:1998-2000,項目批准號:59778004。
4、「後工業時代中國產業類歷史建築保護性再利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6-2008. 項目批准號:50578040)
5、基於城市設計的大尺度城市空間形態演化機理和優化控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0-2012. 項目批准號:50978052)
6、基於數字技術的城市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董衛,王建國,王伯偉,趙冰等,2003-2006,項目批准號:50238010
7、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吳良鏞、齊康、陶松齡等,王在東南大學課題組排名3),項目批准號:59238150
二、科技部支撐計劃:
1、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既有建築保護技術研究(2006BAJ03A04-01)
課題負責人:王建國,董衛、陳薇、龔愷、張宏、傅秀章、石邢、彭昌海、錢敬平、吳雁2007-2010
2、城市舊區土地節約利用關鍵技術研究(2006BAJ4B067)(趙萬民、王建國、湯羽揚、陽建強、楊俊宴、吳曉、孫世界等),2007-2010
三、國際合作項目:
1 英國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院資助項目:國際研究網路:城市歷史與多尺度的空間整體規劃。the City History and Multi-scale Spatial Masterplanning (CHaMSpaM) , the UK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UK-China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2007-09 中方七校參與,王為東南大學負責人,2007
2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輔助金(基盤研究,海外調查A):關於中國型居住空間規劃技術的研究,合作單位:日本·京都大學,中國·東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研究期間:2008.4-2011.3。宗本順三, 項目主持,京都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合作方:王建國、錢強、張宏,唐芃、傅秀章等.
四、國外演講:
1. Urban Form and urban design: take China as an exampl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USA . 199105
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Form and urban design.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tlanta, USA . 199610
3. PRE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QUARTER IN NANJING, Second Urban Design Forum, Yokohama, Japan, Nov.19-24, 1998
4. 法國,拉維萊特建築學院,南京城市和建築高度形態控制,巴黎,2005
5.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REUSE OF HISTORIC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Housing Symposium. Hosted b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eoul, Korea, 2005
6. DIGITALIZED MULTI-FACTORS ANALYTIC APPROACH OF THE OPTIMIZATION OF LARGE-SCALED URBAN SPATIAL FORM BASED ON URBAN DESIGN, the City History and Multi-scale Spatial Masterplanning (CHaMSpaM) international research workshop, financed by the UK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UCL, Oct.11-16, 2007, London, UK
7. ONSERVATION AND ADAPTIVE-REUSE OF HISTORIC: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SITES:TAKE CHINA AS AN EXAMPLE,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20091005)
8. MULTI-FACTORS ANALYSI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LARGE-SCALED URBAN SPATIAL FORM BASED ON URBAN DESIGN,MIT,Cambridge,USA , 20091009
五、專著、論文
1. 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1。1996年由台灣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購買版權出版繁體字版本。
2. 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第二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3. 楊廷寶建築論述與作品選集,王建國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
4. 國外著名建築師叢書-----安藤忠雄(王建國、張彤) [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5.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6. 城市設計(第二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7.可持續的城市環境和建築設計[M],董衛、王建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8、國外著名建築師叢書----阿爾瓦羅·西扎[M],蔡凱臻,王建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9、安藤忠雄研究室編,建築師的二十歲[M],王靜、王建國、費移山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0. 後工業時代產業建築遺產保護更新[M],王建國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
11. 大學校園文化內涵的營造和提升,王建國、陽建強主編,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12、綠色城市設計----基於生物氣候條件的生態策略[M],徐小東、王建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13、普通高等教育與土建學科專業「十一五」規劃教材――《城市設計》、王建國主編,劉博敏、陽建強副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14、城市設計(第三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六、論文和書中章節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發表的部分論文:
1. 王建國,高源,胡明新. 基於高層建築管控的南京老城空間形態優化[J]城市規劃,2005(1):45-51
2. 王建國,張彤. 上海世界博覽會規劃設計[J]世界建築導報,2005(4):66-67
3. 王建國. 上海世界博覽會產業歷史遺產保護和浦西內港碼頭區設計[J]世界建築導報,2005(4):78-79
4. 王建國、陳宇. 鹽城中學南校區規劃和建築設計[J]建築學報2005(6): 34-37
5. 王建國. 21世紀初中國建築和城市設計發展戰略研究,建築學報2005(8):5-9
6. 王建國. 山水相依、清雅素裹――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建設印象[J],時代建築2005(4):112
7. 王建國,徐小東. 基於生物氣候條件的綠色城市設計生態策略[J]「建築與文化」2006(8):11-19
8. 王建國,彭韻潔,張慧,王彥. 瑞士產業歷史建築及地段的適應性再利用[J],世界建築2006(5):26-29
9. 王建國,蔣楠. 後工業時代中國產業類歷史建築遺產保護性再利用[J],建築學報2006(8):8-11
10. 王建國,程佳佳. 海峽兩岸大學校園規劃建設比較研究[J],城市建築,2006(9):6-10
11. 王建國, 安寧. 繼往開來,把握機遇 回應新世紀挑戰――記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十年發展,[J]建築與文化,2007(10):19-24
12. 王建國. 江寧區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園公共教學樓設計[J],建築與文化,2007(10):38-39
13. WANG Jianguo, JIANG Nan.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reuse of historical instrial building in China in the post-instrial era. Frontier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of China. 2007,1(4):474-480 (Translated from Architecture Journal, 2006,(8):8-11)
14. 王建國,張愚,沈瑾. 唐山焦化廠產業地段及建築的改造再利用[J],城市規劃2008(2):88-92
15. 王建國,徐小東. 基於可持續發展准則的綠色城市設計交通策略[J],城市發展研究,2008增刊,8-13
16. 王建國,王湘君,徐寧。 江寧博物館[J],建築與文化,2008(10):30-31
17. 王建國,龔愷. 關於建築學辦學國際化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09(1):29-31
18. 王建國. 城市再生與城市設計[J],城市建築 2009(2):3
19. 王建國. 基於城市設計的大尺度城市空間形態研究,中國科學(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20.Technological Sciences, Vol 39(5)830-839)E輯:技術科學,2009年39卷5期,830-839
21.Wang J.G. A research into the large-sdaled spatial forms of cities based on urban desig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9, 52(9)2486-2496),SCI,
22. 王建國. 如何欣賞城市天際線[J],中國國家地理,天際線增刊,134,2009
23. 王建國、冷嘉偉、楊俊宴. 特大城市中心區城市設計的思考――以鄭州二七中心區為例. [J]建築學報2009(12)第1-6。
24. 王建國,魏羽力. 南京2007-2009,[J]建築創作,2010(2):29--30。
25. 王建國,趙燁. 無錫惠山森林公園景觀修復規劃探討――在空間疏理中提升環境價值[J]規劃師2010(4):30-35
26. Wang J G, Zhang Y, Feng H, A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development intensity based on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ttributes intervened by urban design. Sci China E-Tech Sci,2010,53(7):1743-1754, SCI, Springer庫檢索
27. 王建國,張愚,馮瀚。 城市設計干預下基於用地屬性相似關系的開發強度決策模型,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201040(9):983-993
28. 王建國、王鵬、徐小東、孫海霆、姚欣悅. 綿竹市廣濟鎮文化館[J],建築學報2010(9):74-76
29. 王建國. 中國產業類歷史建築及地段現狀及其可能性[J],城市中國,44期,106-108頁
30. 王建國,王興平。 綠色城市設計與低碳城市規劃――新型城市化下的趨勢[J],城市規劃,2011(2):20-21
31. 王建國,魏羽力、汪堅強. 大尺度城市設計中的時序問題――以南京東山新市區中心為例[J]. 城市規劃,2011(2):64-67
七、代表實踐項目
1. 1991,南京郵政大樓設計,方案主要參加者,1997年獲江蘇省優秀工程一等獎。
2. 1992,河南博物館方案設計, 方案參加者之一, 2005年建設部優秀建築工程設計二等獎。
3. 1994,江蘇省國稅大廈設計, 2000年江蘇省優秀建築工程二等獎(排名3)。
4. 1995, 福建長樂冰心文學館設計,建築負責人,1995,3000平方米. 1998年獲福建優秀建築工程一等獎(排名3)
5. 1997,泰州市新區商貿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中標,合作:孔令龍、權亞玲、胡渠等
6. 1997,江蘇常熟市老縣場17號地塊商業中心設計競賽一等獎, (合作:徐怡濤等)
7. 1998, 南京市城東幹道兩側地區城市設計,(合作:黃翼、魏羽力等)
8. 1998,江蘇東台市信用合作聯社綜合營業辦公樓建築設計中標實施。(合作:戎俊強)
9.1999,徐州市中心區城市設計、徐州市中山路城市設計,通過鑒定並實施。(合作:陳宇、高源、裴釗、黃翼等)
10、1999,徐州市彭城南路步行商業街規劃設計,(合作:王湘君、呂志鵬、戴琦)
11.2000年,徐州市市民廣場規劃設計咨詢第一名,(合作:陳宇、高源、裴釗、黃翼、沈欣榮)
12. 2000~2001 ,海口市總體城市設計(合作:董衛、陳宇、胡明星、王湘君、呂志鵬、戴琦、嚴錚、吳雲一等)
13. 2000,廣州市傳統中軸線城市設計方案競賽第一名(合作:韓冬青、董衛、費移山等).獲2004年廣州市優秀規劃設計二等獎,.2005年度廣東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三等獎(1)
14. 2001,金壇市舊城改造暨市民廣場規劃設計投標中標實施。(合作:高源、陳乾、費移山、何嘉寧、許軼)
15. 2001, 江蘇宜興團氿濱水地區城市設計並實施;(合作:徐小東、周小棣、高源、魏羽力、張愚、李琳、韋峰等),2008年度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風景園林)三等獎。
16. 2002,常熟新城市中心概念性全國城市設計競賽第一名 (合作:陽建強、高源)
17. 2002,江蘇鹽城中學規劃設計競賽中標實施,合作:陳宇、許軼、何嘉寧、林峰等),2005年江蘇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2007年江蘇省優秀建築工程三等獎
18. 2002,廈門鍾宅灣概念性城市規劃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合作:陽建強、王曉俊、王玉、王湘君、魏羽力、周傑、黃治等)
19. 2002,南京老城形象特色和空間形態控制研究(20020-Q-13), (合作:高源、胡明新等)。
20. 南京總統府、煦園歷史地段及周邊地區空間形態控制與引導研究(2003-Q-3)(合作者:高源、周立等
21. 2002,江蘇連雲港博物館新館全國設計競標第一名(合作:徐小東,韋峰、廖方等)
22,2003,徐州市淮海路城市設計,(合作:徐小東、歐陽之曦,徐寧、彭韻潔、李琳琳、鄒維治)
23. 2003,廣州海鷗島地區旅遊策劃和城市設計研究,與美國景觀設計公司SASAKI合作(合作者:董衛,陽建強,王湘君、王曉俊、魏羽力、黃羊山等)
24. 2003, 青島市中國海軍博物館規劃設計全國競賽,(合作者:冷嘉偉、夏冰、龔曾谷、劉彌、張婧等)
25. 2003,浙江大學紫金港西區概念規劃設計國際競賽(合作者:冷嘉偉,陳宇,韋峰、徐寧、孫振華、沈芊芊、張愚等), 榮譽獎
26. 2003,宜興城東新區概念性發展規劃研究並實施(合作者:徐小東、王曉俊等)
27. 2004,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園公共教學樓設計方案徵集中選實施,與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
院合作,合作:王湘君、張航、李大勇、張婧等),獲2008年度江蘇省優秀設計二等獎,2008年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建築設計)三等獎。
28. 2004,常州市萬福路-常澄路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合作:高源、李琳、張婧,常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2007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表揚獎。2007年度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
29. 2004,上海2010年世界博覽會規劃設計方案徵集(合作:劉博敏、韓冬青、冷嘉偉、F. Schwartz,R. Stern、孫業楊、董衛、楊濤、雒建利、葛明、張彤、吳曉、孫世界、王曉俊等),第4名。另榮獲2004年國際建築學術期刊《建築評論》城市景觀設計(the Cityscape 2004 Architectural Review Awards)二項大獎(總體規劃獎,建築綜合利用獎,2004年共有248個項目申報該獎項,13項獲獎)
30. 2004,沈陽故宮-張氏帥府及周邊地區城市設計(合作:陳薇、朱淵、沈煬等)
31. 2004,常州市城市特色研究(合作者:張嘯馬,王興平,王彥等)
32. 2003,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CIPEA)場地規劃(合作:加拿大Ekistics公司,魏羽力)
33. 2005,南京江寧區百家湖-九龍湖軸線地區城市設計(合作者:陳宇,王興平,蔡凱臻,朱淵,蔣楠,程佳佳,徐偉,楊志等)
34. 2005, 常州城市空間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合作主持,龔愷,合作者:張嘯馬、張愚、白小松、冷天翔、王彥、楊宇、趙婧等;合作單位:常州市規劃設計院、規劃局信息中心,常州市測繪院),。2007年度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2008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三等獎。
35. 2005,重慶大學城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二等獎(合作主持:陽建強,合作者:吳曉、孫世界、王興平、高源、王曉俊等)
36. 2005,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規劃設計競賽第一名實施,合作主持:陳宇,合作者:蔣楠,程佳佳,彭韻潔,李琳琳,王彥,馬亦鳴等),2009年江蘇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2009年江蘇省優秀工程三等獎。
37. 2006,南京中山陵博愛園和天地科學園詳細規劃設計(聯合主持:韓冬青,技術負責:陳薇、馬曉東、周武忠、王曉俊、孫世界、胡明新;參加:王正、徐小東、蔡凱臻、徐偉、楊志、徐寧、楊宇、鄧艷、李娟等)
38. 2006,無錫市總體城市設計(聯合主持:陽建強,合作:楊俊宴、吳曉、孫世界,王興平、王曉俊、費移山、蔡晶等)
39. 2006,唐山焦化廠改造規劃設計(合作:張愚、趙婧、楊宇)
40. 2006,浙江桐廬城市空間形態研究(合作:張愚、李娟、劉園、鄧艷、汪堅強)
41. 2007,南京江寧博物館設計(合作者:王湘君、徐寧、朱淵等)
42. 2007,江寧東山新市區城市設計整合(合作:魏羽力、汪堅強、張建波、楊志、蔡晶)
43. 2008,江寧小龍灣地區城市設計(合作:魏羽力、張建波、楊志、蔡晶)
44. 2007,江寧區悅恆大廈建築設計(合作主持:冷嘉偉,合作:鄧艷、李娟等)
45. 2007,南京市7316廠地塊城市設計和廠房改造設計(合作:蔣楠、周煒等)
46. 2007,杭州市《創新創業新天地城市設計》(入圍優勝)(聯合主持:陽建強)
47, 2008, 鄭州老城商業中心控規及城市設計,聯合主持:冷嘉偉,合作:楊俊宴、李旭宏、朱彥東、徐寧、蔡晶、張建波等
48. 2008,杭州西湖東岸景觀提升工程國際競賽第一名,合作:楊俊宴、陳宇、徐寧、孔祥恆、劉迪、趙燁、楊楊、江天、李京津等
49. 2008,無錫惠山森林公園概念規劃,合作:楊俊宴、陳薇、徐寧、趙燁、秋飛等
50. 2008,北京焦化廠工業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聯合主持:陽建強,技術負責:熊國平、吳曉、孫世界、徐小東、王曉俊、朱彥東:參加:蔣楠、許昊、鄧艷、李娟、鄭國等
51. 2008,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南京市規劃局、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南京市規劃編研中心合作(東南大學方參加:王建國、陽建強、董衛、陳薇、吳曉、王承慧、孫世界等)
52. 2008, 南京市總體城市設計專題,王建國、陽建強、董衛、高源、吳曉、王承慧、孫世界、劉迪、劉坤等
53. 2009,四川綿陽市廣濟鎮文化站建築設計(合作:徐小東;參加:王鵬、萬邦偉、孫海霆、姚昕悅等),2010年江蘇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一等獎。
54. 2009,四川綿陽市廣濟鎮便民活動中心(鎮政府)建築群設計(合作:徐小東、王鵬、姚昕悅、孫海霆),2010年江蘇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一等獎
55. 2009,浙江龍泉夏侯文陶瓷藝術大師館(合作主持:徐小東、參加:孫海霆等),2009
56. 2009,常州市國棉三廠(名力集團)地區改造規劃設計,合作:蔣楠、許昊等
57. 2009, 西安交通大學曲江校區建設規劃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合作主持:程泰寧、王建國,參加:冷嘉偉、唐斌、徐春寧、王幼芬、孫海霆、姚昕悅、劉坤等)
58. 2009,南京明外郭沿線地區規劃(政府指名委託,2009-,合作主持:陳薇、王建國;技術負責:諸葛凈、王曉俊、高源、蔡凱臻、沈煬;參加:是霏、戴薇薇、張馳、趙效鵬等)
58. 2010, 鎮江甘露寺地宮及唐代遺遺址展示館,(合作:姚昕悅、張馳、趙效鵬)
59. 2010, 南京東山副城區政府周邊地段城市設計,合作:魏羽力、李京津、潘瓊宇、孫海霆等)
60. 2010,南京東山副城總體城市設計(2010,合作:楊俊宴、高源、王曉俊、盧華興、劉坤、趙燁、潘瓊宇、景文娟)
61. 2010, 淮安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園規劃設計競賽,第一名;聯合主持:陳宇,合作:姚昕悅、孫海霆、張弛、趙效鵬、盛吉、柴文遠、景文娟),
62. 2010,南京外郭沿線重點地段修建性詳細規劃(201009-),合作主持:王建國、陳薇;技術負責:王曉俊、陳寧、高源、沈暘、蔡凱臻、俞海洋、周武忠、朱彥東;參加:張弛、凌潔等
63. 2010,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保護規劃,主持:陳薇;合作:王建國、諸葛凈、白穎、魏羽力等)
64. 2010,揚州古城北門保護規劃設計,(合作:陳薇、陳宇、徐偉等)
65. 2011,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王建國、陽建強、熊國平、陳薇、姚昕悅、趙燁等)
八、榮譽、獲獎
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2003,排名2)、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998,2000,排名2和13)、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1992,排名2),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排名2);建築設計成果先後獲the Cityscape 2004 Architectural Review Awards國際獎二項;全國優秀規劃設計和建築設計三等獎2項,表揚獎1項;部省優秀建築工程和規劃一等獎4項(排名1、3,主要參加者),二等獎6項(5項排名1,一項排名3);省部優秀規劃設計三等獎5項(排名1)。《城市設計》和《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論著成果分別獲省優秀圖書二等獎(排名1,2001,2004)。
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9)、國家級教學團隊(2009)、「建築設計」國家精品課程(2008),全國模範教師(2004),寶鋼優秀教師獎(2004),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2009,2006)、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創新團隊(2009)。